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尿路结石的中医食疗方

(2024-04-19 04:14:01)
尿路结石的中医食疗方
摘自2024-4-18中国中医药报
李平 王颖 王艳梅 中日友好医院
尿路结石是指钙、尿酸、草酸等晶体物质在泌尿系统异常聚积的疾病。中药药膳食疗主要针对的是较小的、表面较光滑的、未引起泌尿系梗阻的石头,可以起到辅助化石、溶石、排石的作用。中医认为,本病发病主要由于肾虚、膀胱热导致。食疗方中常选用具有清热利湿、排石化石功效的药物。下面推荐几款药膳方以供选用。
金钱草鸡肫汤
金钱草功能利水通淋、祛湿排石,鸡肫内皮健脾消食、化石消坚。以金钱草60克,与鸡肫(留肫内皮)2枚,同煮至鸡肫烂熟,去金钱草渣及肫内皮,喝汤,分两次服,每日一次。有化石、排石之效。
向日葵茎心汤
向日葵茎心有利尿通淋作用,滑石亦有利尿通淋作用。以向日葵茎心20克(鲜品60克)、滑石30克,同煎去渣取汁,冲入蜂蜜1匙,代茶,每日一剂,有通淋利尿作用。
海金沙茶
海金沙有清热利尿、通淋排石作用,绿茶则清热利尿。以海金沙50克、绿茶3克,冲泡代茶饮,每日一剂,有利尿排石作用。
核桃仁糖糊
核桃功能通经络、润血脉,有化石、排石作用,冰糖能补中益气。用核桃仁、冰糖各100克,先用香油炸酥核桃仁后与冰糖共研细末,每次30克,每日2~4次,在2~3天内分次服完,连服半月到1月。
牛角粉
牛角粉有溶石、排石作用。以牛角烧灰成粉末,每次6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或用米醋送服,可使草酸钙结石缩小或消失。

中国特色饮食模式

 (2024-04-19 04:55:08)[编辑][删除]
中国特色饮食模式
以地中海饮食为首的欧洲饮食模式在防治CMD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效仿。但由于中国饮食的复杂性和中西饮食文化的明显差异,这些具有明确循证证据的西方饮食在我国很难实行。寻找符合国民饮食习惯的中国特色饮食模式对于预防和治疗CMD更有意义。
传统江南饮食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的以大量新鲜果蔬、鱼虾类及豆制品、蛋白质、菜籽油等植物油、糙米等非精加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模式,烹饪方式偏好蒸煮、清淡少盐、小份多样。有研究表明,6个月的传统江南饮食干预可以实现与地中海饮食相同的改善体质量、血压和血糖水平的效果,且在预防低血糖风险和维持夜间血糖稳态方面优于地中海饮食。此外,与其他食用红肉、豆类为主的中国饮食相比,江南饮食还能够减少肌肉质量的损失,有助于防止肌肉减少症和促进健康老龄化。传统江南饮食以其合理的膳食搭配、崇尚自然本味的烹调方法以及确切的代谢益处,已被纳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中。
中国心脏健康(CHH)饮食是由北京大学武阳丰团队联合多所国内顶尖学术机构开发的一种符合中国饮食文化特点的健康膳食模式。CHH饮食共包含有鲁、淮、粤、川四种菜式,在满足每日必需营养素和能量成分的基础上,增加了每餐中膳食纤维、蛋白质、非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并减少了钠和脂肪的摄入量。研究表明,与对照饮食相比,4周的CHH饮食显著降低了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表现出了与抗高血压药物相当的降压效果。
从模型动物到人类临床研究的各项证据,为饮食模式防治CMD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也充分体现了“食医同源”的中医思想。鉴于两者共同的出发点和构成理念,可以将中医药理论与饮食模式有机融合,以探索防治CMD的饮食治疗方案。
防治CMD的中西医结合饮食策略
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对各年龄段和各种CMD分型的临床研究均表明,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营养治疗的加入对改善患者的代谢状况、预防并发症等方面更有积极意义,甚至可以部分减少或替代药物的使用。《黄帝内经》云“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强调了药疗和食补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与内在关系。药以攻邪,食以补益。攻邪之后,机体正气受损,加以食补,攻守配合,药借食之力,食助药之功,则病去而机体复健。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系统优势,与CMD患者多重风险因素累积和多病共存的病理状态相对应。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加强中医药饮食指导,审虚辨积,辨证处方,既处药方,又处食方,将饮食模式与中药复方有机结合,更有助于减轻CMD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整体状态。有研究发现“清湿膳食”餐包(主要成分为祛湿的药食同源类食材)联合禁食模拟饮食能协同控制痰湿体质的超重/肥胖人群体质量、腰围、体质量指数(BMI)和体脂肪量,且对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相关风险因素均有改善。还有研究发现,间歇性热量限制与低热量的药食同源中药相结合的中药营养治疗方案显著降低了T2DM患者和模型小鼠的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并增强了胰岛β细胞功能和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可见,中药处方与饮食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在防治CMD中具有良好前景,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辨证施膳,因人施膳
辨证论治是中医把握疾病本质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而食药同源,同有五味四性,以食治病也需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并同样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如《素问•刺热》云“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灵枢•痈疽》曰:“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己。”故辨证施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食以调之,以平衡阴阳、祛邪补虚。此外,辨证施膳的同时,还应考虑到体质强弱之殊、男女老少之异。思迁达变,食以应之。如形体肥胖者痰湿体质偏多,宜食清淡化湿之品;形体消瘦者阴虚体质多,则多进滋阴生津之品。再有陈直《养老奉亲书》云“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济生论》中曰妊娠妇女“宜白煮,忌油煎”等,这种因人施膳、辨体质施膳的饮食原则正是中医三因制宜中“因人制宜”思想的体现。与中医的辨证施膳相比,现代饮食模式的诊疗则较少考虑个体的差别,很可能会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研究发现T2DM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的同时采用严格热量限制和禁食的饮食模式,极易发生低血糖、晕厥等临床事件。因此,将辨证论治与选食配膳相结合,依照个人体质和疾病的差别,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在CMD防治中更具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食同源物质的开发与应用
自1987年起,国家相关部门陆续更新了6版药食同源目录,并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药食同源物质的试点工作,截至目前,药食同源目录纳入的中药材已超过100种。药食同源物质往往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参与调节各种分子机制以预防CMD的发生发展。例如,人参、黄芪等药食同源物质已被证实可通过调控氧化应激通路预防冠心病的发展,山楂、沙棘、代代花中含有大量黄酮类化合物,可有效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并通过抗氧化应激损伤逆转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此外,罗汉果、枸杞子等果实类药食同源中药富含丰富的多糖,在免疫调节、抗衰老、降血糖血脂方面均有积极作用。先前研究已经发现了相当数量的药食同源物质具有显著的心脏代谢益处,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药食同源物质的药理学研究,在做好质量监管和评价的同时,开发有明确健康益处的药食同源产品,以将其列入CMD患者的营养干预方案中。

肾结石治验一则

 (2024-07-16 08:36:06)[编辑][删除]
肾结石治验一则
摘自2024-7-15中国中医药报 廖成荣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匡某,女,58岁,2023年10月7日首诊。主诉:口干口苦半年,左肾结石3月余。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口苦,未有其他不适,故未引起重视,延续至今。3个月前体检示左肾结石(0.4cm),并伴有左侧腰部困痛。刻下:口干口苦,晨起明显,偶有胸胁胀痛不适,左侧腰部困痛,纳食可,睡眠欠佳,二便调。舌质淡,舌苔薄黄腻,脉弦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肾结石。中医诊断为石淋(肝失疏泄,酿湿化热,煎灼成石)。
治法:疏肝清胆,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方用柴牡五金汤合柴胆牡蛎汤:竹叶柴胡15g,酒黄芩15g,党参片30g,法半夏15g,夏枯全草30g,干姜12g,甘草片9g,大枣15g,煅牡蛎(先煎)30g,金钱草30g,海金沙30g,炒鸡内金15g,郁金15g,炒川楝子15g,醋延胡索15g,紫苏梗15g,盐车前子(包煎)1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10月12日二诊:服药后口干口苦较前减轻,左侧腰部困痛消失。守前方,将党参减至24g,加瓜蒌皮12g、芦根30g、乌梅15g。续服7剂。
11月17日随访,患者服药后全身轻松,未再出现口干口苦等不适,复查泌尿系彩超提示结石消失。告愈。
按 肾结石,中医称之为“砂淋”“石淋”。《诸病源候论》谓:“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此患者体检提示肾结石,伴口干口苦,乃是肝失疏泄之证。《伤寒论》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患者平素气机不畅,肝气郁而化热,肝热合于胆腑,胆汁上溢而口干口苦;肝热移于下焦而尿液热结成石;胸胁乃是肝经循经之处,肝热郁而不畅而胸胁胀痛。四诊合参,辨证为肝失疏泄,酿湿化热,煎灼成石。
柴胆牡蛎汤乃是四川名医简裕光的自拟方,四川省名中医、乐山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余国俊常用此方专治口苦之证。本案选用柴胆牡蛎汤合柴牡五金汤加减。方中柴胡轻清升散,疏肝解郁,清降胆火;黄芩苦寒,善清郁火,合柴胡调和枢机;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增强清利肝胆郁热之效;半夏和胃散痞消结;党参、甘草、大枣健脾和胃,合干姜防寒凉太过伤胃;牡蛎咸寒,滋水涵木,软坚散结排石;金钱草、海金沙、炒鸡内金、郁金化石排石;车前子利水通淋,增强排石之效;久病成瘀,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活血,苏梗增强行气之效。诸药合用,达疏肝清胆、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之功。
二诊时口干口苦减轻,左侧腰部困痛消失,提示方药对症,药已显效,考虑患者病程日久,故守前方加瓜蒌皮,与半夏、黄芩配合,取小陷胸汤之意,以疗口苦;加芦根、乌梅以清热生津止渴。前后服药仅12剂,诸症消失。

尿酸性肾病的中医食疗方

 (2024-04-14 09:57:02)[编辑][删除]
尿酸性肾病的中医食疗方
摘自2024-4-12中国中医药报
李平 王颖 王艳梅 中日友好医院
尿酸性肾病是由于尿酸升高,尿酸盐沉积于肾组织而引起的肾损害。尿酸性肾病患者饮食应以低嘌呤、多饮水为原则。中医认为,本病不同时期治法亦有区别:初期以瘀血阻滞、湿热下注为主,当予以清热利湿;后期以脾肾亏虚为主,当予以补益脾肾。下面介绍几款适合尿酸肾病患者的食疗方。
土茯苓粥 土茯苓健脾除湿、利关节,用土茯苓60克、粳米100克煮粥同食,每日一次,可使高尿酸血症减轻,预防痛风发作。
百合粥 百合润肺清心,含秋水仙碱,对痛风有一定治疗作用,以百合30克、粳米100克煮粥内服,每日一次,能减轻痛风症状。
木瓜薏苡仁羹 木瓜祛风湿、通经络、壮筋骨,薏苡仁健脾除湿,以木瓜10克、薏苡仁30克同煎,至薏苡仁烂熟后,加白糖一匙,内服,每日一次,可降尿酸,预防痛风发作。
芡实金樱子羹 芡实健脾固涩,金樱子补肾固涩,以芡实30克、金樱子30克同煎,去渣后加白糖一匙或蜂蜜二匙,内服,每日一次,可使尿蛋白减少。

节后尿酸飙升试试喝茶饮揉穴位

  (2024-02-23 09:49:56)[编辑][删除]
节后尿酸飙升 试试喝茶饮揉穴位
摘自2024-2-22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新春佳节,家人团聚,人们尽情品尝佳肴美酒,不少人却因摄入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产品等)过多,导致血尿酸升高,从而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痛风属于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因尿酸盐沉积引起剧烈疼痛和炎症反应。中医认为,痛风属痹症范畴,病位在四肢关节,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本病病因多为过食膏粱厚味,致脾失运化,湿热浊毒内生,肾失分泌清浊之功;或为禀赋不足,外感风、寒、湿之邪,日久郁而化热,凝滞为痰,阻滞经络。预防尿酸飙升,除了饮食控制外,还可采用穴位按揉和中药代茶饮来调理。
品尝三款茶饮
荷叶茶
材料:干荷叶5~10克。
做法:将荷叶撕成碎片,洗净放入杯中,开水冲泡5~10分钟,每日总量15~30克为宜。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湿。《本草纲目》记载其“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滑,散瘀血,消水肿痈肿”。荷叶茶可降低血尿酸和血脂,但脾胃虚弱者应避免饮用或少饮。
茯苓茶
材料:茯苓3~5克。
做法:茯苓洗净,放入杯中,倒入开水适量,泡5~10分钟。每日总量控制在10~15克。
功效:益脾和胃,渗湿利水。《本草纲目》记载其“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茯苓茶具有缓慢而持久的利尿功效,有助于体内尿酸代谢,但气虚下陷和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车前子茶
材料:车前子3~5克。
做法:洗净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10~15分钟。车前子每日总量约9~15克。
功效:利水消肿,清热除痹。《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利水道小便,除湿痹”。车前子茶不仅有利尿作用,对尿酸生成还有抑制作用,但肾虚、内伤劳倦者、精滑不固者应禁用。
按揉四个穴位
阴陵泉
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由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形成的凹陷中。按揉此穴可以清热利湿、调理脾胃。
三阴交
三阴交为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交汇处,位于小腿内侧,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按揉此穴可以起到健脾化湿、滋补肝肾功效。
太溪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按摩此穴具有清热利湿、补肾填精功效。
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揉此穴可燥化脾湿、温中散寒。
上述穴位,每穴按揉约3~5分钟,每日2~3次,用拇指指腹按揉直至有酸胀麻感为宜。每日按揉能够起到补气活血、通络止痛、清热利湿之效果,进而有助于控制尿酸。

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石淋验案一则

 (2024-03-06 16:39:54)[编辑][删除]
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石淋验案一则
摘自2024-2-29中国中医药报
偶鹰飞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 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很多患者的结石长期停留在肾脏中,若结石嵌顿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或输尿管内,可导致肾盂积水,进而导致急性肾功能损伤,因此积极治疗本病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笔者运用经方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一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使其成功排出结石,现与同道共享。
黄某,男,41岁,2023年6月9日初诊。患者形体偏瘦,诉体检时发现右肾多发结石,最大直径为7mm,平素有胸闷,余无异常。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
诊断:石淋(阴血不足,水饮瘀血内停,瘀血郁热内结)。
处方:酒当归3g,炒赤芍5g,川芎5g,泽泻6g,茯苓6g,炒苍术5g,北柴胡3g,桂枝3g,黄芩3g,干姜5g,炙甘草3g,金钱草9g,醋莪术3g,鸡内金9g。7剂,颗粒剂,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嘱根据口渴程度调整饮水量,勿大量饮水导致水停加重。
6月26日二诊:诸症同前。守上方去柴胡,加木香5g。14剂,颗粒剂,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
11月8日三诊:诉用药期间排出数个小结石,胁胀除,舌脉同前。复查超声仅见一枚直径7mm的结石位于下盏,无输尿管扩张,无肾窦分离。守原方续进14剂。
2024年1月30日四诊:诉昨夜突发右腰腹疼痛,急诊CT提示右侧输尿管下端开口处有直径5mm的结石,伴右肾积水,右肾有直径2mm的结石。静脉用药后结石未排出。守二诊方加小茴香5g,7剂,颗粒剂,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
2月2日五诊:诉腰腹酸痛已缓,嘱守四诊方继服。2月3日晚患者微信告知笔者,结石已排出。
按 泌尿系统结石俗称“肾结石”,中医称为“石淋”,临床以腰痛、血尿、尿闭等为常见症状。中医“淋”之病名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淋閟”一词,《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记载其症状为“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圣济总录•小儿诸淋》云:“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中医临床有热淋、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六淋之分,《外台秘要》在论述“石淋”时曰:“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其病之状,小便则茎里痛溺不能猝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砂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闷绝。”
本例患者平素无明显不适症状,然望诊时见其形体偏瘦,舌淡暗,苔腻,脉象沉细,又因病位在肾及泌尿道,八纲辨证当属在里之阴证,且血气不足,兼有水湿、瘀血,故以经方当归芍药散为主滋养阴血、行水化瘀、解痉通络,同时又有胸胁闷胀之气热结于半表半里的表现,故增柴胡、黄芩、金钱草、鸡内金、莪术增强理气散结、清热排石之力。诊治过程中根据患者气结程度较深,加木香、小茴香加强气化散结之功。笔者认为,中医治疗本病,关键是在于明辨经方方证,其次要注意权衡气血、寒热、虚实程度,兼顾清热利湿、扶正理气的药物剂量,攻补结合,主次分明,才能使肾与膀胱恢复正常气化功能。

针灸对穴中极、三阴交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2024-03-06 12:29:25)[编辑][删除]
针灸对穴中极、三阴交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摘自2024-3-4中国中医药报
王红民 北京市盲人学校
临床中,我们常常选用两个穴位组成一组对穴,配伍其他腧穴灵活运用,收到较好效果。对穴是指两个穴位组合后,对某一疾病有较好的调整、治疗作用的穴组。经络医学创始人王居易在临床上有一个突出的学术特点就是善于使用对穴,对其作用机制有着深刻的认识,强调必须结合对病机的分析和认识,辨证选穴运用。腧穴的功能、效用和主治都源于穴位的特性,两个穴位配合,不仅加强了原有的功效,还会产生单独使用不能达到的功效,不完全是两个穴位作用的相加。
辨治方法
笔者临床应用对穴中极、三阴交为主治疗泌尿系统疾患疗效确切。泌尿系统疾患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女性多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男性则为前列腺增生或者炎症。中医辨证多为肾阳不足,导致湿浊蕴积下焦,排出不利,出现小腹坠胀不舒,或小便频数、疼痛、点滴而出等症状。临证亦可见到中青年患者罹患此病,多由于嗜酒、饮食不节,湿浊蓄积下焦所致。近十年笔者针灸临证多应用中极、三阴交为主穴治疗此类疾病,疗效迅捷,症状多在1次治疗后就显著改善,3~5次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本文对这组对穴治疗泌尿系统疾患的配伍机制、功效、针灸方法和疗效观察做总结,以期对此类病症有更深刻的认识。
功效:益气助阳、清利湿浊。
主治:由于下元虚寒、湿浊蕴积引起的小腹坠胀、小便频数、点滴而出等症。
穴性分析:中极为任脉穴,《针灸甲乙经》记载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有助阳行水、利尿化气的作用。中极是膀胱募穴,位置临近盆腔脏器,针刺配合艾灸可以显著提升盆腔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转输循环,促进细菌异物的清除排出。文献记载中极穴治疗小便不利、遗溺不禁、尿频、水肿、癃闭等,是治疗泌尿系统的首选穴。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具有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的功效,与中极穴具有相同的气血交会关系。二穴相配,可以显著改善下焦气血循环,加强中极清除下焦湿浊的功效。
针灸方法:中极穴使用0.25×40mm毫针直刺0.8~1.2寸,针感传向会阴部及尿道口,针后加艾灸温和灸30分钟。三阴交穴使用0.25×40mm毫针直刺0.8~1.2寸,针感传向大脚趾,亦可捻转加强针感,使针感沿股内侧传向会阴部。留针30分钟,隔天治疗1次,3~5次评估疗效(病程较长者可适当增加疗程)。
辅助用穴:中极穴旁开0.5寸的大赫穴和旁开2寸的水道穴,可加强中极利尿作用;阴陵泉清利湿热作用较强,若病患有明显热象可选用;肾气虚者,可选太溪穴辅助。
注意事项:中极穴解剖位置临近膀胱,进针前须先让患者排尿。治疗期间禁食生冷。
典型案例
案一 许某,女,32岁。2018年6月18日初诊。主诉:小便不利20年。病史及症候:20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小便频数,尿有余沥,尿后小腹坠胀,反复发作20年,屡经治疗未获明显疗效,现居家养病。刻下:面色晦暗,神少无光,舌质暗,苔白腻(舌根尤甚),脉沉弦。
经络诊察:手太阴经结块、足三阴经缝隙紧,任脉小腹处硬凉,曲骨处压痛。
辨经:湿邪蕴积下焦,病在足少阴经、太阴经。
选经:任脉、足少阴经。
选穴:针中极(加灸)、三阴交、太溪。
中药八正散加减7剂。
6月25日二诊:显效,症状1周未发。患者面有神采,白腻苔面积减退,但根部仍厚。察经:三阴经缝隙转清晰,小腹软。针尺泽、复溜、太溪、三阴交、中极(加灸),点次髎。中药八正散5剂。
7月15日三诊:二诊后停诊外出,中药亦停,症状一直未发。3天前饮酒复发,小腹疼痛,尿频。触诊:小腹硬凉。上方加大赫,灸气海、中极,减次髎。中药八正散5剂。并嘱平日自行艾灸中极、关元15分钟。
7月22日四诊:病症消除,已经恢复全职工作,精神状态良好。予三诊针灸方及中药方。嘱患者平日自己艾灸腹部,并服中药10剂巩固疗效。
按 本案患者自12岁开始罹患泌尿系疾病,反复使用抗生素治疗产生耐药,后期服用中药治疗效果不佳。初诊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满布舌面的雪花般白腻苔,舌根部甚至堆积成垄,说明患者下焦阴寒极盛;二是患者的神情低落,面无神采,四肢部位布满伤痕(二诊述自残导致)。患者对治疗效果缺乏信心,因此初诊必须要有明显的疗效方可提振患者信心,以便配合后续治疗。
本病经络异常突出,一是任脉异常,小腹硬凉,表明下焦聚集阴寒实邪。二是足三阴经小腿部经络缝隙闭合,摸不到缝隙,紧张度很高,压痛明显。考虑这两方面的异常反应最为突出,即选择中极、三阴交,并艾灸中极、关元鼓舞下元阳气消除阴寒,“益火之以消阴翳”,同时用八正散消散湿浊,一诊即收到满意疗效,小便通畅,白腻苔也明显消退。这一变化振奋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生活习惯方面作出积极改变,为后续治疗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案二 王某,男,61岁。2023年11月30日初诊。主诉:反复小腹下坠2年余,发作一周。病史及症候:小腹不适感反复发作2年,久坐久站均可引发。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医院诊断“前列腺增生”,服用中西药无明显疗效。刻下:小腹不适,酸胀下坠,坐立难安。饮食可,眠差,患肛窦炎7年余,大便不畅。舌暗红,苔厚腻,根部尤甚。
经络诊察:腹部气海处松软,中极及两侧大赫穴可触及紧张性压痛;手太阴经孔最处硬结,足三阴经缝隙饱满,手足阳明经有多处结块。
辨经:下焦湿浊,病在任脉、足三阴经。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
选穴:针气海、中极、三阴交、手三里、足三里、大赫(加灸)。
二诊:自觉针后腹部轻松,酸胀下坠等不适感均消失。舌面苔净,根部略厚,按上法巩固1次收工。后继续就诊睡眠等问题,经2月余,小腹下坠病症竟未再复发。
按 本案患者年逾六十,下焦肾阳不足,寒湿蕴积下焦日久。复因久坐久站导致下焦气机循环阻滞不畅,加重湿浊蕴积出现下坠酸胀等不适。取中极、三阴交对穴为主,温阳化气,清利下焦湿浊,气海穴增强补益肾气的作用,大赫穴处按压有明显硬结,辅助中极改善下焦气血循环。因患者有大肠传导障碍,取手三里、足三里改善肠胃气化状态,可进一步帮助改善腹腔气机运行。处方针对下焦湿浊拟定主穴,靶向性极强,一次治疗症状全消,结合舌苔变化,说明中极、三阴交这组对穴在改善下焦盆腔脏器的循环代谢、消除湿浊方面具有确切强大的功效。临证时重点在于要在腹部找到湿浊蕴积的客观征象,找到中极穴的准确位置,针感要传向尿道口,三阴交穴也要摸穴准确,针刺后针感明确,才能获得可靠的疗效。

经方治石淋【草根一生】

 尿路结石的中医食疗方 (2016-02-12 07:47:00)[编辑][删除]

                                     经方治石淋【草根一生】

    肾结石属中医学“淋证”“石淋”范畴。《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描述了淋证的症状:“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将本病的病位及发病机理作了高度明确的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患者,男,47岁。于2014年8月19日初诊。

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休息后未能缓解。刻下:腰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痛苦面容,面色黧黑,纳差,小便黄、淋漓涩痛,大便干,舌苔厚腻,脉弦实有力。因患者病情较重,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3.58×109/L,中性粒细胞11.28×109/L;腹部彩超:弥漫性肝病变,多考虑脂肪肝;右肾积水并右侧输尿管上段扩张,不排外中下段梗阻,餐后胆囊;生化:尿素7.6毫摩/升,肌酐153微摩尔/升,葡萄糖6.3毫摩/升,甘油三酯2.2毫摩/升。患者自诉有肾结石病史。

辨证:湿热蕴结,邪正交争,邪气正盛而正气未衰,                                                                                     急宜攻腑祛邪,清热通淋;                                                                                      方以千金苇茎汤合小承气汤加味:芦根30克,薏苡仁30克,冬瓜子10克,炒桃仁10克,枳实12克,厚朴20克,海金沙3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石韦10克,郁金20克,牵牛子6克,栀子10克,酒军12克(后下)。2剂,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2次。

二诊(2015年8月11日):服药2剂后复诊,病人精神状态佳,疼痛基本缓解,胃纳好转,大便仍干,肾功:尿素5.6毫摩/升,肌酐108微摩尔/升,葡萄糖6.1毫摩/升,此为邪去正安之象,为巩固疗效,继服原方5剂。

服药后,家属来院告知,患者肾结石疼痛症状消失。

按:患者体质壮实,邪气正盛,正气未衰,邪正交争,故见疼痛剧烈。结石阻滞,则见小便涩痛不利,小便黄、大便干,脉弦实有力,皆为湿热之征象,综合四诊,法当急攻腑祛邪,清热通淋,而方剂以千金苇茎汤合小承气汤加减,则是表里同治,从整体着手。

益肾温通排石汤     名医名方

  (2017-11-21 07:49:41)[编辑][删除]

 


周信有,男,汉族,1921年生,山东牟平人,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第一批、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甘肃省名中医。2010年入选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建设项目专家,2015年荣获甘肃中医药大学“特殊贡献奖”。从事中医医、教、研事业80余年,先后出版了《内经类要》《内经精义》《周信有临床经验辑要》等著作。

组成:制附片15~30克(先煎1小时),干姜6~9克,补骨脂(酒炒)20克,巴戟天(盐制)20克,黄芪(蜜制)20~30克,党参20~30克,王不留行(炒)20克,冬葵子20克,山甲片15克,赤芍20克,莪术15克,鸡内金20克,槟榔片30克,车前子(包煎)15克,泽泻9克,金钱草30克。

功效:益气温肾,活血化瘀,利水排石。

主治:用于尿路结石嵌顿性积水和老年尿路结石,肾功能不佳的病人。

用法:采用大剂冲击法,即每次煎取之药量在500毫升以上,以增加尿量。

方解:“附子无姜不温”,二者相得益彰,与补骨脂、巴戟天同用温肾助阳;参、芪共凑益气之效;利气利水药选取槟榔、王不留行、冬葵子、泽泻、车前子;鸡内金、山甲片及金钱草攻坚、溶石;赤芍、莪术活血祛瘀。需要指出的是:周信有教授在创制该方时,对于方中利气利水、攻坚溶石与活血祛瘀三组药物的选取,在依照诸药组剂和谐的前提下,既考虑到了药物的“个性”又兼顾了药物的“共性”。这种标本兼顾、补利兼施综合运用的方法,既重视扶正培本以增强肾脏功能,又重视治标,通过利水、祛瘀、利气的治法,以增强对结石的洗刷、推冲、溶解作用,该方体现了中医整体调节的治疗原则。

加减:凡有泌尿系感染现象的,酌加黄柏、紫花地丁、蒲公英、石韦、金银花、土茯苓等;临床若炎证粘连较重,已有梗阻、积水存在的较大结石,应以活血化瘀为主来组方,可选用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川牛膝、丹参、赤芍、元胡等,并合用炮山甲、鸡内金、皂刺等软坚药来直接对结石软化和消溶;若见虚象者,酌情重用补气药,以扶助正气,增加平滑肌的紧张性以助排石;若迁延至肾积水并损及肾功能时,表现虚寒之象,用温阳利水法,以加强肾功能,加强肾盂及输尿管的蠕动,以助排石和消除积水。

周信有教授治疗尿路结石用药,常由清利化瘀、软坚、利气三组药组成。周信有教授强调服用该方时,应采用大剂冲击法,即每次煎取之药量在500毫升以上,以增加尿量,再跳跃5分钟,以冲刷推荡和松动结石。另外,服常规方10剂左右时不管有无气虚表现均可加用益气药。

(周信有国医大师工作室殷世鹏  李永勤赵鲲鹏  黎斌宁整理)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