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医名方通阳消暑饮

(2024-07-24 19:13:20)
名医名方
通阳消暑饮
摘自2024-7-24中国中医药报
沈炳章,1943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脾胃病及疑难杂病。
组成:瓜蒌皮9g,枳实9g,赤茯苓12g,杏仁9g,芦根12g,鸡苏散9g(包),藿香梗9g,姜半夏9g,厚朴6g,白蔻仁5g(后下),陈皮6g,黄连3g。
功能:通阳化饮,清热消暑。
主治:胃肠型感冒见倦怠乏力,头昏困重,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细,证属暑热夹湿者。
用法:每日1剂,常法煎服。
方解:胃肠型感冒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同时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的消化、呼吸系统疾病,好发于夏、秋季节。本病归属于中医学“暑湿”“湿热”的范畴,病位主要在心肺、脾胃。
暑为阳邪,先伤于上。暑热袭扰,气分先阻,清肃不行,胸闷汗出。暑气通心,则心烦口渴。《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其次,暑多夹湿,再伤于中。天之暑热与地之湿浊蒸腾,人身之阳气被湿邪阻遏,漫布三焦,诸症百出。在上则头昏困重,在中则恶心呕吐、腹胀便溏,在下则行走无力。当暑与湿相合,病势缠绵,若汗之则不易彻底,过清则可伤阳,微温失度则易助热,治疗颇为棘手。故通过宣肃肺气,通达阳气,使三焦气化得行,则暑消热散,遂以此为方名。
方中瓜蒌皮、枳实清热散结。赤茯苓,入心、小肠经,与白茯苓相比,利湿热之力更胜。鸡苏散(六一散加薄荷)辛凉透表,芦根清热除烦。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加杏仁宣肃肺气,通调水道。脾湿困遏中州,加藿香梗芳香化浊,半夏、陈皮降逆止呕,白蔻仁、厚朴行气消痞,少量黄连燥湿止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伏暑内发,三焦均受,然清理上中为要”,故全方以宣上、畅中为侧重点。在用药上,轻苦微辛流动之品以开泄,透风于热外;甘淡微温以祛湿,渗湿于热下。该方集藿朴夏苓汤、连朴饮、三仁汤等诸方之长,共奏通阳化饮、清化暑热之功。
加减运用:头晕口苦者,加柴胡、黄芩;腹胀明显者,加木香、砂仁;大便稀薄者,加石榴皮、炒白术;牙龈肿痛者,加石膏、知母;胸闷心慌者,加薤白、丹参;小便短赤者,加生地黄、淡竹叶。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吴力强 整理)

清暑开窍仁丹

 (2024-07-19 03:17:41)[编辑][删除]
清暑开窍
仁丹
摘自2024-7-18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三伏天酷热难耐,为消暑解热,不少人乐于吹空调、喝冷饮、冲凉水澡。殊不知,这样时间一长,便会闹出病来,出现食欲差、头昏沉、胸闷恶心等症状。这种情况,就是中医所说的伤暑,可试试老牌解暑名药——仁丹。
组成与功效
仁丹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在我国市面上售卖,药物成分不详。1962年出版《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收录了北京、天津、大同、承德、呼和浩特五地区的仁丹方,成分各不相同。其中“天津方”选用陈皮、檀香、砂仁、蔻仁、甘草、木香、丁香、藿香叶、儿茶、肉桂、薄荷冰、冰片,研细和匀后,用桃胶化水泛丸,用朱砂包衣而成。功能与主治为“清暑开窍,避秽排浊。主中暑呕吐,烦躁恶心,胸中满闷,胃口不开,头目眩昏,晕车晕船,水土不服”。
现行中成药仁丹沿用的就是天津方成分。据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五册)》记载,本药是将薄荷脑、冰片研细,将陈皮、檀香、砂仁、豆蔻(去果皮)、甘草、木香、丁香、广藿香叶、儿茶、肉桂粉碎成细粉,两者混匀、过筛,以水泛丸。将朱砂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包衣,干燥即得。本药有清暑开窍之功,主要用于伤暑引起的恶心呕吐、胸膈满闷、头目眩晕、脘腹疼痛,也用于晕车晕船、水土不服。
中医认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为伤暑(阴暑)证的基本病机。暑多挟湿,湿阻中焦或湿浊上蒙,致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出现胸满、呕恶、眩晕、腹痛诸症,治当清暑散寒,祛湿和中,辟秽开窍,此即本药的立意。至于晕车晕船、水土不服,多属湿浊乱中,亦可用此化浊辟秽、行气和中而一并治之。
方中藿香辛温以解在表之风寒,芳香以化在里之湿浊,且辟秽和中而止呕,故为君药。豆蔻、砂仁辛温以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肉桂、檀香、丁香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陈皮、木香健脾燥湿、理气止痛;薄荷脑(薄荷的主要活性成分)、冰片可芳香通窍,清热和中,以上共为臣药。儿茶解毒祛湿,朱砂清心除烦,共为佐药。甘草既清热解毒,又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全方配伍以清暑散寒、祛湿和中为主线,兼开窍醒神,以恢复气机升降,使头目清利,中焦得安,而诸症得除。名“仁丹”者,寓意该药乃体现“医者仁心”之灵丹也。
需要指出的是,市面上还有两款类似中成药,一个叫人丹,一个叫龙虎人丹,成分及功效与此大同小异,请对症区别选用。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朱红色的水丸,除去外衣,显黄褐色,味甘、凉。复合膜袋装,每袋装30粒,含化或用温开水送服,一次10~20粒,一日1~2次。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有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慢性病患者,孕妇或正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一天症状无改善,应去医院就诊。因朱砂含有重金属汞,故本品不宜长期或过量服用。

激活阳气小贴士

 名医名方通阳消暑饮 (2019-10-13 05:44:45)[编辑][删除]

代生活习惯的改变,透支了很多人的阳气,有些人从根本上就不足了,有些人的阳气尽管还充足,却都瘀滞了,就像因为血脂过高而瘀堵的血管一样,新鲜的血液输送不到身体的每一个地方。血液是有形的,阳气是无形的,但道理却一样。

以现在人们得关节炎的增多,脊椎病的增多,反复感冒咳嗽的增多,不孕的增多,哮喘的增多。阳气不足,动力不够,高血压的人也增多,连带的,什么糖尿病、肥胖问题、心脑血管问题就全来了。按照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很多病无法医治,但真的没有办法吗??

一条路走到底。这条路,就是督脉。如果把五脏六腑比喻成蓄电瓶,把经络比喻成导线,那么督脉就像人体的“发电厂”。

个“发电厂”的能力很强大,暂且不谈专业的理疗方法,日常一个小动作,就能激发“发电厂”,让你快速充满活力。来看一个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一个工作时需要长期伏案的朋友,总觉得头晕,其实他就是颈椎出了问题。我告诉他,回去以后,工作时,给手机定个闹钟,每隔一小时,就停下工作,身子往前挪一挪,大概坐在椅子三分之一的地方,然后,两只手放在身后,支撑时候的状态,上半身微向上拱起,会感觉到后背很紧。摆好这个姿势之后,两肩用力向后夹,让后背更紧张一些,会有点儿疼,坚持一会儿,然后放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624/06e29a6359fe48ba990accae5a1fa183.JPG

有空的时候就做一下,不但你颈椎好了,腰椎也跟着受益,疲劳状况也会得到大大的缓解。

坚持了一个礼拜,夹完之后,特别的舒服,感觉整条脊梁骨刷地一下,跟过电似的,然后还有点儿发热。精神状态都特别好。

个方法叫“夹脊法”,不是华佗所说的“夹脊穴”,它就是对脊柱的一个刺激,是对督脉的一个刺激。这种瞬间的紧张和放松,强行地激活了由于长年在椅子上窝着而瘀滞在后背的阳气。

脾肾阳虚第一药

  (2019-10-07 08:43:04)[编辑][删除]

 


编辑整理/于立国  安喜宏的博客

 

过去吃不饱穿不暖,但寒湿体质的人很少,过去过着很简朴很顺其自然的生活,而现在人却喜欢逆天而行,过着反自然糟蹋自己的生活。

寒湿体质的根源是什么?是脾肾阳虚。脾阳虚了就会有湿,脾是一切湿邪的来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阳虚了,就会有寒,寒邪攻击,正气不足了,肾阳虚了。肾阳是一身之阳,是阳气的大本营。寒与湿狼狈为奸,就是寒湿。

脾肾阳虚症状?,一个先天之本一个后天之本,阳气都虚了,先说脾阳虚。

 脾主运化,脾阳虚运化能力不行了,吃進去的食物消化不了,就算消化了也吸收不了。胃阳不足,根本就没有食欲,口味很重,总想吃点什么辛辣的来把胃口打开。好不容易胃口打开了,吃不了多少就撑了。有的人吃的挺多,但吃啥拉啥,甚至吃完马上就要上厕所,这叫“完谷不化”,是脾不运化出了。

因为运化能力不行,就会胃胀,下午阳气变弱,腹胀加重,无法借助大自然阳气来运化。有时郁闷,胀。

脾胃最大的功能升清降浊。把清阳升上去,把浊阴降下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阳不升你会怎样?头老是蒙蒙的,怎么也睡不醒,早上不想起来,平时老喜欢犯困,尤其是吃完饭,坐在沙发上就打起瞌睡来了。清阳不升,你的九窍都会不利,内经说:九窍不利,皆属脾胃也。

浊阴不降又会怎样?这些阴成形的垃圾比如痰湿啊、积食啊,如果不排出去就会留在我们身体里面,会怎样?发胖呗。几乎所有肥胖的人都是脾阳虚,没有例外。

脾阳虚的人胃越来越脆弱,经不起生冷寒凉的侵袭,稍微一着凉就会不舒服,胃痛或者腹泻。有的人不由自主就去按摩胃部或者腹部,因为身体需要。

脾阳虚的人不喜欢说话,说话的声音很小,肌肉很松弛,四肢不温,乏力。

对了,脾阳虚的人还有眼袋,眼袋里面装的是什么?是水湿。因为脾的运化能力不行,无法把这些水湿运化出去,眼袋又是脾所管。脾阳虚的人口水特别多,晚上睡觉流口水,严重的人白天也流口水,不是看见美味流口水,而是动不动就流口水。文小叔见过一位美女作家,样子很倾国倾城,但口水时不时就流出来,很伤大雅啊。

脾阳虚的人大便不成形,要么大便黏腻要么便溏,因为肠道的阳气不足,水湿泛滥,把大便溶化了,所以不成形。脾阳虚的人有时候还会得五更泻,就是早上五点左右起床拉肚子。

那么肾阳虚呢?

肾阳虚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各种怕冷,注意是怕冷,不是手脚冰凉。单纯的手脚冰凉不足以说明就是肾阳虚,因为血虚,阳气闭阻、肾阳虚都可以导致手脚冰凉。

血虚的手脚冰凉是那种夏天手心发烫,冬天就冰凉,受温度影响特别大;阳气闭阻就是说不是你阳气不足,而是你的阳气因为经络不通阻塞了,无法顺利通达于四肢末梢,这种手脚冰凉稍微活动一下就可。肾阳虚导致的手脚冰凉最严重,除了夏天,其他季节手脚都是冰凉的,甚至睡了一晚上还是冰凉的,走了一个小时的路都是冰凉的。

肾阳虚导致的怕冷不是局部的,是全面的,从头怕到脚,平时穿衣服比正常人要多,而且特别怕风吹,如果受了风,风寒湿進入体内,时间长了就会得各种风湿病。什么风湿性关节炎啊、腰痛啊、肩周炎啊等等。

肾阳虚的人很容易水肿,水液的代谢需要靠膀胱的气化功能,肾与膀胱相表里,是一个系统。肾阳虚了,气化功能不足了,这些废水就会弥漫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以腰和下肢为主,用力一按,很久都恢复不了。

肾阳虚的人最烦的一件事就是尿频,尿液清晰如水,没喝多少水也尿多,尤其是晚上,起夜频繁,严重影响睡眠。晚上睡觉不敢喝水,不喝水吧又口渴,真是纠结。

为什么还会口渴呢?肾阳虚的人不是水多吗?是的,不过那是废水,不是津液,只有津液才是好水,才能滋润全身。如果气化功能不足,就无法把水气化成津液带上去滋润口腔,所以会口渴。就好比你的煤气灶放了一锅冷水,没有火,水永远是冷的,无法变成水蒸气滋润锅盖,这个锅盖就好比我们的口腔。

如果你老喝水不解渴或者口渴但又不想喝水,不用想了,就是身体湿邪太多,脾肾阳虚了。

脾肾阳虚的男人还有难以启齿的隐私,就是不行了,起不来了,严重者还会滑精,就是精液莫名其妙就流出来了,甚至遗尿。如果做梦遗精不算,那是肾里面有虚火,虚火扰动精室。

把医圣张仲景的妙方拿出来借花献佛,这个方子是张仲景专门为脾肾阳虚的人量身定做的,汉朝的老百姓就在用,现在还在用,可见它的效果不同寻常。

它就是附子理中汤,中成药叫做附子理中丸,方子简约但不简单: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理中汤,理中汤,调理中焦温暖脾胃的一碗好汤。这个中说的就是中焦脾胃。原来的方子是没有附子的,就是理中汤,后来张仲景一想,有的人肾阳虚咋办?加点附子吧,于是就成了调理脾肾阳虚的附子理中汤。


这个方子包含了好多张仲景的经典方子:附子与人参就是参附汤,回阳救逆,起死回生;附子与白术就是术附汤,温脾健脾的;附子与甘草一起就是附子甘草汤,治疗各种风湿病基础方子;附子、干姜、甘草就是大名鼎鼎的四逆汤,专门治疗严重的四肢厥冷的,扶阳派火神派最常用的方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就是著名的理中汤,如果加上茯苓,去掉干姜,就是如雷贯耳的四君子汤啊。

之所以叫附子理中汤,不用说,附子就是这个方子的绝对君药。寒湿,寒湿,寒湿调理的重点在于驱寒,驱寒用什么,用的就是附子。

说到附子,大家第一印象是什么?估计是有毒。是的,影视剧经常这么演,某某怀孕了,给她吃点附子,让她堕胎,心比附子还毒。

不过,不用怕,正是附子有毒,才可以治疗大病、重病,它的毒是上天赐予的与众不同的大热之毒,大热就治大寒。何况,现在用的附子都是炮制过的,很安全了,去掉了毒性,留下了药性。

附子大热,补一身阳气,尤其是补肾阳,补阳第一药,驱寒第一药。附子驱寒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它很灵活,特别善于走窜,不像某些温阳的药,只能驱身体某一个部份的寒,比如独活就善于驱下肢的寒,羌活善于驱头面部的寒,独独这个附子驱一身的寒。

有些寒湿特别狡猾,潜藏在我们身体的死角,比如骨头缝隙之间,很难找到它,这个附子就能够大显身手,把这些寒湿搜刮出来。正因为如此,张仲景治疗风湿病都离不开附子。

附子炖排骨汤喝,附子熬上一晚上,十多个小时,完全没有毒了,治疗风湿病效果很好。

附子与大黄都是猛药,都走而不守,不同的是大黄是猛药中的寒药,附子是猛药中的温药。

总之,附子能够打通你全身的经络,然后哪里需要阳气就把阳气输送到哪里,瞬间回血,让你全身暖和起来,振奋起来。

肾阳用附子来补足了,那么脾阳呢,脾阳就用理中汤来补了,也就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这四味药。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里的人参不是现在死贵死贵的东北人参哦,张仲景那个时代东北还不属于中国呢,所以张仲景方子所有的人参都是党参。党参,就是,山西上党一代的野山参,效果比人参差,但也是补气健脾的。

白术健脾祛湿,加强脾的运化功能,把身上的水湿直接气化成津液。白术祛湿与茯苓祛湿不同,茯苓是利水,直接把湿气通过小便利出去,白术是气化,就是让水湿直接被利用。

 

干姜是温暖脾胃的。你不是脾阳虚吗,干姜就可以补足你脾胃的阳气,把脾胃的寒湿驱除出去。注意,干姜必须是药店买的干姜,不是生姜晒干的干姜哦。干姜是用母姜做的,姜还是老的辣,所以干姜的温中驱寒作用更强,而生姜的发散性更强,感冒的时候就需要用生姜,不用干姜。平时暖胃驱寒用干姜更好。

甘草,就是和事佬,一方面固中,守护脾胃,另外一方面来牵制附子的偏性,附子的毒性就需要甘草来解,真可谓一物降一物啊。

附子理中汤加强你脾胃的运化功能,加强你肾的气化功能,让脾肾精神抖擞起来,自己去干活,祛湿的祛湿,散寒的散寒。

那这个药怎么用呢?用这个药的人必须是脾肾阳虚,请仔细对照小叔上面说的脾肾阳虚的症状,如果你实在搞不清楚,请在饭后二小时在光线充足的室内用镜子查看你的舌头,如果你的舌头是这样的:胖大舌、有齿痕、舌苔满布、白厚腻,上面有一层水湿。那就可以用。

如果你的舌苔很薄,甚至没有舌苔,或者发黄,那是有热,不适合用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见效很快的,因为是猛药,最多服用一星期,如果一星期没有改善任何症状就不要服了。

 

胃寒,呕吐清水的人服用,一丸下去就治愈了。一个水肿的人服用,第二天眼皮浮肿就大大改善;文小叔还曾让一个受寒腹泻的人用,一天就解决了。还有一个尿频的朋友,附子理中丸让他彻底摆脱了起夜的痛苦!

不要问为什么,附子理中丸就是这么任性霸气!——摘自yjm71821的新浪博客

脾肾阳虚的食疗

脾肾阳虚:患者除有脾肾气虚的典型症状外,兼见形体羸瘦,腰膝酸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应温补脾肾 。

山药菟丝粥:山药30克,菟丝子10克,粳米100克。菟丝子捣碎,煎水取汁,山药研成细末;与粳米共煮粥,粥熟加白糖。一次吃完。本方以菟丝子补肾益精,山药补脾肾。

附片炖羊肉:羊肉250克,白附片10克,山药30克,生姜25克。白附片加水先煎,羊肉洗净、切块,与山药、生姜、附片一同炖至肉烂熟,以盐调味。分23次吃。本方以羊肉温脾肾,白附片温肾阳,山药补脾肾,生姜温中祛寒。

调理食物:脾肾阳虚患者平日应经常食用一些性质温热、具有补益肾阳、温暖脾阳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狗肉、羊肉、鸡肉、猪肚、淡莱、韭菜、辣椒、刀豆、肉桂等。

阳虚便秘者更宜食既温补又通便的食物,如核桃仁、薤白、海参、海虾等。

阳虚泄泻者更宜食既温补又止泻的食物,如糯米、链鱼、河虾、干姜、花椒等;具有收涩止泻的食物,如石榴、乌梅、莲子、芡实等。

参考中成药: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四神丸、附子理中丸。——摘自陈氏中医的新浪博客

核桃仁100克,小茴香25克,补骨脂、杜仲各50克。研成粗末,放入纱布里头,配白酒2000毫升一起泡,密封15天之后服用。能喝酒的就这么用,因故不能喝酒的不能用。每天一小盅,绝对不要多喝。

       喝多久呢,半年以后身上不冷,腿上不软,晚上没尿。

       核桃仁,性味甘温,源于《开宝本草》,入肾、肺、大肠经,可以补肾、温肺、润肠。肾阳不足所致的小便频数、痿遗不用、腰膝酸软等症可以用它调养。

       小茴香,是温里药,能散寒止痛、理气和胃,对中焦虚寒、肝经寒凝有调治效果。

       补骨脂,是一味补虚药,善于补肾温阳,固精缩尿。它和杜仲、核桃仁搭配,组成青娥丸的配伍,用于调治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冷痛。杜仲,则是传统的补肝肾之品,能强腰膝,缓解肢体疼痛软弱。

       这四味药,起到温阳益肾,强健下肢筋骨,改善胃寒、腿软、尿频等阳虚症状。 这个配伍源于《寿世青编》康熙六年刊行的一部清代养生专著。

 

       这个小配伍适合的就是老年人,以阳虚症候为主舌淡苔薄白,脉细弱。阴虚火旺之人、有湿热实邪之人,还有感冒发烧的,药物过敏的,肝肾功能不全的,都不要用。

胃胀(胀气)。

肠胃蠕动缓慢容易导致胀气,属于中医的脾胃虚范畴,西医叫肠胃消化功能弱。

脾胃虚弱,即使三餐都吃易消化的食物,一样会导致胀气,所以必须健脾和胃来提高肠胃蠕动能力。

有效的方子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五味异功散等等,中成药有:香砂六君丸等。

现代人饮食没有节制,烟酒无度,暴饮暴食,喜欢辛辣、燥性、刺激性食物,喜欢肥甘厚腻食物,所以饮食不当引起的胃胀气多见,引起的胃病也越来越多。过度吸烟,烟草燥热之性,对胃不好的。过量饮酒,酒会扩张血管,对胃不好的。黏性食物是不好消化要少吃。甜食易发酵,容易产生气体,吃甜食多就容易胃胀气。

临床上有效的方子有:平胃散、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等。

如果遇上喜欢放屁的胃胀患者,可以用砂仁(带壳的砂仁),开到汤药里可以剂量大一些,效果非常好。患者一辈子没有这么爽的放过屁。也可以一次十克,打碎,泡水喝。

胃痛属于疑难杂病范畴,比较常见的。一个公务员十几年胃病,看了很多中医无效。我看了他看病的病历和方子,诊断是对的,脾肾阳虚,但是开的方子基本上都是八味地黄丸加减,我开的是附子理中汤加减,就半个月,就治愈了患者。

胃痛是有寒热虚实之分的,分享一个秘方,寒热虚实都可以用的胃痛秘方,而且是经方。如下:

柴胡15克 姜半夏12 桂枝10 白芍10 黄芩10 党参10 炙甘草10 大枣10克 生姜10克 生牡蛎15 小茴香7克分享:

补阳方法

   (2019-10-18 04:30:36)[编辑][删除]

阳气是生命根本,生命即是一团阳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养生要养阳,治病也要养阳。只有明白了阳气的意义,才不会无谓地耗损自己的阳气。治病或养生总需在阳气上下功夫。疾病之所以康复,是因为邪退而阳气得安;身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邪不能客。因此说,阳气是本,病邪是标。治病时需要标本兼顾,但切记勿失其本。不管任何医疗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视阳气,祛邪固然要紧,复阳才是康复的关键。

养阳与温阳、扶阳、通阳虽然用词不同,其本质却是相同的。温阳重在祛寒,扶阳意在补虚,通阳则以化浊为主,归根到底,三法皆是养阳。

如何做到阳气不损?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养生就是要养阳。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饮食寒热要平衡,凉的与温的混杂着吃,这样才能保持阳气不损。但若体质已经偏虚偏寒,就要多吃些温性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阳气。

因此说,阳虚的人当重视养阳扶阳,晨起喝姜糖水,平时少吃寒凉食物;而相火偏旺的人吃些寒凉性的水果反而更健康。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 斡旋全身。” 元阴不充肝阴,肝气升发过度,则头晕目眩,中风暴厥;肝气虚,升发无力,寒疝囊缩、筋缩弛缓、阳事不能。


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心神内则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则心神足;外则显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则心神足。小儿阳气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觉疲劳;其心神充足,背诵东西最不容易忘记。

睡眠是养阳的最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睡觉是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

睡子午觉,即保证每天子时(晚23时至凌晨1时)和午时(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的睡眠时间。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黄帝内经》如此诠释了睡子午觉对调养阴阳的重要性。子时在一天中阴气最盛,这时睡眠质量最好,最能养阴。而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睡午觉有助于缓解压力、保持一天饱满精力。

睡子午觉要遵循“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的原则。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同时中午也要小憩15-25分钟。

阳气不足或不通则成瘤、结石、增生

生命有阳气,若阳气宣通,则阴霾自散,周身不病。偶尔阳气不足或不通时,机体会暂时把阴浊瘀毒水饮痰湿等代谢产物打包放在某处,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脂肪瘤、结石、增生、囊肿、脂肪肝、肿瘤等等。若检查发现此类东西,这都是暂时的生理变化。一旦阳气充足了,气化功能加强,这些产物就会自然消失。

只要生命存在,会有阳气,也就会有气化功能。每天饮食获得的能量,依赖阳气的气化功能,同时,代谢的浊毒糟粕排泄,也依赖气化功能。若阳气健旺,气化功能正常,则体内浊毒顺利排出;若阳气已虚,气化功能异常,即会产生病理代谢产物,郁滞于体内,即是疾病。


阳气与治病


中医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正气就是生命,正气也是一团阳气。要保命,就要保住这一团阳气,因此不可滥用寒凉而浇灭阳气,亦不可滥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养得阳气,才足以保命。若为了治病反而剥夺了尚可延续的生命,这不是可供依赖的医学,而是盗贼,是恶魔。


有人检查发现有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肝血管瘤、腰椎增生等病。所有的增生、囊肿、肌瘤、肿块等皆属阴浊凝滞,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阳气不能宣通。因此说,治病的关键是扶阳通阳,让阳气健旺,则浊毒痰饮水湿等阴性代谢产物自能排出体外,而不至于凝聚滞塞为患。阳气一通,则诸症皆可霍然而解。


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若阳气不足,则气化不利,痰浊水饮等阴邪就会凝滞,滞塞不通,即变成囊肿、增生、肿块等阴性病理产物,且往往发生在机体阳气最虚的地方,若胞宫阳虚则成子宫肌瘤;卵巢阳虚则成囊肿等。其正确治法是扶阳以化气,通阳以排浊。

 

不少阴浊瘀血凝滞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种肿瘤、囊肿、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阳排浊。如何通阳呢?或用麻黄、细辛、附子、干姜、吴茱萸之类温热性的中药,或用针灸,特别灸法,能养阳、壮阳、扶阳、通阳,最善化阴浊。再者,平时生活中需避风寒、慎起居、节饮食,可使阳气不损,有利于康复。


当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则为血络,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红,在内则为肿块、增生、诸痛等。预防血瘀不仅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汤药,更需重视养阳。使阳气充足并宣通,则气能化,血能散,经络通畅,自然不至于留瘀。通阳之法,或用温药,或用针灸,特别是逢盛夏用灸法,最能扶阳逐寒,行气通络,活血祛瘀。


阴盛阳虚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阴病证。一方面阳气内虚而升发无力;另一方面阴寒、痰饮、湿浊等既蒙蔽又伤损阳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体质持续下降。动能升阳,像这类的病人一定要坚持运动锻炼,可选择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站桩等较舒缓的运动。并重视健康的生活饮食起居,使阳气振奋起来,慢慢地可以气化掉一部分阴浊。若能以艾灸扶阳,则效果更好


大病久病初愈时,虽然病症消失,但脏腑尚且脆弱,气血有所不足,此时可用针灸调理。一般情况下可取大椎、陶道(大椎穴往下的第一个胸椎就是陶道穴)二穴,能扶督脉阳气,增强全身抵抗力足三里能开胃进食,兼可补益中焦,增强气血生化之源。以上三穴可针可灸,都有效果。尚需注意调节饮食,避免风寒,起居有常,节制性欲,则正气渐复。

晒头顶补阳气:4个部位多晒好养生

晒头顶:补阳气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


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晒太阳时间最好11—13点之间。这时的日光阳气最充足。


上班族在午饭后,不妨走到室外,让阳光洒满头顶,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晒后背:调气血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背部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经络——督脉。它有“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气。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

晒腿脚:祛寒气


俗话说:“寒从足下起”。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到头腿脚都是冷冰冰的。这种情况最应该晒晒腿脚。


阳光可以带走腿脚的寒气,还能加速钙质吸收,帮助预防骨质疏松。此外,小腿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保健穴,平时常按揉和针灸可强壮身体、调理脾胃。


晒手心:促睡眠


手心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劳宫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劳宫穴为心包经腧穴,五行属火,按揉此穴位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手心朝向太阳,让阳光照进劳宫穴,可以释放压力,舒缓疲劳,促进睡眠,还有强心益气的作用。


温馨提醒:一般来说,当人体15%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时,年轻人每周累计晒40分钟、老年人每周晒60分钟就能保证皮肤合成充足的维生素D。

经络不通的症状

    (2019-10-18 12:45:01)[编辑][删除]

 

zhangnaig转载了爱书画的人的博文

 中医上常讲这样一句,通则不痛,通则不痛!下面介绍一下经络不通的十四个常见症状

 


    一、手厥阴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二、手少阳三焦经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三、手太阴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出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四、手阳明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五、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六、足阳明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
    七、手少阴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八、手太阳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九、督脉不通的常见症状: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十、任脉不通的常见症状: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十一、足太阳膀胱经不调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十二、足少阴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十三、足少阳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十四、足厥阴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黄。

从林黛玉中暑说“香薷饮”

 (2019-12-31 03:49:45)[编辑][删除]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

《红楼梦》第29回中,农历五月初一黛玉随贾母等人去清虚观打醮之时,正值暑令,空气秽浊,由于黛玉体质素虚,加之在观内耳闻目睹张道士为宝玉提亲,以及众人对湘云的金麒麟的议论,更触动了她的“心病”,遂致情志不畅,所以回到家里就中了暑。
次日,宝玉来看望黛玉,不想两人“情重愈斟情”发生了拌嘴,黛玉越发伤心大哭起来。心里一急,方才吃的香薷饮,便承受不住,“哇”的一声都吐出来了。
按照中医理论,中暑是因感受夏令暑热之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每因夏日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或元气有亏,暑邪即乘虚袭人而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当外界温度过高(超过35)时,机体通过辐射和对流散热发生障碍,身体只能靠出汗来散热,如果外界温度过高或处于湿热高温环境中,则汗的蒸发亦受影响,此时散热有困难,热便在体内贮积更多。当超过人体耐受的限度时,便会发生中暑。
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中暑的主要原因,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林黛玉体质素虚,加上耳闻目睹张道士为宝玉提亲,以及众人对金麒麟的议论,更能触动她的“心病”,遂致情志不畅,更容易中暑。
香薷饮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名香薷散,组成为“炒扁豆、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各半斤,香薷一斤”,制成粗末服用,“每服三钱,加酒一分,水煎去滓,水中浸冷,进二剂,不拘时服”。香薷散有解表散寒、化湿和中之功,可治暑季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身热恶寒,头重头疼,无汗胸闷,或腹痛吐泻。方中香薷辛温芳香,解表散寒,兼能祛暑化湿为君药;厚朴行气宽中、化湿,为臣药;扁豆健脾和中,兼能利湿消暑,为佐药;加入少许酒同煎,酒能温血脉、散寒,为使药。
黛玉因中暑而服用香薷饮解暑汤是完全对症的,至于因与宝玉拌嘴,“心里一烦恼,便将所吃的香薷饮解暑汤都吐了出来”,则是黛玉之“病”与“情”使然。 (上海 严忠浩)

和贵璋化湿畅中治疗食欲不振

  (2019-12-31 03:48:31)[编辑][删除

和瑞欣 校永超 河南中医药大学三附院 张智英 上海中医药大学
和贵璋,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介绍其化湿畅中诊治食欲不振思路。
患者,厌食,食欲全无,医院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中西医诊治无效。来诊时主诉,知饥而不欲食,胸满心烦,倦怠乏力,脉濡数,苔少黄腻。诊为湿热蕴蓄中焦气分。予辛开苦降、升清降浊,佐以化湿畅中开胃。方选王氏连朴饮:黄连10克,厚朴10克,焦栀子10克,豆豉10克,法半夏10克,菖蒲12克,芦根20克,枳实15克,滑石18克,黄芩10克。3剂,水煎服,日2次,200毫升/次。1剂知,3剂后症状消失。此乃热清湿化,胃气通畅,纳食正常。此案外象并无明显外感湿温邪气,但其湿温蕴于中焦见症显著,故选王氏连朴饮加减而愈。
78岁男性患者,膀胱癌无痛性尿血,手术、化疗、放疗多次。来诊时面色憔悴,精神萎靡,气短乏力,唇色不华,言语低微,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小便不畅,大便三四天一行且量少,舌苔白浊腻,舌淡白面暗,脉短滑缓无力。此为外感湿温邪气,中焦机巧不灵,三香汤加味:瓜蒌皮10克,桔梗10克,焦栀子1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豆豉10克,降香3克(分冲),焦白术20克,制附片5克,茯苓20克,甘草6克,生地10克,阿胶10克(烊化),黄芩10克,伏龙肝30克,土茯苓30克,红参10克,仙灵脾7克,焦三仙15克。7剂,水煎服,日二次,200毫升/次。药后食欲渐复。正如《温病条辨》谓:“湿热受自口鼻,由募道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和瑞欣 校永超 张智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