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骨痒方
(2023-02-28 10:22:10)
傅某,男68岁,患糖尿病多年,近1年来,老感觉无名指、大拇指关节里面瘙痒不止,医生也说不出原因。向其推荐一方:土茯苓、白芍、威灵仙、生黄芪各30g,木瓜、鸡血藤、淫羊藿各15g,蜈蚣(去头足)2条,甘草10g。加水2煎后,取药液共600m1,分3次服,每日1剂。患者服2剂后,症状减轻,再服2剂,骨痒完全消失。
骨痒症是以骨骼发痒难忍、搔之不及、捶之不到、不红不肿、无恶寒发热等为特点。骨痒症并非单独疾病,多因原发病引起。比如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帕金森病、尿毒症等,还有吸毒者时有发生。发作时多无有效药物可治,常令患者坐卧不宁、苦不堪言。
中医认为骨痒多是由于心、肝、肾三经气血不足时,因风、寒、湿等邪气侵袭,留伏于经脉所致。治疗宜以祛风、除湿、活血、益肾等法为主。本方中,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擅长搜剔湿热之蕴毒;白芍养阴柔肝、调和营卫;鸡血藤能养血活血;淫羊藿补肾强筋、益元气;生黄芪补气,且能利尿排毒;威灵仙、木瓜二味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作用;蜈蚣能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甘草缓急,调和诸药。以上7味相伍,能起到祛风除湿、养血解痉、补气益肾之功效,本方对肝肾阴虚引起的骨痒症,以及因风、寒、湿导致的四肢酸痛、麻木等均有一定效果。
糖尿病患者当血糖经常波动或控制不佳,也容易出现包括搔痒、刺痛、发麻等肢端感觉异常现象。故患者还要重视治疗糖尿病,调控好血糖。(蒲昭和 成都中医药大学)
摘自2023-2-22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章关春 楼彦 通讯员 马昇越 杨晓强
《黄帝内经》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介绍的便是春季的自然变化和人们的起居、运动方法。春季万物萌生,亦是运动的好时机,在春季适当地开展户外活动,能够增强体质,更好地抵抗各类呼吸道疾病和传染病。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天气逐渐转暖,不少因冬日寒冷减少运动的人们,此时正纷纷开始制定春季运动计划。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卢建华指出,膝骨关节是春季骨病的重灾区,主要原因是春季天气多变,温差大,风、寒、湿三邪侵入人体肌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此时运动要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注意保护膝关节,以免因受寒造成膝骨关节炎。
什么是膝骨关节炎
卢建华介绍,膝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晚期出现肌肉萎缩等。膝骨关节炎实际并非感染性炎症,而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关节软骨变得脆弱,因承受不均匀压力而产生破坏,加之关节活动过多,积累劳损而导致的一种疾病。此病也称为老年性关节炎,尤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除此以外,肥胖、有膝关节外伤病史、长时间蹲起或爬楼梯以及膝关节长期受凉受寒等因素也会导致膝骨关节炎。
从中医角度看,膝关节炎属于痹证中的骨痹范畴。患者往往较为年长,多是由于肝肾亏损、气血不足、筋骨失养导致。也有部分相对年轻的患者(如运动员、长跑爱好者等),由于关节长期过度劳累,导致筋骨受损,气血瘀阻,筋骨失养而生本病。除此之外,疾病的发生也和人体感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有关。邪气痹阻膝部经络,从而引起气血运行不畅,致使膝关节出现疼痛、肿胀、僵硬、酸楚或屈伸不利等症状。
如何识别膝骨关节炎
卢建华指出,膝关节炎的疼痛通常是逐渐加重的,重者会影响行走,而且大多会伴有膝关节变形。当患者处于膝骨关节炎早期时,疼痛比较轻微且偶尔发生,这时候很容易被忽略,直到疼痛逐渐加重,并表现为持续发作时才被重视。此时,病情可能已经较为严重。因此,一旦出现疼痛症状,要及时就医,尽早治疗,不能认为是小事,更不要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
卢建华表示,膝骨关节炎的最后确诊往往需要依靠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表现。但是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也可以根据疼痛轻重来初步判定自己的疾病严重程度。
如膝关节在没有明显外伤情况下,出现了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并且症状因关节活动而加重,随着休息而缓解时,则表明膝骨关节炎处于早期或中期。如果疼痛持续,休息时仍然疼痛,则是关节存在局部炎症的信号,表明病情基本处于晚期。如果关节软骨缺失严重,导致疼痛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则为慢性疼痛,会对患者的生活、心理感受产生严重的影响。
中医调理内外兼治
目前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口服药物治疗、透明质酸钠和糖皮质激素注射等。对于较为严重的膝关节炎患者,则需要进行关节镜或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医药在治疗膝骨关节炎上有独特优势,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治,既从内调节整体功能,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又能够从外针对局部症状舒筋通络,温经散寒除湿。
卢建华介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中药有很多,在治则上大体可分为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清热利湿、益气养血等。比较典型的方剂是独活寄生汤,方中独活为君,善治下肢筋骨间风寒湿邪;防风、秦艽、肉桂、细辛为臣,祛风湿,散风寒,通经络;桑寄生、杜仲、牛膝可补肝肾、强筋骨,党参、茯苓、甘草可补气健脾,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可补血活血,共为佐药。全方祛风湿、止痹痛与补肝肾、益气血两组药同用,体现了标本同治、邪正兼顾的配伍特点。其他常用方剂还有补肾壮筋汤、蠲痹汤、四妙丸、桃红四物汤、八珍汤等,要根据证型来辨证使用。
在中药内服的同时,还可以采用中药熏洗、热敷、外贴,以及推拿、针灸等外治疗法。其中,针刺治疗对膝骨关节炎早中期疗效较好,能及时有效地缓解症状。常选取内膝眼、阳陵泉、梁丘、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起到疏风散寒、舒筋活络、消肿止痛、补益气血等作用,对缓解疼痛有较好的效果。
卢建华给膝骨关节炎患者介绍了一个中医熏洗按摩方:艾叶10g、紫苏9g、川椒目12g、肉桂6g、生姜衣10g、山柰15g、细辛6g、伸筋草15g、透骨草10g、红花9g、炙川乌6g、炙草乌6g、路路通30g。上药煎煮约30分钟,用毛巾或纱布熏洗约30分钟。
擦洗干净后还可进行双腿按摩,首先揉膝关节内侧的痛点30~50次;接着按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阴陵泉(在小腿内侧,由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形成的凹陷中)各30~50次,最后拍打膝盖两侧30~50次。坚持用该方法熏洗按摩可以温经通络,帮助膝盖气血畅通,减轻膝骨关节炎带来的不适症状。
朱丹溪认为,血见热则行,遇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膝骨关节炎还可以通过隔姜灸来调理,具体做法为:选取新鲜生姜,沿最大直径切取厚度约为3mm的姜片,刺穿9个针眼,以利热力透彻。取血海(在股前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梁丘(在股前外侧,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内膝眼(在膝前侧,髌韧带内侧凹陷中)、犊鼻(在膝前侧,髌韧带外侧凹陷中)、阳陵泉、阴陵泉六穴。每次点燃1个艾炷放在姜片上,将姜片放置在上述穴位上轮流施灸,皮肤发红、疼痛时轮换穴位。灸疗结束后予屈伸揉按膝关节。每日2次,每次20分钟,7日为1个疗程,建议连续灸2个疗程。
保护膝关节主要靠养
“近年来,膝骨关节炎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卢建华表示,面对越来越多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他建议三分靠治疗,七分靠保养,保养应从年轻时抓起,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保暖 当气温大幅变化时,注意保暖是关键。膝关节不适者应尽量穿着长裤,可以带护膝,一方面可保暖,一方面还可防止膝部受伤。现在正处冬春交替时节,尤其要注意避免膝关节受凉受冻。夏天时要避免空调、电风扇直吹。
减轻体重 膝骨关节炎与体重之间存在相关性,体重减轻可缓解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故肥胖人群应节制饮食,多摄取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争取减轻体重,减少关节负重。
适度运动 疾病急性期尽量避免活动,处于缓解期者应适当活动关节,游泳、骑自行车、散步等都有助于加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活动量以身体微出汗为度,尽量避免上下楼梯、爬山及深蹲。老年患者运动时可用手杖、步行器等工具,减少膝关节负重。还应加强关节功能训练,在非负重体位下进行关节屈伸活动,如空中蹬车等,以保持关节最大活动度。
均衡膳食 必要的营养补充、饮食控制对防治膝骨关节炎很重要。本病患者需要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来保证关节软骨健康。建议低脂饮食,多进食全谷物,多食水果、蔬菜、瘦肉、豆类和坚果等,忌浓茶、烟、酒、咖啡及含大量化学添加剂的食物,以免加重症状。许多膝骨关节炎患者属于偏寒、偏湿的体质,可以通过食物的温养作用来进行调理。如民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季阳气外泄,吃姜可以温养中阳,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佩戴相应支具 存在轻度膝关节内、外翻畸形者,可佩戴相应矫形支具,平时可戴保护关节的弹性套,能起到一定的平衡关节面负荷的作用。应避免穿高跟鞋,最好穿软的、有弹性的运动鞋,使用适合的鞋垫。
毛德西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三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近60年,学验俱丰。临证推崇经方、善用经方,以经方简而效特点,经临床应用总结,制定“三味方”数十首,并善用“三味方”治疗疑难杂病。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受益匪浅。今特介绍其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味方”20首,以飨读者。
三藤汤
(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
藤类药物可通经入络,有祛风湿、止痹痛、舒经活络功效,长于治疗肢体经络疾患。鸡血藤养血活血舒筋,络石藤清热通络止痛,海风藤祛风除湿通络。三藤合用,具有养血通络、祛风除湿、清热止痛的功效。养通结合,药性平和,可用于因风湿热邪所引起的肢体疼痛及麻木等。
三草汤
(豨签草、伸筋草、老鹳草)
三药均有祛风湿、通经络作用,常用于各种风湿痹痛等。豨莶草 “治诸风、风湿症,……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等(见《滇南本草》)。老鹳草,《本草纲目拾遗》言能“去风,疏经活血,健筋骨,通络脉。治损伤,痹症,麻木”。伸筋草舒经活血通络,可治筋脉痉挛疼痛。三药合用,能改善中风后肢体运动失灵、拘挛疼痛等病症。
颈椎方
(葛根、鸡血藤、木瓜)
取《伤寒论》中葛根汤治疗“项背强几几”之义。葛根能解外感之颈项强痛,缓解颈项之挛急;鸡血藤活血舒筋,木瓜祛湿舒筋,三药以养血活血、舒筋活络为主,无论外感、津亏、血瘀、湿浊引起的颈项不适,均能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适合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上述症状。
腰椎方
(丹参、杜仲、续断)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腰椎病多与肾脏相关。杜仲、续断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为治疗肾虚腰痛之要药。《本草汇言》言:“续断,补续血脉之药也。大抵所断之血脉非此不续,所伤之筋骨非此不养,所滞之关节非此不利。”丹参养血活血,能通利血脉,《别录》言有“腰脊强”作用。三药配伍,可用于腰椎病所致疼痛、仰伏不利、辗转不侧等疾患。
上肢痛方
(桂枝、桑枝、伸筋草)
桂枝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言有“利关节”作用,现作为温经散寒、通脉和营常用药物;桑枝能祛风湿、利关节;伸筋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三味能通关节之血脉、散痼结之寒凝、伸不展之经络。且枝类药物升散向上,善治上肢肢节疼痛等疾患。
下肢痛方
(羌活、独活、牛膝)
羌活、独活均辛温,归肾、膀胱经,具有散风寒、祛风湿、止痹痛作用,二药常配伍使用,治疗风寒湿痹,腰脚疼痛、四肢不仁等症。而牛膝功能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通利关节,引血下行。《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牛膝“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三味配伍,善治下肢诸肢节疼痛者。
肩背痛方
(秦艽、威灵仙、海桐皮)
秦艽辛散苦泄,质偏润而不燥,为“风中之润剂”,前人认为为“三痹必用之药”,凡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论新久,均可配伍使用。威灵仙通行十二经络,对全身风湿痛均适宜。海桐皮祛风去湿,行经络达病所。现代研究证明,三药均有消炎止痛作用,对风湿引起的肩背痛尤为合拍。
腰肌劳损方
(桑寄生、狗脊、熟地)
《黄帝内经》云“腰为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腰部的酸困疼痛、活动不利与肾脏的亏损有关。三药药性平和,均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活血功效。而桑寄生、狗脊以治肾虚腰背强急见长,熟地为滋补肾精第一药,腰肌劳损所致酸困不适、活动受限三药较为适宜。所谓“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
三味虫类方
(全蝎、地龙或天龙、土鳖虫)
久病入络,顽固性疼痛为脉络不通所致。虫类多搜风通络,常用于顽疾的治疗。全虫蝎、土鳖虫、地龙为活血通络常用药物,全蝎、土鳖虫活血散结、通络止痛;地龙清热熄风通络,三药于散、通、熄为一体,无大寒大热之弊,适合病久脉络不通的各种疼痛。若上肢疼痛用蜈蚣(天龙),下肢疼痛用地龙。
黄芪赤风汤
(黄芪、赤芍、防风)
此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原文为“治瘫腿,多用一分,服后以腿身动为准,不可再加”。本方为调气活血代表方。方用黄芪大补元气,剂量宜大,以益气行血、血行风灭之义。此方应用广泛,不仅应用瘫痪疾病,凡气血不和者皆可应用。王清任言此方“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服之皆效。”“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肢体麻木方
(黄芪、桃仁、红花)
本方由补阳还五汤简化而来,功能益气活血通络,仍遵王清任“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成瘀”的理论,从“因虚致瘀”立法,虚者气虚也,瘀者血瘀也。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肢体经络失养之麻木疼痛。黄芪用量要大于桃仁、红花,立意为气行则血行,气足则血活。
肢体痉挛方
(何首乌、木瓜、双钩藤)
何首乌滋阴养血,《本草纲目》言其“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为血中之气药,入肝经滋补阴血而祛风。木瓜味酸入肝,功舒筋活络,能缓解筋脉的拘急疼痛。钩藤息风止痉,《本草新编》言:“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何首乌与木瓜配伍,以滋补肝肾之阴以固本,三味合力,滋阴养血、熄风止痉,为治疗肢体痉挛之良方。
肢体酸困方
(黄芪、五爪龙、仙鹤草)
肢体酸困为气虚证。黄芪为补气之圣药,李时珍称为“补者之长”,善补肺脾之气。五爪龙为南方补气药,与北方黄芪同功。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有补虚、强壮的作用,可治劳力过度所致的脱力劳伤。民间单方,用仙鹤草30克,大枣10枚,同煮去药液,饮之,治疗劳力后脱力困乏者。
足跟痛方
(熟地、牛膝、透骨草)
肾主骨,足跟痛为肾虚,必须补肾。熟地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肾精不足之要药。牛膝除补肾强筋、活血通络外,可引药下达病所。透骨草可引药透入经络、血脉,并有祛风活血止痛作用。三味药既有补肾强筋固本作用,又有祛风活血止痛功效,随症加减,常取良效。
手足肢节寒凉方
(黄芪、桂枝、当归)
本方由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而来。原方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主治肌肤麻木不仁,手足不温等。但养血活血之力不足,今以当归代白芍配黄芪,有当归补血汤义,并增补血、活血、通络之效。三药配伍养血活血作用增强,对气血不足、血脉不和之手足寒凉更为适宜。
关节肿大方
(僵蚕、透骨草、知母)
三药以僵蚕祛风化痰散结,治有形之包块;知母养阴行痹,治肢节浮肿,《神农本草经》言知母有治疗“肢体浮肿”之效;透骨草活血解毒、通经透骨。有形之关节肿大或无形之关节胀痛,三药均可应用。常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腱鞘炎等疾病。
温养督脉方
(鹿角胶、桂枝、红参)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上达颠顶,主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督脉阳虚可见畏寒怕冷、腰膝冷痛。桂枝温经通脉,能通达阳气于诸脉;鹿角胶温肾助阳、养血填精,通督脉补命火;红参大补元气,能固脱回阳,通十二经脉。三药能生元阳、贯督脉而达全身,对命门火衰、阳气不足所致的各种虚寒症状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外用泡足方
(透骨草、当归、黄芪)
凡足跟疼痛或下肢寒凉难忍者,为下肢气血亏虚夹络脉瘀滞所致。药取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温阳护卫、养血活瘀,另加透骨草通经达络、祛风止痛。具体应用时,可加白酒与姜汁醋适量,加强药物的温经通络、透骨活瘀作用。此方要比单纯祛风湿药效果好。
御风防湿方
(黄芪、补骨脂、大枣)
中医认为体质虚弱,卫外不固,风寒湿邪易侵,形成风湿痹症。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痹症的预防颇为重要。黄芪补肺固表充肺卫,补骨脂补肾纳气填元阳,大枣健脾益气调中土。三药合用补肺、健脾、温肾,适合痹症体弱者长期服用。
去杖方
(白芍、甘草、黄芪)
此方为芍药甘草汤加黄芪。古人将芍药甘草汤名为去杖汤,可养血通络、舒筋缓急,主治脚弱无力、步行艰辛。对行走不便病人服药后可弃杖而行,故名去杖汤。方中大剂量白芍养血柔筋为君药,甘草和中健脾为佐使药,毛德西在此方中加黄芪,可以补气退废,尤适合年老、体弱、久病之人。(曾垂义 牛琳琳 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名医工作室)
中药诗赏析
十指据床扶我起,
投以木瓜而已矣;
咽下轻瓯梦似云,
觉来两眼清如水。
这首诗为清代袁枚的《病中谢薛一瓢》,出自《小仓山房诗文集》。薛一瓢指的是清代中医大家薛雪。
一次,清代才子袁枚病重,性命危笃之际,其知心好友薛雪亲临屋舍探望。薛雪到病榻前躬身扶袁枚坐起,“望闻问切”之后,投以中药木瓜而治。袁枚服了汤药之后,病祛体健,“眼清如水”。因感激挚友,故提笔写下了那篇答谢薛雪之诗文。
诗中所道木瓜,又名铁角海棠、皱皮木瓜等,为蔷薇科木瓜属落叶灌木的成熟果实,果树高达2米,姿态婆娑,树冠疏散。春来繁花满树,娇柔红艳;秋季果实玲珑,累累硕丰。其果入药有祛湿舒筋、平肝和胃之功用。
袁枚病笃时,以木瓜治愈,一则说明薛雪医术之高明,二则道出了木瓜确实是一味良药。关于木瓜疗疾病,古医书上多有记载,如《圣惠方》记载单用本品酒煮或煎汤频服,治霍乱转筋;《直指方》木瓜汤,以本品配伍吴茱萸、小茴香、生姜、紫苏等药,治吐泻不已、转筋胸闷等症;《本草拾遗》载:“强筋骨,下冷气,止呃逆,心膈痰唾,消食,止水利后渴不止,作饮服之。”《本经疏证》载:“霍乱大吐下则中气溃散,心液暴亡,筋失所养而绞旋收引焉……木瓜所以引收合血液之余,宣布筋骸之养也。”(田家声 中国农工民主党陕西省商洛市委员会)
时间:2022-09-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黄小飞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中医院
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等省。在全国各地的木瓜品种中,安徽宣城的木瓜为道地药材,品质优良,称宣木瓜。《本草纲目》亦载:“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
木瓜性温、味酸,入肝、脾经,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湿之功,主要用于治疗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等。明代《医方考·脚气门第六十·宣州木瓜》中还记载了一则宣木瓜治疗脚气水肿的有趣故事:“顾安中,广德人,久患脚气,筋急腿肿,行履不得,因至湖州附船。船中先有一袋物,为腿疼痛,遂将腿搁之袋上,微觉不痛,及筋宽而不急。乃问艄人:袋中何物?应曰:木瓜。自此脚气顿愈。噫!药气相感,且能愈疾,则用药当病者,从可知矣。”
现代研究发现,木瓜含有木瓜蛋白酶、木瓜酵素,能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可有效消除体内过剩自由基;含有齐墩果酸,具有广谱抗菌、护肝降酶、促进免疫、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含有木瓜碱,具有缓解痉挛疼痛的作用,尤其对腓肠肌痉挛效果明显。
民间有木瓜越陈越好的说法,但有学者采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贮藏年限不同的宣木瓜进行含量测定,发现其中含有的齐墩果酸、熊果酸、绿原酸和原儿茶酸等四种有机酸成分含量并无明显差异,可见民间说法不可尽信。陈年宣木瓜的优点在于没有刺鼻味道,容易服用,而非药效更好。
下面介绍几种用木瓜调理疾病的内服、外用小妙方。
治痛风、风湿
木瓜洗净不削皮,去籽,切成小丁,放入锅中,加4碗水,煮沸后小火再煮5分钟,关火后放入新鲜白茅根30g,焖半小时后即可饮用。
治扭挫伤
将鲜木瓜烤熟、捣烂,趁温敷于患处。
治中暑
夏天气温较热时直接食用木瓜能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取木瓜15g、甘草5g,煮水代茶饮,可有效补充因为人体出汗太多而造成的津液不足。
治肺热干咳
取木瓜25g、葎草50g、甘草10g,水煎服。
治脂肪肝、酒精肝
木瓜5g、荷叶5g,水煎代茶饮,可用于脂肪肝、酒精肝患者的日常调理。
1980年6月1日,为庆祝国际儿童节,我国邮电部发行了童话故事邮票“童话——‘咕咚’”一套4枚。在首枚邮票图案上,展现了一只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进了湖水里,激起了浪花,发出很大的“咕咚”声音。湖边的一只小白兔听到声响,吓得拔腿就跑。由此引出了一连串动物们的慌张逃窜,打破了宁静的早晨。小白兔一边跑,一边口中还不停地喊着:“快跑,咕咚来了,快逃呀!”最后,直到狮子带着它们回到湖边看个究竟,才知道原来是成熟的木瓜掉进水里发出的声音,一场虚惊而已。
常见的木瓜有两大类,即宣木瓜和番木瓜。宣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成熟果实,距今已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以安徽宣城所产最佳,为临床常用中药,也属药食同源品。番木瓜为番木瓜科植物番木瓜的成熟果实,是人们日常食用的水果。
番木瓜也称万寿果、乳瓜、石瓜、蓬生果,素有“百益果王”之称。番木瓜性温味酸,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大量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钙、铁、木瓜蛋白酶等,能消除体内过氧化物等毒素,具有健脾消食、平肝和胃、舒筋络、活筋骨、降血压的作用,果肉中含有的番木瓜碱具有缓解痉挛疼痛的作用,对腓肠肌痉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宣木瓜性温,味酸涩,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作用。古代医药学家陶弘景、李时珍对其都有较高评价。《本草纲目》记载宣木瓜:“性温味酸,无毒。主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该书详细介绍了不同病症的具体治疗方法,如治疗项强筋急不可转侧,肝、肾二脏受风者:用宣州木瓜二个(取盖去瓤),没药二两,乳香二钱半。二味入木瓜内缚定,饭上蒸三、四次,烂研成膏。每用三钱,入生地黄汁半盏,无灰酒二盏,暖化温服。治疗脚筋挛痛:用木瓜数枚,以酒、水各半,煮烂捣膏,乘热贴于痛处,以帛裹之。冷即换,每日3~5次。治发槁不泽:木瓜浸油,梳头。治反花痔疮:木瓜为末,以鳝鱼身上涎调,贴之,以纸护住。书中还记载木瓜可用于治疗脐下绞痛、霍乱转筋、霍乱腹痛等病,不一枚举。
此外,宣木瓜的枝、叶、皮、根、核均能入药,味酸涩,性温,无毒,可用于治疗霍乱烦躁气急、吐下、转筋等。(顾掌生 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
年后至今,在门诊中,碰到突发颈痛和落枕的病人特别多,成了春季针灸门诊高发的病种之一。笔者仔细琢磨其缘由,气温变化是外在的主要因素,熬夜不注意休息是内在的主要因素。
颈痛和落枕,按常规思路治疗,主要方选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这类方剂;针灸以后溪、人中、印堂等经验穴及局部腧穴为主。但今年在碰到几例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后,笔者开始从经典中思考节气对病证地影响了。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这句话仔细琢磨开来是很有意思的。我国大陆地区,秋冬刮的西北风,春夏刮的东南风。西风肃杀,东风升发。春季应肝,肝主疏泄,主筋。东风刮起来后,会把人的肝气生发起来,在病里状态下,造成肝气旺肝气实的情况偏多。而肝气升发,是向上走的状态。肝又开窍于目,厥阴肝经走巅顶。所以,如果升发太过,会造成诸如脑出血、高血压、眼球震颤、红眼病、爆发性肝炎等。
这些病症,相对来说都是比较严重的一类病症,身体是非常聪明的,诸多的不适其实都是身体自救的一种本能反应。为了防止肝气升发太过,会提前卸掉一部分亢上肝气来自救。而这种自救的核心就是“俞在颈项”。
俞,通“腧”,腧穴的意思,也有输送的意思。形象的比喻一下,这个“俞”的过程,就像农村烧柴火灶。灶中柴火烧得旺的同时,需要有个途径让它把烟、热给排出去,这个途径,就是向上的烟囱。烟囱是一个散热口、反应点。看到炊烟袅袅,就知道是灶中烧火了。这样取类比象的想象一下,这个反应点,就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腧穴。
那么它的反应点在哪里呢?就在颈项。为什么呢?
从上述整句来看,我们知道,其病因在“风”。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这“上”又有哪些风呢?再回过来看颈项部,有三个带“风”的大穴:风府、风池、翳风。其中,风池、翳风左右各一个,合起来是五个“风”穴。
肝气随东风升发上来,成为肝风,为防止升发太过,其在途经颈项部的时候,会在这几个“风”穴中散掉一部分,这样其上冲的压力就会减弱,也就可以防止造成高血压、脑出血等病症。
然而,事物的矛盾存在对立统一的一面。散邪之处亦可能是藏邪之处,独处藏奸。
如:肝气升发,还需一个助力,那就是肾气充足,因为肾为肝之母。如果肾气亏虚,不能封藏水液,水液随肝气上冲,结于颈项部“风”穴,导致颈椎受湿,气机阻滞。气血不畅,筋不柔顺,清阳不升,则会出现颈部僵硬疼痛、眩晕、耳鸣等病症。
病在肝,治疗也当在肝。以肝为核心,结合其表里络属、别通脏腑、同名经络,再考虑脏腑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进行选方配穴,治疗起来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了。(管志敏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
摘自2023-2-22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章关春 楼彦 通讯员 马昇越 杨晓强
《黄帝内经》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介绍的便是春季的自然变化和人们的起居、运动方法。春季万物萌生,亦是运动的好时机,在春季适当地开展户外活动,能够增强体质,更好地抵抗各类呼吸道疾病和传染病。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天气逐渐转暖,不少因冬日寒冷减少运动的人们,此时正纷纷开始制定春季运动计划。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卢建华指出,膝骨关节是春季骨病的重灾区,主要原因是春季天气多变,温差大,风、寒、湿三邪侵入人体肌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此时运动要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注意保护膝关节,以免因受寒造成膝骨关节炎。
什么是膝骨关节炎
卢建华介绍,膝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晚期出现肌肉萎缩等。膝骨关节炎实际并非感染性炎症,而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关节软骨变得脆弱,因承受不均匀压力而产生破坏,加之关节活动过多,积累劳损而导致的一种疾病。此病也称为老年性关节炎,尤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除此以外,肥胖、有膝关节外伤病史、长时间蹲起或爬楼梯以及膝关节长期受凉受寒等因素也会导致膝骨关节炎。
从中医角度看,膝关节炎属于痹证中的骨痹范畴。患者往往较为年长,多是由于肝肾亏损、气血不足、筋骨失养导致。也有部分相对年轻的患者(如运动员、长跑爱好者等),由于关节长期过度劳累,导致筋骨受损,气血瘀阻,筋骨失养而生本病。除此之外,疾病的发生也和人体感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有关。邪气痹阻膝部经络,从而引起气血运行不畅,致使膝关节出现疼痛、肿胀、僵硬、酸楚或屈伸不利等症状。
如何识别膝骨关节炎
卢建华指出,膝关节炎的疼痛通常是逐渐加重的,重者会影响行走,而且大多会伴有膝关节变形。当患者处于膝骨关节炎早期时,疼痛比较轻微且偶尔发生,这时候很容易被忽略,直到疼痛逐渐加重,并表现为持续发作时才被重视。此时,病情可能已经较为严重。因此,一旦出现疼痛症状,要及时就医,尽早治疗,不能认为是小事,更不要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
卢建华表示,膝骨关节炎的最后确诊往往需要依靠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表现。但是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也可以根据疼痛轻重来初步判定自己的疾病严重程度。
如膝关节在没有明显外伤情况下,出现了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并且症状因关节活动而加重,随着休息而缓解时,则表明膝骨关节炎处于早期或中期。如果疼痛持续,休息时仍然疼痛,则是关节存在局部炎症的信号,表明病情基本处于晚期。如果关节软骨缺失严重,导致疼痛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则为慢性疼痛,会对患者的生活、心理感受产生严重的影响。
中医调理内外兼治
目前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口服药物治疗、透明质酸钠和糖皮质激素注射等。对于较为严重的膝关节炎患者,则需要进行关节镜或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医药在治疗膝骨关节炎上有独特优势,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治,既从内调节整体功能,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又能够从外针对局部症状舒筋通络,温经散寒除湿。
卢建华介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中药有很多,在治则上大体可分为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清热利湿、益气养血等。比较典型的方剂是独活寄生汤,方中独活为君,善治下肢筋骨间风寒湿邪;防风、秦艽、肉桂、细辛为臣,祛风湿,散风寒,通经络;桑寄生、杜仲、牛膝可补肝肾、强筋骨,党参、茯苓、甘草可补气健脾,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可补血活血,共为佐药。全方祛风湿、止痹痛与补肝肾、益气血两组药同用,体现了标本同治、邪正兼顾的配伍特点。其他常用方剂还有补肾壮筋汤、蠲痹汤、四妙丸、桃红四物汤、八珍汤等,要根据证型来辨证使用。
在中药内服的同时,还可以采用中药熏洗、热敷、外贴,以及推拿、针灸等外治疗法。其中,针刺治疗对膝骨关节炎早中期疗效较好,能及时有效地缓解症状。常选取内膝眼、阳陵泉、梁丘、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起到疏风散寒、舒筋活络、消肿止痛、补益气血等作用,对缓解疼痛有较好的效果。
卢建华给膝骨关节炎患者介绍了一个中医熏洗按摩方:艾叶10g、紫苏9g、川椒目12g、肉桂6g、生姜衣10g、山柰15g、细辛6g、伸筋草15g、透骨草10g、红花9g、炙川乌6g、炙草乌6g、路路通30g。上药煎煮约30分钟,用毛巾或纱布熏洗约30分钟。
擦洗干净后还可进行双腿按摩,首先揉膝关节内侧的痛点30~50次;接着按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阴陵泉(在小腿内侧,由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形成的凹陷中)各30~50次,最后拍打膝盖两侧30~50次。坚持用该方法熏洗按摩可以温经通络,帮助膝盖气血畅通,减轻膝骨关节炎带来的不适症状。
朱丹溪认为,血见热则行,遇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膝骨关节炎还可以通过隔姜灸来调理,具体做法为:选取新鲜生姜,沿最大直径切取厚度约为3mm的姜片,刺穿9个针眼,以利热力透彻。取血海(在股前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梁丘(在股前外侧,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内膝眼(在膝前侧,髌韧带内侧凹陷中)、犊鼻(在膝前侧,髌韧带外侧凹陷中)、阳陵泉、阴陵泉六穴。每次点燃1个艾炷放在姜片上,将姜片放置在上述穴位上轮流施灸,皮肤发红、疼痛时轮换穴位。灸疗结束后予屈伸揉按膝关节。每日2次,每次20分钟,7日为1个疗程,建议连续灸2个疗程。
保护膝关节主要靠养
“近年来,膝骨关节炎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卢建华表示,面对越来越多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他建议三分靠治疗,七分靠保养,保养应从年轻时抓起,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保暖 当气温大幅变化时,注意保暖是关键。膝关节不适者应尽量穿着长裤,可以带护膝,一方面可保暖,一方面还可防止膝部受伤。现在正处冬春交替时节,尤其要注意避免膝关节受凉受冻。夏天时要避免空调、电风扇直吹。
减轻体重 膝骨关节炎与体重之间存在相关性,体重减轻可缓解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故肥胖人群应节制饮食,多摄取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争取减轻体重,减少关节负重。
适度运动 疾病急性期尽量避免活动,处于缓解期者应适当活动关节,游泳、骑自行车、散步等都有助于加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活动量以身体微出汗为度,尽量避免上下楼梯、爬山及深蹲。老年患者运动时可用手杖、步行器等工具,减少膝关节负重。还应加强关节功能训练,在非负重体位下进行关节屈伸活动,如空中蹬车等,以保持关节最大活动度。
均衡膳食 必要的营养补充、饮食控制对防治膝骨关节炎很重要。本病患者需要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来保证关节软骨健康。建议低脂饮食,多进食全谷物,多食水果、蔬菜、瘦肉、豆类和坚果等,忌浓茶、烟、酒、咖啡及含大量化学添加剂的食物,以免加重症状。许多膝骨关节炎患者属于偏寒、偏湿的体质,可以通过食物的温养作用来进行调理。如民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季阳气外泄,吃姜可以温养中阳,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佩戴相应支具 存在轻度膝关节内、外翻畸形者,可佩戴相应矫形支具,平时可戴保护关节的弹性套,能起到一定的平衡关节面负荷的作用。应避免穿高跟鞋,最好穿软的、有弹性的运动鞋,使用适合的鞋垫。
毛德西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三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近60年,学验俱丰。临证推崇经方、善用经方,以经方简而效特点,经临床应用总结,制定“三味方”数十首,并善用“三味方”治疗疑难杂病。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受益匪浅。今特介绍其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味方”20首,以飨读者。
三藤汤
(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
藤类药物可通经入络,有祛风湿、止痹痛、舒经活络功效,长于治疗肢体经络疾患。鸡血藤养血活血舒筋,络石藤清热通络止痛,海风藤祛风除湿通络。三藤合用,具有养血通络、祛风除湿、清热止痛的功效。养通结合,药性平和,可用于因风湿热邪所引起的肢体疼痛及麻木等。
三草汤
(豨签草、伸筋草、老鹳草)
三药均有祛风湿、通经络作用,常用于各种风湿痹痛等。豨莶草 “治诸风、风湿症,……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等(见《滇南本草》)。老鹳草,《本草纲目拾遗》言能“去风,疏经活血,健筋骨,通络脉。治损伤,痹症,麻木”。伸筋草舒经活血通络,可治筋脉痉挛疼痛。三药合用,能改善中风后肢体运动失灵、拘挛疼痛等病症。
颈椎方
(葛根、鸡血藤、木瓜)
取《伤寒论》中葛根汤治疗“项背强几几”之义。葛根能解外感之颈项强痛,缓解颈项之挛急;鸡血藤活血舒筋,木瓜祛湿舒筋,三药以养血活血、舒筋活络为主,无论外感、津亏、血瘀、湿浊引起的颈项不适,均能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适合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上述症状。
腰椎方
(丹参、杜仲、续断)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腰椎病多与肾脏相关。杜仲、续断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为治疗肾虚腰痛之要药。《本草汇言》言:“续断,补续血脉之药也。大抵所断之血脉非此不续,所伤之筋骨非此不养,所滞之关节非此不利。”丹参养血活血,能通利血脉,《别录》言有“腰脊强”作用。三药配伍,可用于腰椎病所致疼痛、仰伏不利、辗转不侧等疾患。
上肢痛方
(桂枝、桑枝、伸筋草)
桂枝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言有“利关节”作用,现作为温经散寒、通脉和营常用药物;桑枝能祛风湿、利关节;伸筋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三味能通关节之血脉、散痼结之寒凝、伸不展之经络。且枝类药物升散向上,善治上肢肢节疼痛等疾患。
下肢痛方
(羌活、独活、牛膝)
羌活、独活均辛温,归肾、膀胱经,具有散风寒、祛风湿、止痹痛作用,二药常配伍使用,治疗风寒湿痹,腰脚疼痛、四肢不仁等症。而牛膝功能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通利关节,引血下行。《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牛膝“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三味配伍,善治下肢诸肢节疼痛者。
肩背痛方
(秦艽、威灵仙、海桐皮)
秦艽辛散苦泄,质偏润而不燥,为“风中之润剂”,前人认为为“三痹必用之药”,凡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论新久,均可配伍使用。威灵仙通行十二经络,对全身风湿痛均适宜。海桐皮祛风去湿,行经络达病所。现代研究证明,三药均有消炎止痛作用,对风湿引起的肩背痛尤为合拍。
腰肌劳损方
(桑寄生、狗脊、熟地)
《黄帝内经》云“腰为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腰部的酸困疼痛、活动不利与肾脏的亏损有关。三药药性平和,均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活血功效。而桑寄生、狗脊以治肾虚腰背强急见长,熟地为滋补肾精第一药,腰肌劳损所致酸困不适、活动受限三药较为适宜。所谓“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
三味虫类方
(全蝎、地龙或天龙、土鳖虫)
久病入络,顽固性疼痛为脉络不通所致。虫类多搜风通络,常用于顽疾的治疗。全虫蝎、土鳖虫、地龙为活血通络常用药物,全蝎、土鳖虫活血散结、通络止痛;地龙清热熄风通络,三药于散、通、熄为一体,无大寒大热之弊,适合病久脉络不通的各种疼痛。若上肢疼痛用蜈蚣(天龙),下肢疼痛用地龙。
黄芪赤风汤
(黄芪、赤芍、防风)
此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原文为“治瘫腿,多用一分,服后以腿身动为准,不可再加”。本方为调气活血代表方。方用黄芪大补元气,剂量宜大,以益气行血、血行风灭之义。此方应用广泛,不仅应用瘫痪疾病,凡气血不和者皆可应用。王清任言此方“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服之皆效。”“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肢体麻木方
(黄芪、桃仁、红花)
本方由补阳还五汤简化而来,功能益气活血通络,仍遵王清任“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成瘀”的理论,从“因虚致瘀”立法,虚者气虚也,瘀者血瘀也。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肢体经络失养之麻木疼痛。黄芪用量要大于桃仁、红花,立意为气行则血行,气足则血活。
肢体痉挛方
(何首乌、木瓜、双钩藤)
何首乌滋阴养血,《本草纲目》言其“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为血中之气药,入肝经滋补阴血而祛风。木瓜味酸入肝,功舒筋活络,能缓解筋脉的拘急疼痛。钩藤息风止痉,《本草新编》言:“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何首乌与木瓜配伍,以滋补肝肾之阴以固本,三味合力,滋阴养血、熄风止痉,为治疗肢体痉挛之良方。
肢体酸困方
(黄芪、五爪龙、仙鹤草)
肢体酸困为气虚证。黄芪为补气之圣药,李时珍称为“补者之长”,善补肺脾之气。五爪龙为南方补气药,与北方黄芪同功。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有补虚、强壮的作用,可治劳力过度所致的脱力劳伤。民间单方,用仙鹤草30克,大枣10枚,同煮去药液,饮之,治疗劳力后脱力困乏者。
足跟痛方
(熟地、牛膝、透骨草)
肾主骨,足跟痛为肾虚,必须补肾。熟地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肾精不足之要药。牛膝除补肾强筋、活血通络外,可引药下达病所。透骨草可引药透入经络、血脉,并有祛风活血止痛作用。三味药既有补肾强筋固本作用,又有祛风活血止痛功效,随症加减,常取良效。
手足肢节寒凉方
(黄芪、桂枝、当归)
本方由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而来。原方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主治肌肤麻木不仁,手足不温等。但养血活血之力不足,今以当归代白芍配黄芪,有当归补血汤义,并增补血、活血、通络之效。三药配伍养血活血作用增强,对气血不足、血脉不和之手足寒凉更为适宜。
关节肿大方
(僵蚕、透骨草、知母)
三药以僵蚕祛风化痰散结,治有形之包块;知母养阴行痹,治肢节浮肿,《神农本草经》言知母有治疗“肢体浮肿”之效;透骨草活血解毒、通经透骨。有形之关节肿大或无形之关节胀痛,三药均可应用。常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腱鞘炎等疾病。
温养督脉方
(鹿角胶、桂枝、红参)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上达颠顶,主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督脉阳虚可见畏寒怕冷、腰膝冷痛。桂枝温经通脉,能通达阳气于诸脉;鹿角胶温肾助阳、养血填精,通督脉补命火;红参大补元气,能固脱回阳,通十二经脉。三药能生元阳、贯督脉而达全身,对命门火衰、阳气不足所致的各种虚寒症状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外用泡足方
(透骨草、当归、黄芪)
凡足跟疼痛或下肢寒凉难忍者,为下肢气血亏虚夹络脉瘀滞所致。药取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温阳护卫、养血活瘀,另加透骨草通经达络、祛风止痛。具体应用时,可加白酒与姜汁醋适量,加强药物的温经通络、透骨活瘀作用。此方要比单纯祛风湿药效果好。
御风防湿方
(黄芪、补骨脂、大枣)
中医认为体质虚弱,卫外不固,风寒湿邪易侵,形成风湿痹症。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痹症的预防颇为重要。黄芪补肺固表充肺卫,补骨脂补肾纳气填元阳,大枣健脾益气调中土。三药合用补肺、健脾、温肾,适合痹症体弱者长期服用。
去杖方
(白芍、甘草、黄芪)
此方为芍药甘草汤加黄芪。古人将芍药甘草汤名为去杖汤,可养血通络、舒筋缓急,主治脚弱无力、步行艰辛。对行走不便病人服药后可弃杖而行,故名去杖汤。方中大剂量白芍养血柔筋为君药,甘草和中健脾为佐使药,毛德西在此方中加黄芪,可以补气退废,尤适合年老、体弱、久病之人。(曾垂义 牛琳琳 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名医工作室)
中药诗赏析
十指据床扶我起,
投以木瓜而已矣;
咽下轻瓯梦似云,
觉来两眼清如水。
这首诗为清代袁枚的《病中谢薛一瓢》,出自《小仓山房诗文集》。薛一瓢指的是清代中医大家薛雪。
一次,清代才子袁枚病重,性命危笃之际,其知心好友薛雪亲临屋舍探望。薛雪到病榻前躬身扶袁枚坐起,“望闻问切”之后,投以中药木瓜而治。袁枚服了汤药之后,病祛体健,“眼清如水”。因感激挚友,故提笔写下了那篇答谢薛雪之诗文。
诗中所道木瓜,又名铁角海棠、皱皮木瓜等,为蔷薇科木瓜属落叶灌木的成熟果实,果树高达2米,姿态婆娑,树冠疏散。春来繁花满树,娇柔红艳;秋季果实玲珑,累累硕丰。其果入药有祛湿舒筋、平肝和胃之功用。
袁枚病笃时,以木瓜治愈,一则说明薛雪医术之高明,二则道出了木瓜确实是一味良药。关于木瓜疗疾病,古医书上多有记载,如《圣惠方》记载单用本品酒煮或煎汤频服,治霍乱转筋;《直指方》木瓜汤,以本品配伍吴茱萸、小茴香、生姜、紫苏等药,治吐泻不已、转筋胸闷等症;《本草拾遗》载:“强筋骨,下冷气,止呃逆,心膈痰唾,消食,止水利后渴不止,作饮服之。”《本经疏证》载:“霍乱大吐下则中气溃散,心液暴亡,筋失所养而绞旋收引焉……木瓜所以引收合血液之余,宣布筋骸之养也。”(田家声 中国农工民主党陕西省商洛市委员会)
时间:2022-09-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黄小飞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中医院
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等省。在全国各地的木瓜品种中,安徽宣城的木瓜为道地药材,品质优良,称宣木瓜。《本草纲目》亦载:“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
木瓜性温、味酸,入肝、脾经,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湿之功,主要用于治疗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等。明代《医方考·脚气门第六十·宣州木瓜》中还记载了一则宣木瓜治疗脚气水肿的有趣故事:“顾安中,广德人,久患脚气,筋急腿肿,行履不得,因至湖州附船。船中先有一袋物,为腿疼痛,遂将腿搁之袋上,微觉不痛,及筋宽而不急。乃问艄人:袋中何物?应曰:木瓜。自此脚气顿愈。噫!药气相感,且能愈疾,则用药当病者,从可知矣。”
现代研究发现,木瓜含有木瓜蛋白酶、木瓜酵素,能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可有效消除体内过剩自由基;含有齐墩果酸,具有广谱抗菌、护肝降酶、促进免疫、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含有木瓜碱,具有缓解痉挛疼痛的作用,尤其对腓肠肌痉挛效果明显。
民间有木瓜越陈越好的说法,但有学者采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贮藏年限不同的宣木瓜进行含量测定,发现其中含有的齐墩果酸、熊果酸、绿原酸和原儿茶酸等四种有机酸成分含量并无明显差异,可见民间说法不可尽信。陈年宣木瓜的优点在于没有刺鼻味道,容易服用,而非药效更好。
下面介绍几种用木瓜调理疾病的内服、外用小妙方。
治痛风、风湿
木瓜洗净不削皮,去籽,切成小丁,放入锅中,加4碗水,煮沸后小火再煮5分钟,关火后放入新鲜白茅根30g,焖半小时后即可饮用。
治扭挫伤
将鲜木瓜烤熟、捣烂,趁温敷于患处。
治中暑
夏天气温较热时直接食用木瓜能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取木瓜15g、甘草5g,煮水代茶饮,可有效补充因为人体出汗太多而造成的津液不足。
治肺热干咳
取木瓜25g、葎草50g、甘草10g,水煎服。
治脂肪肝、酒精肝
木瓜5g、荷叶5g,水煎代茶饮,可用于脂肪肝、酒精肝患者的日常调理。
1980年6月1日,为庆祝国际儿童节,我国邮电部发行了童话故事邮票“童话——‘咕咚’”一套4枚。在首枚邮票图案上,展现了一只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进了湖水里,激起了浪花,发出很大的“咕咚”声音。湖边的一只小白兔听到声响,吓得拔腿就跑。由此引出了一连串动物们的慌张逃窜,打破了宁静的早晨。小白兔一边跑,一边口中还不停地喊着:“快跑,咕咚来了,快逃呀!”最后,直到狮子带着它们回到湖边看个究竟,才知道原来是成熟的木瓜掉进水里发出的声音,一场虚惊而已。
常见的木瓜有两大类,即宣木瓜和番木瓜。宣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成熟果实,距今已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以安徽宣城所产最佳,为临床常用中药,也属药食同源品。番木瓜为番木瓜科植物番木瓜的成熟果实,是人们日常食用的水果。
番木瓜也称万寿果、乳瓜、石瓜、蓬生果,素有“百益果王”之称。番木瓜性温味酸,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大量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钙、铁、木瓜蛋白酶等,能消除体内过氧化物等毒素,具有健脾消食、平肝和胃、舒筋络、活筋骨、降血压的作用,果肉中含有的番木瓜碱具有缓解痉挛疼痛的作用,对腓肠肌痉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宣木瓜性温,味酸涩,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作用。古代医药学家陶弘景、李时珍对其都有较高评价。《本草纲目》记载宣木瓜:“性温味酸,无毒。主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该书详细介绍了不同病症的具体治疗方法,如治疗项强筋急不可转侧,肝、肾二脏受风者:用宣州木瓜二个(取盖去瓤),没药二两,乳香二钱半。二味入木瓜内缚定,饭上蒸三、四次,烂研成膏。每用三钱,入生地黄汁半盏,无灰酒二盏,暖化温服。治疗脚筋挛痛:用木瓜数枚,以酒、水各半,煮烂捣膏,乘热贴于痛处,以帛裹之。冷即换,每日3~5次。治发槁不泽:木瓜浸油,梳头。治反花痔疮:木瓜为末,以鳝鱼身上涎调,贴之,以纸护住。书中还记载木瓜可用于治疗脐下绞痛、霍乱转筋、霍乱腹痛等病,不一枚举。
此外,宣木瓜的枝、叶、皮、根、核均能入药,味酸涩,性温,无毒,可用于治疗霍乱烦躁气急、吐下、转筋等。(顾掌生 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