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生刍议心阴虚与心血虚
(2023-02-21 10:08:39)
心阴虚、心血虚或者心阴血俱虚是临床中经常遇到的不同病理表现,心阴虚即包括心血虚在内,心血虚包括心阴虚与心血虚两种。所以正确认识两者的不同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会对临床实践起到极大指导作用。
心阴与心血的特征
心阴与心血皆属于阴, 有濡养心脏、全身血管的作用,还有辅助心血、心气、心阳,共同育养心神及运送心血的作用。
在临床工作中,只能讲狭义心阴,不讲广义心阴,也就是心阴即是心阴,心血即是心血,没有二者混在一起的说法。心阴与心血各自有不同生理特征,心阴虚、心血虚的病理表现也就容易确定了。心阴虚内热产生主要是濡养心脏、血脉、协助心血、心气供养心神的功能失常,心血主要是充斥血脉,供养心神,协助心阴濡养心脏、血脉。二者的病理出现多为劳神过度,失血过多,后天失养等方面为原因。
心血虚的症状表现:心悸不安、健忘、少寐、多梦、面色萎黄、爪甲鲜白或凹陷不平等,脉细缓无力。多出现在冠心病、肺心病、各种心肌病及各种贫血而兼有心脏病者。
心阴虚的症状表现:除含有心血虚的症状外,主要是虚热症状明显,如手足心热,面部潮红或者面部时有潮红、烦躁不安、口干咽燥、舌红少津,大便干,脉细数等。多出现在先心病、冠心病、心动过速及各种早搏病中。
常用方药 补心阴方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柏子养心丸(《本仁汇编》)。
补心阴常用药物:百合、生地、麦冬、龟甲、酸枣仁、女贞子、枸杞子等。
补心血方剂:养心汤(《证治准绳》)、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补心血常用药物:当归、熟地、白芍、阿胶、龙眼肉、桑葚、首乌藤等。
典型案例
案例1
王某,女,34岁,2010年7月10日就诊。心悸1年余,近10天加重。刻诊:心悸不安呈阵作,活动后加剧,周身无力,少寐,多梦,时有头晕头痛,饮食一般,月经一直先期(提前8~13天),每次行经8天左右,血量多。末次月经6月20日,大便干,2~3天1次,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病机:心血亏虚,心神失养。
治则:益心血养心神。 处方:当归30g,川芎15g,白芍20g,熟地30g,酸枣仁20g,柏子仁20g,太子参15g, 远志10g,五味子10g,阿胶12g,煅牡蛎30g,煅龙骨30g。水煎2次,日2次,服 6剂。 2010年7月17日二诊:药后心悸明显减轻,入寐已安,仍以前方继服10剂。 2010年8月2日三诊:药后各症消除,人参归脾丸善后3盒。 患者虽为壮年,但每次月经先期,且出血量多而致血虚,因心主血脉影响致心而心血虚,心神失养,故导致心悸不安、少寐多梦。方用四物汤配阿胶养心血,枣仁、五味子、柏子仁养心安神,龙骨、牡蛎镇心安神,太子参补脾土,脾气得健,促进统血功能,以便经期正常,这样心血得充,心神得养,则神安病愈。 案例2
谢某,女,43岁,2008年10月10日就诊。诉少寐腰痛半年,近月来加剧,可能是因劳累所致,服用中成药未效。诊时述说现每日只能入寐1~2小时,时有心烦心悸不安,头晕头痛,腰痛,双手心热,口干渴,饮水多。月经先后无定期,本次有40天未至,大便干,3~4日1次,舌质色正苔薄白,脉沉细弦。 病机:心肾阴虚,神脑失常。 治则:滋补心肾,清脑安神。 处方:柏子仁20g,麦冬15g,当归15g,川芎15g,生地30g,香附15g,枸杞子20g,山萸肉20g,酸枣仁20g,山药20g,续断20g,桑寄生20g,火麻仁15g。水煎2次,日2次。服10剂。 2008年10月22日二诊:患者来电话说,现每日能入睡5个小时左右,其他感觉良好,大便2日1次。 2008年11月15日三诊:患者来电话说连服上药1个月,各方面情况良好,已能正常入睡。 该患者证在心肾,因虚热证存在,故而诊为心肾阴虚,方用补心阴的麦冬、生地、当归、川芎、柏子仁,益肾阴的枸杞子、山药、山萸肉,再以枣仁养心安神,补肾气的续断、桑寄生,便得心肾阴得充,心神得养而能入寐。(王传侠 山东省德州市立医院 邱奕霏 北京市弘医堂中医院)
肾阴虚
“认清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能对临床辨证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王玉生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肾阴与肾精来说,二者从阴阳属性方面讲皆属于阴,这是广义之阴。在辨证中经常提到肾阴虚和肾精虚,肾阴虚即是狭义之阴了。肾精虚包含着肾阴虚在内,肾阴虚却不包括肾精虚。
肾阴的生理病理:肾为先天,肾阴起到滋润五脏六腑、毛皮肌肉、四肢百骸等重要作用,称为肾中元阴。肾阴亏虚时,除本脏各部位缺少濡养外,还会波及全身其他脏腑组织失去濡养,形成肝肾阴虚、心肾阴虚、肺肾阴虚等。还可导致很多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糖尿病、耳源性眩晕、老年脑萎缩、中风、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男性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及女性的月经病、不孕症等。其症状表现除一般肾虚症状外,如腰膝酸痛、头痛头晕、耳鸣等。其次就是肾阴虚的特征症状,如双目干涩、盗汗、手足心热、面部或全身潮热、舌质红、脉细或细数等。
肾阴虚的治疗:肾阴虚可见于内、外、妇科的多种疾病之中(前已述),滋补肾阴是临床常用的方法之一,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汤、杞菊地黄之类,常用药物如枸杞、山萸肉、山药、熟地、女贞子、鳖甲、龟板等。
典型病例
张某,51岁,2012年2月16日就诊。诉少寐3年,近日加重。3年来每日难以入寐,经常服用安定片才可入睡3个小时,否则彻夜不能眠,即便入睡也是多梦,伴有腰痛、时时头晕、耳鸣、双手心夜里灼热、舌质边有3个溃疡点、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少寐(肾阴亏虚,水不济火,心神失养)。
治则:补肾水,益心火,安心神。
方药:山萸肉20g,山药20g,熟地30g,泽泻15g,女贞子20g,当归12g,川芎12g,枣仁20g,莲子肉20g,远志10g,枸杞20g,夜交藤30g。7剂,水煎2次/日,2次/日服
2012年2月23日二诊:药后能入寐3个小时,舌边溃疡仍在,它症均有减轻。上方加地黄30g,龟胶12g。
2012年3月10日三诊:药后能入寐5~6个小时,舌边溃疡消失,其他症状明显减轻,以六味地黄丸5盒。
按语:少寐本为心之症,除少寐外,还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等肾阴虚证,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失养,神智失常即致少寐。肾阴得充,心火得降,心神得安,故少寐即愈。
肾精虚
肾精的生理病理:肾精除了能和肾阴一起濡养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外,主要对全身骨骼、大脑的生长发育,对男、女生殖系器官的生育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肾精虚多见于老年脑萎缩、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再生障碍性贫血、小儿囟门闭迟、女子月经不调、闭经、崩漏下血、不孕、男子精液异常等病。其症状特点除一般的肾阴虚症状外,如腰膝酸痛、头晕头痛、耳鸣、两目干涩、手心热等,肾精虚的症状特点还有:牙齿松动隐痛或脱落、头发干枯或脱落、手足爪甲凹陷卷曲变色、四肢无力、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等。肾精虚包括肾阴虚的症状在内。
肾精的生理功能除了具备男女生殖功能外,还藏于命门的功能之中。《难经·三十九难》说:“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后世有将肾精称之为精室,《景岳全书》中即将肾精列为男女生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男女皆有胞,并说:“胞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之为子宫,唯女子于此能受孕,因名曰胞。”
肾精虚的治疗:肾精虚会出现在很多疾病当中,常用方剂如虎潜丸、五子衍宗丸、左归丸、右归丸、大补阴丸等。常用药物如龟甲、鳖甲、紫河车、肉苁蓉、菟丝子、沙苑子、鹿茸、海狗肾、锁阳、黑芝麻、桑葚、黄精、何首乌等。
典型病例
王某,女,43岁。2019年5月10日就诊。诉右髋关节痛2年,近一年来加重。刻诊:右髋关节疼痛已严重的影响行走,伴有腰痛、双膝痛、时有头晕、耳鸣、月经先期等,舌苔薄白,脉沉细缓无力(2018年3月21日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右侧股骨头缺血坏死。2019年4月25日在该院诊断为右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诊断: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肾精亏虚,精血失养)。
治则:补益精血,壮骨止痛。
方药:熟地40g,萸肉20g,炒山药20g,当归15g,川芎15g,炒白芍15g,桑椹15g,龟板30g,菟丝子20g,骨碎补15g,炒杜仲15g,狗脊15g,川断20g,寄生20g。水煎服,7剂。
2019年5月17日二诊:药后右髋关节痛减,前方加肉苁蓉15g,巴戟天15g。14剂。
2019年6月7日三诊:药后右髋关节痛明显减轻,现已能行走200米。仍以前方继服14剂。
按语:股骨头坏死是股骨头关节受损,而引起的骨髓失养,造成骨细胞及骨髓严重受损是骨伤科严重的疾病。本患者诊为肾精亏损,骨失去精血充养而致。精虚可导致血虚,血虚又可致精虚。
体会
肾阴与肾精二者同性质异,无论生理与病理,二者却紧密相连,肾精虚包括肾阴虚在其中,单独的肾阴虚则不包括肾精虚在内。肾阴虚与肾精虚经常同时存在而致病,单纯肾阴虚可单补肾阴,而肾精虚则要阴精同时益补。肾阴虚和肾精虚往往和肝相连而成肝肾阴虚,同时也常常和血虚连系一起形成精血同虚。所以见此既要补肝肾之阴又要补肝血,因精血同源,补血即补精。很多慢性病所见的肾精虚不可忘补后天,尤其是对兼有脾虚者,更要采补后天而益先天之治。在治疗肾阴虚或肾精虚时,应用滋补阴精药,要防滋润伤脾胃,还要防凉滋补伤及阳气。如遇肾阴虚或肾精虚又兼有寒湿或湿热时,滋补肾阴虚或肾精的应用要注意其助湿腻脾之弊。(王传侠 山东省德州市立医院 邱奕霏 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
王玉生刍议心阴虚与心血虚
心阴虚、心血虚或者心阴血俱虚是临床中经常遇到的不同病理表现,心阴虚即包括心血虚在内,心血虚包括心阴虚与心血虚两种。所以正确认识两者的不同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会对临床实践起到极大指导作用。
心阴与心血的特征
心阴与心血皆属于阴, 有濡养心脏、全身血管的作用,还有辅助心血、心气、心阳,共同育养心神及运送心血的作用。
在临床工作中,只能讲狭义心阴,不讲广义心阴,也就是心阴即是心阴,心血即是心血,没有二者混在一起的说法。心阴与心血各自有不同生理特征,心阴虚、心血虚的病理表现也就容易确定了。心阴虚内热产生主要是濡养心脏、血脉、协助心血、心气供养心神的功能失常,心血主要是充斥血脉,供养心神,协助心阴濡养心脏、血脉。二者的病理出现多为劳神过度,失血过多,后天失养等方面为原因。
心血虚的症状表现:心悸不安、健忘、少寐、多梦、面色萎黄、爪甲鲜白或凹陷不平等,脉细缓无力。多出现在冠心病、肺心病、各种心肌病及各种贫血而兼有心脏病者。
心阴虚的症状表现:除含有心血虚的症状外,主要是虚热症状明显,如手足心热,面部潮红或者面部时有潮红、烦躁不安、口干咽燥、舌红少津,大便干,脉细数等。多出现在先心病、冠心病、心动过速及各种早搏病中。
常用方药 补心阴方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柏子养心丸(《本仁汇编》)。
补心阴常用药物:百合、生地、麦冬、龟甲、酸枣仁、女贞子、枸杞子等。
补心血方剂:养心汤(《证治准绳》)、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补心血常用药物:当归、熟地、白芍、阿胶、龙眼肉、桑葚、首乌藤等。
典型案例
案例1
王某,女,34岁,2010年7月10日就诊。心悸1年余,近10天加重。刻诊:心悸不安呈阵作,活动后加剧,周身无力,少寐,多梦,时有头晕头痛,饮食一般,月经一直先期(提前8~13天),每次行经8天左右,血量多。末次月经6月20日,大便干,2~3天1次,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病机:心血亏虚,心神失养。
治则:益心血养心神。 处方:当归30g,川芎15g,白芍20g,熟地30g,酸枣仁20g,柏子仁20g,太子参15g, 远志10g,五味子10g,阿胶12g,煅牡蛎30g,煅龙骨30g。水煎2次,日2次,服 6剂。 2010年7月17日二诊:药后心悸明显减轻,入寐已安,仍以前方继服10剂。 2010年8月2日三诊:药后各症消除,人参归脾丸善后3盒。 患者虽为壮年,但每次月经先期,且出血量多而致血虚,因心主血脉影响致心而心血虚,心神失养,故导致心悸不安、少寐多梦。方用四物汤配阿胶养心血,枣仁、五味子、柏子仁养心安神,龙骨、牡蛎镇心安神,太子参补脾土,脾气得健,促进统血功能,以便经期正常,这样心血得充,心神得养,则神安病愈。 案例2
谢某,女,43岁,2008年10月10日就诊。诉少寐腰痛半年,近月来加剧,可能是因劳累所致,服用中成药未效。诊时述说现每日只能入寐1~2小时,时有心烦心悸不安,头晕头痛,腰痛,双手心热,口干渴,饮水多。月经先后无定期,本次有40天未至,大便干,3~4日1次,舌质色正苔薄白,脉沉细弦。 病机:心肾阴虚,神脑失常。 治则:滋补心肾,清脑安神。 处方:柏子仁20g,麦冬15g,当归15g,川芎15g,生地30g,香附15g,枸杞子20g,山萸肉20g,酸枣仁20g,山药20g,续断20g,桑寄生20g,火麻仁15g。水煎2次,日2次。服10剂。 2008年10月22日二诊:患者来电话说,现每日能入睡5个小时左右,其他感觉良好,大便2日1次。 2008年11月15日三诊:患者来电话说连服上药1个月,各方面情况良好,已能正常入睡。 该患者证在心肾,因虚热证存在,故而诊为心肾阴虚,方用补心阴的麦冬、生地、当归、川芎、柏子仁,益肾阴的枸杞子、山药、山萸肉,再以枣仁养心安神,补肾气的续断、桑寄生,便得心肾阴得充,心神得养而能入寐。(王传侠 山东省德州市立医院 邱奕霏 北京市弘医堂中医院)
在养阴补肾的中成药大家庭中,人们经常使用的是六味地黄丸,其实,在地黄丸的家族中,有不少兄弟,虽同名为地黄丸,药物组成相似,但由于所加减药物的不同而使其功能不尽相同,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区别。
六味地黄丸:方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六味药组成,其特点是甘平,补而不滞,有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之功,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
杞菊地黄丸:其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枸杞子、菊花而成,有滋肾养肝之功,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等。
明目地黄丸:其是在杞菊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当归、白芍、蒺藜、煅石决明而成,增强杞菊地黄丸养肝补血明目之力,有滋肾、养肝、明目之功,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
归芍地黄丸:其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了养血柔肝的当归和白芍而成,有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之功,用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足跟疼痛等。
知柏地黄丸:其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知母、黄柏而成,其独特之处是对肝肾阴虚火旺所致的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等症,能滋其阴、降其火。但方中知母、黄柏性寒,故脾虚便溏者须慎用,以免伤脾胃之气。
桂附地黄丸:其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肉桂、附子而成,因本方有肉桂、附子的加入,而使本方成了温补肾阳的专剂,有温补肾阳之功,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等。(胡献国)
|
|||||
试论心悸的证治作者 刘渡舟
心悸,指的心律失常发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种病症。悸,《说文》训为“内动”,心悸,也就是心内动。有的医书也叫“心筑惕”,筑、形容心悸犹如物檮之状,惕、则指悸动而心神不安。
心,是有节律搏动的一个脏器,而在人的不知不觉中进行,乃属于生理正常范围,而不以病论。“心悸”的搏动,乃是失常的,没有节律可言的,它使人有明显心跳、心慌的感觉,并往往伴有胸满、气短等证,所以,属于病态反应。
心悸的原因,西医说法很多,从中医角度来讲,主要分为心虚失养与心被邪干的两类。今不揣肤浅,分述如下,敬请同道们批评指正。
一、心虛失养心悸
(一)心阳虚类
1、阳虚作悸:《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而主宰神明的变化。心有这种功能也非偶然的,乃是它的阳气功能而决定的。大家知道,心属火脏,而又上居于胸;胸为阳,火亦阳,两阳相合,故心获“阳中之太阳”的称号。
由于阳气主动,阴气主静,故心脏能不息的搏动,从生到死,莫不以阳气而为先决条件。基于此,则心主血脉与神志,也无不与阳气的主导作用有关。如果离开了阳气,则心就停止了搏动,而血脉不流,神志消灭,也是不言而喻。
为此,凡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伤了心的阳气,例如:治疗上的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戕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心悸证。
心阳虚的心悸的特点,则是患者两手交叉按其心上,就是仲景说的“心下悸,欲得按者”。
根据中医理论“喜按为虚,拒按为实”,今望其喜按之象,则心虚之证一目了然,而无复可疑。同时,此证还往往伴有呕吐,体疲无力,少气懒言等现象。其脉缓软无力,有时也呈结象,而舌荅薄白,舌质淡嫩,则与其证相应。
治当甘温扶虚,以补心胸阳气,方用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色赤又气味辛温,故能上补心阳之虚,而温养血脉之寒;佐用甘草,意在桂甘相合,使其辛甘化阳,益气暖胸,温畅血脉,俾心肌得养,则心悸自安。此方妙在药味单捷,又要一次服完,则药力专一,而直达病所,发挥疗效。
附医案之一:《印机草》载马元仪治一妇,病经一月,而脉虚浮,自汗恶风,此卫虚而阳弱也。与黄耆建中汤一剂汗遂止。……越一月,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之虚濡特甚。此汗出过多而心阳受伤也。仲景云: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与一剂良已。
2、阳虚心悸烦躁:若以上阳虚心悸,而又兼见烦躁不安等证,乃是阳虚而心神不潜敛的反映。治应补心敛阳,镇静神气,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
本方用桂枝、甘草温补心阳之虚;龙骨,牡蛎潜敛神气而镇静安心。
附医案之二:宋君与余同居一院,时相切磋医学。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宁,坐立不安,乃邀余诊。其脉弦缓无力,舌淡而苔白。余曰:君深夜写作不辍,而不知休息,日月相继,内耗其心,心阳虚浮,则神气不敛,故病心悸、烦躁。应摒弃笔砚之劳,而服甘温之药方保无虑。乃书桂枝9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仅服三剂而病愈。
3、心悸烦躁,手足厥冷:夫阳虚之心悸,若下使肾阳亦虚,兼见烦躁而手足厥冷,脉沉而舌淡者,则少阴上下皆虚,治当心肾同温,上下兼顾,方用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12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附子12克、干姜6克。
本方用茯苓、人参以补心气;附子、干姜、炙甘草(即四逆汤)以温肾阳。务使心肾之气内充,而水火既济,则心悸烦躁手足厥冷等证自已。
余在临床,治心阳虚而阴邪滋盛,证见手足发冷,胸满气短,尤以入夜为甚而窘急万分,则非氧气而不能解者,每于上方加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7枚,减去干姜,服之多效。
4、心悸气冲胸咽:上述之阳虚心悸,亦可兼见气从少腹而上冲胸咽,面翕热如酒醉状,头目为之眩晕的,则为阳虚于上,阴乘于下所致。其脉驭而带结、按之无力,舌则淡嫩水白。
治当温补心阳,纳气归根,方用苓桂味甘汤。
苓桂味甘汤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配甘草则温补心阳;桂枝配茯苓则下气消阴;桂枝配五味子则潜阳于下,而使龙归大海,其气自敛。
附医案之三:在昌黎县曾治一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住XX医院,男性,年已六十余。其证为心悸头晕,面红如醉,自觉少腹有气上冲胸咽,冲时心悸与头目眩晕为甚,并且手足发冷,而治疗无效。时届年末,腊鼓频催,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患者欲出院回家过年,然病情不减,心殊焦急。友人严君浼余诊治,其脉弦而结、舌质淡嫩,苔则薄白。此证为心阳上虚,导致气冲于上,反映了心肾阳虚而气不得潜藏。然脉弦为阴,易动水饮;传为阳虚,反使阴上,此亦病情之常而势所必然。
治法必以扶阳消阴,而后气方可平。为疏:桂枝10克,肉桂3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0克,紫石英10克,人参6克。
此方共服八剂,则所患诸证有明显好转,乃出院返家。
云:心悸呃逆:阳虚的心悸,亦可伴发呃逆之证。这种呃逆,为心肾两虚,肾气不潜之所致。然呃逆之发,有的气从下来,冲口作声而出;亦有气呃至半及胸而还,不能冲口而出,这时则使人憋闷殊甚,痛苦莫可言喻。
治应心肾两温、纳气归根,方用都气汤。
都气汤方:熟地30克,山萸肉10克,山药10克,丹皮6克,泽泻6克,茯苓6克,肉桂6克,五味子6克。
本方用六味地黄汤以滋肾水;加肉桂与水中补火,以温阳气之虚;加五味子酸收,则敛气归根,以摄气冲。
附医案之四:刘XX,女,23岁。证为心悸而脉结,不时作呃。如气能呃出,则心胸为快,如不呃出,或及半而罢,则憋闷难忍。辨为心阳虚作悸之证,初投苓桂剂类,有效而不巩固,乃改用都气汤(指医宗金鉴方),另加人参扶虚养气,定悸安心。服至第三剂则呃止,六剂而悸平,后以苓桂味甘汤巩固。
(二)心阴虚类
1、阴虚作悸:患此证者,每因青灯愤读,劳神少寐;或用心不息,而阳用过极;或因情志之火内伤其阴,则心失阴血之养。阴不制阳,阳气浮动,血脉不调,心律不齐,而发生心悸。本证表现:心悸而烦,失眠少寐,口舌生疮,脉来细数,舌红少苔。
治当滋补心阴,凉血清热,方用补心汤。
补心汤方:生地12克、玄参10克、丹参10克、天冬6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当归10克、酸枣仁10克、远志6克、茯神10克、党参10克、桔梗3克、朱砂粉1克(另包分冲)五味子3克。
本方用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以滋心阴之虚;丹参凉血清心;柏子仁润心定志;茯神、远志安神养心;酸枣仁、五味子敛阴潜阳;当归补血、党参益气;朱砂镇心而有灵;桔梗载药以滋心阴。
附医案之五:李XX,女,21岁,因考大学,温习功课,日夜相继,孜孜不息。一日心悸殊甚,而心烦意乱,夜不能寐,未几则口舌烂赤,乃求余诊。其脉细数、舌光红无苔,问其月事,称先期而至。余辨为心阴虚而火动。先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泻南补北,以杀心火之炎;续用补心汤滋养心阴,约十余剂而获愈。
2、阴虚阳亢:若阴虚之心悸,而续发厥阴心包风阳发动,则证见心中懵上大动,头目眩晕,行路不稳,耳鸣如蝉,肢颤手麻,心烦少寐,脉细而弦,或带结象,舌则光红似锦,无苔可言。
治当滋阴补血,平熄风阳,方用三甲复脉汤。
三甲复脉汤方:龟板15克、牡蛎15克、鳖甲15克、麦冬30克、生地30克、阿胶10克、白芍12克、炙甘草12克、麻子仁10克。
本方用了大队有情之品,对滋阴熄风、功大力专。其中如阿胶之甘;龟板、鳖甲、牡蛎之咸,直走肝肾峻补其阴;又配以麦冬、生地、白芍大滋心肝之阴;麻仁润燥以通幽,甘草扶虚而化赤,诸药配合,相须相成,共奏息风定悸与抽坎填离之功。
附医案之六:湖北郑XX,男,58岁,素有高血压病史,一日因搓干辣椒,辣气透鼻,既觉头甚晕,继而心悸不休,从此,不敢在田埂上行,不敢靠近床边睡,违之,则有跌倒之虞。切其脉弦细而结,视其舌红绛而无苔。
从其脉证分析,辨为心阴虚,阳动化风之证,则已非补心汤所能已。为疏三甲复脉汤而加芍药,坤草,牛膝等血分药,服至廿余剂,其病方瘳。
(三)心之气血阴阳两虚类
1、心脾气血两虚:此病由于思虑过度,或在亡血之余,心脾气血两虚,不能奉养心主,则发为心悸。并伴有周身无力,饮食不馨,精神恍惚、甚或健忘等证。其脉濡缓无力,面、舌色白,而天然不泽。
治当温补心脾,气血两顾,方用归脾汤。
归脾汤方:白术10克、人参10克、黄耆10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茯神10克、远志6克、炒枣仁12克、龙眼肉12克、木香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本方用白术、人参、黄芪、甘草补心脾之气;当归、龙眼肉补心脾之血;茯神、远志而有宁心之妙;炒枣仁则补肝安魂,有治失眠之功;所奇者用一味木香,既可补而不滞,又可通脾奉心,以发挥诸药之疗效。
附医案之六:许XX,女,32岁。其父因病逝世,悲恸之余,又虑家庭生活,心绪万千,因而患心悸。终日痴坐,两目直视,而夜不成寐,饮食俱废,延迟一月有余,形消骨立,卧床不起。切其脉弦出寸口,舌荅薄白,而默默不言,辨为肝气抑郁而脾气不和之证。乃书逍遥散原方加香附、郁金与服,药后神情转佳,饮食有进、唯苦不成寐,心悸不安,乃改用归脾汤加白芍,蒺藜于土中伐木,服至十数剂,心悸不发,夜已能睡,逐渐康复。
2、心之阴阳两虚
心阴阳两虚证,每续发于各种心脏病中;亦可发于虚人受邪,内震心宫,而脉来结代,心脏动悸不安。或见少气,大便秘结,心神慌乱,不能自主等象。考心悸之病,其脉未必皆结,惟心阴阳两虚证,脉必见结代为验。如脉不结代,则又另当别论。
治当益气养血,阴阳双补,方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方:炙甘草15克,人参10克,麦冬30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15枚,阿胶10克(烊化),麻子仁10克。
用清酒与水各半,浓煎分三次服,令一日尽。
本方炙甘草、桂枝以补心阳;麦冬、生地以滋心阴;人参补脏以复脉;阿胶育阴而滋血;麻仁润燥以缓胃肠;姜、枣和中而调荣卫。从其药物组成分析,虽云阴阳两补,但补阴之力大于补阳,不可不知。
附医案之七:余曾在徐水县门诊,治一张姓农民,患风心病,已数年久,最近心慌、心跳,悸动不安。切其脉结,视其舌苔薄白。辨为阴阳两虚证,书炙甘草汤原方与服。未几余由河北返京,此事忘于脑后。值春节前,该患者竟来北京,觅余住处,叩门求见,始知患者共服炙甘草汤一百余剂,不但心慌、心跳得愈,而风心病也大有改进云云。
二、心被邪扰作悸
心被邪扰作悸,大致有四种情况可以发生:
1、因惊作悸:《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据王冰注:“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清净栖灵故曰神明出焉”。若一旦突然受惊,则神浮气乱,心主不能自持,因而产生心悸之证。此证的特点,心悸不安,胆小善畏,睡则做恶梦,惊叫而醒,身出虚汗,六脉弦而小数,或见动脉之候,舌苔薄白而润。
治当安神定惊悸,补心养正为允,方用朱砂安神汤。
朱砂安神汤方:人参9克、龙齿12克、珍珠母30克、茯神10克、远志6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另研朱砂粉1克(分冲)。
本方用人参、当归以补正安魂;龙齿、珍珠母潜敛心神内返;茯神、远志有宁心安神之功;炙甘草补心脾而和血脉;朱砂镇惊定悸而使神清梦稳。
附医案之八:陈学生,年十一岁,读书不用功,贪玩耍而又淘气。一日触动父怒,诃责之余,又加打骂,因而受惊,心慌神乱,每睡不久便从梦中惊叫而醒,见人则两手抱持不放,两眼发直,观其症状使人为之焦急。切其脉弦而驭,印堂呈青色,肌肉时颤,余知惊而伤神之证。乃用小剂朱砂安神汤,又吞服牛黄镇惊丸而愈。
2、痰热扰心作悸:此证每因气郁不畅,积久化热生痰,痰热相因,则犯胆扰心,发为心悸之变。
症状:有口苦、呕吐、心悸且烦,胆小善畏;或兼见“三幻”症状(即幻见、幻闻、幻觉),脉弦而舌苔白腻为验。
治当清热化痰,以定惊悸,方用温胆汤。
温胆汤方:半夏12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生姜12克、枳实9克、橘皮9克、甘草6克。
本方半夏、竹茹清化痰热之邪;橘皮、枳实利气行津,以散痞结;茯苓宁心利水以消生痰之源;生姜健胃止呕,以散水饮之结;甘草扶正而和诸药。
附医案之九:李X,36岁,患心悸易悲、失眠而多惊、口苦、时欲呕吐,头目眩晕,心胸发闷、问其月经则先后不定期,切其脉弦而滑,视其舌红而苔腻。
综合以上诸证,辨为气郁生痰,痰热扰心之证,为疏柴芩温胆汤,凡廿余剂始安。
3、膈饮犯心作悸:此证因膈间停饮,饮为阴邪,必来搏阳,故有心悸不安,与心下痞满、呕吐头目眩晕等证。则脉弦舌水,亦势必然矣。
治当渗饮于下,涤痰于中,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半夏15克,生姜20克,茯苓30克。
本方以小半夏汤温涤痰饮而治呕吐;茯苓淡渗利水,以消膈间之饮,使邪从小便去。
附医案之十:王XX,男,26岁。心悸头眩,重则呕吐,曾服中药数十剂不效。余见其舌水滑欲滴,脉又弦责以直,乃辨为膈间水饮作悸之证。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而不增减一味。服药后则小便畅通,形如肥皂沫高出尿液面,亦云奇矣,然其病竟愈。
4、水气凌心作悸:水气凌心的悸证,是水阴之邪,上犯心阳的一种病变。其证的特点是气从心下,上冲心胸,而心悸胸满,短气作咳,头目眩晕。脉则沉弦,舌苔水白,而质则淡嫩。
治当温养阳气之虚,以下阴寒之邪气,方用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配甘草以补心阳;桂枝配茯苓则利水,通阳,下气;茯苓配白术,则利水消饮;茯苓配甘草,则扶虚宁心;甘草配白术则又有崇土制水,扶正去邪之美。药只四味,变化万端,相须相使,以尽治疗之长。
附医案之十一:陆XX,男,42岁。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住院。经治两月,病情未减。症状为心前区疼痛,心悸、憋气,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则气窒殊甚,周身出冷汗:脉弦而结,舌淡苔白。证为水气凌心,则心悸而动,故脉弦而结;阴霾上布,阳气受病,故头晕而胸满憋气也。乃用苓桂术甘汤,并间服真武汤,使降冲利水,与驱寒消阴相互为用,仅服十余剂,则其病转安因而出院。
本文摘自黑龙江中医药1994年
|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