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2023-03-07 16:53:59)


时间:2023-03-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刘蓉 覃基烜 陈柏君 刘丹

 

岐黄学者熊磊为云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儿科多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治疗小儿咳嗽,曾提出小儿咳嗽证治三期九法的见解。

咳嗽变异性哮喘系儿科常见多发病,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是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病临床表现多为久咳不愈、夜咳明显、咽痒即咳、咳剧面红胸胀、咳嗽反复发作,属于中医学“咳嗽”“喘证”等范畴。

笔者跟熊磊侍诊两年有余,观熊磊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认识和治疗有独到之处,现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病因病机

从“风、气”立论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为“风咳”“风哮”“风嗽”等,临床表现多为久咳不愈、夜咳明显、咽痒即咳、咳剧面红胸胀、咳嗽反复发作,符合“风邪善行数变”“风性轻扬、易袭阳位”“风盛则挛急”“风胜则痒”等风邪致病特点。五脏中肝旺于春,主升发,为气化之始点;肺旺于秋,主肃降,为气化之终点。肝与肺,一升一降,一始一终,两者互相协调,则脏腑气机升降正常。若肝与肺的气机升降平衡被破坏,肝气太旺,升发无制,必致肺降失调,肺气上逆。

从“肺、肝”立论本病病位在肺,与肝密切相关。《灵枢》云:“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说明肝和肺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络属。小儿有肺脏娇嫩,肝常有余的特点,若肝气太盛,则可逆乘犯肺,则使肺金受病。肺虚则不能制肝木,使肝升发无制而侮,令肺气上扰而咳。云南昆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气候干燥,小儿又为纯阳之体,感受外邪极易化热,久之则耗伤营阴,肝郁化火,循经上犯,灼伤肺络,即“木火刑金”,出现久咳不愈、夜咳明显、咽痒即咳、咳剧面红胸胀。

辨治经验

基础方炙麻绒、炙紫菀、百部、杏仁、炙桑白皮、地骨皮、黄芩、青黛、甘草。

适应症久咳不愈,运动后及夜间咳嗽明显,咽痒即咳,咳剧面红胸胀,咳嗽反复发作,有痰或痰少,舌红苔黄,咽红。

组方分析方中炙麻黄辛散而微兼苦降之性,归肺、膀胱经,可外开皮毛的郁闭,以使肺气宣畅,风邪表散,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善平喘,为主治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杏仁味苦降泄,肃降兼宣发肺气而能止咳平喘,二药配伍宣肺降气。紫菀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百部甘润苦降,微温不燥,归肺经,功专润肺止咳;桑白皮味甘性寒降,主入肺经,能清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而平喘;地骨皮甘寒,善清泻肺热,除肺中伏火,则清肃之令自行;黄芩性味苦寒,主入肺经,善清上焦之肺热;青黛咸寒,主清肝火又泻肺热;甘草性味甘平,具有平喘止咳,调和诸药之功。

熊磊主张在内服汤药同时采用药浴,嘱家长煎药后的药渣再煎取汁,年幼儿兑水洗澡、年长儿兑水浴足。此举既节约资源,又协同增效,并且简单易行。本病发作期间,不宜食海鲜、羊肉、鸭子等发物及辛辣肥甘之品。

典型医案

陶某某,男,6岁,2015年3月10日初诊。患者因“反复咳嗽2月余”就诊。患者久咳不愈,以夜间咳嗽为主,甚至整夜不能入睡,咽痒即咳。3月前在昆明某医院查胸片、呼吸道九联检等均未见异常,肺通气功能检查正常,但气道激发试验强阳性,故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予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特布他林雾化液,口服孟鲁司特那等,症状有所减轻,但仍有咳嗽。3天前患儿感寒后再次出现咳嗽,昼夜均咳,影响睡眠,咽痒即咳,咳嗽剧烈时,常常面红目赤,应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2mL/次,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2mL/次,每日1次雾化吸入,并口服孟鲁司特那仍不能止咳。刻诊:咳嗽剧烈,甚则呕吐,咳少量痰,咽痒,鼻塞,流涕,烦躁不安,纳眠差,二便可。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数。

拟方加减:炙麻黄5g,百部10g,炙紫菀10g,杏仁10g,炙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炒黄芩10g,青黛5g,苍耳子10g,法半夏10g,甘草5g。

二诊:服5剂后患者咳嗽明显减轻,夜间可以入睡,无呕吐,咽痒,鼻塞流涕减轻,纳可,二便调。在原方基础上去青黛、苍耳子、法半夏,加千张纸5g,麦冬10g,五味子10g。

三诊:继用一周后复诊,咳止,要求调理。

按由于小儿过敏性咳嗽主要表现为久咳不愈,夜咳明显,咽痒即咳,咳剧面红胸胀等症,此次发病仍属肝火犯肺为主,故治以清肝肃肺、宣肺止咳为主,恰合小儿肺脏娇嫩,肝常有余的特点。方中麻黄宣肺降气平喘,百部润肺止咳,桑白皮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而平喘,地骨皮泻中伏火,杏仁止咳平喘,紫菀止咳化痰,黄芩清肺热,青黛清肝火又泻肺热,甘草平喘止咳,调和诸药。本方清肝与润肺并用,宣肺与降气结合,共奏滋阴润燥、清肝肃肺、宣肺止咳之效。在二诊时,观患儿咳嗽有减,治之有效,但虑其病久有肺阴不足之象,治之则在效方基础上加五味子、麦冬养阴润肺,既可巩固疗效,又可清肃降逆止咳,故尽收全功。(刘蓉 覃基烜 陈柏君 刘丹  云南中医药大学)

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

 (2023-03-22 08:13:24)[编辑][删除]
卡介苗多糖核酸是从卡介菌中提取的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物质,是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它主要作用在了机体免疫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和抗过敏的能力。如果小宝宝免疫力很差,容易反复得一些感染的时候,可以考虑接种卡介菌素疫苗来达到增强免疫力、治疗疾病的作用。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感冒、慢性感染、过敏性疾病、免疫复合疾病等都有一定的增强免疫的效果。

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是使用于调节免疫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感冒以及哮喘,这种药物一般是提取多糖核酸与灭菌生理盐水溶液配制而成的,本品药物为无色透明液体,很多人对于一些药物的用量以及用法都不是很了解,如果对药物的使用方法不了解,最好是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来正确用药,或者是根据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来使用。

步骤/方法:

1、 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的使用方法一般是肌内注射,每次1ml,每周2到3次,它的疗程是三个月为一个疗程,小儿应酌减或遵医嘱,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使用后,有部分人还有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由有些注射的部位有红肿洁、结节、热敷后会自行消退,或者偶见低烧,过敏体质会出现皮疹,罕见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2、 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本品不应有摇不散的凝块以及异物,如果发现有裂纹或者有异物者不可使用,另外,孕妇以及哺乳期的妇女、儿童、老年人,在用药方面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来正确使用。

3、 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通过调节机体内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功能,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对支气管炎、哮喘等有一定的治疗疗效,达到抗过敏以及平喘的作用。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熊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2014-12-29 05:41:15)[编辑][删除]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证脉是辨证灵魂【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2014-12-28 20:00:30)[编辑][删除]

 证脉是辨证灵魂【草根一生】


   每个证,都须明确性质、病位、程度、病势四个要素,可简称为四定。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脉是辨证论治的灵魂、精髓。证确定了,法由证出,方依法立,此即平脉辨证的全过程。

    中医的根本特色是辨证论治,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证又依脉而定,因此,脉又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灵魂。掌握了脉,就掌握了平脉辨证体系的钥匙。

    以脉定证,这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俯拾皆是,如《伤寒论》首列《辨脉法》与《平脉法》两篇。脉阳证阳,脉阴证阴。在每篇标题中,皆明确指出,“脉证并治”,脉在证之上,意为以脉定证,法依证立,方由法出。在辨证论治总纲中又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观其脉证,就是平脉辨证。

    四诊之中,以脉为首,脉诊在诊断中的权重占50%~90%。脉无假,只存在对脉的认识问题,而不存在舍脉从症的问题。脉的原理是气血变动,虚实则是脉之总纲。学习脉诊,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要学会动态诊脉。

    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可具体化为以下几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脉解症,以脉解舌,方无定方,法无定法;以整体观为指导,胸有全局,整体辨证;平脉辨证;首分虚实;动态辨证;崇尚经方。

  医圣首先将百病依据《内经》阴阳学说,分为阴阳两大类。正如《金匮要略》所言:“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然阴阳各有多寡进退,又将阴阳二病进而分为三阴、三阳六病。六病之中,仍然有阴阳多寡进退,如太阳病分为太阳伤寒、中风、温病三纲鼎立。太阳中风,又有兼夹、传变等诸多不同,因而又进一步分类,如桂枝汤证之中,又分为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桂汤证等等,一直分到每位患者、不同时空的证,这就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

辨体论治浅说  【草根一生】

   证脉是辨证灵魂【草根一生】 (2014-12-28 14:10:17)[编辑][删除

     病情庞杂,辨证论治或辨病论治总难收效。但若从辨体论治,着眼于整体,或温其阳,或补其阴,或益其气,或养其血,而对病的一面,如有咳嗽可不用止咳药,看似不对症,却往往可收到良好疗效,这就是体质辨治。实则是《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也即“治病必求于本”之意。

  症状千奇百怪,并非书本上记载有证可辨,有方可依,有的病人会查不出什么病,医者用药很难下手,有时药用下去却难以收效,这种病人攻之不得,补之无益,病人多表现为阴阳俱虚之象,其:“补阳则阴竭,补阴则阳脱”。如此病人临证之时,只可治其体,不可治其病。如治一妇人,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目糊,食不知味,胸闷纳呆,情绪激动,畏寒畏热,时有汗出,周身肢体痛麻不适,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舌体胖大,病已三载,检查无异常发现,服药罔效。实属阴阳俱虚,令医者茫然难以施治,但观其实乃气虚痰湿体质,即立方以益气汤合温胆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15克,炙黄芪15克,焦白术12克,柴胡5克,当归15克,竹茹9克,枳实5克,陈皮9克,半夏9克,茯苓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服药7剂后,诸症减轻,后续原方随证加减,症状消失。

    此外有的患者久病痼疾,百孔千疮,用药难以顾全,可据体质辨治,使正气足而邪自退。如有一患肾病综合征,全身水肿,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周身乏力,蛋白尿,此患者脾虚体质明显,治以健脾益气升阳立方,参苓白术散为基础加生黄芪30克,升麻5克,葛根6克,柴胡5克,意在健脾化源,升阳益气,药后水肿日渐消退,尿蛋白日渐下降,症状向愈。

    总之,体质辨治即是治疗整体,实乃中医之特色,但临证之时并非所有疾病都从体质辨治,假若慢性病而患感冒,即需治其新感,即以治病为主。

辨经选经治咳嗽(转)【草根一生】

编辑删除2015-01-11 09:27:59

 

症候分析结合经络诊察

辨经选经治咳嗽

王居易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咳嗽虽然是一种常见病,但病因较复杂。笔者治疗的咳嗽病例,病经基本都包括手太阴肺经,但还包括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任脉、督脉等,变化多样。故临床中,咳嗽和具体经络应根据经络诊察与经络辨证来对接;同时,经络诊察的结果还必须对接其症候结构。

    各经咳嗽的辨析与治疗

    单纯手太阴肺经诊察异常的咳嗽,若为实象,如有黄痰、咽痛,取合穴尺泽;若为虚象,有久咳不愈、恶寒、气短无力,可取太渊、肺俞或募穴中府。尺泽和太渊也可配其络穴列缺,宣肺通络。若伴有胸痛或咯血,可配郄穴孔最,止痛止血。若伴有咽喉肿痛,可在井穴少商放血清热解毒。

    有的时候,经络诊察会发现手太阴经无异常,手阳明经反而异常。根据表里经的相关性,此时可以使用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通过疏散食管周围的气血缓解咳嗽。同理,如果有咽喉肿胀,也可以取手阳明经井穴商阳放血。

    咳嗽也可由于足太阴脾经异常引发。若脾气虚,脾气不升,肺气不降,导致咳嗽。太阴经行津液,帮助水液代谢,如太阴经失常可生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从而导致咳嗽伴有痰。在这种情况下,取手足太阴经的腧穴。

    若为实象可调节本经的气机,取其合穴尺泽、阴陵泉。虚象可取其原穴太渊和太白。也可以考虑灸脾和肺的背俞穴。若本脏的功能失常,可考虑取其募穴中府和章门。中府可用揲法,章门可揲可针刺,均有一定治疗效果。

    若是手太阴经和足少阴经并病导致的咳嗽,同时有手足太阴经异常,可考虑以下的配穴:肾阴亏虚引起的干咳,可取复溜配尺泽或列缺;肾阳虚,肾不纳气所致咳嗽,伴有恶寒、腰膝凉,可以取太溪配太渊或列缺:当咳嗽伴有咽喉干燥、声音嘶哑可取照海配列缺或尺泽,其余配合的手太阴经腧穴要随症取。

    手厥阴经也可引起咳嗽。“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灵枢·经脉》)胸膈有郁热,上逆犯肺,导致咳嗽黄痰、口干苦等症。若厥阴经异常,有咳嗽黄痰,伴有烦躁等症,可取大陵、行间清厥阴经的郁热。若咳嗽的实象较明显,取曲泽、曲泉,调理本经的气机。

    任脉也可以用于治疗咳嗽伴有胸闷、胸胀、胸痛等症,或有一部分患者感觉咳嗽源于任脉胸骨处的固定部位,常用任脉腧穴璇玑至膻中一带,采用揲法或针刺。选穴不宜过多,一个腧穴足够。选腧穴时,必须先循摸任脉,看是否有异常。

    督脉为阳脉之海,因此可以取督脉的腧穴治疗外感咳嗽或虚象咳嗽。如风寒咳嗽,有白痰、恶寒等症,可悬灸大椎15~20分钟。大椎有固表散寒的作用。风热咳嗽,有黄痰、身热等症,可以点刺大椎。慢性咳嗽也可取陶道、身柱等穴。

    腧穴的选择取决于病人的具体症状。慢性咳嗽有虚象可以考虑选原穴,还可以考虑灸相关的背俞穴,或取相关的募穴; 另外久咳不愈也可以灸膏肓:“久嗽,最宜灸膏肓穴,其次则宜灸肺俞等穴,各随证治之。”(《针灸资生经》)背俞穴对本脏有温阳行气的功能,募穴调节本脏代谢废物的排除。因此背俞穴适合用于阳虚咳嗽,募穴适合用于本脏功能失常的患者。切记,所有的经络腧穴都可以参与治疗咳嗽,关键在于辨经选经的准确。

    症候与经络诊察相结合

    “咳嗽”包括“咳”和“嗽”两个症状。《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笔者临床上习惯把两个症状写成一个症状,仅写“干咳”则指咳,“白痰”则指嗽。)

    《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的脏腑辨证和辨经可从肺开始考虑,但还要看病因是否涉及其他的脏腑或致病因素。由此寻找病根,尤其在单取肺经腧穴无效时,应该仔细询问咳嗽的性质、部位、伴有症状及发病时间,分析症候结构,再把症候与经络诊察结合,才能准确把握证治。

    例如,是阵咳还是连续性咳嗽?咳嗽的部位在咽喉里还是来自胸或腹?除咳嗽之外有什么伴见症状?察经后发现哪条经脉与咳嗽有关,且在这些经脉里面,哪条经脉为主要病变经脉?这些都有辨证价值。在《诸病源候论》里有详细分析。

    咳嗽的部位有咽喉、膈、气管、肺。浅咳为咽喉痉挛咳嗽;深咳或在气管,或在横膈。应仔细询问患者气逆的部位,尤其是慢性咳嗽可在胸膈或脐下。咳嗽如有痰说明有病邪,根据痰的性状和颜色能知道源于何种病邪(风、寒、暑、湿、燥、火),来自身体的哪些部位及身体寒热虚实状态。

    咳嗽的伴有症候包括:胸膈疼痛,或牵连到腹部,或胃脘痛,或咳嗽引起遗尿,或咳痰带血丝,或发热,或不发热,或发低热等等。《诸病源候论》解释,根据不同的发病季节,先受邪的脏与季节有关,因此咳嗽的症候结构往往会体现于所在脏腑的范围、性质和伴有症状。五脏之咳日久不愈,可能传给六腑。

    因此,医生必需首先熟悉怎样分析咳嗽的症候结构才能进行治疗。《中国医学大辞典》中根据病邪、所在脏腑、发病时间与特点把咳嗽分为8种证型,患者却不会准确地按照书本得病,辨证论治必须灵活。

    以下仅为咳嗽的基本辨经思路,具体诊治必须根据患者个体经络改变以及症候的呈现来判断。

    风寒证型:咳嗽咽喉发紧,背部发紧,背寒。稀白痰或无痰或少痰。脉浮紧,苔薄白。

    常见变动经脉:督脉、太阴经、手阳明经。

    选经:根据辨经,可选督脉、手太阴经等。

    选穴:大椎、列缺等。

    风热证型:痰较稠,甚者痰黄。

    常见变动经脉:督脉、手太阴经、手阳明经。

    选经:根据辨经,可选督脉、手太阴经等。

    选穴:大椎(或陶道)、尺泽等。

    燥热证型:干咳无痰,或带少量血丝。由外感咳嗽传变而来者居多。

    常见变动经脉:手太阴经、手阳明经、手厥阴经。

    选经:根据辨经,可选手太阴经、手厥阴经等。

    选穴:孔最、(咳血多时加)曲泽等。

    湿痰证型:咳嗽痰多,痰出后则咳嗽减轻。

    常见变动经脉:太阴经、阳明经、任脉。

    选经:根据辨经,可选任脉、太阴经、阳明经等。

    选穴:中脘、丰隆、列缺等。

    肝火证型:咳嗽气逆,无痰,咽干。

    常见变动经脉:太阴经、厥阴经、少阳经。

    选经:根据辨经,可选少阳经、手太阴经等。

    选穴:外关、足临泣、尺泽等。

    阴虚证型:干咳少痰,痰如小核,或白或灰。

    常见变动经脉:太阴经、厥阴经。

    选经:根据辨经,可选手太阴经、足少阴经等。

    选穴:尺泽、鱼际、复溜等。

    气虚证型:久咳,劳累后咳嗽不断,甚者无力,或咳嗽同时遗尿(肾虚),以女士为主。

    常见变动经脉:太阴经、少阴经、任脉。

    选经:根据辨经,可选任脉、太阴经等。

    选穴:太渊、太白、气海等。

    (咳嗽病案曾刊发在6月27日、7月4日本版“验案赏析之经络医学”栏目

 

治咳三法【草根一生】

  

(2015-01-18 04:39:45)

           咳嗽之病,究其病机皆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治法实者宜清宜散,虚者宜补宜敛,若实虚兼有,则清(或散)补(或敛)并施。具体治疗时,外感者宜疏风、解热、润燥、散寒等,内伤者则有治其本脏,调其情志,兼治他脏等,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

   治疗咳嗽,重视肺气之宣降,气道之通利。无论外感与内伤,宣肺之品,常用麻黄、桔梗、苏叶等;降肺之药,常用杏仁、前胡、苏子、葶苈子等;兼咽喉不利者,常在宣肺、肃肺方的基础上辨证加入清喉利咽之品,如山豆根、板蓝根、元参、牛蒡子等。临证时根据具体情况,实证者,宣降并用;虚证者,宣降剂中加以收敛之药。总之,咳嗽之治,重在宣降,宣降之外,随证治之。以下是三则医案,供同道参考:

    病案1 清热化痰、清喉利咽法

    李某,男,21岁,2011年11月16日诊。

    咽喉部奇痒,常引起咳嗽,每天中午饭后常咳一小口黄痰,咽干,舌尖红,苔黄稍腻,脉滑。

    证属:痰热蕴肺,上攻咽喉。

    治以:清热化痰,清喉利咽。

    处方:麻黄5克,杏仁10克,甘草6克,浙贝15克,射干10克,白僵蚕10克,薄荷6克,元参10克,前胡10克,陈皮6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咳嗽咽痒减轻,又服10剂而愈。

    按:喉源性咳嗽以咽喉干痒,引起顿咳,愈咳而愈感干痒为诊断要点。此病以喉头奇痒为先兆,伴有干咳,多数有外感史,一般肺部检查无阳性体征。此案从症状分析属于此类疾病范围,对于热毒攻咽而致的喉源性咳嗽,陈宝贵常用上处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收效很好。上方中麻黄、杏仁宣降并用而止咳;浙贝、前胡、陈皮止咳化痰;元参、薄荷、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甘草调和诸药。患者共服此方10余剂而病愈。

    另外,浙贝《本草正义》载:“最降痰气,善开郁结……疗喉痹”,故可用于喉源性咳嗽。浙贝还善于清胃热而制酸,陈宝贵在治疗胃病反酸案中常用此药,亦收良效。

    天津中医一附院黄文政教授为师之好友,介绍一治疗喉源性咳嗽经验方,组方为麻黄、杏仁、甘草、蝉蜕、僵蚕、射干、马勃、薄荷、桔梗、前胡、木蝴蝶。他说此方用于治疗喉源性咳嗽有佳效。从方药分析两方用意相同,而用药略有差别,可作一参考。

    病案2 清肝泻火、宁肺止咳法

    马某,女,25岁,2007年3月8日诊。

    咳嗽,黄痰,胸胁痛,口苦,大便干,已5~6天,舌边红,苔黄,脉弦稍数。

    证属:肝火犯肺。

    治以: 清肝泻火,宁肺止咳。

    处方:栀子10克,龙胆草5克,竹茹10克,黄芩10克,浙贝10克,杏仁10克,麦冬10克,大黄3克,麻子仁10克,甘草10克。3剂,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

    二诊:药后咳嗽胁痛减轻,已不口苦,大便改善,脉稍弦。稍作加减,继服7剂而愈。

    按:肝属木,肺属金,肝火犯肺为反克。轻者可见咳嗽阵作,咯痰黄稠,胸胁灼痛,易怒口苦,烦热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重者则可见咳鲜血,胸胁阵痛等。此案据舌脉症也辨为肝火犯肺证。方中栀子、龙胆草、黄芩清泻肝肺之火;竹茹、浙贝清热化痰;杏仁止咳;麦冬养阴;大黄、麻子仁润肠通便;甘草调和诸药。病本不重,故可服10剂而病愈。

    病案3 润肺止咳、益胃生津法

    孟某,男,41岁,2008年11月29日诊。

    咳嗽少痰,咽干咽痛,唇舌干燥,口渴,舌边尖红,苔白腻干,脉细数。

    证属:肺胃阴虚。

    治以:润肺止咳,益胃生津。

    处方:百合30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沙参15克,浙贝15克,陈皮10克,炙麻黄5克,杏仁10克,扁豆10克,甘草10克。3剂,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温服,每日1剂。

    二诊(12月4日):药后咳嗽、咽干、唇燥症状减轻,又予7剂。后来电告知痊愈。

    按:依据咳嗽少痰,咽干咽痛,唇舌干燥,口渴可诊断为肺胃阴虚证。舌苔白腻干,脉细数亦为肺胃阴虚的表现,舌边尖红为兼有热象。沙参麦冬汤有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肺胃阴伤而致口渴咽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陈宝贵此案即用沙参麦冬汤合三拗汤,治疗而愈。上方中加陈皮可防养阴药之壅滞。

小儿咳嗽治法 【草根一生】

   

(2015-01-15 08:32:19)

[编辑]

[删除]

标签: 

美食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寒易热,易虚易实。肺居高位,又为娇脏,加之小儿之体,更易受邪,故外邪一来,肺先受之,致使肺气郁闭,宣降失常,发为咳嗽、咳喘等。又,小儿体禀纯阳,外邪入后,转化为热证、实证者多,救治不及,易化火生风,变生危症。

    小儿咳嗽(咳喘)之因,有风寒引起者,有风热引起者,有痰湿动肺者,有痰热扰肺者,有阴虚肺热者,有食积生痰者。陈宝贵教授治疗此证,风寒者,以祛风散寒、止咳化痰为主,用杏苏散加减;风热者,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主,用桑菊饮加减;痰湿者,以燥湿健脾、化痰止咳为主,用二陈汤加二术、杏仁;痰热者,以清热肃肺、止咳化痰为主,用清宁散加减;肺阴虚者,以滋阴清热、止咳为主,用沙参麦冬汤加减;热极生风者,以清热解毒、息风止痉为主,用羚羊钩藤饮加减;痰热闭肺者,以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为主,用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对于急危重症者,应内外并用,中西合治,以免耽误病情。

   一  清肺肃胃法

    赵某,男,8岁,1993年2月24日诊。

    咳嗽,少痰,发热,体温38.8,不思食,苔黄,脉滑数。

    证属:热蕴肺胃。

    治以:清肺肃胃。

    处方:蝉衣6克,薄荷3克,牛蒡子6克,杏仁6克,槟榔3克,金银花10克。水煎150毫升,温服,4小时1次。

    1剂而咳轻热退,又服2剂而病愈。

    按:咳嗽,少痰,发热为痰热蕴肺;不思食,苔厚腻为胃有湿热;脉滑为痰热之征象。从舌脉症分析可知,此证为热重于痰,属热重而痰轻,故治疗以清肺肃胃为主。上方中以蝉衣、薄荷、银花、牛蒡子皆辛凉之品,可清泻肺胃之热;杏仁降气止咳;槟榔消积下气,可助脾胃消化。辨证准确,患者共服3剂而愈。

   二  清肺降火、消食导滞法

    邱某,女,5岁半,2004年4月3日诊。

    咳嗽,头痛,腹胀,纳呆,舌红,苔薄黄,脉数。

    证属:肺经郁热上扰,兼有食滞。

    治以:清肺降火、消食导滞。

    处方:杏仁6克,金银花10克,菊花6克,葶苈子5克,紫苏5克,槟榔6克,炒莱菔子6克。3剂,水煎1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日1剂。

    药后病愈。

    按:热邪扰肺,故见咳嗽。火性炎上,上扰头部,故见头痛。腹胀、纳呆为饮食积滞所致。舌红,苔薄黄,脉数为肺及脘腹有热之征象。依据舌脉症辨证为肺经郁热上扰,兼有食滞之证。故治疗以清肺降火,消食导滞为主。上方中以杏仁、葶苈子降气化痰止咳;银花、菊花辛凉之药,可清热降火,以止头痛;槟榔、炒莱菔子消食导滞;紫苏理气除胀。辩证准确,病本不重,故可3剂而愈。

   三  健脾化痰、止咳定喘法

    刘某,男,2岁,2000年4月5日诊。

    受凉之后咳嗽不止,经治未见好转,住院治疗,请会诊。现症:咳喘痰鸣夜甚,有时呕吐,大便溏,次数多,苔白,舌尖稍赤,脉滑。西医诊为肺炎。中医诊为:咳喘。

    证属:痰蕴肺脾,肺失宣降。

    治以:健脾化痰,止咳定喘。

    处方:半夏3克,陈皮3克,茯苓5克,麻黄1克,杏仁3克,砂仁3克,苍术3克。2剂,水煎10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日1剂。

    二诊(4月7日):痰减,呕止,大便正常,仍有咳喘。上方加厚朴3克,又取2剂。

    三诊(4月9日):咳喘大减,又取2剂。

    药后病愈。

    按:寒邪入肺,肺气不得宣降,故见咳喘;脾虚生痰,痰蕴于肺,故见痰多;脾胃虚寒,升降失调,可见呕吐,便溏;舌尖稍赤为阳气尚足;苔白、脉滑为痰湿之象。依据舌脉症辨证为痰蕴肺脾,肺失宣降之证。故治疗以健脾化痰,止咳定喘为主。上方中以麻黄、杏仁宣降肺气;砂仁醒脾和胃;苍术、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痰,其中半夏又可降逆止呕。二诊时仍有咳喘,故加厚朴降肺胃之气。药对病证,疗效亦佳,患者仅服6剂而愈。又,上方可视为二陈汤、三拗汤的加减方。

   四  清热化痰、宣肺定喘、甘寒养阴法

    王某,男,5岁,2006年5月16日诊。

    内科请会诊:主因“咳嗽10天,加重3天”来诊。现症:咳喘,少痰,发热,体温:39.1,口渴,舌红少津,脉滑数。肺部听诊有少量痰鸣音,面部轻度缺氧症状。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2.0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3%。胸片提示:右肺炎症。西医诊为小儿肺炎。中医诊为咳喘。

    证属:痰热蕴肺,肺气郁闭,热邪伤阴。

    治以:清热化痰,宣肺定喘,甘寒养阴。

    处方:麻黄3克,杏仁6克,石膏12克,甘草3克,沙参5克,麦冬5克,花粉5克,山药5克,浙贝5克,天竺黄5克,金银花10克。水煎1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2剂。

    二诊(5月18日):咳喘轻,发热减,体温:37.8。又取2剂。

    三诊(5月20日):无明显咳喘,不发热,舌转润,又取2剂。

    药后病愈。

    按:外邪入里化热,热蕴于肺,肺气郁闭,故见咳喘,少痰。邪热充斥内外,故见发热。热邪伤阴,故见舌红少津。脉滑数为痰热之征象。依据舌脉症辨证为痰热蕴肺,肺气郁闭,热邪伤阴之证。故以清热化痰、宣肺定喘、甘寒养阴法为主。方用麻杏石甘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上方中麻黄、杏仁一宣一降,止咳平喘,且麻黄量小仅取其宣肺的目的;石膏量稍大,可清泄肺热以生津;金银花清热热毒有退热之功;沙参、麦冬、花粉甘寒以养阴;浙贝、天竺黄清热化痰;山药、甘草顾护胃气。证对药准,故一诊而病减,前后共服6剂而病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