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寒温为一炉,法宗仲景治湿温
(2023-02-27 13:16:25)
米伯让先生(1919—2000),中国著名中医临床家、理论家和教育家。1919年,米伯让出生于甘肃张掖,原名锡礼,字和享,晚号石斋,祖籍陕西泾阳县人。米伯让早年攻读经史诗文,因父母相继病故,立志学医。1936~1939年曾拜师三原大医李新甫门下学医,另随泾阳名儒张果斋、赵玉玺诸先生研读经史。1942年,米伯让拜师近代伤寒泰斗黄竹斋(1886~1960年),直至1955年黄竹斋调至北京西苑医院,师徒共处十三载,其间米伯让除了深研《内》《难》《伤寒》《金匮》等医学典籍外,曾跟随黄竹斋先生于长安少陵塬筑窑而居,尝于民间巡诊问疾,侍诊左右,理论根底逐渐深厚,临床经验日渐丰富。1943年,经考试获国民政府卫生部颁发医师证书。
湿温证治辑要由来
黄竹斋曾于1934年因缘际会得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此版本被认为是近代发现的3种《伤寒论》古本之一。米伯让秉承先师遗愿,对于仲景学术及《伤寒杂病论》颇有研究,借天时地利之便,较早关注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与实践。米伯让撰有《四病证治辑要》一册,对白喉、痢疾、鼠疫、湿温予以集解,其中“湿温证治辑要”一篇分别以释名、原因、症状、脉法、治方、验案、结论等为题,旁参广证,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湿病”之理法方药进行详细辨别,并结合临床验证,附以心得。此篇内容对当今外感温病与内伤湿热的诊治提供解决思路,值得我们继续挖掘与学习。
湿温证理法方药
湿温证的病因病机:“湿温证治辑要”篇首解释湿温证的病名与形成可能,指出湿者与温者之证机不同,“湿者与水异名而同类,温者本冷而使暖之谓。”湿温证的形成原因,包括两种情况,其一素体有内湿加以温热外袭,其二先伤湿后受温热外热既侵,内湿相感搏而成。原文附录《脉经》《医门法律》《温热经纬》等与湿温病名相关条文。显而易见,此处湿温证与现代中医温病学所说湿温证范围更广。
湿温证的临床表现:“湿温证治辑要”篇收载《叶天士本活人书》《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所云。比较而言,《温病条辨》云:“湿温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以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脉证并治第六》云:“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此处湿温病与现代中医内科学之内伤湿热证更为接近。
湿温证的脉象表现:“湿温证治辑要”篇收载《难经》《温病条辨》《时病论》所云以供参考,尤其《时病论》所云:“是病之脉,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恰恰说明湿温证是多种多样、发展变化的,脉证之间绝非一一对应关系,需要医者用辨证的思维来分析。
湿温证的选方用药:“湿温证治辑要”篇收载处方两首,其一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之猪苓加黄连牡丹汤,其二《温病条辨》之三仁汤。猪苓加黄连牡丹汤用猪苓、茯苓、滑石、泽泻,渗湿利水;阿胶、黄连、丹皮润燥清温,化湿清热并举,对于湿温日久,属湿热并重且伤阴者较为适用。三仁汤用滑石、通草、薏仁、竹叶渗湿利水清热,以杏仁、蔻仁、厚朴、半夏、辛燥之味宣畅气机,对于湿温初起,邪在气分,属热重于湿者较为适用。
湿温证证治验案:“湿温证治辑要”篇另附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治疗验案,“1949年10月6日,张子琴君,来所求诊,余查其证,发热唇焦,舌黄下利,腹痛,肛门灼热,脉大而数,断为湿温病,依仲圣法投以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遵法煎服,一剂,八日后复诊,诸证痊愈。”
“湿温证治辑要”篇末尾,米伯让提出:“学医者但能仲圣之经为则,其余活人济世之术,庶不差矣”。此即以“六经钤治百病”,是对伤寒六经辨证体系的创新。
寒温一体的应用
1963年,米伯让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期间,在对陕西汉中钩端螺旋体病防治中,提出“秋温时疫”说,并首次提出汉中钩端螺旋体病的中医证型(伏暑、湿温、温燥、温黄、温毒、暑痉)和相应辩证施治方案。1963年,关于陕西周至县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米伯让提出“温毒发斑夹肾虚病”说,并提出具体治则治法。据此窥见先生寒温一体,学术圆润之境界。
米伯让从医60余载,精研歧黄,学验俱丰,医术精湛,尤重医德,在中医界享有较高声誉。2019年,米伯让诞生一百周年及逝世十九周年。爰作此文,以为纪念。(呼兴华 丁辉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所)
经方药味少,配伍精,疗效捷,与时方合用可互相补益,增强疗效,扩大用途。
四逆散合良附丸
四逆散合良附丸是余临证四十年来治疗胃脘痛的首选方。四逆散本为《伤寒论》主治木郁土壅而气滞至厥者;良附丸则为《良方集腋》专治肝寒犯胃而气滞作痛者,两方皆能疏肝行气,功效相近。但前者疏气而主升降,后者疏气而重温中。前者疏肝理脾,后者疏肝暖胃。两方合用,不仅增强疏肝之功,而又充实散寒之力。
胃脘痛病位属胃而波及肝者十居其七,胃病治肝是中医辨证的特点。气郁不振则客寒易留,寒邪犯胃则气滞愈甚,病程日久则肝胆脾胃互相累及。四逆散合良附丸治疗胃脘痛,各取所长,疗效显著。
陈某,女,37岁。2016年6月10日初诊。主诉: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近日疼痛应时而作,按之痛甚,得温则减,甚则头冒冷汗,饮食难进,稍多食则饱胀不舒,手足欠温,大便时干时稀,曾服人参健脾丸、理中丸均效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检查: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上腹部彩超未见异常。中医病名:腹痛。证型:肝气不舒,寒邪阻滞。治疗:疏肝解郁,散寒止痛。
处方:柴胡10克,炒白芍20克,枳壳10克,良姜6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乌药10克,陈皮10克,焦三仙各10克,炙甘草6克。
服2剂后疼痛缓解,6剂则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守方共进20剂,疼痛消失。后用柴芍六君子汤善后调理。
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
芍药甘草汤是和营定痛之剂,四妙散为清热除湿之方,两者看似无关系,但合用治疗湿热筋痹却相得益彰。湿热下注,壅阻关节,则生痿痹。四妙散用苍术、薏苡仁除湿利水,用黄柏、牛膝清热行血,四味妙合,用治下肢红肿热痛之湿热痹症,堪称良方。但若湿热久蕴不退而殃及筋脉者,则会因“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而致肢节挛急疼痛而难以屈伸之顽症。此时,若能合用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之法,确能起到柔筋止痉和营定痛的作用。因此,治疗湿热伤筋之痹,须两方相配,才能达到清热除湿与舒筋定痛,标本兼顾之效果。
许某,男,52岁,2015年12月18日初诊。主诉:双手指及双踝、趾关节肿胀疼痛反复发作三年、变形一年,复发并加剧二周。现病史:手指关节红肿、热灼疼痛,难以屈伸,晨僵硬,手指关节变形呈梭状,舌质偏红,苔黄厚腻、脉弦略滑。实验室检查:血沉60mm/h,类风湿因子(-),抗链O(-)。X线示:指骨骨端肥大,骨质疏松。中医病名:尪痹。证型:湿热痹阻。治疗:清热除湿止痛。
处方:赤芍15克,白芍30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薏苡仁30克,川牛膝15克,炒麦芽15克,炒神曲15克,炙甘草10克。
服6剂后疼痛明显减轻,肿胀热灼缓解,守方再进12剂,症状大为改善,遂改为补肾壮骨之品善后。(赵永强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院)
经方与时方合用发微
经方就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时方是指张仲景以后的医家所创制的方剂。经方药味少,配伍精,疗效捷,深受医者的推崇。如何提高经方的使用疗效和范围是更好运用经方的关键。将经方与时方合用可互相补益,增强疗效,扩大用途。我临证四十余载常常是经方、时方合用,取两者之长,疗效显著。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
桂枝汤与玉屏风散同属固表祛邪之剂,但前方中桂枝、芍药均入血分,能通心脉,可调和营卫而重在和营;后者方用防风、黄芪纯走气分,专入肺经,可益气固表而重在助卫。两方合用,合“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之理,且前方之姜、枣益胃与后方之白术健脾相配伍,使营卫能自中达上,由内而外,全身贯通而恢复卫外抗邪正常功能。此二方合用适合虚人外感所致营卫俱虚者。
验案:李某,女,31岁。2015年5月12日初诊。
一月前因人流术后调摄不当,复感风寒,时断时续。刻下来诊,气温已暖,见患者仍身穿棉袄、戴帽、裹围巾,尚蜷缩怕冷,自诉恶风寒以左半侧为甚。前医有用附子汤者,有用四逆汤者,有用九味羌活汤者,也有用桂枝汤者,皆罔效。诊见其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浮缓而弱。故辨证为虚人外感。
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黄芪20克,防风10克,白术10克,川芎6克,炙甘草10克,生姜4片,大枣3枚。6剂。
患者服3剂后帽除,6剂脱棉袄,不恶风寒。
二诊时效不更方,加焦三仙各10克健脾畅胃,守方共进12剂,诸症消失,一如常人。
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
苓桂术甘汤和二陈汤均为治疗痰饮的名方,合而用之治疗痰饮更妙。痰与饮虽同出一源,但质地有稀稠之分,痰较重浊,非得风升而难以上达,饮清下流,易承阳虚不制而上凌。苓桂术甘汤重在温阳化饮,二陈汤重在祛痰化饮,各有侧重,合二为一可兼收并蓄。临床合用治疗因脾气素虚而生痰饮,饮邪中阻清阳,上蒙清窍。
验案:陈某,女,51岁。2016年01月18日初诊。
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反复发作1年余来就诊。发作时头晕不能自主,目眩难以站立,轻则尚可扶物,重则跌扑倒地,时伴恶心呕吐,双目紧闭不能睁开,曾在多家医院就诊,经做头颅CT、脑电图、TCD等多种检查,除提示“脑血管弹性减退”外,无明显异常,考虑为“梅尼埃综合征”,服用各种西药疗效欠佳,后求治于中医,先后服用龙胆泻肝汤、四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均无效,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虽药后症减,但久服效亦欠佳。
余诊时,思其形体肥胖,喜吐清稀之唾,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白水滑,脉弦滑,再询得知小便欠利,大便时稀,知其必有饮邪于内。《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水饮,胸胁支满,苓桂术甘汤主之”。遂处以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及泽泻汤。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0克,半夏10克,陈皮15克,泽泻20克,钩藤15克,川牛膝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12剂。
服3剂则头晕大减,小便通利,12剂后精神如常,饮食欠佳,而后合六君子汤、平胃散继服20余剂而愈。(赵永强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院)
近代学者认为,五味合化是由五味药性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配伍思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药性和滋味配伍使用后,可以产生新的功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提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正是酸甘化阴的起源。汉代张仲景在酸甘化阴的指导下创立经方芍药甘草汤,治疗伤寒误汗伤阴病证。此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和丰富酸甘化阴的理论和内涵。时至今日,基于五味合化思想的酸甘化阴药性配伍已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源流及内涵
《黄帝内经》中对五味的阴阳与功能进行了划分,提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缓之”等,这是酸甘化阴产生的萌芽阶段。在此基础上,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应用酸甘化阴法,代表方剂为芍药甘草汤,主治太阳表虚证的误用下法,营阴出现耗伤,经脉失于濡养,引起烦躁,手足挛急。金代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注:“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这是酸甘化阴法最早的文字记载,首次从合化的角度明确提出酸甘化阴的概念。
历代医家对酸甘化阴的内涵有所延伸和发展,常将具有敛阴、益阴、生津滋阴作用的酸味药(如芍药、乌梅、五味子、麦冬、山楂、木瓜等)与具有补益气血、滋养阴精的甘味药(如甘草、大枣、麦冬等)进行配伍,以化生阴液,濡润脏腑,收敛浮阳,以缓急迫。历代医家多运用此法,如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口含甘草丸治疗口干舌燥的病症,是酸甘化阴理论的发展延续。宋代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记载了酸甘化阴治疗阴虚导致口咽干燥的方剂,如生地黄丸,以乌梅、五味子等酸味药敛阴生津,以甘草、麦门冬、生地黄、知母、瓜蒌根等甘味药滋润养阴,酸甘合用以加强养阴生津之效。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创制六味地黄丸,以山茱萸之酸合熟地、山药之甘,主治小儿肾阴不足所致的发育迟缓(如出牙迟、站立迟、行走迟),头发稀少枯黄,囟门久不闭合,筋骨痿软,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症。明代缪希雍重视酸甘药物配合,对脾阴不足以酸甘寒凉滋润为主,并创名方资生丸。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消阐门》中以酸甘化阴法治消渴,认为治疗消渴以“甘温之药为主,以苦寒为之使,以酸为之臣佐,以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明确提出酸甘化阴为消渴病治本之法。明代方贤《奇效良方·消渴门》中记载20个治疗消渴的方剂中,均有酸甘化阴药物配伍,如玉泉丸,乌梅五味子汤,填骨煎等。
清代名医叶天士中多运用酸甘化阴以治阴液重耗、津液内竭之阴伤证,提出“酸能敛阴生津,甘令津回,酸甘可化阴生液”,酸者敛阴生津,甘者滋阴养胃,两者配伍一滋一敛,可化生津液,濡养脏腑,如《临证指南医案·泄泻》(卷六)中记载:“入夜咽干欲呕,食纳腹痛即泻,此胃口大伤,阴火内风劫烁津液,当以肝胃同治,用酸甘化阴方”。常用酸味之白芍、木瓜、乌梅、山茱萸、五味子,配合沙参、麦冬、梨肉、石斛等甘润之品,化阴生液。清代的温病学派十分重视酸甘化阴法的应用,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言:“阴伤既定,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观全书明确使用酸甘化阴法的方剂共10首,如上焦篇中的生脉散用酸味之五味子配合甘味之人参、麦冬以酸甘化阴生津,以治“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司留恋”而致“汗多而脉散大”。中焦篇中的麦冬麻仁汤运用酸甘化阴法主治“疟伤胃阴,不饥不饱,不便,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津液不复者”。下焦篇中的人参乌梅汤用于治疗“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从历代医家对酸甘化阴法的运用,可以看出,酸甘化阴作为“五味合化”的代表性治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现代临床应用
酸甘化阴法治疗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因机体津液亏虚或津液敷布障碍,造成局部口干、眼干或全身出现以干燥症状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初在口鼻眼等清窍,则见目干涩灼痛,口干咽燥;若继续耗津伤液,阴虚津亏,则进一步损伤肝肾之阴,而见腰酸乏力等肾阴虚衰之象,进而累及肌肉、关节、筋骨,甚则伤及脏腑。临床多将具有敛阴补阴生津作用的酸味药如白芍、五味子、乌梅,与具有滋阴补血功用的甘味药如甘草、生地黄、麦冬等配伍,酸甘相合,一敛一滋,酸可敛阴生津,甘能益胃滋阴,使久亏之阴得以自复,阴液渐充而燥象渐消,诸症可缓。
酸甘化阴法治疗虚性失眠
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对阴血不足、虚热内扰之失眠患者常采用酸甘化阴法治疗,常用方药如酸枣仁、五味子、酸枣仁汤。酸枣仁甘酸性平,既能养心阴又能补心血而养心安神;五味子酸甘性温,能益心气,滋肾阴,交通心肾而宁心安神;酸枣仁汤重用酸甘之酸枣仁,配伍甘缓调和之甘草,全方合用具有滋阴养血、除烦安神之效。若病久气血阴精不足虚损诸疾所致的虚性失眠,以天王补心丹治疗,方中五味子、酸枣仁与麦门冬、生地黄相配伍,酸甘化阴,浮火得以收敛,阴血得以补益,标本兼顾,阴阳平调。
酸甘化阴法治疗消渴
中医学认为,消渴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又是瘀血、气虚等其他病机的基础。因此,养阴法成为中医药治疗消渴的重要治法,而酸甘化阴法是其常用治法之一。酸甘化阴法治疗消渴病,首推仲景肾气丸。方中干地黄、山药与山茱萸酸甘相配,滋养肝肾阴精,为治疗下消的名方之一。根据肾气丸化裁而来的六味地黄丸及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方,以熟地黄味甘微温,滋肾填精为君;山药甘平,补脾养胃,益肺养阴而固精;山茱萸酸涩微温,养肝肾而涩精止遗,二药为臣,与君药酸甘相伍,共起滋肾阴、养肝血、益脾阴而涩津之效,以治阴虚为主的消渴。
酸甘化阴法治疗小儿腹泻
小儿急性腹泻或泄泻日久多见阴津亏耗,气随液脱,气阴两伤应是大多数腹泻患儿的共同转归。同时,由于小儿“稚阴未长、稚阳未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故治疗小儿腹泻常酸甘合用,化阴生津,既能补虚以益气养阴,又能敛湿以生津止泻,可使津液代谢恢复正常,则大便恢复正常。代表方剂加味人参乌梅汤,所用方药是在人参乌梅汤原方基础上,去木瓜加山楂、石榴皮、广藿香、炮姜等组成。方中人参益气,乌梅涩肠生津止渴,山药、莲子甘缓健脾。去木瓜加山楂、石榴皮以加强酸甘化阴、涩肠止泻之功,山楂味酸且消食化积,较之木瓜更适于小儿;加广藿香、茯苓,重在理脾醒脾,健脾止泻;炮姜温运脾土,加强运脾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运脾生津止泻之功。
此外,酸甘化阴法在临床上常用于阴虚阳浮不敛的遗精盗汗、肝阴不足,虚阳上扰之内风以及脾阴不足,消化呆滞等证。此外,由于酸能柔,甘能缓,酸甘相配,还具有缓急解痉的作用。因而临床对于胃阴不足、胃失所养之胃痛,肝阴不足、肝体失养的肝区疼痛以及肌肉挛急、腹痛等证,应用此法,亦多有显效。
常用药物
酸甘化阴法常用药物中,酸味药物常用白芍、乌梅、山茱萸、五味子、木瓜等,甘味药物常用甘草、人参、熟地黄、麦冬、山药、玉竹、天花粉、石斛、沙参、梨皮等。从药物的性味功用上分析,酸味药入肝经,能收、能涩,功效敛阴生津,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入脾胃经。酸甘相合则阴生有源,如芍药配甘草;五味子配麦冬、生地、白芍;木瓜配石斛、山药等。
甘味药物有甘温、甘寒(或凉)之别,临证时可根据病情和各药的归经、性味选择配用。临床尤以酸味与甘寒之品配伍以生津敛津应用较广。如在治疗外感病因耗伤肺胃之阴或内伤原因耗伤肝胃之阴者,常选用生地黄、石斛、天冬、麦冬、天花粉、知母、百合、玉竹等,以酸味敛阴生津,配合以甘寒或甘凉濡润之品,以滋养收敛肺脾津液。在治疗气阴两伤,津气亏虚者,养阴的同时,常配伍以甘温之太子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炙甘草等药物,甘温益气,加强化阴生津之力。在治疗卫表不顾,营阴外泄者,护阴同时,常配伍以性温之桂枝等,以顾护卫表从而保存阴液,可见于生脉饮、桂枝汤、小青龙汤、小建中汤、人参养荣丸等方中。
酸甘化阴法,用酸味药与甘味药配伍重在一个“合”字,其中酸味药属阴,多入肝经,功在敛阴生津;甘味药属阳,多入脾胃经,功在滋阴养胃。酸甘相伍,一敛一滋,协同起效,酸得甘助化阴生津。其功效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酸甘药物配合可以补益人体物质的功能,如养阴生津、益精补血以及通过补阴而潜阳、润燥、止渴、复脉等。酸甘药物配合具内敛之性,具有固涩止汗,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缩尿止带,收敛止血等功效。酸甘药物配合,具有缓急止痛之功效,舒缓松弛拘急的筋脉和肌肉而止痛,用于治疗肢体、脘腹等部位的痉挛性痛证;或舒缓拘急的筋脉以制止痉挛抽搐,用于治疗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的病症。酸甘药物配合,具舒缓紧张、安定神志之效,用于治疗阴血不足、虚热内扰之心神不宁、烦躁不安之病证。
通过不断的学习《伤寒论》和《内经》,在困惑中终于体悟到,用《内经》解释《伤寒论》是牵强的,医经和经方自古即是两大理论体系。
中医自古即存在两大理论体系
经方大家胡希恕谓:“循孔穴以行针刺,因有经络脏腑的学说,依证候而用方药,遂有辨证施治的法则,治术的所本不同,故其流别亦自各异也。前者详于《黄帝内经》,后者载于《伊尹汤液》。”他认为由于治术的不同,自然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起源,自医巫分家,在神农时代,即出现医经和经方两大理论体系。其后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至汉代两大理论体系都发展到一定水平。《汉书·艺文志》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一记载,明确了医经和经方的定义和理论特点,即:医经,是以脏腑经络、阴阳为主要理论,汉后加入五行六气,形成时方,又称岐黄、哲学医。经方,是以八纲为主要理论,至东汉形成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又称农尹、汤液、仲景医学。
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种种原因,本来有史为鉴的两大理论体系,却被误读而变得含糊不清,导致“中医只有医经一个理论体系”的观点产生。
经方是原创思维理论体系
通过从《伤寒论》内容和《伤寒论》理论来源考证大量资料,可得出经方是原创思维理论体系的概念。
《伤寒论》内容来源
1948年杨绍伊出版《伊尹汤液经》一书,考证了《伤寒论》的传承及内容情况,并指出张仲景整理了流传于东汉的经方著作,即《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汤液经法》,整理后其书为《论广汤液》。此史实记载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有力证明《伤寒论》主要内容来自《汤液经》,而不是《内经》。
可惜的是,整理成书后未能在业内人士中流传,原因是“《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惟《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汉世岐黄家言最盛,汤液经学最微,以是传者盖寡。”
后来,王叔和发现并整理了仲景书,经方的主要内容得以传承。但是,王叔和以医经理论注释仲景书,并将书名改为《伤寒论》。又有成无己用《内经》注解《伤寒论》。所以,才产生后世误认为《伤寒论》理论属医经理论体系。
《伤寒论》理论来源
长期以来,后世有不少注家认为,中医只有以《内经》为主的一个理论体系,《伤寒论》亦属于此体系,张仲景据《内经》撰成了《伤寒论》。这一错误认识与《伤寒论》序有很大关系。
此序刊出后,就倍受质疑,如文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杨绍伊等考证此为后人所加。胡希恕1966年讲课时称赞了这一考证:“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序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其实细按其序文,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亦多疑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辨之尤精。”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来源不是《内经》,那么其主要理论是来自《内经》吗?翻阅前贤对《伤寒论》六经的研究,答案是否定的。章太炎说:“《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之含义……王叔和对《伤寒论》传经,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误也。因仲景并无是言。”日本德川中世时代伤寒著名学者山田正珍谓:“盖《伤寒》以六经言之,古来医家相传之说……仲景氏亦不得已而袭用其旧名,实则非经络之谓也。”岳美中指出:“《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这些精辟论述来源于许多考证和临床实践。胡希恕曾指出:“对经络发病的反对不是从我开始,徐灵胎就说过……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太阴、少阴、厥阴的三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而且来自八纲。”
诸多考证,确证凿凿,经方的理论不是来自《内经》,而是来自原创思维理论体系。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代,我们的先民们,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起初用单味药治病,后来发展为复方,随着经验的积累,最终形成六经辨证。《伤寒论》的六经是依据八纲理论产生的,而不是《内经》的经络脏腑理论。
经方与《内经》的伤寒概念迥异
伤寒两字在《内经》和《伤寒论》皆多次出现,仔细阅读并结合临床,不难发现,此概念在两书中根本不同。《伤寒论》全书中“伤寒”共出现于97次,是外邪与人体正气相争出现的症状反应,不是仅指感受寒邪。王叔和、成无己注释“伤寒”为“伤于寒”,显然用的是医经概念。《内经》的伤寒,是病因病名,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由于后世医家对两大理论体系中“伤寒”概念的混淆,后世注家及作序者,认为《伤寒论》成书是因当时发生伤寒病,而促使张仲景挂冠为民,渴而掘井,斗而铸锥,仓促而蹴写成《伤寒论》。这明显远离历史事实和经方发展史。
前已考证《伤寒论》序不是张仲景所写,这里还要指出其中一个明显破绽。序曰“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其中“伤寒”二字很明显是急性热病的伤寒,是医经的伤寒概念,而不是仲景书中所称伤寒。仲景书中所称伤寒,是《伤寒论》第3条所述在表的阳证。经方医学认为,人体患病呈现表阳证时,是绝不会致人死,而序却说死于伤寒十居其七,可见写序者与写书者不是一个人。再看王叔和、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前3条,把中风释为“中于风”,把伤寒释为“伤于寒”,完全是以《内经》的理论注释仲景书,造成误读。
认清仲景书的伤寒与《内经》的伤寒不同,意义非常重要,这是个基本的常识,如同中医的伤寒与西医的伤寒、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概念不同一样,是两个理论体系的概念。
寒温之争是因未认清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
自王叔和把仲景书改名为《伤寒论》后,医界便误认为伤寒为外感热病之总称,误认为《伤寒论》是论治外感热病专著,直至宋代,中医治疗热病皆遵仲景之法。金代刘完素依《内经》热病之说,认为“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作寒医”,并提出“六气火化”说,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但明代医家王履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他在《医经溯洄集·伤寒温病热病说》指出:“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故每执寒字以求浮紧之脉,以用温热之药。若此者,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名其可不正乎?”此后又经过许多争鸣,一些人认为,不能以伤寒统称温热,明代张凤逵撰《伤暑全书》、吴又可撰《温疫论》、清代叶桂发表《温热论》、吴瑭著《温病条辨》,皆根据《内经》的理论论述温病,提出:《伤寒论》专为伤寒而设,此仅为六气中之一气,其余五气概未论及,故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是指鹿为马,殆试而辄困,因倡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形成温病学派。但陆九芝于《世补斋医书·伤寒论阳明病释》提出:“温热病即伤寒之阳明病”“证在《伤寒论》中,方亦不出《伤寒论》外”,大呼“废《伤寒论》则六经失传,废六经则百病失传”,形成伤寒与温病的对立局面,亦即形成了伤寒和温病两派学术之争。
寒温之争,五六百多年以来,谁是谁非无有结果。笔者认为“一切理论皆来自《内经》”是寒温之争的主要原因。通过考证和学习文献,可以明确仲景书与《内经》的“伤寒”概念不同,从而认识到经方医学是原创思维理论体系,是治疗临床常见病,包括急性病、热性病、慢性病、寒性病、外感病、内伤杂病等的经验总结,不只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著。明了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同,才能够正确对待寒温之争。
中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观点曾被多次提及
余大鹏发在《从刘民叔考次〈汤液经〉辨〈伤寒论〉之源流》中引刘民叔一段话“迨五十而后,始跳出《内经》圈子,直溯汉魏以前汤液。古医以为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皆臆说也。而汤液治病首重辨证,而证者实也,灵活运用六经辨证,此即为我中医理论之最高境界,亦即为我中医之朴素唯物辩证之所在。”并提出刘民叔是在“基于对《内经》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去《内经》化”。这个观点非常值得关注。
这种观点其实由来已久,如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章太炎曰:“自《素问》《难经》以五行内统五脏,外贯百病,其说多附会……隋唐、两宋唯巢元方多说五行……金元以下,如守真、洁古,明清之景岳、天士诸师……而未忘五行玄虚之说以为本。尤在泾心知其非,借客难以攻之,犹不能不为曲护,徐灵胎深诋阴阳五行为欺人,顾己亦不能无濡染,夫以二子之精博,于彼众口雷同终无奈何,欲言进化,难矣”;岳美中说:“《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胡希恕指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书序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的为文,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内经》六经指经络,根本就与仲景书所说的不是一回事……六经来自八纲。”
值得注意的是,胡希恕经常引用《内经》中的有关内容,来解释相关《伤寒论》条文、方证,如引用《素问·评热病论》有关阴阳交的内容,解释桂枝汤方证的病因病机;引用《素问·脏气法时论》解释少阴病的治则等。两大医学体系有相同、相通的内容,但也有不同的理论。
中医古今存在两大理论体系,医经、经方两大理论体系都是中医瑰宝,我们要破除误读的传统,才能更加深刻的领会《伤寒论》和《内经》的奥妙。(冯世纶 中日友好医院)
什么是经方?
经方是经典方的略称,更是经方医学的略称。经方医学不是一种有别于现有医学体系的学问,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直觉思维。桂枝还是那个桂枝,大黄还是那个大黄,思维方式变了,疗效就会大变。
直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事物、现象、问题会作出迅速识别和判断的一种能力。方证识别,用的就是直觉思维。
同样是出汗,看到病人汗多如水,烦渴引饮,脉大无力,口干舌燥,可识白虎人参汤证;看到烦渴欲饮,饮不多,喜热饮,舌胖大,可识五苓散证;出黏汗,面红耳赤,脉滑,可识葛根芩连汤证……
所以,古人称辨方证为识证。识,认识的识,识别的识。识别,就是一种直觉思维,是一种洞察力。用经方不是应用气虚、血虚、脾虚、肾虚等概念来思辨的,而是应用方证进行判断识别的。
方证相应的思维,好处是精准快捷,舍弃了很多中间环节,一步到位,是一种极简的思维方式。找熟悉的人凭直觉就行,望一眼,看步态、听声音就知道是谁了。
如何培养这种方证的识别能力?
记忆:记忆常用经方的方证,除经典方证外,还有适用人群特征、主治疾病谱。记住50首是起码的,最好100首,如能超过150首,那就是高手了!方证记忆需要不断强化,仲景书要反复读,甚至开诊之前翻阅一下《伤寒论》《金匮要略》。
模拟:多读名家医案,多跟专家临证,模拟方证识别过程,训练识别方证的能力。识别方证是一种洞察力,望闻问切,洞察秋毫:眼神、毛发、脸型、舌苔、脉搏、皮肤、口唇、衣着、发型、语速、言词、坐姿……都是识别方证的信息。建议多练眼力,多看人。
空灵:空灵是一种思维状态,没有杂念干扰,如入禅。在这种状态下,大脑深处记忆的方证才能瞬间蹦出,直觉思维才能活跃。要做到空灵,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两点:
一是读书不能杂。汤本求真规定大塚敬节等门生只许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不允许读第三本书。胡希恕拒绝用《内经》对《伤寒论》的解读,都是很了不起的智慧,是巩固和坚持方证思维的正常举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学好经方后,我们就不会被医界的“浮云”蒙蔽了。方证是中医最根本最实用的诊断单位,方证的思维方式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所以,初学者要重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读,要一门深入。已经学杂的,要强力卸载一些“插件”,不断清理一些“垃圾”。
二是任何方证都有可能。在病人面前,不能有陈见,不能被经验所束缚,不能被疾病名束缚,不要被既有的治疗原则所束缚。有是证,用是方,不想任何学说,唯以眼前的人为凭。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拘泥,任何方证都有可能。
以上谈的都是有关思维方法的话,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因为重要!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说:医非人人可学,要聪明敏哲之人、渊博通达之人、勤读善记之人、精鉴确识之人、虚怀灵变之人方可。以上五种人,是五种素质,而其中绝大部分涉及临床医生的思维能力。
清代伤寒家柯韵伯说:“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这不仅仅适用于做学问,也适用于开经方。我改一下,叫做“胸中有百首方,眼中无半点尘者,始可开方”。要开好经方,既要有知识储备,还应该不被陈见左右,后者更重要。
希望大家学好经方,用好经方,尽快成为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百姓们喜爱的好中医!(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此文为今年6月14日黄煌教授在第五期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培训班上的讲话)
中风
咳嗽
吐血
中暑
痢疾
阴证
老人
能长年者,必有独盛之处。阳独盛者,当补其阴;阴独盛者,当益其阳。然阴盛者十之一二,阳盛者十之八九。而阳之太盛者,不独当补阴,并宜清火以保其阴。故老人无不头热、耳聋、面赤、便燥,现种种阳症。乃医者为老人立方,不论有病无病,总以补阳为主,热盛生风,必生类中等病,是召疾也。若偶有风寒痰湿等因,尤当急逐其邪,盖老年气血不甚流利,岂堪补住其邪,以与气血为难。故治老人之有外感者,总与壮年一例,或实见其有虚弱之处,则用轻淡之品而量为补托。若无病而调养,则当审其阴阳之偏胜而损益使平。盖千年之木,往往自焚;阴尽火炎,万物尽然也。故治老人者,断勿用辛热之药,竭其阴气,助其亢阳,使之面红、目赤、气塞、痰壅、脉洪、肤燥,当耆艾之年,而加以焚如之惨也。
妇人
小儿
外科
制剂
煎药服药法
延医
秘方
诡诞
医药为人命所关,较他事尤宜敬慎。今乃眩奇立异,竟视为儿戏矣!其创始之人,不过欲骇愚人之耳目,继而互相效尤,竟以为行道之快捷方式,而病家则以为名医异人之处在此,将古人精思妙法,反全然不考,其弊何所底止?今略举数端于下。
宗传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今将学医必读之书并读法,开列于下,果能专心体察,则胸有定见,然后将后世之书,遍观博览,自能辨其是非,取其长而去其短矣。
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