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载于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辩》。方由杏仁、白蔻仁、薏米仁、半夏、厚朴、竹叶、通草、滑石、甘草9味药物组成。本方原为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的代表方剂。该方具有疏利气机,宣畅三焦,上下分消,清热利湿之功效。临床广泛应用于,与湿邪相关的各科多种病症,举验案三则如下:
湿热中阻案
刘某,男,56岁,汉族。2018年7月9日初诊。诉口黏腻、有异味、纳呆、胸闷腹胀、身困乏力、胃时作痛、口干、口渴、喜冷饮、大便不爽等。曾服中、西药多种,收效甚微。刻诊:症如所述,诊见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辨证属湿热中阻,治宜分消走泄、清热利湿为法,方予三仁汤加味:杏仁15g,白蔻仁15g,薏米40g,半夏10g,黄芩10g,藿香15g,佩兰15g,栀子8g,石膏30g(先煎),五灵脂15g,蒲黄15g(包煎),元胡15g,枳实15g,厚朴20g,炒麦芽30g,滑石20g(包煎),甘草10g。5剂。每剂水煎早晚服。并嘱其饮食宜清淡、切忌辛辣厚味。
五日后二诊:服药后疼痛消失。口黏腻、口干、口渴等以及腹胀均大减。黄腻苔减退,脉滑数。上方去五灵脂、蒲黄、元胡,继进5剂。
上剂药味略有增减,共用药15剂,诸症消失。
水肿案
王某,女,46岁,朝鲜族。2018年9月16日初诊。诉不明原因双下肢水肿1周,继而近3天眼睑水肿,身困乏力。刻诊:颜面浮肿,眼睑如卧蚕状。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伴口干、口渴、口苦、口黏腻,大便日行二三次、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舌前部布满红点,脉滑数。证属湿邪弥漫三焦,治宜分消走泄,清热利湿为法,方予三仁汤加味。药予杏仁15g,白蔻仁15克,薏米40g,半夏10g,黄芩10g,藿香15g,佩兰15g,茵陈10g,栀子8g,石膏30g(先煎),厚朴20g,大腹皮30g,牛膝20g,木通10g,车前子15g(包煎),甘草10g。每剂水煎早晚服。
五日后二诊:药尽5剂,颜面浮肿消退,口干、口渴、口苦、口黏腻大减,大便如常。黄腻苔及舌前部红点减退,双下肢肿胀消失,仅于晚间双下肢微有肿胀,脉滑数。遵效不更方之训,继予原方7剂,每剂水煎早晚服。
上剂先后服用12剂,诸症消失,嘱其服丸剂,以善其后。
痤疮案
金某,男,21岁。2018年9月28日初诊。该患喜食辛辣之品,近月余面部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痤痱疮,依前额为多。曾在某医院皮肤科就诊,诊为痤疮,服药后疗效不显。刻诊:面部及前胸、背部,布满散在红色、大小不等的痤疮,部分相连成片,皮肤有油腻感。舌体略胖、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证属湿热内蕴,不得汗利、湿热蕴于肌表。治宜清热利湿为法,药予三仁汤加味。杏仁15g,白豆蔻15g,薏米40g,半夏10g,黄芩10g,广藿香15g,佩兰15g,茯苓25g,泽泻20g,厚朴20g,连翘15g,蝉蜕15g,牛膝20g,木通10g,车前子15g(包煎),甘草10g。5剂,每剂水煎早晚服。嘱其忌辛辣厚味及海鲜。
五日后二诊:药后面部,胸、背部分红色痤疮消退,颜色已转淡红,疮面缩小,痛痒大减。黄腻苔退减,脉滑数。药已中的,上方加蝉蜕15g,龙衣5g,继进5剂。
上剂药味略有加减,前后共用药15剂,面部及前胸,后背,全部红色痤疮消失。嘱其禁忌辛辣之品及膏粱厚味,调其膳食,以善其后。
三仁汤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豆蔻入脾胃,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米淡渗利湿,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滑石、通草清热利湿。诸药相伍,疏利气机,宣畅三焦,上下分消,清热利湿,随症又增其药味,其效更显昭彰。“脾虚生湿”,湿从热化,而致湿热中阻,治宜清热化湿。方加藿香、佩兰以增其芳香化湿之功,栀子、石膏清其邪热,枳实、厚朴行气化湿。三焦气化失司,而致湿邪弥漫,故方增厚朴、大腹皮行其气,以促湿随气化,牛膝、木通、车前子引药下行,通利水道。方增连翘清热解毒,透疹散结,蝉蜕、龙衣宣散透疹,清热散结,更有以皮达皮之功效。上例三案,虽症状不同,病名各异,而病机皆为湿邪为患,方用三仁汤随症加减用药,可收异曲同工之效,此即异病同治之谓也。(付衍利
邵爱华 李善玲 刘宝恒 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下肢静脉血栓通【草根一生】
(2014-12-29
18:40:20)[编辑][删除]

下肢静脉血栓属气滞血瘀、寒湿凝结而成。故用补气活血、祛湿通络之法治之:
方药:黄芪、当归、薏苡仁、水蛭各50克,金银花100克,连翘20克,丹参、玄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生地、乳香、没药、三棱、莪术、陈皮、防己、苍术、黄柏各50克,制附子、肉桂、米壳、甘草各30克,蜈蚣10条,全蝎2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重。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1各月为1个疗程。
体会:方中用《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川芎、生地、红花、桃仁)补气血,固本原;用《医学衷中参西录》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加薏苡仁、防己、苍术、黄柏利湿消肿;加米壳、蜈蚣、全蝎通络止痛;加金银花、连翘、玄参解毒散结;加制附子、肉桂温阳利水。寒热并用,通补结合,标本同治,气血共理,故能收效。
下肢深静脉血栓,往往表现为行动困难,下肢浮肿、沉重,局部疼痛、发胀,以及皮肤灼烧感等,常见于中老年人。湿热可导致下肢经络气血受阻,血气不畅则引发血栓。可服用活血清热的药物。
汤方:桂枝10g,肉桂5g,茯苓15g,桃仁12g,丹皮10g,赤芍15g,白芍15g,怀牛膝30g,丹参12g,石斛20g,红花10g。服用两月,复查B超下肢静脉血栓已消失。 静脉血栓绝大多部分发生在下肢,而且多为左下肢,患肢肿胀、增粗、疼痛,发病迅速。其并发症肺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抬高患肢,自患肢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及小剂量溶栓剂,上述治疗持续3天后症状仍不缓解并加重者,可考虑行介入治疗。中药治疗一般也使用活血化瘀药。 从中医的角度看,患者的瘀血不仅是指下肢血管的血栓,而有其特有的诊断着眼点。
首先,患者是一位体格壮实的中年男子,面色暗红,腹部肌肉比较紧张;
第二,左下肢肿胀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
第三,既往有痔疮,近日频发。痔疮也是瘀血在下的指征。以上三条,符合瘀血在下的判断。 本案使用的配方由经方桂枝茯苓丸和经验方四味健步汤组成。桂枝茯苓丸是经典的活血化瘀方,有关论述可参见前案。 我重点说说本人的经验方四味健步汤。
该方由芍药、怀牛膝、丹参、石斛组成。主要用来治疗下肢疼痛为特征的瘀血性疾病,其作用部位以血管为主。许多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静脉血栓形成等经常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中的这些药物,大多是古代用于治疗腰腿痛或步履乏力的药物。
芍药是经方芍药甘草汤的主要药物,《伤寒论》用芍药甘草汤来治疗“脚挛急”,说药后“其脚即伸”。有趣的是,《朱氏集验方》将此方治疗不能走路,改方名为“去杖汤”。《神农本草经》也说芍药“除血痹”,血痹都有疼痛。 怀牛膝,《神农本草经》说得更清楚,说“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唐宋方中多用来治疗腰膝酸软。
还有石斛,古代多用来治疗脚弱腰痛的病证。比如《外台秘要》记载的生石斛酒,用生石斛三斤,牛膝一斤,杜仲八两,丹参八两,生地黄三升,泡酒,用于治疗风痹脚弱,腰胯疼冷;《辨证录》有一方,名石斛玄参汤,用石斛一两,玄参二钱,水煎服,治疗胃火上冲,心中烦闷,怔忡惊悸,久则成痿,两足无力,不能步履。
方中的芍药,有赤白两种芍药。习惯认为,白芍以养血柔肝为主,用于肌肉痉挛性疾病为主;赤芍以活血化瘀为主,用于舌质暗紫,或血液黏稠者较多。我临床往往赤芍、白芍一起用,用量根据病情调整。如果疼痛剧烈者或大便干结者,芍药的总量可以达到120g。牛膝,有川牛膝、怀牛膝两种饮片,根据习惯,怀牛膝具有补益肝肾的功效,所以,对于腰痛脚弱者,用怀牛膝比较好,量可以用至100g。 这个患者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后来随访,在服用中药三月后,血栓已消,局部遗留血栓囊壳,有肿胀感,痔疮未发,余无不适。目前已经停药。
足跟痛熏洗方【草根一生】
(2014-09-27
16:13:53)[编辑][删除]

方药组成:透骨草、威灵仙、皂角剌、苦参、香附、当归尾、红花各30克。
用法:加水3500毫升,煎取3000毫升,加入陈醋50毫升,盛于盆内,先用蒸气熏蒸,待温度适宜后将全足浸泡,约30分钟。每天1剂,早晚各1次。

静脉曲张泡脚方【草根一生】
(2014-09-09
14:50:46)[编辑][删除]

静脉曲张在合并浅静脉炎的情况下,每天坚持早晚两次用大黄泡脚20分钟,半月即可有明显效果。而完全静脉曲张,尤其是症状比较严重的时候,只使用大黄效果不佳。
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静脉曲张。但对普通的静脉曲张是一样有效的。病是一样的,只是病因不同罢了。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配方】:红花25g、怀牛膝20g、木瓜50g、透骨草20g、灵仙20g、伸筋草20g、干姜10g、川椒10g、延胡索20g、细辛5g、枳壳15g、桑枝15g、桂枝15g、鸡血藤20g。
【用法】:此方用来泡脚。应该用桶(最好是木桶),没有木桶,塑料的桶也可以,每次要提前把药泡半个小时,然后上火煮(跟喝中药时一样的煮法),然后
把煮好的药倒在桶里,凉到可以泡腿的温度,在把脚放进去。最好是泡到膝盖的位置。一付药可以连续泡三天脚。每次泡的时候在热一下。
静脉曲张单验方——又一气死名医的单方
自古有俗语说:"单方气死名医“,现在又有”博士不如打工仔”之说。以前我听后很不以为然——可能吗?
今天偶得一单方,此单方用来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外科又是分段结扎又是剥离术,且不说费用高,但就效果论,试问好吗?-不好!而仅仅一老人的单方让我大开眼界,说出来那才真叫气死外科专家啊!因为听说我有非手术治疗静脉曲张的方法,08年有一位60多岁的老汉来我这咨询就诊。他当时由于没和家里商量好,因而没有在我这治疗。今天因为腿痛到我这治疗,刚一进门就喜形于色地说:”医生你还记着我吗?去年我到你这来过啊?看静脉曲张的,当时没治,我回家以后自己治好了,你看看,好的可干净啊!“说着把双腿裤子拉上去让我看。我看到真的一点也没了,而且腿颜色也相当的正常,一改过去的青紫发黑、曲张成团。因为此人说话高声大气的,所以我印象比较深。我就问他用啥法治好的。他无比高兴的告诉我仅仅一味药的药酒:枸杞子泡酒每晚擦一次,半年就完全好了。而且他们村庄同样的也治好了两位呢!
病人走了以后我沉思了很久,查了资料没见有治疗静脉曲张的记载。或许我的知识有限吧!
枸杞味甘,性平。能补肝肾,益精血,明目。多用于肝肾亏损,精血不足,腰膝酸软,头昏耳鸣,遗精,不孕;肾虚精亏,消渴口干,尿频舌红;精血不能上济于目,眼目昏花,视力减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但能治疗静脉曲张未见有人论述及记载
名医名方
疏肝活血通络方
时间:2025-07-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邹如政,男,1963年出生,湖北武汉人。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医院主任医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擅长从肝论治不育不孕症、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内分泌代谢病、糖尿病以及辅助生殖调理等。主持和参与完成省、市科研课题20项,获得省市科技奖励10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及参编《男科疾病中西医诊疗方略》《中国妇科秘方全书》等著作10部。
组成:橘核15g,川楝子9g,赤芍15g,桃仁10g,延胡索15g,鸡血藤15g,王不留行12g,夏枯草15g,浙贝母15g,鳖甲10g,黄柏10g,苍术9g,地龙6g,川牛膝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服药期间禁烟酒,少食辛辣、油腻之品。
功效:疏肝活血,通络消瘤。
主治:筋瘤,即现代医学中的轻、中度精索静脉曲张属肝郁血瘀者。精索静脉曲张多见于中青年男性,轻度一般无明显症状,病情较重者常有患侧阴囊肿大、坠胀或隐痛,久站久行加重。舌偏暗苔薄白,脉弦细。
方解:精索静脉曲张是指精索的静脉蔓状丛因各种因素引起回流不畅或静脉瓣关闭不全导致静脉回流,使局部静脉异常扩张、伸长和迂曲的渐进性疾病。近年来发现,精索静脉曲张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病因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医没有精索静脉曲张病名,将其归属于“筋瘤”“筋疝”等范畴。肝郁气滞、血瘀阻络是精索静脉曲张的主要病机特点。《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肝主疏泄、主筋,中青年人群由于工作压力大,情志不遂,肝失疏泄,加之久站久立,筋脉受损,日久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停滞,脉络阻塞,经脉失养。故《医林改错》云:“青筋暴露,非筋也,现于皮肤者,血管也,血管青者,内有瘀血。”治当疏肝活血、通络消瘤。
方中橘核、赤芍疏肝活血为君药;川楝子、延胡索助柴胡行气止痛,桃仁、王不留行、鸡血藤、地龙助赤芍化瘀通络,夏枯草、浙贝母、鳖甲软坚散结,共为臣药;佐以黄柏、苍术祛湿清热,川牛膝引血下行直达宗筋。诸药共奏疏肝活血、通络消瘤之功,用于治疗肝郁血瘀所致轻中度精索静脉曲张,临床疗效显著。
加减:胀痛甚者加柴胡、乌药、小茴香等;腰膝酸软者加杜仲、桑寄生、狗脊等;血瘀重者加水蛭、红花、川芎等;有湿热者加龙胆、薏苡仁、皂角刺等;有肾虚者加制附片、山茱萸、枸杞子等。(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医院
李玉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