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2024-05-17 13:53:42)
白头翁
摘自2024-5-15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清热解毒又凉血,
热毒血痢应首选。
阴痒带下属湿热,
内服外洗效突出。
白头翁汤为名方,
热毒血痢效卓越。
摘自2024-5-15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清热解毒又凉血,
热毒血痢应首选。
阴痒带下属湿热,
内服外洗效突出。
白头翁汤为名方,
热毒血痢效卓越。
黄花蒿:清热解暑 截疟退黄
摘自2024-4-8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中国邮政于2023年10月11日发行《药用植物(三)》特种邮票一套6枚,由余天一设计。第一枚为黄花蒿,描绘了菊科蒿属植物黄花蒿的头状花序,花呈黄色,清新可爱,叶片呈菊科植物特有的裂状。
黄花蒿,有强烈的挥发性气味,有些地方叫作“臭蒿”,大家对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但是一说“青蒿素”估计就没有人不知道了,大名鼎鼎的青蒿素就是从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从中成功提取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青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肘后备急方》记载治疗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国药典》2020年版载青蒿功能与主治: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摘自2024-4-8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中国邮政于2023年10月11日发行《药用植物(三)》特种邮票一套6枚,由余天一设计。第一枚为黄花蒿,描绘了菊科蒿属植物黄花蒿的头状花序,花呈黄色,清新可爱,叶片呈菊科植物特有的裂状。
黄花蒿,有强烈的挥发性气味,有些地方叫作“臭蒿”,大家对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但是一说“青蒿素”估计就没有人不知道了,大名鼎鼎的青蒿素就是从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从中成功提取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青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肘后备急方》记载治疗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国药典》2020年版载青蒿功能与主治: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春吃荠菜清热降压
摘自2024-4-11中国中医药报
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中医医院
春季是荠菜生长旺季,自古以来民间就有春食荠菜的习惯。中医认为,荠菜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荠菜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还可降低血压。荠菜吃法多样,荤素烹调皆点缀餐桌。下面介绍几个有助于高血压患者康复的荠菜食疗方。
荠菜肉末粥
做法:取荠菜、鲜苦瓜各100克,粳米100克,猪瘦肉末50克。荠菜、苦瓜洗净,用沸水焯后切细待用,粳米淘洗后,加入猪瘦肉末煮粥,粥将熟时加入荠菜、苦瓜、盐、芝麻油各适量,调匀稍煮沸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降压去脂。
清爽炒荠菜
做法:取荠菜200克,马蹄、芹菜各100克。荠菜洗净后焯水切段,马蹄去皮洗净切片,芹菜洗净切成小段。油入锅烧热,先放入芹菜翻炒3分钟,再加入马蹄片、荠菜翻炒片刻,调入适量食盐调味,装盘即可。
功效:平肝清热,降压去脂。
凉拌荠菜豆腐
做法:取荠菜150克,芹菜、小白菜各50克,水豆腐1块。荠菜、芹菜、小白菜洗净后焯水切小段,豆腐焯水后切成小块,加入油、盐橄榄油等调味品混合拌匀即可食用。
功效:平肝清热,调和脾胃。
摘自2024-4-11中国中医药报
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中医医院
春季是荠菜生长旺季,自古以来民间就有春食荠菜的习惯。中医认为,荠菜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荠菜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还可降低血压。荠菜吃法多样,荤素烹调皆点缀餐桌。下面介绍几个有助于高血压患者康复的荠菜食疗方。
荠菜肉末粥
做法:取荠菜、鲜苦瓜各100克,粳米100克,猪瘦肉末50克。荠菜、苦瓜洗净,用沸水焯后切细待用,粳米淘洗后,加入猪瘦肉末煮粥,粥将熟时加入荠菜、苦瓜、盐、芝麻油各适量,调匀稍煮沸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降压去脂。
清爽炒荠菜
做法:取荠菜200克,马蹄、芹菜各100克。荠菜洗净后焯水切段,马蹄去皮洗净切片,芹菜洗净切成小段。油入锅烧热,先放入芹菜翻炒3分钟,再加入马蹄片、荠菜翻炒片刻,调入适量食盐调味,装盘即可。
功效:平肝清热,降压去脂。
凉拌荠菜豆腐
做法:取荠菜150克,芹菜、小白菜各50克,水豆腐1块。荠菜、芹菜、小白菜洗净后焯水切小段,豆腐焯水后切成小块,加入油、盐橄榄油等调味品混合拌匀即可食用。
功效:平肝清热,调和脾胃。
金银花入茶,清丽一杯凉
摘自2024-4-10中国中医药报
楚林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湾卫生院
春天,金银花开。怎么看都那么瘦,那么弱,只剩一把细腰。藤和叶子倒是配合得极好,花儿跑到哪儿藤就跟到哪儿,叶子宽宽的绿绿的,像极沉稳的手,随时护着不禁风的腰。
冬天,去爬山。看到一大片弯曲的藤,复杂地纠结在一起,中间偶尔冒出几片绿绿的叶子,很怪异。我问朋友它是什么?朋友说是忍冬也是金银花。原来,金银花还叫“忍冬”,我竟然没认出来。它并不是我看到的那么柔弱,反而极坚强,不禁哑然失笑。
金银花,名字看着有点俗,像是奔着富贵在跑。其实是因为金银花初开为白色,二三天后转为黄色。
有的花以容颜取胜,如牡丹。有的花个性骄傲,如梅花。金银花则是以药性闻名,有“植物抗生素”之称,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采金银花最好是在阳光晴好的清晨,露水刚退,刚刚睡醒的花儿蓓蕾初露,晶莹中带点娇嗔,最是美妙。轻轻地摘下,摊开,晾干,装在密闭的青花瓷瓶里,芳香就此留驻。
炎夏,一杯金银花茶,或一盏金银花露,就如秋天月光下的霜,薄薄的,凉凉的,不经意就降了温。
医生都喜欢用金银花。我用得最多的是2003年,那一年SARS流行。那一年,金银花赴汤蹈火,战果累累。也是在那一年,金银花身价暴涨,真正达到了“白银段位”。
2004年,一位朋友说金银花有商机,想在荒山种一百亩。一百亩金银花啊,花枝烂漫,迎风袅娜,香气四溢,想想都让人神往。朋友让我陪同到河南封丘考察。去后才知道山外有山。那里的金银花已不再是藤本,都嫁接成了木本,还有名字叫“豫封一号”。去的时候是4月,金银花树整整齐齐地排着队,青涩的花苞挂满树梢。细细的花苞竟然抱成了团,小伞一样打开在枝上。这样的金银花好采摘,一抓就是一把,产量也高,一株能收获几十斤。朋友看得乐不可支,我却看得目瞪口呆。原本诗意缠绕的金银花都爬到哪里去了呢?
金银花其实还是金银花,只是换了个枝头。可看起来却感觉怪怪的,像葡萄结在了梨树上。也许是我太守旧。
朋友把树型的金银花种在了山坡上,一年比一年丰收。
我家的花盆里的金银花,翘起尾巴,开两朵小花,咧着嘴笑。这个时候,真想把它摘下来,做两个耳环,一耳戴一个。再穿上那条绿色束腰的长裙,腰肢一动,两朵淡淡的清香在脸颊边晃来晃去,该有多美。
摘自2024-4-10中国中医药报
楚林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湾卫生院
春天,金银花开。怎么看都那么瘦,那么弱,只剩一把细腰。藤和叶子倒是配合得极好,花儿跑到哪儿藤就跟到哪儿,叶子宽宽的绿绿的,像极沉稳的手,随时护着不禁风的腰。
冬天,去爬山。看到一大片弯曲的藤,复杂地纠结在一起,中间偶尔冒出几片绿绿的叶子,很怪异。我问朋友它是什么?朋友说是忍冬也是金银花。原来,金银花还叫“忍冬”,我竟然没认出来。它并不是我看到的那么柔弱,反而极坚强,不禁哑然失笑。
金银花,名字看着有点俗,像是奔着富贵在跑。其实是因为金银花初开为白色,二三天后转为黄色。
有的花以容颜取胜,如牡丹。有的花个性骄傲,如梅花。金银花则是以药性闻名,有“植物抗生素”之称,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采金银花最好是在阳光晴好的清晨,露水刚退,刚刚睡醒的花儿蓓蕾初露,晶莹中带点娇嗔,最是美妙。轻轻地摘下,摊开,晾干,装在密闭的青花瓷瓶里,芳香就此留驻。
炎夏,一杯金银花茶,或一盏金银花露,就如秋天月光下的霜,薄薄的,凉凉的,不经意就降了温。
医生都喜欢用金银花。我用得最多的是2003年,那一年SARS流行。那一年,金银花赴汤蹈火,战果累累。也是在那一年,金银花身价暴涨,真正达到了“白银段位”。
2004年,一位朋友说金银花有商机,想在荒山种一百亩。一百亩金银花啊,花枝烂漫,迎风袅娜,香气四溢,想想都让人神往。朋友让我陪同到河南封丘考察。去后才知道山外有山。那里的金银花已不再是藤本,都嫁接成了木本,还有名字叫“豫封一号”。去的时候是4月,金银花树整整齐齐地排着队,青涩的花苞挂满树梢。细细的花苞竟然抱成了团,小伞一样打开在枝上。这样的金银花好采摘,一抓就是一把,产量也高,一株能收获几十斤。朋友看得乐不可支,我却看得目瞪口呆。原本诗意缠绕的金银花都爬到哪里去了呢?
金银花其实还是金银花,只是换了个枝头。可看起来却感觉怪怪的,像葡萄结在了梨树上。也许是我太守旧。
朋友把树型的金银花种在了山坡上,一年比一年丰收。
我家的花盆里的金银花,翘起尾巴,开两朵小花,咧着嘴笑。这个时候,真想把它摘下来,做两个耳环,一耳戴一个。再穿上那条绿色束腰的长裙,腰肢一动,两朵淡淡的清香在脸颊边晃来晃去,该有多美。
“黄连”入药味皆苦
摘自2024-4-8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可见黄连的苦深入人心。《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有“黄连”之名的中药除众所周知的黄连外,还有胡黄连,味皆极苦。二者来源不同,胡黄连来源于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胡黄连的根茎;黄连则来源于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且有三个植物来源。二者功效有相同之处,均为苦寒之品,皆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之效,均善除胃肠湿热,同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但二者功效也有差异,胡黄连善退虚热、除疳热,但其泻心火、解毒之效不及黄连;黄连则长于泻火解毒,为解毒要药,尤善清心火、泻胃火,而退蒸消疳之功则不显。以下细说二者。
泻火解毒黄连强
黄连入药历史悠久,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黄连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尤善清中焦、大肠湿热郁结,为治湿热泻痢要药,金元医家刘完素更是言“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黄连大苦大寒,为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之佳品,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泻心汤,以其单味水煎服用,治心经实热。又如《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将其与葛根、黄芩等同用,治泻痢身热、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此外,不同炮制方式的黄连临床应用有所不同。黄连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力强;酒制后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清胃和胃止呕则多姜汁制,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疏肝和胃止呕又多用吴茱萸汁制,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不过黄连苦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黄连主要含有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具有抗菌、利胆、抗肿瘤、抗放射、抗炎等作用。
正品黄连三来源
黄连,“黄”言其色,“连”言其形。黄连的根茎外形呈现隆起的结节,聚结而状如连珠,《本草纲目》也言“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黄连”来源于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其中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有的可见髓部中空。雅连则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过桥”较长。云连相对较细小,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本草纲目》所言“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前者即为今之“味连”,后者则为今之“雅连”。《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四川巫山)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可见黄连自古以来便以四川为主产地。从习称也可看出产地,如雅连主产于四川洪雅、雅安、峨眉一带,云连则主产于云南。此外,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须可入药为“黄连须”,《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1年版)载其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中成药肠胃适胶囊便有用黄连须组方入药。
退蒸消疳胡黄连
胡黄连,因其功效如黄连,且由西域引入,故此得名,正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言“其性味功用似黄连,故名。割孤露泽,胡语也”。胡黄连始载于《新修本草》,谓其“胡黄连出波斯国(今伊朗),生海畔陆地,八月上旬采……”胡黄连苦寒而降,有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的功效,为治湿热泻痢、痔疮肿痛的良药。正如《本草经疏》所言,胡黄连“善除湿热,故主久痢成疳,及冷热泻痢,厚肠胃”。现代临床常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泻痢、黄疸尿赤、痔疮肿痛等症。如《小儿药证直诀》胡黄连丸,将之与川黄连、朱砂等同用,治疗肥疳热。又如《外科正宗》黄连闭管丸,将其与穿山甲、槐花等同用,治痔漏成管。不过胡黄连药性寒凉,脾胃虚寒者慎用。胡黄连主要含有环烯醚萜类、苯乙醇糖苷类、酚苷类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胡黄连有保肝利胆、抗真菌等作用。
其他入药诸“黄连”
各地地方标准中又另有其他名“黄连”的中药,其味皆苦,皆有清热解毒之效。《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连,今用川产,其江西山中所产者,谓之土黄连”,该“土黄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短萼齿黄连的根茎,嚼之唾液染成红黄色,主产于江西、湖南等地,《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便有收载。而《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收载的“雄黄连”,却是来源蓼科植物毛脉蓼的块根,味苦而微涩,嚼之唾液染成橘红色。雄黄连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止痛、祛风湿的功效,中成药神农药酒有用雄黄连组方入药。《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收载的“水黄连”则是来源于龙胆科植物川东獐牙菜的全草,味极苦,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杀虫的功效。又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第二卷)》(2021年版)收载有“岩黄连”,来源于罂粟科石生黄堇的全草,有清热利湿、散瘀消肿的功效,可用于疮疖肿毒、肝硬化、肝炎、肝癌等病症。
摘自2024-4-8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可见黄连的苦深入人心。《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有“黄连”之名的中药除众所周知的黄连外,还有胡黄连,味皆极苦。二者来源不同,胡黄连来源于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胡黄连的根茎;黄连则来源于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且有三个植物来源。二者功效有相同之处,均为苦寒之品,皆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之效,均善除胃肠湿热,同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但二者功效也有差异,胡黄连善退虚热、除疳热,但其泻心火、解毒之效不及黄连;黄连则长于泻火解毒,为解毒要药,尤善清心火、泻胃火,而退蒸消疳之功则不显。以下细说二者。
泻火解毒黄连强
黄连入药历史悠久,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黄连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尤善清中焦、大肠湿热郁结,为治湿热泻痢要药,金元医家刘完素更是言“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黄连大苦大寒,为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之佳品,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泻心汤,以其单味水煎服用,治心经实热。又如《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将其与葛根、黄芩等同用,治泻痢身热、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此外,不同炮制方式的黄连临床应用有所不同。黄连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力强;酒制后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清胃和胃止呕则多姜汁制,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疏肝和胃止呕又多用吴茱萸汁制,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不过黄连苦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黄连主要含有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具有抗菌、利胆、抗肿瘤、抗放射、抗炎等作用。
正品黄连三来源
黄连,“黄”言其色,“连”言其形。黄连的根茎外形呈现隆起的结节,聚结而状如连珠,《本草纲目》也言“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黄连”来源于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其中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有的可见髓部中空。雅连则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过桥”较长。云连相对较细小,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本草纲目》所言“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前者即为今之“味连”,后者则为今之“雅连”。《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四川巫山)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可见黄连自古以来便以四川为主产地。从习称也可看出产地,如雅连主产于四川洪雅、雅安、峨眉一带,云连则主产于云南。此外,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须可入药为“黄连须”,《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1年版)载其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中成药肠胃适胶囊便有用黄连须组方入药。
退蒸消疳胡黄连
胡黄连,因其功效如黄连,且由西域引入,故此得名,正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言“其性味功用似黄连,故名。割孤露泽,胡语也”。胡黄连始载于《新修本草》,谓其“胡黄连出波斯国(今伊朗),生海畔陆地,八月上旬采……”胡黄连苦寒而降,有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的功效,为治湿热泻痢、痔疮肿痛的良药。正如《本草经疏》所言,胡黄连“善除湿热,故主久痢成疳,及冷热泻痢,厚肠胃”。现代临床常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泻痢、黄疸尿赤、痔疮肿痛等症。如《小儿药证直诀》胡黄连丸,将之与川黄连、朱砂等同用,治疗肥疳热。又如《外科正宗》黄连闭管丸,将其与穿山甲、槐花等同用,治痔漏成管。不过胡黄连药性寒凉,脾胃虚寒者慎用。胡黄连主要含有环烯醚萜类、苯乙醇糖苷类、酚苷类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胡黄连有保肝利胆、抗真菌等作用。
其他入药诸“黄连”
各地地方标准中又另有其他名“黄连”的中药,其味皆苦,皆有清热解毒之效。《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连,今用川产,其江西山中所产者,谓之土黄连”,该“土黄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短萼齿黄连的根茎,嚼之唾液染成红黄色,主产于江西、湖南等地,《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便有收载。而《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收载的“雄黄连”,却是来源蓼科植物毛脉蓼的块根,味苦而微涩,嚼之唾液染成橘红色。雄黄连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止痛、祛风湿的功效,中成药神农药酒有用雄黄连组方入药。《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收载的“水黄连”则是来源于龙胆科植物川东獐牙菜的全草,味极苦,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杀虫的功效。又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第二卷)》(2021年版)收载有“岩黄连”,来源于罂粟科石生黄堇的全草,有清热利湿、散瘀消肿的功效,可用于疮疖肿毒、肝硬化、肝炎、肝癌等病症。
青团好吃莫贪嘴
摘自2024-4-8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尤佳
风清景明,花红柳绿,在清明假期,除了外出踏青,我们也可以通过“吃”的方式感受新绿。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每年清明前后的“顶流”就是青团了。伴随着和煦的春风,咬一口美味的青团是打开假期的最佳方式,然而每年这个时候也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期。
一天“狂炫”五个青团,胃肠差点罢工
“医生,医生,我的胃难受死了。”就在昨天,杨女士在家人陪同下一步一挪地来到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
“家里一年就做一次青团,今年改了馅料的配方,味道特别好。”杨女士说,“今年青团里放了鲜肉、腊肠、咸肉丁、笋丁、酸菜还有小葱,吃了一个就忍不住,早上两个,中午两个,晚饭后又吃了一个。吃完后就感觉肚子很胀,一直打嗝,到楼下走了一圈也没缓解,临睡前吃了一片消食片,结果今天早上起来肚子又胀又痛,早饭中饭都没胃口吃了”。
在为患者完成血常规、淀粉酶、腹部CT等检查后,排除了急性胰腺炎、胆囊炎等器质性疾病引起腹痛腹胀的可能,结合患者病史与查体,医生最终诊断杨女士的腹痛是因为过食青团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造成的。患者舌淡红苔厚腻、脉滑,证属饮食停滞,方用保和丸加减,消食导滞,健脾和胃。在开展中医药治疗后,杨女士的腹痛、腹胀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软糯青团也会成为“肠胃杀手”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胀满、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气机不利、胃失和降。
有些人认为消化不良不算什么大病,并不在意,殊不知长期消化不良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从而引起贫血、免疫力下降等严重健康问题。生活中导致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久坐久卧、缺乏锻炼、精神压力大等。其中饮食因素是诱发消化不良的最常见原因。
青团作为一种高糖、高脂肪、高碳水的食物,一次性食用过多很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从而引发消化不良。另外,青团外皮的主料是糯米,不易消化,过量食用也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我们在节日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注意食用量的控制,切勿因过食影响健康。
青团食用四注意
不宜冷食
在古代,青团是作为“寒食”食用的,但淀粉在冷却后不仅口感变差,人体对其的消化吸收率也随之降低,所以青团还是趁热吃比较好。
夜晚不宜食用
青团本就不易消化,若食用时间与睡眠时间距离较近,来不及充分消化吸收,更易加重胃肠道负担。
不宜与高油脂或刺激性食物同食
青团可以与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荠菜、马兰头等一同食用,可消积食、促消化,吃青团后还可吃点山楂、陈皮等。
脾胃功能弱人群慎吃
老年人、小孩和肠胃较弱的人一定要注意忌口,一天吃一个青团即可。孩子吃青团时家长一定要在旁监督,避免食物卡喉出现。
中医帮忙,避免消化不良侵扰
穴位按摩
在胃部附近(包括上脘、中脘、下脘三穴)轻摩30次,然后用手掌心或掌根在胃部摩推10次,由轻到重顺时针进行。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压内关穴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和胃止呕、镇定止痛等作用。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该穴善于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八段锦
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需单举,通过上举下按的动作来引导气机的升降,有利于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可以很好地改善人体消化吸收能力。
摘自2024-4-8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尤佳
风清景明,花红柳绿,在清明假期,除了外出踏青,我们也可以通过“吃”的方式感受新绿。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每年清明前后的“顶流”就是青团了。伴随着和煦的春风,咬一口美味的青团是打开假期的最佳方式,然而每年这个时候也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期。
一天“狂炫”五个青团,胃肠差点罢工
“医生,医生,我的胃难受死了。”就在昨天,杨女士在家人陪同下一步一挪地来到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
“家里一年就做一次青团,今年改了馅料的配方,味道特别好。”杨女士说,“今年青团里放了鲜肉、腊肠、咸肉丁、笋丁、酸菜还有小葱,吃了一个就忍不住,早上两个,中午两个,晚饭后又吃了一个。吃完后就感觉肚子很胀,一直打嗝,到楼下走了一圈也没缓解,临睡前吃了一片消食片,结果今天早上起来肚子又胀又痛,早饭中饭都没胃口吃了”。
在为患者完成血常规、淀粉酶、腹部CT等检查后,排除了急性胰腺炎、胆囊炎等器质性疾病引起腹痛腹胀的可能,结合患者病史与查体,医生最终诊断杨女士的腹痛是因为过食青团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造成的。患者舌淡红苔厚腻、脉滑,证属饮食停滞,方用保和丸加减,消食导滞,健脾和胃。在开展中医药治疗后,杨女士的腹痛、腹胀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软糯青团也会成为“肠胃杀手”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胀满、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气机不利、胃失和降。
有些人认为消化不良不算什么大病,并不在意,殊不知长期消化不良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从而引起贫血、免疫力下降等严重健康问题。生活中导致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久坐久卧、缺乏锻炼、精神压力大等。其中饮食因素是诱发消化不良的最常见原因。
青团作为一种高糖、高脂肪、高碳水的食物,一次性食用过多很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从而引发消化不良。另外,青团外皮的主料是糯米,不易消化,过量食用也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我们在节日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注意食用量的控制,切勿因过食影响健康。
青团食用四注意
不宜冷食
在古代,青团是作为“寒食”食用的,但淀粉在冷却后不仅口感变差,人体对其的消化吸收率也随之降低,所以青团还是趁热吃比较好。
夜晚不宜食用
青团本就不易消化,若食用时间与睡眠时间距离较近,来不及充分消化吸收,更易加重胃肠道负担。
不宜与高油脂或刺激性食物同食
青团可以与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荠菜、马兰头等一同食用,可消积食、促消化,吃青团后还可吃点山楂、陈皮等。
脾胃功能弱人群慎吃
老年人、小孩和肠胃较弱的人一定要注意忌口,一天吃一个青团即可。孩子吃青团时家长一定要在旁监督,避免食物卡喉出现。
中医帮忙,避免消化不良侵扰
穴位按摩
在胃部附近(包括上脘、中脘、下脘三穴)轻摩30次,然后用手掌心或掌根在胃部摩推10次,由轻到重顺时针进行。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压内关穴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和胃止呕、镇定止痛等作用。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该穴善于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八段锦
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需单举,通过上举下按的动作来引导气机的升降,有利于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可以很好地改善人体消化吸收能力。
治呃逆重在辨寒热虚实
摘自2024-2-22中国中医药报
雷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呃逆,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作声,连续不断。《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中的“哕”即指呃逆,云:“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国医大师、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伍炳彩从此句中体会到治哕之法,即通利前后。《张氏医通•卷四》录元明名医刘宗厚论,云:“盖呃逆皆是寒热错乱,二气相搏使然,故治亦多用寒热相兼之剂。”张璐遵刘宗厚之法,告诫后学者“呃逆在辨寒热,寒热不辨,用药立毙。”
纵观上论,不过虚实寒热四字,故《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一书将呃逆一证分为胃寒呃逆、胃热呃逆、胃虚呃逆、胃实呃逆四类,实钩玄提要之论。
笔者跟随陕西省商洛市首批名中医、商洛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洪秀珍学习,体会到呃逆一证,均逃不过寒热虚实四字要诀,下录一案,援以为证。
闫某,男,52岁,2019年6月5日初诊。主诉:呃逆2年余,伴胃脘痞满不舒,时有恶心,心烦,口苦,形体壮实。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辗转多方不效,前医以枳朴六君汤为治。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甘草6g,姜半夏10g,茯苓10g,厚朴10g,苏梗10g,竹茹15g,黄连6g,肉桂6g,丁香6g,柿蒂10g,旋覆花(包煎)10g。7剂,水煎服。
6月12日复诊:诉呃逆明显减轻,但仍时有脘痞,故加木香6g、砂仁6g行气消痞以巩固善后。
按 本案患者体质壮实,呃声连连,虽不甚鸣,但纳谷、消谷尚可,且步健神盈,不见虚象,反心烦、口苦、脉弦,此为肝胃不和之证,予四逆散、四七汤合黄连温胆汤、交泰丸治之。交泰丸又寓刘宗厚“治亦多用寒热相兼之剂”之语。前医处以枳朴六君汤未取效,在于虚实辨析不明,以虚中兼实之剂治之,故不效或效微。
摘自2024-2-22中国中医药报
雷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呃逆,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作声,连续不断。《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中的“哕”即指呃逆,云:“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国医大师、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伍炳彩从此句中体会到治哕之法,即通利前后。《张氏医通•卷四》录元明名医刘宗厚论,云:“盖呃逆皆是寒热错乱,二气相搏使然,故治亦多用寒热相兼之剂。”张璐遵刘宗厚之法,告诫后学者“呃逆在辨寒热,寒热不辨,用药立毙。”
纵观上论,不过虚实寒热四字,故《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一书将呃逆一证分为胃寒呃逆、胃热呃逆、胃虚呃逆、胃实呃逆四类,实钩玄提要之论。
笔者跟随陕西省商洛市首批名中医、商洛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洪秀珍学习,体会到呃逆一证,均逃不过寒热虚实四字要诀,下录一案,援以为证。
闫某,男,52岁,2019年6月5日初诊。主诉:呃逆2年余,伴胃脘痞满不舒,时有恶心,心烦,口苦,形体壮实。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辗转多方不效,前医以枳朴六君汤为治。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甘草6g,姜半夏10g,茯苓10g,厚朴10g,苏梗10g,竹茹15g,黄连6g,肉桂6g,丁香6g,柿蒂10g,旋覆花(包煎)10g。7剂,水煎服。
6月12日复诊:诉呃逆明显减轻,但仍时有脘痞,故加木香6g、砂仁6g行气消痞以巩固善后。
按 本案患者体质壮实,呃声连连,虽不甚鸣,但纳谷、消谷尚可,且步健神盈,不见虚象,反心烦、口苦、脉弦,此为肝胃不和之证,予四逆散、四七汤合黄连温胆汤、交泰丸治之。交泰丸又寓刘宗厚“治亦多用寒热相兼之剂”之语。前医处以枳朴六君汤未取效,在于虚实辨析不明,以虚中兼实之剂治之,故不效或效微。
旋覆代赭汤治胃食管反流案一则
摘自2024-3-15中国中医药报
李雪微 黄天生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旋覆代赭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为理气剂。方药组成为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炙甘草、半夏、大枣。清代医家周扬俊言:“旋覆花能消痰结软痞,治噫气;代赭石治反胃,除五脏血脉中热,健脾,乃痞而噫气者用之,谁曰不宜?于是佐以生姜之辛,可以开结也,半夏逐饮也,人参补正也,桂枝散邪也,甘草、大枣益胃也。余每借之以治反胃、噎食气逆不降者,靡不神效。”(《伤寒论三注》)。旋覆代赭汤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神经官能症、胃扩张、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完全性梗阻、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等属胃虚痰阻者。
朱生樑系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师承丁甘仁门人章庆云先生,为上海近代中医丁氏内科流派传人,擅长诊治脾胃诸病,尤擅治胃食管反流病。朱生樑认为旋覆代赭汤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为主,与胃食管反流病(吐酸)气虚痰阻证的治则相吻合,故其常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往往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师,现将其用旋覆代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验案一则整理如下。
何某,女,58岁,因“反复反酸、烧心伴喉中不适1年,加重1个月”于2022年9月30日初诊。患者1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反酸、烧心,后每每于饱食后多发,咽喉有异物感,晨起咳吐少量黏白灰痰。于当地医院门诊就诊,查胃镜示:胃食管反流病,予以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抑酸护胃治疗2个月好转后停药。1个月前因酸甜饮食后症状加重,自行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刻下:反酸、烧心,食后甚,喉中有异物感,上腹部胀满,打嗝,乏力,夜寐欠安,二便尚调。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弱。
诊断:西医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为吐酸(气虚痰阻)。
治法:益气和胃,降逆化痰。
处方:旋覆梗12g,代赭石30g,党参24g,煅瓦楞30g,制半夏9g,制厚朴12g,茯苓12g,陈皮6g,紫苏梗9g,桂枝6g,生姜3g,甘草6g,大枣6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嘱其调畅情志,合理膳食。
10月14日二诊:患者自诉反酸、烧心、腹部胀满好转,喉中异物感减轻,二便可,夜寐差。舌尖红,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守上方加首乌藤15g。14剂,水煎服。
10月28日三诊:患者反酸、烧心基本消失,二便可,夜寐尚安。效不更方,嘱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按 朱生樑认为旋覆代赭汤的病机为“胃气弱而未和,痰气动而上逆也”,与胃食管反流病(吐酸)气虚痰阻型的病机基本吻合,故以“降逆消痰,补虚缓中”为治则,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加减治疗。方取参、草、大枣以补中,而用生姜、旋覆梗以去痰饮,用代赭石以镇逆气,桂枝、茯苓升脾阳,助脾运化痰湿。中气旺则痰饮自消,痰饮清则气顺,和胃气而止虚逆也。同时,该患者痰阻症状较显,故加用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气化痰。
摘自2024-3-15中国中医药报
李雪微 黄天生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旋覆代赭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为理气剂。方药组成为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炙甘草、半夏、大枣。清代医家周扬俊言:“旋覆花能消痰结软痞,治噫气;代赭石治反胃,除五脏血脉中热,健脾,乃痞而噫气者用之,谁曰不宜?于是佐以生姜之辛,可以开结也,半夏逐饮也,人参补正也,桂枝散邪也,甘草、大枣益胃也。余每借之以治反胃、噎食气逆不降者,靡不神效。”(《伤寒论三注》)。旋覆代赭汤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神经官能症、胃扩张、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完全性梗阻、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等属胃虚痰阻者。
朱生樑系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师承丁甘仁门人章庆云先生,为上海近代中医丁氏内科流派传人,擅长诊治脾胃诸病,尤擅治胃食管反流病。朱生樑认为旋覆代赭汤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为主,与胃食管反流病(吐酸)气虚痰阻证的治则相吻合,故其常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往往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师,现将其用旋覆代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验案一则整理如下。
何某,女,58岁,因“反复反酸、烧心伴喉中不适1年,加重1个月”于2022年9月30日初诊。患者1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反酸、烧心,后每每于饱食后多发,咽喉有异物感,晨起咳吐少量黏白灰痰。于当地医院门诊就诊,查胃镜示:胃食管反流病,予以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抑酸护胃治疗2个月好转后停药。1个月前因酸甜饮食后症状加重,自行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刻下:反酸、烧心,食后甚,喉中有异物感,上腹部胀满,打嗝,乏力,夜寐欠安,二便尚调。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弱。
诊断:西医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为吐酸(气虚痰阻)。
治法:益气和胃,降逆化痰。
处方:旋覆梗12g,代赭石30g,党参24g,煅瓦楞30g,制半夏9g,制厚朴12g,茯苓12g,陈皮6g,紫苏梗9g,桂枝6g,生姜3g,甘草6g,大枣6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嘱其调畅情志,合理膳食。
10月14日二诊:患者自诉反酸、烧心、腹部胀满好转,喉中异物感减轻,二便可,夜寐差。舌尖红,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守上方加首乌藤15g。14剂,水煎服。
10月28日三诊:患者反酸、烧心基本消失,二便可,夜寐尚安。效不更方,嘱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按 朱生樑认为旋覆代赭汤的病机为“胃气弱而未和,痰气动而上逆也”,与胃食管反流病(吐酸)气虚痰阻型的病机基本吻合,故以“降逆消痰,补虚缓中”为治则,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加减治疗。方取参、草、大枣以补中,而用生姜、旋覆梗以去痰饮,用代赭石以镇逆气,桂枝、茯苓升脾阳,助脾运化痰湿。中气旺则痰饮自消,痰饮清则气顺,和胃气而止虚逆也。同时,该患者痰阻症状较显,故加用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气化痰。
依据腹诊辨证使用桃核承气汤
摘自2024-3-15中国中医药报
王静 罗强 聂慧 田雨青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蒙医中医医院田雨青工作室
笔者跟随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田雨青先生学习腹诊后,重新认识了腹证。《伤寒论》第106条言:“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笔者未跟师前将“少腹急结”仅理解为患者有少腹部疼痛、胀满、拘急不舒甚至硬痛拒按或痛苦不可名状的自觉症状。跟师学习后,笔者认识到腹诊在临证中非常重要,腹证不仅是患者的自觉症状,也是他觉症状,并且更加客观、真实。《伤寒派腹诊•腹候篇》载:“少腹急结者,少腹拘结而急痛也。如拘挛状然也,按之则必痛也。或有痛挛于腰脚者也,桃核承气汤主之。”《中医腹诊学》载:“结证是邪气凝结于内,或气血瘀滞结块,聚结不散,自觉局部结胀不通,疼痛不移,按之痛或不可近手,腹肌紧张、挛急,触之如条索状。”“若触之少腹左侧如条索状,用手指尖轻轻地快速从脐旁向左髂窝擦过,患者突然感到疼痛而曲膝,或紧皱眉尖,是少腹急结之证。”“少腹急结”为腹诊的他觉症状。
田雨青综合各家说法,将“少腹急结”的具体腹证总结为:“脐左旁、左少腹压痛,按之有结,重按痛甚,痛而上引。”(《经方治大病实录:危急重症诊疗五十年》)“少腹急结”是桃核承气汤的主证,也是其腹证,即脐旁或左少腹部压痛明显,压痛向上或向外放射。
依腹证直接选方用药,简单有效,易掌握。现将笔者在跟师学习后辨证使用桃核承气汤的验案分享如下。
余某,女,59岁,2022年5月16日初诊。刻下:胸闷、心慌1周,口干苦,腹胀,嗳气,心烦,焦虑,大便干,小便利,上午九时多头晕,肢体乏力。家属及本人疑心其患重病,2021年3月2日曾在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经检查后,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查胸部CT:双肺多发肺结节,较前未见明显变化,建议年度复查。舌淡,尖红,有裂纹,苔黄白厚腻,脉左沉滑,右弦滑,腹力4/5级,上腹、脐中压痛甚,左少腹压痛甚,向外放射,右少腹压痛。
诊断:阳明病。
方用桃核承气汤:桂枝10g,大黄20g,桃仁10g,芒硝10g,炙甘草10g。3剂,日1剂,分3次空腹服。
5月20日复诊:患者服药后每日大便5~6次,胸闷、口干苦、头晕程度均较前减轻,自觉腹部松软,心情转佳。舌淡,尖红,有裂纹,苔白腻干,脉左弦紧,右弦滑,腹力4/5级,上腹、脐中压痛甚,左少腹压痛减轻,向外放射,右少腹压痛。守前方继服3剂。服药后患者喜笑颜开,说“我现在全好了,没想到中医这么神奇,六服药,二十多块钱,六天,我的病就好了!”
按 跟师前遇此类案例,笔者通常选用脏腑辨证。“胸闷,腹胀,心烦,焦虑”“舌淡,尖红”“脉弦滑”属肝郁气滞,“口干苦,大便干”为肝郁化火,火性炎上,熏蒸口舌则出现口干苦,火热蕴结肠道,灼烧津液则致大便干。然“头晕,肢体乏力”却有类似“虚”的表现。此时,笔者多会纠结是否存在气血不足的情况,可能会告诉患者要分几次来解决问题。跟师学习后,笔者必腹诊,依据腹诊选方。“腹力4/5级,上腹、脐中压痛甚”,有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腹证,但“上腹压痛、左少腹压痛甚,向右放射”为桃核承气汤主证,跟随田雨青临证时,他常告诉我们,“腹证也要分主次,抓主证”。故依据腹证给予桃核承气汤原方。临证时笔者心中思虑,“胸闷,腹胀,焦虑”为实证,“心烦,口干苦,大便干”为热证,选用逐瘀泻热的桃核承气汤应该对症,而“头晕,乏力”应该是田雨青常说的因瘀致气血失调而表现出来的假“虚”,患者用药后的反馈也证实了当时的猜测。
依据腹诊结合患者病症选用经方可以让医生更加客观的辨证选方,减少了辨证中医生的主观臆想,提高了辨证的准确度。
摘自2024-3-15中国中医药报
王静 罗强 聂慧 田雨青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蒙医中医医院田雨青工作室
笔者跟随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田雨青先生学习腹诊后,重新认识了腹证。《伤寒论》第106条言:“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笔者未跟师前将“少腹急结”仅理解为患者有少腹部疼痛、胀满、拘急不舒甚至硬痛拒按或痛苦不可名状的自觉症状。跟师学习后,笔者认识到腹诊在临证中非常重要,腹证不仅是患者的自觉症状,也是他觉症状,并且更加客观、真实。《伤寒派腹诊•腹候篇》载:“少腹急结者,少腹拘结而急痛也。如拘挛状然也,按之则必痛也。或有痛挛于腰脚者也,桃核承气汤主之。”《中医腹诊学》载:“结证是邪气凝结于内,或气血瘀滞结块,聚结不散,自觉局部结胀不通,疼痛不移,按之痛或不可近手,腹肌紧张、挛急,触之如条索状。”“若触之少腹左侧如条索状,用手指尖轻轻地快速从脐旁向左髂窝擦过,患者突然感到疼痛而曲膝,或紧皱眉尖,是少腹急结之证。”“少腹急结”为腹诊的他觉症状。
田雨青综合各家说法,将“少腹急结”的具体腹证总结为:“脐左旁、左少腹压痛,按之有结,重按痛甚,痛而上引。”(《经方治大病实录:危急重症诊疗五十年》)“少腹急结”是桃核承气汤的主证,也是其腹证,即脐旁或左少腹部压痛明显,压痛向上或向外放射。
依腹证直接选方用药,简单有效,易掌握。现将笔者在跟师学习后辨证使用桃核承气汤的验案分享如下。
余某,女,59岁,2022年5月16日初诊。刻下:胸闷、心慌1周,口干苦,腹胀,嗳气,心烦,焦虑,大便干,小便利,上午九时多头晕,肢体乏力。家属及本人疑心其患重病,2021年3月2日曾在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经检查后,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查胸部CT:双肺多发肺结节,较前未见明显变化,建议年度复查。舌淡,尖红,有裂纹,苔黄白厚腻,脉左沉滑,右弦滑,腹力4/5级,上腹、脐中压痛甚,左少腹压痛甚,向外放射,右少腹压痛。
诊断:阳明病。
方用桃核承气汤:桂枝10g,大黄20g,桃仁10g,芒硝10g,炙甘草10g。3剂,日1剂,分3次空腹服。
5月20日复诊:患者服药后每日大便5~6次,胸闷、口干苦、头晕程度均较前减轻,自觉腹部松软,心情转佳。舌淡,尖红,有裂纹,苔白腻干,脉左弦紧,右弦滑,腹力4/5级,上腹、脐中压痛甚,左少腹压痛减轻,向外放射,右少腹压痛。守前方继服3剂。服药后患者喜笑颜开,说“我现在全好了,没想到中医这么神奇,六服药,二十多块钱,六天,我的病就好了!”
按 跟师前遇此类案例,笔者通常选用脏腑辨证。“胸闷,腹胀,心烦,焦虑”“舌淡,尖红”“脉弦滑”属肝郁气滞,“口干苦,大便干”为肝郁化火,火性炎上,熏蒸口舌则出现口干苦,火热蕴结肠道,灼烧津液则致大便干。然“头晕,肢体乏力”却有类似“虚”的表现。此时,笔者多会纠结是否存在气血不足的情况,可能会告诉患者要分几次来解决问题。跟师学习后,笔者必腹诊,依据腹诊选方。“腹力4/5级,上腹、脐中压痛甚”,有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腹证,但“上腹压痛、左少腹压痛甚,向右放射”为桃核承气汤主证,跟随田雨青临证时,他常告诉我们,“腹证也要分主次,抓主证”。故依据腹证给予桃核承气汤原方。临证时笔者心中思虑,“胸闷,腹胀,焦虑”为实证,“心烦,口干苦,大便干”为热证,选用逐瘀泻热的桃核承气汤应该对症,而“头晕,乏力”应该是田雨青常说的因瘀致气血失调而表现出来的假“虚”,患者用药后的反馈也证实了当时的猜测。
依据腹诊结合患者病症选用经方可以让医生更加客观的辨证选方,减少了辨证中医生的主观臆想,提高了辨证的准确度。
清热燥湿 行气活血 柔肝止痛
三九胃泰胶囊
摘自2024-3-18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平常容易出现胃痛、胃酸、胃胀等症状者,可用些养胃的中成药来调理。但此类药品种较多,具体选择哪一种,要根据自身症状和体征而定。这里介绍一款可以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的中成药——三九胃泰胶囊。
组成与功效
三九胃泰胶囊为现代研制方,由南方医科大学张万岱先生所创。据1998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五册)》记载,本药选用三桠苦、黄芩、九里香、两面针、木香、茯苓、白芍、地黄8味中草药,加水煎煮两次,合并滤液,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浓缩成稠膏,烘干,粉碎,制粒,着色,装胶囊,即得。
现行中成药三九胃泰胶囊以原组方药物,加入辅料二氧化硅、滑石粉、硬脂酸镁而制成。本药有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之功,用于治疗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嘈杂纳减、口苦口黏、大便黏滞、舌苔黄腻、脉弦滑,或胃痛夜甚、舌质暗红有瘀点、脉涩。药理学研究发现,本品具有抗炎、抗胃黏膜损伤、抑菌(幽门螺旋杆菌)、止血镇痛、抗溃疡、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故也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慢性胃炎及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见上述证候者。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呕吐”等范畴,通常辨证分为肝气犯胃、饮食停滞、湿热内蕴、脾胃虚寒、瘀血内停等类型。本方主要针对湿热内蕴及瘀血内停之病机。盖过食肥甘厚腻、辛辣酒浆等,则易蕴湿生热,伤脾碍胃,使气机壅滞。若肝气壅滞日久,使血行瘀滞,胃络受阻,就会引起痛、胀诸症。方中三桠苦别名三叉苦、三丫苦叶,性苦寒,《常用中成药手册》载其“清热解毒,燥湿止痒”;九里香性辛、苦而温,《广西中药志》载其“行气止痛,活血散瘀”。二者均为南方草药,合用可清热燥湿、行气止痛,共为君药。两面针活血消肿,木香理气止痛,黄芩清热燥湿,共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地黄滋阴凉血,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共为佐药。全方配伍严谨,以清热燥湿为主,兼以行气活血,标本兼治,达到止痛消胀之目的。因方中三桠苦、九里香为君药,可使胃恙安泰,故名“三九胃泰”。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黄色至深棕色的颗粒和粉末,味苦。每粒装0.5克,口服,一次2~4粒,一日2次。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颗粒、冲剂等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情绪激动或生闷气。辨证属虚寒性胃痛及饮食停滞胃痛者不宜。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小儿、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2周症状无改善,应停药去医院就诊。
三九胃泰胶囊
摘自2024-3-18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平常容易出现胃痛、胃酸、胃胀等症状者,可用些养胃的中成药来调理。但此类药品种较多,具体选择哪一种,要根据自身症状和体征而定。这里介绍一款可以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的中成药——三九胃泰胶囊。
组成与功效
三九胃泰胶囊为现代研制方,由南方医科大学张万岱先生所创。据1998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五册)》记载,本药选用三桠苦、黄芩、九里香、两面针、木香、茯苓、白芍、地黄8味中草药,加水煎煮两次,合并滤液,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浓缩成稠膏,烘干,粉碎,制粒,着色,装胶囊,即得。
现行中成药三九胃泰胶囊以原组方药物,加入辅料二氧化硅、滑石粉、硬脂酸镁而制成。本药有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之功,用于治疗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嘈杂纳减、口苦口黏、大便黏滞、舌苔黄腻、脉弦滑,或胃痛夜甚、舌质暗红有瘀点、脉涩。药理学研究发现,本品具有抗炎、抗胃黏膜损伤、抑菌(幽门螺旋杆菌)、止血镇痛、抗溃疡、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故也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慢性胃炎及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见上述证候者。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呕吐”等范畴,通常辨证分为肝气犯胃、饮食停滞、湿热内蕴、脾胃虚寒、瘀血内停等类型。本方主要针对湿热内蕴及瘀血内停之病机。盖过食肥甘厚腻、辛辣酒浆等,则易蕴湿生热,伤脾碍胃,使气机壅滞。若肝气壅滞日久,使血行瘀滞,胃络受阻,就会引起痛、胀诸症。方中三桠苦别名三叉苦、三丫苦叶,性苦寒,《常用中成药手册》载其“清热解毒,燥湿止痒”;九里香性辛、苦而温,《广西中药志》载其“行气止痛,活血散瘀”。二者均为南方草药,合用可清热燥湿、行气止痛,共为君药。两面针活血消肿,木香理气止痛,黄芩清热燥湿,共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地黄滋阴凉血,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共为佐药。全方配伍严谨,以清热燥湿为主,兼以行气活血,标本兼治,达到止痛消胀之目的。因方中三桠苦、九里香为君药,可使胃恙安泰,故名“三九胃泰”。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黄色至深棕色的颗粒和粉末,味苦。每粒装0.5克,口服,一次2~4粒,一日2次。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颗粒、冲剂等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情绪激动或生闷气。辨证属虚寒性胃痛及饮食停滞胃痛者不宜。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小儿、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2周症状无改善,应停药去医院就诊。
从成语“然荻读书”说起
摘自2024-5-9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然荻读书,即燃荻为灯用以读书,形容勤学苦读。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
然荻读书促人向学,另所燃之荻也是用处颇多。古代的芦苇常用作编制“苇席”用作铺炕、盖房,或直接当柴烧,《本草纲目》便有用芦苇作“帘”当“薪”的记载。另有用芦花填充枕头的,贫苦人家也有制成“芦花衣”的。如今,由于芦苇花雄伟美观,常用作湖边、河岸低湿处的观赏植物,有固堤护坡的作用。或用作花材的,作切花或干花使用。芦苇杆又可为造纸原料、编席织帘及建棚材料。
此外,芦苇新鲜或干燥根茎可入药为“芦根”。其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言“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芦根乃《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品种,味甘,性寒,归肺、胃经,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的功效,常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胃热呕哕、热淋涩痛等症。如《温病条辨》五汁饮,即将芦根捣汁,与梨汁、荸荠汁、麦冬汁、藕汁同用,治疗热盛津伤较重,证见口燥烦渴、吐白沫黏滞不快者。
芦根药食两用,《救荒本草》言“采嫩笋煠熟,油盐调食。其根甘甜,亦可生咂食之”。芦根味甘多汁液,可清热生津,民间喜食,如做成芦根雪梨藕汁,以鲜芦根、雪梨、鲜藕为材料榨汁饮,能清热生津、保养喉咙。芦根含有黄酮类、有机酸类、甾体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镇静、保肝、抗肿瘤、抗菌等作用。不过芦根性寒凉,脾胃阳虚者忌服。
摘自2024-5-9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然荻读书,即燃荻为灯用以读书,形容勤学苦读。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
然荻读书促人向学,另所燃之荻也是用处颇多。古代的芦苇常用作编制“苇席”用作铺炕、盖房,或直接当柴烧,《本草纲目》便有用芦苇作“帘”当“薪”的记载。另有用芦花填充枕头的,贫苦人家也有制成“芦花衣”的。如今,由于芦苇花雄伟美观,常用作湖边、河岸低湿处的观赏植物,有固堤护坡的作用。或用作花材的,作切花或干花使用。芦苇杆又可为造纸原料、编席织帘及建棚材料。
此外,芦苇新鲜或干燥根茎可入药为“芦根”。其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言“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芦根乃《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品种,味甘,性寒,归肺、胃经,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的功效,常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胃热呕哕、热淋涩痛等症。如《温病条辨》五汁饮,即将芦根捣汁,与梨汁、荸荠汁、麦冬汁、藕汁同用,治疗热盛津伤较重,证见口燥烦渴、吐白沫黏滞不快者。
芦根药食两用,《救荒本草》言“采嫩笋煠熟,油盐调食。其根甘甜,亦可生咂食之”。芦根味甘多汁液,可清热生津,民间喜食,如做成芦根雪梨藕汁,以鲜芦根、雪梨、鲜藕为材料榨汁饮,能清热生津、保养喉咙。芦根含有黄酮类、有机酸类、甾体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镇静、保肝、抗肿瘤、抗菌等作用。不过芦根性寒凉,脾胃阳虚者忌服。
蚕的礼赞:丝绸之源与中药之宝
摘自2024-5-9中国中医药报
到了每年的五月,村里就会发放蚕种,我家年年都会订一张蚕种。一张蚕种有十层,每一层的蚕种长大后基本可以养两匾到三匾。蚕,这一神奇的生物,自古以来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曾以“蚕食鲸吞”来形容其食量之大,以“蚕食而稍进”来描绘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蚕在幼虫阶段,是需要特别呵护的。在这个阶段,它们对环境的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其夭折。为了蚕的孵化,父亲会细心地调节温度,晚上还要多次起身查看。而我,则跟随父亲学习采摘桑叶的技巧,了解哪些嫩叶是蚕宝宝最喜欢的食物。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却蕴含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随着蚕宝宝的成长,它们的需求也在逐渐变化。从最初的细小嫩叶,到后来的大片桑叶,蚕宝宝们像是永远也吃不饱的小兽,贪婪地吞噬着每一片绿色的桑叶。而我和父亲,也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默契,每天定时定点地喂养它们,清理它们的住所——蚕匾,确保它们在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中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发现了蚕的另一种重要价值——药用。
蚕沙,是家蚕幼虫的干燥粪便,在中药里,它却是一种宝贵的药材。父亲总是将这些黑乎乎的蚕沙收集起来,用麻袋装好。我曾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告诉我,蚕沙有着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的功效,是一种中药。
听到这些,我惊讶不已。原来,在我们看似平凡的养蚕过程中,竟然蕴藏着如此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于是,我对蚕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不仅因为它们能为我们带来美丽的丝绸,更因为它们能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约莫一个月左右,到了蚕宝宝们开始吐丝作茧的时候,它们变得异常安静,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此刻静止了一般。蚕宝宝们开始在它们的住所中四处游动,寻找合适的地方开始吐丝。它们用小小的身体,将体内的丝腺一点点地挤出来,织成一个个白色的茧。正如李商隐诗中所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个过程对蚕宝宝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它们需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才能将那些丝腺挤出来。但是,它们却从未放弃过,一直坚持着,直到最后茧完全形成。看着那些小小的茧,我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感动。这些小小的生命,却有着如此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不得不佩服。应如《荀子•劝学》中的那一句:“夫蚕之微物也,而能坚韧以成茧,其志可嘉,其德可尚。”
在蚕宝宝的生命旅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丝绸,更收获了中医药的智慧。蚕沙的应用只是其中之一,实际上,中医药学对蚕的利用远不止于此。例如,蚕丝蛋白在中医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被认为具有滋补养颜、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通过养蚕,我不仅学到了如何尊重生命、珍惜资源,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探索,让蚕的价值和中医药的智慧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同时,我也将带着对蚕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在这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里,珍惜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 杨晓杰)
摘自2024-5-9中国中医药报
到了每年的五月,村里就会发放蚕种,我家年年都会订一张蚕种。一张蚕种有十层,每一层的蚕种长大后基本可以养两匾到三匾。蚕,这一神奇的生物,自古以来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曾以“蚕食鲸吞”来形容其食量之大,以“蚕食而稍进”来描绘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蚕在幼虫阶段,是需要特别呵护的。在这个阶段,它们对环境的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其夭折。为了蚕的孵化,父亲会细心地调节温度,晚上还要多次起身查看。而我,则跟随父亲学习采摘桑叶的技巧,了解哪些嫩叶是蚕宝宝最喜欢的食物。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却蕴含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随着蚕宝宝的成长,它们的需求也在逐渐变化。从最初的细小嫩叶,到后来的大片桑叶,蚕宝宝们像是永远也吃不饱的小兽,贪婪地吞噬着每一片绿色的桑叶。而我和父亲,也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默契,每天定时定点地喂养它们,清理它们的住所——蚕匾,确保它们在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中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发现了蚕的另一种重要价值——药用。
蚕沙,是家蚕幼虫的干燥粪便,在中药里,它却是一种宝贵的药材。父亲总是将这些黑乎乎的蚕沙收集起来,用麻袋装好。我曾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告诉我,蚕沙有着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的功效,是一种中药。
听到这些,我惊讶不已。原来,在我们看似平凡的养蚕过程中,竟然蕴藏着如此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于是,我对蚕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不仅因为它们能为我们带来美丽的丝绸,更因为它们能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约莫一个月左右,到了蚕宝宝们开始吐丝作茧的时候,它们变得异常安静,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此刻静止了一般。蚕宝宝们开始在它们的住所中四处游动,寻找合适的地方开始吐丝。它们用小小的身体,将体内的丝腺一点点地挤出来,织成一个个白色的茧。正如李商隐诗中所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个过程对蚕宝宝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它们需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才能将那些丝腺挤出来。但是,它们却从未放弃过,一直坚持着,直到最后茧完全形成。看着那些小小的茧,我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感动。这些小小的生命,却有着如此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不得不佩服。应如《荀子•劝学》中的那一句:“夫蚕之微物也,而能坚韧以成茧,其志可嘉,其德可尚。”
在蚕宝宝的生命旅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丝绸,更收获了中医药的智慧。蚕沙的应用只是其中之一,实际上,中医药学对蚕的利用远不止于此。例如,蚕丝蛋白在中医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被认为具有滋补养颜、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通过养蚕,我不仅学到了如何尊重生命、珍惜资源,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探索,让蚕的价值和中医药的智慧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同时,我也将带着对蚕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在这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里,珍惜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 杨晓杰)
春风吹葛长 生津止渴良
摘自2024-3-29中国中医药报
刘姗姗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种葛南山下,春风吹葛长。二月吹葛绿,八月吹葛黄。”这是明代张时彻《采葛篇》里的诗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处处有葛的身影。戴茎皮织的葛布,“藜杖空云气,葛巾多雨痕”;穿葛布制的衣服,“五月暑犹薄,中庭试葛衣”;踩葛藤编的鞋子,“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由头到脚,尽显葛的馈赠。
葛,是豆科葛属多年生草质藤本,藤粗壮而蜿蜒缠绕,叶互生,花蝶形,淡紫色。到了深秋,葛叶落尽,藤蔓枯黄,地下的葛根也成熟了,乡人便开始顺藤摸根,挖葛根。葛根粗细不均,如晒干的树根,内白色,含有大量淀粉及纤维。中医认为,葛根性凉,味甘、辛,归脾、胃经,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解酒毒等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葛根洗净切片,捣烂放入水缸中浸泡,经手搓洗,揉出淀粉,等待半日,白色浆水沉淀凝结,倒去浮水,通风阴干,闻名遐迩的葛根粉就制成了。葛根粉用温水调匀,再用沸水冲泡即可食用,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等功效,是养生保健的佳品。
花开时节,紫色的葛花一大串一大串悬垂于青色的藤条上,人们将葛花摘下,和面蒸食,淋上麻油,也是一道好菜。葛花还是解酒的一种药材,民间曾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叫“千杯不醉葛藤花”。《名医别录》也有葛花“主消酒”的记载。
摘自2024-3-29中国中医药报
刘姗姗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种葛南山下,春风吹葛长。二月吹葛绿,八月吹葛黄。”这是明代张时彻《采葛篇》里的诗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处处有葛的身影。戴茎皮织的葛布,“藜杖空云气,葛巾多雨痕”;穿葛布制的衣服,“五月暑犹薄,中庭试葛衣”;踩葛藤编的鞋子,“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由头到脚,尽显葛的馈赠。
葛,是豆科葛属多年生草质藤本,藤粗壮而蜿蜒缠绕,叶互生,花蝶形,淡紫色。到了深秋,葛叶落尽,藤蔓枯黄,地下的葛根也成熟了,乡人便开始顺藤摸根,挖葛根。葛根粗细不均,如晒干的树根,内白色,含有大量淀粉及纤维。中医认为,葛根性凉,味甘、辛,归脾、胃经,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解酒毒等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葛根洗净切片,捣烂放入水缸中浸泡,经手搓洗,揉出淀粉,等待半日,白色浆水沉淀凝结,倒去浮水,通风阴干,闻名遐迩的葛根粉就制成了。葛根粉用温水调匀,再用沸水冲泡即可食用,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等功效,是养生保健的佳品。
花开时节,紫色的葛花一大串一大串悬垂于青色的藤条上,人们将葛花摘下,和面蒸食,淋上麻油,也是一道好菜。葛花还是解酒的一种药材,民间曾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叫“千杯不醉葛藤花”。《名医别录》也有葛花“主消酒”的记载。
当归:气血昏乱,服之即定
摘自2024-4-3中国中医药报
王怡 甘肃中医药大学
《本草纲目》中记载:“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汤液本草》中也写道:“气血昏乱,服之即定。有各归气血之功,故名当归。”当归,又名秦归、西当归、岷当归等,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
当归入药补血强
我国对当归的开发应用历史悠久,不仅入药,还广泛用于食疗中,有“十方九归”和“药王”之美称。《神农本草经》中对当归记载到:“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当归入心、肝、脾三经,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可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仆损伤、痈疽疮疡、血虚肠燥便秘等,为妇科调经之要药,又被称为“补血圣药”。
不仅如此,古代医家发现,根据当归部位不同,功能擅长也不同。李时珍提出:“人身法象天地,则,治上当用头,治中当用身,治下当用尾,通治则全用,乃一定之理也。”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认为,“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可见,当归头长于止血,归身长于补血,归尾长于破血。
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会使当归功效有所不同,如生当归质润,长于补血、调经、润肠通便,常用于血虚证、血虚便秘、痈疽疮疡等;酒当归功善活血调经,常用于血瘀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仆损伤等。
当归所含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类、氨基酸、有机酸、多糖,以及许多微量元素。当归有镇静镇痛、抗炎、抗肿瘤、促进造血功能、防止肝糖原减少、保肝护肾、增强免疫功能、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降血压、调节子宫平滑肌,以及抗恶性贫血等多种现代药理作用。
当归食疗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制作:当归50克、羊肉500克、生姜60克、黄酒50毫升、葱30克、食盐适量。羊肉切块焯水,当归、生姜洗净,切片备用。将所有材料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后用小火炖煮至羊肉熟烂,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调味品即可食用。
功效:本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治疗虚寒腹痛之名方,可益气补血、温中祛寒、调经止痛。
当归补血汤
制作:当归10克、黄芪60克水煎。亦可将用量增加,煎成膏滋食。
功效:源于《内外伤辨惑论》,重用黄芪意在补气而益血。可用于失血后气血耗伤,或气虚血亏、体倦乏力、头昏。
当归肉桂酒
制作:当归30克、熟地黄50克、红花15克、肉桂6克,用米酒1000克浸泡1~2周。
功效: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熟地黄滋阴补血,红花、肉桂活血通经,米酒行血脉。可以治疗血虚,或有瘀滞的经闭、月经不调。
归芪蜜膏
制作:当归、黄芪各30克,陈皮10克,火麻仁100克,蜂蜜适量。火麻仁捣碎,同前三药加水煎取汁液,再煎至浓稠,入等量经煎炼的蜂蜜,搅匀,煎溶。每次食1~2匙。
功效:方中以黄芪补中益气,当归补血润肠,蜂蜜、火麻仁润肠,兼用陈皮理气。
当归烧羊肉
制作:当归、干地黄各15克,干姜10克,羊肉250克。羊肉,洗净、切块入油中炒至发白,放入中药,加水、盐、酒等,以小火煨至羊肉烂熟即成。饮汤吃肉。
功效:源于《千金要方》。本方以羊肉、当归、地黄补虚益血,以干姜温中健胃。用于血虚体弱,或虚寒腹痛。
党参当归茶
制作:党参1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将药物分别用清水洗净,一起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10分钟。
功效:本品能益气健脾、养血,适合心脾两虚失眠者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当归不宜与降压药物同用,防止出现直立性低血压;与肝素、阿司匹林、华法林同用可增加出血倾向;湿盛中满、大便溏泻者也应慎用。
摘自2024-4-3中国中医药报
王怡 甘肃中医药大学
《本草纲目》中记载:“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汤液本草》中也写道:“气血昏乱,服之即定。有各归气血之功,故名当归。”当归,又名秦归、西当归、岷当归等,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
当归入药补血强
我国对当归的开发应用历史悠久,不仅入药,还广泛用于食疗中,有“十方九归”和“药王”之美称。《神农本草经》中对当归记载到:“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当归入心、肝、脾三经,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可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仆损伤、痈疽疮疡、血虚肠燥便秘等,为妇科调经之要药,又被称为“补血圣药”。
不仅如此,古代医家发现,根据当归部位不同,功能擅长也不同。李时珍提出:“人身法象天地,则,治上当用头,治中当用身,治下当用尾,通治则全用,乃一定之理也。”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认为,“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可见,当归头长于止血,归身长于补血,归尾长于破血。
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会使当归功效有所不同,如生当归质润,长于补血、调经、润肠通便,常用于血虚证、血虚便秘、痈疽疮疡等;酒当归功善活血调经,常用于血瘀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仆损伤等。
当归所含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类、氨基酸、有机酸、多糖,以及许多微量元素。当归有镇静镇痛、抗炎、抗肿瘤、促进造血功能、防止肝糖原减少、保肝护肾、增强免疫功能、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降血压、调节子宫平滑肌,以及抗恶性贫血等多种现代药理作用。
当归食疗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制作:当归50克、羊肉500克、生姜60克、黄酒50毫升、葱30克、食盐适量。羊肉切块焯水,当归、生姜洗净,切片备用。将所有材料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后用小火炖煮至羊肉熟烂,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调味品即可食用。
功效:本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治疗虚寒腹痛之名方,可益气补血、温中祛寒、调经止痛。
当归补血汤
制作:当归10克、黄芪60克水煎。亦可将用量增加,煎成膏滋食。
功效:源于《内外伤辨惑论》,重用黄芪意在补气而益血。可用于失血后气血耗伤,或气虚血亏、体倦乏力、头昏。
当归肉桂酒
制作:当归30克、熟地黄50克、红花15克、肉桂6克,用米酒1000克浸泡1~2周。
功效: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熟地黄滋阴补血,红花、肉桂活血通经,米酒行血脉。可以治疗血虚,或有瘀滞的经闭、月经不调。
归芪蜜膏
制作:当归、黄芪各30克,陈皮10克,火麻仁100克,蜂蜜适量。火麻仁捣碎,同前三药加水煎取汁液,再煎至浓稠,入等量经煎炼的蜂蜜,搅匀,煎溶。每次食1~2匙。
功效:方中以黄芪补中益气,当归补血润肠,蜂蜜、火麻仁润肠,兼用陈皮理气。
当归烧羊肉
制作:当归、干地黄各15克,干姜10克,羊肉250克。羊肉,洗净、切块入油中炒至发白,放入中药,加水、盐、酒等,以小火煨至羊肉烂熟即成。饮汤吃肉。
功效:源于《千金要方》。本方以羊肉、当归、地黄补虚益血,以干姜温中健胃。用于血虚体弱,或虚寒腹痛。
党参当归茶
制作:党参1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将药物分别用清水洗净,一起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10分钟。
功效:本品能益气健脾、养血,适合心脾两虚失眠者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当归不宜与降压药物同用,防止出现直立性低血压;与肝素、阿司匹林、华法林同用可增加出血倾向;湿盛中满、大便溏泻者也应慎用。
枸杞头:补虚益精 清热明目
摘自2024-4-10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枸杞春天萌发出的柔嫩叶芽,称枸杞头、枸杞尖、枸杞叶。它与菊花脑、马兰头,被南京人奉为“金陵三草”,是品尝春味儿的极佳选择。
中医认为,枸杞头味苦、甘,性凉,归肝、脾、肾经,具有补虚益精、清热明目之功效,常用于虚劳发热、烦渴、目赤昏痛、障翳夜盲、崩漏带下、热毒疮肿等。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云其“味甘,平。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叶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风,明目。若渴,可煮作饮,代茶饮之。”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载:“叶及子:并坚筋能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
现代研究发现,枸杞头富含甜菜碱、多种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抗肿瘤等药理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枸杞头性凉,大便滑泄之人慎食,亦不宜与奶酪同食。
枸杞头入馔,可凉拌,可炒食,亦可入汤等,均有一定的助益健康作用。下面为大家推荐4款简便易学的枸杞头养生膳食方,以供参考。
凉拌枸杞头
材料:枸杞头250克,红椒半个,香油、盐、糖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红椒切丝备用,枸杞头洗干净,放到沸水中焯2分钟捞起,再放到凉开水中浸泡15分钟,捞出来装盘,放入红椒丝,加香油等调味品搅拌均匀,即可。功效:补虚益精、清热生津、清肝明目。
枸杞头炒鸡蛋
材料:枸杞头200克,鸡蛋2枚,油、盐等调料适量。
做法:将洗好的枸杞头用开水稍微烫一下,捞出来控干水之后切碎;取一个大碗,将切碎的枸杞头放入碗中,打入鸡蛋,加少量油和盐,搅拌均匀;热油锅,倒入搅拌好的鸡蛋枸杞头糊,小火慢炒,炒至金黄,即可出锅装盘。功效:滋阴益肝、祛火明目。
淡豆豉枸杞头粥
材料:枸杞头100克,淡豆豉60克,粳米100克,食盐适量。做法:上述材料洗净备用;水煮淡豆豉,取汁煮粳米到熟,再下枸杞头煮成粥,加盐调味。功效:清心补虚、平肝除烦。 枸杞头老母鸡汤材料:枸杞头200克,老母鸡一只,姜3片,食盐少许。做法:老母鸡宰杀洗净,斩块,汆水捞起;枸杞头洗净切段;将适量清水倒入瓦煲烧开,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半小时,下盐调味食用。功效:健脾补肾、养血安胎。
摘自2024-4-10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枸杞春天萌发出的柔嫩叶芽,称枸杞头、枸杞尖、枸杞叶。它与菊花脑、马兰头,被南京人奉为“金陵三草”,是品尝春味儿的极佳选择。
中医认为,枸杞头味苦、甘,性凉,归肝、脾、肾经,具有补虚益精、清热明目之功效,常用于虚劳发热、烦渴、目赤昏痛、障翳夜盲、崩漏带下、热毒疮肿等。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云其“味甘,平。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叶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风,明目。若渴,可煮作饮,代茶饮之。”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载:“叶及子:并坚筋能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
现代研究发现,枸杞头富含甜菜碱、多种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抗肿瘤等药理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枸杞头性凉,大便滑泄之人慎食,亦不宜与奶酪同食。
枸杞头入馔,可凉拌,可炒食,亦可入汤等,均有一定的助益健康作用。下面为大家推荐4款简便易学的枸杞头养生膳食方,以供参考。
凉拌枸杞头
材料:枸杞头250克,红椒半个,香油、盐、糖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红椒切丝备用,枸杞头洗干净,放到沸水中焯2分钟捞起,再放到凉开水中浸泡15分钟,捞出来装盘,放入红椒丝,加香油等调味品搅拌均匀,即可。功效:补虚益精、清热生津、清肝明目。
枸杞头炒鸡蛋
材料:枸杞头200克,鸡蛋2枚,油、盐等调料适量。
做法:将洗好的枸杞头用开水稍微烫一下,捞出来控干水之后切碎;取一个大碗,将切碎的枸杞头放入碗中,打入鸡蛋,加少量油和盐,搅拌均匀;热油锅,倒入搅拌好的鸡蛋枸杞头糊,小火慢炒,炒至金黄,即可出锅装盘。功效:滋阴益肝、祛火明目。
淡豆豉枸杞头粥
材料:枸杞头100克,淡豆豉60克,粳米100克,食盐适量。做法:上述材料洗净备用;水煮淡豆豉,取汁煮粳米到熟,再下枸杞头煮成粥,加盐调味。功效:清心补虚、平肝除烦。 枸杞头老母鸡汤材料:枸杞头200克,老母鸡一只,姜3片,食盐少许。做法:老母鸡宰杀洗净,斩块,汆水捞起;枸杞头洗净切段;将适量清水倒入瓦煲烧开,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半小时,下盐调味食用。功效:健脾补肾、养血安胎。
丹心要学月月红
摘自2024-4-1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相传为苏东坡五十大寿时所作的清廉爱民诗。
苏东坡为官清廉、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执法严明,备受百姓敬仰。在其他官员借寿收礼时,苏东坡一再制止家人要为其祝寿的行为,并嘱咐不准宣扬。岂料寿辰当天,有人抱一盆盛开的月季花上门而来。问其何事?来者说名叫赵钱孙李,祝寿而来。道是名字奇怪,却说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更是言说知大人爱民,只送一盆月月红,聊表心意。如是这般,家人依旧为难。来人只得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苏东坡晓得此间事,亲自收下月季花,并作此流传千古之清廉爱民诗。
月季花秀美且四时常开,故又名“月月红”,正如诗云:不逐群芳更代谢,一生享用四时春。另有清代德阳诗人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称月季为“月贵花”“月记”。
如今,月季花花型多样,色彩更为丰富,用作切花、绿篱、花镜、造景等都是极佳的花材。绚烂的月季花颇受百姓喜爱,除观赏外,亦有食用价值。用月季花做的鲜花饼香甜可口,让人欲罢不能。而月季花作的茶饮,更是现代女性常备的悦颜茶之一,除色香味俱全外,更有药用价值。
月季花首载于《本草纲目》,谓其“活血消肿,敷毒”。月季花是《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品种,气清香,有活血调经、疏肝解郁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气滞血瘀、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胸胁胀痛等症。月季可单用也可配伍使用。《泉州本草》便有记载单用鲜月季花开水泡服,治月经不调。《福建药物志》亦有载月季花开水泡服,可治高血压病。因月季花入血而活血,是以孕妇慎用。
此外,月季花的叶、根亦可入药。月季花叶能活血消肿、解毒、止血,《湖南药物志》记载“月季花嫩叶,捣烂敷患处”治筋骨疼痛、腰膝肿痛、跌打损伤。月季花根有活血调经、涩精止带之效,《分类草药性》言其“治妇人月经不调”。
摘自2024-4-1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相传为苏东坡五十大寿时所作的清廉爱民诗。
苏东坡为官清廉、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执法严明,备受百姓敬仰。在其他官员借寿收礼时,苏东坡一再制止家人要为其祝寿的行为,并嘱咐不准宣扬。岂料寿辰当天,有人抱一盆盛开的月季花上门而来。问其何事?来者说名叫赵钱孙李,祝寿而来。道是名字奇怪,却说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更是言说知大人爱民,只送一盆月月红,聊表心意。如是这般,家人依旧为难。来人只得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苏东坡晓得此间事,亲自收下月季花,并作此流传千古之清廉爱民诗。
月季花秀美且四时常开,故又名“月月红”,正如诗云:不逐群芳更代谢,一生享用四时春。另有清代德阳诗人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称月季为“月贵花”“月记”。
如今,月季花花型多样,色彩更为丰富,用作切花、绿篱、花镜、造景等都是极佳的花材。绚烂的月季花颇受百姓喜爱,除观赏外,亦有食用价值。用月季花做的鲜花饼香甜可口,让人欲罢不能。而月季花作的茶饮,更是现代女性常备的悦颜茶之一,除色香味俱全外,更有药用价值。
月季花首载于《本草纲目》,谓其“活血消肿,敷毒”。月季花是《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品种,气清香,有活血调经、疏肝解郁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气滞血瘀、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胸胁胀痛等症。月季可单用也可配伍使用。《泉州本草》便有记载单用鲜月季花开水泡服,治月经不调。《福建药物志》亦有载月季花开水泡服,可治高血压病。因月季花入血而活血,是以孕妇慎用。
此外,月季花的叶、根亦可入药。月季花叶能活血消肿、解毒、止血,《湖南药物志》记载“月季花嫩叶,捣烂敷患处”治筋骨疼痛、腰膝肿痛、跌打损伤。月季花根有活血调经、涩精止带之效,《分类草药性》言其“治妇人月经不调”。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如今风光正好,正是“然荻读书”好时节。
前几天写了一篇用药传奇《红藤专治少腹疾》,我觉得言未犹尽,俗话说有衣无帽不成一套,讲了下没讲上,今天再补写一篇,这就是专治上部口舌之疾的蒲黄粉。
蒲黄为香蒲科水生草本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蒲黄之花粉为黄褐色之粉末。夏季端午节前后花将开放时采收蒲棒上部的**雄性花穗,晒干后碾轧,筛取细粉。药材以颜色鲜黄、光滑、纯净者为佳。
蒲黄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蒲黄味甘,性平,归肝、心包经,有止血、化瘀、通淋之功能。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仆肿痛,血淋涩痛。蒲黄的常用量为5~10g,用于汤剂时需包煎。研末冲服,每次3g。止血多炒用,散瘀止血多生用。孕妇应慎用。
我临床上很喜欢用蒲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少腹瘀血证,如妇科时的痛经,失笑散;二是用于胃病,溃疡之类收敛止血止痛;三是用于口腔中溃疡瘀斑之类及眼底出血。效果都很好,比起三七粉又便宜又好使。尤其是现在爆炒三七时期。现举例示之:
上个月曾治一女病人,董姓,60岁,有慢性肾病,找我专看舌头和口腔溃疡,说是在一个老中医教授那里看肾病,吃了一个多月的药,吃的满嘴都是血疱和溃疡,其伸出舌头一看,吓我一跳,这么多年我还没有见过这样骇人的舌头,满舌头的大小血疱和瘀斑,有十几个之多,口腔两侧也有大小不等的溃疡。吃稍硬点食物就擦起个疱,现吃不成饭喝不了水,痛苦之极,说老中医也没有什么办法了?所以,只好来找你了,因前年在你这里吃过几付药还不错。再把脉象弦细数,大便略干,小便稍黄,腰痛。一派火热之毒,想必是前医用热药过多,造成血热脉溢。出方:犀角地黄汤合潜阳丹加蒲黄。散血凉血,引血下行。处方;
水牛角100g(先煎)赤芍12g丹皮12g生地50g制附子6g黄柏30g砂仁3g制龟板15g生蒲黄30g(包)五剂水煎服,日3-5次。
一周后复诊,血疱已平成瘀斑。效不更方,前方水牛角减为60g,加炒杜仲30g,续服七付。三诊,口腔溃疡已愈,舌上瘀斑消退2/3,已能吃饭喝水。继续七付,瘀斑消净,舌回常态。
此案点晴之处在于用了关键之药生蒲黄。也许有人问,你怎么能想到用这味药?不瞒大家说,这得益于我平时爱看医话医案有关,多了就记住了,需要时就会从脑海里蹦出来。所以我经常跟学生说要多看医话医案,好处多多。此案治疗受启发于下录医话:
宋代医学家许叔微在《类证普济本事方》中记载,有一士人之妻,夜间忽然舌肿满口,不能出声。其丈夫急忙外出访医,请来了一位名医,用蒲黄频频掺入舌上,至天亮时就获得痊愈。
无独有偶,据《芝隐方》记载,南宋度宗皇帝赵禥欲外出赏花,谁知次日清晨,忽然舌肿满口,不能言语,不能进食。度宗及满朝文武十分焦急,急召御医入宫治疗。蔡御医用蒲黄、干姜末各等份,干搽舌上,数次而愈。
以上两则舌胀失音的病例,均通过用蒲黄搽舌的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实这正是得益于蒲黄具有化瘀活血之功,用药 论针对病机,故疾病得治。实际上外用之理即内用之理。我平时除了用于口舌之疾,眼底眼结膜出血我也常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一次因工作劳累导致右眼底出血,视物不清,即用生蒲黄粉10g泡水喝,一周后即愈。平时看病遇到上火眼结膜出血的患者,我也叫用泡茶的方法喝生蒲黄粉,三五天即愈,屡用屡验,故今不私秘,写出来供大家参考用之。
蒲黄为香蒲科水生草本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蒲黄之花粉为黄褐色之粉末。夏季端午节前后花将开放时采收蒲棒上部的**雄性花穗,晒干后碾轧,筛取细粉。药材以颜色鲜黄、光滑、纯净者为佳。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厨房里的中药你了解多少
后一篇:自拟黄连生地当归汤治不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