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叶石膏汤用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2023-12-23 04:51:42)
竹叶石膏汤用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摘自2023-12-22中国中医药报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何谓“劳复病”?大病初愈,气血未复,正气尚虚,余邪未尽,若起居无常,饮食失节,均有引起疾病复发的可能。其中,有因劳而复发的,则谓之劳复;有因饮食而复发的,则谓之食复。张仲景于最后立此论,是提示人们病后调养护理的重要性,不可加以忽视。
钱天来《伤寒溯源集》曰:“凡大病新瘥,真元大虚,气血未复,精神倦怠,余热未尽。但宜安养,避风节食,清虚无欲,则元气日长,少壮之人,岂惟复旧而已哉。若不知节养,必犯所禁忌,而有劳复,女劳复,食复,饮酒复剧诸证矣。夫劳复者,如多言多虑,多怒多哀,则劳其神;梳洗沐浴,早坐早行,则劳其力,皆可令人重复发热,如死灰之复燃,为重复之复,故谓之复。但劳复之热,乃虚热之从内发者,虽亦可从汗解,然不比外感之邪,可以辛温发散取汗也。”没有比钱先生讲得再明白透彻的了,患者“轻犯劳复”是可以理解其迫切心情的,然而这又需要我们这些医务工作者耐心解释病后调养护理的重要性。这项工作很重要,也很有实际意义。
《伤寒论》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是指病后劳复,余热不清,气液两伤的诊治。虽然同是感受伤寒之邪,但是由于体质强弱的差异,其病变的转归也不同。大病初瘥,其人体虚而瘦弱,少气不足以息。而今气液受损,余热未尽,再加上劳复诱发。《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热邪又起,死灰复燃,故热随邪上,“气逆欲吐”。同时当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红少苔,脉虚数之脉症,故张仲景用竹叶石膏汤清虚热、益津气。竹叶甘淡而寒,凌冬不凋,秉阴气而生,能使水津上奉,寻虚热下行;石膏辛寒,可清气分之余热。竹膏相伍,清热除烦而生津。人参补中益气,炙甘草补中而扶虚,麦冬甘寒,滋胃津而补阴气,半夏降逆止呕,粳米益胃气、养胃阴。人参、炙甘草相伍而补中益气,以扶正虚;麦冬、半夏一寒一温相反相成,治胃逆之呕;粳米平补胃气使其清热而不伤胃,补虚而不留邪。
记得当年在江西学习时,陈瑞春先生经常讲,温病学家才是仲景公最好的学生。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曰:“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其方只用石膏、竹叶、麦冬、甘草。其注曰:“脉促,谓数而时止,如趋者遇急,忽一蹶然,其势甚急,故以辛凉透表重剂,逐邪外出则愈。”主治温热之邪,初传阳明,热势未盛,津伤而轻。而雷丰《时病论》中用竹叶石膏汤“治伤暑发渴,脉虚”,其方只加生姜一味,而不拒生姜温热发散而伤津。在张鹤腾《伤暑全书》中也是加淡豆豉、生姜而用之。这是因为在整个的清热药之中加入少量的温燥之品,使得该方清而不寒。正如《医宗金鉴》中所述:“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而在《顾氏医经》中,于该方中加入梨皮、绿豆、天花粉、石斛、知母、蔗汁、黑豆、玉竹、灯心草之品主治痧后烦渴。《辨证录》中加入知母、茯苓用治于大便闭结、烦躁不宁、口渴舌裂、目赤突出之症,正是于清热剂之中加入养阴生津之品,与温燥药相配,体现了该方补而不滞的特点,难怪后世医家都十分推崇该方。但要强调,该方的辨证要点是:身热多汗,气短神疲,烦渴喜饮,气逆欲呕,舌红少津,脉虚数。
本方现在多用于治疗麻疹、流感、肺炎、小儿夏季热、猩红热、乙脑、流脑、败血症、口腔溃疡、鹅口疮、中暑、红斑狼疮、中毒性心肌炎、糖尿病等疾病。其使用原理:一是察症,多有虚羸、少气、乏力之象。二是审因,上述所治诸病,其类不同,见症多端,然皆不离“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之病机,只要对证,不必顾虑,放胆用之。 (冯向东)

感冒清热颗粒:清“家贼”驱“外鬼”治伤风

 (2024-08-29 16:19:08)[编辑][删除]

感冒清热颗粒:清“家贼”驱“外鬼”治伤风

时间:2024-04-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樊经洋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很多药,装了满满一大纸箱子。其中有一盒药,总是放在最靠上、最醒目的位置,包装是很鲜亮的绿色,上边印着“感冒清热冲剂”几个字。这些年来,纸箱子换成木柜子,里边的药也更新换代了不少,连“感冒清热冲剂”也改名叫“感冒清热颗粒”了,但那个绿盒子在我家药界的地位倒是一直很稳固,拉开抽屉就能看见鲜亮的绿色。

这药不太好喝,后来里边加了蔗糖,味道稍微好了点。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挂杯”,无论搅拌多长时间,喝完了杯子底儿总要沾上不少,还得拿开水再冲一冲喝下去。

小时候我没有生病的概念,只知道头疼流鼻涕意味着两件事:

第一,我爸要给我冲感冒清热颗粒了。第二,如果能严重点,再发个高烧,明天就不用去上学了。所以每次有机会喝这个药,我都会默默祈祷:千万别管用。

长大后,又知道了两件事:

第一,有人给你冲感冒清热颗粒,是件很幸福的事。第二,我爸能给我冲感冒清热颗粒,就说明我感冒不重,他根本没打算让我请假在家看电视。怪不得当年的祈祷从没成功过。

细究当年祈祷失败的原因,不是心不够诚,而是不了解这个药。同样是治感冒的中成药,各种药的力量和适应症状完全不一样。

感冒清热颗粒主治的,是比较轻的风寒感冒,俗话也叫“伤风”。它适合的症状是什么呢?

着凉了,身上怕冷,浑身不舒服。

身上可能有点低热,但是不发高烧。可能会有汗,但是要注意,这个汗绝不是黏稠的,是比较稀薄的汗。

鼻子堵,流鼻涕,打喷嚏。经常有头疼,但是嗓子不疼。

一般来说,如果发高烧、一点汗都没有,同时怕冷得厉害,不能吃这个药,因为药力太轻了,治不好病。如果嗓子又肿又疼,或者出汗又黏又臭,或者老觉得热,那很可能是风热感冒,吃这个药就更不对了。总体来说,这个药适合伤风感冒刚开始、比较轻的时候,有上面的症状,赶紧吃上,盖上被子捂点汗,第二天早上就好了。比较重的风寒感冒,不适合吃这个药。

咱们常说“以寒治热”“以热治寒”,受寒了喝点葱姜水,把寒气发散出去,这是正常的治法。感冒清热颗粒这个药不一样,它的总体思路是辛温解表,可是里边一半都是凉药,药名还加了“清热”两个字,这是为什么?答案是,现代人的伤风感冒,大多数不是单纯的风寒侵袭,而是“家贼”引来了“外鬼”。

“外鬼”可以理解,就是侵袭人体的邪气。那什么是“家贼”呢?简单来说,就是内热。

古人有一个词,形容现代人非常合适,尤其是中青年脑力劳动者,这个词叫“形乐志苦”。身体感官的享受很多,可是心很苦。困难时期的人,一年能吃上一次肉就不错了,肚子里一点油水都没有;现在人不一样,每天每顿都有肉吃,能品尝各种各样的美食,点点手指外卖就送来了,这是“形乐”。另一方面,人又很可怜,生活的节奏太快,脑子恨不得24小时都要转,手机不敢关,四面八方的消息随时涌进来,喜怒哀乐的情绪堆叠在一起,这是“志苦”。“厚滋味”和“多思虑”,恰恰是最容易酝酿内热的两种习惯——吃得好,容易上胃火;思虑多,容易上心火。

人在内里有热的时候,很容易被外邪侵袭而生病,这就是“家贼”引来了“外鬼”。就像一个滚烫的玻璃杯,你浇上一碗冷水,它很容易爆炸。人也是这样,内里平和、不寒不热的时候,对外界气候变化的耐受力是很强的;可是一旦内环境失衡了,对外界的耐受力就变差了。所以同样吹了冷风,有人就没事,有人回家就感冒了。

讲明白这个,就知道感冒清热颗粒组方的有趣之处了。其药物组成为荆芥、防风、紫苏、桔梗、杏仁、白芷、薄荷、柴胡、葛根、苦地丁、芦根。其中,荆芥、防风、紫苏、桔梗、杏仁、白芷这六味药,都是偏于辛温的,是治风寒感冒常用的药,用这些药祛散体表感受的风寒邪气,也就是赶跑了“外鬼”。

苦地丁、芦根这两味药是寒凉的,用这两味药清解体内本有的热,把“滚烫的玻璃杯”的温度降下来,也就是清除了“家贼”。

薄荷、柴胡、葛根这三味药非常妙,它们都是辛味药,可以发散;却又都是凉性药,可以退热。中医讲,这两味药堵截住了病邪通往少阳、阳明的路,简单来说,就是剥夺了“家贼”和“外鬼”联手作怪的可能。(樊经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黄连温胆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自觉发热、周身不适

  (2024-08-17 05:21:50)[编辑][删除]
黄连温胆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自觉发热、周身不适
摘自2024-8-16中国中医药报
王秋月 河北省清河县中医院
王某,男,52岁,2024年7月15日初诊。刻下:情绪低落,面色正常,诉近1个月经常下午出现头晕沉不适,心烦,胸闷气短,四肢酸胀沉重,困倦乏力,纳差,口中黏,大便不畅,2~3日1次。舌淡暗,苔黄腻,脉弦滑。自认为是发热症状,测最高体温37.0,每次口服感冒冲剂后症状缓解。半年前曾有此证,无明确诱因,可自行缓解。既往有冠心病病史。
辨证:湿浊内阻,郁遏气机。
治则:清热化湿,健脾升阳,兼活血通络。
方用黄连温胆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北柴胡15g,羌活10g,升麻6g,葛根30g,甘草10g,防风10g,黄芪40g,丹参20g,乳香10g,没药10g,黄连4g,竹茹10g,陈皮15g,苍术9g,滑石30g,炒麦芽30g,茯苓15g,半夏9g,火麻仁30g。5剂,水煎服,日1剂。
7月20日二诊:诉午后头沉明显改善,心烦减轻,四肢酸沉减轻,食量稍增多,乏力改善,仍有胸部满闷,大便仍不通畅。观其舌苔,仍稍黄腻,考虑胃肠热重于湿,故守上方去火麻仁、半夏,滑石易石膏,加大黄、瓜蒌以加强清热化痰通腑之功。
7月21日三诊:患者诉诸症减轻,偶有心烦,无时间规律,无肢体酸沉乏力,无自觉乏力,无头晕沉不适,舌苔薄黄。为巩固治疗,嘱继服上方。
按 本患者夏热之季感受湿热之邪,湿热郁阻脾胃,故纳差,湿邪最易损伤阳气,阳气不得布达,故而出现头沉、乏力、肢体酸沉不适,予黄连温胆汤以清热化湿。李东垣《脾胃论》云:“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本患者亦有清阳不升的症状,久病不效,情绪低落,合升阳益胃汤加减以健脾升阳,柴胡疏肝气,佐活血药物兼通经络。但服药初期考虑湿邪偏重,加之其乏力,情绪低落,未考虑阳明热较盛,仅注重湿热之邪,故未给予大黄清热攻下,症状虽有缓解,但仍有大便不畅、胸部满闷。二诊,根据舌苔及大便症状,考虑患者有腑实之证,故加用清热泻火之品,疗效显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