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气:中国人生命哲学的根砥

(2023-02-25 05:11:05)


时间:2019-05-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张其成

 

  •“生”字,在汉语里有生命、生长(生成、生化)、生活、生态等意义。在“养生”一词语中,“生”主要指生命。“生命”是与生长、生活、生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由天地之“气”而生成,是人体的生命动力。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与死亡,都是气由混一到分离、由分离复归混一的气化过程。

  养生是中国人对生命的一种实践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中国人的生命观有着与西方明显不同的特色。虽然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家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别(其中又以佛家和儒、道、医的差别最大),但总体上看这四家的认识是可以互补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生命哲学、生命文化的面貌。

生命是一个“生生”的过程

  “生”,甲骨文形作“ ”,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字的本义为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向上滋生,《说文解字》记载说:“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刘巘《易义》中说:“自无出有曰生。”从没有生命到出现生命,这是一个荒寂星球上划时代的改变,生命的历史亦从此开始,故《周易·系辞传》赞叹道:“天地之大德曰生。”

  中国古人认为生命是一个生而又生、连续不断、没有片刻停息的生成演化过程。自然界浩浩茫茫,无边无际,处于无限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本身不断生长、成熟和化育就是“生生”。“生生”对于万物来说便是“生生之德”。“生生之德”赋予万物,则大千世界纷繁至极,生机无限,千变万化,无穷无尽。自然界的不断生成,不断创造,不断变化,其意义就在于使生命生生不息。“生生”不仅是大自然的基本存在方式,而且是一切变化的根本,《周易》说:“生生之谓易。”在自然万物中,人不仅是自然界“生生之德”的产物,而且最能体现自然界的“生生之德”,最善利用自然界的“生生之德”。

生命是一个“气化”系统

  道家主张道(无)生宇宙说,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天地》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这是对宇宙从无到有、由道化生万物……演变过程的天才思辨。汉代易学家认为此三阶段“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又称之为“太极”。这一宇宙演变的四阶段实际上就是:无(无气、无形、无质)——气——形——质。其中第一阶段是“无”的阶段,第二、第三、第四阶段是“有”的阶段。反映了古代哲人极高的智慧。

  中医实际上也是主张“气”演化出生命的。《黄帝内经》通过其对“气化”的论述构建了统一而完整的“气化”天道系统。在《黄帝内经》看来,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与死亡,都是气由混一到分离、由分离复归混一的气化过程。

  中医学的“气”不仅是物质性的,而且有无限的生命力。人之所以有生命,也就是因为构成人体的“气”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就在于元气的盛衰存亡。新陈代谢的生化过程,称之为气化生理;生命的现象,本源于气机的升降出入等。这都反映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的生命动力。

  从宇宙化生理论可以看出,有了宇宙天地以后才产生万物和人,而万物和人也都是有生命的。人禀天地生生之气而生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中医学认为人由天地之气而生成,这个“气”便是生生之气。人具有了生生之气,便具有生命。生生之气不已,则生命不已。当人禀受天地生生之气生成之后,天地的生生之气便衍化为人体的生生之气,由此决定了人一生的生长变化。“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可见,人的生命自气化而始,气化停止则生命终止。

生命 赖“气交”而发生

  到西周时期,无形的阴、阳二气被用“阴阳”来指称,阴阳二气初步具有了哲学的意味,是抽象的、无形的。“阴阳”从单纯的指生活实践中的背阳、向阳的实体概念转变为两种相反、相对的功能属性:凡具有推动、温煦、兴奋、发散、上升的功能,则属于“阳”的范围;凡具有静止、寒冷、抑制、凝聚、下降的功能属性的,则属于“阴”的范畴。中医中的气、阴阳、五行,表示的是关系实在,属于关系性思维,其特征为注重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注重事物内部部分与部分的关系,超过了注重事物的形体及事物的内在构造。如“气”往往表示联系万事万物、联系每一物体内部各部分的中介。物体与物体之间、每一个物体内部都充满了气。在气的作用下,万物互相感应,互相融和,才成为一个合一的大整体,每一个事物才成为一个内部互有关联的整体。

  《庄子·知北游》里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东汉哲学家王充也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辨祟》)。“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灵枢·本神》),天赋予人类的是“德”,即生机、规律;地赋予人类的是“气”,即构成形体的物质、能量。天地之气以“德流气薄”的这种运动方式创造人的生命。

  中医学又认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这就是说,即使有太阳之阳,地球之阴,但二者不相交转化,任何生命现象也是不可能的。对此,《黄帝内经》里高度概括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里的德流气薄,就是天地气交。只有如此,事物才有生化的可能。我们生存的地球绝大部分地面比较适中而均匀地接受太阳能,造成一种“阴阳相错”“天地气交”的局面,于是在适当的光热、水汽、空气等条件下,生命就由此变生出来了。

生命 “(神)气去”则终止

  气必须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正如《黄帝内经》里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医学入门·保养说》里说:“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指出了气在人体运行不息,由此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健康长寿,益寿延年;若气行郁滞,则多病夭亡。

  “死”小篆字形作“ ”,右边是人,左边是“歺”(指残骨),合起来表示人空余残骨,魂魄已散,精神消亡,本义为生命终止。《列子·天瑞》说:“死者,人之终也。”统指人的死亡。《说文解字》说:“死,民之卒事也。”《礼记·曲礼》也讲:“庶人曰死。”后来“死”字的含义,已基本固定在生命的终结上面。

  因此,《灵枢·天年》云:“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人体生命的自然终了,并不是物质形态的灭失去,而是“气”之散、“气”之去。那个“歺”,即形骸还会延续留存一段时间的。

养生 重返生命之本真状态

  只有对“道”有认识、有体悟,达到“与道同一”的境界,就能重返生命之本真状态,就能完成对生命的超越。老子在生命价值的认识上,崇尚自然、主张重返生命的本真,反对“生生之厚”,认为“益生曰祥(灾祸)”,用人为的方法去促进自我生长,是一种灾祸。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死即气的聚散,生命不过是暂时的存在,因而是无足轻重的,“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庄子·至乐》)。他又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游》)生连着死,死接着生,是生是死,不值得在意。庄子主张“死生为一”“死生同状”,人的生和死是相同的事情,甚至人为死是一种幸福。中国人的养生,固然可以高大为“形而上”之“道”,但根砥更是个人色彩的、实践性的、活生生的当下生活。(张其成)

@微博·中医药关键词:气化理论

 (2023-02-24 07:55:02)[编辑][删除]

气化”是中国哲学在中医上的投影

时间:2017-11-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郑书翰

 

  •气源论除了强调有形的物质都是由无形之气化生而来,更强调有形物质自身不能产生形态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需要在无形之气的作用下产生变化,这个过程就是气化。中医认识生命不仅认识了生命的形体结构,更加强调形体结构在“气”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切生命现象。

  •正是因为气化理论,所以中医理论强烈反对人是各个组织、器官、细胞等具象结构的简单加和,这也是中医与西医的核心不同。

  医学首先是生命科学,生命科学首先需要认识生命的本质,而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则来源于哲学,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深刻地受到哲学发展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很早就有觉醒的民族,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核心标志就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很早就有了对天地万物根本性的认识,这个认识过程就是哲学产生的过程。中医药学便是直接建构在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之上,并运用这些哲学概念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论证中国传统哲学的实用性与真理性。

  笔者认为,中医理论中的气化理论即是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在中医药学中的运用,他是中医与西医的一个重要而本质的区别,中医临床实践中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气化理论的痕迹。

气化理论建构在中国哲学对物质本源的追问中

  世界万物从哪里来?万事万物之所以不同的决定性力量是什么?……这些关乎事物根本的本原性问题,是哲学应该给出解释的。中国哲学在形成过程中也需要面对事物本源性的追问,并必须给出符合逻辑且经得起追问的解答。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影响至深的观点是道家的气源论,气源论认为“气”是化生万物的本源物质,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一气之变化”(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这个观点强调“气”是无形的且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所有有形的物质由无形的气变化而来。比如,《庄子》谓“通天下一气”;《易纬·乾凿度》中强调“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为万物本源的理论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主张“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这种主张不仅构建了气源论,也深刻地影响中国哲学的发展,老子这种哲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太极为事物本源”理论、程朱理学体系等哲学流派的形成。至于讲“道”是万事万物本源,还是强调“气”“太极”是万事万物本源都没有思想上实质性的突破,它们都强调世界上的有形物质是由无形变化而来,这种理论就有了如下两个核心论点:第一,客观世界除了有形物质之外,还有无形的物质,而且无形的物质变化产生了有形物质;第二,决定有形物质的根本原因在于无形物质,无形物质往往只停留在哲学层面的阐述中,不具备结构性的实验研究,这也是中医理论不能进行许多实证研究的理论局限;同时由于有形物质与无形之气的辩证关系,中医理论建构中既强调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相统一(形神一体观),也强调有形物质自身的统一(五脏一体观),也就是说中医学理的核心观点——整体观念即在这种哲学理论认识下形成。

  气源论的观点深刻地影响并建构了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中直接运用了“气”这一名词解释许多生命现象。比如,当归补血汤中补气的黄芪用量远超过补血的当归,原因就在于气能化生万物,血是万物之一,也由气所化生,所以黄芪补气以助血分化生,当归引气化之物入血分,这是气源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中的实际运用。

  气源论除了强调有形的物质都是由无形之气化生而来,更强调有形物质自身不能产生形态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需要在无形之气的作用下产生变化,这个过程就是气化。所以,气化理论强调有形物质的一切变化都依赖于无形之气。气化理论被完整地引入中医学理论中,并且成为中医理论的核心。这也强调了无形之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可以说中医认识生命不仅认识了生命的形体结构,更加强调形体结构在“气”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切生命现象。

  《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阳化气,阴成形”,即在于强调人的形体结构与阳气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且用阴阳学说中的方法论,阐述气化作用中的有形与无形的区别。

东西方哲学的不同造成了中西医学的本质区别

  正是因为气化理论,所以中医理论反对人是各个组织、器官、细胞等具象结构的简单加和,而是强调这些形体结构在无形之气作用下所产生的生命现象,这也是中医与西医的核心不同。

  如上文所说,中国哲学研究各种有形物质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原因在于决定有形物质的“气”不同。那么同样的问题在西方哲学中有怎样的回答呢?

  西方哲学在萌芽阶段也有一点像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比如米利都学派强调“万物的本源是水”,毕泰戈拉学派强调“一是万物的本源”,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不断地转化的活火”……这些认识也同样停留在思辨层面,而且也没有像东方的老子一样形成影响深远的哲学发展体系。

  但是在古希腊罗马哲学家中,有一派“原子论者”对后世的影响较大,起码深刻地影响了实证科学。“原子论”代表性人物留基波说:“无数世界由这些元素造成,又分解为元素。那么世界是这样形成的:由于无限者的分割,有许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广阔无垠的虚空中彼此结合起来,它们聚集在一起……”(第根欧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与学说》)由此可见,原子论者强调这个世界存在着“无数个永远运动的元素,即原子”,这些原子是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本因素,而且就是因为原子的数量、种类、结构、排列等方面的不同决定着万事万物的不同,这样的哲学观点理论也回答了事物本原与事物为何不同的问题。

  可是这样的哲学认识将事物的决定性因素引向事物结构之内去了,这就使得事物结构的研究分析成为探求真理的本质,所以深受这种哲学影响下的文艺复兴时代即强调实证科学,在文艺复兴影响下的西医学也很容易地形成结构—功能的医学理论,所以随着西医学的结构的研究,强调结构决定生理功能。诚如近现代著名医学家张锡纯所说:“盖西人但知重实验,而不知重理想;但知考形迹,而不知究气化”。所以,气化理论是中医学独特思维的体现,也是中国哲学在医学理论上的投影。

 


@国医大士

不管是脏腑理论还是经络理论,都是以气化论和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的,而气化论和阴阳五行理论则是源于古代天官对星象和气候长期的观测,也就是《易经·系辞》中所说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而成。汉字、八卦、阴太极图以及阴阳五行理论都是同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产物,它们本是同根同源。

@剑胆琴心TCM

临床不少中医只会硬套课本上的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等各种辨证方法,最后归结为僵化的“症候群辨证”,这严重背离了中医的灵动性。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整体恒动观,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气化论。气化的脏腑和六经才是运动的、联系的。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疾病种类越来越多,患病人群越来越多,我们的健康该由谁作主?有人认为:营养学是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通过调理饮食营养可达到预防及治疗疾病的效果,但却是基于形而下的理论,而未触及生命的气化层次;中医认为:健康的身体不但源自节饮食,还需调起居,畅心情,而且治病不能只顾形体,还需考虑气化。

@西山古贤

中国文化对世界如何形成的解释是“气化流形”。元气说是中国文化宇宙论最高的理论思维成果,它不同于西方的分子说、原子说。元气既具体又抽象,既是构成世界的质料因又是驱动世界的动力因。它是我们“天人合一”宇宙整体观的生动反映,我们不主张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而主张全面、动态地看问题。

@清新榕树

中医讲天人相应理论,首先表现在中医气化论上的相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人体气机的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规律与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气机变化规律相应。人应顺应自然,适应自然。

@杜武勋_tbk

中医学中的气化理论是以气化的基本观点来阐述和认识人体的生理过程、病理过程、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的理论,它是中医学各种理论产生的基础,是中医理论之基石,是中医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主体和支柱。

@正和堂国医馆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气化,从系统、宏观而整体的水平论述了生命的活动,气的升、降、出、入是对脏腑功能活动的综合描述,肺主呼吸,肾主纳气,心火下降,肾水升腾,脾升胃降,这是正常的生命状态,不同于西医新陈代谢的同化与异化的化学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