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3/0220/16768606672571347_2220x1698.jpg
郝金凯在绘制经外奇穴图。
七年前,中医针灸专家、原延安地区人民医院(现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郝金凯(1927—2016)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为之奋斗一生的针灸事业。
六十多年前,风华正茂的郝金凯从北京来到延安,服务陕北老区人民,培养陕北医疗人才。他扎根陕北40年,出版了11本专著、创立了4个针灸研究所,演绎了一代大医不平凡的一生。在延安市档案馆内,郝金凯的相关资料装满了9个档案柜共计66个档案盒,一卷卷工整的手稿,一本本厚重的专著,一页页外出时的诊病记录,一封封与同行交流的信函,一张张实至名归的荣誉证书,默默地诉说着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以及在经外奇穴和实测经络研究方面的辉煌成就。
扎根黄土高原情系圣地延安
郝金凯是北京密云人,1950年就读于华北国医学院,未毕业就被留校任教,后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从事针灸教学、科研工作。
1958年,郝金凯随卫生部巡回医疗队来到延安地区黄龙山巡回医疗。陕北当时缺医少药的状况震动了他,于是他主动申请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生活,在延安安家落户,支援老区的医学事业。
1959年,郝金凯正式调入延安地区人民医院,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延安老区人民服务,并培养针灸人才。他走遍延安各县,多次在基层公社乡村开办针灸学习班,为生产队员讲授针灸课程,深受欢迎。在此期间,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群众掌握一些实用的针灸技术,他编印了《针灸20穴》简易讲稿18万份,还编写了《针灸图解手册》和《赤脚医生针灸手册》,共培训出2000多名“赤脚医生”,极大改善了陕北基层医疗的落后面貌,为延安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体现出了老一辈医学家扎根黄土高原,甘心为陕北老区奉献一生的高尚情怀。
探索经外奇穴勇攀医学高峰
经外奇穴指十四经以外的腧穴,主要是由历代针灸学家从临床实践中陆续发现的,也有一部分散见于民间流传的单方、验方中。
1956年,当时还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工作的郝金凯就着手准备编著经外奇穴图谱,他来到陕北工作后,虽然山大沟深,交通及信息不通畅,但他依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文献资料,查阅医学书刊一万余册,包括部分外国书刊。除了查阅资料外,他还向国内同行广泛征集经外奇穴,得到了广大同行的支持。在档案馆,我们还看到了国医大师路志正当年发来的信函,在信函中提供了自己所发现的经外奇穴“遗精穴”。
由于资料太多,郝金凯将它们分门别类放在纸箱里,堆积在家中,有记者采访时笑称这是“郝氏组合柜”。经过7年的辛苦编撰,1963年,40多万字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终于出版,书中确定了588个经外奇穴,中国科学院原院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书名。同时还出版了四张一套的《针灸经外奇穴挂图》。1974年,又出版《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一书,将经外奇穴补足到1007个,被译为英、日两种文字出版。截至2016年,该书已增订出版三次,第三版共收录1649个奇穴。
1976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祝总骧研究团队证实了十四经脉在人体上可测到,且经脉线仅为一毫米宽。这引起了长期从事针灸却苦于无法精准找到经络线的郝金凯极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揭开经络学说的面目,郝金凯决定与祝总骧携手合作,研究经络生物物理学。
1976年到1990年,郝金凯多次往返于北京与延安之间。他们使用经络生物物理测定法,验证了人体经脉体表循行的客观存在,并合著《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中国第一大发明的科学验证》一书,实现了针灸学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型,奠定了实测经络针灸学的基础。
经上一针见奇效医者仁心济世人
多年来,郝金凯一直全力推广实测经络针灸疗法。这种疗法在定经取穴时,可将穴位定位到直径仅为1毫米宽的点上,较传统的取穴法更为精准。郝金凯将此法首先在延安应用于临床,首创了以经络辨证、辨证归经、定经取穴、经上一针、循经导气、辨证吸氧的“实测经络针灸疗法”。即准确测定了经络线之后,在一毫米经脉线上扎针,且每次只扎一针,并且创造性地增加辨证吸氧的辅助疗法,奇迹般地治愈了不少疑难病证。如果说祝总骧是实测经络理论的突破者,郝金凯则是将此理论应用于针灸临床的第一人。
实测经络针灸疗法针刺手法独到,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应用以来,不仅对常见的优势病种有效,而且对肺心病、冠心病、肺气肿、脑梗死、哮喘、风湿病等30多种疑难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1988年,郝金凯和祝总骧用实测经络针灸疗法为数学家陈景润治疗帕金森综合征,使陈景润的生活基本能够自理,饭量增加,吞咽自如,说话也较治疗前清楚很多,大小便能完全控制,起坐、走路、回头等动作基本自如,比治疗前有显著进步。1986年,延安地区实验经络针灸研究所在延安地区人民医院成立,开展了实验经络针灸研究。当时在延安大学医学院上学的学生大多都有过在针灸研究所用叩诊锤、听诊器实测经络穴位的经历。
1991年5月,陕西省实验经络针灸研究郝金凯担任所长。同年7月,珠海市实验经络针灸研究所成立,郝金凯担任所长。为积极推广实测经络针灸疗法,他出版了《实测经络针灸学概要》《实测经络针灸疗法》等专著,并先后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测经络针灸疗法”学习班、中医经典高级班、西学中班等,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爱好者灌输新的针灸理念。
郝金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针灸临床工作,针灸科学的应用研究,辛勤耕耘,大胆探索,把全部精力和心血贡献给了热爱的针灸事业。1978年郝金凯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被卫生部聘为《针灸学辞典》编委,参加审定《中医大辞典》针灸分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神奇的中医特色技术—火龙灸
(2023-03-05
04:49:20)[编辑][删除]
时间:2021-01-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肖柳
火龙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基于中医经络学说理论结合传统灸法特点演变而来,施灸时艾火循经走络,温腹暖背,窜透四肢百骸,犹如游龙飞腾,故名火龙灸。该灸法可根据患者病症具体情况,配伍不同药物,借助艾绒温热的药力及火的温暖作用,加上经络、穴位和生姜的作用,采用穴位、经络、艾灸、药物“四位一体”结合的方法,具有“因病而治”“因人而治”的特点,能够达到激发人体正气,驱除病邪的作用。
现代火龙灸一般是在人体背部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上进行的大面积隔物灸,取穴一般多为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是目前灸疗中施灸范围最大、一次灸疗时间最长的灸法。加之经穴按摩手法,同时配合隔姜灸,使生姜、艾绒的温通发散、舒筋活血之性,借助火力更好地将中药有效成分宣散、渗透入机体。
操作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将小毛毯铺在膀胱经第二条侧线位置外,暴露出膀胱经第二条侧线以内背部皮肤;背腰部闪罐加走罐;将榨好的姜渣铺在一次性毛巾上,之后在督脉、膀胱经及华佗夹脊穴位置铺上一层艾绒;用火把沾上95%酒精从头、中、尾3个位置引燃艾绒,此时可在患者背部看到燃烧的艾绒形成1条“火龙”;当艾绒燃尽,将包裹姜渣和艾灰的一次性毛巾卷好,用余温敷在背部风门、肺俞部位,直至患者无温热感即操作完毕,整个过程约40分钟。疗程为5天1次,3次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可同时辅助肩臂及膝关节、足底小灸盒施灸,进一步扩大治疗范围及适应症,患者感受温热之力强,全身微微汗出,治疗后即感神清气爽,颈肩背腰部轻松自如。
适合人群
骨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脊髓损伤、膝关节病变(寒湿型)。
风湿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腰背肌筋膜炎、风湿性关节炎。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虚寒性咳嗽(肺气亏虚型)、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脘痛、呕吐、呃逆、泄泻、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生殖系统疾病:痛经(寒凝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盆腔炎、子宫下垂、不孕不育(脾肾阳虚型)。
其他疾病: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失眠、自汗、乏力、恶风畏寒、体虚易感、四肢厥冷、贫血、白细胞减少、低血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泌尿系感染(脾肾两虚型)、亚健康人群。
适用于各种虚寒证、瘀血证、疼痛证。(肖柳)
独具特色的药棒点穴疗法
(2024-02-13
17:09:23)[编辑][删除]
独具特色的药棒点穴疗法
时间:2024-01-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张志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中医医院
作为我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中一种颇有特色的外治方法,大多数人对药棒疗法并不熟悉,也很少了解其独特的功效。清代《医宗金鉴》中将其称之为“振挺”,并解释说,“振即振击,挺即木棒”,即以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为基础,用有效的方药与特制的木棒点穴相结合,通过药物及穴位刺激,达到调节机体阴阳、通经活络、补气活血的目的。
何为药棒点穴法
具体来说,药棒点穴疗法是用特制的木棒蘸上配好的中药液,将中药、经络和按摩有机融为一体,在人体适当穴位上进行多种手法操作的治病手段。所采取的木棒“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木棒多以木质坚硬的梨木或枣木为原料,根据叩击的部位不同,制成不同形状及大小的棒体,表面光滑;所用药物根据个人需要来配制,其中多含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疏肝理气和除湿止痛等中药成分,一般多用白酒浸泡后滤液备用。取穴部位多在疼痛点和经筋结聚处。
《灵枢·经筋》篇在论述经筋病的调理时,明确指出其取穴原则为“以痛为腧”,即以疼痛部位或以压痛处为腧穴,不必拘于传统经穴所限。药棒点穴疗法具有循经运行、内达脏腑、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祛瘀生新之效,使气血经络舒畅,“通则不痛”。正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所描述的那样:“受伤之处,气血凝聚,疼痛肿硬,用此挺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药棒点穴疗法对颈肩腰腿痛、风湿关节痛、多种内科疾病均有独特的疗效,具有操作简便、无并发症、见效快、疗程短的优势。
药棒点穴作用
人体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能够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相关肌肉组织处于收缩、紧张甚至痉挛的“警觉状态”,目的在于减少肢体活动,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若不能及时干预,损伤组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加重疼痛和肌肉痉挛,最终形成继发性疼痛病灶,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药棒点穴疗法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之法,可以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药棒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加速局部新陈代谢,有消炎功效;还能够帮助人体排除毒素,血流及淋巴液流速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进让使血液得到净化,抵抗力增大,病势减轻,促进康复。
中医认为,脏腑疾病容易在相应经脉循行区域显现出阳性反应点,比如产生筋结、条索或相关区域肌肉僵硬压痛,或者是凹陷、隆起、斑点、色泽改变等情况;《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也就是说,一旦五脏出了问题,就会反映到相应经络的原穴上,各经络原穴可反映出相应脏腑的病变。此时,若能将相应区域的症结解决掉,不仅能使局部疼痛迎刃而解,还能对相关的脏腑病有所遏制;另外,药棒点穴疗法还能够疏通局部郁结的气血,对气血郁结所致的多种结节增生也有辅助的临床效果。
药棒点穴手法
药棒点穴法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沿用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的“路径”,将棒头蘸上药液涂擦在穴位上,以不同的手法进行施治。每次治疗时间为15到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根据病情不同和具体部位,选用手法主要有以下4种。
点法用木棒代替手指点穴,将药棒尾端放在食指和中指中节上,拇指压棒,用腕力叩击,棒点叩在穴位上,使患者有酸、胀、麻之感,并沿经络循行路线放散。点叩数分钟后,皮下呈现青紫或乌黑斑块,患处感到发热为佳象。
拍法药棒尾端放在食指中节和中指、无名指节第3节上,用拇指压在食指、中指缝隙间,腕肘同时用力叩击,对患处适度拍打,震动肌肉,使气血畅行其中。此法多适用于肌肉丰厚处。
打法将药棒尾端放在小指第3节上,大拇指和食指钳形握棒,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或略向外侧偏斜,用药棒侧面叩打患处。此法用在点、拍之后。点拍时,皮肤现出斑块,由小而大,数块连成一片,再继续发力,则患部发热,疗效更佳。
甩法药棒尾端紧紧握在手心,腕、肘、背均可用力甩击患处。甩击时药棒可在手心中翻动。甩法叩击可迅速叩击出包块,叩击后立即涂擦药水,注意观察,防止皮肤起泡破损。
操作注意事项
需要强调的是,患者的体位必须便于检查和操作。医治时勿将患者皮肤叩击破,以免造成感染。同时注意操作轻重适宜,切勿骤然施以暴力。对胸部靠近心脏处和头面部不能叩击。腹部和细小关节部位,如指、腕、踝、趾、锁骨等关节和颈项部位,宜轻点击。四肢肌肉较丰满处,点、打、拍、甩四法皆可运用,宜先轻后重。四肢关节可重点、重拍、轻打、轻甩。对于儿童、体弱者的操作宜轻微,体实者可稍加劲,轻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宜。极少数患者药棒点穴时可能诱发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汗等晕棒现象,应立即停下来,取平卧位休息,并做必要的处理。一般晕棒状况恢复较快,之后仍可继续操作。同时,对局部有外伤及皮肤病患者和孕妇慎用此法。
神奇的中医特色技术—火龙灸
(2023-03-05
04:49:20)[编辑][删除]
时间:2021-01-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肖柳
火龙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基于中医经络学说理论结合传统灸法特点演变而来,施灸时艾火循经走络,温腹暖背,窜透四肢百骸,犹如游龙飞腾,故名火龙灸。该灸法可根据患者病症具体情况,配伍不同药物,借助艾绒温热的药力及火的温暖作用,加上经络、穴位和生姜的作用,采用穴位、经络、艾灸、药物“四位一体”结合的方法,具有“因病而治”“因人而治”的特点,能够达到激发人体正气,驱除病邪的作用。
现代火龙灸一般是在人体背部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上进行的大面积隔物灸,取穴一般多为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是目前灸疗中施灸范围最大、一次灸疗时间最长的灸法。加之经穴按摩手法,同时配合隔姜灸,使生姜、艾绒的温通发散、舒筋活血之性,借助火力更好地将中药有效成分宣散、渗透入机体。
操作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将小毛毯铺在膀胱经第二条侧线位置外,暴露出膀胱经第二条侧线以内背部皮肤;背腰部闪罐加走罐;将榨好的姜渣铺在一次性毛巾上,之后在督脉、膀胱经及华佗夹脊穴位置铺上一层艾绒;用火把沾上95%酒精从头、中、尾3个位置引燃艾绒,此时可在患者背部看到燃烧的艾绒形成1条“火龙”;当艾绒燃尽,将包裹姜渣和艾灰的一次性毛巾卷好,用余温敷在背部风门、肺俞部位,直至患者无温热感即操作完毕,整个过程约40分钟。疗程为5天1次,3次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可同时辅助肩臂及膝关节、足底小灸盒施灸,进一步扩大治疗范围及适应症,患者感受温热之力强,全身微微汗出,治疗后即感神清气爽,颈肩背腰部轻松自如。
适合人群
骨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脊髓损伤、膝关节病变(寒湿型)。
风湿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腰背肌筋膜炎、风湿性关节炎。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虚寒性咳嗽(肺气亏虚型)、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脘痛、呕吐、呃逆、泄泻、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生殖系统疾病:痛经(寒凝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盆腔炎、子宫下垂、不孕不育(脾肾阳虚型)。
其他疾病: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失眠、自汗、乏力、恶风畏寒、体虚易感、四肢厥冷、贫血、白细胞减少、低血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泌尿系感染(脾肾两虚型)、亚健康人群。
适用于各种虚寒证、瘀血证、疼痛证。(肖柳)
独具特色的药棒点穴疗法
(2024-02-13
17:09:23)[编辑][删除]
独具特色的药棒点穴疗法
时间:2024-01-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张志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中医医院
作为我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中一种颇有特色的外治方法,大多数人对药棒疗法并不熟悉,也很少了解其独特的功效。清代《医宗金鉴》中将其称之为“振挺”,并解释说,“振即振击,挺即木棒”,即以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为基础,用有效的方药与特制的木棒点穴相结合,通过药物及穴位刺激,达到调节机体阴阳、通经活络、补气活血的目的。
何为药棒点穴法
具体来说,药棒点穴疗法是用特制的木棒蘸上配好的中药液,将中药、经络和按摩有机融为一体,在人体适当穴位上进行多种手法操作的治病手段。所采取的木棒“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木棒多以木质坚硬的梨木或枣木为原料,根据叩击的部位不同,制成不同形状及大小的棒体,表面光滑;所用药物根据个人需要来配制,其中多含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疏肝理气和除湿止痛等中药成分,一般多用白酒浸泡后滤液备用。取穴部位多在疼痛点和经筋结聚处。
《灵枢·经筋》篇在论述经筋病的调理时,明确指出其取穴原则为“以痛为腧”,即以疼痛部位或以压痛处为腧穴,不必拘于传统经穴所限。药棒点穴疗法具有循经运行、内达脏腑、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祛瘀生新之效,使气血经络舒畅,“通则不痛”。正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所描述的那样:“受伤之处,气血凝聚,疼痛肿硬,用此挺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药棒点穴疗法对颈肩腰腿痛、风湿关节痛、多种内科疾病均有独特的疗效,具有操作简便、无并发症、见效快、疗程短的优势。
药棒点穴作用
人体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能够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相关肌肉组织处于收缩、紧张甚至痉挛的“警觉状态”,目的在于减少肢体活动,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若不能及时干预,损伤组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加重疼痛和肌肉痉挛,最终形成继发性疼痛病灶,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药棒点穴疗法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之法,可以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药棒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加速局部新陈代谢,有消炎功效;还能够帮助人体排除毒素,血流及淋巴液流速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进让使血液得到净化,抵抗力增大,病势减轻,促进康复。
中医认为,脏腑疾病容易在相应经脉循行区域显现出阳性反应点,比如产生筋结、条索或相关区域肌肉僵硬压痛,或者是凹陷、隆起、斑点、色泽改变等情况;《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也就是说,一旦五脏出了问题,就会反映到相应经络的原穴上,各经络原穴可反映出相应脏腑的病变。此时,若能将相应区域的症结解决掉,不仅能使局部疼痛迎刃而解,还能对相关的脏腑病有所遏制;另外,药棒点穴疗法还能够疏通局部郁结的气血,对气血郁结所致的多种结节增生也有辅助的临床效果。
药棒点穴手法
药棒点穴法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沿用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的“路径”,将棒头蘸上药液涂擦在穴位上,以不同的手法进行施治。每次治疗时间为15到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根据病情不同和具体部位,选用手法主要有以下4种。
点法用木棒代替手指点穴,将药棒尾端放在食指和中指中节上,拇指压棒,用腕力叩击,棒点叩在穴位上,使患者有酸、胀、麻之感,并沿经络循行路线放散。点叩数分钟后,皮下呈现青紫或乌黑斑块,患处感到发热为佳象。
拍法药棒尾端放在食指中节和中指、无名指节第3节上,用拇指压在食指、中指缝隙间,腕肘同时用力叩击,对患处适度拍打,震动肌肉,使气血畅行其中。此法多适用于肌肉丰厚处。
打法将药棒尾端放在小指第3节上,大拇指和食指钳形握棒,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或略向外侧偏斜,用药棒侧面叩打患处。此法用在点、拍之后。点拍时,皮肤现出斑块,由小而大,数块连成一片,再继续发力,则患部发热,疗效更佳。
甩法药棒尾端紧紧握在手心,腕、肘、背均可用力甩击患处。甩击时药棒可在手心中翻动。甩法叩击可迅速叩击出包块,叩击后立即涂擦药水,注意观察,防止皮肤起泡破损。
操作注意事项
需要强调的是,患者的体位必须便于检查和操作。医治时勿将患者皮肤叩击破,以免造成感染。同时注意操作轻重适宜,切勿骤然施以暴力。对胸部靠近心脏处和头面部不能叩击。腹部和细小关节部位,如指、腕、踝、趾、锁骨等关节和颈项部位,宜轻点击。四肢肌肉较丰满处,点、打、拍、甩四法皆可运用,宜先轻后重。四肢关节可重点、重拍、轻打、轻甩。对于儿童、体弱者的操作宜轻微,体实者可稍加劲,轻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宜。极少数患者药棒点穴时可能诱发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汗等晕棒现象,应立即停下来,取平卧位休息,并做必要的处理。一般晕棒状况恢复较快,之后仍可继续操作。同时,对局部有外伤及皮肤病患者和孕妇慎用此法。
靳三针疗法以其简单、实用、有效而广泛地被全国针灸医生所采用。有金针王之称的王乐亭,因其去世较早,却鲜为人知,但他的许多组穴配穴至今仍经常地被北京中医院针灸科应用天临床。我通过比较这两位一南一北的杰出针灸大师的常用组穴,我们发现,他们有不少常用的针灸组穴处方十分相似,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如靳三针的手三针、足三针:分别由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组成,主要用于中风偏瘫四肢瘫痪等。王氏手足十二针则由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组成。在手三针之中,只有内、外关之异,在足三针里,也只有阳陵泉与太冲之异。而且,主治也基本相同。
其次还有两位的“肩三针”,及靳三针之胃三针与肠三针主治胃肠消化道疾病,而王氏老十针也有类似功能与主治。可见,针灸大师们取穴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
曲池阳陵泉【草根一生】
(2014-10-02
20:11:18)[编辑][删除]

曲池、阳陵泉
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生命桥梁話神阙【草根一生】
(2014-10-26
19:14:21)[编辑][删除]
神阙:使脑溢血昏迷及脑血栓昏迷患者复苏,须长时间灸此穴。慢性病,不论何症,多宜灸此,治急证宜效,以其助护元气尔。灸量30分钟。脑溢血及脑血栓昏迷患者,可灸至苏醒止。
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经常对神阙穴进行保养,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腹胀、泻痢脱肛、中风脱证等有独特的疗效。
神阙穴:
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神阙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官。人体科学研究表明,神阙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人们通过锻炼,可启动人体胎息,恢复先天真息能。
神阙穴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属先天真息状态。婴儿脱体后,脐带即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人体一旦启动胎息功能,就犹如给人体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应站,人体的百脉气血就随时得以自动调节,人体也就健康无病,青春不老。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神阙穴的保健方法:
其一是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180下。
其二是聚气法:端坐,放松,微闭眼,用右手对着神阙穴转,意念将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向脐中聚集,以感觉温热为度。
心悟百会【草根一生】
(2014-10-25
19:44:15)[编辑][删除]
百会穴在头顶, 头为精明之府、百脉之宗,人体的十二经脉都聚会在此,是全身的主宰,是头部保健的重要大穴,它能够通达全身的阴阳脉络,连贯所有的大小经穴,对于人的阴阳平衡十分重要的作用。
百会穴主治: 安神定志:治心悸、失眠、健忘等证。与风池、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相伍,治疗神经衰弱、心律失常等疾病。
升阳举陷:治脱肛、泄泻等证。常与长强等穴相伍治脱肛;与气海、关元等穴相伍治阴挺;与脾俞、肾俞等穴相伍治久泻;与印堂、三阴交等穴相伍治遗尿。
通督定痫:治癫狂、痫症。多与大椎、人中、神庭、神门等穴相伍,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现代研究 针刺百会透曲鬓、前神聪、悬厘等穴,能使脑组织细胞有一定恢复。刺激百会、前顶、四神聪等穴,对中风偏瘫患者有调节作用。头痛患者有通络止痛的效果。 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只有“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在明确诊断达到“知彼”的基础上,只有对腧穴的特性了解清楚,并且熟练运用补泻手法,达到“知己”,方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百会穴的穴性:可升、可降、可静、可动。
1.可升
即对于因气机上升不及甚至反而下降所导致的一些临床疾患,选用百会穴具有升阳、益气、举陷的作用。
百会又名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会元针灸学》载:“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其属督脉经腧穴,督脉为“阳脉之海”,该穴位于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在人的最高处,又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故而针刺用补法时,有升阳举陷、益气固脱的作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日:“百会,治小儿脱肛久不差……”临床中因为中气下陷所导致的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眩晕、头痛等证,常常可以选用百会穴为主,配合其他穴位进行治疗。例如:对于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可以选用百会、长强、大肠俞、脾俞、气海,均用补法;配合足三里、中脘、建里、气海,对中气下陷的胃下垂有较好的疗效。
2.可降
对气机下降不及甚至不降反升所导致的临床疾患,选用百会穴具有降逆平冲的作用。百会又名巅上(《针灸聚英》)、五会。《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而“五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与足厥阴肝经之会。肝为刚脏,其气易逆易亢,人体的火热之邪或者阴寒之气多易顺肝经上逆入脑,直犯巅顶,从而出现眩晕、恶心、巅顶头痛、中风以及神智昏迷等症状,此时取穴百会并且用泻法具有良好的平肝潜阳、镇肝熄风的功效。《玉龙歌》云:“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使苏醒免灾危。”所以临床中对于因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或者厥阴寒气上逆所致的眩晕、恶心、巅顶头痛、中风、昏迷等症,常选百会用泻法,配穴位治疗。例如:配合太冲、头维、太阳、风池治疗肝阳头痛;配合谷、太冲、十宣或者十二井穴放血治疗中风、神智昏迷抽搐等。
3.可动
对各种原因所致的以“静”、衰退为主临床疾患,选用百会穴具有使“静者可动”之功效。
百会又名天满(《针灸资生经》)。天,天部;满,充盛也。天满意指穴内精气为充盛之状。由于本穴位于脑部巅顶处,内应于脑。脑为“髓海”,又为“元神之府”,主持着人体日常的各种活动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工作,所以对于临床中由于元神不足,髓海的异常所导致的疾患如:癫证、尸厥、嗜睡、健忘、中风脱证、半身不遂、休克、头部空痛绵绵不休、耳聋、小儿脑瘫、大脑发育不全、五迟、五软等,可以选用百会穴,或针或灸,配以其它腧穴,常可获得较好疗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囟门未闭应禁针。再如,对于中风脱证,可以选用百会、关元、气海,采用艾炷隔姜灸;对于年高体衰,或者虚弱所致的健忘证,可以选用百会穴为主,配合四神聪、绝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配合心理疏导,也有较好的疗效。
4.可静
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以“动”、亢进为主的病变,选用百会穴具有使“动者可静”之功效。阳主动,阴主静;阳主升,阴主降。阴阳不断升降协调转化,才有正常生理活动。百会穴位最高处,又为手足三阳经与“阳脉之海”———督脉的交会之处,所以此穴阳气盛极之处。根据“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以及相反相成的原理,百会穴当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神、熄风定惊的功效。阳气亢盛所导致的疾患,例如:狂证、失眠、惊悸、脏躁、急惊风、破伤风、角弓反张、心烦、耳鸣等病证,可以选用百会穴用泻法,配合其他腧穴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失眠,可以选用百会配以神门、内关、三阴交、申脉、照海;临床观察发现,单用百会穴,用一指禅推法进行操作,有良好的镇静安神、催眠的功效;脏躁可以选用百会配合四神聪、太溪、照海、太冲、风池;角弓反张可以选用百会配和太冲、合谷、十宣等。

慢性病患者的体质多为下寒上热,下虚上实,卒灸百会等头部穴,某些患者可出现头晕,口干,耳鸣等反应,且必觉头脑轻松,灸量20分钟。
一针一得贺普仁【草根一生】
(2015-04-05
08:51:37)[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