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文化多璀璨
除作为饰品外,珍珠还是常用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防治疾病、美容养生等方面,无论是内服、外敷或食用,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珍珠镇惊把神安
真珠、蚌珠、真珠子、药珠、珠子、濂珠,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具有安神定惊、清肝明目、解毒生肌的功效。主治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尤适用于心虚有热之心烦不眠、多梦健忘等心神不宁等证,单用或与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等配伍,可治疗心悸失眠。
“珍珠性寒质重,善清心、肝之热而定惊止痉。珍珠配伍牛黄、胆南星、天竺黄等可治疗小儿痰热之急惊风、高热神昏、痉挛抽搐;配伍朱砂、牛黄、黄连等可治疗小儿惊痫、惊惕不安、吐舌抽搐等。
肝经,善于清肝明目、明目退翳,可治疗多种眼疾。珍珠配伍青葙子、菊花、石决明等,可治疗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之目赤涩痛,眼生翳膜;与琥珀、熊胆、麝香、黄连等配伍,研极细末后点眼,可治疗眼目翳障初起。
珍珠有养颜祛斑、润泽肌肤之功,多研极细粉末,配于化妆品中,治疗皮肤色素沉着、黄褐斑等。
贝蚌孕珠还育药
蚌肉性寒,味甘、咸,归肝、肾经,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的功效,用于烦热、消渴、血崩、带下、痔瘘、目赤的治疗。
蚌泪性寒,味甘,归肝、肾经,具有止渴、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消渴、赤眼、烫伤、鼻疔的治疗。
蚌粉性寒,味咸,归肺、肝、胃经,具有化痰消积、清热燥湿的功效,用于痰饮咳嗽、呕逆、疳积、白带、湿疹、痱子、烫伤的治疗。
珠母潜阳善平肝
珍珠母又名珠牡、珠母、真珠母、明珠母,平抑肝阳,性寒,味甘、咸,归肝、心经,具有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清肝明目的功效,用于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癫狂惊痫、肝热目赤、翳膜遮睛的治疗。《中国医学大辞典》载:“此物(珍珠母)兼入心、肝两经,与石决明但入肝经者不同,故涉神志病者,非此不可”。
)珍珠母配伍石决明、牡蛎、磁石等可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配伍钩藤、菊花、夏枯草等可治疗肝阳上亢兼肝热烦躁易怒;配伍白芍、生地黄、龙齿等可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等。
珍珠母质重入心经,有安神定惊之效,配伍朱砂、龙骨、琥珀等可治疗心神不宁、心悸失眠;配伍天麻、钩藤等可治疗癫痫、惊风抽搐。
珠母有清肝、明目、退翳之效,配伍石决明、菊花、车前子等可治疗肝热目赤、畏光、翳障;配伍枸杞子、女贞子、黑芝麻等可治疗肝虚目暗、视物昏花;配伍苍术、木贼或动物肝脏可治疗夜盲症。
此外,本品研细末外用,有燥湿收敛之功,可治疗湿疮瘙痒、溃疡久不收口、口疮等。
珍珠与珍珠母均有镇心安神、清肝明目、退翳、敛疮之功效,均可用治心悸失眠、心神不宁及肝火上攻之目赤、翳障及湿疮溃烂等。珍珠重在镇惊安神,多用治心悸失眠、惊风癫痫,且解毒生肌敛疮力好,并能润肤祛斑;珍珠母重在平肝潜阳,多用治肝阳上亢、肝火上攻之眩晕。(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时间:2019-05-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杨晓光
赵春媛
荔枝核,是治疝气病的良药,《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核治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荔枝核为入肝经血分之良药,行血中之气,祛湿、散寒、通滞,可治疗因寒而致的疝疾、胃痛等。
(杨晓光 赵春媛)
中药四大天王即四大金刚【草根一生】
(2014-10-21
03:49:52)[编辑][删除]
中药的四大天王:
1、人参:补气 2、大黄:导泻 3、地黄:补血 4、附子:温阳
中药“四维”一般指“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四种药物。人参主气,神。熟地主精,血。附子主阳,主温助。大黄主攻,破,凉通。四维又称为“四气”,即温、热、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