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脾肾亏虚为本肝郁邪阻为标张允岭论治多系统萎缩

(2023-12-02 05:17:15)
脾肾亏虚为本 肝郁邪阻为标
张允岭论治多系统萎缩
摘自2023-12-1中国中医药报
刘红喜 石静资 梁晓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种散发的病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变性综合征,根据其临床发病特征可划分为帕金森综合征为主的MSA-P、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的MSA-C、自主神经功能衰竭为主的Shy-Drager综合征,其中MSA-P表现为运动不能、运动迟缓、强直、姿势不稳、震颤等,MSA-C表现为肢体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小脑性眼动障碍等,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伴随MSA-P和MSA-C发生,表现为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排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睡眠与呼吸障碍等症。据统计,MSA平均发病年龄为53岁,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3/10万人。目前,MSA尚无有效治疗,临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研究表明MSA患者多预后不良,因此寻求MSA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而中医学注重病证结合,在缓解疾病自身症状、延缓疾病发展进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中医学,MSA虽无直接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将其划分为颤证、痿证、骨摇、喑痱、眩晕等不同病证范畴,从而进行有效的辨证施治。首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张允岭善于运用中医虚实理论,结合临床实践,以“脾肾亏虚、肝郁邪阻”为MSA的综合病机进行临床辨治,实践反馈疗效可观。笔者跟随张允岭教授临床学习多年,现将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辨治经验
肾虚髓空,当补肾填精、培元固本
肾主骨生髓,骨为髓之府,脑为髓之海,共同维系着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若肾虚不足,生髓乏源,阴精亏虚,致使髓海空虚,骨失充养,虚风内动,则大脑失其机体运动之主宰,筋骨失其运动之支撑,从而导致肢体运动不能,出现MSA相对应的症状,如运动迟缓、站立不稳、震颤、腰脚软弱、骨弱无力、不能久立、骨酸体重、肢体挛踡、懈惰不动等。如《灵枢•海论》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可见,髓海不足对机体产生的巨大影响,又如《素问经注节解》言“肾虚则骨不任身而腰脚软弱,故步履恇怯无力也”,说明维系机体运动的力量来源依赖于肾气化精生髓,助阳以充养。同时,因肾司二阴,主蒸腾气化,MSA临床特征多有排尿障碍,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多、尿失禁、遗尿、尿储留等,此乃肾虚不固,气化不利,致使小便失常,正如《素问经注节解》言“肾开窍于二阴,肾虚则不能禁固,即如水泉不止,虽是膀胱不能收藏,然其所以不能收藏者,则皆肾虚气不能摄之故也”。综上可见,MSA与肾虚髓空所致病变特征相符,肾虚髓空为其基本病机,论治当抓此病机。因肾主骨,生髓注骨充脑,骨之构造需借助肾化生之精髓以滋养壮实,脑之功能需肾髓濡养以表达。若肾亏则髓虚,髓虚则骨枯,脑失充养,自然腿脚无力以任身。同时肾虚则元阳不足,固摄蒸腾无力,当调补肾气以缓小便失禁、尿频、尿多之症。因此,肾虚髓空为MSA的基本病机之一,其以虚为源,当补虚为先。
针对MSA肾虚髓空的病机,临证施治当以补虚为本,注重补肾填精、培元固本,选方以肉苁蓉丸加减化裁,其由肉苁蓉、地黄、山茱萸、牛膝等药组成,可补养肾气、滋养元气、调养精神,主治肾气虚损所致病症,如《圣济总录》言“治肾气虚损羸瘦,饮食不为肌肤,骨痿无力,腰脚酸痛,肉苁蓉丸方”,《证治准绳》言“肉苁蓉丸治禀赋虚弱,小便数亦不禁”。可见,肉苁蓉丸临床所治病症与MSA临床特征十分契合,方中肉苁蓉补肾填精、滋养五脏、益髓强筋,善治五劳七伤、劳伤羸瘦,为滋肾补精之要药;地黄滋肾生髓、善补真阴以养五脏之不足,为补阴壮水之要药;山茱萸补养肾脏、滋补精血;牛膝通补兼施,善走经络,引诸药下行,可补肾益精,祛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如《本草征要》言其“壮筋骨,利腰膝,除寒湿,解拘挛,益精强阴,理膀胱气化迟难,引诸药下行甚捷”。此外,临证论治可在肉苁蓉丸基础上酌加药物,以加大补肾填精、培元固本之力,如益智仁,其能补肾健脾,善治小便频、尿失禁,可明显缓解MSA排尿频数的症状,正如《本草易读》言其“理小便之频数”;酌加阿胶以滋水养肾,以血肉有情之品培元固本,可治虚劳羸瘦;酌加肉桂补养相火,鼓舞气血化生,引虚火归元,同时在一派补肾填精药中,佐肉桂以达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意。此外,可酌加龟甲,其咸平,入肾经,强筋骨,益心智,可治四肢重弱,不可久立;酌加续断、狗脊增强通经走络、强筋壮骨之功,以利关节、强腰膝。
脾虚失运,当健脾益气、强肌化源
脾主四肢,常与胃同称,为人体水谷精微化生之源,五脏六腑受其化生之气以生,若脾虚失运,则气血生化输布失调,精微不能自生,五脏六腑周身失其濡养,则百病诸生,如《类经》言其“脾虚则失其健运之用而中气不治,故为此诸病”。因脾司四肢,主肌肉,脾病则四肢不用,致使出现诸如四肢无力、身重而强、四肢解堕、痿弱不用、行步不稳等症状,疾病特征与MSA表现相符,《灵素节注类编》言“四肢禀气于脾胃,其气由脾健运而外达,脾虚故四肢无力而不用也”。可见,脾虚失运,日久气血渐衰,五脏渐弱,脉道失用,筋骨肌肉失濡而废用,肢体运动则痿弱失调,不能支撑机体之运转,致使机体乏重解堕,力弱不稳,如《类经》言其“脾主肌肉,其气衰,故体重”“四肢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灵素节注类编》言“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综上可见,MSA与脾虚失运所致病变特征相符,论治当抓此病机,使脾胃运化,水谷精气输达四肢,濡养经气,充养脉道,滋养筋骨肌肉,从而四肢强劲,肌肉壮实,痿弱自除。因此,脾虚失运为MSA的基本病机之一,其与肾虚关联,临床易脾肾两虚。因其以虚为本,当调虚为主。
MSA临证当以补虚为先,注重健脾益气,强肌化源,选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其出自于《内外伤辨惑论》,由黄芪、白术、柴胡、陈皮等药组成,可补养中气、健脾益气、强肌长肉,主治脾虚不运所致病证。《丹溪心法》言“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医方考》又言“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受气于脾胃而后治”。方中黄芪甘温益气,大补脾胃,善治劳伤,增长肌肉;白术健脾助运、益气补中、养肌除痹,既可健脾益气,又可祛除脾虚所生之痰湿水饮,因脾虚生湿,易生强直、困重等症,影响肢体运动,故白术对症除之,实为补养脾胃之要药,《本草思辨录》言“白术除脾湿,固中气,为中流之砥柱”;柴胡调畅气机,疏肝以助脾胃运化,陈皮健脾开胃,下气消痰,调中理气,以助脾气,滋补而不腻。此外,可酌加山药以健脾补虚,其性平和,善补脾胃以助生化,可治虚劳羸瘦,调养五脏,如《本草正》言其“健脾补虚,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
肝郁失达,当疏肝解郁、调畅气血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通畅则气血和顺,五脏安宁,百病不生,正如《丹溪心法》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闭滞不得发越谓之郁,人身多种疾病,多由于郁所致”。MSA病情难愈,随着病程日久,患者易因疾病困扰而内生郁滞,致使气血失调,出现抑郁焦虑状态,表现为郁郁寡欢、情绪不舒、心境低落、闷闷不乐、喜叹息、失眠、入睡困难、辗转反侧等症状,从而致使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失调,在原始疾病基础上变生诸症,正如《景岳全书》言其“大抵诸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用药杂乱而成郁,故凡病必参郁治。”MSA患者因病生郁,郁而不舒,致使气血结聚,不得发越,升降失调,传化失司,又因气机郁滞多由肝生,首要牵涉肝脏。同时,若肝郁日久,加之肾阴亏虚不足,不能濡养肝木,易致肝火妄动,风象横生,以致肝风肆虐而出现震颤等症。对此,在原有以虚为本的病机基础上,叠加产生了肝郁失达,变证多端,意味着MSA基本病机由虚为主逐渐向虚实夹杂转变,以虚为主,以实为兼,其以脾肾亏虚为本,肝郁失达为标,当标本兼治,以本为先,兼以治标。
MSA临证施治肝郁不运,当以补虚为基,兼以调实,在补肾健脾的基础上,注重疏肝解郁、调畅气血,选方以柴胡疏肝散、越鞠丸、栀子豉汤加减化裁,其由柴胡、川芎、白术、香附、枳实、焦山楂、陈皮、栀子、淡豆豉等药组成,多为临床解郁常用药物,其中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原方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原方主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栀子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原方主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覆颠倒,心中懊憹烦热等症,三方加减化裁合用,主治肝郁结滞所致病症,可达疏通气机、调畅气血、疏肝解郁、清散结滞之功。因郁多由气运失调、结滞不行所致,故当以调气、理气、顺气、行气为先,气调则郁滞之邪易解,如《证治汇补》言“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开提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积,犹当分多少治之”。故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推陈致新、宣化气机;以香附发散疏通、疏气开郁、通利三焦、散结消滞,其为女科之圣药,气病之专司;以枳实破结消胀、下气消食、逐痰化饮,其具有冲墙破壁之力,调气效宏力专;以川芎行气活血,其为血中之气药,善调气血瘀滞;以栀子清泻郁火、疏解三焦、散结透热,其体性轻浮,善除客热,能使郁热之邪下行而从小便排解;以淡豆豉泄热和中、下气清烦,其能升能散,善宣透郁滞。此外,可佐以焦山楂消瘀化滞、开胃消食,以缓脾胃中土之郁滞。
邪气内阻,当辨证祛邪、补虚泻实
疾病的发生、发展乃正邪斗争的结果,正强则邪易退,正虚则邪易盛。MSA病机的虚实演变本源在于以虚致实,虚为本,实由虚化,如脾虚不运,则痰湿之邪易内生阻滞,肾虚不足,气化不利,水湿停聚,则痰饮之邪易生不散,正如《景岳全书》言“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可见,脾肾亏虚,蒸腾气化输布不足,致使机体水液代谢紊乱,变生诸邪内阻,而痰邪内阻,多生怪症,致使MSA痼疾难愈,《杂病源流犀烛》言“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此外,正虚不足,脾失健运,湿邪黏滞,侵损筋脉,致使MSA出现运动迟缓、肢体强直等症,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同时,湿邪缠绵,内阻机体,侵损缓慢,当及时辨证识别,以免邪阻蓄势,后续难解,如《医原•湿气论》言“湿伤人隐而缓,隐则莫见,而受之也深”。另一方面,脾肾不足,气虚不运,血脉不畅,瘀邪内阻脉道,同时,痰湿之邪易阻滞气机,肝郁失达难以调畅气血,都易使瘀邪内生闭阻机体,如《血证论》言“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医林改错》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综上可见,痰湿瘀等诸邪内阻,一由脾肾亏虚、正气不足所致,此乃因虚致实,二由肝郁失达、气机失调所致,此乃因郁生邪。整体病机演变上,因虚而实,因虚而郁,郁而生邪,致使邪气内阻,侵损正气,以至演化出虚致实、实致虚的恶性循环圈。对此,当及时截断邪气内阻之病机,以固本强正、祛达诸邪。
MSA临证施治邪气内阻,当顾本为基,辨证溯源,补虚泻实,以扶正固本、疏解郁滞,标本兼顾。具体选方用药当临证应变,对证施策,如正虚不足、脾肾亏虚、痰湿水饮内阻,当调其根本,补肾健脾,而不可只祛其邪,如《临证指南医案》言“痰乃疾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同时,标本兼治,调虚理实,以温阳益气、行气消滞、化痰祛湿,如《金匮要略》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丹溪心法》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环溪草堂医案》言“补肾纳气,水不泛而痰自化,培土运湿,湿不停而痰可降矣”,《石室秘录》言“气虚自然痰多,痰多必然耗气”“扶正必致祛邪,荡痰必然益气”。可见,应有的放矢地辨证祛邪,不忘正虚为本,实由虚郁所致,当补虚泻实同在。具体论治中,祛邪药物的选择当以邪之种类性质不同而异,如竹茹清热化痰、下气除烦而祛痰热之邪;胆南星祛风豁痰而祛痹阻机体之顽痰,如《本草通玄》言其“主风痰麻痹,眩运,口噤身强,筋脉拘缓”;此外,可酌加黄柏祛除下焦湿热之邪而坚肾疗痿。同时,针对MSA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佐火麻仁祛大肠风热结燥之邪而治便秘,佐桑螵蛸益精固肾而可止小便遗溺,佐海螵蛸、枇杷叶以治MSA呼吸障碍之喘鸣,如《本草新编》言海螵蛸“治哮症最神效”,《滇南本草》言枇杷叶“入肺,能斩断顽痰丝,消散吼喘止气促”。同时,海螵蛸可护胃止损,可谓良效。
典型医案
常某,女,58岁,2021年8月10日初诊。主诉:动作迟缓伴行走不稳1年半余,加重3个月。患者1年半前因动作迟缓伴行走不稳、面部表情减少、书写困难、精细动作速度减慢于医院就诊,考虑多系统萎缩。期间予盐酸金刚烷胺、枸橼酸坦度螺酮等药物口服,并予5次颅脑刺激小脑区等治疗,治疗期间动作迟缓等症状稍有改善,但仍有行走不稳伴言语欠清,且逐渐加重,近3个月患者自觉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刻下:走路不稳伴动作迟缓,双下肢活动欠灵活,以右侧为著,走路时左足至髋关节酸痛,语音欠流利,吐字不清,语调减低,情绪易焦虑,心烦,眠差,入睡困难,偶有咳喘,时有小便失禁,头晕,尿频、尿急,夜尿颇多,每晚5~6次,大便偏干难解,2~3日一行。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沉,尺脉沉取无力,寸脉、关脉略弦涩。
诊断:喑痱(脾肾亏虚,肝郁邪阻)。
治法:补肾填精,健脾益气,疏肝解郁,祛邪通络。
自拟经验方“固本复平汤”,其由经典名方肉苁蓉丸、补中益气汤、柴胡疏肝散、越鞠丸、栀子豉汤等加减化裁而成:酒苁蓉15g,盐益智仁30g,酒萸肉15g,熟地黄15g,醋龟甲(先煎)15g,川牛膝15g,烫狗脊15g,生黄芪20g,生白术30g,山药15g,川芎10g,醋香附10g,麸炒枳实10g,陈皮10g,竹茹10g,关黄柏10g,桑螵蛸15g,海螵蛸15g。21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饭后温服。西药治疗同前。
8月31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肢体运动较前平稳,肢体力量有所增强,精神状态较前改善,身体较前轻松一些,头晕减轻,小便次数略有减少,言语不利无明显变化,大便略干,偶有心烦不安,入睡困难略有缓解。舌淡略暗,舌苔略黄稍腻,脉沉,尺脉沉取较弱。于原方基础上,加大补肾益气药物剂量,将酒苁蓉改为30g,生黄芪改为30g,竹茹改为制胆南星以加强祛除风痰、顽痰、老痰之效力,同时加炒栀子10g、淡豆豉10g、柴胡10g以增强清郁透热、疏肝理气之功,加火麻仁15g以润燥滑肠,缓解患者便秘情况。28剂,煎服法同前。
10月12日三诊:患者自诉服药后身体状态较前改善明显,言语表达有所提高,肢体酸痛等不适感缓解,头晕好转,无明显咳喘,小便尚频,夜尿3~5次,腰膝部感觉有力,情绪状态改善,自觉生活有了希望,纳食一般,脉象沉取较前有力、顺畅。守二诊方去栀子、淡豆豉等药,加肉桂以温阳化气、引火归元、助阴开化,加阿胶珠以增强填补肾精之功,加焦山楂以助脾胃运化、开胃消食。28剂,煎服法同前。
后在此方基础上辨证加减继续调理,可有效持续改善症状,服药至今,病情控制较前平稳。
按 本案患者病机本虚标实,正气亏虚为本,因虚致实为标,而实邪侵损正气,加重正虚,形成恶性循环,阻碍疾病治愈。故要抓住辨治要点,脾肾亏虚为本,肝郁邪阻为标,论治当固本培元、调虚理实,恢复机体阴阳平衡。如此,补虚泻实先后有序,调虚理实贯穿兼顾,论治才可有的放矢,灵活施策以固本复平。本案辨治基于中医经典名方肉苁蓉丸、补中益气汤、柴胡疏肝散、越鞠丸、栀子豉汤等加减化裁,张云岭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自拟固本复平汤,以固本培元、调虚理实、平复阴阳。方中酒苁蓉、盐益智仁、酒萸肉、熟地黄、醋龟甲、肉桂、川牛膝、烫狗脊等药补肾填精、培元固本、强筋壮骨;生黄芪、生白术、山药等健脾益气;柴胡、醋香附、川芎、炒栀子、淡豆豉、麸炒枳实、陈皮等疏肝解郁、调畅气血、清透烦热;竹茹、制胆南星、黄柏、火麻仁、焦山楂、桑螵蛸、海螵蛸等药辨证祛邪。诸药配伍恰当,论治疗效明显

多发性肌炎验案一则

 (2023-10-21 07:47:45)[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20中国中医药报
王宝金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中医院
多发性肌炎是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肌肉疾病,它与皮肌炎、散发性包涵体肌炎、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等同属特发性炎性肌病。最常受累的肌群为颈屈肌及四肢近端肌,表现为平卧位抬头费力、举臂及抬腿困难,严重者可累及延髓肌群和呼吸肌,出现吞咽、构音障碍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有肌肉疼痛。多发性肌炎以中青年发病较多,儿童极少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本病通常在数周至数月内达高峰,全身肌肉无力,严重者呼吸肌无力,危及生命。广东省德庆县中医院中医经典科采用中医药为主导的方法治疗1例多发性肌炎患者,收效显著,现分享一则验案如下。
何某,男,78岁,2023年8月24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咳痰、气促3年余,乏力2个月。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咳嗽、咳痰、气促,多在每年冬春季节或天气转变时发作,每年累计时间超过3个月,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胸闷、胸痛,无发热、恶寒,无潮热、盗汗。2023年7月28日至2023年8月7日住院治疗,其间被诊断为:多发性肌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甲状腺结节、高脂血症。经治疗后好转。2个月以前,患者出现四肢乏力,被诊断为多发性肌炎,治疗后病症缓解不明显。3天前上述症状再发并加重,遂来诊,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急性加重”收入住院。刻下:神志清楚,精神疲倦,咳嗽,咳痰,气促,咳少量白色黏痰,四肢乏力,纳差,夜寐一般,二便正常。入院查体:体温37.4,脉率96次/分,呼吸频率22次/分,血压107/66mmHg,右侧锁骨下区域潮红,肤温稍高,疼痛、瘙痒,面积约为10×12cm,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弱,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律欠齐,腹肌软,骶尾部可见一大小约4×5cm压疮,无渗血、渗液。四肢肌力4~5级,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轻度水肿,呈凹陷性、对称性。舌暗淡,少苔,边有齿痕,脉沉细。
诊断:中医诊断为痿证(脾肾阳虚),西医诊断为多发性肌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急性加重、甲状腺结节、高脂血症、骶尾区期压疮。
治法:西医暂予化痰止咳、抗炎平喘及对症支持治疗等;中医拟予灸法、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理疗治法化痰通络,中药以补脾温肾、解肌发表、消积活血为法。
方用四君子汤、四逆汤合桂枝汤加焦三仙:党参30g,黄芪60g,白术30g,茯苓30g,淡附片20g,干姜10g,炙甘草30g,桂枝30g,白芍15g,炒麦芽15g,净山楂10g,六神曲15g,蜜麻黄10g,全蝎5g,土鳖虫10g。12剂,每日1剂,水煎服。
9月5日二诊:患者诉咳嗽、咳痰较前明显好转,咳少量白色黏痰,无气促,四肢乏力好转,神志清楚,精神一般,纳可,夜寐一般,二便正常。患者病情好转,遂建议出院疗养,嘱出院后按时服药,不适则随诊。
按 本案患者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属中医“痿证”范畴。痿证是指肢体筋脉迟缓,手足痿软无力,因长期不能随意运动而导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及行走者较为多见。《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灵枢•九针论》提出“阳明多血多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痿证要从阳明胃经论治,注重中焦脾胃。脾主肌肉,若脾胃气虚,则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故予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益后天之本,更加黄芪补气养血、行滞通痹,加焦三仙消积化滞、健胃消食。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火神派医家郑钦安强调阳气是生命的根本,所以治病要先扶阳,阳气足则百病消。在诸种阳气中,他又特别强调肾中阳气,称之为“肾中真阳为真气,即真火”,其在《医法圆通》曰:“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阳虚则皮毛、肌肤、分肉腠理不得温煦,精血化源无续,久之即成痿症。宋代医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亦论及:“凡腰以下肾气主之,肾虚则下部无力,筋骨不用,可服金液丹,再灸关元穴,则肾气复长,自然能行动矣。若肾气虚脱,虽灸无益。”四逆汤治少阴病阳虚寒化证,方中附子大辛大热,纯阳燥烈,力量雄宏,能上行温通心阳,下行补肾阳益命火,并能通达十二经脉,畅达阳气、祛逐寒湿,干姜温中散寒,使得中焦阳气得助,且能补土生金,则肺虚喘咳可解,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伤寒论》云“桂枝本为解肌”,可见桂枝汤可以解肌。清代名医章楠在《伤寒论本旨》中指出:“(桂枝汤)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融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说明桂枝汤借调理脾胃之功以达营卫解表,表证解,津液通,筋脉得到濡养,肢体乏力之症自然可解。《名医别录》曰“麻黄,微温……通腠理……解肌”,故加入麻黄增强解肌发表之功,土鳖虫破血逐瘀,全蝎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二药相合入络祛邪。全方共奏补脾温肾、解肌发表、消积活血之功,使患者病症得以迅速缓解。

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023-12-02 07:48:55)[编辑][删除]

不宁腿综合症通常是指不安腿综合征,女性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不宁腿综合症是一种主要累及腿部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与遗传因素、关节炎、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病等疾病有关。

  1. 不宁腿综合症通常是指不安腿综合征,女性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不宁腿综合症是一种主要累及腿部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与遗传因素、关节炎、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病等疾病有关。

     

    1、一般治疗:造成不宁腿综合征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营养不良、维生素B缺乏、遗传因素、妊娠等因素有关,如果女性存在妊娠,通常是由于胎儿在生长发育时,对下肢的神经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压迫所导致,一般在分娩后症状会逐渐消失,无需进行特殊治疗;

    2、药物治疗:如果是维生素B缺乏导致,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加巴喷丁胶囊、维生素B1片等药物,此类药物可以抑制神经递质,而出现不宁腿综合征的女性还可以遵医嘱使用卡左双多巴缓释片、盐酸普拉克索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3、物理治疗:由于不宁腿综合症与神经功能异常有关,还可以在医生的操作下进行按摩、针灸等物理治疗,可以促进腿部血液循环,继而改善不宁腿综合症的症状;

    4、其他治疗:如果不宁腿综合症的女性是由于肾功能不好导致,则可以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药物,改善肾功能,从而缓解不宁腿综合症。如果女性不宁腿综合症由缺钙所导致,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碳酸钙D3片等药治疗。

    存在不宁腿综合症的女性可以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通过血液检查、脑电图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并及时进行治疗。

    1

    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异常感觉:由于肢体的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导致有运动肢体的强烈愿望,主要是下肢。这些异常感觉常发生在肢体的深部,而不是在表面,如皮肤。 除了下肢外,双手、隔壁、会阴等等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我们称为不安腹、不安手等。

  2. 2、运动症状:患者不能入睡,不停运动肢体以缓解异常感觉。主要表现为来回走动、不停晃动或屈曲伸展下肢、或者在床上碾转反侧。

  3. 睡眠中周期性腿动:在夜间睡眠中,出现周期性的两侧足部肌肉的不随意运动。常与不安腿综合症同时存在,两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单独发病时不伴有感觉异常,睡眠中因下肢运动而导致觉醒,患者经常主诉有失眠。

  4. 3、症状在休息时加重:活动可以暂时缓解。
  5. 4、症状在夜间加重:深夜达到高峰。

不宁腿综合征临床标准

  1. 1

    静坐不能症:多为长期使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和安定类药物人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时即便少量使用也可以出现,患者常主诉自己焦虑不安,腿脚不能着地,严重的患者常反复站立,来回走动,症状表现夜间比白天明显。

  2. 下肢疼痛足趾运动症:下肢和足部疼痛,伴有不适感,足趾出现特征性的不随意运动,一侧肢体或者两侧肢体均可以出现,这种病人下肢可以出现异常性疼痛,常可以持续存在。下肢的不随意运动主要表现为足趾的伸曲和内外旋转、足关节的屈伸,与不宁腿综合症疼痛的性质、特点不同。常见于跟痛症、腰痛、坐骨神经痛等脊髓和神经末梢疾病。
  3. 睡眠中周期性腿动:在夜间睡眠中,出现周期性的两侧足部肌肉的不随意运动。常与不安腿综合症同时存在,两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单独发病时不伴有感觉异常,睡眠中因下肢运动而导致觉醒,患者经常主诉有失眠。
  4. 肢端感觉异常:夜间睡眠中手指和足指出现麻木,针刺般的疼痛,由于疼痛而经常觉醒。成年女性多见。好发于下肢的末端。END
  5. 1、一般治疗:该治疗是一种辅助治疗,以消除不宁腿综合征的病因。一般患者需要按摩四肢,睡前洗个热水澡,适度运动,停止服用可诱发疾病的药物或饮食,如止痛药、镇静剂、抗抑郁药等。通过进行一般治疗等辅助治疗,为身体从疾病中恢复提供更好的环境。

    2、药物治疗:不宁腿综合征在发生之后患者主要可以通过选择药物的方式治疗。临床用药主要是多巴胺类药物和抗惊厥药。如卡佐多巴控释片、多巴肼等药物具有相应的临床治疗价值,但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不能乱用。

不宁腿综合征中医辨证

  1. 1

    不宁腿中医方面属于痹症范畴,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2.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型不安腿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是益气补血,治疗方剂叫气血双补汤。肝肾亏虚类型的病人治疗时应遵循滋补肝肾的原则,补肾汤也是可以选择的。

    中医认为不安腿综合征的发生与病人身体素质差有很大关系,治疗是通过辨证用药收到较好效果

    1、气血不足:这种不安腿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是益气补血。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芍药、川芎、当归、丹参、黄精、补骨脂、益智仁、莲子、灵芝、甘草等,使用水煎服。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服用中成药,比如参茯丸、通脉丸等。

    2、肝肾亏虚:此病在治疗时应遵循滋补肝肾的原则。补肾汤可选用:熟地、山楂肉、龙眼肉、枸杞子、黄精、玉竹、山药、黄芪、芍药、茯苓、沙苑子、覆盆子、菟丝子、甘草等。这种情况下,中医也可以服用知柏丸、还少丸等中成药。

    3、郁郁寡欢:辨证为瘀血阻络不安腿综合征,应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活血汤可以选择:丹参、泽兰、坤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赤芍、党参、黄芪、鸡血藤、地龙、水蛭、寄生植物、甘草,加水煎服。病人可以选择活血丸、蛰虫丸等中成药。

    4、寒性湿痹阻:这类病人应遵循散寒通络的原则。通痹汤:独活、羌活、寄生、鸡血藤、川断、杜仲、附子、肉桂、细辛、元胡、白芥子、小茴香、姜黄、丹参、红花、黄芪、甘草、黄芪、甘草、水煎服。病人也可以服用中成药,比如桂附丸、天麻丸等。

注意事项

  • 不宁腿综合征在中医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辩证分型施治,外感风寒湿邪则散寒祛湿,血脉瘀阻则活血化瘀,肝血不足则补益肝肾,常用的传统方剂如医方祛痹疗法等,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辩证施治加减用药。
  • ,积极治疗,不宁腿综合症是可以康复的。
  • 金实:补肾化毒治系统性红斑狼疮(转)【草根一生】

     脾肾亏虚为本肝郁邪阻为标张允岭论治多系统萎缩 (2015-03-31 07:36:48)[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金陵医家验案(17)
    金实:补肾化毒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330/28081427681623054.jpg

        金实,男,江苏省南京市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历任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首席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江苏省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金实从医五十余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尤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研究,其对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及肝胆、脾胃疾病颇具建树,以临床实践为验,以严谨的实验研究为证,制成多种新药,在临床应用中屡获良效。他重视从络论治,善用经典使之有章可循,遵古不泥必须有所创新审因别证,用药或轻灵活泼,或强猛剽悍。

        1984年创立江苏省中医院肝科专科门诊,1989年作为创始人之一创立了江苏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现在两科室均已发展成国家、省特色重点专科。曾主持和参与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获奖成果12项,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主编《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治》《中西医结合肺脏病学》《疑难杂症中医治疗研究》《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等著作教材10部,副主编、参编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吴某,女,38岁,2010年5月14日初诊。

        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6年,长期服强的松5毫克/次,3次/日,尿检常有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肾功能基本正常。肝功能白蛋白偏低。两下肢经常浮肿,胁痛、头晕、疲劳、多汗,脱发,口溃,身热起伏。舌红苔黄,边有瘀斑,脉细数。

        辨证:肝肾阴虚,热毒内蕴。

        治法:滋肾补阴,解毒化热。

        方药:大生地15克,水牛角片(先煎)12克,赤芍12克,牡丹皮10克,青蒿20克,楮实子10克,漏芦10克,广地龙10克,制黄精12克,地肤子15克,天仙藤12克,鬼箭羽15克,功劳叶10克,秦艽10克,青风藤15克 雷公藤15克(先煎)。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二诊(2010年5月21日):查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面色红赤,月经量少不畅,下肢浮肿且按有凹痕,两膝关节疼痛,怕风。舌红苔黄,微有紫气,脉细。

        辨证:风毒痹阻,肝肾阴虚,血分伏热,兼有脾肾亏虚。

        治法:滋阴清热,祛风解毒,补益脾肾。

        方药:大生地15克,水牛角片(先煎)12克,石楠藤15克,鬼箭羽12克,凌霄花10克,青风藤15克,天仙藤12克,赤芍12克,牡丹皮10克,漏芦12克,制黄精12克,雷公藤15克(先煎),紫草10克,秦艽10克,功劳叶10克,生黄芪15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三诊(2010年5月28日):服上方后面部红赤转淡,两膝关节疼痛,下肢浮肿,口干,小便有沫。舌质紫,苔黄腻,脉细。

        辨证:肝肾亏损,血分伏热。

        治法:补益肝肾,凉血解毒,搜风宣痹。

        方药:大生地15克,秦艽10克,石楠藤15克,天仙藤12克,青风藤15克,凌霄花10克,雷公藤15克(先煎),制黄精12克,生黄芪15克,木防己10克,木瓜10克,五加皮10克,炙蜈蚣2条。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四诊(2010年6月4日):面色红赤明显消退,精神状态佳,手指小关节及双膝偶有酸痛,间有腰酸,尿有少许白沫,两手浮胀,下肢微有印痕。舌质紫暗,苔薄黄,脉细。月经本月未潮。查尿常规蛋白+,红细胞0~2个,管型0~1个。

        辨证:肝肾亏虚,风毒伏热未尽。

        治法:补益肝肾,祛风解毒。

        方药:大生地15克,秦艽10克,石楠藤15克,青风藤15克,凌霄花10克,鬼箭羽15克,炙蜈蚣3条,制黄精10克,生黄芪15克,木防己10克,天仙藤12克,雷公藤10克(先煎),仙灵脾1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按 患者主要表现为:颜面蝶形红斑,腰膝酸痛,劳则加重,头目眩晕,脱发,身热起伏,面赤潮红,月经不调,反复口舌生疮。以上多是肾虚阴亏,瘀毒内蕴的临床表现;舌质黯红有瘀点,苔黄,脉细数均是肾虚阴亏,瘀热毒邪内蕴之征象。属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再者,该患者病程长,来中医院就诊时已经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此类药物易引起女子闭经。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治疗,易导致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失调,表现出面赤、多汗、心烦多梦、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一系列肾阴虚内热的症状。从以上看,临床上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患者多以肾虚瘀毒的表现为主,故立补肾化毒法为其基本治法,药用大生地、水牛角片、赤芍、 牡丹皮、青蒿。患者病程较长,长期用药,后期表现气阴两虚,甚至有脾肾阳虚,水湿内蕴之像,表现为头晕、疲劳、汗多,水肿,关节痛。治疗亦需调整方案,兼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加用黄芪、黄精、仙灵脾。

        金实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一旦累及肾脏,则湿热、瘀血将成为本病发展演变的关键因素,水湿、湿浊、瘀毒为病变进展之危象,而清热利湿解毒、护肾化瘀活血则是治疗大法。对于狼疮性肾炎的治疗,金实的经验是活动期可以继续西医免疫抑制剂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可以增加疗效、减少西药的副作用;缓解期使用中药则有利于西药的撤减,并在防止复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对于疾病后期尿毒症期则应中西并重,扬长避短,以西药纠正可逆因素,用中药护肾,调整体内阴阳气血在低水平状态下达到相对平衡,着眼于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江苏省中医院 纪伟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