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火上冲型:平素多性格不好,易烦躁,多有饮酒、抽烟、熬夜等不良生活史,伴头痛、面红、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胁痛口苦等,女性伴脾气暴躁,或忧郁寡言,或经量少而黑黯等,舌红苔薄,脉弦有力。处方:牡丹皮10g,栀子12g,香附10g,茯苓15g,薏苡仁20g,苍术12g,山楂15g,当归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
杨友鹤(1910年-)全国名老中医,103岁高龄的他,仍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堂坐诊,每周两次。
再好的饭从来不多吃
早上1碗牛奶,1个鸡蛋,1块绿豆糕。中午他爱喝浆面条,吃烙饼卷菜,有时吃两块红烧肉。晚上喜欢吃小米或大米熬的稀饭,里面有大枣、梨、山药、糖等。
作息有规律常练八段锦
早上6点起床,晚上8点睡觉,午饭后在屋里走150步后休息。早上对着窗子做八段锦。大约做20分钟左右。
家庭和睦乃长寿之本融融乐乐的家庭氛围,让杨老活得很惬意。
想长寿要心无杂念
杨老的脑子不装别的,除了上班,就是看报纸。他上班不图别的,一是为了那些大老远跑来找他看病的人;二是为了那帮偎着他的学生娃。
常喝“三解汤” 不易患感冒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只要自身的免疫系统不被破坏,病邪就不容易侵入。偶有感冒咳嗽,就自己开点汤药来调理一下,以保持机体气血平衡。
升免疫、防感冒方:三解汤的茶饮,方法:生绿豆50粒,毛尖茶8克,冰糖15克。将绿豆捣碎后带皮同茶叶、冰糖共放入茶杯内,代茶频饮。由于生绿豆清肺热、解毒;茶叶提神助消化;冰糖调和脾胃,配合在一起对感冒初期或因内热导致的咽喉干痛、轻咳等症均有疗效,可作为保健茶长期服用。
连建伟:不吃膏方保安康
连建伟:国家级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
许多人会吃人参、膏方来进补,年过花甲,这些东西从来没吃过。
我会吃三七粉,早晚吞服一次,每次3克。还吃枸杞,来滋养肝肾。吃这些对心脑血管比较好。
平时,我会在临睡前吃5片丹参片,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六七年,目的是活血化瘀。我不吃复方丹参片,因为里面加了冰片等,吃了肠胃反而不舒服。
李乾构:患12种病也长寿
排毒方:三花保健茶
李乾构(1937-),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医院原院长
李乾构教授年轻又要管理又要看病,身体累垮了,“有12种病”。
他总结了一套“三通”养生保健法。这三通即大便通、小便通、汗毛孔通。为了保持排便通畅,特别注重补水:早晨起床后喝400~500ml左右的温开水;上午和下午分又别喝400ml三花保健茶;晚上再喝100~200ml温开水。
三花保健茶
用玫瑰花1克、杭菊花2克、三七花3克,加上龙井茶4克,代茶饮。
此茶清肝降压、活血降脂、舒肝解郁、利尿醒神,特别适合老年人。
生姜枣杞茶护肠胃:
冬季腹泻,这是脾胃虚弱、脾不运化的典型表现。
大枣4个,生姜1片,枸杞10粒,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黄英儒:80岁还鹤发童颜
养颜方:黄芪+枸杞
黄英儒(1927年-),广西名老中医从事医学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60余年。擅长治疗各种疑难疾病,尤其对各种早中期癌症,认为癌症是并非不可逆的。
黄英儒似60岁老人,保持“鹤发童颜”秘诀:“养颜就是提前抗衰老。”
驻颜妙方,黄英儒笑笑说:黄芪加枸杞,就可美容养颜。
1、黄芪 每天吃上15克黄芪,长期坚持,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2、枸杞 每天坚持服用15克枸杞,可养肾补肝。
刘炳权:
刘炳权:知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年过古稀没老态。皮肤细腻而有光泽,动作敏捷。
每天19片山楂煮水,代茶饮,最好是饭后喝,他说:“山楂降血压,软化血管。
崔公让(1938年-),国家级名老中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名誉主任。
讲到养生秘诀:一年365天,天天忆苦思甜是指自己清淡的饮食习惯。最爱的有这两种:
1、杂面条 由绿豆、豌豆、黄豆、小豆、扁豆等8种杂粮磨成面后,擀成面条。
2、
降脂方:懒豆腐,吃走脂肪肝
将白菜帮子洗净切碎,与磨得很稠的豆浆、豆渣一起煮,煮熟后用葱花炒着吃。每周都要吃两三次,既当菜又当饭,把脂肪肝吃好了。
朱南孙(1921年-),上海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其祖父朱南山、父亲朱小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妇科学家。1991年被定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
朱南孙80多岁皮肤好“看起来才70岁”。除了听力稍有下降,她皮肤、视力、记忆力都不错,血压正常,身材苗条,体重始终保持在50公斤左右。
长期从事临床妇科,对于女性皮肤暗淡、色斑暗沉的问题,朱南孙推荐了一款验方“三豆饮”祛斑方。 用绿豆、赤豆、黑豆各20克,加生甘草6克,煎汤代茶喝,并将煮烂的豆子拣出食用,可以利水消肿、补充营养。
仝小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教授,精力旺盛。
“我每天要喝几大杯普洱茶”,是一种很好的保健茶,一方面能帮助消化,还可以促进糖代谢和血脂代谢,可以帮助预防“三高”,清除体内废物。普洱茶+牛奶长期喝茶容易钙流失,所以,跟牛奶或酸奶搭配着喝。
护眼:银菊百合茶
雾霾天冬日来袭,呼吸不通畅,眼睛难受,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取菊花、金银花、百合、薄荷、枸杞各5克,用开水冲泡,先用热蒸汽熏眼睛,稍凉后饮用。
护心脑:消脂降压茶
取山楂、决明子、荷叶、菊花、绞股蓝各5克,冲泡代茶饮。
文章来源:养生杂志微信公众号
大哥已服用多年。年近五旬血压血脂恢复正常,酒量大增,晨勃明显,身体素质明显提高。该方为全面提升人体免疫力的妙方。
熟地500克,当归250克,红花25克,枸杞250克,佛手25克,桂圆肉500克,生松子仁250克,陈皮50克,茯神100克。
上药兑入60度以上高度白酒5000克,浸泡一月后饮用,日服50-100克。此方补而不燥,久服身强体健,神妙自知。
三七+当归
益气化瘀、溶栓通脉
1、三七粉和当归一起吃,可以用于跌打损伤、扭伤,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2、当归益气补血、活血通经止痛,三七粉活血化瘀,两者何用可以增加活血通经疗效。
3、现代医学研究三七粉有造血功能,当归有补血活血功能,两药合用补血而不留淤闭。
4、临床上常用于防治冠心病、心率失常等疾病,三七粉、当归长期配合以增加补血化瘀作用。
5、可以防治心脑血管病、脑血酸形成、脑出血,但实际用药要根据病情相应调解两药用量,要分清两药使用量的孰轻孰重。
用法:三七和当归各适量打成粉(比例可以是1:1),每次1克空腹服,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两药合用可防治慢性淤血型、肝炎、脂肪肝也一定疗效。
三七+丹参+西洋参 预防多种老年病
丹参是强心的良药,对血管大有好处,能够扩张冠脉、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而且它是对抗血栓形成的有力武器。
三七能加强和改善冠脉微循环,入药历史悠久,作用奇特被历代医家视为药中之宝,故有“金不换”之说法。
西洋参可以抗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氧化,具有强化心肌收缩的功能,冠心病患者症状表现为气阴两虚、心慌气短的,可长期服用西洋参。另外,西洋参还有调节血压的作用。
用法:西洋参、三七、丹参按1: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早晨空腹服用1次(2-3克),重症患者可适当加量,可使用温水、粥水(煮粥后剩下的水)、骨汤送服。坚持服用,才能更有成效。
适合症状:高血压、脑中风、脑血栓、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脑血管硬化。
三七+天麻防治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
天麻:补益第一,李时珍认为“补益上药,天麻为第一。世人只用之治风,良可惜也”。
天麻粉治头风痛、降血压、除痰、止痛、祛风湿、行气活血等;天麻性味甘平,归肝经,不仅可以定惊、祛风湿,还具有良好的益气、养肝、止晕、强筋骨的功效。
三七:补血第一
三七,被誉为“南国神草”,具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滋补强壮、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用法:天麻粉8-10克左右/天,三七粉6-9克左右/天,兑水喝即可,建议最好饭后服用,医师认为,这两款中药材可同一天服用,隔开时段吃就行。
三七+西洋参 化瘀通络、阴阳双补
三七粉与西洋参粉混合起来,一方面三七可化瘀通络,另一方面,西洋参可气阴双补,这对心脏是一个全面的养护。
用法:三七粉50克、西洋参粉50克即可,两者混合均匀。每日温水冲服,用量根据病情增减,一般人每日服用混合粉末1克即可。
三七的其他搭配补血、降脂降血糖
三七+黄芪
功效:补血补气、滋补肝肾。
用法:每次三七粉2.5克,黄芪2克煎服(即熟服),每天服用1~2次。
适用对象:中医一般用于心慌、易出汗、头昏、胸闷者。
三七+山楂+丹参
功效:降脂、预防心脑血管病。
用法:三七粉、丹参粉和生山楂1:1:1比例,开水冲服(即熟服),每天2次。
对象:中医一般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等症状者。三味药同时食用有利于心血管病情的康复。
三七+丹参+石斛
功效:辅助治疗高血糖。
用法:三七3克、丹参6克、石斛0.5克,饭后温开水送服,即生服。
适用对象:丹参用于护心脏,防高血压;石斛可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抗衰老、抑制肿瘤、补五脏虚劳。三味药合用可辅助治疗高血糖,血脂异常等症。
1, 黄芪20克、枸杞子15克、红枣7颗,当茶饮,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有效地预防感冒及疾病的发生。黄芪能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要药,增强身体免疫力首推黄芪。枸杞子能滋补肝肾,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三味药共享,可以补充气血,让身体正气充足。中医认为身体正气充足,就可以捍卫身体的免疫系统,预防疾病的发生。
2,麦冬250克,黄芪125克,蜂蜜1斤。十五天量。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记住二十四节气,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至少有这样的大用和小用:
一、准确掌握一年四季的气候、季节变换和物候变化。人是自然界一分子,天气冷暖,物候变换,都有它自身的规律,二十四节气,就是这种变化的集中而智慧的表达。记住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有利于小孩子对天地气候和物候了解有个标准的参照,有利于他们认识自然、观察自然,热爱自然;有利于他们了解和掌握自然界花开花落、虫鸟迁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基本规律。现在的小孩子,从小生活环境越来越优越,越来越封闭,太多的孩子和大自然隔膜严重,对于四季变换非常麻木,我的写作教育课,常常以二十四节气种的某个节气为媒介,触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观察自然,了解物候。
二、有利于解读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学作品。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尤其诗歌中的写景状物诗歌,其中涉及到四季变换的太多太多了,比如王安石的《元日》,比如朱熹的《春日》,比如刘禹锡的《大林寺桃花》,比如杜牧的《清明》,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比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比如杜牧的《七夕》,比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如果诸位读者不厌倦,我还可以不厌其烦地列举出一长串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里面,都有浓浓的山水田园趣味,同时也记录了大自然花鸟草虫的活动,隐含了生动的二十四节气变换图谱,是中华优秀文化中一朵灿烂的鲜葩。熟记二十四节气,有利于顺畅地了解古代诗歌中大量的景物描写,把握景物特点。
二十四节气文化,中国孩子都应该知道!二十四节气文化,中国人都应该知道!这是作为中国人的一项文化常识!好东西要代代传承。
二十四节气口诀(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