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茉莉花

摘自2024-7-19中国中医药报
阿香姐的店铺临街,门前摆着两盆茉莉,经主人精心的打理,两株茉莉长得壮、开得旺,素雅的花朵白白香香,从春末夏初一直开到深秋。我每次从她门前经过,馥郁的茉莉花香让人神清气爽。阿香姐听我夸她的茉莉香,心里高兴,常送我一两包茉莉花,爽快地说:“拿去泡茶、薰衣,你一整天的心情都好着呢!”
茉莉的名字繁多,如香魂、没利、末丽、莫利花等。茉莉并不是中华大地的原产物,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后传至印度成为“佛教圣花”,并随佛教一并传入我国。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已提及茉莉花。南宋诗人王十朋在《又觅没利花》一诗中,对这来自佛国之花大加赞美:“没利名嘉花亦嘉,远从佛国到中华,老来耻逐蝇头利,故向禅房觅此花。”
茉莉花朵娇白淡雅,团团簇簇,花香馥郁,可以传播得很远。其香不妖不媚,不恶不浊,可近嗅可远品,可清眼目可醒神智,可解燥热可涤俗气。南宋诗人刘克庄把这种“香”说得贴切,他在《留山间种艺十绝》中云:“一卉能令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野人不敢烦天女,自折琼枝置枕旁。”一枝茉莉花能令满室生香,炎炎夏日顿觉肌肤清凉。折一枝缀满茉莉花的琼枝置于枕边,梦里满满的清香与清爽。南宋词人姜夔则把茉莉花比作“人间第一香”,诗曰:“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自此一语惊人,再也无人可及。
茉莉的花香可用以入药疗病。清代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说:“茉莉花蒸取,气香味淡,其气上能透顶,下至小腹,解胸中一切陈腐之气。”清代医学家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亦称茉莉花“和中下气,辟秽浊。治下痢腹痛。熏茶、蒸露”。可见,茉莉花之香不仅可赏可品可入诗,更能理气解郁疗疾病。
小时候,我的母亲在小院里种了一丛丛的茉莉,她善用茉莉花作药方,疗治我们兄妹头痛脑热的小病小灾。一次,我眼红肿痛,迎风流泪,苦不堪言。母亲摘取几朵茉莉花,又采来金银花和小黄菊,一起放入砂锅中熬煮,让我用蒸汽熏眼睛,并将汤汁凉透当茶饮,不消几次,病症渐消。小妹生了色斑,影响美观。母亲打听来小药方,用茉莉花合玫瑰花加蜂蜜调制成膏,每日涂抹患处,疗效甚佳。她还常用茉莉干花蒸油取液,用来做面脂,或用以调制洗浴汤水,润肌肤、养长发。因为茉莉花的滋润,印象中母亲和小妹的面庞总是红润润的,一头秀发乌黑闪亮。
夏秋时节,母亲和小妹还喜欢采花簪花,邻家的婶娘姐妹也跟着她们学,常来采撷几朵白茉莉,簪在发辫间,顿添妩媚风姿,袅袅香风迷人。不由使我想起古人佩戴茉莉花的情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题姜秀郎几间》描述:“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南宋诗人杨巽斋在《茉莉花》诗中云:“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清初文人王士禄在《末丽词》里说得更妙:“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茉莉花,是夏季的小清新、小浪漫啊!
我还想起那首江苏民歌《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以此改编的同题名曲清丽婉约,在夏日的午后舒缓地响起,常让我浮起白白香香甜甜的一帘幽梦。 (山东临沂 刘琪瑞)
《本草中的真“菌”子-3》猪苓、水肿
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
归经,就是药物到达发挥作用的部位和靶点,如每个人各回各家,不会走错门。猪苓入肾,膀胱经;茯苓入心,脾,胃、肺、肾经。正是因为它俩归经不同,功效也就有所不同。茯苓入心,脾,肾经,所以它除了利水之外,还有益脾宁心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补益作用。猪苓入肾,膀胱经,走水道,单从利水治水肿的角度讲,猪苓的功效就胜于茯苓。
王院长说:第一要结合自己的基础病,如心脏病、肾病、肝病、内分泌病,服用有什么药;第二是感觉,是不是有肿胀沉重感觉,可以照照镜子,眼睑肿不肿;第三是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如小腿前侧)时,看是不是有明显的凹陷;第四,要看体重,是不是短期内增长迅速。水肿发生部位多在组织松弛的部位或者下垂部位,如眼睑、面颊、踝部及阴囊等处。严重可伴有胸水、腹水。
首先先看这水肿是不是对称性的,如果不对称,比如一条腿肿,一条腿不肿,那肯定是外科的问题,可能是静脉血栓等;而对称型、全身性水肿则应注意询问有无心脏病、肾脏病、肝脏病、营养不良、内分泌功能失常、用药情况等病史。心源性水肿多从下肢脚部开始,继而遍及全身,同时伴有心慌啊,胸闷等表现;肾源性水肿多先从眼睑、颜面开始,继而延及四肢,全身,小便多有泡沫等;肝源性水肿,多有肝病病史,表现为腹水,四肢多不肿;药物性水肿,是由于新近使用了某种药物后出现的水肿,比如说,有部分高血压病人常吃的钙离子节抗剂类的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后,容易出现下肢水肿;也有查不到原因的,称为特发性水肿。
王院长总结了治疗水肿的基本原则:宁肿勿干。肾病水肿的病人一定要严格记录水出入量,称称体重,每日体重减轻在0.5 -1.0公斤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