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切诊大技巧

(2023-03-28 07:59:34)


时间:2023-03-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李晓玲 梁永林 甘肃中医药大学 吴玉泓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

 

切诊是医者用手指或手掌对患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在望、闻、问三诊的基础上,通过准确的切诊,可为医者辨证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医者更准确地施以救治。《难经·六十一难》曰:“切而知之谓之巧。”切,是接触、靠近、按压之意。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切诊不仅要求医者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更需要长期不断地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真正掌握切诊的基本技能,并有效运用于临床。小小的切诊,蕴含着大大的技巧。下面就为大家科普一下切诊那些“巧”事儿。

脉诊之“巧”

古代切诊原专指脉诊,但按诊法早在《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中已有记载,并在后世得到丰富发展,故切诊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

脉诊是医者运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浅表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身体状况,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心脏一缩一张有节律地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气血的状况:气血充足,则脉象和缓有力;气血不足,则脉象细弱或虚软无力;气滞血瘀,可出现脉涩不畅。此外,肺的呼吸运动是影响脉动的重要因素,呼吸平缓则脉象徐和;呼吸加快,脉率随之急促。脾统血,使血液行于脉中不溢出脉外。肝藏血,既调节血量,又促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肾气充盈,则全身脉搏重按不绝。

脉诊的技巧体现在时间、体位、平息、定关等多个方面,下面详细讲解。

时间

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间,因为清晨人们尚未进食及活动,机体内外环境比较安定,气血经脉受到的外在干扰最少。此时的脉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同时也能更准确地反映病理情况。医者诊脉时间不应少于50次脉搏跳动的时间,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搏节律,减少或避免漏诊、误诊。

体位

诊脉时患者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自然放松。医者在患者腕关节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

平息

医者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自然均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患者的脉搏至数。医者诊脉时应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仔细甄别脉象。

定关

医者通常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与无名指诊脉。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此为“定关”。然后食指、无名指依次并排落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对应寸、关、尺三部。医者三指略呈弓形倾斜,指端平齐,与患者体表呈45°角为宜,以指尖和指腹交接棱起处紧贴脉搏搏动处。

指力

医者布指后,调节指力轻重并结合推寻诊脉。手指较轻地按压寸口脉搏为“浮取”;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诊脉为“沉取”;手指从轻到重,左右推寻,或在寸、关、尺三部寻找脉动最明显部位,此为“寻法”。

指法

指法分为总按和单按。三指用大小相等的指力同时诊脉为“总按”,可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为“单按”,是为了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情况。

按诊之“巧”

按诊是医者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叩患者体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按诊的技巧可在触法、摸法、按法、叩法等不同方法中得以体现。

触法

触法是指医者用手指掌面或全手掌轻轻接触或轻柔地进行滑动触摸患者局部皮肤,以了肌肤的凉热、润燥等情况,用于分辨病属外感还是内伤,判断机体阴阳盛衰及津血盈亏。

摸法

摸法是指医者用指掌稍有力寻抚患者某一局部,探明局部有无疼痛和肿物,或肿胀部位的范围及肿胀程度等,以辨别病位及病性虚实。

按法

按法是指医者以重手按压或推寻患者体表某处,了解深部有无压痛或肿块,以及肿块的形态、大小、质地、活动度等,以辨别脏腑虚实和邪气的痼结情况。

叩法

叩法是指医者用手叩击患者身体某部,使之震动产生叩击音、波动感或震动感,以此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触、摸、按三法的区别表现在指力轻重不同,所达部位浅深有别。触则用手轻诊皮肤,摸则稍用力达肌层,按则以重指力诊及筋骨或腹腔深部,临床操作时可综合运用。

按诊顺序一般是先触摸,后按压,由轻而重,由浅入深,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变区域,先远后近、先上后下地进行诊察。医者在切诊前要注意诊室的光线、温度和环境的安静与否,并且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操作必须细致、精确、规范、全面而有重点,检查时依次暴露被检部位,注意让患者主动配合,使患者能准确反映病位的感觉。

按诊通常是根据望、闻、问诊的情况,有目的地进行,结合患者异常感觉和形态变化,进一步地深入探明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程度,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因此,按诊不仅可以进一步确定望诊之所见,补充望诊之不足,亦可为问诊提示重点,特别是对脘腹部疾病的诊断起到格外重要的作用。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陈言(陈无择) 

   朝代:宋 

   公元1174年 

 

  <篇名>序

  属性:余绍兴辛巳。为叶表弟桷伯材集方六卷。前叙阴阳病脉证。次及所因之说。集注脉经。类分八十一门。方若干道。题曰根据源指治。伯材在行朝。得书欲托贵人刊行。未几下世遂已。淳熙甲午。复与友人汤致德远。庆德夫。论及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辨因之初。无逾脉息。遂举脉经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盖以人迎候外因。气口候内因。其不应人迎气口。皆不内外因。傥识三因。病无余蕴。故曰医事之要。无出此也。因编集应用诸方。类分一百八十门。得方一千五十余道。题曰三因极一病源论粹。或曰现行医方山积。便可指示。何用此为。殊不知晋汉所集。不识时宜。或诠次混淆。或附会杂揉。古文简脱。

章旨不明。俗书无经。性理乖误。庸辈妄用。无验有伤。不削繁芜。罔知枢要。乃辨论前人所不了义。庶几开古贤之蹊径。为进学之 。使夫见月忘指可也。于是乎书。

   青田鹤溪陈 言无择序

 

<目录>

  卷之一

  <篇名>脉经序

   属性:学医之道,须知五科七事。五科者,脉病证治及其所因;七事者,所因中复分为三,博约之说,于斯见矣。脉为医门之先,虽流注一身,其理微妙,广大配天地,变化合阴阳,六气纬虚,五行丽地,无不揆度。是以圣人示教,有精微气象之论;后贤述作,为《太素》《难经》之文。仲景类集于前,叔和诠次于后,非不昭着。六朝有高阳生者,剽窃作歌诀,刘元宾从而解之,遂使雪曲应稀,巴歌和众,经文溺于覆瓮,正道翳于 辞,良可叹息。 今乃料简要义,别白讨论,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列表里九道,以叙感伤病。六经不昧,五脏昭然,识病推因,如指诸掌,类明条备,文略义详,倘能留神,则思过半矣。

 

   卷之一

  <篇名>学诊例

   属性:凡欲诊脉,先调自气,压取病患脉息,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所谓以我医彼,智与神会,则莫之敢违。

凡诊脉,须先识脉息两字。脉者,血也;息者,气也。脉不自动,为气使然,所谓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也。

凡诊,须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其不与人迎、气口相应,为不内外因,所谓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凡诊,须先识五脏六经本脉,然后方识病脉。岁主脏害,气候逆传,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此之谓也。

凡诊,须认取二十四字名状,与关前一分相符;推说证状,与病者相应,使无差忒,庶可根据源治疗。

   卷之一

   <篇名>总论脉式

   属性:《经》云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乃可诊有过之脉。或有作为,当停宁食顷,俟定乃诊,师亦如之。

   释曰停宁俟定,即不拘于平旦。况仓卒病生,岂待平旦,学人知之。

  《经》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参决死生之分。

   释曰切脉动静者,以脉之潮会,必归于寸口。三部诊之,左关前一分为人迎,以候六淫,为外所因;右关前一分为气口,以候七情,为内所因;推其所自,用背经常,为不内外 。三因虽分,犹乃未备,是以前哲类分二十四字,所谓七表八里九道。七表者,浮芤滑实 紧洪;八里者,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者,细数动虚促结代革散。虽名状不同,证候差别,皆以人迎、气口一分而推之,与三部相应而说证。故《脉赞》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而汉论亦曰人迎紧盛伤于寒。以此推明,若人迎浮盛则伤风,虚弱沉细为暑湿,皆外所因;喜则散,怒则激,忧涩思结,悲紧恐沉惊 动,皆内所因。看与何部相应,即知何经何脏受病,方乃不失病机也。其如诊按表里,名义 情状,姑如后说。但《经》所述,谓脉者血之腑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 病进。文藻虽雅,义理难寻,动静之辞,有博有约。博则二十四字,不滥丝毫;约则浮沉迟 数,总括纲纪。故知浮为风为虚,沉为湿为实,迟为寒为冷,数为热为燥。风湿寒热属于外 ,虚实冷燥属于内,内外既分,三因颖别,学人宜详览,不可惮烦也。

  《经》中所谓视精明者,盖五脏精明聚于目,精全则目明,神定则视审,审视不了,则精明败矣;直视上视,眩瞑 瞑,皆可兼脉而论病状也。

所谓察五色者,乃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白璧之泽,不欲如垩;青欲如苍玉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漆重泽,不欲如炭。五色精败,寿不久矣。

   所谓观五脏有余不足者,候之五声。五声者,脏之音,中之守也。中盛则气胜,中衰则气弱。故声如从室中言者,是气之涩也;言微终日乃复言者,是气之夺也,谵妄不避善恶,神明之乱也;郑声言意不相续,阴阳失守也。故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所谓六腑强弱,以候形之盛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也,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仓廪不藏者,肠胃不固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得强者生,失强者死。此等证状,医者要门,在脉难明,惟证易辨。是故圣智备论垂 教,学人宜兼明之,不可忽也。

 

   卷之一

  <篇名>三部分位

  属性:三部从鱼际至高骨得一寸,名曰寸口;从寸口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中;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又云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从寸口入六分为关分, 从关分又入六分为尺分,故三部共得一寸九分。

 

   卷之一

  <篇名>六经所属

  属性:心部在左手寸口,属手少阴经,与小肠手太阳经合。

  肝部在左手关上,属足厥阴经,与胆足少阳经合。

  肾部在左手尺中,属足少阴经,与膀胱足太阳经合。

  肺部在右手寸口,属手太阴经,与大肠手阳明经合。

  脾部在右手关上,属足太阴经,与胃足阳明经合。

  右肾在右手尺中,属手厥阴(心包)经,与三焦手少阳经合。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别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 目兑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 。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上 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 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复 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兑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脉前,至肩上,却交出少 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兑 后;其支者,自兑 下大迎,合手少 阳,于 ,下交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 绕毛际,横入髀厌中;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太阳,出膝 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 者,从跗上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 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 咙,挟舌本;其支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 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 下贯臀,入 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中,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肩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下入齿缝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 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胫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 ,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裹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大指间,出其端。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 上抵腋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内,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 其端;其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 循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 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挟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 入耳中,却出,至目锐 。

 

   卷之一

  <篇名>五脏所属

  属性: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 右关,外以候脾,内以候胃脘。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右尺,外以候心主,内以候腰。

  释曰六脏,六腑,十二经络,候之无逾三部。要之,前布六经,乃候淫邪外入,自经 络而及于脏;后说六脏,乃候情意内郁,自脏腑出而应于经。内外所因,颖然明白,学诊之 道,当自此始。外因虽自经络而入,必及于脏,须识五脏部位;内因郁满于中,必应于经, 亦须徇经说证,不可偏局。故《经》云上竟上,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腰足中事也。不可不通。

 

   卷之一

  <篇名>五脏本脉体

  属性:人之脉者,乃血之隧道也,非气使则不能行,故血为脉,气为息,脉息之名,自是而分 。呼吸者,气之橐 ;动应者,血之波澜。其经以身寸度之,计十六丈二尺。一呼,脉 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则六动。一动一寸,故一息脉行六寸,十息六尺,百息六丈,二百息十二丈,七十息四丈二尺,计二百七十息,漏水下二刻,尽十六丈二尺,营周一身。百刻之中,得五十营。故曰,脉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也。

  息者以呼吸定之,一日计一万三千五百息,呼吸进退,既迟于脉,故八息三分三毫三厘,方 行一寸,八十三息三分三毫行一尺,八百三十三息三分行一丈,八千三百三十三息行十丈, 余六丈二尺,计五千一百六十七息,通计一万三千五百息,方行尽十六丈二尺,经络气周于一身,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者是也。脉属阴,阴行速,犹太阴一月一周天;息属阳,阳行迟 ,犹太阳一岁一周天,如是则应天常度。故春肝脉弦细而长,夏心脉浮大而洪,长夏脾脉软 大而缓,秋肺脉浮涩而短,冬肾脉沉濡而滑。各以其时而候旺相休囚,脉息无不及太过之患 ,故曰平人。平人常气禀于胃,必以胃气为本,取其资成也。合本脏气三分,微似弦洪缓涩 沉,则为平脉。若真脏脉见,则不佳矣。广如后说。

 

   卷之一

   <篇名>六经本脉体

  属性:六经所以分手足阴阳者,以足为本,手为标。如足厥阴风木肝,与足少阳相火胆为表里,同在一处;足太阴湿土脾,与足阳明燥金胃;足少阴君火肾,与足太阳寒水膀胱,皆相附 近。至于手三阴三阳,相去颇远。盖足阴阳本乎地,奠方有常;手阴阳法乎天,变化无定。

   足为常度,手为揆度,体常尽变,故为奇度,奇常揆度,其道一也。足厥阴肝脉,在左关上 ,弦细而长;足少阴肾脉,在左尺中,沉濡而滑;足太阴脾脉,在右关上,沉软而缓;足少 阳胆脉,在左关上,弦大而浮;足阳明胃脉,在右关上,浮长而涩;足太阳膀胱脉,在左尺 中,洪滑而长;手厥阴心主包络,在右尺中,沉弦而数;手少阴心脉,在左寸口,洪而微实 ;手太阴肺脉,在右寸口,涩短而浮;手少阳三焦脉,在右尺中,洪散而急;手阳明大肠脉 ,在右寸口,浮短而滑;手太阳小肠脉,在左寸口,洪大而紧。此手足阴阳六经脉体。及其 消息盈虚,则化理不住;运动密移,与天地参同。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 怒;四变之动,脉与之应者,乃气候之至脉也。故要论云厥阴之至其脉弦(一云沉短而数) ,少阴之至其脉钩(一云紧细而微),太阴之至其脉沉(一云紧大而长),少阳之至大而浮(一 云乍疏乍数乍短乍长),阳明之至短而涩(一云浮大而短),太阳之至大而长。本脉至脉,虽 识体状,又须推寻六气交变,南政北政,司天在泉,少阴之脉,应与不应。如要论所诠,乙 庚丙辛丁壬戊癸金水木火四运者,皆曰北政。少阴在泉,故寸不应。甲己土运,德流四政, 譬如巡狩而居南面北,谓之南政。少阴在天,故寸亦不应。若北政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 阴在泉,则左不应。若南政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 则见矣,此乃常度。合不应而响应,是谓太过;应而不应,是谓不及,皆为外淫所因。所以 欲知少阴应否者,以君火为万物资始,不可不知。此且以一岁而论之,若细推寻,当以日论 ,精微之道,不可不知。若岁主脏害,自当揆度平治,不能反隅,则不复也。

 

   卷之一

  <篇名>五脏传变病脉

   属性: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者,以候脏气郁发,与胃气兼并,过与不及,乘克传变也。以内气 郁发,食气入胃,淫精于脉,自胃口出,故候于气口。以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 ,脏气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胃气而至。邪气胜,胃气衰,故病甚;胃气绝,真脏独见,则死。

假如春肝脉,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气,曰死;若其乘克,春虽有胃气,而有 涩脉见,则秋必病;涩甚,则今病。夏心脉,洪多胃少,曰心病,但洪,无胃气,曰死;如 乘克见微沉,则冬病;沉甚,则今病。秋肺脉,涩多胃少,曰肺病;但涩,无胃气,曰死; 秋见洪,为夏病;洪甚,为今病。冬肾脉,沉多胃少,曰肾病;但沉,无胃气,曰死;冬见 濡,为长夏病,濡甚,为今病。

   长夏脾脉,濡多胃少,曰脾病;但濡,无胃气,曰死;长夏 见弦脉,为春病;弦甚,为今病。

  又如春肝脉,合弦细而长,太过则实强,令人善怒,忽忽眩冒癫疾;不及则微虚,令人 胸痛引背,两胁 满。夏心脉,合洪而微实,太过则来去皆盛,令人身热肤痛,为浸淫 ;不及则来不盛去反盛,令人烦心,上咳唾,下气泄。秋肺脉,合浮而短涩,太过则中坚傍 虚,令人逆气背痛,愠愠然;不及则毛而微,令人呼吸少气,上咯血,下喘声。冬肾脉,合沉而紧实,太过则如弹石,令人解 ,脊脉痛,少气,不欲言;不及则其去如数,令人 心悬如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长夏脾脉,当沉而濡长,太过则如水之流,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如乌之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太过不及,脉之大要,迫 近而微,不可失机。

   又人之五脏,配木火土金水,以养魂神意魄志,生怒喜思忧恐。故因怒则魂门弛张,木 气奋激,肺金乘之,脉必弦涩;因喜则神廷融泄,火气赫羲。肾水乘之,脉必沉散;因思则 意舍不宁,土气凝结,肝木乘之,脉必弦弱;因忧则魄户不闭,金气涩聚,心火乘之,脉必 洪短;因恐则志室不遂,水气旋却,脾土乘之,脉必沉缓。此盖五情动不以正,侮所不胜, 既不慕德,反谓能胜而乘之,侮反受邪,此之谓也。其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若其能所传授 ,胜克流变,又当详而论之。故《经》曰五脏受气于其能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如肝受气于心,传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于肺, 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于肝, 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则知肝死于肺,候于秋 ,庚笃辛死,余皆仿此。又如甲乙主寅卯,丙丁主巳午,庚辛主申酉,壬癸主亥子,戊 己主辰戌丑未。一日一夜五分,则可以占死者之早暮,此病之次也;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 或其传化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怒喜思,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此五脏传变之大要,学人幸留神焉。

 

 

 

1、 低热、咳嗽超过7天,应排除肺结核、支原体肺炎。
2、 突然寒战、高热,伴有呼吸道证状,要考虑细菌性肺炎。
3、 胸痛而无胸膜摩擦音,要注意检查有无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等。
4、 咯大量脓性臭痰,要想到肺脓肿或支气管扩张。
5、 左肩胛下持续存在罗音,应怀疑支气管扩张。
6、 反复咯血,但胸部X线检查未见明确病灶,要考虑支气管扩张或支气管内膜结核。
7、 肺部不规则片状阴影伴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109/L,常提示过敏性肺炎。
8、 突然胸痛、呼吸困难,要警惕自发性气胸。
9、 诊断右侧胸膜炎,要排除肝脓肿及膈下脓胸。
10 长期吸烟的中老年人出现刺激性咳嗽、持续性血痰或局限性哮鸣音,应警惕肺癌。
11、 心病或先心病患者不明原因发热超过一周要当心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2、 感冒后心率快或心律失常,应想到病毒性心肌炎。
13、 休息或体温下降后,心率仍快者要考虑心肌有炎性损害。
14、 诊断高血压病,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15、 高血压伴有腹部血管杂音者,常提示肾性高血压。
16、 中老年人突然上腹、左颈、左上肢剧痛,要警惕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
17、 诊断心绞痛,要排除胆、胰、胃及颈椎疾病。
18、 心绞痛发作时,若伴出汗、烦燥、呕吐、血压下降或心律失常,要当心心肌梗塞。
19、 剧烈心前区疼痛伴高血压或/和主动脉瓣区突然出现舒张期杂音,而心电图无梗塞图形者,应怀疑主动脉夹层瘤。
20、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突然端坐呼吸,应考虑急性左心衰竭。
21、 心脏普遍增大,且有响亮的奔马律,及明显的交替脉,要考虑扩张型心肌病。
22、 心衰超过半年,伴有顽固性腹水者,要怀疑合并心源性肝硬化。
23、 老慢支患者出现下肢浮肿,提示合并肺源性心脏病。
24、 肺心病患者一旦出现精神民异常,要注意早期肺性脑病的可能。
25、 高血压病人突然血压急剧增高,要当心发生高血压脑病。
26、 吞咽食物有梗噎感或食物有返流时,应警惕食道癌。
27、 慢性周期性发作具节律性特征的上腹痛,要考虑消化性溃疡。
28、 中老年人短期内出现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及消瘦,要当心胃癌。
29、 肝区疼痛、厌食、消瘦、进行性肝大,应警惕肝癌。
30、 肝病患者一旦出现神志改变,要注意肝性昏迷早期表现。
31、 发热、肝大伴局限性压痛,要考虑肝脓肿。
32、 诊断急性胆囊炎,要排除右下肺炎、右下胸带状疱疹。
33、 上腹部突然剧烈疼痛伴有血压下降,要警惕急性胰腺炎或急性心肌梗塞。
34、 进油腻食物后诱发右上腹痛,要当心胆囊炎。
35、 上腹部剧痛而无明显腹壁紧张,且吐出蛔虫者,是胆道蛔虫病的特征。
36、 上腹部疼痛,进行性黄疸;或腹痛延伸至背部,夜间加重,前弯腰时减轻者,应警惕胰腺癌。
37、 闭经、突然下腹剧痛、苍白、出汗者,要当心宫外孕。
38、 中年以上有大便习惯或粪便性状改变者,要警惕结肠癌。
39、 咽部或皮肤感染后2~3周,出现颜面浮肿,少尿者,应即想到急性肾炎的可能。
40、 无痛性血尿,要当心泌尿道肿瘤。
41、 发作性腰部剧痛伴血尿者,要考虑泌尿系结石。
42、 女性患者发生膀胱刺激症状或/和腰痛者,要想到泌尿系感染。
43、 男性老年人排尿不畅,常提示前列腺肥大。
44、 肾脏病患者一旦出现表情淡漠、厌食、嗜睡,应考虑早期尿毒症。
45、 身体异常高、矮、胖、瘦都应想到内分沁病。
46、 食欲亢进,但体重反而下降者,要怀疑甲亢。
47、 原因不明的心率增快、减慢或快速型心率失常,应注意检查甲状腺及功能测定。
48、 食欲减退,怕冷,心率慢,便秘,常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
49、 消瘦妇女有毛发稀疏、乏力、闭经,乳房萎缩,要想到席汉氏综合征。
50、 皮肤粘膜色素沉着,体重下降,血压偏低,常提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51、 高血压、低血钾、多尿,要注意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52、 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提示糖尿病。
53、 糖尿病患者突然食欲下降,要当心酮证酸中毒。
54、 不明原因高热、咽痛,要警惕急性白血病或粒细胞缺乏症。
55、 诊断白血病,要排除类白血病反应。
56、 全血细胞减少是再障的特征。
57、 诊断再障,要排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58、 长期高热、黄疸、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应警惕恶性组织细胞病。
59、 不明原因贫血伴多处骨骼疼痛,要提防多发性骨髓瘤。
60、 血液病、肝病、感染性休克或生产,伴有出血不止者,要想到DIC。
61、 对头痛患者,一定要检查有无颈项强直,不要漏诊脑膜炎。
62、 白细胞总数超过25109/L,要重点检查有无细菌性肺炎、败血症、中毒性痢疾和白血病。
63、 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要注意有无细菌性肺炎、败血症、菌痢、流脑及肾出血热综合症。
64、 诊断癫痫,要排除甲状旁腺机能减退。
65、 诊断神经官能症,要排除器质性疾病。
66、 反复出现结节性红斑,要怀疑结核病及风湿病。
67、 诊断周期性麻痹,要注意是否为甲亢性肌病。
68、 发热伴有感染灶者,要当心败血症。
69、 发热超过一周且有相对缓脉者,应送血培养及肥达氏反应。
70、 有感冒样症状伴有明显厌食者,应想到病毒性肝炎。
71、 痢疾恢复期或急性期出现关节肿痛,要考虑痢疾后关节炎。
72、 关节炎伴尿道炎、结膜炎,是赖氏综合征的特征。
73、 临床表现酷似败血症,但反复血培养均阴性,要怀疑变应性亚败血症。
74、 体内有结核病灶,伴有关节炎者,应考虑结核性风湿病。(Pomcet病)
75、 中老年人半夜发生单个足趾肿痛,要想到痛风。
76、 反复发生口腔溃疡者,要询问有无外生殖器溃疡、结节性红班、眼睛病变及关节炎,不要漏诊白塞氏病。
77、 触不清脉搏或血压测不到时,要检查是否为无脉病,不可冒认为休克。
78、 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间歇期精神尚好,常提示疟疾。
79、 有与羊、猪密切接触的发热患者,要想到布氏杆菌病。
80、 服药后出现皮疹,应考虑药物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