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针刺为主针药结合石学敏辨治高血压经验

(2023-03-02 05:21:59)


时间:2023-01-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张春红 邢瀚 乔波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石学敏对心脑血管病的治疗造诣深厚,不仅创新了中风病的理论,形成了以“醒脑开窍针法”为主体的治疗体系;而且对影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也有深入的研究。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石学敏认为,以针刺为主、针药结合防治高血压病,具有以下特点:

针刺降压效果确切,尤以即刻效果明显,能够促进血压达标。

能够有效控制血压的晨峰现象,逐步恢复血压的正常昼夜节律。

能够减药或部分停药,减轻或完全根除药物的副作用和药源性并发症。

对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影响,但对收缩压的调整幅度明显优于舒张压。

降压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年轻人均明显优于老年人。

针刺降压存在明显的量效性,不仅存在刺激量的大小,而且与治疗次数的蓄积有关。

从病程来讲,病程短者明显优于病程长的患者。

对合并有靶器官损伤的患者,针药联用能够有效,缓解临床表现及部分逆转损伤的靶器官。

现将石学敏论治高血压病经验介绍如下。

崇尚针刺,以针驭神石学敏认为,毫针细微,下针轻巧,不伤气血,具有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之功,故凡虚实、寒热之症,皆可用毫针调理。在临床实践中,石学敏体会到针刺的治疗作用与人体反应性互相作用的结局;一方面,针刺腧穴均能诱发多种程度不同的有规律的功能调节活动,或增强防卫能力或纠正异常的功能状态,从而促进人体抗致病性损害的斗争;另一方面,接受针刺的人体会对针灸信息进行识别和处理。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石学敏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了“醒神”“调神”的针刺治神的学术体系;认为“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治神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要求医者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定神气于指端,同时医者观察患者神态,待患者神态安定,心平气和,做好了应针准备,然后再下针。针刺时,医者“目无外观,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以达到旁若无人之境医治患者,就是疗效好的第一步。针刺后务必得气,石学敏认为,人的感觉与脑主神明密切相关,所以得气与否对于治神十分重要。他认为针刺之“得气”即是治神而神应的一种表现,而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迟速,不仅关乎针刺的疗效,而且也可据此判断疾病的预后。得气为神应,神应而有效,神旺而效速,神弱而效迟。

形成以人迎穴为主的针刺处方人迎穴出自《灵枢·本输》,为针刺危险穴位,也是古今应用中争议较多的经穴之一,文献中对人迎穴的不同论述,使针灸临床工作者无所适从。如《针灸甲乙经》云:“人迎禁不可灸。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石学敏借助现代医学知识,凭借自己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发现针刺人迎穴对人体血压有明显的影响。从中风病到无脉证的研究,逐渐认识了人迎穴的腧穴特性。他认为针刺人迎穴不仅能够升压,而且能够降压,更能够改变或者重塑因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血管继发性的损伤。针对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石学敏带领其团队,在临床中逐渐形成了以人迎穴为主,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为辅的针刺降压处方,并明确规范了处方手法量学标准。

完善针药互补的论治模式石学敏善于针药并用,认为针灸与药物并用可为探求攻克某些难治性病证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他强调这种并用不应被理解为针刺与药物两种作用算术式的简单相加,应是有机和有序的,其关键是寻求并用的内在规律,期求达到相须或相使的目的。如对中风病,醒脑开窍针法常配合其经验方丹芪偏瘫胶囊。针对高血压病这种多基因、多水平、多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逐渐形成了以针刺降压为主,辅以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三仁汤、虑烦汤剂等随症用药的针药并用格局。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防治结合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即人要顺应自然,遵循生命顺应自然的规律,动静适宜,协调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石学敏认为,人法天地而成,天人合一,天地同媾,人与自然界要达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否则就要生病。石学敏经常告诫高血压患者及家属,心态平和,自我减压;食饮有节,戒烟限酒;顺应气候,起居有常等,并指导其学术团队深入社区,进行关于高血压的宣讲、普查、诊治、随访,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崭新的思维模式。(张春红 邢瀚 乔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老师擅长运用灵龟八法,擅长运用八脉交会穴。这是受到窦汉卿的启发。老师有一本《针灸名著集成》,放于案头十年。其中就收载了窦汉卿的《针灸指南》。老师常说,读书,必须仔细的读,慢慢的研究。读古书,必须师古人之心,古人习医并非为了名利,而是抱定一颗仁心仁术。我们师古人之心,但未必用古人之法,可以用自己的化裁。凡事必须变通,宜匠心独用。

例如,滕州某病友,主诉为腹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症,经由刘老师一次治愈。辩证其为寒热错杂。但是由于其腹泻较甚,一般大夫只知用固涩,殊不知其大肠之内尚有积滞。所以,必须寒热并进,方用温脾汤加减化裁。七剂而愈。后来此病友又介绍其他病友来诊,仍用温脾汤加减化裁,疗效颇佳。

温脾汤出自孙思邈《千金方》。海派中医如张伯萸,姜春华等老前辈都非常推崇《千金方》。张老为五版《中医内科学》的主编,高寿一百余岁。晚年尤其重视《千金方》。张老说:“我们到了晚年,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都不怎么来找我们,多数都是一些病机错杂的疾病,绝非一方一法可治。可以参考的书籍唯有《千金方》。”“千金方中有万金!”

但是,对于《千金方》中针灸部分的整理非常难,因为孙思邈并不擅长针灸,他并不如同时代的甄权。甄权曾经因为治疗咽痛不能下咽,刺商阳而立已而名噪一时。历史上对《千金方》的针灸部分进行整理的只有一次,就是现在江西的魏稼及其弟子。

历史上针灸有三次大总结,第一次是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第二次是甄权的《针经》,但是现在已经亡佚,其基本精神保存于《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的针灸部分中。第三次,是窦汉卿的《针经》,也已经亡佚了,其基本精神保存于罗天益的《卫生宝鉴》和王国瑞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这三次总结,都是作者所“著”。而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其所“编写”,所以说明清时代,主要是总结前人的经验为主,而非开创。

金科煜先生一针灵【草根一生】

 针刺为主针药结合石学敏辨治高血压经验 (2015-04-01 04:42:39)[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 金针”王乐亭治中风【草根一生】

      金科煜先生一针灵【草根一生】 (2015-04-01 04:44:18)[编辑][删除]
    标签: 

    佛学

                                                                       金针”王乐亭治中风【草根一生】


             王乐亭老中医是北京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已故老中医,其一生医术高超,活人无数。由于擅长使用金针,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金针”王乐亭。他为我们临床积累了许多经验,至今仍在临床发挥运用,在此介绍他在脑血管疾病(中风)方面的一些成就: 

     

    1.手足十二针:主要治疗半身不遂。  

      取穴(均取双侧穴位):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刺法:先健侧后患侧。  

     

    2.十二透:主治中风后遗症,功能未复,正气未虚者。  

      主要穴位: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曲泉透膝阴关,阳陵透阴陵,足三里透承山,绝骨透三阴交,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3.督脉十三针:腰膝无力,难以站立的患者。如脑干和小脑梗塞。  

      取穴: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背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  

     

    4.老十针:主治中风卧床时间过长,食欲不振者。同样适用于胃脘痛。  

      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侧)、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  

     

    5.中风失语方:主治中风失语。  

      取穴:廉泉、天突、通里、照海;风府、哑门、风池、翳风。  

     

     6.中风通便方:主治中风便秘。  

      取穴:阳陵泉、足三里(相当于大承气汤);支沟、天枢、照海(缓泻方,虚性便秘)。

     中风后遗症外治方 


    中风后手足肿胀:取透骨草、穿山甲各30g,急性子、片姜黄、荆三棱、莪术、汉防己、威灵仙、红花各15g,水煎取汁500ml,熏洗患手、患足、每次30分钟,每日2次,7日为1疗程,间隔2~3日行下1疗程,连续2~3个疗程。可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中风后手足痉挛:取中药伸筋草、透骨草、红花各30g,共放入搪瓷脸盆中,加清水2000ml,煮沸10分钟后取出,放入浴盆中,药液温度以50~60为宜,浸洗患肢,先浸洗手部,再浸洗足部,浸洗时手指、足趾在汤液中进入自主伸屈活动,每次15~20分钟,药液温度下降后可再加热,每日3次,连续2月。手足麻木者可加霜桑叶250g煎汤熏洗全身或频洗患肢。可活血通络,理筋透骨。

    中风后手足不遂:蓖麻仁10g,桃枝、柳枝、桑枝、槐枝、椿枝、茄根各30g,水煎取汁,熏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1~2月。可活血通络。

    中风后半身不遂,肢体疼痛:党参、黄芪、当归、丹参、川芎、牛膝、伸筋草、透骨草、马前子各30g,威灵仙40g。将诸药择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时熏洗患处及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1~2月。可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中风后腹胀:将莱菔子适量文火炒黄,取30g水煎服,每日1剂;另取10g研为细末,以米酒调匀制饼,脐部常规消毒后,将药饼外贴于脐部,包扎固定,并时时以热水袋热熨,每12小时换药1次。一般用药1~2天后腹胀即可减轻,肠鸣音增强,失气,随之腹胀消失。可调理脾胃,化积行滞。

    孟河小医  前天

     原来听宫是中风半身不遂的主穴!qi转载

    I导读:听宫穴属手太阳小肠经,其位于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时凹陷处。该穴还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在临床上常用其治疗太阳经和少阳经的病变。治疗范围除耳疾以外,还有中风、目疾、癫狂、失音等病证。

    听宫穴归经为手太阳经,其位居头侧部,《甲乙经》认为该穴还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因此在临床上常用其治疗太阳经和少阳经的病变。治疗范围除耳疾以外,还有目疾、癫狂、失音等病证。《针灸大成》言其主癫狂、眩仆、喑不能言等。贺老不仅喜用听宫穴,而且更善用听宫穴,形成了独持的风格。在临床实践中,贺老曾用本穴治疗中风、肢体震颤、落枕、肢端肿胀、耳鸣耳聋、癫证等多种病证。

    《内经》云:太阳主开听宫此其输也。凡外邪侵袭,多从太阳经始,调理太阳经可祛表邪,散风寒,治疗由于外受风寒所导致的项强直疼痛。太阳为开,开则肉节渎而暴病起,故暴病者取之太阳。如中风(中脏腑),其发生多由风、火、痰三者因素引起,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涉及到上、中、下三焦,主要病机为气血不通,经脉不畅。太阳主筋,太阳经气通达,则周身经脉得以充润。听宫穴可通行全身气血经脉,故可以治疗半身不遂,也可以配合列缺、条口、环跳等穴共同治疗,以增强通经活络之力。另外听宫穴具有益聪开窍,通经活络之功,从经脉流注上来看,太阳与少阴相交相贯,互为络属,故可调于前而治于后,调于阴而治于阳。

     

    治疗耳聋、耳鸣时,可配合应用筑宾穴。筑宾为肾经穴位,为阴维郄穴,郄穴为经气汇聚之处,善于治疗突发病、急性病,肾开窍于耳,阴维主一身之阴,故筑宾有补肾益阴之效,对耳部疾患有很好疗效。

    【验案举例】

    病例一 王某某,男,53岁。主诉:左上肢活动不利2个月。现病史:2个月前突然呕吐,腹泻,头痛,说话不清,左上肢肿胀不会动。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望诊:舌体偏左,舌苔白,中间黄。切诊:脉沉弦。 

    辨证: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取穴:听宫。5诊后左手肿胀消退,治疗10次后诸症减轻。

     

    病例二 李某某,男,47岁。主诉:言语謇涩、肢体无力10天。现病史:10天前下楼时突然左身失灵,说话不清,口眼斜,伴呕吐2次。无大小便失禁。望诊:舌苔白腻。切诊:脉沉细。

     

    辨证:中气不足,风中于络。治法: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取穴:听宫为主穴,配列缺、条口。治疗5次后,说话清楚,精神好转,走路也较为平稳。

     

    病例三 刘某某,男,40岁。主诉:右项背疼痛7天。现病史:于10月15日晨起时感到右侧肩项部疼痛不适,头颈不能转侧,食欲不佳,睡眠差,二便正常。望诊:面黄,舌苔薄白,舌质淡。切诊:脉沉缓。

     

    辨证:卫外不固,风寒阻络。治法:疏风定痛。 

    取穴:听宫。2次后痊愈。

     

    病例四 付某某,男,1岁10个月。主诉:耳聋1年。现病史:1年前因感染细菌性疾患,注射庆大霉素之后,听力逐渐下降,以致两耳无所闻,伴有性情急躁。纳食可,眠安,二便调。望诊:舌淡红,苔薄白。切诊:脉细数。

     

    辨证:药物中毒,经脉闭塞。

     

    取穴:听宫、筑宾。刺法:毫针点刺,不留针。1诊后,听力有所改善;6诊后,家长教他说话,能跟着学;9诊后,听力基本恢复,对低微的声音也有反应。金科煜先生一针灵【草根一生】

    1.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 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按:与后面25胃痛、28眩晕、30呕吐互参,一般来说都有咽部痰卡胃部不适上翻作呕,降逆和胃利咽治疗多有效。譬如前臂中点之尺胃穴治疗胃痛极效,治疗呕吐晕车晕船晕机亦极效,紧急时用大拇指点压治疗立竿见影!
    7.四肢寒冷
       穴位:尾骨目前大多数针灸师不知道这种尾骨疗法,尾骨具有显著的愈合能力,很多治疗都以这里为能量中心,尾骨末端是能量最强的,而第一节是尾骨能量最低部分。尾骨横突上富有感觉神经末梢,因而在尾骨上进行针灸治疗意义重大。
      用针方法:采用26号1.5寸针或三棱针。俯卧位,在第一尾骨和骶骨之间进针,中等强度提插刺激。出针,在横突两端重复该操作,针尖应刺向外侧。另一种方法是在第二尾骨末端和顶端之中点进针,重在插针进行刺激,可以留针,也可不留针。用三棱针时操作与此相同。注意本疗法仅用很短的时间,大约5分钟即可。
      按:尾骨端是人体的能力中心愈来愈引起大家的重视,譬如附近的长强作为八字疗法的高能量点治疗多种疑难病得到广泛应用!本人未用此法治疗过四肢不温怕冷,但用过网上UC房间里逍遥游老师讲的刺四缝治疗此病极效,另试用八关大刺治疗亦有效。与此相对的是顽固性手脚心发热,治疗乏术,各位可有好的疗法?
    8.便秘
       穴位:秩边
       特点:清热除湿,消肿通便。
      用针方法:用四寸针,进针三寸深,刺至(向)会阴,产生针感得气,留针20分钟,在10分钟后再行针一次即可。注意对于急性症要进行2—3次治疗。
      按:秩边透水道治疗前列腺炎、遗尿、尿道痛极效,秩边旁开2寸之夹秩边透水道治疗亦极效!还有环跳治疗盆腔炎、痛经、便秘亦有效,而直肠、前列腺、子宫、阴道、尿道位置相近,同属盆腔脏器,可见腧穴主治有位置相近原则,不但相近部位的不同腧穴主治有共同之处,一个腧穴主治的不同病症也位置相近。
    9.膀胱炎
       穴位:支沟
      用针方法:用2寸针,垂直运针。垂直进针1.5寸,通过加力和减力针刺以导气,留针4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
      按:支沟治疗便秘极效,参8便秘,按膀胱和直肠位置相近,膀胱炎和便秘符合病症位置相近原则,故支沟治疗二者都有效。
    10.肠炎
       穴位:神阙
       特点:温阳补亏,利尿消肿。
      用针方法:1.5寸针直刺。进针至1寸,通过加力运针将气导入,然后直接出针,无须留针。注意这是脐窝,针灸书的确规定不能在此针刺,进针前务必对该部位消毒。
    11.鼻出血
       穴位:大敦和阴(隐)白。
      方法:紧握住出血鼻孔对侧的大脚趾,一直握住不放,直至出血停止。
       按:直立位拍腘窝治疗流鼻血简单方便有效。
    12.胃肠道功能紊乱
       穴位:内关(透刺)至外关 。
      用针方法:用2.5寸针,直刺,必要时用更长的针。直刺针尖透达外关皮下。小幅度快速提插,同时轻柔腹部约2分钟,(同时)请患者深呼吸,5分钟后重复操作,直至腹部疼痛消失。留针20分钟。
    13.头痛
      穴位:风池金先生发明(现)的胃舒穴,位于剑突和第七肋骨之间。
      方法:患者坐位,女性应松开乳罩,医师站于患者右侧,左手拇食指紧按脖颈两侧的风池穴,右手中指如勾状按压胃舒穴,好像要把患者从地上提起。注:这是金先生发明的15秒疗法,保证100%有效,不超过15秒钟患者就会感到头痛减轻。
    14.呃逆
      疗法1,涌泉俯卧位,拇指强力按压涌泉穴1—2分钟,刺激强度要足够大,直至呃逆停止。注:对重症患者可针刺双侧涌泉。
      疗法2,胸椎中部,在第3和第7椎骨之间。患者直立位,双手扶墙,医师双手拇指按压3—7胸椎之间两侧最紧部位,直至呃逆停止。也可俯卧位操作。
      按:耳穴之耳中穴点压治疗呃逆立止。疗法2的关键之处在于找到3—7胸椎之间两侧最紧部位按压。
    15.癔病
       (1)癔病性哑症 涌泉用1.5寸粗针。在一侧涌泉穴进针3/4寸深,提插捻转约3分钟,同时对患者说话。如果患者未恢复说话功能,可再针刺另一侧涌泉穴。
       (2)癔病性瘫痪 环跳 用28号3.5寸针向生殖器方向进针3寸,提插逐渐减力,使下肢感到麻木,甚至有触电感,运针约3分钟出针。
       (3)癔病性痉挛 中脘用2寸针。直刺1.5寸,减力运针,加强刺激,直至痉挛停止。
    16.阳痿
      疗法1,道门穴——这是金先生发明(现)的另一个新穴位,位于脊突C3和C4之间。用1.5寸针。坐位,头前倾,直刺1寸,进行提插行针刺激,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
      疗法2,尾骨末端及周围在尾骨末端进针,快速提插约15秒钟,此后在尾骨周围部位进针,快速提插行针,不要留针。
    17.失眠
       穴位:华佗夹脊 从第一颈骨到尾骨。
      用针方法:七星梅花锤(针)。准备:用拇食指用力掐脊椎部位的皮肤直至发红。用梅花针对脊骨和华佗夹脊穴位至尾骨放血。操作后让患者休息30分钟。
    18.肠虫
       穴位:至阴,亦称指井—UB67 。
      用针方法:在新月时进行直刺,刺激约1分钟,留针40分钟,每10分钟轻刺激一次。
      按:为何在新月时进行针刺?不明白,难道还有更多的讲究不成,希望有知道者能不吝赐教。
    19.神经紧张
       穴位:华佗夹脊 从T1至S1,外加尾骨,双侧。
      用针方法:采用梅花针,叩至出血。俯卧位,在开始治疗前刺激背部,调动气。用梅花针从尾骨到第一胸椎进行刺激。治疗后休息20分钟。
    20.抬胳膊疼痛
       穴位:外关 。
      用针方法:用2寸针,在对侧直刺。针深1.5寸,坐位,慢慢向上抬起胳膊,同时医师沿手臂上举方向缓慢但有力地捻针。当上举到最高处时,紧握针,不要松弛,保持3秒,然后让患者放下手臂,而针灸师随手臂同样下落并反方向捻针。重复操作2—3次,直至手臂运动自如。注:这种疗法会使患者感到疼痛,但非常有效。
      按:金先生此处描述的抬胳膊疼痛可能是肩周炎,临床碰到这些病人大家不妨一试。
    21.气海俞痛
       穴位:承山 。
      用针方法:用2寸针,直刺。俯卧位,进针1.5寸,快速捻转,达300—350次/分钟,使算胀和麻木的感觉一直放射到腘窝小腿和脚部。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
      按:气海俞在第三腰椎脊突下,旁开1.5寸,金先生想要说的可能是腰三横突综合症。
    22.痛经
       穴位:上窷,位于第一骶后孔。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患者站立位,双脚微分,向前弯腰,双肘支于桌子边上,腹部不要碰到桌子。缓慢从右侧骶骨孔进针一寸,顺时针捻到极限,然后保持在这个位置,不要再动。针灸师将另一只手放于患者腹部子宫位置,不要按压,将气从我针的一只手运到这只手。患者会感到子宫收缩。降低针刺的强度,等待约10秒钟,再进行下一次刺激操作。注意:经常会出现滞针,针被粘在穴位里拔不出来,可以使用另一支针拔出来。这是金先生发明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疗法。
      按:刚以此法治疗痛经时,有些记不清书上具体操作了,结果取了次窷,进针捻转后用力揉患者腹部,也是疼痛立亦。
    23.(戒)吸烟
      穴位:(1)(甜味)天尾穴—奇穴,位于列缺到阳溪连线中点。(2)率谷。
      用针方法:用1寸针。垂直进针3—5mm深,同时请患者深呼吸,行针将气导入,使手腕甚至手臂有麻木感。患者可能会有倦意或快感,但口中会有金属味或其他味道。留针15—20分钟。这时可在率谷进针,刺向耳部,刺激至有痛感,然后出针。
    24.落枕
       穴位: 内关 。
      用针方法:用1.5寸针,患侧取穴直刺1—1.2寸深。提插捻转行针导气,运针5分钟,其间让患者转动颈部。然后出针。
      按:外关治疗落枕极效,针入稍捻转令转动颈部马上活动自如。悬钟治疗落枕亦极效。
    25.胃痛
       穴位:胃舒穴 位于剑突和第七肋骨之间。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仰卧位,在剑突右侧直刺,轻轻提插约半分钟,留针半小时。注意:此法对孕妇不宜,可能会使子宫收缩。
    26.网球肘
       穴位:阿是穴 。
      用针方法:先找出患处肌腱的阿是穴位置并做出标记。用1寸或1.5寸粗针。进针前要从两侧按紧肌腱,(固定)使之不能动,将针刺人,缓慢刺入肌肉,患者会感到放射状痛,提插行针1分钟,然后改变方向,再次提插捻转行针,仿佛要进一步破坏肌腱。向不同方向刺入2—3次,然后留针30分钟。
      按:一间穴(即前头点)治疗网球肘时效时不效,我所用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八字疗法!
    27.牙痛
       穴位:液门。
      用针方法:用1.5寸针斜着刺入第四和第五掌骨中间。进针1寸深,捻针产生针感直至有局部酸胀感放射到手臂肘部或指尖,留针40—60分钟。若牙痛未见缓解,针刺另一侧,进行同样操作刺激。
      按:手背中指指掌关节尺侧的牙痛点效果极好,液门与此大致平行相近。
    28.眩晕
       参见晕车晕机。
    29.声带麻痹症
        (1)癔病性失语症 涌泉用1.5寸针直刺。进针后提插然后用力捻针约1—10分钟,患者会在治疗过程中恢复说话能力。
        (2)声带麻痹症 内关用1.5寸针直刺。进针1寸,提插捻转强刺激约5分钟。
       按:通里穴治疗喑哑亦极效,内关与通里位置相近。另阴郄«铜人»:治失喑不能言。灵道«资生»:暴喑口噤,灵道、天突、天窗。列缺治疗声音嘶哑亦效。
    30.呕吐
        穴位:胃舒 位于剑突和第七肋骨之间。
      用针方法:1.5寸针直刺。仰卧位,在剑突右侧进针,轻轻提插约半分钟,留针半小时。
       按:肝神穴与此位置相近,不但治疗肝炎、胆囊炎,而且治疗胃痛、呕吐、眩晕等气逆证极效。

    治疗各种头痛的特效穴

     

         头痛,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紧张焦虑,抑郁暴躁,脾胃积食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引发头痛。所有头痛都与“气”有关,都可以先揉“消气穴”,也就是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来缓解,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做如下选择:
    1、偏头痛:来无影去无踪的偏头痛,多与三焦经有关。三焦经肘部的清冷渊、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关穴,都是偏头痛的特效穴。三焦经是人体的“出气筒”,在三焦经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调整内分泌失调,对调节长期情志病极为有效,对各种头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综合症都有特效。

    2、前额和眉棱骨痛:一般属于胃经的病症。从二三脚趾间的陷谷穴向内庭穴方向按摩几分钟即可缓解。另外,按摩脾经的公孙穴(络穴治表里病症),或者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缓解眉棱骨痛。

    3、耳朵上部:若疼痛发生在头两侧,即耳朵上部,就在胆经按摩,例如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穴等均可。

    4、太阳穴痛: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阳穴,如果不能缓解,则可以按摩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或者按摩胃经的头维穴、陷谷穴,它同时对眉棱骨痛和头痛如裹都有效。

    5、头痛如裹:可以先按摩脾经的阴陵泉穴。另外,按摩胃经的头维穴也可缓解。

    6、头顶痛:属厥阴经病,先从肝经论治,或针刺百会穴。

    7、后头痛:属太阳经病。可以按摩小肠经的后溪穴,治后头痛、颈椎病、落枕和情志病。另外,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

    8、头颈僵痛:可试试肺经的列缺穴,“头项寻列缺”。

    9、肾虚头痛:肾阴虚和阳虚都有可能诱发头痛。

    肾阴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无力,舌红脉细;肾阳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畏寒,四肢不温,面色白,舌淡,脉沉细。无论阳虚还是阴虚,都可以通过经常按摩肾经的穴位复溜、太溪等得到改善。
    平肝 息风 止痉

    全天麻胶囊
    2025-8-14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需长期服药控制。不少患者因服用降压药过久,顾虑西药的副作用,期望用中药治疗。全天麻胶囊就是一款可治疗肝风上扰型高血压病的中成药。
    组成与功效
    全天麻胶囊为单味中药制剂、现代研发品种,首载于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第十二册)》,并从2000年始被各版药典收录。
    据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该药选天麻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或制成颗粒,装入胶囊即得。其主要功能是平肝、息风、止痉,用于肝风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中风、痫病,症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肢体麻木、烦躁、失眠,或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突然昏仆、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口中怪叫、移时苏醒。舌质红、苔白或腻、脉弦。对风湿痹阻经络所致的痹证,症见肢体关节麻木、肿痛、屈伸不利等,也可应用。药理学研究表明,该药有改善脑血流量、降血压、降血脂、益智、抗癫痫、护肝、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临床上也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功能性眩晕、偏头痛、血管性头痛、脑梗死恢复期、癫痫及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肝阳上亢、情志化火、肝肾阴虚、肝血不足等,均可致肝脏的阴阳气血失调,而滋生肝风。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若肝风上扰清窍,清阳不升,则眩晕、头痛;肝风扰动气血,脑脉痹阻,筋脉失养,则中风、肢麻;肝风扰乱心神,神明逆乱,则发痫病等,病证虽异,却皆由肝风作祟,治当平肝息风为要。天麻又名“定风草”,甘平质润,归肝经,善于治风。一则既息肝风,又平肝阳,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二则长于息内风而止痉,可广泛用于肝风内动所致的中风偏瘫、痫病抽搐等;三则可祛外风、通经络而止痛,治疗外感风湿之痹痛。元代罗天益曰“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明代《本草汇言》云其“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可见其平肝息风之功效强劲。俟肝风平息,则诸证悉除。
    需要指出的是,天麻制剂在市面上很多,仅“天麻”冠名的中成药就有天麻丸、复方天麻胶囊、天麻头痛片等多种,均以天麻加味而成,名称与本药相似但功效及用途有异,请鉴别选用。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硬胶囊,内容物为黄白色至黄棕色的细粉或颗粒,气微,味甘。每粒装0.5克,口服,一次2~6粒,一日3次。
    服药期间,忌生冷及油腻难消化食物。保持情绪乐观,忌生气恼怒。严重慢性病患者及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眩晕、头痛症状严重者,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本品用于痫病、中风时,宜配用他药。
  • 病在俞穴的反应:

     (2018-09-04 13:20:2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1、妇科:子宫、卵巢、盆腔等病在环跳穴有反应。男科病亦有反应。
    2、妇人久治不愈的颈肩酸痛一般为有妇科病。
    3、胸腔有病在膻中穴有反应。
    4、上腹器官,特别是胃、十二指肠、胰腺病在中皖穴有反应。在
    手背第三、四掌骨之间反应剧烈。便秘大肠俞附近多有错位。
    5、肝胆病在期门有反应、阳陵泉也有反应,环跳穴也有压痛则可确诊:
    6、下腹各器官在气海、关元、中极有反应。

    7、肠胃病在足三里有反应。
    8、印堂穴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9、太阳、头维、凤池三穴配合应用几乎对任何头痛、眩晕有特
    效,对美尼尔氏病大都一次可以治愈66;。
    10、中府穴是肺经脏属病变廿现经络反应的压痛点。
    11、坐骨神经痛可在天宗穴找到压痛点。
    13、心脏疾病用青灵穴配内关有特效。心绞痛发作,重按极泉、中冲、至阳三穴
    12、心脏病突发危急,叫病人仰卧,一手指头掐人中,一手指尖用力揉内关、中郄门穴5-10分钟即可恢复。有急救作用(特效)
    14、鼻塞取风池、项强取承浆,头痛取涌泉,膝痛取尺泽,重按肩井对头痛有特效
    15、腰痛取腹部对应点,用揉法,揉至热力自腹部深处透到腰部患处,腰痛可缓解,此时再治腰、事半功倍。
    16、指压飞扬穴(外踝上7寸后1寸)对感冒头痛发热有特效。回阳救醒新穴:足心穴,在脚掌底(脚趾除开)长度足中线和宽度足中线之交*点即是,此穴回阳复苏快过人中,一般一分钟即醒。按摩涌泉各36次手抚膝部36次可治膝部疼痛及臀部疼痛。
    19、温灸肝俞、足三里治肝炎有特效(一日一次),针阴上穴(阳陵泉上1.5寸)平补平泻、针尖向上斜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一日一次,留针5分钟后叫病人做前臂外旋并握拳动作,效果良好。 20、女人肩膀酸痛特效穴:附分、膏肓。
    21、肩中治疗瘫疾、肌肉痿缩、小儿麻痹疗效好过肩耦。
    22、男人肩膀酸痛特效穴:天柱、肩井。
    23、足跟痛:取涌泉按30秒左右即可。
    24、腰痛重点按压、大肠俞、肾俞,20-30秒,一天3次,几天即可--过量的饮食可引起腰痛!!!
    25、阳萎、早泄:取命门、不容、中脘、天枢、关元、进行按压每穴3-5分钟。早泄按压:内关及会阴,每穴10分钟。
    26、糖尿病重点取背俞穴及找出硬结推散,背部为脾、胰、肝、肾、三焦俞。
    27、三阳络透郡门,能使脑部m肉和神经瞬间失去知觉,放松肌肉。
    28、下关穴牙痛的克星,对上牙痛有特效。
    29、内脏病在腰背的反射痛表现:心肺疾患以后背沉重疼痛。肝
    胆疾病右背侧重度不适,胃病后背疼痛。胰腺 (脾)病后背横行疼痛。
    子宫卵巢病腰髓部沉重酸痛。66;
    30、中风失语特效术:病人张口,医生用左手将病人舌头牵出唇
    外,右手用28号3寸针在距舌尖约1厘米处沿瘫侧舌体肌层,顺舌静脉走行万向,用舌尖向舌根平刺66;266;5寸,壬补平泻,当病人有气感或用力
    拽舌或喊啊宇时出针。语门穴位于舌体腹侧:此亢澡作安全,治疗
    中风失语痛苦小见效快。胆或胃十二指肠疼痛时茁噎脾部世有麻胀痛,
    扒、肩脾骨内上荒魁点对肩周炎有特效,
    、牙痛点在大鱼际外侧代表上齿,内厕代秉下齿,牙痛时可茁
    相应的区域内寻找阳性物,一般呈浅红色或紫红色的反应点,男取左
    手,*人取右手,急性牙痛时,用三棱针利出血,
    3lto、痔疮点按长强、66;孔最、承山7-14天有效可兔手术。
    34、风湿点:膝关节内侧间隙处 (内膝眼内厕旁开2寸j,上水
    区点:骸骨上缘稍外万凹限处,主治风湿。
    35、涌泉与完骨可治失眠。
    06、龙点 (委中下四横指处),主治颈椎病及高血压,早期效果
    较好!
    37、胃痛主要因为精神状态不良及饮食不节所致一一膏梁之变,
    足生大疗。凡腹腔部的亢位必须深按才能按到穴位,杏则效差。
    38、下论任何疑难病如各种万法皆久冶下愈可埔下法:芭手 月;y
    腕部仔纽寻找脉络并有短枝计刺血则往庄有意理下到的苛效!这硅找的经络病冶经验之一。                       
    39/咳嗽痰多取上天突穴(天突上1-2c爪.j,用中指轻轻压揉,使
    病人产生不可抑制的刺激性咳嗽3-4声即见排痰、经1m3次即可止咳。
    40,冠心病93x左侧灵道穴有明显压痛,因拇指腹于灵道穴先轻揉
    真九
    40
    1-2分钟,然后重压按摩2分钟,最后轻揉1-2分钟,一天亡次,巧天
    一疗程。
    41;点压申院穴可治前头痛 (眉棱骨痛)98,有效。五分钟即可止
    痛1-3次全愈。
    42;肝病在太冲穴及肝俞穴足三里有反应。
    43;胃溃疡、胃扩扩张可汪足三里t2寸及深丘六有反应。
    44;十二指肠溃疡在申皖和深门穴有压痛。
    45;结肠炎在章门穴有反应。
    46;肾输尿管结石在肾俞穴及足部肾穴 (在阔尾穴后2寸》有反急慢性盆腔炎在三阴交、漏谷穴、阴陵泉穴有压痛。
    48;前列腺病在三阴交、漏谷穴有压痛。
    49;胆道病在胆襄炎穴及外丘穴有反应。
    50;阑尾炎则阑尾穴及养老穴有反应。
    51,胰腺炎在地丘穴、下巨虚穴、足三里.t3寸有反应点。
    (以上反应点一般在同侧,记住:反应点即治疗点)1!!
    52,痛经的反应点在关元穴。
    53;胆道蛔虫症的反应点四白穴。
    54;隔下脓肿的反应点在气舍穴。
    55;结肠癌的反应点在上廉穴。
    56;胃肠痉挛大多在胸7-8椎之间有压痛点,按2-3分钟即可连按
    10天。
    57,心脏病一般都在胸2-3惟有偏歪病变。
    58;胆结石应抽打胸惟2-3分钟,然后抽打4、5、6胸椎即可排
    石。
    学习提示:先准确掌握每个穴位位置,再临床实习。


    《临症取穴法》
    八总穴歌须牢记,按症取穴心不慌。
    头项列缺心内关,肚腹三里背委中。
    面口合谷臂曲池,胁肋支沟足肩井。
    头颈太阳晕太冲;鼻塞风池膝尺泽。
    头痛浦泉强承浆,扼逆涌泉热大椎。
    八会穴用亦灵妙,66;奇难杂症用莫疑。
    脏会章门腑中烷,髓会绝骨筋阳陵。
    骨会大抒血隔俞,气会颤中脉大渊。

    地图舌案

      (2018-09-04 15:13:12)[编辑][删除]


    孔某,男,48岁。2017年5月9日来诊。患者脘腹痞闷,纳食不馨,口燥咽干,大便秘结,地图舌,质红,脉细数。证属胃阴亏虚,和降失司。治以养阴润燥,益胃和中。以益胃汤化裁,处方:生地6克,麦冬10克,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芦根15克,石斛10克,天花粉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药后来诉,纳食较前增加,口干缓解,大便正常,舌诊见地图舌范围较前缩小,部分见正常舌苔。继予原方7剂口服。

    地图舌多见于6个月以后的婴幼儿,也可见于成人,在舌尖、侧面见数个红色斑点,逐渐向四周扩展,多处损伤,互相融合,则构成不规则环状或地图状。单纯的地图舌不主张治疗,若有疼痛可以对症使用一下漱口水,或者服用复合维生素B。本例患者以痞满、口干为主要症状,一派阴虚燥热之象,予益胃汤加减,方中生地、麦冬、沙参、玉竹滋阴养胃,考虑患者津伤较重,加用石斛、天花粉、芦根加强生津,辅以白术、陈皮、茯苓健脾益胃,


  • 最终在《道德经》中找到了切入点:“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是实体、是结构,是西医解剖关注的器官和组织;而“无”,是空间、是关系,恰是中医思维的核心。

    我决定从3个“看不见”的中医概念讲起——“三焦”“经络”和“气”。它们没有明确的解剖实体,却是理解中医底层逻辑的钥匙。“三焦”,是人体脏腑之间的腔隙与膜理,是水液、气机运行的通道;“经络”,是气血的运行路径和功能调控网络,现代筋膜学研究正逐渐为其提供空间结构的印证;“气”,不只是空气,而是推动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与信息。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空间医学”的体系——中医关注的不仅是器官本身,更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场域”。这正是中医与西医实体解剖观最根本的区别。中西医的结合不是竞争,而是互补——是“实体”与“空间”的融合,是现代医学走向整合的必然。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滋阴不伤胃,共奏养阴润燥、益胃和中之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