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亦人:一位严苛而慈祥的先生

(2024-06-20 03:41:29)
陈亦人:一位严苛而慈祥的先生
摘自2024-6-19中国中医药报
刘力红 广西中医药大学
1992年,陈亦人(前排)与刘力红(右)及刘力红夫人赵琳(左)在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上合影。
1989年9月,几经周折,我终得入于先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陈亦人门下。众所周知,陈先生与刘渡舟先生齐名,是一位伤寒大家。由于伤寒文献能贯通百家,对于我这位新入门的弟子,陈先生自然要用他熟悉的路子,柯韵伯、尤在泾、张隐庵、陈修园……一大堆书目朝我涌来,并嘱我精读。
从图书馆抱回这一大摞书,我开始犯难了。由于平素读书的速度太慢,因此我并非属于广览博阅一类。此时我意识到陈先生给我指出的这条路并不适合我,若照此读去,也许到60岁才能博士毕业。于是一方面我勉力应付,另一方面试图寻找一切机会跟陈先生解释,希望他老人家给我改条适合我的路子。但没等我解释明白,陈先生对我的第一印象已经形成了——一个懒惰而不用功的学生。
我们读博的那个年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除了医史文献类的博士外,其余的一律要做实验研究。而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其一是对实验意义的质疑,其二是自身缺乏现代实验的素养。基此二者,我向陈先生提出了不做实验的请求,陈先生顶着当时的压力,同意了我的这个请求。不过实验可以不做,但一定要做临床!
陈先生在学问上求是,为人耿直,甚至带几分古板。看法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因此对我的印象也变得越来越糟。我每一次约他汇报,他几乎都板着脸,因而大都“不欢而散”。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我的身心状况也变得越来越糟,终于我下定决心,不读这个博士了。于是我写了一封诚挚的辞学信,将信放到陈先生的办公桌上后,我便如释重负地上了茅山(地处江苏省西南部)。当时父亲正好在茅山修养身体,听说我是辞学上山的,也没有提出异议。事就这么巧合,上山的第二天我便发起烧来,连烧了三天都没有退的趋势,这时父亲改了主意,责令我次日必须下山回校。回到学校,在校门口找老中医开了两剂中药,一剂没吃完烧就退了。父亲比陈先生大一岁,性格上有些相像,第二天硬着头皮领着我到陈先生家负荆请罪。
陈先生虽然对我的印象不好,但有“护犊子”的心。经与基础部领导沟通,决定在基础部批假权限内(当时基础部有7天批假权)不将此事上报学校。正因为陈先生和基础部的宽容护持,我没有受到学校的处分回到了老师身边。
接下来是商量临床的问题,怎么临床?到哪去临床?去省中医院?不行!当时的省中医院名医云集,似我这样一位无名的年轻人,那注定是会坐冷板凳的。那就去沭阳县中医院,沭阳是陈先生的家乡,陈先生就是从沭阳打拼出来的,因此沭阳的老百姓都认陈先生。但是转念一想,到沭阳去谁来照顾我的生活呢?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让我回广西桂林,到桂林市中医医院做临床。仅此一点,让我深切感受到在陈先生那近乎严苛冰冷的面孔下,藏着一颗慈祥的心,他深深地关爱着每一位学生,希望他们成才,更希望他们成人。
临回桂林前,我去向导师陈先生辞行,他千叮咛万嘱咐:临床就是要有疗效,有疗效才能打开局面,打不开局面就等于坐几个月的冷板凳。没有临床的积累,没有病患的资料,你的论文怎么完成?很显然,殷切的叮嘱中含着诸多的不放心。
大约在1991年春节后,我来到桂林市中医医院门诊报到上班,当时医院在门诊给我安排了一间诊室。导师临行前的叮嘱成为我前行的动力,我每周6个上午出诊,下午读书学习或回访患者,不到一个月便渐渐打开了局面。慢慢地,门诊大楼最后一个下班的是我,我成了大街小巷甚至是公共汽车上都能听到人们议论的桂林名医。
我将在桂林市中医医院临床的情况如实地向导师汇报,陈先生当然是将信将疑。某一天,陈先生乘到广州中医学院为熊曼琪教授做课题结题鉴定之机,由广州飞到桂林,考察我的临床工作,要看一看我的汇报是否如实。在看到、听到我的临床情况,并亲自询问了部分经我治过的患者后,陈先生为我悬着的这颗心总算放下了。
回到江苏南京后,陈先生逢人便夸我,也许这便是陈先生于《思考中医》序言中“作者是我众多学生中颇具特色的一位”之所由来。作为导师的学生,能令其放心,令其欢喜,数十年间,每思至此,无不欣慰,且引以为荣。时值导师百年诞辰之际,仅以上述回忆,感恩先生,纪念先生!亦期先生放心,吾辈弟子定当牢记师训,于学问中求是,于人生中求是。

张世臣中药人生的启示

 (2024-06-21 17:13:23)[编辑][删除]
张世臣中药人生的启示
摘自2024-6-20中国中医药报
王国强
当知悉北京中医药大学张世臣老师去世的消息,内心悲痛。此前和他交往的一幕幕禁不住浮现眼前,他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也让人难以忘怀。
我和张世臣老师虽然没有在一起工作过,但我们都是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友,他是1963年入学,我是1974年入学,还同在中药系学习过,他是我非常尊敬的师长。我们也都在卫生部药政局工作过,我是1978年进的药政局,他是1993年进的药政局,同在中药处工作过。我还曾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工作过,他也在机构改革后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过。应该是同行多年,相互关注,彼此熟悉。
2021年,我曾经有幸参加了张世臣从事中药工作61年学术研讨传承交流会。张世臣老师从事中药工作的60余年,是见证我国中医药事业艰辛历程、艰苦创业、曲折前行、走向辉煌的人生之旅;是见证中药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走向传统与科技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促进的历史进程的缩影。他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相伴而行,一路走来,既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既是耕耘者更是贡献者。
张世臣老师从事中药工作的人生历程,可以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有助于我们领悟和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领悟和把握中医和中药的关系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医圣祠和艾草制品公司时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成的“三药三方”,就是从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筛选形成的。这充分说明了中医中药是密不可分的,中医辨证、临床经方、中药配伍是紧密联系的,这是由中医中药的原创理论所决定的,也是中医药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律。学中医必须懂中药识饮片、懂药性识气味,而学中药必须懂辨证识归经、懂四诊识病证。实践证明,凡学医者必当先通药理药性的知识,凡学药者必当先明辨证论治的原理。
张世臣老师的一生证明了中医中药不仅是不分家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他始终认为“不读本草,不问临床,中药学者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坚持研本草、做临床、通原理;坚持3年上山采药,遍识本草;坚持下基层参加医疗队,拜师学医,临床跟诊,体会中医临床用药和中药处方疗效的实践经验,凝练出“药为医用,医因药秾”的学术思想,这为他在今后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方面取得成果奠定了重要基础,十分难能可贵,值得学习弘扬。
但令人担忧的是,中医中药分道扬镳带来的问题不可小视,不仅体现在管理体制、教育教学上,也体现在学术研究、评审评价上等。现在很多学中医的不懂中药、不识饮片,不懂药性、不识气味,而很多学中药的则不懂辨证、不识归经,不懂四诊、不识病证,还存在着中医开方不关心饮片来源、质量优劣,不知饮片炮制的意义和作用,中药生产(包括药材、饮片、成药等)则不关心临床应用、患者反应、疗效好坏等现象。近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之一就是中药质量和安全监管问题,以及老药工传统经验和技艺失传问题。社会上关注的中医将会亡在中药上的说法,其实反映的是大家对中医疗效和中药质量的担忧和期待。
领悟和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要推进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回顾中医药发展历程,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医药发展服务方面,中药走在了中医的前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和丰硕成果。我们共同经历了中药从传统理论阐释走向用科学实验证明,从传统手工操作走向机械化、规模化,并正在走向数字化、智能化;从野生采集收购到科学规模种植、从眼观手摸嘴尝识别真伪到制定规范标准科学鉴定,再到建立中药材种植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从老药工、老药农和民间中医药专家的口传心授、实践操作、总结经验、提高技能、控制质量,到形成中药学体系和学科专业门类体系,以及教育教师教材体系。在这一艰辛历程中,凝聚了我国中药行业几代人包括专家教授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全体行业干部职工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艰辛和努力,这从国家科技奖项中医药领域获奖类型和院士评选中可以看出,从事中药研究的获奖项目和院士占了多数。
张世臣老师就是其中一员,他践行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信念和追求,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要看到,中医药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传承创新中医药服务、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方面,无论是在理念、思维、敏锐性上,还是在能力、水平、速度、成果产出上,并不尽如人意,与西医药相比形成了较大差距。特别是现在不少中药科研和成果缺少中医药理论的指导,缺乏中药原理和内涵的阐释。用研究西药的思维和方法研究中药的现象并不少见,用管西药的思维和标准来管理中药和评价中药的现象依然存在。
我们既不能因从中药植物、动物、矿物中提取了有效成分或活性单体,就不承认其中药的属性(如青嵩素、黄连素、麻黄素等都是来源于医典经方中药及其临床实践)。同样,我们也不能将从天然药、植物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或单体活性成分,看成是中药科研发展的唯一方向。我们必须深知,理法方药、君臣佐使、复方组分、多靶点疗效,以及中药饮片必须经过炮制才能达到减毒增效等作用,才是中药的精华与精髓。所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疗效为核心,以证明多靶点活性物质为基础,才是中药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突破的重点和发展的方向。
领悟和把握专业和管理的关系
张世臣老师是中药学专家,也是中药管理专家,他在教学科研上多有建树,在中药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方面更有突出贡献。一般来说,搞专业的人不大愿意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我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药政局工作时就不大愿意离开专业,总认为好不容易学习了几年专业就放弃了去搞行政工作太可惜,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并不尽然。
张世臣老师在教学科研单位工作多年,是成果丰硕、很有影响力的中药专家。但他调到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后,无论在卫生部、药监局,还是后来到香港卫生署帮助做中药管理工作,以及担任中医药社会学术组织的领导,都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推动我国中药管理体制建设、制订中药标准规范特别是中药饮片标准、完善补充国家药典中有关中药饮片内容、促进中药饮片进基本药物目录、推动开展中药稀缺药材替代研究等方面卓有建树。事实证明,作为专家,他可能会在某个领域某个课题方面作出重要的贡献,但作为管理者他所起的作用远比专家大得多,对推动国家中医药事业尤其中药领域的健康规范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在,像张世臣这样一辈子为中药事业奋斗的专家型中药管理者不多了。令人担忧的是,中医中药分别管理的体制迄今没有理顺,很难完整准确地按照中医药规律和思维来管理中药。更何况中药是“九龙治水,各管一段”,很难体现用中医药的系统观念实现中药教育、科研、产业,以及质量管理、新药审批、安全监管的统筹协调,很难确保中药的优势特色得到真正的发挥。
领悟和把握救人与做人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
我们从事中医药工作,无论是学中医看病,还是学中药做药,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维护人民健康,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作用。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仁心仁术、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救人先做人,要做个好医生,要生产好中药,首先要解决好做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张世臣老师60余年的中药生涯之所以能作出显著成绩与重要贡献,是因为他很好地回答了做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很好地回答了如何终身践行孙思邈“大医精诚”医德医风的问题。
张世臣老师始终坚持着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精神,孜孜不倦、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坚韧不拔,提携后学、甘为人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只愿一生兴中药,造福众生保健康”是他不懈追求、终生奋斗的真实写照。在当下依然存在着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背景下,其做人准则和医德风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感悟,值得我们思考、学习与借鉴。我想这也许是纪念张世臣老师的现实意义和目的之一吧。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和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和中医药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点和问题,全力推动并实现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新的篇章,再创新的辉煌。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纪念张世臣老师,学习他这一生体现出的宝贵品质和精神,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愿张世臣老师安息!
(作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会长)

一张四十多年前的处方

 (2024-06-08 08:31:31)[编辑][删除]
一张四十多年前的处方
摘自2024-6-6中国中医药报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赵锡武处方。
我于1980年6月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进修,原想跟随著名中医学家赵锡武先生侍诊学习,可惜赵老却于数月前仙逝。感叹之余,我打听到一位在这里进修的宋医生,他曾跟随赵老抄方数年,记录不少赵老的经验与医话。在与他交往中,他看我态度诚恳,学习认真,便将学习笔记交于我。我用几个晚上,将赵老经验与医话认认真真地抄录了下来。那种如获至宝的心情,委实难以言表。
四十年多来,每当遇到疑难病证时,我常将这本笔记拿来细读,认真体味其中的奥秘,将其经验方药用到临床上,确能解决不少疑难杂症。特别是赵老应用经方治疗心血管病、糖尿病、风湿病的经验,以及治疗小儿病的方药,至今我还在学习、应用。他的经验如同一盏明烛,使我受到启迪,免走不少弯路。
当年我在进修期间,曾遇到一位经赵老治疗过的病人。她患慢性肾炎数年,此次住院是为了康复。她将赵老亲手写的一张处方交于我,让我参考使用。从这张处方中,可以看出赵老的思路与神态。
处方为:
头痛已愈,腰痛足跟作痛,脉弦数。
生地24g,丹皮12g,山药12g,枸杞18g,茯苓18g,泽泻18g,菊花18g,五味子12g,菟丝子30g,骨碎补24g,狗脊18g,杜仲12g,寄生12g。
水煎服,十剂。每剂煎二次,每日服二次。(每剂0.98元)
这张处方显然是补肾清肝剂,是从杞菊地黄丸化裁而来。未用熟地与山萸肉,可能嫌弃滋补腻胃,而用了补益肝肾的五味子、菟丝子;骨碎补、狗脊、杜仲、寄生四味,纯系补肾壮腰之品。据患者讲,当时服用5剂后,腰痛与足跟痛即有好转。由于是在医院外药店购药,所以处方得以保存,处方上还显示药店的印章。
这张处方,字迹清晰,排列得当,君臣佐使分明。既反映医者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又映衬出医者识证准确,用药合拍。可谓辨证到位,有的放矢,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过去了四十多年,我由青年人变成了老年人,这张处方也由白色变成了淡淡的黄色。但它在我心里,依然是一张不褪色的“经典处方”。不时地看一看,老一辈中医那种病人至上的神态,就会浮现在我的面前。使我在遣方用药时,不敢有半点马虎,更多的是“不忘初心”的认真、细致。

中医接诊之道【草根一生】

 陈亦人:一位严苛而慈祥的先生 (2014-06-07 05:44:48)[编辑][删除]
标签: 

育儿


  裘法祖先生在世的时候提到一个故事,说一个病人肚子疼,找到他,他让到检查床摸了一下他肚子,这个病人就感动得掉眼泪,说你是我看的第六个医生,前面五个医生都没有碰过我肚子一下。我们西医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完全靠设备,完全靠指标来解决问题。离开病人越来越远,这就容易造成矛盾。中医来说首先要把脉,医生的手搭到了病人的手,如果再加上一个笑容,病人的感觉跟我等了几个小时,看到医生头都不抬,化验单一开检查去,感觉很不一样。

  中医容易跟病人搞好关系。西医问你怎么不舒服?我也不知道怎么不舒服,就是难受。西医看所有检查都没有问题,然后说你没病,病人不生气吗?我要你干吗?我就是难受,你说我没病?中医不会这样,我当中医,病人刚走进来我就知道他大概是什么问题,然后坐下来,在农村的时候,妇女坐下来给你一个胳膊,什么也不说,我就知道她要我把脉是不是怀孕了。怀孕的脉是滑脉,就像钢珠子在手底下滑过去,你就问她你月经过去了多长时间?她说我已经有两个月了。恭喜你!你是神医!

                                           师承与家传的传承模式基本相同。所谓师承,即掌握中医药学知识,又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具有职业医师资格的中医药师们,公开或经介绍志愿拜师学艺。

  除跟师抄方,有的兼管师傅的生活起居,故有“一日为师,百年为父”之说。而家传者即将自己的临床经验、理论发挥、有效“秘方”、“绝技”传授给自己的下一代,过去曾有“传男不传女”之说,而后也逐渐开放。

  师承可为一二人,偶有多徒者;家传则多为一人,世代相传,独守家门。

       中医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传承与创新,继续泽被后世。如今前有韩医申遗挡路,后有日本皇汉医学紧追,中国的西医落后不丢人,迟早有一天会超越,若是中医到了要进口的地步,那丢人就丢大发了,因此,中医不能输!我们真的不能输!

人生意蕴 <wbr><wbr><wbr> <wbr><wbr><wbr> <wbr><wbr><wbr>【草根一生】

      人生,一直在自己的手里,在自己的心里。人生,似鲜花,细细欣赏,才能看到美丽,美丽易逝,可芳香永留;似清茶,细细品味,才能尝出味道,清茶易凉,可淡然永存;似歌谣,细细聆听,才能懂得真谛,歌谣易短,可情怀永远。人生,只是一阵风,一场雨,一次经历!

消弭隔阂医患亲【草根一生】

  中医接诊之道【草根一生】 (2014-06-07 20:35:08)[编辑][删除]

 

   几张处方笺,几句温暖话,凸显了中医治未病和人伦社群调适的特色,也反映出医者对患者生命整体和身心协调的重视。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中医在分析病情时,往往会从社会、心理学全方位认知疾病的发展,因而在治疗中,同时注重伦理关系及人文关怀。如此诊治,既疗身疾,又却心病,二者相辅相成,整体调治,还可奏治未病之功。“心病还须心药医”,治心病。是医者细细体察患者身心乃至生活环境、伦理关系的治法。

  正是这中医所蕴含的人文特点,拉近了医患间的距离。跟病人拉拉家常,聊聊心情,送上宽心养生之语,在了解病因同时,让繁忙紧张的医患互动,更具人情味儿。正因如此,我五十年如一日的平常之举,才让人感受到中医对患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在冰冷的仪器与难懂的生化检查指标物化了的医学模式,日趋冷漠的医患关系中,像中医友益的诊病,改变医患缺乏沟通而致的互不理解之局,消融医患坚冰。其释放出的医者人文情怀,也传递给患者医学的温度,医患一家,岂不乐哉!

 旭日当空,开始有序而紧张的诊疗,我和颜悦色地对患者说:“这是给你的健康处方,药方一会儿再给你开“吃药是一方面,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更关键。比起单纯吃药,我更注重日常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对心理和性情的调理。”三分治疗七分养”,“气顺百病消”。在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坚持方小、药少、价廉、有效的原则,在看病时常和患者拉拉家常,讲讲做人的道理,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还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达到身心同治的效果。我赠送的卡片也被患者称为幸福卡、平安卡、健康卡。

  意识到身心同治的重要性,看病时总会给患者另开一张无药处方来调养心态。一位情绪低落的女患者,悲观厌世,我主动了解病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动态,并予以开导劝慰。她听了感慨万分,几天后,她终于想通了,带着爱人孩子来到医院门诊给我深深鞠了一躬。通过此事,我更认定,中医治病需注重身心同治,医生一句话,能把病人心结打开,病也就好了一半。看病人,先从思想上调整,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医诊治就要做到治病先治心。

  一张健康处方再加一张药方。正是从中医整体治疗角度进行辨证论治,注重中医整体观,把养生、养心,养性,当作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突出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也让患者感受到了医生的关爱。

  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日常的生活、工作、社交、家庭环境、夫妻和谐等因素都有能对健康产生影响。所以,治疗时都要考虑到,才能做到给患者全面的诊治, 甚至不药而愈,事半功倍。 

                                                              仁医爱人 <wbr><wbr><wbr><wbr> <wbr><wbr><wbr><wbr>【草根一生】


       传统儒家文化最先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主张以推

己及人的心态去热爱世间的万事万物,慈悲为怀,心怀天下。“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中医传统医德深受儒家伦理学影响,明代裴一中在《言

医》中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

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至仁至善的精神内

涵,同时也强化了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此外,将“德性”好的人或医德好的医生称

为“仁人”,把“仁”作为评判医生资格的基本标准。如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

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中认为:“医,仁

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只

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活人的“仁术”。要求

医生应当始终保持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奉行“仁者爱人”的主张,以博爱的情怀、高尚

 

的医德去爱病人、爱中医。

                                             医者仁心 <wbr><wbr><wbr><wbr> <wbr><wbr><wbr><wbr>【草根一生】


  吴阶平院士说过,他要感谢他所看过的所有病人,因为我的一些本事,都是病人教给我的,都是在给病人诊断治疗的过程当中掌握了医术。医生对病人始终要存在一种感恩之心,病人对医生是天然有感恩之心的,他在医院得到了关怀,得到了医护人员的帮助,他是感谢的。

  医者应该有更多的仁爱之心,如果我们什么都从病人来考虑,尽管现在有很多制度的障碍,尽管有一些社会不健康风气的影响,但是人心都是肉长的,为什么医生被称为天使?因为仁爱。只是现在的医生忘了这根本的一条,其实医生能够真正通过技术来解决病痛的是少数,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医术还不足以解除病人的病痛,这种时候靠你对病人的诚实,靠你对病人的关心,帮助和你的同情心,来取得病人的理解。如果你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又觉得你高高在上,这会给医患关系带来不好的影响,也是现在很多医护工作者做得不够的地方,结果是关系紧张,怨声载道!

 

  我们医学现在缺乏人文,离人文越来越远,离开它医学的宗旨也有点渐行渐远,这一点,特别应该要注意。

大医精诚  (转) 【草根一生】

  中医接诊之道【草根一生】 (2014-06-07 20:56:23)[编辑][删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