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麻首乌片滋阴补肾补血息风

(2023-10-28 04:10:11)

摘自2023-10-27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医院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肝风内动,因而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口苦咽干、白发、脱发等症状。治法上要以滋阴补肾、补血息风为主,使肾水足、精血充,才能使水涵木,内风自息,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下面介绍一个具有滋阴补肾、补血息风功效的中成药——天麻首乌片。
组成与功效
天麻首乌片是由常德中药厂的技术人员于1982年在挖掘老中医的经验方后研制而成。通过三年的反复试验研制,终于在1985年获得成功,被国家药政部门批准为国药准字号产品,并定名为天麻首乌片,其后被《中国药典》收载。查《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其处方由天麻、何首乌、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丹参、白芷、炒蒺藜、桑叶、黄精、墨旱莲、女贞子、甘草等14味中药组成。
方中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经,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为治疗头晕、头痛之要药。制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的功效,髓海得精血充养,则头痛自愈,头发能得到血液的充分滋养,则可防治脱发,且能使白发转黑。两药合用,滋阴、补血、息风共为君药,故以此两药为方名。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合而为四物汤,再加丹参养新血、祛瘀血,不仅使血液得到补充,而且还让血液运行更畅通。墨旱莲、女贞子合而为二至丸,酸收苦降,滋补肝肾,增强君药补肝肾的作用,又能凉血以清内热。白芷味辛性温,具有祛风止痛的功效,善祛头面之风。蒺藜味辛、苦,性微温,具有平抑肝阳、祛风明目的功效。桑叶味苦、甘,性寒,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的功效。黄精味甘性平,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既能健运脾胃,以化生气血津液,又能补益肾精,使肾水涵养肝木。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的作用。诸药配合,共奏滋阴补肾、补血息风之功。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口苦咽干、腰膝酸软、脱发、白发;脑动脉硬化、早期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脂溢性脱发见上述证候者。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褐色;气香,味微苦。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
服用本品期间,忌不易消化食物。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钱文燕:养肤也是养身心

 (2023-10-28 04:13:00)[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27中国中医药报
罗浩 山西运城职业技术大学 孟闫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首都国医名师钱文燕已87岁高龄,行医60余年,愈病无数。钱文燕临证细致,宽严相济,常疗心与疗身并重,重视皮肤养护教育。在对银屑病、掌跖脓疱病、湿疹等近年来越发多见的皮肤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钱文燕发现,这些病多治疗不易、罹患终身,与遗传、外界环境、生活方式、内在心理等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多以控制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复发为主要治疗目标。
心:少装事,多率直
皮肤疾病与情志密切相关,七情内伤、五志不遂可使气机壅滞,气血失和,皮肤失其濡养。临床常见因忧郁不解、夜卧不安等问题,导致斑秃发展,脱发加速;紧张焦虑可使银屑病、痒疹、湿疹等疾病的症状加重,如瘙痒严重。因此,钱文燕临证时常将“心药”与中草药并施,可谓“话疗解心结,药疗愈顽疾”。
钱文燕擅长在“情绪问题”上对症下 “药”。曾经一位围绝经期女性斑禿患者来诊,钱文燕在听完患者对家庭生活的自诉后,温柔地进行分析:“您就是太累了,操心太多了!”患者听后潸然泪下,钱文燕又说:“拿张纸巾擦擦,咱心里别装事儿。您看,我对子女从不做过多要求,她们做到什么样,我都高兴。有事我都直接讲,心里从不装事儿。”
钱文燕也曾遇到过焦虑不安、喋喋不休的银屑病急性发作的患者,在问清病情后,严肃地打断其赘述:“您讲的我们都听清了,您现在太焦虑!着急对您这个病不好。我们一起想办法,一定尽力帮助您,但也需要您的配合,要努力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患者被钱文燕真诚的态度所打动,也作出努力,尽力控制情绪,配合医生诊疗。
眠:睡心、睡对、睡好
钱文燕认为,睡眠在皮肤疾病治疗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患者必须重视睡眠质量。睡眠不足可致营血亏耗、化燥生风、肌肤失养,皮肤疾病和睡眠不好常互为影响因素,而形成恶性循环:皮肤瘙痒的患者,夜间发作时可能会影响睡眠;睡眠质量不佳,加上心理忧虑,又会使皮损和症状加重、反复。钱文燕在临证上除酌用茯神、合欢皮、生龙骨、生牡蛎、炒栀子、郁金等以解郁除烦、宁心安神的中药外,还特别重视睡眠健康的 “话疗” 辅导。
钱文燕在诊治患者的睡眠问题时,如晚睡、睡眠不足、失眠等,常与患者一同分析睡眠不良的原因,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话疗”。钱文燕的“话疗”通常包括 “先睡心、再睡眼”“子午觉是顺应人体生命节律的”“睡对时间很重要”等重要中医道理,以及与患者一起寻找每晚10点前睡着的可行方法。最后她还会和蔼地拉着患者的手与其约定:“我们晚上10点之前睡觉,能不能做到?”让睡对觉的自我训练成为治疗“作业”。
食:水勤饮,食有节
钱文燕认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等不良饮食习惯易致肺胃积热,不利于皮肤疾病的治疗和养护,导致皮肤易感外邪或伏邪蕴郁,使病情反复迁延。所以,皮肤病患者需要重视饮食宜忌。
钱文燕以多喝水为皮肤养护的通则,几乎给每一位患者都推荐这一诀窍。她常举自己的例子:“我身体好、不糊涂、没有老年斑的诀窍就两条——睡好觉、多喝水。”
钱文燕对皮肤病患者的忌口上,也有统一要求。她通常会整理成文,让患者拍照留存遵行。当然,对某些工作应酬难免喝酒吃肉的患者,钱文燕一方面明确地告诉他们:若不戒酒烟、忌肥甘,病就好得慢、不易治;同时,又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用药,重用清泻,加入消食化积之品,多管齐下,帮助患者逐步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
妆:尚自然,简妆饰
过度的妆造对皮肤病也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加重病情。钱文燕认为,皮肤病的患者通常为素体禀赋不足而皮肤腠理不密,也常见因患病而致皮肤腠理不密者。在患病期间,若接触化妆品、配饰等物质,可能会使毒邪入侵而郁蕴化热,邪热与气血相搏使皮肤疾病急性发作或迁延难愈。
钱文燕主张:少用化妆品,常推荐用天然安全、成分简单的护肤品来保养皮肤。如果想给皮肤补水,可将纯净水喷到脸上,用手掌拍干;想给皮肤保湿,可用凡士林、维生素E乳等产品,进行薄薄涂抹。
此外,钱文燕面对染发、化浓妆、美甲、佩戴首饰等爱美的患者时,常评估治疗需要,温和坚定地对患者说:“姑娘,我们商量一下吧,咱们不染发、不化浓妆了,自然就是最美的。”
药:内顾脾胃,外治肌肤
钱文燕治疗皮肤病思考全面,处方清灵,常告诫学生:“我们接诊的患者,往往去过大医院,知名医生也看过,现在来找我看病,对我也是一个新课题,我也要不断思考、研究和学习。”
钱文燕看病“慢”,问得细,听得认真,并且会细致地教患者用药细节、护理方法,耐心帮助患者转变思维。皮肤病患者往往需调治较长时间,钱文燕用药重视固护脾胃,常用茯苓、白术等化湿健脾,焦山楂、焦神曲等化食和胃。皮肤疾病外显于体表,钱文燕常内外同治,常以外治法治疗皮损,除了使用膏、乳、液等药品外,钱文燕还用马齿苋、半枝莲、蒲公英、黄柏、生大黄等中药辨证处方,让患者煎水泡浴和湿敷,也往往收效颇捷。
(本文摘编自《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23年10月刊)

甜甜蜜蜜糖莲子

  (2023-10-21 04:20:06)[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20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笔者在广东潮汕朋友的婚礼上,第一次品尝到了糖莲子。它作为潮汕喜果之一,甜甜蜜蜜,备受新人们的喜爱。洁白的莲子被包裹在一层厚厚的糖霜中,入口甜,收口微苦,回味悠长。之后自己也尝试做过糖莲子,味道依旧甜蜜。
莲子之名盖因其花单生节上,果实生于花托内,李时珍也说“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莲子药食两用,能做粥煮茶、煲汤作糕,也可以作原料添加在果冻、罐头等加工食品里,如莲蓉月饼、冰糖莲子羹等。莲子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食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莲子具有强心、降压、镇静、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莲子在食疗保健、补益养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因此被广泛应用在保健膳食、功能性食品等领域,深受百姓青睐。
莲子可入药,“莲子”最早出现在《本草经集注》,言“藕实即莲子,八九月采黑坚如石者,干捣破之”,由鉴定特征可知当时的“莲子”应指石莲子,为莲的老熟果实。《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莲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成熟种子,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夜寐多梦、遗精、淋浊、久痢、虚泻、妇人崩漏带下等症。莲子入药历史悠久,历代本草多称“藕实”。莲子最早以“藕实茎”之名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谓其“主补中,养神,益气力。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本草纲目》中藕实在莲藕下作为单一药名论述,言其能“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
粒粒饱满的糖莲子,好看又好吃,既可闲暇解馋,又是很好的配茶伴侣。莲子有去心和不去心两种,笔者以为不去心的滋味更独特。以下介绍一种糖莲子的做法,甜甜蜜蜜好滋味。
糖莲子
材料:干莲子400g、白糖200g、白醋少许。
做法:1.干莲子洗净煮熟,捞出控干;2.200毫升水加入糖,大火融化后转中小火,不断搅拌至拉丝状态,关火;3.加3滴白醋,静置2分钟后用锅铲不停翻炒至出现白霜;4.加入莲子,不断翻拌至裹上糖霜,即成。
注意事项:湿热体质人群忌食或少食。

豆腐味美胜燕窝

  (2023-10-24 03:36:25)[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23中国中医药报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豆腐物美价廉、四季皆有,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豆制品,也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深受男女老幼的喜爱。清代美食家袁枚也喜欢吃豆腐,他在《随园食单》中说:“豆腐得味,远胜燕窝”。
我国是豆腐的故乡,制作豆腐的历史也颇为悠久。早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的记载。制作豆腐的原料主要是大豆,如黄豆、黑豆、绿豆皆可选用,需要通过精选、清洗、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凝固、压制、成型等多道工艺完成。通常来说,优质的豆腐呈现乳白色或淡黄色,形状完整,质地嫩滑,且富有弹性,闻起来清香,尝一下略带苦涩。
豆腐看似寻常,却被称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国粹”。人们可以通过煎、炸、焖、炖、凉拌、热炒等多种方式,将其做成各种传统家常菜,可辣可甜,可淡可咸,以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如麻婆豆腐、文思豆腐、豆腐鲫鱼汤等,也可以制作成豆腐皮、豆腐干、糟豆腐、臭豆腐、豆腐乳等小吃,如苏州的“津津牌”卤汁豆腐干吃起来“甜津津”,兼有姑苏卤菜和苏州蜜饯的风味。
豆腐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清白、亲民的属性。当它在和其他食物搭配烹饪时,既能坚持清白本色,又能“海纳百川”,即包容各种食材的味道。所以,豆腐一直也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如元代诗人郑允端对其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的赞美,而清代胡济苍也用“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的诗句,来歌颂豆腐的高尚品质。可以说,人们在品食豆腐时,也能净化心灵。
中医认为,豆腐味甘性凉,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清代医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道:“(豆腐)清肺补胃,润燥化痰。”所以,豆腐适合于口臭口渴、肠胃不清及热病后调养者。现代研究表明,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益人体健康。但是,美味豆腐也并非人人皆可食用,素有胃痛、腹泻、痛经等寒性体质者不宜。此外,豆腐中的嘌呤含量高,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也应尽量少食或不食。
下面介绍一道名菜——蟹黄豆腐的做法。
蟹黄豆腐
材料:毛蟹2只、嫩豆腐两小块、水淀粉及姜葱蒜适量。
做法:1.先把毛蟹蒸熟,拆下蟹肉和蟹黄备用。2.豆腐切成1cm左右正方形小块,清水中加入少量食盐,放入豆腐焯烫,既能去豆腥味,又可除杂菌,把焯过水的豆腐沥干水分。3.另起锅,油热下姜蒜爆香,下豆腐和蟹肉,加入蒸的蟹汤,煮开,加适量盐和白胡椒粉,小火煮至入味,起锅前淋入水淀粉勾薄芡,撒上小葱花增香添色即可。

解馋低脂魔芋爽

  (2023-10-26 04:16:04)[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25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家里人由于健康需要开启了减肥之路,也由此开始关注起食物的能量表。减肥不可避免的饮食清淡,容易馋得慌。遍览零食圈,魔芋爽不仅热量低,还麻辣有嚼劲、嫩滑Q弹,是减肥人群不可多得的解馋零食。
魔芋爽原料为魔芋。魔芋,又名蒟蒻,是四川86种道地药材之一。始载于《开宝本草》,云“生吴、蜀”。《本草纲目》亦有记载“蒟蒻出蜀中”。魔芋有化痰消积、解毒散结、行瘀止痛的功效。《草木便方》言其“化食,消陈积,癥聚,久疟”。魔芋全株有毒,食用前必须经磨粉、蒸煮、漂洗等加工过程脱毒。《安徽中草药》记载本品有毒,外用时间不可太长,以免起泡;内服不可过量,宜久煎2~3小时,可以减少毒性。
目前主要将魔芋地下块茎加工成魔芋粉供食用。魔芋粉可制成魔芋豆腐、素毛肚、魔芋丝等多种食品。魔芋食品不仅做法多样、味道鲜美,且低卡、低脂、高纤维,能减肥健身、防病保健等,极受年轻人喜爱。现在,魔芋爽已经超越辣条,成为更多年轻人的健康选择。魔芋风靡全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认了魔芋粉用作食品配料是一种公认安全的物质。欧盟也已经批准魔芋粉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中。将魔芋粉和其他可溶性膳食纤维作为配料,加工制成的减肥食品和保健食品已有面市。
以下介绍一种魔芋爽的做法,Q弹爽脆、麻辣鲜香,且能量低,食用无负担,极为解馋。
自制魔芋爽
材料:素毛肚(魔芋食材)200g,白醋2g,食用油10g。
拌料:辣椒面5g,盐、花椒粉、白砂糖、鸡精、孜然粉、芝麻各2g。
做法:
1.素毛肚加白醋浸泡1小时;
2.水开下锅煮2分钟,过凉水控干备用;
3.所有调料混匀,淋少许热油,制成拌料;
4.放适当拌料,拌匀素毛肚即可。

补中益气汤加天麻治脑供血不足

 (2023-09-26 03:43:36)[编辑][删除]

摘自2023-9-25中国中医药报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王某,女,67岁,2011年10月8日初诊。患者身体一般情况正常,略有气虚,有轻微冠心病及胆囊炎病史。因近半年来家中事务突然增加,操劳过甚,20天前出现头目眩晕,如稍微劳动,或入拥挤人群处,眩晕更为明显。有时走路也不甚稳便,胸闷不舒,微觉心下痞气,自述“缺氧”,常叹息方觉舒展,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饮食情况一般,常咯白色黏痰。住院全面系统检查,除左侧颈动脉有硬化及弯曲外,各项结果均正常。曾服活血化瘀方药,眩晕略有加重,又服用补中益气汤,亦未见效果,舌淡暗苔薄白微腻,脉沉弱少力。
治则:补益元气,消痰利气。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焦白术12g,柴胡15g,升麻5g,炙甘草9g,天麻20g,党参15g,当归12g,茯苓15g,法夏12g,葛根15g,炒枳壳9g。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随访:患者服药2剂后,气力觉有恢复,眩晕稍有好转,心下痞结已除,食欲好转,白色黏痰减少。据上方又服5剂,眩晕完全消失,体力恢复较好,较重家务劳动亦能承受,仍有少量白痰。复查左侧颈动脉仍如住院时所见。
按 本例眩晕虽然明显属脾胃气虚之证,但用补中益气汤全方未效,由此推断必然夹有少量湿痰及内风。唯其操劳所致,元气虚损居其十之八九,所挟湿痰及内风,不过十之一二。故仍以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枳壳等行痰消积,佐之参芪白术当归之类,又能升清阳正气。枳壳消痞、益气。天麻气性和缓,虽历来用治血虚眩晕,热痰风惊,于此虚风内作之眩晕,亦系必然重用之良药。一般眩晕之症,除热毒湿痰气壅之重者,天麻皆可加入当用剂中,似有专门之定风止眩功用。

自拟方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2023-09-16 03:10:55)[编辑][删除]

摘自2023-9-15中国中医药报
邢志国 河南省郑东素檏中医院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中风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三期。急性期一般在两周内,待病情稳定后即进入恢复期。恢复期一般6个月,前3个月是治疗的黄金期,此时若治疗及时、用药得当,肢体功能恢复得相对较快,后遗症明显减轻。若6个月内没能恢复,即进入后遗症期,或多或少会遗留后遗症。两年内治疗尚有效,两年后治疗效果较差。
因机证治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病因,应特别重视痰瘀互结、肝肾阴虚和气血不足。治疗中风病,熄风、泻火、祛痰为主要大法。实者以化痰祛瘀、通经活络为主,虚者以滋水涵木、补气养血为主。痰浊不祛,肝风难熄;瘀血不化,经络难通。故化痰祛瘀贯穿中风病的治疗始终。痰瘀祛除后,腻苔变薄,舌红少苔或胖大舌薄白苔显现,此时的治疗应以滋水涵木或补气养血为主,佐以化痰祛瘀而善后收功。
恢复期多以平肝潜阳、化痰祛瘀、搜风剔络立法,投天麻钩藤饮、导痰汤、大秦艽汤等加减。后遗症期一般血压稳定、腻苔减少、虚象显著,此时用药多以滋水涵木、补气养血加化痰祛瘀、强筋健骨药为主,如补阳还五汤、杞菊地黄汤、地黄饮子等。
本人根据多年治疗经验,自拟溶栓化斑通脉方治疗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效果良好。药用全蝎10g,乌梢蛇10g,蜈蚣3条,水蛭10g,地龙10g,藏红花2g,西洋参10g,党参15g,炒白术15g,天麻10g,当归15g,法半夏10g,葛根15g,郁金10g,石菖蒲10g,白附子10g,丹参30g,川芎10g,赤芍10g,白芷10g,青皮10g,白芥子10g,鸡血藤20g,羌活10g,陈皮15g,鸡内金30g,薄荷10g,菊花10g。打粉制丸,一日两次,一次7.5~9克,饭后冲服。功用化痰祛瘀,通经活络,滋水涵木,补气养血。经大量临床实践,该方对血栓和斑块的溶化、血液循环的改善,以及受损神经的修复有很好的疗效。
溶栓化斑通脉方以水蛭、丹参、藏红花、赤芍、川芎、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化瘀通经,对血栓和斑块的溶化,以及大脑缺血缺氧症状的改善,有明显效果;以全蝎、蜈蚣、地龙、乌梢蛇等搜风剔络、强筋健骨,通络止痛,对改善肢体麻木、活动不遂、关节疼痛、肌肉僵硬等症状确有一定疗效;以白附子、半夏、郁金、石菖蒲、陈皮、青皮、白芷、白芥子、羌活化痰祛湿、开窍醒神,对治头昏头沉、头脑不清、舌强语蹇、痰涎壅盛等症状;以天麻、菊花、薄荷、葛根等清利头目、平肝潜阳,对头晕目眩、眼昏耳鸣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以西洋参、党参、炒白术、鸡内金补气益气、健脾运脾,对改善患肢软弱无力、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效果显著。
需注意的是,活血化瘀药不可过量使用,过量会导致气虚。补气药不可乱用,例如黄芪,30克以下有升压作用,30克以上有降压作用。对于中风偏瘫、肢体无力的患者,黄芪用量可以随证由60克加量到120克。
医案两则
案1:周某,40岁,武汉人。2023年7月23日初诊。
患者3年前出现一过性左侧肢体无力,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脑梗死,病情稳定后出院,为求进一步康复,前来我院就诊。刻诊:左侧肢体一过性无力,每月发作七八次,发作时伴头晕耳鸣、言语不利、呛水、犯困,发作后一如常人,纳可,二便调,入睡困难,性情尚稳。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舌下脉络瘀紫,脉弦滑。
西医诊断: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颈椎退行性病变。
中医诊断:中风(痰瘀阻络证)。治宜豁痰祛瘀、平肝通络,投溶栓化斑通脉方4剂加减,打粉制丸,一日两次,一次7.5克,饭后送服。
8月22日复诊:患者左侧肢体一过性无力由之前的一月发作七八次,减少为一月只发作1次,头晕耳鸣、言语不利、呛水困倦等症状未再发作。纳可,大便调,小便黄,睡眠改善,性情尚稳。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弦细。前方加益气养血、滋水涵木之药再开4剂,打粉制丸继服,以巩固疗效。
案2:候某,女,71岁,河南南阳人。2023年3月27初诊。患者以头晕头痛伴双下肢无力一个月为主诉,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检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给予西药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遂来就诊。刻诊:头晕头痛,双下肢无力,神志清,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胖,苔白腻,舌下脉络瘀紫,脉弦滑。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痰瘀阻络证)。治宜化痰祛瘀、通经活络,投溶栓化斑通脉方4剂,打粉制丸,一日两次,一次7.5克,饭后送服。4月24日复诊:头晕头痛减轻,双下肢行走较前有力。药已见效,守前方稍作加减,剂量加大到9克,再投5剂继服。患者服用此方加减治疗5个月,至8月4日就诊,自述头晕头痛未作,双下肢行走有力,纳眠可,二便调,余无不适。后以此方巩固疗效而收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