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候分析结合经络诊察
辨经选经治咳嗽
王居易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咳嗽虽然是一种常见病,但病因较复杂。笔者治疗的咳嗽病例,病经基本都包括手太阴肺经,但还包括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任脉、督脉等,变化多样。故临床中,咳嗽和具体经络应根据经络诊察与经络辨证来对接;同时,经络诊察的结果还必须对接其症候结构。
各经咳嗽的辨析与治疗
单纯手太阴肺经诊察异常的咳嗽,若为实象,如有黄痰、咽痛,取合穴尺泽;若为虚象,有久咳不愈、恶寒、气短无力,可取太渊、肺俞或募穴中府。尺泽和太渊也可配其络穴列缺,宣肺通络。若伴有胸痛或咯血,可配郄穴孔最,止痛止血。若伴有咽喉肿痛,可在井穴少商放血清热解毒。
有的时候,经络诊察会发现手太阴经无异常,手阳明经反而异常。根据表里经的相关性,此时可以使用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通过疏散食管周围的气血缓解咳嗽。同理,如果有咽喉肿胀,也可以取手阳明经井穴商阳放血。
咳嗽也可由于足太阴脾经异常引发。若脾气虚,脾气不升,肺气不降,导致咳嗽。太阴经行津液,帮助水液代谢,如太阴经失常可生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从而导致咳嗽伴有痰。在这种情况下,取手足太阴经的腧穴。
若为实象可调节本经的气机,取其合穴尺泽、阴陵泉。虚象可取其原穴太渊和太白。也可以考虑灸脾和肺的背俞穴。若本脏的功能失常,可考虑取其募穴中府和章门。中府可用揲法,章门可揲可针刺,均有一定治疗效果。
若是手太阴经和足少阴经并病导致的咳嗽,同时有手足太阴经异常,可考虑以下的配穴:肾阴亏虚引起的干咳,可取复溜配尺泽或列缺;肾阳虚,肾不纳气所致咳嗽,伴有恶寒、腰膝凉,可以取太溪配太渊或列缺:当咳嗽伴有咽喉干燥、声音嘶哑可取照海配列缺或尺泽,其余配合的手太阴经腧穴要随症取。
手厥阴经也可引起咳嗽。“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灵枢·经脉》)胸膈有郁热,上逆犯肺,导致咳嗽黄痰、口干苦等症。若厥阴经异常,有咳嗽黄痰,伴有烦躁等症,可取大陵、行间清厥阴经的郁热。若咳嗽的实象较明显,取曲泽、曲泉,调理本经的气机。
任脉也可以用于治疗咳嗽伴有胸闷、胸胀、胸痛等症,或有一部分患者感觉咳嗽源于任脉胸骨处的固定部位,常用任脉腧穴璇玑至膻中一带,采用揲法或针刺。选穴不宜过多,一个腧穴足够。选腧穴时,必须先循摸任脉,看是否有异常。
督脉为阳脉之海,因此可以取督脉的腧穴治疗外感咳嗽或虚象咳嗽。如风寒咳嗽,有白痰、恶寒等症,可悬灸大椎15~20分钟。大椎有固表散寒的作用。风热咳嗽,有黄痰、身热等症,可以点刺大椎。慢性咳嗽也可取陶道、身柱等穴。
腧穴的选择取决于病人的具体症状。慢性咳嗽有虚象可以考虑选原穴,还可以考虑灸相关的背俞穴,或取相关的募穴; 另外久咳不愈也可以灸膏肓:“久嗽,最宜灸膏肓穴,其次则宜灸肺俞等穴,各随证治之。”(《针灸资生经》)背俞穴对本脏有温阳行气的功能,募穴调节本脏代谢废物的排除。因此背俞穴适合用于阳虚咳嗽,募穴适合用于本脏功能失常的患者。切记,所有的经络腧穴都可以参与治疗咳嗽,关键在于辨经选经的准确。
症候与经络诊察相结合
“咳嗽”包括“咳”和“嗽”两个症状。《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笔者临床上习惯把两个症状写成一个症状,仅写“干咳”则指咳,“白痰”则指嗽。)
《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的脏腑辨证和辨经可从肺开始考虑,但还要看病因是否涉及其他的脏腑或致病因素。由此寻找病根,尤其在单取肺经腧穴无效时,应该仔细询问咳嗽的性质、部位、伴有症状及发病时间,分析症候结构,再把症候与经络诊察结合,才能准确把握证治。
例如,是阵咳还是连续性咳嗽?咳嗽的部位在咽喉里还是来自胸或腹?除咳嗽之外有什么伴见症状?察经后发现哪条经脉与咳嗽有关,且在这些经脉里面,哪条经脉为主要病变经脉?这些都有辨证价值。在《诸病源候论》里有详细分析。
咳嗽的部位有咽喉、膈、气管、肺。浅咳为咽喉痉挛咳嗽;深咳或在气管,或在横膈。应仔细询问患者气逆的部位,尤其是慢性咳嗽可在胸膈或脐下。咳嗽如有痰说明有病邪,根据痰的性状和颜色能知道源于何种病邪(风、寒、暑、湿、燥、火),来自身体的哪些部位及身体寒热虚实状态。
咳嗽的伴有症候包括:胸膈疼痛,或牵连到腹部,或胃脘痛,或咳嗽引起遗尿,或咳痰带血丝,或发热,或不发热,或发低热等等。《诸病源候论》解释,根据不同的发病季节,先受邪的脏与季节有关,因此咳嗽的症候结构往往会体现于所在脏腑的范围、性质和伴有症状。五脏之咳日久不愈,可能传给六腑。
因此,医生必需首先熟悉怎样分析咳嗽的症候结构才能进行治疗。《中国医学大辞典》中根据病邪、所在脏腑、发病时间与特点把咳嗽分为8种证型,患者却不会准确地按照书本得病,辨证论治必须灵活。
以下仅为咳嗽的基本辨经思路,具体诊治必须根据患者个体经络改变以及症候的呈现来判断。
风寒证型:咳嗽咽喉发紧,背部发紧,背寒。稀白痰或无痰或少痰。脉浮紧,苔薄白。
常见变动经脉:督脉、太阴经、手阳明经。
选经:根据辨经,可选督脉、手太阴经等。
选穴:大椎、列缺等。
风热证型:痰较稠,甚者痰黄。
常见变动经脉:督脉、手太阴经、手阳明经。
选经:根据辨经,可选督脉、手太阴经等。
选穴:大椎(或陶道)、尺泽等。
燥热证型:干咳无痰,或带少量血丝。由外感咳嗽传变而来者居多。
常见变动经脉:手太阴经、手阳明经、手厥阴经。
选经:根据辨经,可选手太阴经、手厥阴经等。
选穴:孔最、(咳血多时加)曲泽等。
湿痰证型:咳嗽痰多,痰出后则咳嗽减轻。
常见变动经脉:太阴经、阳明经、任脉。
选经:根据辨经,可选任脉、太阴经、阳明经等。
选穴:中脘、丰隆、列缺等。
肝火证型:咳嗽气逆,无痰,咽干。
常见变动经脉:太阴经、厥阴经、少阳经。
选经:根据辨经,可选少阳经、手太阴经等。
选穴:外关、足临泣、尺泽等。
阴虚证型:干咳少痰,痰如小核,或白或灰。
常见变动经脉:太阴经、厥阴经。
选经:根据辨经,可选手太阴经、足少阴经等。
选穴:尺泽、鱼际、复溜等。
气虚证型:久咳,劳累后咳嗽不断,甚者无力,或咳嗽同时遗尿(肾虚),以女士为主。
常见变动经脉:太阴经、少阴经、任脉。
选经:根据辨经,可选任脉、太阴经等。
选穴:太渊、太白、气海等。
(咳嗽病案曾刊发在6月27日、7月4日本版“验案赏析之经络医学”栏目
治咳三法【草根一生】
(2015-01-18 04:39:45)
咳嗽之病,究其病机皆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治法实者宜清宜散,虚者宜补宜敛,若实虚兼有,则清(或散)补(或敛)并施。具体治疗时,外感者宜疏风、解热、润燥、散寒等,内伤者则有治其本脏,调其情志,兼治他脏等,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
治疗咳嗽,重视肺气之宣降,气道之通利。无论外感与内伤,宣肺之品,常用麻黄、桔梗、苏叶等;降肺之药,常用杏仁、前胡、苏子、葶苈子等;兼咽喉不利者,常在宣肺、肃肺方的基础上辨证加入清喉利咽之品,如山豆根、板蓝根、元参、牛蒡子等。临证时根据具体情况,实证者,宣降并用;虚证者,宣降剂中加以收敛之药。总之,咳嗽之治,重在宣降,宣降之外,随证治之。以下是三则医案,供同道参考:
病案1 清热化痰、清喉利咽法
李某,男,21岁,2011年11月16日诊。
咽喉部奇痒,常引起咳嗽,每天中午饭后常咳一小口黄痰,咽干,舌尖红,苔黄稍腻,脉滑。
证属:痰热蕴肺,上攻咽喉。
治以:清热化痰,清喉利咽。
处方:麻黄5克,杏仁10克,甘草6克,浙贝15克,射干10克,白僵蚕10克,薄荷6克,元参10克,前胡10克,陈皮6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咳嗽咽痒减轻,又服10剂而愈。
按:喉源性咳嗽以咽喉干痒,引起顿咳,愈咳而愈感干痒为诊断要点。此病以喉头奇痒为先兆,伴有干咳,多数有外感史,一般肺部检查无阳性体征。此案从症状分析属于此类疾病范围,对于热毒攻咽而致的喉源性咳嗽,陈宝贵常用上处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收效很好。上方中麻黄、杏仁宣降并用而止咳;浙贝、前胡、陈皮止咳化痰;元参、薄荷、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甘草调和诸药。患者共服此方10余剂而病愈。
另外,浙贝《本草正义》载:“最降痰气,善开郁结……疗喉痹”,故可用于喉源性咳嗽。浙贝还善于清胃热而制酸,陈宝贵在治疗胃病反酸案中常用此药,亦收良效。
天津中医一附院黄文政教授为师之好友,介绍一治疗喉源性咳嗽经验方,组方为麻黄、杏仁、甘草、蝉蜕、僵蚕、射干、马勃、薄荷、桔梗、前胡、木蝴蝶。他说此方用于治疗喉源性咳嗽有佳效。从方药分析两方用意相同,而用药略有差别,可作一参考。
病案2 清肝泻火、宁肺止咳法
马某,女,25岁,2007年3月8日诊。
咳嗽,黄痰,胸胁痛,口苦,大便干,已5~6天,舌边红,苔黄,脉弦稍数。
证属:肝火犯肺。
治以: 清肝泻火,宁肺止咳。
处方:栀子10克,龙胆草5克,竹茹10克,黄芩10克,浙贝10克,杏仁10克,麦冬10克,大黄3克,麻子仁10克,甘草10克。3剂,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
二诊:药后咳嗽胁痛减轻,已不口苦,大便改善,脉稍弦。稍作加减,继服7剂而愈。
按:肝属木,肺属金,肝火犯肺为反克。轻者可见咳嗽阵作,咯痰黄稠,胸胁灼痛,易怒口苦,烦热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重者则可见咳鲜血,胸胁阵痛等。此案据舌脉症也辨为肝火犯肺证。方中栀子、龙胆草、黄芩清泻肝肺之火;竹茹、浙贝清热化痰;杏仁止咳;麦冬养阴;大黄、麻子仁润肠通便;甘草调和诸药。病本不重,故可服10剂而病愈。
病案3 润肺止咳、益胃生津法
孟某,男,41岁,2008年11月29日诊。
咳嗽少痰,咽干咽痛,唇舌干燥,口渴,舌边尖红,苔白腻干,脉细数。
证属:肺胃阴虚。
治以:润肺止咳,益胃生津。
处方:百合30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沙参15克,浙贝15克,陈皮10克,炙麻黄5克,杏仁10克,扁豆10克,甘草10克。3剂,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温服,每日1剂。
二诊(12月4日):药后咳嗽、咽干、唇燥症状减轻,又予7剂。后来电告知痊愈。
按:依据咳嗽少痰,咽干咽痛,唇舌干燥,口渴可诊断为肺胃阴虚证。舌苔白腻干,脉细数亦为肺胃阴虚的表现,舌边尖红为兼有热象。沙参麦冬汤有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肺胃阴伤而致口渴咽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陈宝贵此案即用沙参麦冬汤合三拗汤,治疗而愈。上方中加陈皮可防养阴药之壅滞。
小儿咳嗽治法 【草根一生】
(2015-01-15 08:32:19)
[编辑]
[删除]
标签:
美食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寒易热,易虚易实。肺居高位,又为娇脏,加之小儿之体,更易受邪,故外邪一来,肺先受之,致使肺气郁闭,宣降失常,发为咳嗽、咳喘等。又,小儿体禀纯阳,外邪入后,转化为热证、实证者多,救治不及,易化火生风,变生危症。
小儿咳嗽(咳喘)之因,有风寒引起者,有风热引起者,有痰湿动肺者,有痰热扰肺者,有阴虚肺热者,有食积生痰者。陈宝贵教授治疗此证,风寒者,以祛风散寒、止咳化痰为主,用杏苏散加减;风热者,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主,用桑菊饮加减;痰湿者,以燥湿健脾、化痰止咳为主,用二陈汤加二术、杏仁;痰热者,以清热肃肺、止咳化痰为主,用清宁散加减;肺阴虚者,以滋阴清热、止咳为主,用沙参麦冬汤加减;热极生风者,以清热解毒、息风止痉为主,用羚羊钩藤饮加减;痰热闭肺者,以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为主,用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对于急危重症者,应内外并用,中西合治,以免耽误病情。
一 清肺肃胃法
赵某,男,8岁,1993年2月24日诊。
咳嗽,少痰,发热,体温38.8,不思食,苔黄,脉滑数。
证属:热蕴肺胃。
治以:清肺肃胃。
处方:蝉衣6克,薄荷3克,牛蒡子6克,杏仁6克,槟榔3克,金银花10克。水煎150毫升,温服,4小时1次。
1剂而咳轻热退,又服2剂而病愈。
按:咳嗽,少痰,发热为痰热蕴肺;不思食,苔厚腻为胃有湿热;脉滑为痰热之征象。从舌脉症分析可知,此证为热重于痰,属热重而痰轻,故治疗以清肺肃胃为主。上方中以蝉衣、薄荷、银花、牛蒡子皆辛凉之品,可清泻肺胃之热;杏仁降气止咳;槟榔消积下气,可助脾胃消化。辨证准确,患者共服3剂而愈。
二 清肺降火、消食导滞法
邱某,女,5岁半,2004年4月3日诊。
咳嗽,头痛,腹胀,纳呆,舌红,苔薄黄,脉数。
证属:肺经郁热上扰,兼有食滞。
治以:清肺降火、消食导滞。
处方:杏仁6克,金银花10克,菊花6克,葶苈子5克,紫苏5克,槟榔6克,炒莱菔子6克。3剂,水煎1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日1剂。
药后病愈。
按:热邪扰肺,故见咳嗽。火性炎上,上扰头部,故见头痛。腹胀、纳呆为饮食积滞所致。舌红,苔薄黄,脉数为肺及脘腹有热之征象。依据舌脉症辨证为肺经郁热上扰,兼有食滞之证。故治疗以清肺降火,消食导滞为主。上方中以杏仁、葶苈子降气化痰止咳;银花、菊花辛凉之药,可清热降火,以止头痛;槟榔、炒莱菔子消食导滞;紫苏理气除胀。辩证准确,病本不重,故可3剂而愈。
三 健脾化痰、止咳定喘法
刘某,男,2岁,2000年4月5日诊。
受凉之后咳嗽不止,经治未见好转,住院治疗,请会诊。现症:咳喘痰鸣夜甚,有时呕吐,大便溏,次数多,苔白,舌尖稍赤,脉滑。西医诊为肺炎。中医诊为:咳喘。
证属:痰蕴肺脾,肺失宣降。
治以:健脾化痰,止咳定喘。
处方:半夏3克,陈皮3克,茯苓5克,麻黄1克,杏仁3克,砂仁3克,苍术3克。2剂,水煎10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日1剂。
二诊(4月7日):痰减,呕止,大便正常,仍有咳喘。上方加厚朴3克,又取2剂。
三诊(4月9日):咳喘大减,又取2剂。
药后病愈。
按:寒邪入肺,肺气不得宣降,故见咳喘;脾虚生痰,痰蕴于肺,故见痰多;脾胃虚寒,升降失调,可见呕吐,便溏;舌尖稍赤为阳气尚足;苔白、脉滑为痰湿之象。依据舌脉症辨证为痰蕴肺脾,肺失宣降之证。故治疗以健脾化痰,止咳定喘为主。上方中以麻黄、杏仁宣降肺气;砂仁醒脾和胃;苍术、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痰,其中半夏又可降逆止呕。二诊时仍有咳喘,故加厚朴降肺胃之气。药对病证,疗效亦佳,患者仅服6剂而愈。又,上方可视为二陈汤、三拗汤的加减方。
四 清热化痰、宣肺定喘、甘寒养阴法
王某,男,5岁,2006年5月16日诊。
内科请会诊:主因“咳嗽10天,加重3天”来诊。现症:咳喘,少痰,发热,体温:39.1,口渴,舌红少津,脉滑数。肺部听诊有少量痰鸣音,面部轻度缺氧症状。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2.0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3%。胸片提示:右肺炎症。西医诊为小儿肺炎。中医诊为咳喘。
证属:痰热蕴肺,肺气郁闭,热邪伤阴。
治以:清热化痰,宣肺定喘,甘寒养阴。
处方:麻黄3克,杏仁6克,石膏12克,甘草3克,沙参5克,麦冬5克,花粉5克,山药5克,浙贝5克,天竺黄5克,金银花10克。水煎1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2剂。
二诊(5月18日):咳喘轻,发热减,体温:37.8。又取2剂。
三诊(5月20日):无明显咳喘,不发热,舌转润,又取2剂。
药后病愈。
按:外邪入里化热,热蕴于肺,肺气郁闭,故见咳喘,少痰。邪热充斥内外,故见发热。热邪伤阴,故见舌红少津。脉滑数为痰热之征象。依据舌脉症辨证为痰热蕴肺,肺气郁闭,热邪伤阴之证。故以清热化痰、宣肺定喘、甘寒养阴法为主。方用麻杏石甘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上方中麻黄、杏仁一宣一降,止咳平喘,且麻黄量小仅取其宣肺的目的;石膏量稍大,可清泄肺热以生津;金银花清热热毒有退热之功;沙参、麦冬、花粉甘寒以养阴;浙贝、天竺黄清热化痰;山药、甘草顾护胃气。证对药准,故一诊而病减,前后共服6剂而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