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有度治失眠临证研究

(2023-02-19 14:10:35)


时间:2019-06-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何冠

 

  

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组成,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笔者总结马有度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用以治疗多种失眠病症,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马有度教授在临床上,主要运用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心神失养等所致的失眠病症,以虚烦不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舌红、脉弦细等为辨治要点,在治疗原则上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辨脏腑与辨虚实相结合。

病因病机病位简析

情志所伤: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心神扰动而不寐;或由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导致失眠。

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

病后、年迈: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素体阴虚,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亦有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神魂不安,以致夜不能寐或寐而不酣。

失眠的基本病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脑髓失养,心神不宁。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的气血失和,阴阳失调,进而导致心失所养及由于心火偏亢、肝郁、痰热、胃失和降而导致心神不安。

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

酸枣仁汤方义介绍

《金匮要略》中记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也就是说,本方是治疗因虚烦所致失眠。中医理论认为,“心藏神”,“肝藏魂”,失眠与心肝二脏关系最为密切。“肝主藏血”,血虚生内热,虚热内扰,加之血虚不能养心,则神魂不宁,所以心烦不得眠。方中酸枣仁性平,味甘、酸,能补血养肝,益心安神,敛汗;川芎,性温,味辛,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能调血疏肝;知母,性寒,味苦,质润,能清热降火,滋阴除烦;茯苓,性平,甘淡无味,能宁心安神;甘草清热,调和诸药。诸药相配,滋阴养血,清热降火,调血疏肝,安神除烦,以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肝阳上旋而致虚烦不得眠等症。

马有度酸枣仁汤临床验案举例。

酸枣仁汤合柴芍龙牡汤加减

易某,女,54岁,失眠多梦,仅睡1~2小时,口苦,口臭,恶心,饮食二便为常,头昏乏力,心烦易怒,足背跳动,影响睡眠,黑眼圈,已绝经。舌淡红,苔白,脉弦。

诊断:失眠(肝郁血虚,肾阴不足,心神失养型)。

治则:舒郁平肝,养阴固肾,镇惊安神。

处方:炒枣仁30g,知母30g,川芎12g,茯神30g,法半夏12g,黄连10g,夜交藤30g,合欢皮30g,珍珠母30g,柴胡15g,白芍30g,龙牡各30g,黄芪30g,白术15g,炙甘草6g。水煎服,14剂,随访跟踪,好转。

按:心藏神,赖肝血以养,而此患者正处于更年期,常心烦易怒,肝气不舒,气机疏泄不畅,终致肝血不足,心失所养,遂方以酸枣仁汤和柴芍龙牡汤加减,方中炒枣仁、川芎酸收辛散并用,以顾全肝之体阴用阳之性;茯神、知母宁心滋肾并施,还有水火既济之功;半夏、黄连清热化痰,和胃降逆;夜交藤、合欢皮、珍珠母养血滋阴、镇静安神之功;柴胡、白芍养血疏肝,调畅气机,使气血调和;龙骨、牡蛎能镇肝之惊,敛肝之阴,潜息风阳,且固肾之精,敛相火以安神;黄芪、白术补血活血,益气补中;甘草调和诸药,终达舒郁平肝,养阴固肾,镇惊安神。

酸枣仁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刘某,女,40岁,失眠多年,近日,每天仅睡3小时,头晕目眩,夜尿3行,多梦,眼干涩,饮食为常,大便溏,偶不畅,月经量少,先期。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诊断:失眠(肝肾阴虚型)。

治则:滋养肝肾,宁心安神。

处方:熟地20g,丹皮10g,枣皮15g,山药15g,茯神30g,泽泻15g,炒枣仁30g,知母30g,川芎10g,夜交藤30g,合欢皮30g,当归12g,龙牡各30g,炙甘草6g,大枣10g。水煎服,6剂,1日1剂。

按:人的正常睡眠是人体阴阳协调的结果,正如《灵枢·口问》所言“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邪客》云:“阴虚故目不瞑”。可见阴阳平衡对于人体正常睡眠十分重要。因此,失眠治疗之目的就是调和阴阳,而酸枣仁汤合六味地黄汤正是以滋补肝肾、养血安神为主,从而达到气血阴阳调和、安神定志的目的。方中六味地黄汤三补三泻,补益肝肾,酸枣仁汤宁心安神,辅以合欢皮,夜交藤益肾养血,因“久病必瘀”,加入当归活血祛瘀除烦;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平肝潜阳;大枣、甘草调和诸药,故使阴阳和,气血畅,失眠自愈。

酸枣仁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陈某,女,60岁,入睡难,失眠8年,胸脘痞闷,恶心,口干苦,惊悸心烦,焦虑不安,言语杂乱,反复梦寐,仅睡2~3小时,夜尿2行。舌淡红,苔黄,脉缓。

诊断:失眠(胆胃不和,痰火上扰)。

治则:清热化痰,安神除烦。

处方:炒枣仁30g,知母30g,川芎12g,茯神30g,胆星10g,黄连10g,法半夏12g,陈皮10g,竹茹12g,枳壳10g,炙远志10g,夜交藤30g,合欢皮30g,炙甘草6g,大枣10g,丹参30g。水煎服,6剂,1日1剂。

按:不寐伴胸闷心烦、口苦,多为胆胃不和,痰火上扰。胃不和则寐不安,用酸枣仁汤合温胆汤功在清热化痰,除烦安神。方中酸枣仁性平味酸,入心肝经,养肝宁心;胆星、知母、黄连清热降火除烦;少佐川芎辛散疏肝,调养肝血;法半夏、竹茹清热化痰;枳壳、陈皮、茯神理气行气,燥湿化痰;夜交藤、合欢皮合用益肾养血,解郁安神;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丹参舒筋活血;大枣、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酸枣仁汤合归脾汤加减

蒋某,女,44岁,经前头痛半年余,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健忘,恶心,大便稀溏,倦怠乏力。目前靠西药入睡。舌淡红,苔黄,脉沉细。

诊断:失眠(心脾两虚型)。

治则: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处方:生晒参10g,黄芪30g,白术15g,茯神30g,当归12g,广香10g,炒枣仁30g,知母30g,川芎12g,夜交藤30g,合欢皮30g,炙甘草6g,大枣10g,柴胡15g,白芍30g,龙牡各30g。水煎服,7剂,1日1剂。

按:本例患者系心脾两虚,阴血不足,故用酸枣仁汤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患者因劳累太过,损伤心脾,心伤则心血易耗,神不守舍;脾伤则无以化生精微,营血亏虚,心神失养而致不寐。《景岳全书·不寐》云:“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方中生晒参、白术益气健脾;当归、黄芪补气生血;远志、酸枣仁、茯神养心安神;广香、枳实疏肝理气;川芎调气行血;知母清热除烦;夜交藤、合欢皮养血滋阴,宁心安神;柴胡、白芍养血疏肝;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平肝潜阳;大枣、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全方相辅相成,使顽疾得愈。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神志病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及医源性疾患,因而颇受欢迎。失眠症状多种多样,马老以证候特点,脏腑病机为基础,使用酸枣仁加减配伍治疗,对各种类型的失眠均有效,在临床上具有突出的指导意义。(何冠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

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2023-02-19 14:08:20)[编辑][删除]


——诗词中的远志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19-06-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旧交贫贱,太半成新贵。冠盖门前几行李。看匆匆西笑,争出山来,凭谁问,小草何如远志。

  悠悠今古事。得丧乘除,暮四朝三又何异。任掀天勋业,冠古文章,有几个、笙歌晚岁。况满屋貂蝉未为荣,记裂土分茅,是公家世。

  这首《洞仙歌》是辛弃疾的作品,通过谢安出山建立不世功业的典故,抒发自己为国效力的远大志向。

  小草远志一体同

  词中“看匆匆西笑,争出山来,凭谁问,小草何如远志”句,引用的是东晋谢安“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隐居东山多年,朝廷屡召不至,具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后因形势所迫,谢安出任桓温的司马。一天,有人送给桓温一些中药,桓温看了看,其中有一味远志,便问谢安:“这种药还有个名字叫小草,为什么一种植物有两种称呼?”谢安一时答不上来,这时候旁边有个叫郝隆的人应声答道:“这很容易解释,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原来,中药远志是远志科远志属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这两种植物的全草也可入药,名为小草。郝隆的表面意思是处于地下的部分名为远志,长出地面的部分名为小草。实际是一语双关,讽刺谢安在隐居的时候志向高远,人人敬仰;出仕以后却像小草一样随世沉浮,左右逢源。

  谢安听到郝隆的话后当即面露愧色,一时颇为尴尬。这时桓温忙出来打圆场说:“郝参军的话也不错,很有道理啊!”其实谢安出仕后并没有随波逐流,只是通达人情世故而已。后来谢安挫败桓温篡夺东晋政权的阴谋。淝水一战,更是以少胜多,保卫了东晋的国家安全,建立不世功勋,真正实现了“远志”,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偶像。宋代孙嵩《感兴》诗吟咏其事说:“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不足凋谢安,适可谓殷浩。”后代诗词也多有引用“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典故的,如王汶《寄韩涧泉》:“浮荣安可搴,高蹈何恨早。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古人认为服用远志可使人立志高远、前途无量,故此名之。其实,中医的“志”主要指意志和记忆,并且认为志藏于肾精之中,受肾精的涵养。远志主归肾经,能强志益精,增强肾的藏志功能,故名远志。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孔圣枕中丹、孙一奎《赤水玄珠》中的读书丸等均以远志为主药,能增强记忆力,深受古代读书人喜欢。《神农本草经》载:“(远志)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李时珍也说:“此药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

  中药小草的名称可能来源于其形态。小草广泛分布于向阳山坡或路旁,属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花期5~7月,果期6~8月,特征不明显,和普通的小草极易混淆,故而得名。

  同一种植物,根被称为远志,象征着儒家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全草被称为小草,又有着道家以雌守雄、隐忍内敛的隐逸意味。

  远志文化意无穷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诗经·豳风·七月》)这句诗的意思是:“四月远志要结籽,五月鸣蝉声声叫。八月收获好时节,十月落叶随风飘。”诗中的“葽”,便是中药远志的别名“葽绕”的简称。朱熹认为《七月》一诗的大义是“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可见远志是古代重要的物候标志,这说明在古代远志分布广泛,随处可见,人人熟悉。

  因其医药功效被命名为远志后,它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更因为谢安典故,使远志成为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一是通过远志抒发报效国家的壮志,如陆游《涧松》:“药出山来为小草,楸成树后困长藤。涧松郁郁何劳叹,却是人间奈废兴。”二是通过远志抒发对于出仕和隐居的矛盾心理,如赵孟頫《罪出》:“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巳云然,见事苦不早。”三是通过小草抒发隐居志向,如王冕《山中作寄城中诸友》:“在山虽无荣,出山有何好?清流混潢污,远志成小草。”

  中药远志还常和当归一起入诗,一进一退之间,相映成趣,抒发作者的幽思遐意。如陆游《和范待制月夜有感》:“坐客笑谈嘲远志,故人书札寄当归。醉思蒪菜黏篙滑,馋忆鲈鱼坠钓肥。”朱翌《寄方允迪》:“山阴兴尽晚船催,猿鹤欢迎入翠微。为信在山名远志,便令满箧寄当归。”

  由于远志的独特意象,它还是历代药名诗中最活跃的元素之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宋代陈亚《生查子》:“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志)樱桃熟,何事菊花地,犹来回乡曲。”黄庭坚《荆州即事药名诗》:“四海无远志,一溪甘遂心。牵牛避洗耳,卧著桂枝阴。”元代陈高《药名诗》:“丈夫怀远志,儿女苦参商。过海防风浪,何当归故乡。”

  远志安神心肾通

  “远志多将小草充,谁知出处不相同。梦遗精浊中堪主,毒发癣疽外可宗。益智自能开耳目,安神端好镇怔忡。去心莫使心烦闷,敷服皆奇大有功。”(清代赵瑾叔《远志》)远志是常用的养心安神类中药,味辛、苦,性微温,归心、肾、肺经,具有宁心安神、祛痰开窍、解毒消肿的功效,可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惊痫、咳嗽痰多、痈疽发背、乳房肿痛等的治疗。《本草纲目》载其“治一切痈疽”,《本草正》载“远志,功专心肾,故可镇心止惊,辟邪安梦,壮阳益精,强志助力。以其气升,故同人参、甘草、枣仁,极能举陷摄精,交接水火。”

  “小草不妨怀远志,芳兰谁为发幽妍?千年石壁留诗在,会有骚人一慨然!”(元代元好问《春日半山亭游眺》)远志善宣泄通达,能开心气而宁心安神,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为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益智强识的佳品。远志配伍茯神、朱砂、龙齿等可治疗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配伍人参、茯苓、石菖蒲等可治疗健忘证,如开心散。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宋代黄庭坚《古诗二首上苏子瞻》)远志能利心窍、逐痰涎,可治疗痰阻心窍之癫痫抽搐,配伍半夏、天麻、全蝎等可治疗癫痫昏仆、痉挛抽搐;配伍菖蒲、郁金、白矾等可治疗惊风发狂。

  “因君病肺两流连,梦到茅山采药年。我自当归君远志,敢言同病一相怜。”(明代汤显祖《闻姜仲文使君到阁旬时,怀不能去,漫成六首》)远志苦温性燥,入肺经,能去咳止痰,配伍杏仁、川贝母、桔梗等可治疗痰多黏稠、咳吐不爽。

  “竹梢藤蔓冷僧扉,门外苍松忽减围。戚药更谁悲远志,摘花犹得访蔷薇。”(明代陶望龄《东山》)远志疏通气血之壅滞而消痈散肿,单用研末,黄酒送服,或外用调敷患处,可治疗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小草也有济世功

  “吾徒为己学,欣戚置不校。小草或远志,诡遇乃近效。”(宋代陈造《次韵徐秀才》)小草味辛、苦,性平,归心、肾经,具有祛痰、安神、消痈的功效,用于咳嗽痰多、虚烦、惊恐、梦遗失精、胸痹心痛、痈肿疮疡的治疗。小草与远志功效相似,在古代一般混同使用,不加区分,后来发现小草功效稍弱,才加以区分,故《本草图经》说:“古本通用远志、小草,今医当用远志,稀用小草。”但相比于远志,小草产量大、价格低廉,也算寻常百姓的良药。

  “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白头博得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明代文征明《感怀》)以小草为主药的古方也有许多,如《济生方》中的小草汤由小草、黄芪、麦门冬等组成,具有清虚热、益肺肾、养心安神的功用,用于虚劳忧思过度、遗精白浊、虚烦不安的治疗。其他如《圣惠方》中的小草散可治疗五心烦热、恍惚、狂言狂语、惊恐等;《范汪方》中的小草丸可治疗胸痹心痛、迸气、膈中饮不下等。

  “九边烂数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枉说健儿身在手,青灯夜雪阻山东。”(清代龚自珍《远志》)远志和小草通体一身,既积淀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含义,又散发着浓郁的中药芳香,在百草园中具有独特的魅力。(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郭振武治不同人群失眠经验

 (2023-02-28 04:54:36)[编辑][删除]


时间:2019-04-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张楚石 任英琦

 

  郭振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和儿科临床、教学等工作40余年,治疗失眠多根据患者年龄及性别特点遣方用药,常取良效。

  儿童失眠

  郭振武认为儿童失眠的主要原因是脾胃不和。因为小儿脾胃常不足,而且乳食不知自节,家长如果对喂养稍有粗心,就容易造成孩子消化功能紊乱,乳食入胃,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停滞于胃肠,形成食积,食滞于中,则气滞不行,气滞则生胀满,甚至出现腹痛,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出现入睡困难、辗转反侧,或睡眠不实、易醒等症状。胃不和则卧不安是《内经》中较早论述失眠病机的观点;明代张介宾也认为“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又小儿“心肝常有余”,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睡眠易受声、光等外界因素所影响,从而出现夜间哭闹或惊叫等表现。《医学心悟》云:“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所以,郭振武以消积导滞之保和丸为主方,配合连翘、钩藤、龙骨、牡蛎等清心凉肝、镇惊安神之品,治疗小儿失眠及夜惊,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可健脾下气,消各种饮食积滞;陈皮、半夏、茯苓健脾和胃、化湿止呕;配合连翘可清热散结。诸药合用,气、湿、食、热兼顾,使食积得化,胃气得和。除药物治疗外,郭振武也强调在平日接诊时要对失眠患儿家长进行指导,使其掌握合理的喂养知识,明晓三分饥寒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儿童失眠的发生率。

  青春期失眠

  郭振武认为青春期失眠的原因或为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致心神被扰,发为不寐。青春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男女比较敏感,再加上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困扰、焦虑、自卑、不安等不良情绪。《血证论·卧寐》曰:“病不寐者,肝藏魂……魂不入肝则不寐。”郭振武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一旦出现较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焦虑,就会使肝郁气滞,甚至郁而化火,上扰心神,发生失眠;而且青春期男女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气未充,为压力所扰则易出现阴血内耗,肾阴不足。水火不济,虚火扰心亦可发为不寐。郭振武以越鞠丸疏肝解郁,以六味地黄丸清心滋肾。其中越鞠丸重在行气解郁,气郁解则诸郁自除,方中香附调气疏肝,川芎辛温活血,栀子善清肝热而解火;苍术醒脾燥湿,振奋脾阳;神曲消食和胃,健脾调中;六味地黄丸以熟地滋补阴血;山药、山萸肉健脾补肾;共成三阴并补以收“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配伍泽泻、丹皮、茯苓使其滋而不腻,二方合用共达安神之要。

  妇女更年期失眠

  郭振武认为妇女更年期失眠主要是肝肾阴血亏虚,虚火上扰,致心神不宁而发。女性进入更年期以后,天癸将竭,肾气渐衰,肝血虚少,肝主藏魂,内寄相火,肝血虚则魂不安,虚火扰心则神不宁;且《医宗金鉴》有云:“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肝气不舒,五志化火,暗耗营阴,心神失养亦可出现心烦、不眠、多梦、情绪不稳等失眠症状。郭振武临床以“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为主方治疗妇女更年期失眠,取其养肝血、安心神之意。方中大量酸枣仁养阴安神;知母清肝润燥除烦;甘草清热,与枣仁合用酸甘化阴,与大枣合用甘缓润燥,能缓诸急;茯苓安神宁心;川芎疏肝调血;小麦养心气,安心神;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每每用之,愈者十之八九。

  老年人失眠

  郭振武认为老年人失眠的原因主要是肾阴不足,气血亏虚,并常夹有瘀滞。《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景岳全书》也指出:“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陈士铎之《石室秘录》又云:“盖老人气血之虚,尽由肾水之涸。”可见肾阴不足、气血衰少是导致心失所养而不寐的主要原因。然虚久必瘀,瘀血内阻于脉络,使气血不能正常发挥濡养功能,又必将加重不寐的症状。郭振武提出以补肾阴、益气血、通经络为治疗老年人失眠之法则,意在标本结合、攻补兼施。可选六味地黄丸、归脾汤之补益方剂,配伍川芎、元胡、地龙、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疗效尚佳。

  病案举要

  白某,女,45岁,以睡眠障碍1年为主诉于2012年9月2日初诊。患者于诊前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易醒,醒后入睡困难,伴有多梦、平素性格急躁、时伴心烦、纳食欠佳、大便时干、小便正常等。查体见体瘦,舌尖红,苔少,脉细数。诊断为营阴暗耗,虚火扰心之不寐,治以养血安神,清心除烦。处方:茯苓30g,当归15g,酒芍15g,川芎10g,知母12g,黄芪20g,炒麦芽50g,焦楂15g,寸冬15g,神曲15g,石菖蒲15g,合欢15g,香附15g,炒枣仁30g,黄连10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4日。9月17日复诊,患者夜间失眠好转,醒后可复睡,自述时有恐惧感及气短,舌淡红,少苔,脉数。原方加生龙骨20g,木香10g。继服14天,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失眠为临床常见病症,虽然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影响健康,降低了生活质量,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眩晕、头痛等其他病症。郭振武认为结合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特点,可以使医者能够更有效地掌握辨证施治的要点,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失眠病机虚实夹杂,且患者个体差异很大,可受环境、情志等多因素的影响,切不可只囿于以上治法,一定要根据证候,灵活施治。另外郭振武还特别强调失眠治疗要重视心理及生活起居的调理,医者需要耐心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能够做到调摄情志、规律生活、加强锻炼,治调并施,方可达到全身心的调整,从而使失眠得愈。(张楚石 任英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郭振武治疗失眠经验

时间:2019-02-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楚石 任英琦

 

  郭振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和儿科临床、教学等工作40余年,治疗失眠多根据患者年龄及性别特点遣方用药,常取良效。

  儿童失眠

  郭振武认为儿童失眠的主要原因是脾胃不和。因为小儿脾胃常不足,而且乳食不知自节,家长如果对喂养稍有粗心,就容易造成孩子消化功能紊乱。乳食入胃,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停滞于胃肠,形成食积,食滞于中,则气滞不行,气滞则生胀满,甚至出现腹痛,“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出现入睡困难、辗转反侧,或睡眠不实、易醒等症状。“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黄帝内经》。明代张介宾也认为“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又因小儿“心肝常有余”,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睡眠易受声、光等外界因素所影响,从而出现夜间哭闹或惊叫等表现。《医学心悟》云:“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所以,郭振武以消积导滞之保和丸为主方,配合连翘、钩藤、龙骨、牡蛎等清心凉肝、镇惊安神之品治疗小儿失眠及夜惊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可健脾下气,消各种饮食积滞;陈皮、半夏、茯苓健脾和胃、化湿止呕;配合连翘可清热散结。诸药合用,气、湿、食、热兼顾,使食积得化,胃气得和。除药物治疗外,郭振武也强调在平日接诊时要对失眠患儿家长进行指导,使其掌握合理的喂养知识,明晓“三分饥寒”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儿童失眠的发生率。

  青春期失眠

  郭振武认为青春期儿童失眠的原因有两种: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这两种原因均可致心神被扰,发为不寐。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男女孩子都比较敏感,再加上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困扰、焦虑、自卑、不安等不良情绪。《血证论·卧寐》曰:“病不寐者,肝藏魂……魂不入肝则不寐。”郭振武认为肝主疏泄, 调畅情志,一旦出现较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焦虑,就会使肝郁气滞,甚至郁而化火,上扰心神,发生失眠。而且青春期男女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气未充,为压力所扰则易出现阴血内耗,肾阴不足,水火不济,虚火扰心亦可发为不寐。郭振武以越鞠丸疏肝解郁,以六味地黄丸清心滋肾。其中越鞠丸重在行气解郁,气郁解则诸郁自除,方中香附调气疏肝,川芎辛温活血,栀子善清肝热而解火,苍术醒脾燥湿,振奋脾阳,神曲消食和胃,健脾调中;六味地黄丸以熟地滋补阴血,山药、山萸肉健脾补肾, 共成三阴并补以收“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配伍泽泻、丹皮、茯苓使其滋而不腻,二方合用共达安神之要。

  妇女更年期失眠

  郭振武认为妇女更年期失眠主要是肝肾阴血亏虚,虚火上扰,致心神不宁而发。女性进入更年期以后,天癸将竭,肾气渐衰,肝血虚少,又因肝主藏魂,内寄相火,肝血虚则魂不安,虚火扰心则神不宁。《医宗金鉴》有云:“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肝气不舒,五志化火,暗耗营阴,心神失养亦可出现心烦、不眠、多梦、情绪不稳等失眠症状。郭振武临床以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为主方治疗妇女更年期失眠,取其养肝血、安心神之意。方中大量酸枣仁养阴安神,知母清肝润燥除烦,甘草清热,与枣仁合用酸甘化阴,与大枣合用甘缓润燥,能缓诸急,茯苓安神宁心,川芎疏肝调血,小麦养心气,安心神,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每每用之,愈者十之八九。

  老年人失眠

  郭振武认为老年人失眠的原因主要是肾阴不足,气血亏虚,并常夹有瘀滞。《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景岳全书》也指出:“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陈士铎之《石室秘录》又云:“盖老人气血之虚,尽由肾水之涸。”可见肾阴不足、气血衰少是导致心失所养而不寐的主要原因。然虚久必瘀,瘀血内阻于脉络,使气血不能正常发挥濡养功能,又必将加重不寐的症状。郭振武提出以补肾阴、益气血、通经络为治疗老年人失眠之法则,意在标本结合、攻补兼施。可选六味地黄丸、归脾汤之补益方剂,配伍川芎、元胡、地龙、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加减,疗效尚佳。

  医案

  白某,女,45岁,以睡眠障碍1年为主诉于2012年9月2日初诊。患者于诊前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易醒,醒后入睡困难,伴有多梦,平素性格急躁,时伴心烦,纳食欠佳,大便时干,小便正常。查体见体瘦,舌尖红,苔少,脉细数。诊断为营阴暗耗,虚火扰心之不寐,治以养血安神,清心除烦。

  处方:茯苓30g,当归15g,酒白芍15g,川芎10g,知母12g,黄芪20g,炒麦芽50g,焦山楂15g,麦冬15g,神曲15g,石菖蒲15g,合欢花15g,香附15g,炒枣仁30g,黄连10g,炙甘草10g。每日一剂,水煎服,连服14日。

  9月17日复诊,患者夜间失眠好转,醒后可复睡,自述时有恐惧感及气短,舌淡红,少苔,脉数。原方加生龙骨20g、木香10g,继服14天,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使失眠成为临床常见病症,虽然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影响健康,降低了生活质量,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眩晕、头痛等其他病症。郭振武认为结合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特点,可以使医者能够更有效地掌握辨证施治的要点。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失眠病机虚实夹杂,且患者个体差异很大,可受环境、情志等多因素的影响,切不可只囿于以上治法,一定要根据证候,灵活施治。另外郭振武还特别强调失眠治疗要重视心理及生活起居的调理,医者需要耐心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能够做到调摄情志、规律生活、加强锻炼,治调并施,方可达到全身心的调整,从而使失眠得愈。(张楚石 任英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经方辨治八型失眠经验
摘自2023-9-27中国中医药报
李广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经方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酸枣仁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栀子豉汤、百合类方等均明确提出能治疗“不得眠”“不得安”“欲卧不能卧”等失眠症状。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逐步认识并掌握了经方治疗失眠的技巧和要领,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心脾两虚兼积热型,治以归脾汤合酸枣仁汤、栀子豉汤
失眠之心脾两虚、心脾积热证,主要症状为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面色少华、口苦口臭或口唇疱疹、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治宜补益心脾、清热宁神,方用归脾汤合酸枣仁汤、栀子豉汤加减。
处方:黄芪30g,党参12g,白术12g,当归12g,茯神20g,制远志9g,炒酸枣仁20g,木香6g,龙眼肉12g,川芎6g,知母10g,栀子10g,淡豆豉30g,首乌藤30g,甘草6g。
用药浅析: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茯神健脾养心安神,《名医别录》谓酸枣仁“主心烦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当归养血补血;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少量川芎调肝血而疏肝气;知母、栀子、淡豆豉滋阴清热、除烦安神,且防止久服温补药引起上火。
临证加减:兼肝郁气滞者,合四逆散以疏肝理气;兼脘闷、纳呆者,合平胃散以理气和胃;兼便秘者,加瓜蒌仁、火麻仁、决明子以润汤通便;兼有口疮、咽痛等湿热症状者,宜用归脾汤合甘草泻心汤以补益心脾、清热利湿;失眠易惊者,加龙骨、牡蛎、柏子仁以镇惊止怯、养心安神。
阴虚内热型,治以百合地黄汤合百合知母汤
失眠之阴虚内热证,主要症状为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心悸不宁或神志恍惚、心烦潮热、欲食不食、口苦口干、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血、清心安神,方用百合地黄汤合百合知母汤加味。
处方:百合30g,生地30g,知母10g,北沙参30g,麦冬20g,石斛15g,炒酸枣仁20g,莲子心3g,陈皮6g,甘草6g。
用药浅析:方中百合、生地滋阴养血、补肺宁心;炒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知母、北沙参、麦冬、石斛滋阴润燥、清热除烦;陈皮理气开胃,且防止滋阴药过量而碍胃;莲子心清心除烦;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药性。
临证加减:阴虚内热而失眠严重者,可用国医大师张磊的眠安汤(百合、生地、麦冬、黄连、炒酸枣仁、茯神、胆南星、生龙牡、淮小麦、竹叶、灯心草、苏叶、甘草);心火甚者,加栀子、黄连以清心安神;兼气郁者,加醋香附、醋郁金、醋柴胡以疏肝理气;血瘀者,加丹参、赤芍、红花以活血化瘀;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或西洋参以益气养阴;耳鸣者,加磁石、蝉蜕、僵蚕以升清降浊、聪耳利窍。
痰热扰心型,治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失眠之痰热扰心证,主要症状为心烦失眠、噩梦纷纭、胸闷脘痞、头重泛恶、口苦口臭、嗳气频频、小便不利、时有谵语、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和中安神,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处方:北柴胡20g,清半夏20g,人参10g,黄芩15g,胆南星10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茯苓20g,桂枝10g,大黄6g,僵蚕10g,蝉蜕10g,磁石30g(先煎),甘草6g。
用药浅析:方中小柴胡汤加桂枝可使内陷之邪热从外而解;龙骨、牡蛎、磁石重以镇怯而止烦惊;大黄泻热和胃而止谵语;胆南星清热化痰;茯苓宁心而通利小便;蝉蜕、僵蚕止惊止谵、宁心安神。
临证加减:胆热上泛而出现口苦、泛酸、胁痛者,可用大柴胡汤合酸枣仁汤以和解少阳、泻热安神;顽痰郁结者,加青礞石、生铁落以坠痰镇惊;心悸不安者,加茯神、柏子仁以安神定悸;热象明显者,加栀子,并增加大黄用量以泻火解毒;湿盛苔腻者,加藿香、佩兰、砂仁以化湿和胃;纳呆者,加山楂、麦芽、神曲以消食开胃。
肝郁脾虚型,治以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
失眠之肝郁脾虚证,主要症状为失眠多梦、郁郁不乐、胸闷脘胀、两胁作痛、恶心纳呆、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脉弦细。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养心,方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处方:北柴胡20g,黄芩12g,党参15g,清半夏20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茯苓20g,炒白术12g,炒枳实10g,合欢花10g,玫瑰花10g,柏子仁30g,甘草6g。
用药浅析:方中柴胡、黄芩、党参、清半夏为小柴胡汤的主药,有疏利少阳枢机、清少阳胆热及健脾和胃之功;当归、白芍、茯苓、川芎、炒白术为当归芍药散的主药,有理气活血,健脾祛湿之功;柴胡、炒枳实、白芍、甘草为四逆散,能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使气血调达,而郁证得解;柏子仁养血安神,且能疏肝理气;合欢花、玫瑰花能疏肝理气,解郁安神。
临证加减:若肝郁化热者,可用丹栀逍遥散以疏肝解郁、清热宁神;纳呆者,加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以健胃消食;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草决明和大量生白术以润肠通便;多疑善虑、失眠严重者,加炒酸枣仁、制远志、合欢皮以养心安神;急躁易怒者,加龙骨、牡蛎、珍珠母以重镇安神。
痰湿偏盛、脾胃不和型,治以半夏秫米汤合保和丸方
失眠之痰湿偏盛、脾胃不和、胃虚食滞证,主要症状为脘痞腹胀、嗳气不舒、纳食呆滞、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宜健脾和胃、调中安神,方用半夏秫米汤合保和丸方化裁。
处方:清半夏30g,高粱米30g,茯苓15g,茯神15g,陈皮10g,炒莱菔子10g,木香6g,砂仁6g,连翘12g,炒山楂12g,炒六神曲12g。
用药浅析:《灵枢•大惑论》论述失眠的病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且对新发之失眠有“覆杯而卧”的效果。笔者临证常以高粱米代替秫米,取其益中、利气之效;清代医家柯韵伯认为半夏在此方中具有“引阳入阴”的功效;茯苓、茯神益心脾、安心神;陈皮、木香理气和胃;炒山楂善消肉食之积,炒莱菔子善消面食痰浊之积,炒六神曲能消酒食之滞;连翘清热散结;砂仁化湿和胃。
临证加减:腹胀者,加厚朴、佛手、大腹皮以理气化湿;泛酸者,加黄连、吴茱萸以泻肝和胃止酸;郁热扰心者,加栀子、淡豆豉、莲子心以清心安神;失眠严重者,加柏子仁、炒酸枣仁以养血安神;饮食减少者,加鸡内金、鸡矢藤、炒麦芽以健胃消食;脏躁者,合甘麦大枣汤以甘润缓急、安神定志。
肝肾亏虚、虚火上扰型,治以黄连阿胶汤
失眠之肝肾亏虚、虚火上扰引发的少阴热化证,主要症状为失眠多梦、心悸善惊、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心烦口干、舌质红、苔黄少津、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清心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味。
处方:黄连10g,黄芩10g,阿胶6g(烊冲),白芍15g,生地30g,柏子仁20g,肉桂3g,鸡子黄2枚(冲服)。
用药浅析:黄连,《神农本草经》载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癖,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阿胶,《名医别录》谓其“主丈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鸡子黄,《本草纲目》谓其“除烦热……补阴血,解热毒,治下痢……”;黄芩助黄连直折心火,以除上炎之热;白芍、生地滋阴清热,又防止苦寒药太过伤阴;柏子仁养心安神,增强记忆;肉桂配黄连为交泰丸,能引火下行、交通心肾。
临证加减:心火偏旺者,加栀子、丹皮、竹叶以清心火、安心神;肾阴虚明显者,合麦味地黄丸以滋阴补肾;盗汗明显者,宜合用当归六黄汤以滋阴降火、清热止汗;大便干结者,合增液汤以养阴润燥;失眠较重者,加炒酸枣仁、龙骨、牡蛎以养血补肝、镇惊安神。
心胆气虚型,治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保元汤
失眠之心胆气虚证,主要症状为心烦多梦、胆怯心悸、短气自汗、神疲乏力、脉弦细。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保元汤化裁。
处方:人参10g,黄芪30g,桂枝12g,白芍12g,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制远志10g,茯苓20g,生姜10g,大枣15,炙甘草10g。
用药浅析:方中人参、黄芪大补元气、安神定悸,《神农本草经》谓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制远志、茯苓健脾宁心利水;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为桂枝汤,能调和阴阳;龙骨、牡蛎镇惊安神。
临证加减:易惊善恐者,加珍珠母、龟板、朱砂以镇惊安神;心气虚自汗者,加浮小麦、五味子、桑叶以益气固表、收敛止汗;心肾阳虚者,宜加淡附片、肉桂以温肾壮阳;头晕心悸、血压较低者,可合生脉饮以益气复脉;心肾不交、虚火上扰者,加交泰丸以交通心肾。
瘀血内阻型,治以桂枝茯苓丸合下瘀血汤
失眠之瘀血内阻证,主要症状为失眠多梦、头痛如刺、面色黧黑、舌质暗红(或有瘀点、或舌下脉络青紫)、脉象沉滞。治宜活血化瘀、宁心安神,方用桂枝茯苓丸合下瘀血汤加味。
处方:桂枝15g,茯苓20g,丹皮10g,赤芍12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5g,生地20g,酒大黄6g,土鳖虫6g,川牛膝15g,甘草6g。
用药浅析:方中桂枝、茯苓温阳化气、通利血脉、健脾化湿;丹皮、赤芍清解郁热,合桃仁以化瘀消;桂枝温通经脉;土鳖虫、酒大黄泻热破瘀、推陈致新;桃仁活血化瘀、润燥破结。
临证加减:兼有烦躁谵语、鼻衄、齿衄等热盛动血症状者,可合泻心汤,以生大黄易酒大黄,并加白茅根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头痛者,加川芎、白芷、醋延胡索以理气活血止痛;兼气滞者,加醋香附、醋郁金、青皮以疏肝理气;大便稀溏者,去酒大黄,加干姜、党参、炒白术以温中健脾、燥湿止泻;失眠严重者,加首乌藤30g、柏子仁20g、酸枣仁20g以养血补肝、宁心安神。

多年郁证失眠治验一则
摘自2024-5-10中国中医药报
张磊 湖北中医药大学
郁证失眠,是临床中常见的失眠共病类型,兼具脑病神经症状以及心身症状。失眠,即反复经常性的睡眠减少,属于生理、心理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质量下降、总睡眠时间缩短、日间功能障碍等。郁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引起病邪郁滞、瘀结、壅遏的一组疾病,狭义郁证即因情志拂郁、气机失和为主要病机所导致的病证,郁证临床常表现为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状态,以悒悒不快为典型特征。《细胞与分子医学杂志》(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2019年4月发布了一篇关于睡眠障碍中的抑郁的文章,指出约90%的抑郁症患者兼有失眠,失眠不仅是抑郁症的前驱表现,而且是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除具有因果关系,还具有复杂的双向联系。目前西医临床常运用苯二氮卓类等镇静抗抑郁药治疗失眠,但随着用药的延时、增量,耐药性及风险性也逐渐增加。
郁证失眠好发于更年期、老年期、学业工作压力繁重人群,尤其以女性患者常见。该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气郁贯穿病程始终。气郁多由患者自身气血阴阳的变化或者周围环境因素导致。临床常表现为悲伤不乐、呵欠频频;或咽中如有炙脔、如有棉絮、如有虫扰;或神思恍惚、昏昏默默;或肢体重滞、倦怠乏力、忧闷不乐;亦或卑微恐惧、纳差、神色迷惘等症状。根据其临床特征,郁证可分显性、隐性两类,显性郁证具有典型的情志变化诱因,隐性郁证具有有郁证倾向的气质禀赋、人格特征或相关躯体化症状,症候表现隐匿难察。现将笔者治疗郁证失眠验案一则整理如下。
张某,女,59岁,2023年12月19日初诊。主诉:失眠、心悸、焦虑、抑郁多年。患者因家庭关系不和,情绪抑郁多变,脾气急躁,易激惹,疑虑重重,甚则多次有自杀倾向。纳差,口干口苦甚,心悸甚,尤以夜间明显,自汗,大便秘结,夜尿频。已绝经,绝经年龄不详。舌形尖,舌尖红,苔黄白厚腻,因远程未脉诊。
辨病:不寐、郁证。
辨证:肝郁化火,心神不宁。
治法:疏肝清火,宁心安神。
方用酸枣仁汤、柴胡疏肝散、百合地黄汤、栀子豉汤、桂甘龙牡汤加减:川芎10g,知母10g,茯神15g,炒酸枣仁(打碎)30g,柴胡9g,麸炒枳壳10g,醋香附10g,炒白芍10g,百合20g,生地黄30g,煅牡蛎(先煎)30g,桂枝10g,炒栀子10g,淡豆豉15g,焦神曲10g,炙甘草6g。7剂,日1剂,分3次服。
2024年1月9日二诊:患者诉自行按照2日1剂服用上方,现余1剂未服。服用1剂后感觉睡觉较前踏实,白天亦思睡,现在睡眠、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但仍心悸甚,纳差,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偶有夜尿。舌同前,脉未诊。守上方将桂枝加至15g,焦神曲加至20g,加牡丹皮10g、法半夏10g、陈皮10g。炒酸枣仁打碎,单独另包,加入晚上需服用的药液,煎煮半小时后服用。7剂,日1剂,分3次服。
2月15日三诊:患者心悸、失眠好转,口干缓解,但近期因家庭矛盾导致失眠复发,彻夜难眠,郁郁寡欢,心悸胸闷。舌同前,脉未诊。守二诊方将百合加至30g,改炒栀子10g为栀子10g,加炙黄芪30g、肉桂3g,桂枝减至10g。炒酸枣仁减至15g,打碎另包,加入晚上需服用的药液,煎煮半小时后服用。7剂,日1剂,分3次服。
后续治月余,虽期间有情绪波动导致不适复作,但整体程度较前明显减轻,尚可自行调节恢复。
按 本案患者有具体、典型的情志诱发因素,常年的负面情绪刺激导致焦虑抑郁、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心悸。根据其症候特点,结合舌象,辨证为肝郁化火、心神不宁,治以疏肝清火,宁心安神。因患者畏苦,遂处以酸枣仁汤、柴胡疏肝散、百合地黄汤、栀子豉汤、桂甘龙牡汤加减。目前药材市场龙骨的伪品较多,价格昂贵却难以达到理想疗效,遂重用煅牡蛎一味。初诊酸枣仁的服用方法为日煎,分三次服,虽睡眠改善,但日间出现思睡现象,遂在二诊之后减量、打粉、晚煎内服。近年来酸枣仁价格攀升,故采用煮散方式,一方面可节约药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可增加药效溶出率,提升疗效。改日煎三服为晚煎内服,意在功专安眠,防止出现日间思睡的症状。
笔者曾在门诊遇见一例年轻的郁证失眠女患者,常年借助安眠药、抗焦虑药物入睡,但仍反复失眠、焦虑烦躁。患者分享了一则有趣的经历,多年失眠焦虑的她曾在一次旅行中“治好了”失眠,因为旅游地信号不佳,无法使用通讯设备与外界联系,所以在旅游的一周内她没有接到任何有关工作的讯息,自诉“甜甜地睡了一个星期,每晚睡得都很香,也没有吃安眠药”,但旅游回来投入工作后,失眠焦虑复作,遂前来求诊于中医。
郁证失眠“三分需药治,七分靠情治”。学习、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精神压力影响日益凸显,精神内耗现象日渐普遍。无论是抗焦虑、抗抑郁、镇静安神的西药还是中药都是外源性的辅助治疗,减少精神内耗,建立积极的、对环境的高适应性心态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