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凃晋文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经验

(2023-02-14 04:06:40)

摘自2023-2-13中国中医药报
张蓓蓓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 陈俊 丁砚兵 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
国医大师凃晋文系湖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临床善用经方、验方,且不拘泥于常法,对于一些病症治疗,具有独到经验。凃晋文善治各种痰证,尤善灵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各种痰证相关性疾病,如高血压病眩晕、偏头痛、癫痫、脑梗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半夏白术天麻汤乃治“痰”要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在《脾胃论》《医学心悟》《奇效良方》《古今医鉴》等书中均有记载,其中程钟龄《医学心悟》记载的方剂临床应用最广,全方由半夏、天麻、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治痰要药,尤善治脏腑之痰;天麻为肝经气分之药,与半夏相合,为治风痰要药;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与半夏、天麻配合,袪湿化痰之功倍增;茯苓渗湿健脾,与白术相配,善治生痰之源;陈皮行脾胃之气,理气化痰,与他药相合,气行而痰消;甘草为使调药和中,加姜枣以调和脾胃,脾胃顺则痰湿消。全方以治“痰”为主,可广泛用于各种痰证,而痰证具有病种广泛、复杂多变、病症怪异等临床特点。临证只要抓住“痰”这个病机关键,准确辨证,结合辨病灵活加减用药,均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临床应用
高血压病眩晕 本病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其临床可表现为头昏、头晕、头痛、目眩等。《丹溪心法•头眩》说:“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提出“血瘀致眩”之说。凃晋文认为,高血压病初期,多为肝气郁结,进而肝郁化火,再而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中期痰浊、血瘀为主要病理产物,人体津血同源,二者互为因果,互相转化,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后期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凃晋文在临床上发现痰浊湿盛之高血压病患者占多数,并且趋于年轻化,这些病人常常血脂偏高。现人偏食肥甘厚味,工作压力大,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凝为浊脂,积聚血脉,血行不畅,血滞成瘀,痰瘀互结血脉。凃晋文认为痰瘀之间的关系不可分而论之,他认为“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所以“善治痰者,同时也要治血”。治疗上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佳,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基础上,配合西医降压药治疗,不仅能使血压尽快降到正常水平,而且还能改善血管微环境,降低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凃晋文临床论治之时,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可加善治风痰之品,如胆南星、白附子、白僵蚕等配伍使用;肝阳上亢者,加龙骨、牡蛎、石决明等平肝潜阳之品;脉络瘀阻者,可选川芎、丹参、红花、桃仁、赤芍、三七等;肝肾亏虚者,可选枸杞、山药、山茱萸等。
脑梗死 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神明失用。凃晋文认为,痰浊、瘀血阻滞经脉、脑络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病因,瘀血贯穿于中风的各期,而痰浊又常与瘀血互结上扰脑络经脉。风火相煽、痰湿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易形成痰、瘀、火互结之实证。凃晋文认为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风痰瘀互阻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具有良好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而化痰开窍,活血化瘀,平肝息风是首选治法,凃晋文在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基础上,选用石菖蒲、竹沥、胆南星、瓜蒌等清化热痰,同时应用当归、赤芍、川芎、丹参、丹皮、桃仁等活血化瘀;生大黄、芒硝、枳实、瓜蒌、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等通腑泻下。凃晋文还指出,“毒邪”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毒邪产生的原因与痰瘀之邪密切相关,三者胶固缠绵,易形成痰毒、瘀毒胶结壅塞脑络。凃晋文认为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胆南星、大黄、竹沥等祛除痰毒,加丹皮、赤芍、生地、大黄、蒲黄等祛除瘀毒。
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病眩晕、脑梗死,凃晋文抓住“痰”这个病机关键点,指出这两种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均出现痰证的相关症候,因而可采用相同的治疗和方药。这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内涵,有助人们认识疾病的共同规律,找到治疗疾病大的方向,为临床从宏观的角度辨识治疗疾病提供极大的方便,也是辨证治病的根本所在。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2018-02-24 05:28:06)[编辑][删除]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作者:董明会 2012-3-15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于清代著名医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其云:眩,谓眼黑,晕着,头旋也,故称头旋眼花是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该方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要用来治疗风痰导致的眩晕,为了更好的了解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现代临床运用,以便指导临床实践,现将其临床运用综述如下。
1临床应用
1 眩晕冷英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脂质代谢紊乱所致眩晕等症,中医辨证痰浊中阻,方药:半夏、白术、天麻各l5g,茯苓20g,橘红15g,生姜10g代赭石竹茹泽泻l5g。玛依努尔等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上蒙,瘀血痹阻所致的眩晕,方药:天麻、法半夏、白术、茯苓、远志、菖蒲各9g川芎陈皮6g,泽泻l5g益母草牛膝12g。曹守梅等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是由于痰瘀互结,阻遏气机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脑髓失养或蒙蔽清窍而致,方药:半夏12g,白术10g,天麻15g,茯苓10g,陈皮10g,川芎12g胆南星l2g当归12g僵蚕10g全蝎6g(研磨冲服)枳实10g,甘草6g等。张明清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范畴,是由于肝阳上亢、痰浊壅盛所致,方药:川天麻l2g,湘钩藤l0g,浙珍珠母30g,法半夏10g川牛膝l0g广地龙l0g,湘白术l0g,云茯苓l5g,浙防己30g,福泽泻l5g,湘莱菔子12g,川芎10g
12中风痴呆症玛依努尔等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由于风夹痰瘀于脑络所致的中风痴呆,方药:天麻、炒白术、法半夏、菖蒲、郁金、远志、川芎、当归、僵蚕、地龙、牛膝各l0g,泽泻13g
13癫痫玛依努尔等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瘀阻风动所致的癫痫,方药:天麻、姜半夏、生白术、茯苓、郁金、川芎、红花、僵蚕各9g丹参桃仁、牛膝各12g龙骨牡蛎30g,远志、全蝎、陈皮各6g
14椎动脉颈椎病熊涛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湿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痰瘀阻络,风痰上扰导致眩晕、猝倒、颈项强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方药:制半夏30g、白术15g、天麻30g、陈皮10g、茯苓10g炙甘草3g、生姜2片、大枣3枚,当归l0g赤芍10g、川芎10g三七5g、红花5g
15双下肢颤抖王永贞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双下肢颤抖,不能独立站立行走患者l例,是由于风痰扰心阻络所致,方药:清半夏、天麻、甘草各10 g,苍白术、地龙、泽泻各l5g,郁金、菖蒲,白芥子、陈皮各l2g鸡血藤、茯苓各30g,全蝎5g,生姜3片,大枣5枚。
16呕吐孙捷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中阳不运,痰饮内阻,胃气不降,饮邪上逆所致的呕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干姜l0g,陈皮,茯苓各12g,甘草,丁香,大枣各6g
17头疼孙捷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湿内阻,风痰上扰清空的偏头疼,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柴胡10g,陈皮、茯苓各12g,生姜、甘草、大枣各6g
18泄泻孙捷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脾失健运,痰湿内阻,风邪内扰所致的泄泻,方药:半夏,白术,茯苓各12g,陈皮、天麻、柴胡、白芍10g,生姜、大枣、甘草各6g
19耳鸣耳聋孙捷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脾失健运,痰湿内阻,清阳不升,风痰上扰清窍所致的耳鸣耳聋,方药:半夏、白术、天麻、石菖蒲、远志各10g,茯苓、陈皮各12g,甘草、大枣、生姜各6g
110  中心性视网膜炎  樊幼林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属中医视瞻有色,是由于脾虚湿停,湿热内蕴,浊气上蒸清窍,引起眼底水肿渗出、出血。方药:陈皮10g,制半夏l0g,茯苓10g,炙甘草6g,白术l0g,天麻20g
2小结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用为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主治风痰上扰证,其原方主要用来治疗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根据相同的病机推广为治疗高血压性眩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脂质代谢紊乱所致眩晕,以及呕吐、泄泻、偏头疼、耳鸣耳聋、中风痴呆症、癫痫、椎动脉型颈椎病等不同疾病,并且《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中把该方列为治疗CSA痰湿阻络型的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能够治疗以上疾病,归咎其源,是这些疾病有共同的病机就是痰湿阻络、风痰上扰,体现了以相同的药物治疗不同疾病的异病同治的中医学思想。
  根据现代药理学,半夏有镇咳、祛痰、镇静、镇痛、抗心律失常、降脂、抗炎等作用,白术有降血糖、抗血凝、镇静等作用,天麻有镇痛、镇静、增加血流量、减少血管阻力、改善供血等作用;陈皮具有抗炎作用,并可降低毛细血管透性,防止微血管的出血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了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范围,只要严谨辨证,随证加减,能更好的发挥半夏白术天麻汤临床作用。本方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观察。

学好用活藜芦甘草汤

 (2023-02-12 14:53:07)[编辑][删除]

 


时间:2019-07-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王付

 

  解读方药

  方歌:藜芦甘草治风痰,化痰息风和筋脉,手指臂肿颤挛急,口眼斜皆能瘥。

  组成:藜芦3g,甘草6g。

  方药配伍:藜芦与甘草,属于相反相使配伍,相反者,藜芦泻实涤痰,甘草益气和中;相使者,藜芦使甘草益气祛痰,甘草使藜芦息风涤痰。

  权衡用量比例:藜芦与甘草用量比例是1:2,提示药效涤痰与益气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以治风痰。

  应用指征

  本方以涤痰息风为主,主治风痰证,常见症状有:手指臂肿动,身体瞤瞤,肌肉僵硬。

  方证辨病

  对于帕金森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儿童抽动症等。临床表现以筋脉挛急,颤动,舌质淡红,苔薄为用方辨治要点。

  对于硬皮病、肌肉风湿等,临床表现以皮肤僵硬,筋脉拘紧,舌质淡红,苔薄为用方辨治要点。

  医案助读

  谢某,男,65岁。有6年帕金森病病史,近因手颤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手指震颤,肌张力增高,倦怠乏力,肢体活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精神抑郁,时有幻觉,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沉弱。

  辨证:风痰夹气虚证。

  治则:涤痰息风,补益中气。

  方药:藜芦甘草汤与四逆加人参汤合方加味:藜芦6g,红参10g,生附子5g,干姜5g,白芍30g,茯苓10g,细辛10g,赤芍30g,炙甘草12g。6剂,每天1剂,水煎服,每日分3服。

  经过服用30剂后,诸证基本缓解,又以前方70余剂,病情稳定。

  提示

  根据手指颤动辨为风,再根据肌张力增高辨为痰扰,因肢体活动迟缓辨为风痰扰筋,又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风痰夹气虚证。方以藜芦甘草汤涤痰息风;以四逆加人参汤温阳益气,加白芍、赤芍敛阴活血缓急,细辛温阳通经。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王付 河南中医药大学)

散偏汤加减治愈5年的头痛
摘自2025-6-11中国中医药报
张 磊 广东省惠州市南同国医馆门诊部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性的、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偏头痛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与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存在共病关系,部分研究亦发现其可能增加罹患认知功能障碍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偏头痛作为临床常见疑难病证,历代医家多从“头风”“脑风”立论。女性的发病率整体比男性高,且易合并焦虑、抑郁等情志疾患。笔者前期曾运用散偏汤加减,从疏肝理气、化痰通络角度治疗一例偏头痛合并巅顶头痛,三诊而愈,现与同道共享。
患者女,36岁,2025年1月29日初诊。主诉:偏头痛、巅顶头痛5年余,加重1年余。患者自诉5年前出现双侧偏头痛、巅顶头痛,加重1年余。肩颈僵硬,睡眠一般,日间头目昏沉。之前情绪低落、爱生闷气,思虑较多。怕冷,腰背疼痛,纳佳,泛酸,口干。月经正常,带下正常。大便不成形,质黏,小便黄,尿频。既往有脑动静脉畸形、子宫囊肿、盆腔囊肿。舌淡红,苔薄白腻,边有齿痕、透明,舌下络脉青紫,脉细弦。
诊断:偏头痛(肝郁气滞,痰瘀阻络)。
治则:疏肝理气、化痰通络。
方用散偏汤加减:川芎30g,炒白芍15g,醋香附10g,柴胡5g,白芷10g,炒芥子10g,郁李仁10,炙甘草5g,升麻5g,生地黄15g,地龙15g,葛根30g,地骨皮15g,藁本15g。7剂,水煎服,日1剂,1日3次。
2月23日二诊:偏头痛缓解过半,太阳穴处抽筋的感觉消失,近期频发右下肢腓肠肌痉挛,大便时不成形,质较黏,余症同前。舌同前,远程脉未诊。守初诊方将炒白芍加至30g,改炙甘草5g为生甘草10g,加细辛5g、蔓荆子10g、全蝎5g。7剂,煎服法同前。
3月7日三诊:头痛缓解,腓肠肌痉挛消失,自诉多年晚上睡觉和早上起床的时候手指末端麻木,自行十宣穴放血后缓解。生孩子之后一直后背发凉,降温的时候必须贴药膏,有寒入骨髓的感觉。反酸。余症同前。舌同前,远程脉未诊。守二诊方将川芎减至20g,炒白芍减至15g,加海螵蛸15g、豨莶草20g、薤白10g。7剂,煎服法同前。
3月29日微信随访:患者诉头痛已愈。
按 患者情志抑郁、脉弦,乃肝失疏泄之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肝郁横逆犯脾,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肝气不舒,初则气滞,久则血瘀,气滞血瘀贯穿病程始终。痰湿与瘀血相搏,壅塞络脉,《金匮要略》谓之“血不利则为水”。朱丹溪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臼”,患者头痛部位固定、舌下络脉青紫,正是痰瘀互结之征。头痛痰湿,必兼气滞,本案头痛伴肩颈僵硬、头目昏沉,乃清阳不升、浊阴上逆之候。患者既见怕冷、背凉等阳虚之象,又现口干、小便黄等阴虚郁热之候,此乃寒热错杂之态。肝郁日久,阳郁化热,灼伤阴液,而痰瘀阻滞又碍阳气布散,形成复杂病机格局。
首诊方以陈士铎《辨证录》散偏汤化裁,融疏肝、化痰、通络之法。疏肝解郁:轻用柴胡5g取其升散之性,合香附10g疏利三焦,取法《本草纲目》“香附利三焦,解六郁”之论。活血通络用川芎30g为君,《本草纲目》云其“上行头目,下行血海”,配伍地龙15g取“虫蚁搜剔”之法,《临证指南医案》云:“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健脾化痰用葛根30g升清阳,《用药法象》谓其“升阳生津”,合白芥子10g祛皮里膜外之痰,暗含李东垣“升阳益胃”思想。地骨皮15g清透郁热,防痰郁化火。
二诊增白芍至30g,合甘草成芍药甘草汤,正合《伤寒论》“脚挛急,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之旨,缓急解痉疗效显著。加细辛5g通阳开窍,《本草正义》谓其“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达肌肤”;全蝎5g搜风剔络,《玉楸药解》称其“穿筋透骨,逐湿除风”,配合地龙增强通络之力;蔓荆子10g清利头目,取《珍珠囊》“蔓荆子,凉诸经血,止头痛”之功,改善血管微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脑部供血。
三诊加海螵蛸15g制酸护膜;豨莶草20g祛风湿、利筋骨,《本草详节》谓其“入血分,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尤妙在走而不泄、香可开脾”;薤白10g通阳散结,取法《金匮要略》栝楼薤白剂治胸痹之意,针对“后背发凉、寒入骨髓”之感。
川芎是本案的关键主药,以活血为主,兼以行气,与葛根、黄芪、丹参并称四大扩张血管药,适用于气滞血瘀诸症;性温而行气止痛,专治寒凝气滞、瘀血内阻的诸痛。治疗瘀血头痛,需重用,其气雄味浊走窜力强,不宜过于重用久服,需佐他药,本案即配伍白芍酸收养阴,既防燥烈伤正,又增止痛之效;亦需中病即止,故在三诊时用量减至20g。
《本草新编》载:“郁李仁,味酸、苦,气平,降也,阴中阳也,无毒。入肝、胆二经,去头风之痛……郁李仁善入肝,以调逆气,故能通达上下,不可不备也。”此案在治疗时有个小插曲,初起患者对笔者不太信任,虽开了处方,但心中存疑,自行去某医院对处方进行了较大的删减增添,其中删除的一味主药就是郁李仁,认为其是通便之用,可有可无,并删减川芎为10g。在笔者的解释沟通后,患者放下疑虑,坚持服用此方。终用疗效回馈了患者的信任和坚持。

龙家俊治疑难疾病验案一则

 (2018-03-31 14:05:39)[编辑][删除]


  江苏省名中医、南京市名中医龙家俊自幼秉承家学,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50余载,遣方用药注意虚实兼顾、寒热同用、温清并重、标本同治,或诸法联用、数管齐下,或采用古贤经方,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诊治病人。笔者待诊13载,受益颇多,兹将其治疗疑难病验案一则,与同道共勉。

  王某,女,69岁,因反复头晕4年余,在外院治疗无效。现头晕加重,伴胸闷、心悸3天,于2017年5月19日入院初诊。既往有冠心病病史6年余;有2型糖尿病病史5年余;有高血压病史5年;有抑郁症病史3年。

  患者现有头目眩晕阵作、胸闷心悸、咳嗽有痰、质黏难咳、咳声重浊紧闷、口干苦、舌红光滑无苔、脉细弦、夜寐欠安、寐乱纷繁、纳谷不馨、脘腹撑胀、小便不利等症状。

  辨证:头晕、失眠、心悸(阴虚火旺、痰浊中阻、毒邪内蕴、心虚胆怯)。

  治则:滋阴补肾、和胃利胆、益气养心、重镇安神。

  处方:知柏地黄丸、温胆汤合生脉饮加减:知母10克,黄柏10克,熟地15克,淮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丹皮10克,大黄6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实6克,陈皮7克,炙甘草3克,丹参30克,黄芪30克,青龙齿20克(先煎),酸枣仁30克,五味子10克,党参30克,麦冬30克。上述3剂,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再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2次药混匀,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二诊:自述头晕、心悸、胸闷好转,精神转佳,舌中部有新苔生长,纳可,大便多污秽之物,夜寐欠安,予前方加入交泰丸(黄连6克,肉桂9克。)以交通心肾,宁心安神。3服。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再服上方3剂后,头晕头痛之症瘥,咳痰减少,舌部分已覆盖薄白苔,纳可,睡眠改善,予逐步减少抗抑郁药物剂量。

  四诊:患者诸证大减,要求出院。于前方中加入杏仁10克,以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10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抗抑郁药物减为半量口服。

  五诊:去大黄,改润肠通便法,方中加火麻仁10克,郁李仁10克,柏子仁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停止口服抗抑郁药物,随访三月病情稳定。

  龙家俊以为阴平阳秘者,乃精气神之内外通达平衡于中,患者老年久病,精气俱损,神气无由养也。兼之情志不遂,压情内侵,肾中阴阳两虚,肾阳不足以鼓动肾阴,阳虚不能化阴上养心阳,心肾不交,故方中加“交泰丸”,交通阴阳。黄连肉桂寒热并用,温肾阳清心热,交通心肾、宁心安神,合酸枣仁、五味子、青龙齿益气养心、重镇安神,疗压情内侵抑郁诸证。正如《慎斋遗书》中所说:“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肾之法也”。此乃龙师治疗压情内侵除疏肝解郁之外又一主要方法,认为压情内侵初病在肝脾胃肠,久病在肾中阴阳,治病求本,方能效如桴鼓。

  二诊精神转佳。情绪较前稳定,大便多污秽之物,乃毒邪下泻,舌苔少,有新苔生长,纳可,乃胃气渐复,效不更方。三诊睡眠明显改善,予逐步减少抗抑郁药物剂量。四诊诸证均减,虑久病邪毒难祛,续服原方10剂。五诊复查肾功能恢复正常,水毒、痰毒、神郁皆去。(蒋文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宿迁附属医院 徐俊伟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