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这几招与腰突症“和谐相处”

(2024-05-02 13:36:56)

摘自2024-4-29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大夫,中医能彻底治愈腰椎间盘突出吗?”门诊上,36岁的周女士询问道。周女士近1月出现腰痛并左大腿外侧及小腿放射性疼痛麻木,经检查后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症)。赵女士经休息和服药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有的医院建议她干脆手术。她来到中医院,希望采取中医疗法。根据她的病情,医生给予中医综合疗法,3周后症状完全消失。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骨伤一科主任马红炜认为,椎间盘一旦突出,难以回纳原位,中医治疗目的就是让它与人体“和谐相处”。
腰椎间盘为何突出
椎间盘就好比两节椎骨之间的具有弹性的“垫圈”,这个“垫圈”边缘由纤维环包绕,中间是一团柔软的胶原蛋白,称为髓核,其上下方与椎体只有薄薄的一层软骨板相隔。当因外力损伤、慢性劳损等原因,导致外层的纤维环损坏,其中的一些髓核组织就会突破纤维环的束缚,从薄弱之处突出,这就是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突出的髓核会产生炎性刺激,或机械性压迫支配腰椎的窦椎神经和支配下肢的坐骨神经根部,从而引起腰腿疼痛等一系列症状。
马红炜解释,椎间盘具有弹性,可缓冲压力,具有承受头部重量、稳定脊柱的作用,还有一定运动功能。正常椎间盘髓核含水80%,纤维环含水65%,随年龄的增大,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因而逐渐失去弹性和韧性,易发生退变。椎间盘突出就是在退变基础上发生的,且常发生在下腰椎的腰4至腰5和腰5至骶1间隙处,这里是腰椎受力最大且最集中处。
症状消除就相当于治愈
马红炜介绍,从临床大量病例的CT影像学变化来看,腰突症经保守治疗后,虽然可以消除症状体征,达到临床痊愈标准,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椎间盘突出,突出物仍然存在。这是因为椎间盘一旦破裂突出,其椎间隙空间就比原来狭小,加之突出物又与周围粘连,所以就很难回到原来的间隙。但这并不意味着保守治疗作用不大,事实上人体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椎间盘损坏了,各种治疗手段无非是帮助它尽快修复,以便脊柱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临床观察发现,很多影像学表现为膨出型、突出型的患者,却无明显腰腿痛,或仅有轻微不适症状,说明人与椎间盘突出常常能够“和谐相处”。而有一些患者,尽管突出不算严重,但腰腿痛症状却很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到底咋回事?研究发现,单纯轻度神经根受压不会引起明显疼痛,然而突出的髓核可诱发免疫和炎症反应,提示疼痛症状与个体产生炎症轻重密切相关。
因此,患者不必过分纠结突出物是否完全消除或回纳。只要经积极正规治疗,炎症消退,症状自然消失,绝大多数椎间盘突出物都可以与人“和谐相处”。可能有人会说,还是手术治疗好,可以彻底治愈。其实不然,即使进行手术,也只能摘除一部分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不可能完全切除,当术后腰椎活动受力时,其余的椎间盘还可能突出来,造成复发。只有极少数保守治疗无效或髓核脱入椎管内,才考虑采取手术治疗。
中医调治有妙法
此病内因是先天肾气不足,外因系反复外伤、慢性劳损和风寒湿邪侵袭。主要病机是肾虚不固,邪阻经络,气滞血瘀,营卫不和,以致腰腿筋脉痹阻而产生疼痛。马红炜认为,治疗应以中医综合治疗为主,包括卧床休息、牵引、中药内服、推拿等。
中药内服
对于气滞血瘀型,治宜行气活血、疏肝通络,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对于寒湿痹阻型,治宜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方用甘姜苓术汤加减。对于湿热阻络型,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四妙散加减。对于肝肾亏虚型,宜补肾益精、强筋壮骨,偏阳虚者以右归丸为主方加减,偏阴虚者以左归丸为主方加减。以上方剂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推拿理筋
通常采用按摩手法,沿经络揉、捏、滚、推,松解腰腿部的肌肉,缓解肌肉痉挛,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然后再用脊柱推扳法,可以调理关节间隙、松解神经根粘连、改善神经根与突出椎间盘的位置关系。
患者还可自行按揉以下穴位: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腰阳关(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委中(在腘窝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昆仑(在足踝外侧,位于外踝尖与跟腱连线的中点凹陷处)等,指揉法约每穴2~3分钟,每日1~2次。
此外,还可用艾条温灸以上诸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止。能起到补肾益精、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效果。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又称运动疗法。马红炜强调说,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全身运动与腰背肌锻炼并重,才能更好地促进恢复。运动疗法作为腰突症治疗及康复整体中的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预防初次起病和复发、减缓疼痛症状、防止病情恶化等作用。
建议进行适度全身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要加强腰背肌和下肢肌肉锻炼,练习飞燕点水(燕子飞)、五点支撑、直腿抬高、仰卧蹬车等动作。
食疗推荐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羊肉500克,当归30克,生姜30克,红枣10个。
做法:将羊肉洗净切块,焯沸水,沥干;当归、生姜洗净,生姜切片。将羊肉、当归、生姜、红枣同入砂锅,加适量水共煎,武火煮开,沸后撇沫,改文火慢煮至羊肉熟烂。饮汤吃肉。
功效:羊肉补中益气,当归补血活血,生姜解表散寒,红枣益气养血,合用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定痛之功效,适合寒湿痹阻型腰突症患者。
杜仲核桃猪肾汤
材料:猪肾2个,杜仲30克,核桃肉30克。
方法:将猪肾中间切开,剥去白色筋膜,用清水冲洗干净。杜仲、核桃肉分别用清水洗净,与猪肾一齐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1小时,调味食之。
功效:猪肾补肾利尿,杜仲强筋健骨,核桃肉固肾益气,合用具有益气补肾、壮腰助阳之功效,适合肝肾亏虚型腰突症。
预防谨记这6点
患腰突症不必恐惧焦虑,此病可防可治,预后良好。在此,马红炜提出6点建议。
减少腰部扭伤。日常生活中不宜猛然转身、弯腰等,动作要缓慢,搬抬重物姿势要正确,不能把力全集中在腰部。
当心腰部急性损伤,如重物打击、车祸伤、摔跌伤,以防损伤椎间盘组织。
避免风寒侵袭。风为百病之长,一旦风邪侵入腰部,就会引起筋脉拘挛,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容易诱发或加重症状。气温下降时要注意腰部防寒保暖。
不要久坐。久坐伤肉,更伤椎间盘。坐姿宜端正,提倡“坐如钟”,避免低头、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同时也不能久站,对腰椎也不利。
积极健身,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患腰突症,应主要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有些人选择不正确方式锻炼腹肌,如过度练仰卧起坐等,易引起症状复发。
注意预防肾虚,避免过度劳累、纵欲过度、剧烈运动等。

祛风散寒化痰除湿活血止痛小活络丸

 (2024-04-14 10:08:12)[编辑][删除]
祛风散寒 化痰除湿 活血止痛
小活络丸
摘自2024-4-12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医院
最近我遇到一位患者,肢体关节疼痛,夜晚尤甚,手指关节屈伸不利、麻木拘挛,舌苔白腻,脉沉弦。我仔细诊察后给他开了小活络丸,他按说明书口服二十天后症状消除。
为什么小活络丸会有这么好的效果?下面就来了解它的奥妙所在。
组方与功效
小活络丸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名活络丹。书中载其组成、制法和服法为:“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去皮、脐),地龙(去土),天南星(炮,各六两),乳香(研),没药(研,各二两二钱)。上为细末,入研药和匀,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茶下亦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中成药小活络丸处方为:胆南星180g,制川乌180g,制草乌180g,地龙180g,乳香(制)66g,没药(制)66g。
活络丹原方治“诸般风邪湿毒之气,留滞经络,流注脚手,筋脉挛拳,或发赤肿,行步艰辛,腰腿沉重,脚心吊痛,及上冲腹胁膨胀,胸膈痞闷,不思饮食,冲心闷乱,及一切痛风走注,浑身疼痛”。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认为此方“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死血,腿臂间忽有一、二点痛”,又云“然治络一法,较治腑、治脏为难,非汤剂可以荡涤,必须用峻利之品,为丸以搜逐之”。
故方中制川乌、制草乌温经络、逐风邪、除寒湿,二药合用,力量更强,疗效殊佳,为主药。胆南星祛风豁痰燥湿,以祛络中风痰与湿邪,为辅药。风寒湿邪留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依“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佐以乳香、没药通络逐瘀止痛,使气血流畅,风寒湿邪不复留滞。地龙蠕动善穿,为入络之良品,引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药,同时服药用酒也能起到行药势、达病所的作用。
六药合用共达祛风散寒、化痰除湿、活血止痛之功。用于风寒湿邪闭阻、痰瘀阻络所致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或冷痛,或刺痛,或疼痛夜甚)、关节屈伸不利、麻木拘挛。现代多用于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骨质增生、肩周炎等属于风寒湿痰瘀血留滞经络者。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黑褐色至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腥,味苦。小蜜丸每100丸重20g,大蜜丸每丸重3g。口服,黄酒或温开水送服。小蜜丸,一次3g(15丸),一日2次;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市售还有其他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用药期间宜清淡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本品含有制川乌、制草乌,应严格在医生指导下按规定用量服用,不可随意增加或调整用量,服用过量可能会出现中毒反应。在服用本品期间忌与半夏、贝母类、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湿热瘀阻或阴虚有热者慎用。脾胃虚弱者慎用。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糖尿病患者及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踢毽子别忘防范半月板损伤

  (2024-04-11 17:15:52)[编辑][删除]
摘自2024-4-10 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半月板为何易受伤
膝关节为全身最大的关节且结构复杂,除了具有屈伸功能,还能做轻度磨动与旋转。其关节缝隙间内外侧各有两个具有弹性的纤维软骨垫支撑,这两个厚度约为3~5mm的软骨垫就是半月板,它们紧紧贴在关节面上,如同两个“弹簧垫片”一般,可以缓冲压力,具有稳定和保护关节的作用。
膝关节屈曲时,半月板向后移动,膝关节伸直时,半月板向前运动,当膝关节由屈曲至伸直过程中(约135°位)同时伴有旋转动作,则很容易引起半月板损伤。踢毽子时,由于一侧膝关节屈曲位承受全身重量,另一侧膝关节要做盘踢、拐踢、绷踢、悬踢等内外旋转性动作,一不小心就会导致半月板扭伤撕裂,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弹响等症状。如果长时间踢毽子不加注意,关节运动过度,还会加剧半月板软骨磨损及退变。此外,由于半月板血供较差,除了边缘有血供外,其余部分都没有血管,所以损伤后往往迁延难愈。
一旦踢毽子扭伤膝关节,就要考虑是否半月板损伤,须及时就医检查。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损伤中最常见的问题,随着核磁检查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也不断增高。此病属于中医“筋伤”范畴,伤后应立即用支具固定3~4周,早期治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应用理筋手法调治同时,内服桃红四物汤加减,外敷消瘀止痛膏;后期治宜温经通络止痛,内服健步虎潜丸或补肾壮筋汤,外用海桐皮汤熏洗,同时加强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科学健身有讲究
踢毽子看似动作简单,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不可少。首先,踢毽子前应换上合身的运动装,选择场地平坦的小广场。其次,要进行热身运动,活动开各处关节。第三,锻炼时应从基本动作(如单脚踢)开始,循序渐进,左右脚交替练习,以促进身体平衡。身体放松,双脚自然站立,膝盖微微弯曲,身体略微前倾,双手自然垂放在身体两侧。同时,要注意收腹、挺胸、抬头,眼睛注视着毽子,轻巧自然发力,避免膝关节猛然用力旋转,动作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快到慢。运动中应站稳脚跟,灵活移动脚步,随时掌握平衡。此外,要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以便应对毽子飞来的变化和落点,还要注意避免争抢误伤。
踢毽子属于比较激烈的运动,建议每次时间半小时为宜,每天1~2次。如患有冠心病、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骨质增生等,不建议参与此类运动。
预防半月板损伤还需做更多
除了急性撕裂性外力可导致半月板损伤外,慢性研磨性外力也会造成本病。因此,不仅青少年要预防半月板损伤,中老年亦要防止退化性损伤。医生建议,此病预防应从生活中点滴小事做起。
防止扭伤
要树立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尤其进行篮球、足球等运动时,要提前充分热身,运动中做好保护措施,如佩戴运动护膝等。中老年健身运动宜温和,不应做膝关节冲击性运动。
适度运动
不少人健身或减肥时会过度运动,这种行为非常不可取,容易加剧关节损害。《素问•经脉别论》指出“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可见运动不可过量。日常还要注意避免久站、久行。
减少爬楼,不可久蹲
每天频繁上下楼梯如同登山一样,易扭伤半月板,还会造成半月板软骨慢性隐匿受损,致使过早退变性损伤。中老年如能乘电梯就不要爬楼梯。
此外,不少人习惯蹲着歇息、干活、吃饭等,这种习惯应及时改正,否则容易增加半月板压力,造成过早退变。
控制体重
体重过大会增加关节内半月板承受的压力,加重磨损,故应注意控制。
防风避寒
风为百病之长,膝关节遭受风寒湿外邪侵袭,会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从而诱发或加重半月板损伤。

汗蒸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4-02-03 03:55:17)[编辑][删除]
汗蒸的正确打开方式
摘自2024-2-2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今冬最大流量无疑是新晋网红“尔滨”,南方小土豆们不仅被银装素裹的冰雪美景震撼,还纷纷前往大澡堂子“坦诚相见”,让东北洗浴文化和汗蒸进入广大网友的视线。那么汗蒸究竟有哪些讲究,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汗蒸呢?下面了解一下。
什么是汗蒸
汗蒸作为热疗的一个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汗蒸是中医治法中“汗法”的分支。《本草纲目》中便有“熏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的记载。《伤寒括要•蒸汗法》中也详细描述了汗蒸治病的操作方法:“主服药不得汗。故天寒汗不得出,宜行此法。以薪火烧地良久,令极热,扫去灰以沸汤洒之。取蚕沙柏叶桃叶糠麸,铺于烧热地上,可侧手厚。铺席于上,令病人卧之,更温覆之,移时汗出。”
汗蒸有哪些好处
汗蒸通过增加汗液的排出,可疏通经络、祛除外邪。经络是气血的通道,经络不通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疼痛,即所谓“不通则痛”。汗蒸后经络通了,气血运行顺畅了,疼痛自然消失。《医宗说约》中便有相关论述,“头痛发热,恶寒项背强,身体痛拘急,怫郁面赤,身痒,脉浮紧或浮数无汗者”属表证,强调“在表者,汗之”,并提出“若在深山穷谷无药处”,便可用汗法,“候周身及脚心俱透即愈”。可见,汗蒸对于外感风寒或寒湿造成的四肢关节痹痛等,具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汗蒸还可以通过促进人体气血运行,起到活血祛瘀的作用。
从西医角度看,汗蒸时温度升高,可使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改善机体组织含氧量;也可加快全身淋巴循环,调节新陈代谢,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汗蒸并非人人适合
汗蒸作为一种休闲保健方式,大多数人均适宜,尤其是适合于基础代谢率低、四肢不温、不易出汗,有关节酸胀、腰椎和颈椎疼痛、肌肉僵硬、浑身疲劳等不适症状者。但汗蒸并非人人适用,需科学选择,以下几类人最好不要汗蒸。
第一,有出血倾向者、月经期女性。经期女性由于子宫内膜脱落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若此时汗蒸,高温会加快人体血液循环,导致出血增加,可能引发贫血。第二,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开放性肺结核或结核活动期、癌症晚期等患者,或心脏装有起搏器者。第三,有传染性皮肤病者,或皮肤表面有创口、溃疡、炎症及烧伤患者。第四,高龄老人、孕妇、婴儿须慎用汗蒸,汗蒸时应有人监护。
汗蒸记牢四个“不”
不贪多 每次汗蒸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也可根据个人耐受力做适当调整。过度或频繁汗蒸会使体内水分流失过多,会导致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血压下降、头晕、昏扑等情况。应避免频繁、过度汗蒸,汗蒸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如果汗蒸时感到头晕、不适,应立即中止,及时饮用适量温水。
不贪凉 《金匮要略》云:“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汗蒸后腠理疏松,寒湿风邪易入侵人体,应注重保暖。汗蒸后不宜立即淋浴,应用毛巾擦干身体,不要饮用冷饮和直接接触冷水。
不贪快 饭后不宜立即进行汗蒸。汗蒸时,人体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导致血液流向皮肤等处,肠胃供血不足,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不偷懒 化妆者在汗蒸前应先卸妆洗脸。汗蒸过程中,毛孔处于舒张状态,若此时皮肤表层被厚厚的粉底遮盖,毛孔中脏东西不易排出,容易引发毛囊炎症。

从“潜龙勿用”说病后调养

   (2024-02-03 08:23:54)[编辑][删除]
从“潜龙勿用”说病后调养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龙是《周易》中重要的意象及含义之一。《周易》借喻龙的意象说明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如从潜龙到亢龙等阶段解释事情不同的进展。《周易•乾卦》爻辞:“初九,潜龙勿用。”说的是事物处于起始阶段,理当韬光养晦、积攒力量,等待合适时机,从而避免灾害。
病后调养是瘥后防复的重要过程。龙属阳,“潜龙”好比潜藏、积存人体阳气。因病后阳气虚弱,身体需要时间恢复,必须审慎爱护,忌讳消耗阳气、伤精。《古今名医汇粹》载:“盖阳气以潜藏为贵,藏则勿亢,藏则可久。”可见阳气潜藏有利于康复和发展。生病后必须注意戒忌,应该恰当地“勿用”,以免影响阳气潜藏。在起居上,合理作息,不妄作劳,例如不熬夜影响阳气潜藏、不过劳损害阳气,亦要注意保暖,防邪外袭。在欲望上,忌嗜欲和房劳。在饮食上,病后胃气虚弱,因此尽量饮食清淡,忌酒、生冷、肥腻、煎炸等食物,需要养脾胃,慎过饱。在情志上,保持内心宁静,发怒、过悲等情绪会影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损伤阳气必然导致变证或复发,老人、小儿及孕妇在病后调养尤需特别注意。
《内经》指出“生病起于过用”,而适当“勿用”“慎用”有助于治疗和康复。“勿用”也是一种警觉,以阻止病情恶化,走向极端,有既病防变之用。另外,中医认为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潜藏有利于来年春天身体阳气的生发,人体若冬季不收藏,第二年春天身体健康会受影响,可能导致疾病。同理,生病后潜藏是为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从“潜龙勿用”理念出发,我们病后要注重早期调养、病后防复,藉由潜藏而养精蓄锐、趋吉避凶,使阴阳调和,避免加重疾病或遗留后遗症。

游杭州品东坡肉

    (2024-02-03 08:23:02)[编辑][删除]
游杭州品东坡肉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缪士毅 中共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我每次出差浙江省杭州市,总要品味一下杭帮传统特色名菜东坡肉。虽然早年在杭求学4年,已不知多少次品尝过东坡肉,但至今一有机会到杭州,我还是忘不了点上一道东坡肉以解馋。
在杭州,不论是宾馆还是酒店,那端上来的东坡肉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形整不散,香气浓郁,让人馋涎欲滴。送入口中,但觉软烂酥透,油润不腻,其美无比,大快朵颐。在杭州品尝东坡肉,百年老店楼外楼是不错的选择,这里风景如画,环境幽静,尤其是楼外楼的大型壁雕《东坡浚湖图》,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让人从这浚湖图中联想起东坡肉的由来。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也是一位大美食家,他自称“老饕”,精于美食,善于烹调菜肴,常常自己下厨烹调,邀友人品尝分享。从他的《老饕赋》《食猪肉》等饮食方面的文章中,就可看出其对烹调的爱好。苏东坡爱吃猪肉,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黄州猪肉质量好,价格又便宜,于是亲自掌勺烹制猪肉,并将烧肉方法予以总结,赋成一首《食猪肉》诗:“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烟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当时在黄州烹调出来的烧肉,并没有予以命名,但其独特的烹调方法,却成就了后来人们以其名命名的东坡肉。
说起东坡肉,还有一个掌故。相传苏东坡在任杭州太守时,发动民众疏浚西湖,还用挖起来的泥修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东坡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担着猪肉来给他拜年,以表心意。苏东坡觉得猪肉来自民众,应让疏浚西湖的民工来享受。非但自己不吃,还让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按照他总结的“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烧肉经验,烹制成佳肴,并连酒一起送去犒劳民工。烹调时,家人将苏东坡吩咐的“连酒一起送”误为“连酒一起烧”。结果加酒烹调出来的猪肉更加鲜美浓郁、香醇可口,吃过的人无不称赞。于是,人们传颂苏东坡的为人,又将此独特风味的菜肴取名为“东坡肉”。
后来,杭州有家菜馆的老板见人们都夸东坡肉味道好,便灵机一动和厨师商量,让厨师也把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软酥烂,挂出“东坡肉”的牌子。牌子挂出后,这家菜馆的生意日益红火,顾客络绎不绝。别的菜馆看着眼红,也都学着做东坡肉。一时间,杭州满城菜馆都烹调东坡肉以招揽生意。随后,经历代厨师的不断总结发展,东坡肉被公推为杭州一道名菜。
东坡肉以猪五花条肉为主料,葱、姜、绍酒、白糖等为调料。烹调时,将条肉切成方块,焯水洗净,砂锅内放入葱、姜块垫底,条肉皮朝下放在葱姜上,加入酱油、白糖、绍酒、葱结,加盖先用旺火烧开,再转小火焖2小时,然后将肉块装入陶罐,加盖,以桃花纸密封,上笼蒸透即成。
东坡肉的主要食材为猪五花条肉。《中药大辞典》记载,猪肉具有滋阴润燥之功,用治热病伤津、消渴羸瘦、燥咳、便秘。《千金•食治》称猪肉“宜肾,补肾气虚竭”。
去杭州游西湖,品东坡肉,真乃人生一乐。 

除夕守岁睡眠健康莫忽视

    (2024-02-09 16:50:51)[编辑][删除]
除夕守岁 睡眠健康莫忽视
摘自2024-2-2中国中医药报
朱晓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守岁,熬夜会损伤肝肾精,肾精亏虚时可出现脱发、筋骨疲惫、脑力下降等,肝精不足可导致肝阳上亢、情绪不畅、烦躁易怒、不安焦虑等。同时,熬夜会导致心主神明的功能下降,使人精神不振,甚至神不守舍,还会影响思维、记忆、判断等能力。很多人熬夜后还会出现食欲下降、腹胀、便秘或腹泻等脾胃不适。
那么如何避免守岁后或假期中的睡眠紊乱问题呢?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调整作息
在守岁之前,应该提前规划好时间,前后几日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若时间允许,中午一定要小睡一下,约1小时左右最佳。即便需要熬夜,也应该避免连续熬夜。在春节期间尽可能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相同时间起床,这样有助于调整身体的自然节律,减轻睡眠问题。
饮食有节
在春节假期里,应该避免过度摄入油腻、辛辣食品,增加鱼、蛋、奶制品、豆制品、瘦肉等健康食物的摄入,并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品摄入量。避免大量饮酒,尤其是熬夜饮酒,会对肝、脾、胃造成很大负担。同时,有些人熬夜时为了提神会吸烟和过度摄入含咖啡因的饮料,这也是应当避免的。突然过量的吸烟和饮酒可能诱发血压、血糖的改变,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生。
养生茶饮
熬夜时建议及时补充水分,加快代谢废物排出。补充体液以温开水为宜,避免摄入大量冷饮和高糖饮料。同时补充体液要适度,不要过量,避免第二天出现水肿。下面为大家介绍四款熬夜时适合喝的养生茶饮方。
枸杞茶 枸杞子3~5克,入沸水中冲泡,盖上盖子闷泡3~5分钟即可饮用。也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蜂蜜、红枣等调节口感。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适合熬夜饮用。
菊桂茶 菊花6克、桂花3克,入沸水中冲泡即可。菊花具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等作用,可以缓解熬夜后眼睛干涩、疲劳等问题;桂花有生津、辟臭之效,单独煎水含漱可治口臭。
茉莉薄荷茶 茉莉花5克、薄荷2克,入沸水冲泡即可。茉莉花可以疏肝理气、舒缓情绪;薄荷则具有提神醒脑、缓解疲劳等作用。
柠檬茶 鲜柠檬切片或干柠檬片2~3片,加适量蜂蜜,温水冲泡。柠檬富含维生素C,有提高免疫力、美白皮肤等作用,也很适合熬夜时饮用。
推拿按摩
熬夜疲倦时也可以做个自我按摩,来缓解这份乏累,下面简单介绍方法。
叩击头顶 双手自然半握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的指端叩击头顶部百会穴(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1~3分钟,可开窍醒脑,有助于舒缓紧绷的情绪,改善精神的疲乏。
推摩前额 用双手拇指指腹从两眉头中间的印堂穴开始,沿着前额分别向两侧推摩至太阳穴(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外约一横指的凹陷中),力度要适中,反复推摩约1分钟,可缓解头痛、头晕等症状。
揉按眼部 闭上眼睛,用双手的指腹分别按攒竹穴(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睛明穴(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四白穴(在眶下孔处),以打圈的方式由外向内进行按揉,力度适中。再用双手的食指第二指节进行轮刮眼眶的动作,上下眼眶均由内向外轮刮,注意力度要保持一致。均约1分钟,可以缓解劳累时眼部疲劳、干涩感。
按摩时要保持手部清洁,指甲要剪短磨平,以免划伤皮肤。按摩时不要过度用力,以能耐受为度。如有眼部疾病,建议咨询专科医生后再自行按摩。总之,在享受春节喜庆快乐氛围的同时,也别忘了注重睡眠健康,如果存在睡眠困扰,应该及时就医,采取措施进行改善,避免病情加重。

龙葵龙胆苦寒清热解毒身安——诗词中的龙葵龙胆及其药用价值

    (2024-02-03 08:34:37)[编辑][删除]
龙葵龙胆苦寒 清热解毒身安
——诗词中的龙葵龙胆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化碧何年自醢龙,一茎瘦玉琢寒筇。
鱼鳞蘸恨波光艳,鹊脑萦愁篆缕浓。
视草索声清悄悄,护花铃影翠重重。
胆瓶秋色堪酬对,卧听蒲牢送晓钟。
这首《龙胆》是明末清初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通过描写龙胆草的形态典故,抒发心中的愁苦之情。龙胆是常用的清热类中药,因叶如龙葵,味苦如胆而得名。而龙葵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常见植物。
龙葵解毒疗疮痈
龙葵是一种很常见的野草,路边地头都能见到。龙葵的外貌与辣椒相似,故又名野辣椒,但其实果实一点也不辣。龙葵夏季开白色小花,花谢后结青色小浆果,如绿豆大小。浆果秋季成熟,呈紫黑色,味道和枸杞子有点相似。明末清初王夫之《续落花诗三十首•其二十九》:“白荼红蓼今承乏,燕麦龙葵旧有秋。”以前物资匮乏的年代,孩子们常采摘龙葵成熟的果实食用。成熟的龙葵果实营养丰富,现在还有人将其制成饮料,但龙葵未成熟的果实有小毒,不可大量服用。
龙葵因其性滑如葵菜而得名,但为什么加上“龙”字呢?或许古人觉得龙葵的果实和传说中的龙珠相似吧!还有一种和龙葵外貌极为相似但却结红色果实的植物,就名为龙珠。龙葵和龙珠药性相似,古人认为二者是一物二种。在《唐本草》中,龙葵又被称为苦菜,但龙葵的叶子并不很苦,之所以被称为苦菜,更多的来源于其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一些诗词中,也将龙葵称为苦菜,如南宋王质《山水友余辞•苦菜》:“贝母花哆哆,龙葵叶团团。苦菜,苦菜,空山自有闲人爱,竹箸木瓢越甜煞。”清代乾隆皇帝曾写诗辨别苦菜与龙葵,《月令七十二候诗•四月小满中三候•其二十二•苦菜秀》:“其甘如荠风人咏,非赤若珠颜氏评。作苦充肠宜旅客,微酸入口合书生。”
“龙葵滋味苦甘全,寒滑原来毒已捐。效著热消兼美士,功垂血散并婵娟。便艰利水根能矣,疔肿除疼子有焉。最是令人堪爱处,筋当伤损善相连。”(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龙葵》)中药龙葵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全草,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用于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咳嗽、水肿的治疗。龙葵子为龙葵的种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疔疮、咳嗽痰喘的治疗。龙葵根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的功效,用于痢疾、淋浊、尿路结石、白带、牙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的治疗。
龙胆清热泻肝火
龙胆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有节,和竹子有点相似,但却低矮,高度只有半米左右。龙胆的叶为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与龙葵叶相似,但韧性更强。条叶龙胆的叶为线形或披针性,与大蒜叶更为接近。龙胆秋季开花,花色鲜艳,花萼呈钟形,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清代叶志诜《神农本草经赞》中描写龙胆“茹苦若饴,味宜尝胆。葵叶阳倾,竹枝露泫。银蒜菀垂,金铃孰撼。夏茂冬藏,宿根勿剪”。清代吕兆麒《龙胆草花》:“生意随枯蘗,清寒不自知。未孚霖雨望,徒作卧薪思。瘦甲终应显,冬心莫见疑。为矜颜色好,开处独迟迟。”
龙胆名称奇特,在药名诗中经常出现,如陆龟蒙《药名联句》:“艺可屠龙胆,家曾近燕胎。”宋代孔平仲《再赋•其一》:“冻地榆抽笋,寒山药长苗。老翁须自白,积雪草方夭。折桂心安在,屠龙胆已消。花前胡不醉,排闷合欢谣。”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龙胆味道极苦,自古便是入药的良材。《神农本草经》将龙胆列为上品,载其“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易水老人张元素总结龙胆功用有四:一是除下部风湿,二是除下部湿热,三是祛除脐下至足肿痛,四是治疗寒湿脚气。清代张望《古今医诗•龙胆》:“龙胆苦寒气味厚,下泻之功防己耦。风湿湿热若干证,脐下至足肿痛忧。胆肝气益火邪泄,上行外行酒浸甊。”
“吴兴龙胆草班(斑)斓,性味尝来最苦艰。叶似龙葵无异样,根同牛膝一般颜。湿瘀防己堪同使,火郁柴胡可共攀。晓起若教空腹饵,便溲不禁水潺湲。”(清代赵瑾叔《本草诗•龙胆草》)中药龙胆为龙胆、条叶龙胆、三花龙胆或滇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口苦胁痛、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热病惊风抽搐的治疗。近代王剑宾《国药诠证》载:“龙胆治湿已化热之病奏效甚捷,惟燥而不润,故血热者须与润药同用,以燥血可以伤气而助热也。”
“苦涩多寒龙胆草,阴沉相火最能清。疸黄痢下咸堪去,风湿全消定痫惊。”(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龙胆》)龙胆苦寒,清热燥湿之中,尤善清下焦湿热,常用治下焦湿热所致诸证。龙胆与苦参同用,或配伍栀子、大黄、白茅根等,可治疗湿热黄疸,如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之苦参丸;配伍泽泻、木通、车前子等,可治疗治湿热下注所致之带下黄臭、阴肿阴痒、湿疹瘙痒,如李东垣《兰室秘藏》之龙胆泻肝汤。
“龙胆苦寒,疗眼赤疼,下焦湿肿,肝经热烦。”(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龙胆草》)龙胆苦寒沉降,善泻肝胆实火,配伍柴胡、黄芩、栀子等,可治疗肝火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强中、胁痛口苦,如李东垣《兰室秘藏》之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是龙胆泻肝汤的君药。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载,明代有一妇人常无故发怒,感到小腹痞闷,时而寒冷时而发热,此外还有尿频、白带过多、面青口苦等症状,吃了很多药也没有效果,后来找到名医薛立斋诊治。薛立斋认为妇人是积愤不能发散所致,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妇人服药不久后痊愈。又用加味逍遥散和八珍汤调理,使妇人完全康复。
“草龙胆治肝经热,黄疸时行湿下焦。明目上升须酒浸,惊疳客忤总能消。”(明代沈应旸《药性诗决•草龙胆》)龙胆善泻肝胆实火,配伍牛黄、黄连、钩藤等,或配伍黄柏、大黄、青黛等,可治疗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
“大寒小毒性兼全,苦涩尝来味更然。沉降偏教腑脏定,峻严却使绝伤连。肝邪焦湿相将去,目肿肠虫次第捐。脾胃若虚宜禁服,恐遭呕泻致忧煎。”(清代朱钥《本草诗笺•草龙胆》)按照炮制方法不同,龙胆可分为生龙胆、酒龙胆和龙胆炭。生龙胆常用于清热燥湿,酒龙胆常用于上焦及肝胆实火,龙胆炭常用于清肝凉血。龙胆苦寒,脾胃虚弱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中医膏方脉案中的科学艺术——《何焕荣中医膏方集》评介

   (2024-02-08 16:56:37)[编辑][删除]
中医膏方脉案中的科学艺术
——《何焕荣中医膏方集》评介
摘自2024-2-5中国中医药报
姜宏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
笔者有幸通读刚刚出版的由何焕荣、浦明之、周运海编著的《何焕荣中医膏方集》线装书,书香墨浓,沁人心脾,耳目一新。厚重的纸质感,别具一格的版型,细玉罗布的精美小楷,显示着千百年来吴文化和吴门医派的历史底蕴。
何焕荣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苏州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
《何焕荣中医膏方集》,是一部用王羲之风格笔墨写就的数十例颇具代表性的膏方脉案,涉及咳嗽、哮喘、肺癌、头痛、眩晕、中风、心悸和失眠等常见病、多发病甚至是疑难杂病,从主诉兼证、病因病机、四诊合参,到理法方药、君臣佐使,尽显动静结合之妙、药到病除之功、小楷艺术之美。每个医案均附有按语解释、病因病机分析、经方时方引用、辨证加减奥妙。这部膏方集也是何焕荣先生从医六十余年的一个缩影特写。读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启迪感慨。
膏方的科学性
从某种意义而言,中医药学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属性。膏方又称大方,是中医药学的精华,辨病辨证辨体质后量体用药,调补调衡调和,一人一方,针对性强。膏方应用于疾病矛盾的普遍性中寻找特殊性,在疾病矛盾的特殊性中又不忘普遍性,可视作是精准治疗的一种表现形式。每料膏方均要通过脾胃后天之本加以运化吸收,才能达到功效。叶天士有“胃以喜为补”之说。补药多为“静药”,需辅以芳香轻灵走窜之“动药”。对此,何焕荣先生用运脾健胃之品,如青陈皮、砂寇仁、江枳壳、沉香曲等,旨在寓动于静,以求临证高效长效。
国医大师颜德馨曾提出膏方的用药原则在于:“重视脉案书写,辨证立法;分析体质差异,量体用药;调畅气血阴阳,以衡为期;重视脾胃功能,以喜为补;组方动静结合,通补相兼。”膏类分为荤胶和素胶,荤胶有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素胶有金樱子膏、桑椹子膏、枇杷叶膏等,组方选用大有科学讲究。开具膏方有标准,制备膏方有工艺,服用膏方有适应症、禁忌和误区,这些均彰显医家之功力、临证之心法、制备之精致、服用之恰当,此在《何焕荣中医膏方集》也有详尽的阐述。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来找何焕荣先生的就诊者,可谓络绎不绝。其中,有年逾古稀的老人,有求子心切的妇女,有慢疾缠身的患者,更有因工作压力山大而难寐的白领。他总是和蔼可亲,并每每妙手回春,让患者转悲为喜。
脉案的艺术性
我感到,何焕荣先生在临证中有“三个注重”,即注重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气呵成,注重美好医德、关怀患者,注重医学、文学、书法艺术三位一体。曾记否,老一辈中医大家们多用毛笔在折叠式大方笺上开方,处方无论从医道哲理,还是从文学艺术,脉案都非常讲究。一份精致的膏方医案,不仅仅是一个医案记录,而且也是一件科学文化的艺术之品,可赏可悦可鉴。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在一定层面上,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
唐代著名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云“四美具,二难并”,《何焕荣中医膏方集》也是如此。其有四美——医德美、医术美、脉案美、书法美;二难——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难得有如此交相辉映的有机统一。何焕荣先生的小楷,颇有童子功,字字有法度,取法似王羲之,像米芾、赵孟頫,写得很有味道。这也是当下鲜见的一部用小楷书法艺术写成的名中医医案集。
医学的人文性
何焕荣先生潜心学问,持之以恒,教书育人,治病救人,成为当代吴医大家。而这部毫无保留、精心总结的膏方脉案,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后辈学习复盘,更表现出他助力后学的倾心之度。
国医大师施杞在为该书作序中表示:“既有临证经验,也有教书育人,更有收藏价值。医如其人,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何焕荣中医膏方集》闪烁着推陈出新和继承创新的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何焕荣中医膏方集》出版的由来很简单,诚如何焕荣先生在该书“后记”中坦言:“2022年虎年初春,奥密克戎新冠病毒肆虐苏城,中医院老专家门诊奉命暂停,宅家,趁隙提笔练楷,总结历年冬令膏滋临床验案汇成本册,以飨共勉。”读此,一种可佩的敬业精神,相信定会在读者心中油然升起。
弹指挥间,白驹过隙。1982年我进入苏州市中医医院工作,与何焕荣先生相识相知迄今已有40多年。在我眼中,他温文尔雅,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临证严谨,处方精致。我也时常请教他一些临证经验,特别是如何使用药对、药量,不一而足。
这部精美的小楷膏方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何焕荣先生对工作的负责、对患者的热忱。
捧读《何焕荣中医膏方集》,正逢新年伊始,信笔写来直抒胸臆,并聊表感激之情、贺忱之意。

 健康资讯:颈椎病引发的常见14种不适症状(下)!

八、失眠(颈性失眠):

失眠不能入睡,用镇静药物逐渐加量才能入睡,短时间内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久则影响工作和学习,各种方法治疗效果差。做梦:恶梦、长梦、做事梦、工作梦、交友梦、无规律梦等。

 

 

九、高血压(颈高症):

血压升高、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甚则恶心、呕吐等症状。血压升高、没有规律、忽高忽低、药物降压降之又升、升之又降、或治疗后血压降至过低等。 

十、慢性咽炎(颈咽症):

咽部稍有充血或变紫、进食无碍、口干舌燥似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十一、胆囊炎(颈胆症):

腹痛、腹胀、恶心、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肝胆区疼痛等症状。

 

 

十二、自汗症(颈自汗):

肢体发热、发红、单侧肢体或一个肢体或头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出现多汗,过时自然消退,不定时的发作。

 

 

 

 

十三、无汗症(颈无汗):

肢体发凉、怕冷、单侧肢体或一个肢体或头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出现少汗,甚则全身绝对不出汗,干燥不适,情绪不稳。

 

十四、半身不遂(颈性半身不遂):

单侧肢体偏瘫、麻木、窜胀,甚则口角歪斜、语言功能障碍、穿鞋脱袜困难、行走不稳等,脑CT基本正常。 

强直性脊柱炎方释【草根一生】

 (2016-02-08 15:27:42)[编辑][删除]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学“痹证”“大偻”等范畴。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素问·痹论》云:“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王琦教授认为此病人由于先天肝肾精血不足,督脉空虚,复感风、寒、湿外邪,病久则化生痰、瘀、热、毒,壅阻筋骨经络日久,而致虚实错杂、寒热相兼、缠绵难愈。其风、寒、湿、热、痰、瘀等壅阻经脉为标,肾督亏虚为本。治疗当标本兼治,祛风除湿、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以治其标,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以治其本。

处方:秦艽20克,土茯苓20克,萆薢15克,威灵仙12克,菟丝子20克,生薏苡仁20克,川牛膝10克,怀牛膝10克,晚蚕沙10克(包煎),忍冬藤20克,延胡索15克,肉苁蓉20克,虎杖15克,锁阳12克。30剂,水煎服,日2次。

注释:祛风湿、强筋骨药,如秦艽、威灵仙、晚蚕沙等,对筋骨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有良好作用。秦艽可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被称为“风中之润剂”,药性润而不燥,无论寒湿、湿热、痹证新久,皆可应用。威灵仙具有袪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是常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的要药。晚蚕沙可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吐泻转筋等。

利水渗湿药可渗湿除痹,舒展筋脉,缓和拘挛。萆薢可祛风,利湿。生薏苡仁可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可用于湿痹拘挛。虎杖能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常用于关节痹痛、跌扑损伤等。

郁久化热,关节肿痛明显,需配合用寒凉之品。土茯苓可除湿,解毒,通利关节。《本草正义》云:“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忍冬藤可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医学真传》云:“夫银花之藤,乃宣通经脉之药也。”

活血化瘀药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牛膝具有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火(血)下行的功效,特别适合肝肾亏虚、痹痛日久之人。川牛膝长于通络活血,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延胡索可活血,利气,止痛,《本草求真》云其:“不论是血是气,积而不散者,服此力能通达,以其性温,则于气血能行能畅,味辛则于气血能润能散,所以理一身上下诸痛,往往独行功多。”

先天肝肾不足,本虚更甚,宜用强筋健骨、补益肝肾之品治其本。菟丝子可滋补肝肾。肉苁蓉可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锁阳可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本草纲目》云:“润燥养筋。治痿弱。”

综上,全方以秦艽、威灵仙、晚蚕沙祛风除湿,以萆薢、生薏苡仁、虎杖利水渗湿,以土茯苓、忍冬藤清热除痹,以牛膝、延胡索活血通络,以菟丝子、肉苁蓉、锁阳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多管齐下,灵活变通。

 强直性脊柱炎”太难治!这10点经验助你一臂之力作者:传播国学中医

宋绍亮先生为我们整理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思路与常用中药。

1、控制活动期是治疗关键


活动期能够控制可使疾病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不至于进一步发展到疾病的晚期,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身体达到致残的地步。该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湿热毒邪痹阻经络、筋脉、骨节,如临床上多表现有关节疼痛、肿胀、灼热、屈伸不利、舌红,脉数,ESR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HLA-B27阳性等。但也确实有湿热伤阴耗气等虚证表现,如腰膝酸软,气短乏力,健忘失眠等。因此,治疗以清热解毒,透热达邪为主,仍可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同时亦可根据患者虚证表现,酌情加补气养阴之品,如黄芪、石斛等。也可待主要症状如关节肿胀消失、疼痛减轻,ESR正常后,适当增加补肝益肾蠲痹之剂,以培元固本。


2、注重定性定位辨证


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的诊断,炎症指标异常增高非常重要,不论病程长短,只要ESR增快,CRP(+),HLA-B27(+)等,此病均属活动期。活动期亦非完全表现为湿热毒证之症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既有关节疼痛、肿胀、灼热、屈伸不利、舌红、脉数的热证表现,又有怕风怕冷,遇寒加重的寒证表现。


这是因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为湿热毒邪伏于筋骨,复因外邪侵袭所致,其病变部位之筋骨热毒内盛,肌表又有外邪侵袭的缘故,故见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素问·痹论》云:“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辨证仍为湿热毒邪,痹阻经络、骨节,故治疗以清透骨间之热毒之邪达于外为宗旨。


3、以客观指标为辨证依据


从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的整个病程来看,它表现为脏腑积热,毒邪内伏,热毒流注骨节,留滞经络,攻于脏腑,痹阻筋脉,热毒炽盛,湿热交织这一基本病机,因此,在治疗上始终以清热解毒,透热达邪为主要方法;但人体由于年龄不同、先天禀赋不同、居住环境差异、感邪偏胜不同,临床表现有所差别,如有的患者关节屈伸不利、肿胀、灼热、疼痛俱备,亦有患者关节怕风怕冷,遇阴寒加重。


但应以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灼热、屈伸不利,各种异常的化验指标为辨证主要依据,并参考其他主观证候,治以清热解毒,透热达邪为主要原则,并贯穿于整个活动期治疗的始终,兼顾外症,方可控制活动期发展。


清热解毒是祛除毒邪的主要方法,可消除病因,对内外之毒有清除作用。



4、坚持守方


强直性脊柱炎病程较长,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是湿热毒邪,痹阻经络,流注骨节之痼疾,清热解毒治疗往往起效慢,非一朝一日能够解除病痛,需要一个过程,只要使药物通过积蓄达到一定的药力,亦能慢中发挥作用,不如糖皮质激素及辛温香燥之品起效快。


且不可因初用效果不佳,放弃清热解毒之法,只有坚持守方,方能取效。另外,活动期控制住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不要认为疾病已经痊愈,此时机体内仍有伏毒残留,且正气虚弱,当劳累、外感风寒湿之邪,特别是肠道和泌尿道感染时,外邪引动内伏之毒,而痼疾复发。因此,应长期服用清热解毒、透邪外达之药物,以引邪外出,防止伏毒流窜经络、骨节,死灰复燃,反复发作。


5、辨证用药


湿重于热,以骨节肿胀为主,或关节有积液者,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重用薏苡仁30-45g,并加土茯苓为45g;热重于湿,发热、关节局部灼热感明显者,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重用金银花30-60g,并加用蒲公英30g;阴虚内热,长期低热者,以滋阴清热除蒸,加重石斛用量至30g,并加用生地30-120g,青蒿30g,银柴胡30g;气虚明显者,增加黄芪用量至45-60g,以益气、鼓舞正气,祛邪外出。



6、辨病位用药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颈椎者加葛根30g,白芍30g,以祛风除湿、活血缓急止痛;累及胸锁、胸肋关节疼痛者加片姜黄、玄胡各15g,以活血行气止痛;


脊背疼痛,晨起或活动后加重者,可选用狗脊30g,补骨脂30g,以补肾壮筋骨、祛风湿止痛;腰部疼痛、僵硬,弯腰活动受限者,加土鳖虫12g,川断15g,以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髋关节受累,疼痛剧烈,屈伸不利者,加白芍30g,生甘草12g,以活血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两膝关节疼痛,活动后加重者,可选用全蝎9g,赤芍15g,以活血养血、通络止痛;


两踝关节受累,肿胀疼痛,行走困难者,加地龙12g,桑枝15g,以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7、针对疼痛的用药


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的一个突出症状是晨起腰胯疼痛剧烈,其病机主要是湿阻、热壅、阴虚、血瘀、气滞、络痹所致。对此的治疗仍立足于辨证,针对病机选用不同的药物。


因热壅而致者,重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金银花、蒲公英;因阴虚骨失所养者,重用养阴柔肝、缓急止痛的芍药甘草汤;


因瘀而致痛者,重用活血止痛的赤芍、水蛭;因外湿阻滞而致痛者,重用祛风除湿止痛的细辛、川椒;


因气滞而痛者,重用行气活血止痛的香附、玄胡;因络痹而痛者,重用搜风通络止痛的土鳖虫、全蝎等。



8、关于雷公藤的用法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发病,雷公藤被证实为对其有效的药物之一,它具有免疫抑制、抗炎作用,但对生育系统有损害,若长期服用可致精子减少、死精、或无精、睾丸缩小等潜在的毒、副作用。


临床用之,可采用以下方法,未婚未育者,一为采用水煎剂,久煎1小时;二为服用时间不宜过长,中病即止;三为一旦有效逐渐减量;四为服用1个月后,以倍数的青风藤或忍冬藤代替。


常用量:雷公藤15-20g(先煎30分钟)。


9、合理使用不同的剂型


活动期基本控制,如关节肿胀已消失,唯有疼痛不甚,实验室检查:ESR、CRP、黏蛋白等指标基本正常时,可采取煎剂与丸剂、片剂交替使用,逐步过渡到片剂、丸剂,并且要长期维持,在此期间每月要定期复查炎症指标。


10、配合关节功能锻炼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易累及骶骼、腰椎、颈椎、髋、膝、踝等关节,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因此,配合关节的功能锻炼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医者要指导患者进行坐位、站位、髋(分腿、后伸、膝-胸运动)、颈椎等关节的功能锻炼,以防止关节变形。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风湿病经方论治》,宋绍亮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7.7。

姓马,43岁。有多年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间管狭窄病史。整个人的颈椎、胸椎、腰椎发僵发硬,关节沉重活动不利,且疼痛不已。

刻诊:舌质淡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上病受凉加重,经常汗出,倦怠乏力,呕吐痰涎,辨为太阳柔痉,寒凝痰阻证。

治当解肌舒筋,温通筋脉,降逆化痰,兼清郁热,于是开方:

天花粉6,桂枝10,白芍10,大枣12,制川乌10,黄芪10,麻黄10,生半夏24,生姜24,炙甘草10。

共6剂,分三次水煎煮,每日1剂,分3服。

二诊:颈椎胸椎腰椎僵硬疼痛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颈椎胸椎腰椎僵硬疼痛较前又有减轻,呕吐痰涎明显减少,以前方变生半夏、生姜为12,6剂。

四诊:颈椎胸椎腰椎僵硬疼痛较前又有减轻,以前方6剂。

五诊:颈椎胸椎腰椎僵硬疼痛较前又有减轻,关节沉重活动较前好转,以前方6剂。

六诊:颈椎胸椎腰椎僵硬疼痛较前又有减轻,仍倦怠乏力,以前方变黄芪为20,6剂。

七诊:颈椎胸椎腰椎僵硬疼痛较前又有减轻,以前方6剂。

八诊:诸证基本趋于好转,又以前方治疗100余剂,诸证悉除;之后,又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日分早中晚服。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颈椎胸椎腰椎僵硬疼痛、出汗辨为太阳柔痉,再根据颈椎胸椎腰椎僵硬疼痛、受凉加重辨为寒凝,因关节活动沉重、苔腻辨为痰,以此辨为太阳柔痉,寒凝痰阻证;方以瓜蒌桂枝汤调和经气,舒达筋脉,益气通阳;以乌头汤温阳散寒,益气止痛;以小半夏汤燥湿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