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临床中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虚损性重症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两则验案分享如下。
案一
患者男,71岁,因“非小细胞肺癌肝转移”在某医院行肺癌综合治疗5个月,后出现化疗后骨髓抑制(4度)、肺部感染、脓毒性休克、胸腔积液。刻下:发热,体温38.0~39.5,咳嗽痰多,胸闷喘息,大便稀溏,动则汗出,乏力,纳差,精神萎靡,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减少,贫血。肺部CT提示左肺上叶占位,双肺感染,左侧胸腔积液。舌质淡红,舌体稍胖,苔白、根部稍厚,脉滑数。西药以抗感染、化痰、补充水电解质等治疗。
诊断:虚劳(脾虚挟湿)。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20g,炒白术15g,陈皮10g,当归12g,柴胡6g,升麻3g,知母10g,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莲20g,白英15g,炙甘草12g。3剂。
二诊:服药后热渐退,体温37.5,汗出明显减轻,咳喘减轻,痰白量少,大便日1次、成形,纳食、精神均明显好转。守上方将黄芪加至40g,5剂。
后守二诊方服药2个月。随访,患者未再发热,咳嗽咯痰缓解,活动喘息明显好转,日常生活能自理,能自行到医院复诊。复查肺部CT提示左肺上叶占位,双肺感染较前明显吸收,未见胸腔积液。
案二
患者女,72岁,体型肥胖。在某医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二型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经ICU治疗,肺部感染控制,以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通过动脉血气检查发现二型呼竭得到纠正。但患者需24小时使用无创呼吸机,不能脱机。试脱机则感胸闷窒息,时间稍长则血氧下降。且住院期间,因频繁腹泻导致肛周皮肤浸渍、臀部肛周皮肤大片破溃伴脓性分泌物。入院时,患者间断咳嗽咯白痰,体温不升(35.5),大便稀溏,一日3~5次。持续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血氧能达正常(血氧饱和度97%),臀部肛周皮肤大片破溃伴脓性分泌物。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减少,低钾血症。舌质淡暗,舌体稍胖,苔白根厚,脉滑数。西药以抗感染、化痰、补充水电解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臀部肛周皮肤清创换药等治疗。
诊断:虚劳(脾虚挟湿热)。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2g,当归12g,炙甘草10g,柴胡6g,升麻3g,知母10g,陈皮10g,木香6g,砂仁6g,山药30g,黄柏10g,苍术10g,土茯苓20g,败酱草15g,黄连6g,白茅根30g。5剂。
二诊:服药后,患者咳嗽减轻,咯痰明显减少,大便软、无溏稀。继续守上方5剂。
三诊:患者未咳嗽,痰少,纳食可,大便成形,臀部肛周皮肤溃疡明显缩小。精神可,白天可以脱离无创呼吸机。舌质淡红,苔薄白,根稍厚,脉缓。守上方去黄连,加法半夏9g、焦三仙各10g,5剂。
诸症好转,嘱继服三诊方7剂。2个月后随访,患者只有睡眠时用无创呼吸机,臀部肛周皮肤溃疡已恢复,精神好,纳食可,二便正常。
按 两案基础疾病完全不同,但在临床表现、化验检查结果等方面却有相同之处。虽然案一伴发热,案二伴体温不升,但都符合脾虚挟湿的病机,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辨治。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则脱肛,或子宫下垂,或久泻久痢。清阳下陷,阴火上乘,泛溢肌腠,故而发热。其热为劳役内伤所致,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也就是“甘温除热法”。使用该方时,要辨明虚实,如果是外感发热,或者实火者应禁用。(严明 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
邓沂运用“五气所脖理论治验三则
(2024-05-17
21:01:26)[编辑][删除]
邓沂运用“五气所病”理论治验三则
摘自2024-5-13中国中医药报
宋添力 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
《素问•宣明五气》以五脏为中心,结合五行学说,从五味所入、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脏所恶、五脏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五脏所藏、五脏所主、五劳所伤、五脏之脉等方面阐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规律,并加以归纳总结以作为临床诊治的指导原则。《素问•宣明五气》言:“(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为五病。”邓沂系安徽省名中医、芜湖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黄帝内经》教学工作30余年,临床上运用内经理论诊疗患者,疗效显著。
邓沂认为《素问•宣明五气》中“五气所病”乃指五脏气机失调导致出现的以声音为主的临床表现,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和用药价值。笔者有幸跟师学医,现将其临床运用“五气所病”理论中“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诊疗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心为噫案
关某,女,53岁,2019年2月9日初诊。患者自觉嗳气不舒近3年余,加重1周,伴有脘腹满闷,食欲不振,食多易呕,口苦痰多,大便稀溏,完谷不化伴肠鸣,睡眠尚可,小便色黄。舌黯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辅助检查:窦性心律不齐;肝囊肿(3.3×2.0cm);慢性胆囊炎;幽门螺杆菌阳性。
诊断:西医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为嗳气、胃痞。
辨证:痰湿困脾,胃气不和,气机阻滞,心脉不畅。
治法:健脾化痰,理气和中,消痞散结。
处方:姜半夏10g,黄芩20g,黄连12g,党参15g,炒白芍12g,木香12g,炙甘草10g,干姜10g,鸡内金15g,炒麦芽15g,蒲公英20g,代赭石20g,枳实10g,旋覆花12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月16日二诊:诉嗳气较前减轻,胃痞缓解,余无特殊,故守初诊方加厚朴12g、莱菔子15g,去旋覆花,继续服用半月余。随访嗳气基本消失,胃脘舒适,食欲好转,精神尚可,幽门螺杆菌复查阴性。
按
“五气所病”首论为“心为噫”。“噫”,《说文解字》载“饱食息也。从口,意声。”“噫”做动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大意指的是饱食或积食后,胃里的气体因阻郁而上升,并且发出声音,即噫,嗳气也。由此可见,噫主要是与胃肠有关,为何定为“心为噫”呢?《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膈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少阴之复,燠热内作……外为浮肿,为哕噫。”
《素问•口问》又载:“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由此观之,是心、脾、胃三脏皆有是证,盖由火土之郁而气有不得舒伸,故为此证。”
邓沂认为,中焦脾胃气机不畅则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故出现嗳气、呕吐的症状,然细思可知,其病本在于心,根据五行母子相及理论可知,心为火为母,脾为土为子,母行异常日久必然影响其子一行,本案患者心病气机不畅必然导致脾胃气机失常,故治疗上应心脾同治,补泻兼施。正如《素问•脉解》言:“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故噫的发生与脾、胃、心三个脏腑密切相关。邓沂谨守“心为噫”论,予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主攻心下痞满而不痛之症;佐以旋覆代赭汤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攻噫气频作、呃逆呕吐之症。方中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配伍辛温之品姜半夏降逆止呕、散结除痞;黄芩、黄连、蒲公英取其苦寒之性,以泄心热而开胃痞。两方补泻兼施,心脾同调,而诸证自愈,嗳气自除矣。
肺为咳案
李某,男,29岁,2019年6月12日初诊。3天前因吹空调后咳嗽,痰液清稀,咳声重浊,反反复复,常遇冷加重,恶寒重,发热轻,伴有清涕,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早轻晚重,夜寐不安,饮食尚可,舌苔白而滑腻,脉浮,双尺较迟。肺部听诊有湿啰音。
诊断:咳嗽(风寒袭肺,肺失通调)。
治法:疏风散寒解表,宣肺止咳行水。
处方:桂枝12g,麻黄10g,干姜10g,细辛6g,蒸五味子12g,丹参15g,黄连6g,盐车前子15g,柴胡12g,茯苓15g,炒白术30g,生石膏30g,半夏10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6月19日二诊:患者咳嗽大减,咳痰较前减轻,双下肢浮肿也有所缓解,仍夜寐不安。守原方加煅龙骨、煅牡蛎各20g,去蒸五味子、生石膏,嘱继服20剂,后随访无恙。
按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黄帝内经•咳论》),揭示出咳虽然为肺的病变,但其他脏腑病变,均可波及到肺,导致肺气上逆而咳。《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张景岳将其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一直沿用至今。那为何《素问•宣明五气》中独论“肺为咳”呢?邓沂认为,“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因肺为脏之长,心之盖,受百脉之朝会,其他脏腑发生病变均可波及到肺,故“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邓沂认为,不管是外感六淫还是内伤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咳嗽,其基本病机是由于肺失宣降,肺之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肺气上逆所致,把握住这个总纲领,在临证施治之时,方能有的放矢,击中肯綮。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然则五脏之咳,由肺所传,则肺为主脏,而五脏其兼者也。”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伤日久累及肾气,肾失摄纳之权,气不能归纳于肾,而上出于肺则咳嗽,又因肾主五液,肾虚不能温煦气化,水泛成痰则咯痰清稀。患者宿有痰饮,复感风寒后导致外寒内饮之咳嗽且伴有水肿,故方用小青龙汤合越婢加术汤,以麻黄、桂枝解外寒而宣肺气,五味子、半夏以敛肺止咳、燥湿化痰,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石膏、黄连一方面解肌清热,一方面制约麻黄、桂枝的燥热之性,炒白术、甘草以健脾化湿等。诸药合用,宣中有降,散中有收,共奏解表散寒、温肺利水之功。
肝为语案
刘某,女,45岁,2019年4月20日初诊。患者平素性情急躁,面红目赤,一遇不合己意之事则易冲动暴躁,多言骂人,近日因丈夫外出出差,突然精神不振,表情淡漠,时时喃喃自语,精神抑郁,形体消瘦,夜间独坐不安,大便干结,3~4日一行,小便正常,舌红绛,苔黄,舌下静脉怒张,脉弦滑数。既往服用奥氮平每日一次,一次一粒,夜晚服用艾司唑仑片,每次半粒,一日一次。刚开始服用,效果显著,1个月后病情加重。既往有高血压(III级),子宫肌瘤切除史,无自残自伤史。
诊断:西医诊断为躁狂抑郁证,中医诊断为癫证。
辨证:痰气互结,蒙蔽神明。
治法:疏肝解郁,泻肝清火,化痰开窍。
处方:牡丹皮15g,焦栀子20g,柴胡15g,炒白芍30g,当归12g,茯苓15g,生地黄15g,丹参20g,郁金15g,炒麦芽12g,枳实10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4月27日二诊:患者情绪明显好转,神志较前清醒,守原方加川楝子12g、煅磁石30g。
服用半月余后复诊,头晕头痛缓解,睡眠质量较前好转,睡眠时间较前延长2个小时,偶有胁痛,余无特殊。守二诊方去煅磁石、枳实,加玄胡12g,将郁金换成醋郁金,续服20剂后随诊,诸证平稳。
按
“问答之声曰语。语出于肝,象木有枝条,多委曲也。”明未清初医家高世栻《素问直解》注:“语,多言也。”《灵枢•经脉》载:“肝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就经络循行部位而言,足厥阴肝经循喉咙而上,故肝与“语”密切相关。因此,肝若患疾或肝气不循肝经,不守肝脉,则临床上以多言为主要症状。从其临床病证而言,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注:“热入于脏……则肝气乱,故狂言而惊。”则说明肝经有热则可以引发狂言。
邓沂认为,患者由于情志失调,木失条达,肝失疏泄,导致肝气郁结,故表情淡漠,时时喃喃自语,精神抑郁,同时其性格平素比较暴躁,故根据《素问•刺热论》“肝热病……热争,则狂言及惊”,患者肝经宿有郁热,久之则灼伤津液,熬炼肝血,故易或狂或谵,治应以丹栀逍遥散为主方,结合患者兼证进行加减化裁。正如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肝主疏泄也,肝主语,谵语者,肝气郁也。”提示“魂失其守”“肝气郁”皆可引起谵语。又如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注:“语者,所以畅中之郁也,肝喜畅而恶郁,故为语以宣畅气机之郁。”因此根据“木郁达之”的治疗原则,治宜以柴胡、炒麦芽、枳实以疏肝理气,牡丹皮、川楝子、焦栀子以泻肝清火,郁金、茯苓、甘草健脾化痰,芍药、丹参、生地黄以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等。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熊继柏—中医的优势
2023-06-14 09:16:31118:51 5190
从作者几十年来临床时所记录的特殊案例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的部分典型验案,进行系列讲述。其中讲述内科病症案例52个,妇科病症案例11个,儿科病症案例8个,外科病症案例10个,共讲述案例81个。
其主要著作有《内经理论精要》《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熊继柏医论集》《熊继柏讲内经》《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疑难病辨治回忆录》《熊继柏医案精华》《从经典到临床》《中医真谛访谈录》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熊继柏,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首批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术顾问。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顾问,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其主要著作有《内经理论精要》《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熊继柏医论集》《熊继柏讲内经》《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疑难病辨治回忆录》《熊继柏医案精华》《从经典到临床》《中医真谛访谈录》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第一章 中医为什么能够创造奇迹
一、中医治病几大优势
1.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2.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临证实践
3.积累了几千年的实践经验
4.有几条特别重要的治疗法则
二、中医看病三要素
1.必须四诊合参
2.必须辨证分析
3.必须因证选方
三、古代名医治病创造奇迹
第二章 中医怎样创造奇迹
一、诊治内科疾病的奇迹
1.给外国元首治病(特殊案例)
2.治躁狂不休的病人(精神分裂症,疑难病症)
3.治久卧暗室、4年不起的奔豚气病人(癔症,神经症,疑难病症)
4.治“流脑”昏迷、高热、抽搐的病人(急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危重病症)
5.治感冒发热之后突发昏迷的病人(昏迷原因待查,疑难病症)
6.治高热喘促昏迷20余天的病人(病毒性肺炎,危急病症)
7.治小便不通并发昏迷的病人(尿毒症,危重病症)
8.治脑外伤后昏迷1年余的病人(外伤后全昏迷成植物人,危重病症)
9.治剧烈头痛并发痉厥的病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头痛,痉厥,危急病症)
10.治老年中风昏迷发热1个月的病人(脑梗死,危重病症)
11.治急暴呕血病人(门静脉曲张突发呕血,危急病症)
12.治急暴鼻衄病人(肾病尿毒症并发鼻腔黏膜破裂大出血,危急病症)
13.治持续高热并发黄疸、斑疹病人(噬血细胞综合征,危重病症)
14.治发热、喘促、胸腔积液病人(病毒性肺炎并胸腔积液,危重病症)
15.治持续发热6个月伴身痛闭经病人(结缔组织病,疑难重症)
16.治持续发热40余天伴腹胀便溏病人(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疑难病症)
17.治严重的黑疸病人(肝硬化,胆管瘀阻性黄疸,危重病症)
……
高松寿:精勤不倦济世救人
(2024-05-12
17:10:54)[编辑][删除]
高松寿:精勤不倦 济世救人
摘自2024-5-10中国中医药报
高松寿是第二届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洛阳市中医院副院长、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擅治心脑血管病,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炎、高血压、眩晕等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先行后学 树立医心
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年仅一岁的高松寿命悬一线,长期无法进食让疾病拖累的身体更加虚弱,村子里的老中医用一服汤剂将他从生死关头拉了回来,那时懵懂无知的他,尚不知这便是今后即将奋斗五十余年的中医药事业。
“小时候我身体一直不好,因为自身遭遇,高松寿对于中医始终怀有崇敬之情,直到成为赤脚医生后,运用中医药解除群众疾苦那一刻,他真正明白医学的意义。
为解决贫困时期医药匮乏的难题,高松寿开始探索中草药种植研究,从开垦田地到移植栽种,甚至到收成采摘、晾晒、炮制等一系列工序,他都是一步步摸索完成的,之后为验证药品成效,他就经常“以身试药”。
随着接触的患者越来越多,各种疑难杂症开始出现在高松寿视野中,这让他越来越意识到自身医学知识储备的不足。1976年,高松寿通过了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的筛选,正式成为一名医学生。在校期间,他先后跟随国医大师张磊、中原药王杨毓书、名医吕承全等学习中医药理论,在诸位名师的言传身教下,他正式走上悬壶济世的中医路。
勤耕不辍 怀仁济世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疑难病症之一。高松寿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对慢性心力衰竭有其系统见解,本于中医基本理论,参之以古籍,验之于临床。
心衰病因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长期发展的结果。经临床实践总结,高松寿认为心衰病位在心,涉及五脏,属本虚标实之证。以心之气虚、阳虚、阴虚为本,初期以心气虚证为主,且贯穿心衰发展始终,气虚多血瘀,后期多见阳虚证,阳虚多水肿兼见阴虚。面对心衰症状表现的虚实错杂,高松寿在治疗上综合运用益气温阳、健脾利湿、活血化瘀、
宽胸涤痰之法,辨别痰浊、瘀血、水饮之轻重。在临床症状缓解后,他常运用温阳健脾益气之药调补脾胃、巩固疗效。
“心衰的病因比较复杂,先天不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等都对心衰的产生及发展有一定影响。”随着对疾病研究的深入,高松寿留意到情志因素对于健康的影响不容忽略。他结合中医理论与当代人体质,研究出一套治疗失眠、抑郁等情志类问题的系统中药方案,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医者医德为先,无德不能为医,这是高松寿在学生时期老师对他的谆谆教导。他始终铭记在心,并将之传给了自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他坚持医德与医术并重,不但让学生学到中医理论和技术,也注重培养其崇高的医德和职业责任感。
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慢性病患者占绝大部分,长期用药给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高松寿一直主张能不住院就不住院,让患者少花钱、少用药,尽量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他常说“医生有耐心,患者才能有信心”,患者信任医生,疾病治疗的难度都会减小很多。耐心负责的态度让患者对他好评不断:“我是高主任的老病号,后来‘久病成友’,多年来我们家不管是谁生病了都是找高主任,信得过啊!”这份信任与肯定,比任何鲜花及掌声都更有说服力,对高松寿来说,从医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如此。
“当治愈一位患者、治好一种疾病的时候,作为医生,那种开心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虽已至古稀之年,高松寿始终以勤耕不辍的学习实践、舍小成大的忘我奉献,为更多患者兢兢业业地服务、驱除病痛的折磨。(李贞贞)
胆囊炎代茶饮四则 【草根一生】
(2014-10-28
20:24:34)[编辑][删除]

方
1 金钱草、败酱草、茵陈各20克,煎汁代茶饮。
方
2 玉米须30克,每天煎水代茶频饮。
方
3 鱼腥草25克,代茶饮。
方
4 蒲公英全草20克钱,代茶饮用。
益气养阴法治慢性胃炎
摘自2025-4-17中国中医药报
吴凤云 张俊燕 吕艳超 河北省馆陶县中医医院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情迁延,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包括上腹部胀满不适,特别是餐后无规律的上腹胀满、隐痛,嗳气、泛酸、纳呆、呕吐等症状,有的可出现明显厌食和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消瘦等全身虚弱疲倦现象。舌质淡或红,苔白腻或黄腻,或舌红无苔,脉沉细或滑数。中医属于“胃脘痛”“胃胀”“嘈杂”“吞酸”等范畴。
笔者跟师河北省名中医、馆陶县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张洪洲学习,其根据临床表现的多种症状将慢性胃炎分为多型,并总结出治疗慢性胃炎八法:辛开苦降法、疏肝健胃法、抑酸和胃法、扶正温里法、清热散郁法、益气健脾法、益气养阴法、清解化瘀法。现将其治疗一例重症慢性胃炎、呕吐不能食患者验案整理如下。
刘某,女,62岁,因“胃脘部胀满不适、反酸、有烧灼感、呕吐1个月,加重不能进食3天”于2025年2月20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反酸、有烧灼感、呕吐,时有腹痛,口燥咽干,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电解质紊乱,治疗效果不佳。3天前出现不能进食,食入则吐,故来诊,住院后给予静点奥美拉唑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治疗效果不佳,特请张洪洲会诊。现患者形体瘦弱,精神萎靡,脘腹痞闷,口燥咽干,饥不欲食,食入则吐,饮水亦吐。舌红,无苔,脉细弱。
诊断:胃痞(胃阴不足,肝气瘀滞)。
治则:益气养阴,疏肝理气。
方用益胃汤合一贯煎加减:山药20g,北沙参12g,枸杞子10g,麦冬12g,玉竹10g,白芍15g,郁金10g,醋延胡索12g,姜竹茹10g,太子参12g,制吴茱萸6g,浙贝母10g,麦芽12g,炙甘草6g。2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2月22日二诊:上述症状稍有好转,可进少量清淡流食,守上方继服3剂。
2月25日三诊:日间患者未诉明显上述症状,夜间泛酸、胃脘部有烧灼感,腹部不适症状明显,夜不能寐,情志焦虑。舌红润,少苔,脉细弱。处方:当归10g,白芍15g,枸杞子10g,佛手10g,生地黄15g,麦芽12g,远志10g,合欢花15g,酸枣仁15g,清半夏10g,制吴茱萸6g,旋覆花6g,北柴胡6g,炙甘草6g,生姜6g。2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2月28日四诊:因患者仍反酸,睡眠稍好转,守上方加用浙贝母9g。2剂,煎服法同上。
3月3日五诊:患者诉反酸、有烧灼感好转,仍情志焦虑,夜不能寐。处方:山药15g,酸枣仁15g,川芎6g,知母9g,茯神15g,北沙参9g,百合15g,生地黄10g,白芍10g,制吴茱萸6g,合欢花15g,枸杞子10g,麦冬10g,生姜10g,浙贝母9g,炙甘草6g。2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3月5日六诊:患者上述症状好转,守上方加麦芽12g。继服5剂。
按
本案患者素体脾胃虚弱,中焦运化无力,升降失司,故出现脘腹痞闷,加之久病不见好转,恐患癌症,思虑过多,情志失调,肝气瘀滞,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不降则呕吐不能食,肝胃郁热日久伤阴,胃阴不足,失于濡润则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时止,似饥不能食,阴津伤则津液不能上承,则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患者久病不能进食,出现精神萎靡、形体消瘦等症状。故治疗时应养阴益胃,同时要疏肝理气,脾胃健运,肝气疏通,脾升胃降,中焦运化正常,则痞满自消。方中麦冬味甘性寒,功能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生津益胃之品,北沙参、玉竹养阴生津,以加强麦冬益胃养阴之力,枸杞子养血滋阴柔肝,山药、太子参补脾养胃,白芍、炙甘草柔肝养血、缓急止痛,姜竹茹、吴茱萸除烦、降逆止呕,郁金、延胡索行气止痛,麦芽消食和中。全方共奏养阴益胃之效。
后患者反酸、有烧灼感症状好转,出现焦虑、夜不能寐,改为酸枣仁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以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方中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神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川芎调肝血疏肝气,百合养阴清心安神,合欢花解郁安神,生地黄、北沙参、麦冬养阴生津,山药补脾养胃,吴茱萸除烦、降逆止呕,枸杞子养血滋阴柔肝,甘草和中缓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