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3-9-22中国中医药报
——药圃类古典诗词赏析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东篱赏菊图》(明代唐寅绘)。
迄至清代,诗(词)名和诗(词)句中包含“药圃”“药园”“药畦”“药阑”“药栏”“种药”词组的诗词作品数量可观。在“中华诗词网”中,目前可以检出此类诗词作品1338首,隋代以前仅有南北朝文学家庾肩吾的一首《和竹斋诗》,余者均为唐代至清代的作品。其中,“药圃”诗词283首,“药园”诗词59首,“药畦”诗词107首,“药阑”诗词159首,“药栏”诗词493首,“种药”诗词235首。
圃,是指种植蔬菜、瓜果、花草等的园地。药圃即为栽种药材的园地。药园在多数情况下与药圃同义,有时特指官家培养中药人才的教学实践基地。药畦是指园地中专门用于栽种药材的小地块。阑、栏通常指栏杆、篱笆,诗词中写到药阑、药栏其实也是意在叙写药圃。本文将包含“药圃”“药园”“药畦”“药阑”“药栏”“种药”词组的诗词作品统称为药圃类诗词。
古典诗词中的药圃类诗词,勾勒出了一幅幅富有生活情趣的药材种植史风俗画。
辟圃种药成时尚
居家栽种药用植物始于古代。东晋文学家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写过与药用花卉菊有关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二首》)陶渊明诗中在居所周边营造的“秋菊盈园”景观,就是他的药圃。他喜爱菊,因为菊具有“贞秀”的品格,同时也因为菊具有药用价值:“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九日闲居》)正如将菊花列为上品药材的《神农本草经》所言:“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进入唐代后,文人雅士在居所附近辟建药圃,种植药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入门石径半高低,闲处无非是药畦。”(唐代姚合《崔少卿鹤》)据初步统计,唐、宋、元、明、清各代的药圃类诗词作品数量依次为105首、189首、129首、541首、421首。为后世留下药圃类诗词作品的知名文人也层出不穷,唐代有王维、常建、杜甫等,宋代有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等,明代有王夫之、丁鹤年、林鸿等,清代有龚鼎孳、屈大均、顾贞观等。由此可见,药圃类诗词是历朝长盛不衰的创作选题,“药圃”也成了历代文人笔下常见的一个物象。
庭院药圃无凡草
文人、隐士的庭院药圃栽种什么药用植物,一方面取决于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另一方面又与个人的喜好、生存状态、保健需求、理念追求等主体因素密切相关。从选择药材品种的主观意图来看,可以将庭院药圃区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花草观赏兼药食两用型药圃。“春畦生百药,花叶香初霁。好容似风光,偏来入丛蕙。”(唐代钱起《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药圃》)春天来临,药圃中草木萋萋,花卉渐次开放,色彩艳丽,花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芍药丁香手里栽,临行一日绕千回。”(唐代王建《别药栏》)“花深人静。帘锁御香清昼永。红药阑干。玉案春风窈窕间。”(宋代李祁《减字木兰花•梨花院宇》)春风拂过,红紫色芍药便开遍了大江南北。
宋末元初学者方一夔的《药圃五咏》依次描写了杞菊、甘菊、白术、川芎、茯苓五种药材:“药中有杞菊,甘食比蔬菜。”(《药圃五咏•其一》)“十年种药满幽溪,花吐茵陈万紫齐。”(清代彭孙贻《茵陈花》)上述家种药材均属于药食两用植物,在不同生长期,有的直接食用其嫩芽或花朵,有的制作成代茶饮。
其二,养生保健、疗疾治病为主型药圃。文人雅士由于秉性耿介、愤世嫉俗,大多经历坎坷,生活困顿、体弱多病。辟筑药圃首先考虑养生保健、治疗常见疾病的需求。“前年槿篱故,新作药栏成。香草为君子,名花是长卿。……蔗浆菰米饭,蒟酱露葵羹。”(唐代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病入宜甘菊,栏荒种药苗。”(明代邱云霄《病中寄蓝湛斋求甘菊》)香草、徐长卿、蔗浆(甘蔗汁)、菰米、蒟酱(篓叶)、露葵、甘菊等药材,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大多可用于加工为药粥等膳食。
其三,舒活筋骨、修身养性为主型药圃。许多文人雅士耻于阿谀、不善逢迎,因而仕途不顺、官场失意,退隐后或者履职之余,选择植蔬种药来排除烦恼,纾解身心。
唐德宗建中年间,诗人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期间,写过一首五言古风诗《种药》:“好读神农书,多识药草名。持缣购山客,移莳罗众英。……悦玩从兹始,日夕绕庭行。州民自寡讼,养闲非政成。”他从山客手里买来药苗,浇水除草,精心莳弄。为茁壮成长的药草感到舒心的同时,也因在自己的治理下民风淳朴、纠纷不多而感到愉悦。
寺观药圃有风景
追求静心修行的佛教僧人、道教道人,通常将寺庙、宫观建在远离喧闹尘世的深山老林之中。为了满足养生保健和治疗疾患的需要,在寺庙、道观开垦荒地,种植适宜在当地生长的常用药材。“春日祥光满,秋风瑞实成。黄精宜益寿,萱草足忘情。”(宋末元初白珽《题洞霄宫药圃》)“晓汲云泉灌药畦,仙家宛似武陵溪。”(明代李时行《题女道士院》)寺庙、宫观周边的药圃,成为值得来访者观赏的一道绝妙的风景。
道教圣地的宫观,若有炼丹道人留居,周边荒地时常被辟建为药圃。“烟锁烧丹灶,春生种药蹊。白头陈道士,此处乐幽栖。”(明代陈琏《玄天观》)以魏晋时期葛玄、葛洪为代表的道教炼丹家、医药家,在道教名山福地留下众多的种药、炼丹遗迹。宫观药圃的景象通常成为宫观兴衰的重要表征。“仙迹追寻路已迷,石坛高望四山低。红尘路远人稀到,绿树云深鸟乱啼。种药园荒繁枣栗,炼丹房冷锁云霓。葛翁不见重来日,洞口桃花吐正齐。”(明代钟顺《葛仙坛》
摘自2023-9-15中国中医药报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辛夷花花瓣合生,形似木笔,是天地造化的奇葩,与它依靠虫媒传粉的途径有关。这种构造,不仅有利于花的自身保护,减少花瓣中空气的蒸发,而且限定了采蜜昆虫的选择,避免那些体大的昆虫钻进花中。这是自然中生物关系互相协调并保证物种不断进化的奥妙。
故事掠影
将辛夷花与李白联系在一起,来源于历史上“妙笔生花”的传说和明代诗人张新的一段美妙构思。“妙笔生花”来自于李白的故事,据说他在少年时梦见过笔头生花:一张张白纸飞到他的面前,他大笔一挥,笔下都变成一朵朵鲜花。自此他文思大开,成为一代“诗仙”。有观点认为“妙笔生花”的典故在更早的南朝时期已有流传,说的是朝廷幕僚江淹被贬浦城之后,一夜宿城西孤山,睡梦中有神人授他一支五彩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为一代文章的魁首。
这两个传说本与辛夷无关,明代文人张新联想丰富,在他的一首吟咏辛夷的《木笔花》诗中,引用了这个典故,说“梦中曾见笔生花,锦字还将气象夸。谁信花中原有笔,毫端方欲吐春霞”。于是,这个“笔生花”的故事与“花如笔”的辛夷就被他巧妙地钩挂起来了。
药用功效
中医运用辛夷花的特殊香气和辛温性味,把它成功运用于对相关疾病的防治上,总结出它有祛风、通窍的功能,以缓解头痛、鼻渊、鼻塞不通、齿痛等不适症状和痛苦。
《神农本草经》认为辛夷花:“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古医籍中有许多运用辛夷花的验方,如《济生方》中有以它与苍耳、白芷、薄荷合用治疗鼻渊的苍耳散。辛夷花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柠檬醛、丁香油酚、桉叶素和生物碱,这是它具有香气和治病作用的物质基础。
摘自2023-9-13中国中医药报
栀子花的花苞是碧青色的。作家亦舒小说里形容美人像是“碧青的栀子花”。那小小的碧青色花朵,一旦绽开,便有馥郁的香气。
栀子花是属于山野的植物,不事张扬却满身灵气,如唐代诗人王建《雨过山村》所描写的那样:“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故乡种了很多栀子。栀子花开的时候,整座小城都浸透在甜香之中。花事最盛时,院子里一日能绽放三四百朵。
下雨后,栀子花的香气糅杂着湿湿的泥土气息,真要把人闻醉了。每个栀子花开的季节,人们心中都是满盈盈的快乐。在花香中缓缓走着,心中纵有烦忧,也一扫而光。难怪有人把栀子花归为初恋的花儿,怦然心动后,便是无限欢喜。
学校药植园也种有栀子,有难得一见的单瓣山栀子,这是原生的栀子花。盛夏见到,很是惊喜,只见那山栀子花如雪花,甜香馥郁。后来办公室里有老师在玻璃杯中插了几朵栀子花,满室馥香,只觉心中平安喜乐。
秋天里,栀子的果实成熟了,它们是橙黄色的。栀子主要以果入药,可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栀子果还可以用来染色,把果子浸入清水之中,能把水染成鲜黄之色。大家可以试着用栀子果来染白手帕,染好后的黄手帕颜色柔和耐看,还有着淡淡的栀子香气。
栀子花入食有清凉之感,花瓣雪白丰腴,可做成各种芳气袭人的佳肴。宋代林洪《山家清供》、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都记载有栀子花的食用方法。现在人们常制作凉拌栀子花、栀子花炒蛋食用。(张觅)
芫花:利水之外,可治多种顽疾
(2023-10-12
05:25:44)[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11中国中医药报
王舒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一辰医院
芫花,中药名,为瑞香科瑞香属植物芫花的干燥花蕾。《神农本草经》载:“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一名去水,生川谷。”芫花为峻下逐水药,因此提到芫花,首先想到的方剂当属攻水雄方十枣汤。由于其功效峻猛,不可轻用,因此十枣汤虽为千古名方,但使用频率很低。其实芫花除了利水之外,仍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妙用,试以几则验案说明之。
治疗冻疮
吴某,女,32岁,教师,1994年11月30日首诊。患者手足患冻疮长达20余年,常于11月份天气转冷时发病,反复发作,至翌年3~4月份才逐渐愈合,给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经多种药物及局部激光、红外线照射等治疗后,疗效欠佳。刻下:患者双手青紫、冰凉,有多处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暗红斑,右足二、三趾背糜烂渗液。遂予复方芫花霜涂擦,4日后症状开始减轻,7日后手足冰凉、青紫等大为改观而向愈,是年患者未再为冻疮所困扰。(《浙江中医杂志》1996年第5期《复方芫花霜治疗冻疮125例》,姚惠、邵轶民)
当代医家董汉良在《走近中医中药——琐琐药话》中有一段关于芫花治疗冻疮的记述,并称赞它“效果之可靠,非一般冻疮药可比拟”。1979年冬,《绍兴中医》的编辑收到退休西医鲁某的验方:“芫花15g,甘草10g煎水,趁热外洗,治疗已溃、未溃之冻疮均有良效。”因时值寒冬,患冻疮者颇多,虽方药甚众,然疗效不显,如未溃用辣茄外洗,已溃用狗油外涂,其他有冻疮膏、冻疮油之类。我有一种陋见:“难治之证,方药甚众;方药多者,往往为难疗之疾。”因此见此方亦不在乎!且以为两药相反,是否对已溃者有毒,心里亦存疑问。后来遇到鲁医师,他说:“此方已用数十年,用之颇效,又无刺激皮肤之弊,因我是西医,未知药理,故特问之……”之后将该方选入刊用,并经临床实验运用,收效确实非凡。后《中成药研究》亦载此方,使用至今,屡验不鲜,诚属良方也。芫花甘草同煎外洗,从临床治疗所见,未溃而肿、痛、痒者,有消肿、止痛、止痒之效;已溃者则有清洁疮口、敛疮生肌之功,绝无发生皮肤吸收中毒之害……用此两药治冻疮则有出类拔萃之誉,然其治疗冻疮之机制,至今未明,或是其相反相成的相激作用而致此之伟效哉!
治疗瘰疬(淋巴结核)
张某,男,32岁,干部。经西医确诊患有颌下淋巴结核2年之久,左侧已有1处溃破后结疤,因长期使用抗痨药物有耳鸣、头晕等不适之感,尚有2个形如枣大的硬块,推之移动,触痛(++),皮色不变。伴有潮热,轻度盗汗、少食、乏力等症。该患者服醋制芫花末,每晚睡前用黄酒送服1~1.25g,仅一个疗程(15天),结核即变软,变小,服3个疗程后肿块消失。其间曾嘱其口服百合固金丸滋补肺阴月余,获愈后未再复发。(《中医杂志》1992年第12期,王雪华)
中医认为诸结节、瘰疬等多为痰核,而芫花可除顽痰,《药性论》说芫花“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者”。同时它的祛邪散结作用也不容小视,《仁斋直指方》记载:“治疟母弥年,经吐、汗、下,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间,结为癥癖,腹胁坚痛:芫花(炒),朱砂(研)各等分。为末,炼蜜丸,如小豆。每服十丸,浓煎枣汤下,下后即与养胃汤。”
芫花还被用于治疗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及炎症性淋巴结肿大,也曾有效治疗乳腺结缔组织增性肿块,服法富有民间特色:药蛋。如:患者女,42岁,1994年10月5日就诊。左乳房外上象限肿块约2.5cm×3cm大小,4个月左右,界清,无结节,活动度尚可,触压痛不明显,局部皮色正常,无乳头凹陷及异常分泌物,同侧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体质好,精神佳。血常规及血沉均正常。治疗:每次食芫花全草煎煮的鸡蛋2个,每日2次,15天后肿块有所缩小,又10天后肿块明显缩小,再10天后肿块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陕西中医》1996年第8期《芫花临床新用举隅》)
对于赘生于体表的小瘤,芫花还另有一种使用方法——系瘤法。《本草原始》记载“煎汁渍丝线,系痔易落,(并能)系瘤”。清代医家陆以湉也极赞此法,他在《冷庐医话》中说:“系瘤法兼去鼠奶痔(出《集验方》,真奇捷也。)芫花根洗净带湿,不得犯铁器,于木石器中捣取汁,用线一条,浸半日或一宿,以线系瘤,经宿即落,如未落再换线,不过两次自落,后用龙骨并诃子末敷疮口即合,根据上法系鼠奶痔,屡用得效。《苏沈良方》亦有用蜘蛛者,然费力,不如此径捷。如无根,只用花泡浓水浸线亦得。赵氏尝用以系腰间一瘤,不半日即落,亦不痛。”
治疗秃疮(白癣)
芫花,民间用于治疗秃疮。于农历春季3月间,趁芫花盛开季节,采鲜芫花若干,趁湿装入琉璃瓶内,压实封好瓶口,先于屋角处挖土深1尺左右,将瓶子放入,封土埋实,经过三伏天后,待9月份将瓶子取出,瓶内药物已成药液,备用。用药前先将头痂洗去,干后用纱布蘸药液抹擦患处,每天一次。观察15例,全部治愈,其中有3例复发,再用仍有效。典型病例:李某某,男,17岁。患秃疮14年,多方治疗无效,后改用芫花药液治疗8次,半月后长出部分头发,一月后基本达到全发。(《中草药通讯》1975年第2期,黄凤川)
秃疮现代医学称白癣,为真菌感染。芫花治疗秃疮,符合《神农本草经》“杀虫鱼”的功效描述。其实此法并非只流行于民间,古人早有记载,如《集效方》载“治白秃头疮:芫花末,猪脂和涂之”。
利水诸“木通”
摘自2023-12-28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植物名实图考》说“按俗间木通多种,以木通本功通利九窍,故藤本能利水者,多以木通名之”。可见有“木通”之名的中药,多能利水。最为大众所熟知的除《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的木通和川木通外,还有已经被《中国药典》除名的关木通。关木通、川木通、木通皆是藤茎入药,但关木通味苦,川木通味淡,木通味微苦而涩,三者可以此区分。此外,从来源上讲,关木通、川木通、木通三者来源于不同科属,关木通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川木通来源于毛茛科植物小木通(皮翁铁线莲)或绣球藤(山铁线莲),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以下细说三者。
药典除名关木通
关木通主产于东北,因此得名。因含有马兜铃酸,《中国药典》2000年版前收载,2005年版之后已不再收载。目前仅有《广西中药饮片规范》2007年版有收载,言其有毒,有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的功效,但也不可多服、久服,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要禁服。
常用中药川木通
川木通,又有名淮木通(《中药志》),油木通、白木通(《四川中药志》)。川木通入药历史悠久,《天宝本草》言其“治冷热气病疼,能利小便”。其性味苦寒,上能清心降火,下能泄小肠热,又能清热利水而消肿,有“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及“下乳”之功。《中国药典》2020年版将其功效总结为: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现代临床常用于淋症、水肿、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经闭乳少、湿热痹痛等。民间常用川木通治妇女产后乳汁不通,可单用,也可与奶浆藤、无花果同服,或与猪蹄炖汤服。因其利尿通淋作用强,因此气弱津伤、精滑遗尿、小便过多者慎用,诸“木通”多有此禁忌。川木通含绣球藤皂苷、常春藤皂苷元、无羁萜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木通和川木通皆有利尿、杀菌作用。
今之木通为古之通草,今之通草古称“通脱木”
木通乃木质藤本,茎中导管粗大,断面可见众多细孔,两头相通,故称“木通”。《本草纲目》言其“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在古代本草中,多以通草为正名,《本草图经》便有言“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脱稀有使者”。如《伤寒杂病论》当归四逆汤中用的通草实即木通。木通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言其“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木通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功效与主治与川木通一般无二,但二者自1995年版分列为两种中药,可见其与川木通在实际应用中有差异,临床应区别使用。
今之通草则来源于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因有通利小便之功,而得名“通草”。其在古代本草中多以“通脱木”为正名,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的功效,又有大通草之名(《四川中药志》)。有大通草,故也有小通草。小通草也为《中国药典》收载,来源于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中国旌节花或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的干燥茎髓,有清热、利尿、下乳的功效。
民间草药诸“木通”
此外,还有不少自产自销的“木通”,多来自毛茛科植物的诸铁线莲,市场多有充作川木通流通,有清热利尿、祛风之效。如花木通来源于假须蕊铁线莲的茎藤,能清热利尿、下乳;又有大木通来源于粗齿铁线莲的茎藤,可利尿、解毒、祛风湿;另有辣木通来源于云南铁线莲的藤茎或全株,有祛风除湿、利尿的功效;再有紫木通来源于菝葜叶铁线莲的全草,能舒筋活络、利尿通淋、祛风解表;还有细木通,来源于莓叶铁线莲的全草,有祛风止痛、清热利湿、活血通乳的功效;小木通来源于毛蕊铁线莲的茎藤和根,能舒筋活络、清热利尿;毛木通来源于毛木通(又名长叶铁线莲)的藤茎,能清热利咽、利尿通淋、活血止痛;甘木通来源于丝铁线莲的叶、根,有清肝火、宁心神、通络止痛的功效;山木通则来源于山木通的茎、叶,能祛风活血、利尿通淋。另有萝藦科植物木通黑蔓藤的叶或根入药为“假木通”,能补血、活血、下乳。
消肿美食赤小豆鲤鱼汤
(2023-12-12
03:19:04)[编辑][删除]
消肿美食 赤小豆鲤鱼汤
摘自2023-12-11中国中医药报
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站
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水肿病患者时,常推荐一款食疗方给患者食用,可以增进药物的疗效,这款食疗方叫作赤小豆鲤鱼汤。方子如下:
取赤小豆100g,鲤鱼一条(1000g左右),加水放瓦煲内煎煮熟,不加盐,分2~3次食用。
该方最早载于《外台秘要》,也见于后世多本药膳食疗书籍,配方与做法大同小异,但赤小豆、鲤鱼、不加盐是这个方子最基本的要求。有的书籍还加入其他药物,如陈皮、草果等。有的书籍上说加盐,但加盐会降低该方利水消肿的效果。《黄帝内经》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水肿病“勿食盐”,李时珍《本草纲目》曰:“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从西医角度来说,钠盐可以加重水液潴留,因此水肿患者不宜吃盐。当然如果患者觉得这个食疗方口感不好,也可以加入少量盐、葱、料酒和花椒等调味。
赤小豆又名红小豆,味甘、酸,性平,能利水除湿,是祛湿之药膳佳品,《神农本草经》称其“主下水”,《食疗本草》记载赤小豆“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赤小豆还能退黄、通乳汁,可治疗黄疸、乳汁缺少等症。
鲤鱼味甘,性平,能利水、消肿、下气、止渴、通乳,主治水肿胀满、黄疸、咳嗽气逆、胎气不安、乳汁不通等。《本草纲目》谓其“煮食下水气,利小便”。另外,鲤鱼肉还是一种优质蛋白质,对低蛋白所致的水肿或体弱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赤小豆鲤鱼汤能利水消肿、健脾补虚,可用于脾肾两虚引起的下肢水肿、肾炎水肿、妊娠期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及肝硬化腹水等。
芙蓉:冰明玉润天然色
(2023-10-11
02:56:32)[编辑][删除]
桃花流水鳜鱼肥
摘自2025-3-13中国中医药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春江水暖,桃花盛开,正是鳜鱼肥美的时节,鳜鱼也因此被称为“春令时鲜”。
鳜鱼,又名桂鱼、季花鱼、花鲫、过鱼、石桂鱼等,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淡水江河湖泊中,因其主产于我国,故有“中华鱼”之誉。鳜鱼体长扁圆,呈纺缍形,长约20厘米,眼大鳞细,口大头尖,下颌上突,各鳍皆大形,尾鳍圆形,体背为橄榄色,腹部灰白色。鳜鱼的产地上,北方以河北白洋淀的品质好;南方以湖南、湖北、江西所产为佳。
鳜鱼,与黄河鲤鱼、松江鲈鱼和兴凯湖大白鱼并称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享有鱼中上品、宴中佳肴之誉。鳜鱼肉质细腻白嫩,味道鲜香,使多少人“吟哦口垂涎,嚼味有余隽”,明代医家李时珍将鳜鱼誉为“水豚”,意指其味鲜如河豚。也有人将其比作天上的龙肉,虽然有些夸张,但足见鳜鱼的风味的确不同凡响。
历代文人墨客对鳜鱼赞不绝口,不惜笔墨加以颂扬,宋代梅尧臣品味鳜鱼后赞道:“昔时三月在西洛,始得午桥双鳜鱼。墨藓点衣鳞细细,红盘铺藻尾舒舒。”宋代陆游在《思故山》中吟道:“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清代黄景仁在诗中写道:“手中泼刺鳜鱼起,一笑天地皆春风。”这些诗句均道出了钓鳜鱼尝鲜的乐趣。
鳜鱼入馔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其头似羊,丰肉少骨,名水底羊。”清代《调鼎集》上介绍了以鳜鱼烹制的多种菜式。鳜鱼食法多样,蒸、炸、熘、烧等皆可,既可以整鱼烹制,也可切成片、块、丝等入馔,其鲜活品最宜于清蒸,醋熘亦佳。将鳜鱼佐以料酒、醋、食用盐、姜片等进行清蒸,出锅的清蒸鳜鱼味道鲜美,佐酒食饭,别具风味。
鳜鱼在地方名菜中更占有一席之地,如安徽的“桃花鳜”肉质细嫩,鲜香醉人。“火烤鳜鱼”色泽红润,外皮焦脆。“八宝鳜鱼”外皮香脆,鱼肉鲜嫩;山东的“软熘鳜鱼”色如琥珀,软脆里松,酸甜适口;湖南的“柴把鳜鱼”鱼质鲜嫩,美味可口;福建的“清炖鳜鱼”不腥不腻,肉嫩味香;苏州的“松鼠鳜鱼”色泽金黄,外脆里松,甜中带酸,鲜香可口。此外,湖北白汁鳜鱼、浙江炸熘鳜鱼、孔府菜烤兰花鳜鱼等地方名菜,风味各异,也为食客们所津津乐道,可谓“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最负盛名的是安徽黄山的“臭鳜鱼”,持筷子在臭鳜鱼身上夹一下,露出嫩白鱼肉,送入口中细细品味,但觉肉质醇厚酥香,鲜味透骨,风味独特,回味悠长。
鳜鱼不仅营养价值高,且具药用价值。鳜鱼味甘、性平,有补气血、益脾胃之功效,主治虚劳羸瘦、肠风泻血。《随息居饮食谱》说鳜鱼能养血、补虚劳、杀劳虫、消恶血、运饮食。《日华子本草》称鳜鱼可“益气,治肠风泻血。”《食疗本草》认为鳜鱼能补劳、益脾胃。 (缪士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