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梦连辛夷花
(2023-09-23 04:02:14)摘自2023-9-15中国中医药报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运用辛夷花的特殊香气和辛温性味,有祛风、通窍的功能,以缓解头痛、鼻渊、鼻塞不通、齿痛等不适症状和痛苦。
《神农本草经》认为辛夷花:“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古医籍中有许多运用辛夷花的验方,如《济生方》中有以它与苍耳、白芷、薄荷合用治疗鼻渊的苍耳散。辛夷花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柠檬醛、丁香油酚、桉叶素和生物碱,这是它具有香气和治病作用的物质基础
摘自2023-10-11中国中医药报
王舒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一辰医院
芫花,中药名,为瑞香科瑞香属植物芫花的干燥花蕾。《神农本草经》载:“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一名去水,生川谷。”芫花为峻下逐水药,因此提到芫花,首先想到的方剂当属攻水雄方十枣汤。由于其功效峻猛,不可轻用,因此十枣汤虽为千古名方,但使用频率很低。其实芫花除了利水之外,仍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妙用,试以几则验案说明之。
治疗冻疮
吴某,女,32岁,教师,1994年11月30日首诊。患者手足患冻疮长达20余年,常于11月份天气转冷时发病,反复发作,至翌年3~4月份才逐渐愈合,给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经多种药物及局部激光、红外线照射等治疗后,疗效欠佳。刻下:患者双手青紫、冰凉,有多处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暗红斑,右足二、三趾背糜烂渗液。遂予复方芫花霜涂擦,4日后症状开始减轻,7日后手足冰凉、青紫等大为改观而向愈,是年患者未再为冻疮所困扰。(《浙江中医杂志》1996年第5期《复方芫花霜治疗冻疮125例》,姚惠、邵轶民)
当代医家董汉良在《走近中医中药——琐琐药话》中有一段关于芫花治疗冻疮的记述,并称赞它“效果之可靠,非一般冻疮药可比拟”。1979年冬,《绍兴中医》的编辑收到退休西医鲁某的验方:“芫花15g,甘草10g煎水,趁热外洗,治疗已溃、未溃之冻疮均有良效。”因时值寒冬,患冻疮者颇多,虽方药甚众,然疗效不显,如未溃用辣茄外洗,已溃用狗油外涂,其他有冻疮膏、冻疮油之类。我有一种陋见:“难治之证,方药甚众;方药多者,往往为难疗之疾。”因此见此方亦不在乎!且以为两药相反,是否对已溃者有毒,心里亦存疑问。后来遇到鲁医师,他说:“此方已用数十年,用之颇效,又无刺激皮肤之弊,因我是西医,未知药理,故特问之……”之后将该方选入刊用,并经临床实验运用,收效确实非凡。后《中成药研究》亦载此方,使用至今,屡验不鲜,诚属良方也。芫花甘草同煎外洗,从临床治疗所见,未溃而肿、痛、痒者,有消肿、止痛、止痒之效;已溃者则有清洁疮口、敛疮生肌之功,绝无发生皮肤吸收中毒之害……用此两药治冻疮则有出类拔萃之誉,然其治疗冻疮之机制,至今未明,或是其相反相成的相激作用而致此之伟效哉!
治疗瘰疬(淋巴结核)
张某,男,32岁,干部。经西医确诊患有颌下淋巴结核2年之久,左侧已有1处溃破后结疤,因长期使用抗痨药物有耳鸣、头晕等不适之感,尚有2个形如枣大的硬块,推之移动,触痛(++),皮色不变。伴有潮热,轻度盗汗、少食、乏力等症。该患者服醋制芫花末,每晚睡前用黄酒送服1~1.25g,仅一个疗程(15天),结核即变软,变小,服3个疗程后肿块消失。其间曾嘱其口服百合固金丸滋补肺阴月余,获愈后未再复发。(《中医杂志》1992年第12期,王雪华)
中医认为诸结节、瘰疬等多为痰核,而芫花可除顽痰,《药性论》说芫花“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者”。同时它的祛邪散结作用也不容小视,《仁斋直指方》记载:“治疟母弥年,经吐、汗、下,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间,结为癥癖,腹胁坚痛:芫花(炒),朱砂(研)各等分。为末,炼蜜丸,如小豆。每服十丸,浓煎枣汤下,下后即与养胃汤。”
芫花还被用于治疗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及炎症性淋巴结肿大,也曾有效治疗乳腺结缔组织增性肿块,服法富有民间特色:药蛋。如:患者女,42岁,1994年10月5日就诊。左乳房外上象限肿块约2.5cm×3cm大小,4个月左右,界清,无结节,活动度尚可,触压痛不明显,局部皮色正常,无乳头凹陷及异常分泌物,同侧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体质好,精神佳。血常规及血沉均正常。治疗:每次食芫花全草煎煮的鸡蛋2个,每日2次,15天后肿块有所缩小,又10天后肿块明显缩小,再10天后肿块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陕西中医》1996年第8期《芫花临床新用举隅》)
对于赘生于体表的小瘤,芫花还另有一种使用方法——系瘤法。《本草原始》记载“煎汁渍丝线,系痔易落,(并能)系瘤”。清代医家陆以湉也极赞此法,他在《冷庐医话》中说:“系瘤法兼去鼠奶痔(出《集验方》,真奇捷也。)芫花根洗净带湿,不得犯铁器,于木石器中捣取汁,用线一条,浸半日或一宿,以线系瘤,经宿即落,如未落再换线,不过两次自落,后用龙骨并诃子末敷疮口即合,根据上法系鼠奶痔,屡用得效。《苏沈良方》亦有用蜘蛛者,然费力,不如此径捷。如无根,只用花泡浓水浸线亦得。赵氏尝用以系腰间一瘤,不半日即落,亦不痛。”
治疗秃疮(白癣)
芫花,民间用于治疗秃疮。于农历春季3月间,趁芫花盛开季节,采鲜芫花若干,趁湿装入琉璃瓶内,压实封好瓶口,先于屋角处挖土深1尺左右,将瓶子放入,封土埋实,经过三伏天后,待9月份将瓶子取出,瓶内药物已成药液,备用。用药前先将头痂洗去,干后用纱布蘸药液抹擦患处,每天一次。观察15例,全部治愈,其中有3例复发,再用仍有效。典型病例:李某某,男,17岁。患秃疮14年,多方治疗无效,后改用芫花药液治疗8次,半月后长出部分头发,一月后基本达到全发。(《中草药通讯》1975年第2期,黄凤川)
秃疮现代医学称白癣,为真菌感染。芫花治疗秃疮,符合《神农本草经》“杀虫鱼”的功效描述。其实此法并非只流行于民间,古人早有记载,如《集效方》载“治白秃头疮:芫花末,猪脂和涂之”。
利水诸“木通”
摘自2023-12-28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植物名实图考》说“按俗间木通多种,以木通本功通利九窍,故藤本能利水者,多以木通名之”。可见有“木通”之名的中药,多能利水。最为大众所熟知的除《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的木通和川木通外,还有已经被《中国药典》除名的关木通。关木通、川木通、木通皆是藤茎入药,但关木通味苦,川木通味淡,木通味微苦而涩,三者可以此区分。此外,从来源上讲,关木通、川木通、木通三者来源于不同科属,关木通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川木通来源于毛茛科植物小木通(皮翁铁线莲)或绣球藤(山铁线莲),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以下细说三者。
药典除名关木通
关木通主产于东北,因此得名。因含有马兜铃酸,《中国药典》2000年版前收载,2005年版之后已不再收载。目前仅有《广西中药饮片规范》2007年版有收载,言其有毒,有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的功效,但也不可多服、久服,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要禁服。
常用中药川木通
川木通,又有名淮木通(《中药志》),油木通、白木通(《四川中药志》)。川木通入药历史悠久,《天宝本草》言其“治冷热气病疼,能利小便”。其性味苦寒,上能清心降火,下能泄小肠热,又能清热利水而消肿,有“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及“下乳”之功。《中国药典》2020年版将其功效总结为: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现代临床常用于淋症、水肿、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经闭乳少、湿热痹痛等。民间常用川木通治妇女产后乳汁不通,可单用,也可与奶浆藤、无花果同服,或与猪蹄炖汤服。因其利尿通淋作用强,因此气弱津伤、精滑遗尿、小便过多者慎用,诸“木通”多有此禁忌。川木通含绣球藤皂苷、常春藤皂苷元、无羁萜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木通和川木通皆有利尿、杀菌作用。
今之木通为古之通草,今之通草古称“通脱木”
木通乃木质藤本,茎中导管粗大,断面可见众多细孔,两头相通,故称“木通”。《本草纲目》言其“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在古代本草中,多以通草为正名,《本草图经》便有言“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脱稀有使者”。如《伤寒杂病论》当归四逆汤中用的通草实即木通。木通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言其“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木通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功效与主治与川木通一般无二,但二者自1995年版分列为两种中药,可见其与川木通在实际应用中有差异,临床应区别使用。
今之通草则来源于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因有通利小便之功,而得名“通草”。其在古代本草中多以“通脱木”为正名,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的功效,又有大通草之名(《四川中药志》)。有大通草,故也有小通草。小通草也为《中国药典》收载,来源于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中国旌节花或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的干燥茎髓,有清热、利尿、下乳的功效。
民间草药诸“木通”
此外,还有不少自产自销的“木通”,多来自毛茛科植物的诸铁线莲,市场多有充作川木通流通,有清热利尿、祛风之效。如花木通来源于假须蕊铁线莲的茎藤,能清热利尿、下乳;又有大木通来源于粗齿铁线莲的茎藤,可利尿、解毒、祛风湿;另有辣木通来源于云南铁线莲的藤茎或全株,有祛风除湿、利尿的功效;再有紫木通来源于菝葜叶铁线莲的全草,能舒筋活络、利尿通淋、祛风解表;还有细木通,来源于莓叶铁线莲的全草,有祛风止痛、清热利湿、活血通乳的功效;小木通来源于毛蕊铁线莲的茎藤和根,能舒筋活络、清热利尿;毛木通来源于毛木通(又名长叶铁线莲)的藤茎,能清热利咽、利尿通淋、活血止痛;甘木通来源于丝铁线莲的叶、根,有清肝火、宁心神、通络止痛的功效;山木通则来源于山木通的茎、叶,能祛风活血、利尿通淋。另有萝藦科植物木通黑蔓藤的叶或根入药为“假木通”,能补血、活血、下乳。
桃花流水鳜鱼肥
摘自2025-3-13中国中医药报
鳜鱼,又名桂鱼、季花鱼、花鲫、过鱼、石桂鱼等,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淡水江河湖泊中,因其主产于我国,故有“中华鱼”之誉。
鳜鱼,与黄河鲤鱼、松江鲈鱼和兴凯湖大白鱼并称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享有鱼中上品、宴中佳肴之誉。鳜鱼肉质细腻白嫩,味道鲜香,使多少人“吟哦口垂涎,嚼味有余隽”,明代医家李时珍将鳜鱼誉为“水豚”,意指其味鲜如河豚。也有人将其比作天上的龙肉,虽然有些夸张,但足见鳜鱼的风味的确不同凡响。
历代文人墨客对鳜鱼赞不绝口,不惜笔墨加以颂扬,宋代梅尧臣品味鳜鱼后赞道:“昔时三月在西洛,始得午桥双鳜鱼。墨藓点衣鳞细细,红盘铺藻尾舒舒。”宋代陆游在《思故山》中吟道:“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清代黄景仁在诗中写道:“手中泼刺鳜鱼起,一笑天地皆春风。”这些诗句均道出了钓鳜鱼尝鲜的乐趣。
鳜鱼味甘、性平,有补气血、益脾胃之功效,主治虚劳羸瘦、肠风泻血。《随息居饮食谱》说鳜鱼能养血、补虚劳、杀劳虫、消恶血、运饮食。《日华子本草》称鳜鱼可“益气,治肠风泻血。”《食疗本草》认为鳜鱼能补劳、益脾胃。 (缪士毅)
摘自2023-12-28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植物名实图考》说“按俗间木通多种,以木通本功通利九窍,故藤本能利水者,多以木通名之”。可见有“木通”之名的中药,多能利水。最为大众所熟知的除《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的木通和川木通外,还有已经被《中国药典》除名的关木通。关木通、川木通、木通皆是藤茎入药,但关木通味苦,川木通味淡,木通味微苦而涩,三者可以此区分。此外,从来源上讲,关木通、川木通、木通三者来源于不同科属,关木通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川木通来源于毛茛科植物小木通(皮翁铁线莲)或绣球藤(山铁线莲),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以下细说三者。
药典除名关木通
关木通主产于东北,因此得名。因含有马兜铃酸,《中国药典》2000年版前收载,2005年版之后已不再收载。目前仅有《广西中药饮片规范》2007年版有收载,言其有毒,有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的功效,但也不可多服、久服,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要禁服。
常用中药川木通
川木通,又有名淮木通(《中药志》),油木通、白木通(《四川中药志》)。川木通入药历史悠久,《天宝本草》言其“治冷热气病疼,能利小便”。其性味苦寒,上能清心降火,下能泄小肠热,又能清热利水而消肿,有“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及“下乳”之功。《中国药典》2020年版将其功效总结为: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现代临床常用于淋症、水肿、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经闭乳少、湿热痹痛等。民间常用川木通治妇女产后乳汁不通,可单用,也可与奶浆藤、无花果同服,或与猪蹄炖汤服。因其利尿通淋作用强,因此气弱津伤、精滑遗尿、小便过多者慎用,诸“木通”多有此禁忌。川木通含绣球藤皂苷、常春藤皂苷元、无羁萜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木通和川木通皆有利尿、杀菌作用。
今之木通为古之通草,今之通草古称“通脱木”
木通乃木质藤本,茎中导管粗大,断面可见众多细孔,两头相通,故称“木通”。《本草纲目》言其“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在古代本草中,多以通草为正名,《本草图经》便有言“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脱稀有使者”。如《伤寒杂病论》当归四逆汤中用的通草实即木通。木通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言其“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木通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功效与主治与川木通一般无二,但二者自1995年版分列为两种中药,可见其与川木通在实际应用中有差异,临床应区别使用。
今之通草则来源于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因有通利小便之功,而得名“通草”。其在古代本草中多以“通脱木”为正名,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的功效,又有大通草之名(《四川中药志》)。有大通草,故也有小通草。小通草也为《中国药典》收载,来源于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中国旌节花或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的干燥茎髓,有清热、利尿、下乳的功效。
民间草药诸“木通”
此外,还有不少自产自销的“木通”,多来自毛茛科植物的诸铁线莲,市场多有充作川木通流通,有清热利尿、祛风之效。如花木通来源于假须蕊铁线莲的茎藤,能清热利尿、下乳;又有大木通来源于粗齿铁线莲的茎藤,可利尿、解毒、祛风湿;另有辣木通来源于云南铁线莲的藤茎或全株,有祛风除湿、利尿的功效;再有紫木通来源于菝葜叶铁线莲的全草,能舒筋活络、利尿通淋、祛风解表;还有细木通,来源于莓叶铁线莲的全草,有祛风止痛、清热利湿、活血通乳的功效;小木通来源于毛蕊铁线莲的茎藤和根,能舒筋活络、清热利尿;毛木通来源于毛木通(又名长叶铁线莲)的藤茎,能清热利咽、利尿通淋、活血止痛;甘木通来源于丝铁线莲的叶、根,有清肝火、宁心神、通络止痛的功效;山木通则来源于山木通的茎、叶,能祛风活血、利尿通淋。另有萝藦科植物木通黑蔓藤的叶或根入药为“假木通”,能补血、活血、下乳。
摘自2023-12-11中国中医药报
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站
赤小豆又名红小豆,味甘、酸,性平,能利水除湿,是祛湿之药膳佳品,《神农本草经》称其“主下水”,《食疗本草》记载赤小豆“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赤小豆还能退黄、通乳汁,可治疗黄疸、乳汁缺少等症。
鲤鱼味甘,性平,能利水、消肿、下气、止渴、通乳,主治水肿胀满、黄疸、咳嗽气逆、胎气不安、乳汁不通等。《本草纲目》谓其“煮食下水气,利小便”。另外,鲤鱼肉还是一种优质蛋白质,对低蛋白所致的水肿或体弱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赤小豆鲤鱼汤能利水消肿、健脾补虚,可用于脾肾两虚引起的下肢水肿、肾炎水肿、妊娠期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及肝硬化腹水等。
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站
赤小豆又名红小豆,味甘、酸,性平,能利水除湿,是祛湿之药膳佳品,《神农本草经》称其“主下水”,《食疗本草》记载赤小豆“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赤小豆还能退黄、通乳汁,可治疗黄疸、乳汁缺少等症。
鲤鱼味甘,性平,能利水、消肿、下气、止渴、通乳,主治水肿胀满、黄疸、咳嗽气逆、胎气不安、乳汁不通等。《本草纲目》谓其“煮食下水气,利小便”。另外,鲤鱼肉还是一种优质蛋白质,对低蛋白所致的水肿或体弱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赤小豆鲤鱼汤能利水消肿、健脾补虚,可用于脾肾两虚引起的下肢水肿、肾炎水肿、妊娠期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及肝硬化腹水等。
摘自2025-3-13中国中医药报
鳜鱼,又名桂鱼、季花鱼、花鲫、过鱼、石桂鱼等,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淡水江河湖泊中,因其主产于我国,故有“中华鱼”之誉。
鳜鱼,与黄河鲤鱼、松江鲈鱼和兴凯湖大白鱼并称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享有鱼中上品、宴中佳肴之誉。鳜鱼肉质细腻白嫩,味道鲜香,使多少人“吟哦口垂涎,嚼味有余隽”,明代医家李时珍将鳜鱼誉为“水豚”,意指其味鲜如河豚。也有人将其比作天上的龙肉,虽然有些夸张,但足见鳜鱼的风味的确不同凡响。
历代文人墨客对鳜鱼赞不绝口,不惜笔墨加以颂扬,宋代梅尧臣品味鳜鱼后赞道:“昔时三月在西洛,始得午桥双鳜鱼。墨藓点衣鳞细细,红盘铺藻尾舒舒。”宋代陆游在《思故山》中吟道:“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清代黄景仁在诗中写道:“手中泼刺鳜鱼起,一笑天地皆春风。”这些诗句均道出了钓鳜鱼尝鲜的乐趣。
鳜鱼味甘、性平,有补气血、益脾胃之功效,主治虚劳羸瘦、肠风泻血。《随息居饮食谱》说鳜鱼能养血、补虚劳、杀劳虫、消恶血、运饮食。《日华子本草》称鳜鱼可“益气,治肠风泻血。”《食疗本草》认为鳜鱼能补劳、益脾胃。 (缪士毅)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名医名方麻杏石甘桑蝉汤
后一篇:五剂中药除三年“奔豚”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