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会养生健康过伏天
(2024-07-06 03:26:43)按摩穴位 自醒解乏
小暑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头晕头昏、无精打采。这是因为暑多夹湿,易导致四肢困倦、头晕乏力等症状,可以通过自我按摩进行调理。
太阳穴
位置:位于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外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具体方法:用双手食指或拇指置于两侧太阳穴,轻轻按揉,持续30秒。注意不可用力过度,以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按摩此穴能提神,还可缓解头痛症状。
百会穴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具体方法:双手食指叠按于百会穴,缓缓用力,以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反复5次。
功效:按摩此穴可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风池穴
位置: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具体方法:身体正直,头向后仰,将双手拇指分别放置于风池穴两侧。轻轻按揉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按摩此穴可提神醒脑、缓解眼部疲劳。
运动避高温 炎夏防中暑
在小暑高温天气中,人体本身的热量消耗就很大,高温下活动易引起中暑,所以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运动,做瑜伽、太极拳等运动。游泳能锻炼身体、防暑消夏,还能增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
清暑宁心安神饮,用鲜荷叶半张,莲子、芡实各20克,冰糖5~10克,用水煎煮直至莲子和芡实熟烂,可用于调理失眠,神经衰弱等症。
保健穴位神门穴,这个穴位具有安定心神、清泻心火的功效。日常我们可以随时掐、揉来刺激神门穴,以有轻微酸胀感为宜。”黄亚博介绍,夜间睡前按揉神门穴,会有助眠效果。
注意避暑防晒。出门时在太阳穴涂抹风油精,穿透气性较好的衣服,饮用防暑降温的饮品,比如乌梅山楂饮、绿豆酸梅汤等。携带解暑药,如人丹、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少动“肝火”,以防“情绪中暑”。
小暑期间正值入伏,入伏后,三伏贴、三伏灸等中医外治法对祛除体内寒邪、湿邪的效果显著,也是中医“冬病夏治”理念的体现。
按摩穴位 自醒解乏
小暑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头晕头昏、无精打采。这是因为暑多夹湿,易导致四肢困倦、头晕乏力等症状。如果存在这些症状,可以通过自我按摩进行调理。
太阳穴
位置:位于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外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具体方法:用双手食指或拇指置于两侧太阳穴,轻轻按揉,持续30秒。注意不可用力过度,以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按摩此穴能提神,还可缓解头痛症状。
百会穴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具体方法:双手食指叠按于百会穴,缓缓用力,以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反复5次。
功效:按摩此穴可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风池穴
位置: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具体方法:身体正直,头向后仰,将双手拇指分别放置于风池穴两侧。轻轻按揉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按摩此穴可提神醒脑、缓解眼部疲劳。
鲁艺建议,在饮食上,对于热邪,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性味偏寒凉的食物,起到清热化湿的作用;针对湿邪,选择健脾燥湿或者健脾化湿的食物;对于湿邪困表,可以选择苏叶、藿香、砂仁等食物以燥湿解表。同时,小暑时节要特别注意心和脾的养生。针对心,可以减少过度消耗体力,多静少动,同时避免过度忧思,避免耗伤心血。针对脾,可以多服用薏仁、山药、陈皮等健脾的食物,同时避免过食寒冷,以免造成寒湿困脾的现象。
可以通过揉按劳宫穴和内关穴以达到清心安神、养心安神的作用。
在食养方面,鲁艺建议,如果心情郁闷压抑时,可用茉莉花、薄荷等泡茶,疏肝解郁;如果心火比较亢盛,如心情烦躁,且伴有口舌生疮、口干舌燥现象,可用竹叶、莲子心等泡茶,帮助清心火;如疲惫没精神,睡眠不好,可以用小麦、龙眼肉煮粥,益气健脾。
猪脊骨煲
材料:猪脊骨500克,玉米1个,虫草花40克,西洋参10克,红枣2~3枚,精盐
材料:艾叶20克,生姜20克,花椒20克,粗盐30克。
功效:温经通络,散寒助阳。
材料:乌梅6克,山楂3克,陈皮3克,甘草2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乌梅、山楂、陈皮、甘草洗净后,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浸泡1小时以上,然后大火煮开,小火再煮40分钟,最后加入冰糖,再煮10分钟。关火后过滤除渣,放凉后倒入容器,即可饮用。
功效:生津止渴,清暑开胃,消食解腻。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中的养生智慧
摘自2024-7-29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是一部养生导引类的专著,由清代廖平将《诸病源候论》中疾病后所附的导引法摘编而成,可以说是对隋代以前中医养生导引法的一次总结。这些功法种类繁多,以姿势来说,有偃卧、侧卧、端坐等;以动作来说,有伸展手臂、屈伸足部、前屈后仰等;以所治病证范围来说,包括了内、外、妇、伤等各科病证。
提倡导引 易于实践
《诸病源候论》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与病候,是我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在中医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此书“有病而无方”,不载治疗方药,提倡补养宣导,在诸证之末多附养生方和导引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将这些养生导引的方法摘抄总结便成了《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如《风病诸候•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篇中便有“手前后遁互拓极势三七,手掌向下,头低面心气向下至涌泉仓门,却努一时取势,散气放纵,身气平,头动膊,前后欹侧,柔转二七,去髆井冷血,筋急渐渐如消”的导引方法。全书强调了导引法对未病保健及已病愈后康复的重要作用,对后世医疗体操及康复保健有积极贡献。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中的导引法大多简明扼要,便于实施,让非医学专业的众多养生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效法和借鉴。例如在治疗虚劳少气时,提倡“人能终日不唾,恒含枣核而咽之,受气生津,此大要也”,即口含枣核帮助津液化生,但并不吐出而是咽下,以帮助顾护津液、补虚养气。又如在治疗寒性腹胀时,可“以口呼出气三十过止”,即以口呼气三十次来散寒理气。
五脏导引法举例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中注重五脏养生,针对不同的脏腑,总结了不同的导引方法,下面简单介绍。
养肝
在《肝病候》中强调保养肝脏应顺应春之气,若逆之则为病,“肝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嗔怒,头旋眼痛,呵气出而愈”,就是说若肝脏出了问题,会出现情志抑郁或情绪易激动、头晕目眩等症状,常常呵气自我导引有助于痊愈。
养心
对于心的保养,《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中认为心与夏季相应,应学会控制情绪,不要常常发怒,若违反此道出现心脏不适,可“左卧口内气鼻出之,除心下不便也”,即左侧卧位,口吸气,鼻呼气,来进行缓解。
养脾
若脾之为病则“体面上游风习习痛,身体痒烦满疼痛,用嘻气出”,就是说脾病会使人身体痒痛、心烦,以发出“嘻”字的嘴形呼气则可祛风止痛。
养肺
肺与秋季相应,故而保养肺应顺应秋气,如《黄帝内经》所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秋季应早睡早起,心境平和,收敛精神,若不遵此道,肺脏为病则胸背胀痛、四肢烦闷,可“用嘘气出,以两手据地覆之,口内气鼻出之,除胸中肺中病也”,即双手按在地面上,以口吸气,鼻慢慢呼气,以减轻不适症状。
养肾
肾脏的养护应顺应冬之道,即《黄帝内经》所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冬季应早睡晚起,避寒保暖,封藏阳气,若不遵此道,肾出现问题则“咽喉窒塞,腹满耳聋,用呬气出”。就是说出现咽喉中堵闷感、腹胀、听力下降等不适症状时,可以通过牙齿上下扣紧、用发“呬”字嘴型呼气来改善。也可以“两足交坐,两手捉两足解溪,挽之极势,头仰来去七,去肾气壅塞”,即两脚交叉而坐,两手交叉抓住两脚的解溪穴,头向后仰,脚向前伸,双手挽足,极力拉伸七次,可理肾气、除壅塞。
贾府靓汤的本草香
摘自2024-4-1中国中医药报
王爽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明清时期中医药已广泛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特别是那时的富贵之家,中医药祛病、养生体现在饮食起居等多种生活场景中。对此,古典名著《红楼梦》着墨甚多。
关注贾府饮食你会发现,不论清淡典雅的风味茶点、铺张奢靡的宫廷菜肴,还是一款食材相对简单的汤品,都与中医养生保健密切相关,因为那时“药食同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现列举几款贾府靓汤,让我们共同感受这沁人心脾的本草香。
祛暑化湿的“香薷饮解暑汤”
《红楼梦》通行本第二十九回,林黛玉随贾母、凤姐、宝钗、宝玉等人去清虚观打醮(一种宗教仪式),因天气炎热,身体虚弱的林黛玉在清虚观看了半日戏,就出现了中暑症状。因此,林黛玉便服下了“香薷饮解暑汤”。
香薷,别名香茹、香草等。《本草纲目》记载:“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可见,这香薷饮的功效非比寻常。
林黛玉所服的“香薷饮解暑汤”,就是有名的中医方剂“香薷饮”,其主要功效是解表清暑、健脾利湿。“香薷饮”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薷、白扁豆、厚朴三味中药组成,故又称为“三物香薷饮”。
书中只写了林黛玉中暑,喝了“香薷饮解暑汤”,并没有交待请医生诊治。可见贾府深谙中医药调理之道,对于常见的小病,能自行配置方剂。
健脾益气的“建莲红枣汤”
《红楼梦》通行本第五十二回中,贾宝玉要去给舅舅拜寿,天没亮就起来了。于是,麝月命秋纹、檀云等小丫环进来,一同服侍贾宝玉梳洗。随后,丫环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建莲红枣儿汤”,贾宝玉喝了两口。
能成为的贾宝玉晨起必喝之汤,可见这“建莲红枣汤”绝非等闲饮品。据资料记载,“建莲”是指福建省建宁县出产的莲子,是清代的贡品之一,被誉为“莲中极品”。
《本草纲目》记载:“莲子补中养神、益气力,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益心肾、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
“建莲红枣汤”的另一种食材“红枣”,又名大枣。《本草纲目》载,枣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民间有“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之说。
开胃益脾的“桂圆汤”
《红楼梦》通行本第一百一十六回写到,贾宝玉因精神受刺激而旧病复发,昏死过去,其魂魄再游太虚幻境。王夫人等人都在哭泣,已准备为贾宝玉料理后事,但贾宝玉突然苏醒过来。王夫人、贾政等人十分惊喜,便派人继续请医生诊治。王夫人叫人端来桂圆汤,然贾宝玉喝了几口,渐渐地神情稳定下来。
桂圆是中国南方的名贵特产。《本草纲目》记载:“龙眼开胃益脾,补虚长智。”《神农本草经》称其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桂圆汤”除桂圆外,还可搭配红枣、枸杞、鸡蛋、薏仁、红糖等食材。宝玉喝的桂圆汤是否搭配了别的食材,已不得而知,但他喝后情绪便稳定下来,突出的应是桂圆的安神功效。
见微知著,窥斑见豹。《红楼梦》中贾府饮食与中医药相关的还有很多,本文仅列举几款汤品,但依然可以感受到传统中医药对古人生活的影响,中医养生保健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中医药的神奇魅力。
摘自2024-4-3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中药的命名,含有历史渊源,也有文化内涵。李时珍曾不止一次地阐述编著《本草纲目》的初衷——澄清中药的混乱。而释名正是李时珍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
释名解惑
翻开《本草纲目》,“释名”位列每一味药物的第一项。“释名”用于解释药名的含义,有的浅显,有的隐晦,不能一望而知,李时珍竭尽所能地对各个药名进行解释。从起名的源头到中途的变迁,解释每一层含义,与下文再叙述的药性相呼应。这是最见功力的一部分,是精品中的精品。读懂药名对于了解药性、记忆及应用该药有诸多帮助。
在中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时常出现,非常复杂。释名的意义不仅是简单地解释药物名称的由来,更是要解决名实不符的大问题。
有一味药名叫葎草,现在一般的药店里都见不着它。葎草在南北方都可见到,它是一种蔓生植物,茎上有细刺,北方人称为“拉拉秧”,麦田中特别多。当年我到农村插队麦收时,手臂常被拉拉秧划出一条条血印子。
葎草入药历史悠久,作为民间草药多有使用,可清热解毒。“葎草”之名首次出现在唐代的《新修本草》,是当作新发现的民间药物来收载的。
经过李时珍的考证,发现更早成书的《名医别录》中其实已有记载,只不过叫作“勒草”。“此草茎有刺,善勒人肤,故名勒草。”勒草这个名字不常用,医家不闻其名。“勒”在南方某些地区有“刺”的意思。李时珍是湖北人,他从方言的变异推导出了“勒草”就是“葎草”,将两者合二为一。李时珍把它归到“有名未用”一类(记载有其名,应用未多见)。李时珍纠正了命名的混乱,该分的分,该合的合,这是《本草纲目》的一大贡献。
命名依据
中药的命名有很多依据和方法,也有很多趣味。称其名而识其性,呼其号而明其功。
第一种,用颜色命名。例如,白芷、丹参、黄连、黄芩、地黄等。白芷,芷为芳香之意。《楚辞》里多处记载了白芷,如屈原的《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白芷实际的颜色是白色,气味芳香,所以叫白芷。
第二种,用味道命名。龙胆,其根的形态像龙须,味道非常苦,像胆汁一样,所以叫作龙胆。细辛,其须根很细,味道辛辣,只要尝一次终生不会忘记这种味道。
第三种,用形状命名。海金沙,蕨类植物,孢子入药,质量非常轻,似粉末状。传统变戏法的向火上撒一把棕黄色的粉末,就看到噼噼啪啪冒火星,那棕黄色粉末就是海金沙。虎杖,其植物茎表皮很特别,有着像虎皮一样的斑纹,形态如杖,所以叫作虎杖。此外,还有虎掌、乌头、鸢尾、白头翁等。
第四种,结合产地命名。川芎、川乌、川贝母等皆因产于四川而得名。关防风、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广藿香、广陈皮皆产于广东。这些药物都具有产地的标识,一般都是道地药材。还有阿胶出山东东阿,党参出山西上党,建曲、建泽泻产于福建。此外,还有一些外来的药材,名称中有“胡”“番”“洋”的,大多原产自外国,如胡椒、番泻叶、洋金花等。
第五种,从物候的角度命名。半夏,农历五月成熟,恰巧夏季过了一半,故得其名。夏枯草,每到夏至果穗成熟的形态像是枯黄凋谢了一般,因此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夏天无,由于它的地上部分一到初夏时节就枯萎而难觅其踪,故得名。冬青子,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实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常青而得名。
第六种,结合功效命名。益母草,顾名思义,对母亲有好处,能活血调经,为妇科良药。骨碎补,意思是可以使断裂的骨头愈合,用于治疗骨伤。番泻叶,番指外来,泻代表功效是泻下,叶指药用部位为叶。三个字,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防风、续断等,药名中体现出了药物的功效。
第七种,文化衍义命名。山药,原名薯蓣,因避唐代宗李豫名讳而改为“薯药”。到了宋代,又因避宋英宗赵曙名讳而改为“山药”。经过两次改名,变成了现在的山药。
第八种,根据外语命名。比如,没药原产自非洲、阿拉伯半岛等地。在原产地的语言中发音为“Myrrh”,在中国音译成没药。曼陀罗,药名洋金花,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诃子,又叫诃黎勒,音译自Harada。
第九种,因民间传说命名。刘寄奴,《本草纲目》第15卷引用了南北朝《南史》中的一段传说。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他小时候上山砍柴,看见一条大蛇立刻射出一箭,蛇遁去。第二天,刘裕回到山林中寻找,看到两个青衣小童在捣草药,便上前询问。小童答他们的主人被刘裕射伤,捣药是为治伤。刘裕将这种草药带了回去,此后凡遇金疮之伤就敷上。后人便称此草为刘寄奴。
易水学派是金元时期中医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派,以其在脏腑病机研究和辨证治疗方面的突出贡献而闻名。易水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还在养生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养生智慧,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养生计划。
易水学派的形成背景
易水学派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金元时期,中国北方战乱频繁,人民饱受饥馑、劳役、惊恐之苦,内伤病多发,这为脏腑病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基础。在这种背景下,张元素整理总结了《黄帝内经》《难经》《中脏经》等经典文献中关于脏腑辨证的理论,吸取了《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等著作中的脏腑辨证用药经验,结合其临床实践,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鼻祖。这一体系在医学发展上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易水学派代表人物及其养生观点
张元素:养正积自除
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现河北省易县)人,是易水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观点,反对泥于古方的做法,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其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养生方面,张元素提倡“养正积自除”,认为通过调养正气可以消除体内的病邪。
李杲:实元气以脾胃为本
李杲,晚号东垣老人,金代河北真定(现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师从张元素,尽得其传,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脾胃学说,成为补土学派的代表和易水学派的中坚。其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在养生方面,李杲主张实元气,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
王好古:扶助阳气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他初师事张元素,后从李杲学,得张、李二家之传。王好古重视脏腑内伤阳气虚损的一面,发挥为阴证论,所著《阴证略例》为阐发阴证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的专著。
《阴证略例》中指出,阴证的形成与外感寒湿露雾之邪、内伤纵欲劳倦、饮食生冷以及平素体弱等因素有关。王好古强调通过温补阳气来养生,因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扶助阳气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罗天益:节制饮食
罗天益,从李杲学医十余年,得其真传,著《卫生宝鉴》,发挥李杲脾胃内伤学说。
《卫生宝鉴》中记载:“谓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在养生方面,罗天益强调饮食要有节制,以免损伤脾胃。
易水学派养生思想的实践应用
调整饮食
易水学派多位医家都提到,饮食应注意节制,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日常生活中可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材,以达到调养身体的目的。如肾虚者可多食黑芝麻、黑木耳等黑色食物。
还应注重食物的搭配和烹饪方法,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均衡性,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和有毒有害的物质。
运动锻炼
适量的运动可以调动阳气、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但运动应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宜进行轻柔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外泄。
调节情绪
《脾胃论》中说:“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夭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病安增剧。”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如在季节变换时,人们容易伤春悲秋、情绪低落,更需要注重情志的调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适当发泄情绪,通过与朋友倾诉、听音乐、散步等进行调节。
|
红薯叫番薯,还有甘薯、地瓜之称,看上去诱人,吃起来香甜,已成为时令美食。
据《本草纲目》记载,甘薯能“补虚乏,益气力,健脾开胃,强肾阴。”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红薯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红薯含有丰富的黏液蛋白,一方面可提高免疫力,维持血管壁的弹性,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另一方面可减少皮下脂肪,防止肝肾中的结缔组织萎缩,并对呼吸道、消化道、关节腔和浆膜腔有很好的润滑作用。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