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广莘论中医诊疗思想

(2023-08-29 04:46:56)

——学习《中医学之道•国医大师陆广莘论医集》札记
摘自2023-8-28中国中医药报
诸国本
•陆广莘认为,中医的研究对象是天人之际的健病之变,即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疾病实体。医生在诊病时必须掌握和分析机体本身正邪相争的态势,发现其内在的自发的抗病反应和抗病能力(即正气)。
•疾病的症状、体征所表现的“旺气”,是人体内在的、自发的抗病反应,医药要因势利导,相向而行,而不是粗暴地加以拮抗和抑制。中医治疗的要求是“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而不一定彻底消灭邪气。
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它的诊疗思想。这个诊疗思想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即中医思维在临床中的应用,是体现中医治疗水平的标志。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提出中医研究的思路问题和中医诊疗思想问题。他的中医诊疗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健康为本 疾病为标
陆广莘认为,中医的研究对象是天人之际的健病之变,即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疾病实体。疾病只是生命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医生在诊病的时候,当然要了解患者的疾苦,倾听患者的主诉,掌握四诊的信息,明确患者知犯何逆,然后随证治之。但同时必须掌握和分析机体本身正邪相争的态势,发现其内在的自发的抗病反应和抗病能力。这种抗病能力,就是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于正气,要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因势利导,援以药物及其他疗法,帮助它战胜疾病。而不是死盯住疾病一隅,孤立地消极地看待疾病,尔后努力找病,除恶务尽。因为在中医看来,健康是生命的主流,正气是生命的主宰。人体内部正和邪的斗争是不断发生的。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体正常的稳态调节机制会主动地发挥作用,消灭疾病,恢复健康。健康和痊愈只是要求“邪不可干”和“邪气乃服”,并不要求必须是邪的彻底消灭。因为彻底消灭邪气,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更没有好处。
换一个角度讲,正确处理患者、医药、病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治疗成败的关键。这里表现为患者和医药、患者和病因、病因和医药的关系,也可以归结为病和医、正和邪、毒和药的关系。医生掌握医药诊疗手段,患者是医生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医药是帮助愈病的条件。患者的健康是三者共同关注的中心。以人为本,以邪为标,以医为助,最后实现患者的健康痊愈。如果医生自以为很了不起,把自己当作救世主,把患者当作施舍对象,动不动就训斥患者,使患者不快和郁闷,便不可能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其恢复健康。
1962年,陆广莘在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当医生,他和几位同事协作做“糖尿病综合治疗50例初步观察”的科研课题,总结中西医综合治疗糖尿病经验。在课题设计中,强调“充分调动患者主动作用,中西两法治疗措施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保护及锻炼机能调节能力相结合”。在治疗方法中,首先举行动员,分批集体治疗;鼓励患者学习气功,参加太极拳、保健操等活动;有步骤地放宽饮食,部分采取少量多餐,鼓励细嚼慢咽;适时应用降糖药以保护和锻炼患者的代谢调节能力;试用中药成方,并重点进行辨证治疗。这一系列措施,都着意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扬人的正气,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和痊愈能力。
结果全组病例总的有效率为80%。
这样的治疗方案,61年前出现在一家权威西医医院,让一个资历很浅的年轻中医担纲,应该感谢当时支持中医、提倡西学中的良好氛围。这样一个贯彻中医诊疗思想的治疗糖尿病方案,今天的中医医院、中医病房也难以全面实现,难道不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吗?
健康为本、疾病为标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世界医学探讨的问题。1993年,“‘医学的目的’国际计划”指出:“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根本上是由于近代医学模式只是针对疾病的技术长期统治医学的结果。”新世纪之初,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疾病医学和健康医学成为代表医学发展方向的两个模式。陆广莘是我国最早参与研究医学之目的的医学专家之一。他坚持认为,21世纪的医学应该是健康医学,而健康医学的本质是扶助人的正气,即人的自稳调节能力和自愈能力;并不断抨击疾病医学在当代医学模式中的统治地位,促进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变。
诸痛痒疮 皆根于内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陆广莘认为,“病机十九条”的这个表述是值得商榷的。所谓百病之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只强调外因和邪实的一面,而忽略了内因和正气的主导作用,显然是一种外因决定论。中医诊断疾病,不光要看到“邪气实”这一面,特别应当通过它进一步找出其相应的“正气虚”这一面。邪实只不过是正虚的外部表现,正虚才是邪实的内部基础。对此,后世医家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评论。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故掉眩收引、膹郁肿胀、诸痛痒疮,皆根于内。”风寒暑湿燥火导致的临床表现,是机体对病邪的抗病反应,真正的原因“皆根于内”,需重新把内因放到主导地位。陆广莘说,刘完素阐发“病机十九条”的贡献,一个是“六气皆从火化”,把机能亢进包括炎症反应作为最基本的主体性反应,其二则是指出这些旺气“皆根于内”的主体性,而不决定于外界刺激因素。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等也分别把“邪气盛则实”视为体内原有功能的变动,从而使“病机十九条”之后的要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落到实处。
但《素问•至真要大论》亦谓:“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为什么未能十全?张景岳《类经》说:“凡邪正相搏而为病,则邪实正虚,皆可言也。故主泻者则曰邪盛则实,当泻也;主补者则曰精夺则虚,当补也。各执一句,茫无确见……”这各执一句,是只顾一头、不顾全局,混淆了内因和外因的主次关系,割裂了邪实和正虚的对立统一,甚至把人体正常的防御机能亢进所表现出来的“旺气”生硬地压制下去,结果造成“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事实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种拮抗治疗乃中医治则之大法之一,确是方士之绳墨。问题在于寒和热是相对的,是机体受到伤害时的正常反应或过激反应,必须找到“皆根于内”的本质。否则,很可能进入“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造成严重的医源性疾病。这是拮抗治疗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却未必奏效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医诊断高人一筹的地方。
治以旺气 是以反也
在病体正邪相争中,准确区分什么是致病因素,什么是机体的正常反应,十分重要。用陆广莘的话来说,面对出现的症状体征,要分清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真正的敌人?人的机体是一个自稳调节的生命体。邪气来犯之时,由主体发动的抗病机制立即启动,表现为本能的“旺气”,例如发热恶寒、疼痛、咳嗽、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白细胞增加,这是机体整体性自稳调节发动的主体性抗病反应,表现为原有机能亢进的旺气。这种反应是正面的,是正当防卫,而非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病因病理。医生可以作适当调整和引导,但不宜粗暴压制。如果“粗工汹汹,以为可攻”,结果是“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故病未已,新病复起”,最后发现原来“治其旺气,是以反也”。在这一点上,很多人不理解。陆广莘认为这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因而反复申述。他说:“被误认为是邪的旺气,实际上是机体的主体性反应,都是以人体自稳调节为媒介,由有机生命体的整体和谐自稳这个目标所决定、由各级自稳调节所发动的正反馈的放大效应,是体内固有机能的亢进,是机体为着生存的生理需要的一种调整和努力,应该正确理解为‘正祛邪’的主体抗病反应。这是一种自愈机制,是实现向健康转化的内在动力。”说到底,机体的反应是正确的,是必要的,医生不必怀疑反应的大方向的正确性,可以采取引导的办法削其锋芒,护其正气。因为以气血供求平衡为基础的抗病反应的激起,“未有逆而能治之者,夫惟顺而已矣!”这也就是“亢则害,承乃制”之道。
2001年,陆广莘在广州接诊一位29岁的男性高烧患者,连续10天高烧40。查咽后壁有脓点,白细胞14000~17000,肥达反应1:40~1:160。用金霉素、新霉素、地塞米松以及物理降温,均无效。
2001年2月10日中医接诊。诊见患者年轻力壮。高热,白细胞数值升高,肥达反应阳性,咽部脓点意味对炎症有局限化能力,均为机体高度抗病反应之表现。陆广莘用升麻葛根汤加减(升麻、葛根、柴胡、防风、桔梗、枳壳、川芎、僵蚕、蝉衣、姜黄、甘草)治之。患者服药次日即热退,4日后又发热,症见舌苔黄厚、两胁发胀、腹泻,泻后有轻松感。改用大柴胡汤,服后热退,痊愈。
陆广莘认为,外感病起,切忌闭门留寇,而宜给病邪以出路。升麻葛根汤原为儿科透发麻疹、解肌解毒的方剂。这位患者的高热何以退去?退到哪里?原来是医生预留了出路,高热被透发而去!这个高热不是被压服的,而是被疏解掉的。患者年轻,高热不退,机体反应强烈,故顺其病势,以透发泄热为主。本方升麻葛根汤加柴葛解肌汤并寓升降散之意,重用升麻葛根,撤降药(大黄)而得效。烧退以后,患者急于食补,壅塞病邪外泄之路而致两胁发胀,发热复燃,少阳阳明合病,改用大柴胡汤主之而安。
陆广莘说,这个病例是由国医大师邓铁涛、任继学推荐而接诊治疗的,第一方曾征求过他们两位意见,三人默契。这也是不“贪天之功”的必要声明。
从这个病例中可以看出,医生发现这个连续高热10天的患者是一个年轻人,咽部脓点意味着对炎症有局限化能力,均为机体高度抗病反应之表现,所以顺其病势,用升麻葛根汤加柴葛解肌汤透发泄热为主。这里的主题词是患者年轻、高度抗病反应、顺其病势,而不是治以旺气,得以反也。
陆广莘经常以治疗麻疹为例解释亢承之道。如小儿麻疹初起,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吃不喝呈无欲状,从头面开始自上而下出淡红色至鲜红色疹子,一直到手心足底……这些症状看起来很凶险,却是正常的病程,属于顺症,反映了机体以全副武装在和病魔作斗争。他介绍上海一位老中医的经验说,这时候要让麻疹“透发、发透”,治宜宣毒透表,做好护理,把患儿放在温暖通风的房间里,外用透疹汤(麻黄、芫荽、西河柳、紫浮萍)煎水熏蒸和药汤涂抹。如果此刻重用清热退烧之剂治其旺气,在火上泼冷水,一下子皮肤发灰,疹子隐去,成为逆证,则必死无疑。这“透发、发透”,就是“治病之道,顺而已矣”。顺,有因势利导和以通为顺两重含义。治疗必须以机体的抗病反应和调节机制的具体传变时序之势,作为治疗的依靠对象和服务对象。因为它才是实现愈病转化的内在依据。如是顺乎其势,因势利导,有助于抗病反应获得成功,也使调节机制的负担减轻并得到改善。
疏其血气 而致和平
《内经》谓:“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如果“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生命体的整体和谐自稳态,是治病必求于本追求的目标。因此,“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决定了“治病之道,气内为宝”。这是从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所表达的健康愈病之道。陆广莘认为,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治疗观念或治疗原则。一方面,是“虚者补之,盛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拮抗治疗;他们用“阴虚补阴,阳虚补阳,气虚补虚,血虚补血”去扶正;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祛邪。这些都属于纠正治疗或补充治疗,都归于拮抗治疗;另一方面是“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治病之道,顺而已矣”。中医治疗的总方针,应该以调平治疗或顺应治疗为主。因为,拮抗治疗是治疗学上的外因决定论,顺应治疗是治疗学上的内应决定论。虽然这两种治疗观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自觉不自觉地交叉为用的。中医学本身也确实经历过早期的病因决定论,以及消除病因、纠正病理的拮抗治疗阶段,以至出现“医药兴而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的情况。陆广莘的中医诊疗思想显然是有条件地批判拮抗治疗而欣赏顺应治疗的。他说,从前者到后者,“中医学实现了治疗观念上的飞跃”。
“病机十九条”开头提出“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的外因决定论,而结尾时则归之于“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内因决定论。我们今天作如此区分,显然带有现代哲学色彩,古人则未必有如此明确的界限。而阴平阳秘,气血和平,确是中医的健康之道和愈病原则。明代李中梓《内经知要》总结说:“疏其血气,非专以攻伐为事。或补之而血气方行,或温之而血气方和,或清之而血气方治,或通之而血气方调。正须随机应变,不得执一定之法,以应无穷之变也。此治虚实之大法,一部《内经》之关要也。”
界面医学 外治为用
中医的生理以脏腑、经络、气血学说为中心,对皮肤、大表、腠理少有论说。20世纪80年代,陆广莘首先提出人体界面医学的概念,这是中医学的一个创新。中医界面医学完整表述了中医生理的范围,拓宽了中医诊疗的思路,增加了中医诊疗的途径,成为中医诊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广莘说,形者生之舍也。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把人体包裹起来,形成形而内的生化之宇。形而内是我,形而外是非我,是环境,是利害药毒。环境对我是好是坏,是利是害,必须通过皮肤和黏膜主动地选择和吸收。更重要的是,这个边界屏障,还有排泄功能。我们可以借助界面物理学、界面化学的一些手段来研究界面医学。面对整体边界屏障功能,中医提出了腠理、大表、藩篱等概念。在长期的针灸、推拿实践中发现,作用于体表可影响内脏,作用于局部可影响远隔部位乃至整体。所以陆广莘认为,中医史应该从伏羲开始,砭石、针灸、刮痧、捏脊、推拿、贴膏药等都反映了皮表与内脏的联系和皮肤的保卫功能。
在临床上,陆广莘比较重视皮表和外治功能,指出药治八法、针灸推拿、气功导引,无不以气血条达为媒介,达到五脏安定、阴阳自和的整体稳态的目的。他曾说,在整体边界上发现腧穴经络,是中华文化培育下的中医药学的一大贡献。从砭石最初作为外科局部切开工具,进而发展为针灸疗法,积累了从局部影响整体、从体表影响内脏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扩展的推拿、捏脊、刮痧

王肯堂:隐世倾囊济苍生

 (2023-08-25 03:16:15)[编辑][删除]

摘自2023-8-24中国中医药报
高玉安 王意嘉 彭天敏 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
王肯堂,字宇泰,号念西居士,明代金坛(今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故又被后世尊称为王金坛。王肯堂亦儒亦医,建树颇丰,撰有《证治准绳》《古今医统正脉全书》《郁冈斋医学笔尘》《灵兰要览》《胤产全书》《肯堂医论》《医镜》《药镜》等著作。
王肯堂便潜心钻研医术,成为一名儒医。
王肯堂在医学方面独有一番见地,他是现存古文献中最早发现色盲症的医家,在他编纂的《证治准绳•杂病》中对此进行了阐述:“视赤如白证,谓视物却非本色也。因物着形之病,与视瞻有色,空中气色不同。”时至今日,他的学术观点仍对后人有所启发。
他在所著医书中专门提出“医家五戒”“医家十要”,强调医者应以惠民济世为本,不应谋求私利。
王肯堂涉猎广泛,除医学之外,还精于书法、鉴赏等,有《郁冈斋墨妙》《郁冈斋帖》等书法作品流传于世。


从本草中来,到本草中去。“坚韧不拔、兼容并蓄、淡泊宁静、胸怀苍生”,这是本草的品格,也是刘启廷一生的写照,更是其根植于传统中医药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刘启廷以毕生修行演绎国医之魂,在他身后已是一片杏林。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正待新人踔厉奋发,其仁心仁术,也必将在后继者心中生根发芽。

含义丰富的古时药店幌子

  (2023-08-22 03:54:35)[编辑][删除]

摘自2023-8-21中国中医药报
周晓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致谱 中国中医科学院
幌子,原称“望子”,也叫“招旗”,是悬挂在店铺门前的经营标志物,简明易懂、一目了然,目的是让人知晓其所卖商品的形式或服务的内容。
药店幌子,是一种以实物模型为征象的药业标记。幌子上经常会看到双鱼、葫芦、串铃等装饰图案。串铃和葫芦是中医药的符号,古时候人们看到有悬挂葫芦的店铺,就知道这是卖药的地方。双鱼则暗指太极中的阴阳鱼,喻指中医追求“阴平阳秘”“阴阳协调”的阴阳理论。同时,“鱼”和“愈”谐音,中国人有以谐音取义的习惯,所以用鱼的图形喻示着疾病康复痊愈;鱼的双眼常睁不闭,比喻药铺不分昼夜为患者服务。
经营不同药品的店铺,有不同的招幌。膏药幌子用木版制成膏药模型,把这些膏药模型串挂起来就成了直观形象的膏药幌子。眼药铺幌子则在白布或者白木板上绘几只眼睛,就突出了出售眼药的主题。“滋补丸药幌子”是清代北京一家药铺的幌子,用三串珠子示意丸药,底部有三对小鱼,据说含有滋补之意。以上幌子都明确展示了其经营的药物种类。

含义丰富的古时药店幌子

  (2023-08-22 03:54:35)[编辑][删除]

摘自2023-8-21中国中医药报
周晓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致谱 中国中医科学院
幌子,原称“望子”,也叫“招旗”,是悬挂在店铺门前的经营标志物,简明易懂、一目了然,目的是让人知晓其所卖商品的形式或服务的内容。
药店幌子,是一种以实物模型为征象的药业标记。幌子上经常会看到双鱼、葫芦、串铃等装饰图案。串铃和葫芦是中医药的符号,古时候人们看到有悬挂葫芦的店铺,就知道这是卖药的地方。双鱼则暗指太极中的阴阳鱼,喻指中医追求“阴平阳秘”“阴阳协调”的阴阳理论。同时,“鱼”和“愈”谐音,中国人有以谐音取义的习惯,所以用鱼的图形喻示着疾病康复痊愈;鱼的双眼常睁不闭,比喻药铺不分昼夜为患者服务。
经营不同药品的店铺,有不同的招幌。膏药幌子用木版制成膏药模型,把这些膏药模型串挂起来就成了直观形象的膏药幌子。眼药铺幌子则在白布或者白木板上绘几只眼睛,就突出了出售眼药的主题。“滋补丸药幌子”是清代北京一家药铺的幌子,用三串珠子示意丸药,底部有三对小鱼,据说含有滋补之意。以上幌子都明确展示了其经营的药物种类。

国医大师陆广莘在20世纪80年代——纪念陆广莘先生逝世10周年

 (2024-10-02 04:34:51)[编辑][删除]
国医大师陆广莘在20世纪80年代
——纪念陆广莘先生逝世10周年
摘自2024-9-4中国中医药报
诸国本
1979年,陆广莘作为北京医学院附属北京人民医院的一位工作了23年的资深中医,在广东广州召开的自然辩证法研讨会上,发表了中医基础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人的身心相关整体自稳调节》的论文,引起了中医界对中医理论问题的兴趣。当时,陆广莘正处于思想解放、泉思喷涌的状态。他谙通中医近代史,亲历过中西汇通、衷中参西、中医科学化,直至中西医并重的过程。1962年,他发表《王履医学思想的成就及其对明、清医学的影响》一文,在群英荟萃的北医医学殿堂崭露头角。改革开放早期,他的身影活跃于中医和自然哲学领域。
主管中心实验室和基础理论研究所业务工作
自然辩证法研讨会之前,即1978年9月,中央发布了关于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重要文件。全国中医队伍人心振奋,思想活跃,各种发展中医的意见建议纷至沓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处于中医事业改革开放的前沿,更是积极行动,谋划中医发展大计,首先准备调集人才,成立中医中心实验室,填补中医微观不足、实验不够的缺陷,用实证成果甩掉“中医不科学”的帽子。
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心实验室正式成立。在院长季钟朴领导下,召开了全国中医理论研究思路方法讨论会。与会专家一致建议在中心实验室基础上,积极筹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陆广莘作为北京医学院的中医专家,应邀参加了讨论会。他在发言中提出中医辨证诊断的“正虚、邪实、传变”三要素以及关于“证”的理论模型问题。随后,陆广莘被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医学之道》,209页。以下引文,均见此书)
1983年初,陆广莘从北京医学院奉调中国中医研究院,任中心实验室副主任。1985年4月,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成立,陆广莘兼任研究所副所长。当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心实验室和基础理论研究所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陆广莘主管两边的业务工作。
陆广莘走马上任,春风得意。他中医学徒出身,在北京医学院学习西医5年,又在医院从事中医临床23年。今日归队中医研究院,和施奠邦、唐由之等老同学朝夕共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中心实验室拉开序幕,他就提出立意要高,思路要宽,旁开一寸,更上一层的工作思路。他认为,作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心实验室和基础理论研究所,不是简单地观察一个病种,实验几种中药,而必须站在宏观的、理论的高度设计研究课题。一要坚持中医理论,对千百年来在无数实践中提炼概括而成的中医理论成果,必须完整正确地把握它,并用以指导新的防治实践和科学实验;二是发展中医理论,不断用新的防治实践和科学实验成果,去充实发展中医理论。
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中医实验科学的路子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中医“证”的模型,体现中医的实证性和科学性。因为从三十年代以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已成共识。“证”的研究成为中医研究的中心内容(第209页)。中心实验室必须继续支持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集中力量寻找“证”的模型,以便通过实验动物模型,模拟中医临床“由因到证”和“从治到效”的过程,从证的病理表现认识正常生理功能(第196页)。于是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扩展为“肝血风(郁)瘀”和“脾津痰湿”两大课题系列。从肝为将军之官与防卫适应功能,脾为后天之本与稳态屏障功能,创立大小动物模型,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中医实验科学的路子。(第10页)
其一,开展“肝为将军之官”的功能模型研究。首先摒弃“中毒性肝炎”的模型和思路,以“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的生理功能为基础,相应地建立肝郁证的辨证标准,创制“怒伤肝”的情绪应激性实验动物模型,上连情志因素所致的肝郁,下连血凝机制变化的血瘀。课题组应用了国内外较先进的实验技术,如交感特异通路电生理技术、血管内皮细胞离体培养技术等,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观测和综合研究(第202页),最后应用柴胡疏肝散观察疏肝理气方药对血瘀证的治疗作用。
经过全过程、多学科的观察,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了理论前提的假设。1990年1月,陆广莘在鉴定会上作了“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工作汇报。
其二,建立“脾为后天之本”的功能模型。最初曾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利用大黄致泻制造“脾气虚”模型,研究结果在1982年广州虚证会上作了交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有人认为大鼠离人体较远,大黄致泻属生化乏源,又是急性过程,很难说这个动物模型就是脾气虚证。
鉴于上述意见,陆广莘听取北京医学院著名教授谢少文、周金黄的建议,向中兽医学专家请教。因为中医学与中兽医学渊源相同,辨证方法一致,处方用药规律无异,常用中药有97.4%是人兽通用的。经向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中兽医系教授于船学习,知道马属动物驴在饲养上和役使不当情况下,不少驴出现“脾气虚”的病例,且应用健脾益气汤治疗有效(第197~198页)。
于是从1984年起,在北京农业大学中兽医系老师指导下,中心实验室制定了周密的科研方案,先后用两批驴做实验。第一批驴22头,第二批驴16头,雄性,年龄2~4岁(第193页)。据中兽医提供的经验,驴患“结症”机会多,对承气汤等攻下耐受性强。第一批实验试用大承气汤,适值数九隆冬,北京地区天寒地冻,大剂苦寒致泻,少数驴衰竭而死,存活者也不显示气阴两虚。且造模仅10天,仍属急性实验,不符合要求。第二步去芒硝,为小承气,虽未见死亡,仍见有暴泻者。为避免致泻的生化乏源,第三步减大黄量,为厚朴三物汤,取其破气苦降以耗气和逆脾气主升之性,造模延长至6周;同时加用饥饱失节因素(第198页)。可以想象,在北京天寒地冻季节,陆广莘带领中心实验室的专业人员,守候在30多头大牲口旁边,兢兢业业地观察实验进程,调试治疗方药,奔忙于研究院和农大之间,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苦干实干的精神风貌。
实验方案设置了对照组。对照组的驴,给予正常饲料,灌等量温水。为了使实验方法接近于中医临床,课题组拟定了驴的“脾气虚”证的辨证指标:(1)食量减少(纳呆);(2)体重下降;(3)肚臁变深(消瘦);(4)挽力、尾力、四肢力下降(怠惰无力);(5)大便粗糙稀软;(6)口色变淡(唇舌淡);(7)毛粗乱无华(毛发不荣);(8)脉虚。这八项宏观指标中,除体重和食量单独计算比较外,其余六项,每项按0~2作三级评分,总分大于10分者判断为脾气虚证。实验结果,第一批为11.04分±0.56(对照组为2.60分±0.99),第二批为12.38分±0.26(对照组为2.55分±0.25)。两组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反证,用健脾益气加四君子汤,即炙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共5味中药,按22221比例为散剂,驴模型按每公斤体重1.5克之剂量隔日稀释灌饲,同时恢复正常饮食。对照组只灌等量温水。全程3周,实验动物全面恢复健康。马属动物驴的“脾气虚”证,用加味四君子汤治疗有效,验证了补脾疗法的有效性。
在造模实验中,陆广莘的“中学西”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北医学习时,一直是班上的化学课课代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都学得不错。如今,他对实验中驴的生理、病理、机能变化、生化反应都“心知其意”,中西汇通,思路清晰,表述得有板有眼,头头是道。
1988年10月,陆广莘代表课题组发表了《马属动物驴“脾气虚”证的实验研究》的结题论文。1990年底,“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和实验”课题也结题并通过鉴定。两个实验动物造模的课题论文,使中医大开眼界,使西医频频点头。
陆广莘对“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亦有全面深刻的思考。1987年,全国中医学术发展战略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上陆广莘提出了“对中医学术及其发展战略的系统思考”,认为“增强宏观思维,发展主体意识,是一个民族、一门科学希望的标志。‘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第一步要求把中医和西医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把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的诊疗思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即恢复中医学术的主体地位,然后才能提高发展中医学的主体性能力。”(第184页)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晃40年过去了。今年9月13日,是陆广莘先生逝世10周年。遥望他远去的背影,捧读他写的《中医学之道》,从生生之道到生命科学,从生物医学到生态医学,从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从拮抗医学到动员医学。他放眼世界,学贯中西,端本澄源,卓然自立。他以毕生精力,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是中医临床家,又是中医理论家。他是哲学领域的医学家,又是医学领域的哲学家。他在弥留之际,紧握住我的手,多少未尽的话语,飘落在萧瑟的秋风之中。今天,我拾起故乡的一片黄叶,写成这粗浅的文字,在远离天国的地方,寄献于先生灵前!

中医临床思维训练【草根一生】

 陆广莘论中医诊疗思想 (2015-04-15 14:53:26)[编辑][删除]
标签: 

股票

                            http://shopimg.kongfz.com.cn/20130710/1600184/1600184qdjsy0_b.jpg                                       中医临床思维训练是中医诊疗活动的全程训练,包括四诊资料搜集、辨病辨证以及提出立法处方遣药与调护措施等,应该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突出中医诊疗思维特色!当然合理参考现代医学病理与发病以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也应该是有益的补充! 

  根底浅【草根一生】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石,不读则“头重脚轻根底浅”;《伤寒论》是治病的实战本领,不学则“嘴尖皮厚腹中空”。

   

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草根一生】

 中医临床思维训练【草根一生】 (2015-04-15 14:28:19)[编辑][删除]

标签: 

佛学

 http://www.sh1122.com/201101/20110126121324.jpg

    中医源自古贤对于天,地,人的观察,可以说,中医是一门自然医学,中医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我们的生活要顺应自然规律,越是自然的,越是健康的。令人欣慰的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养生,并且愿意接受中医。我相信,中医不但能让我们更健康,而且必将成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故说:崇尚自然,选择中医。 

    中医理论奥妙精微,仅凭一人之力不能得其全,需要多人参与,互相参酌,方能透发其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