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倪蔼然治小儿肺炎经验

(2023-02-20 03:55:59)


时间:2019-06-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黄萍娥

 

  小儿肺炎属中医儿科肺炎喘嗽范畴,临床以发热、咳嗽、气促鼻煽为主要特征,严重时可出现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颜面、口唇青紫等症状,即西医学所称支气管肺炎疾病。该病多发于春季、秋季以及季节交替之时,属于儿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以1~3岁小儿多见。倪蔼然系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五十余载,治疗儿科诸多疾病见解独到、疗效显著,尤其是运用中药汤剂配合中成药治疗小儿肺炎独具特色。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将倪教授治疗小儿肺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外感病因:“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特赋异禀,易受外邪侵袭”,若正值季节交替、气候骤变,加之家长护理不当,衣被增减失宜,致使小儿寒温失调,外邪容易侵袭机体;或坐卧当风,或更衣脱帽,或沐浴当风,卒然受邪为患。肺开窍于鼻,在体合皮毛,外邪多从口鼻、腠理而入,影响肺的生理功能,而出现鼻塞、喷嚏、流涕、咳嗽、气急等症状。正如《幼科要略·春温风温》所述:“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

  内伤病因: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在趋于成熟过程中,卫外功能未固,抵抗能力较弱,若禀赋不足,体质偏弱,更易引起发病;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不节则易伤脾胃,脾胃运化不足,而致食积化热、痰湿内生,痰热之邪上犯于肺,肺失宣降,又感外邪,从阳化热,两阳相得而发病。

  病情演变:小儿为纯阳之体,疾病传变迅速,外感邪气后易入里化热,内伤脾胃易酿生痰热而上犯于肺,故而疾病的急性期以邪犯肺卫和邪热亢盛或痰热交阻为主,缓解期多由实转虚。

  临床诊断

  儿科古称“哑科”,因小儿多不能自言,又常不配合医者,病情难以得知,故有“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一妇人,不治一小儿”的说法。倪蔼然认为,小儿肺炎应采用中医望闻问切,结合西医视触叩听、生化指标和医学影像学的结果综合确诊。

  临床表现:由于病邪不同和个体禀赋,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等,根据小儿肺炎的病机特点可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

  急性期:邪犯肺卫和邪热亢盛或痰热交阻为主,常见症状:发热或不发热(如新生儿),发热一般在38~39之间,甚则可高达40。刺激性干咳,或有痰鸣音咳嗽,可伴有呛咳或呕吐。临床症状以喘憋为主,甚则卧息不安。听诊:此法是确定小儿肺炎的关键体征。肺部体征早期不明显,仅有呼吸音粗糙,数日后可闻及湿啰音,背部两肺底及脊柱旁较密集、深吸气末更为清楚。

  恢复期:实转虚,多伴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等。

  辅助诊断:血常规检查:小儿肺炎分为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细菌性肺炎时,血常规结果为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但有时白细胞总数反而减低。病毒性肺炎的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无增高。C反应蛋白试验(CRP):细菌性感染此值上升,升高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比。

  治疗方法

  基于上述认识,倪蔼然运用中药汤剂配合中成药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独具特色,总结桑菊饮、三拗汤、华盖散及麻杏甘石汤等组方思路,自拟“小儿肺炎宁方”为基础方,分期论治,并随患儿症状、体征及现代医学检查结果进行加减配对。兹介绍如下。

  分期论治

  急性期:以祛邪为主,以解表清热、宣肺平喘为治疗原则,选用小儿肺炎宁方。

  药物组成:忍冬藤12g,连翘10g,桑叶10g,杏仁10g,鱼腥草10g,黄芩10g,前胡10g,炙枇杷叶10g,陈皮10g,生甘草5g。

  方中忍冬藤、连翘辛凉透表,兼有清热之效,且忍冬藤走窜通络之性较强,连翘有消痈散结之功,两药相伍,使体内郁热宣散透达于外;桑叶甘苦性凉,善走肺络,清热宣肺;杏仁苦温,肃降肺气,二药相伍,直走上焦,一宣一降,以复肺宣发肃降之性;鱼腥草微寒,独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鱼腥草有抗菌、抗病毒、平喘作用;黄芩苦寒,清热泻火,善清肺热。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各种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两药相伍,共奏清热化痰,泄肺排脓之功。尤为一提的是鱼腥草的用量应随肺热咳嗽、痰黄黏稠轻重程度选择,在10~20g之间;枇杷叶味苦性平,降肺下气;前胡辛散苦降,清热宣肺;桔梗味苦性平,开宣肺气,三药合用,加强宣降肺气之力。陈皮辛温,理气化痰,使全方不至寒凉壅滞;生甘草调和诸药,又可合桔梗利咽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清热,宣肺平喘之功。若听诊闻及双肺呼吸音粗和干性和湿性啰音者,在“小儿肺炎宁”方上加桑白皮10g,紫苏子10g,地龙12g,以泄肺平喘。若憋喘较重,另加炙麻黄6g,葶苈子10g。此二药药力峻猛,宜中病即止。

  恢复期:恢复期以扶正为主,调理小儿体质,促进身体全面恢复,以防邪气来复。若有易感、汗出、恶风、体弱,舌质淡嫩或边有齿痕者,宜玉屏风散(防风10g,黄芪10g,白术10g)加怀山药、黄精各12g,以益卫固表、健脾益气;若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见食不香、舌淡少苔或无苔者等表现,多为脾气亏虚兼胃阴不足,宜五味异功散(太子参12g,白术10g,茯苓12g,陈皮10g,甘草4g)加沙参、麦冬、木瓜和内金各12g,以健脾益气、和胃增食,其中木瓜、内金合用,可和胃增食,为倪蔼然治疗食欲不振的常用药对;若大便秘结,数日不行,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多为阴液不足,用增液汤(生地、麦冬和玄参各12g)加枳实10g、厚朴10g和大黄4g;若患者为过敏体质,可加防风、蝉蜕、徐长卿、银柴胡、乌梅各12g,此五味药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有抗过敏之效,若患者舌苔厚不加乌梅,以防敛邪之弊。

  当患者确诊为小儿肺炎,小儿可服汤药,便以中药汤剂进行治疗。若小儿服汤药困难,单用中成药也可治愈。倪蔼然选用的基本中成药为小儿肺炎散、猴耳环消炎颗粒(或炎宁颗粒)。在此基础上,随证选择合适的成药治疗,例如小儿发热加儿感退热宁颗粒、小儿退热口服液,热甚超过38.5时,在前两种中成药基础上加羚羊角粉以助退热,小儿外感咳嗽兼食积属痰热者,加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小儿久咳或咳嗽较重但痰不多者,加儿童咳液,咳嗽痰多或喉中痰鸣者加保童化痰丸或金振口服液,小儿食积发热加健儿清解液。

  典型病案

  病例1

  患儿,男,6岁,2018年9月6日初诊。1个月前曾因肺炎住院治疗,活动后仍咳嗽有痰;1周前又现发热,体温39.4,咳嗽,流黄涕,经推拿治疗及服用中药和抗生素治疗。现咳嗽、热退,查: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性啰音,舌微偏红苔中白,咽微红,脉滑细数。

  处方:忍冬藤12g,连翘10g,桑叶12g,杏仁10g,鱼腥草15g,黄芩10g,炙杷叶12g,前胡10g,瓜蒌12g,清半夏10g,浙贝母12g,牛蒡子12g,蝉衣10g,射干10g,桔梗10g,陈皮10g,炒莱菔子10g,生甘草5g。5剂,每天1剂,水煎2次,取药汁150ml。服药时,每次约10ml,2小时口服1次,每日可达5~7次。

  2018年9月16日,该患儿家长说服3服药后基本不咳嗽。

  该患儿1个月前得过肺炎,未彻底好转便又因外感而复发,虽现已热退,但舌诊提示仍有余热,且听诊提示有支气管肺炎,故治疗应以解表清热、宣肺化痰为主,选用小儿肺炎宁方加瓜蒌、半夏、蝉衣、射干、牛蒡子,其中浙贝母、瓜蒌、半夏,清热化痰以止咳;蝉衣、射干、牛蒡子清热利咽,又可辛凉解表。尤为注意的是,该患儿痰热较重,故鱼腥草用量达15g。

  病例2

  患儿,男,2岁,2018年11月24日初诊。感冒流涕,咳嗽3天,加重1天,大便干结。查:舌微红苔白,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及湿性啰音。

  处方:桑叶10g,杏仁10g,连翘10g,防风10g,黄芩10g,鱼腥草15g,葶苈子6g,地龙12g,瓜蒌12g,清半夏10g,前胡10g,炙杷叶10g,苏子6g,桑白皮9g,厚朴9g,生甘草3g,陈皮9g,炒莱菔子10g。水煎服,5服。水煎浓缩150ml,每次10ml,每日5~7次。同时配合小儿肺炎散和猴儿环消炎颗粒治疗。

  该患儿属于痰热内阻型的肺炎喘嗽,故用“小儿肺炎宁方”的基础方。此外加葶苈子、地龙、苏子、桑白皮以泻肺平喘;防风以祛风解表;瓜蒌、半夏增强化痰之力;厚朴、炒莱菔子以行气化积。

  2018年12月1日二诊:药后肺炎好转,已无明显症状,大便较为正常,日行1次。查:舌微红,苔薄白,双肺呼吸音微粗,未闻及哮鸣音及湿性啰音。在前方基础上,减去防风、葶苈子、地龙、瓜蒌、半夏、苏子和厚朴。再予3服,以兹善后。

  倪蔼然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利用纯中药治疗小儿肺炎,体现了中医治疗急症的优势所在。(黄萍娥 河北中医学院)

越鞠丸治小儿大便自遗病案一则

 (2023-02-20 04:08:40)[编辑][删除]


时间:2019-07-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吕小琴

 

  董某,男,8岁。2019年5月21日初诊:大便自遗近1年,加重1月。近1年来,患儿时无明显诱因出现“拉裤子”症状,因出现的次数不太频繁,未予重视。近1月几乎天天有“拉裤子”,遂来求诊。诊见患儿形体偏瘦,面色暗黄,食欲一般,大便日1次,每次都是拉到裤子之后再去厕所,小便次数多。口干喜饮。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细。辨证为脾虚湿蕴,气机郁滞证。治疗以健脾运湿,行气解郁为主。方以越鞠丸加减:香附9g,川芎9g,炒栀子9g,神曲12g,姜半夏4g,陈皮9g,茯苓6g,葛根15g,甜叶菊1g。7剂,水煎服。

  2019年5月28日二诊:本周未再出现大便“拉裤子”情形。食欲转好,大便日1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上方神曲改为15g,7剂,水煎服。

  服完7剂后,病愈,停药。

  按:辨证时以整体辨证为主,患儿气机不畅、气机郁闭,不管是病导致的郁,还是郁导致的病,行气解郁当为正法。对于郁的治疗,一般多从肝脾考虑。因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脾主运化,化湿行滞,两者也常相互影响,形成肝脾同病,气机郁滞之证。治疗用药时略有不同。张仲景柴胡类方是治疗偏重于肝之郁,朱丹溪统治诸郁的越鞠丸是治疗偏重于脾之郁。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份)。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朱丹溪认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本方就是发越这些结聚的基本方。苍术主在化湿郁,香附主在行气郁,川芎主在行血郁,神曲主在消食郁,栀子主在清热郁。共同作用可以化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但是对方中君药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六郁轻重调整君药。从病位来看,本方主要以化湿消滞,行气活血治郁,病位主在脾胃。因此临床见到郁证表现以脾胃症状突出者,笔者常选用本方治疗。

  本案辨证时,首先判定患儿为郁证,然后结合食欲一般,面色差,无胸胁症状,无口苦咽干,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病位以脾胃为主,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所以选用本方化湿开郁,调畅气机。又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舌苔白厚腻,考虑以痰为主,因此用二陈汤代替苍术,加葛根生津。(吕小琴)

儿童间歇性深吸气症验案一则

 (2023-02-20 04:10:14)[编辑][删除]


时间:2019-06-0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吕小琴

 

  崔某,女,3岁。2019年2月18日初诊:间歇性深吸气1年,加重1月。1年来间歇性深吸气,多方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近1个月无明显诱因深吸气,较前频繁,伴清嗓,纳食尚可,大便2~3天1次,质干结粪。平素易怒,2个月前有肺炎病史。舌红苔白腻,脉细数。辨证为痰浊痹阻,治以清化痰热,振奋胸阳,方药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瓜蒌9g,薤白6g,姜半夏9g,陈皮6g,枳实6g,黄连1g,黄芩3g,炙甘草1g,甜叶菊2g。7剂,水煎服50ml,日2次分服。

  2019年2月25日二诊:深吸气次数明显减少,现仅运动后较明显,时有清嗓,大便1~2日1次,质尚可。舌红苔白脉细弦。上方去黄连,加桂枝3g,生白术9g,柴胡6g,薤白改为3g,半夏为6g,黄芩为6g。7剂,水煎服50ml,日2次分服。

  2019年3月2日三诊:深吸气症状基本消失,食欲好,大便1~2日1次,质偏干。舌暗红,苔薄,脉细弦。痰热得消,以四逆散加减调和肝脾:柴胡6g,黄芩3g,白芍9g,枳壳6g,太子参4g,麦冬10g,北沙参10g,生地10g,火麻仁12g,升麻2g,佛手9g,香附6g,炙甘草2g,甜叶菊2g。7剂后痊愈。

  按:对于儿童间歇性深吸气症,临床先排除心肺等器质性病变。中医证型以气虚证、气陷证为多,还有气乱证。本案中,患儿多方检查未见任何器质性病变,无法西医治疗故转投中医。

  本案患儿属于气机不畅,前医也用过些理气药,不效。气机通畅,人才安和,但临证中,痰、火、湿、食、热、瘀、虚等皆可导致人体气机不畅,所以辨清病理因素、消除病理因素比直接使用行气破气药更为快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中医讲究的治病求本。

  本案患儿当为痰浊阻滞胸阳,致使气机不畅而出现深吸为快。痰浊有赖脾胃运化。首诊以枳实薤白半夏汤化痰浊,振胸阳,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开脾胃运化之力;痰浊得化后,二诊用小柴胡汤加强疏肝行气之力;最后以四逆散调和肝脾为主,增液汤增液通便。(吕小琴)

小青龙加石膏汤外用灌肠治疗小儿外感

 (2023-02-14 14:12:16)[编辑][删除]


时间:2019-07-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付衍利 文善姬 刘宝恒

 

  小青龙加石膏汤首载于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方由麻黄、桂枝、白芍、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炙甘草、石膏9味药物组成。该方是为外感风寒、内有饮邪郁结而致的咳喘证而设。笔者近年来临床用该药煎煮后灌肠,治疗小儿外感风寒、咳而喘逆,饮邪郁而化热者多例,疗效快捷,收效十分满意。现择验案2则报告如下。

  典型案例一

  付某,男,22个月,2018年3月28日初诊。其母代诉。该患儿于2周前,不慎外感风寒,发热恶寒(体温38.8),咳喘,他院诊为肺炎,收入院治疗。经治疗发热退,症状得以缓解,唯咳喘不减,9天后出院。刻诊:患者咳嗽、喘,干呕,精神疲惫,流涕、其涕清浊相兼,眼内角伴有黄绿色、黏稠眼眵。舌红、舌面前部多红点,苔黄腻,脉浮数略滑。

  诊断:发热(外感风寒,内有饮邪)。

  治法: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处方:麻黄3g,桂枝3g,白芍4g,干姜2g,细辛1g,半夏3g,杏仁4g,石膏10g,蝉蜕4g,炙甘草3g,2服,每服水煎早晚服。

  2日后二诊:药进2剂、患儿精神转佳,咳喘大减,眼眵尤在。因患儿苦于服药,无奈继用上剂,调整药量,加连翘5g,煎药液灌肠,以试其效。每取药液20ml,施以灌肠,每隔2小时1次,当晚灌肠2次,患儿一夜安然入睡。诸症消失,豁然痊愈。余于无奈之际,采用灌肠之举,竟收意外之捷效。

  典型案例二

  卢某,女,34个月,2019年4月7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于2天前,感冒发热恶寒,咳喘,服用感冒药物治疗,诸症不减,遂来就诊。刻诊:患儿发热(体温38.3)、烦躁、咳喘、干呕、鼻流清涕、舌质红、苔薄黄等,舌尖部多散在红点,脉浮数。

  诊断:外感风寒,内有饮邪郁热。

  治法:解表化饮,清热宣肺止咳。

  处方:麻黄4g,桂枝4g,白芍5g,生姜3片,细辛1g,半夏3g,五味子4g,石膏15g,杏仁4g,蝉蜕5g,连翘5g,炙甘草4g,1服。因患儿苦于服药,煎取药液灌肠。每取药液20ml,每隔1小时灌肠1次。晚饭后灌肠2次,当晚患儿热退咳止,一夜入睡安然。

  上举2个案例,患儿皆是外感风寒、内有饮邪郁热之疾。方以小青龙加石膏汤解表化饮,清热除烦,宣肺止咳平喘。方中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白芍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细辛、干姜、半夏温化水饮,散寒降逆;五味子敛肺止咳,以防肺气耗散。加杏仁宣畅肺气,助麻黄平喘;加石膏清热除烦,与麻黄相协,可发越水气;佐连翘、蝉蜕,以轻清透热。药液虽不经口服,灌注于大肠,而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药液借经络之机,以发挥其药效,使表邪得解,饮邪得化,郁热得清,故收快捷之效。此即《素问》病在上取之下之谓也。(付衍利 文善姬 刘宝恒 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少年莫名膝痛当心胫骨结节骨软骨炎

  (2023-02-03 08:50:38)[编辑][删除]


时间:2019-09-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郭仲华

 

  王浩(化名),今年15岁,最近学校开学要军训,他却愁眉苦脸,告诉家长说,他的右膝盖下面疼痛,还肿起来一个包,想给老师请假。他妈妈十分着急,急忙带他来医院骨科就诊,经拍X线片检查,医生诊断为右胫骨结节骨软骨炎。

  胫骨结节骨软骨炎又称胫骨结节骨骺炎,为胫骨结节骨化失常所致。本病发生于骨骺未闭合前的少年(一般指11~15岁),病情常持续2~3年,至骨骺完全骨化闭合(约16~18岁)都会自愈。

胫骨结节骨骺在哪

  胫骨结节骨骺是位于膝盖骨(即髌骨)下方的一个骨性突起,所谓骨骺在医学上讲属于骨生长发育的骨化中心,主要有软骨组织构成,由于少年时期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胫骨结节也不断发育,虽然它是一个独立的小的软骨骨突,但却是股四头肌通过髌骨和髌韧带附着的一个重要止点,当伸膝关节时它经常承受很大的牵伸张力。当16~18岁骨生长发育停止以后,结节的骨化中心就与胫骨上端骨骺的骨化中心相互融合在一起。

骨骺为啥发炎

  本病发生于骨骺未闭合前的少年生长期,此时由于胫骨结节尚未与胫骨融合,单独受力,而股四头肌的发育较快,肌肉反复收缩牵拉使髌韧带在胫骨结节附着处张力增高并肿胀,引起胫骨结节处软骨发炎。尤其是剧烈运动或外伤可导致胫骨结节积累性劳损甚至发生软骨撕裂,从而影响血循环,造成骨骺的缺血性改变。局部肿大是由于髌韧带的牵拉,胫骨结节处的成骨细胞活动,促进骨质增长,加之局部软组织肿胀、肥厚、充血所致。

如何知道患病

  当出现以膝痛为主要表现,行走时明显,在做奔跑、跳跃运动使股四头肌收缩时,以及上楼、用力伸膝或跪地活动压迫胫骨结节骨骺时,疼痛加剧,要当心是否患了胫骨结节骨软骨炎。疼痛明显时可导致一侧下肢跛行,疼痛有时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检查可发现膝关节下方胫骨结节隆起、坚硬,在髌韧带附着处有增厚和肿胀,并有明显压痛。在股四头肌抗阻力伸膝时,疼痛或压痛明显加重。化验检查无异常,X线片可见胫骨结节骨骺处密度改变,有时可见钙化或骨化碎片。

中医为主保守治疗

  此病采用保守治疗效果较好。对早期疼痛较轻者,只需停止剧烈运动,症状即可消失。症状重者,配合局部热敷、理疗有助于血运状况的改善,以减轻肿胀、疼痛,还可将膝关节置于伸直位用石膏托或膝关节支具固定制动3~6周,患儿仍可行走,症状通常可以消失。中医认为此病属痹症,中药治疗亦有较好疗效,可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外涂,如筋骨痛消液、活血镇痛膏等,配合电磁疗效果更佳,此外还可采用手法按摩治疗。

如何预防护理

  该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到一定年龄即生长停止即可自愈,家长不必为此担忧。预防方面一是发现膝关节疼痛要及时停止剧烈运动;二是科学锻炼身体,做好练前准备,不要猛然过度地跑、跳、蹲,循序渐进,避免运动损伤;三是日常需防膝关节意外损伤如摔伤、跌伤、扭伤等;四是每次运动后做做关节局部按摩或热敷;五是多吃些含钙丰富的食物如鱼、虾皮、虾米、海带,奶类豆类食物。(郭仲华)

江氏宁嗽汤治疗小儿咳嗽验案

时间:2025-07-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廖成荣

 

小儿咳嗽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诱发因素很多。肺位居上焦,外主皮毛,开窍于鼻,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调护失宜,卫外不固,易罹患外感。《素问·风论》记载:“风者,百病之长也。”外感六淫从口鼻、皮毛而入,以风为首,袭于阳位,肺气被束,宣降失常,发为咳嗽。故治疗时,应该以疏风宣肺止咳为主,笔者每遇此证,常常选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尔逊经验方宁嗽汤(简称江氏宁嗽汤)加减调治。现总结一案,介绍如下。

冯某,女,9岁,学生,重庆市垫江县人,2023年6月26日首诊。主诉:间断咳嗽1周。1周前,患者因受凉后出现咳嗽,以干咳为主,咽痒则咳嗽明显,曾在院外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询问得知入睡较为困难,纳食欠佳,二便正常。舌质淡,舌苔薄白腻,脉细数。

西医诊断:咳嗽原因待查。

中医诊断:咳嗽(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法:疏风宣肺止咳。

方用江氏宁嗽汤加减:旋复花6g,白芍12g,甘草6g,茯苓9g,荆芥8g,前胡9g,陈皮6g,法半夏8g,夏枯草15g,桔梗8g,苦杏仁8g,僵蚕6g,地龙6g。3剂,颗粒剂,分3次水冲服。

6月29日二诊:服药后咳嗽程度缓解大半,对治疗非常满意,现为巩固而就诊。伴咽干,纳食欠佳,舌脉同前。药已奏效,考虑辨证准确,故继续选用江氏宁嗽汤加减调治。处方:旋复花8g,白芍9g,甘草6g,茯苓9g,紫苏子9g,荆芥8g,前胡8g,陈皮6g,法半夏8g,夏枯草9g,桔梗8g,苦杏仁8g,僵蚕6g,地龙6g,百合9g,炒麦芽12g。3剂,颗粒剂,分3次水冲服。

患者后未再就诊,直到2025年7月15日其外婆来诊调理,告知患者咳嗽痊愈,至今未犯。

 本例患者,以“间断咳嗽1周”为主诉就诊。细细询问,患者咳嗽独有特点,即咽痒则咳,干咳为主,此即“风咳”之症。

江氏宁嗽汤原方为:荆芥6g,前胡10g,白芥子10g,陈皮10g,桔梗10g,生甘草6g,白芍10g,法半夏10g,茯苓12g,杏仁10g,旋覆花10g。方中荆芥、前胡疏风宣肺;旋覆花、白芍、甘草降气止咳、滋养肺津、舒缓肺气;苦杏仁、白芥子肃降肺气、利气化痰;陈皮、半夏、茯苓健脾燥湿化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全方恰当配伍,标本同治。

首诊时去白芥子之温燥,加夏枯草与半夏配伍调理阴阳而助眠;加僵蚕、地龙搜风解痉止咳。药仅三剂,咳嗽即缓解大半。二诊时考虑到存在咽干、纳食欠佳。故于辨证基础上,加紫苏子增强肺的宣降之职,加百合润肺止咳,加炒麦芽醒脾开胃。再进3剂,咳嗽痊愈。此外,恰当选用祛风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抗外感能力。(廖成荣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