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离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那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显著。诸如此类的方法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中医养生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给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中医养生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方法而闻名于世。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自古以来,东方人、西方人对养生保健,都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和探讨。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养生的观点也有差异。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的,故此有它自身特点,现略述其概要。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二、和谐适度的宗旨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三、综合、辨证的调摄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中医养生学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又如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这样,不但可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潜能和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保健效果。
四、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保健的自觉性,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当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扩大到社会。当前首先要处理好医疗和预防的关系,把整个卫生事业纳入预防的轨道,推行“三级预防”。在“三级预防”中,一级预防是最积极的预防,是社会预防的主干,是预防的前沿,其基本思想防患于未然,采取主要手段是增进健康和采取特殊的预防保健措施。中医养生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思维方法是一致的,中医养生学将在今后人类防病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学是着重研究和指导常人的保健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是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并非已完美无缺,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使其内容更加完整、更加科学化,尚须作评入的探讨。此外,还有很多散在民间的养生经验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收集、整理和提高。所以,我们不仅要把古人养生的宝贵遗产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且在养生实践中,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进一步充实、丰富、发展中医养生学,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中医养生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学习养生学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对于传统养生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因此,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其实我们身体的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真羡慕有些人,见什么都有胃口,吃什么都能消化,相声里说这种人——吃秤砣能拉出铁丝来。而且,胃口和心情关系很密切,通常吃了一顿可口的饭菜,精神也会为之一爽。
爱吃,能吃,还能消化,这是一种难得的福气,通常叫做有“口福”,也是身体健康的一个指征。但有的人是光能吃不能消化,结果长了一身赘肉;还有的人,一点胃口也没有,每顿只能勉强吃下一点点;再有的人就是胃里总不舒服,吃点东西就胃痛;另外还有人胃极为敏感,怕冷怕硬,怕辣怕酸。胃一有病,整个身体都会觉得虚弱,心情也好不起来,而且“胃不和则寝不安”,也会直接影响睡眠质量,所以我们要及早调治才行。调治胃还是用胃经最为便利和迅捷。下面就说说胃经的几个要穴。如果您能坚持去认真操作,我想不出一周就会见到切实的变化。
足三里(合土穴),这是一个被历代医家赞誉最多的人体大穴,被奉为长寿第一要穴。据说日本人还有一名谚语:“不知‘不灸足三里’的人同行。”因为他们认为,灸足三里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是爱惜生命的表现。日本的科技不能说不发达,依然将中国的医学视为珍宝,可我们自己却要废除它,真让人痛心疾首。老祖宗的这点好东西,最后真不知会不会落在自己子孙的手里。足三里,在膝眼下3寸向外旁开1横指。此穴功用太多,这里捡几个常用的说说吧。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属土,为土经土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首选。若能同里配上中脘穴拔罐,再点揉脾经公孙穴,会有即时缓解胃病之效。慢性胃病可在足三里刺血拔罐(找专业针灸医师),效果更加显著,足三里也是个“消气穴”,但与太冲消的“肝胆怒气”不同,足三里消的是胃肠的浊气。有许多人整天肚子都是胀胀的,那就常揉揉足三里吧。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刺激足三里可以降低血糖。对胃下垂的患者,足三里也有升提之效。另外,肌肉萎缩、痛风、高血脂、醉酒等等,都是它的适应症,当您操作时记住几个要点就行了:第一,足三里为强壮穴,能增强体质,所以对所有疾病都会有效;第二,足三里是胃经的合土穴,通治一切与肠胃有关的病症;第三,中老年人艾灸足三里,疗效往往更佳(小儿不灸此穴)。
再说个丰隆穴吧,此穴疗效显著,是我最喜欢的穴位之一。我把它叫做“化痰穴”,凡是嗓子有痰咳不出的,点按此穴,当时就会喉咙清爽。只是此穴位置不太好找,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外侧2横指。丰隆,就是丰满隆起的意思,所以此穴肉厚而硬,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上下左右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就对了。当您有痰吐不出的时候,丰隆穴会变得比平时敏感许多,自己就会浮出水面,不用担心找不到。
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也是我们获得后天营养的主干道。它上行头面,令我们脸色红润,下行膝足,让我们步履矫健,激活这条能量的供给线,让它时时保持充足旺盛,那样,我们就可以永远昂首挺胸,精力无穷。
感觉身体被掏空?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摘自2025-7-16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大家是否出现过这样的状态,明明睡了很久,但是醒来还是很累,甚至有时候连刷手机都不感兴趣,只想瘫在床上,什么都不做。如果长时间出现这类状态,那么便要小心慢性疲劳综合征了。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主要表现为身心同时具有的困倦、缺乏能量感的疾病。这种疾病除了会使患者长期(6个月及以上)出现不能通过单纯休息得到缓解的疲劳感,还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肌肉疼痛、关节痛、头痛、低热、咽痛、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换句话说,若你总是觉得疲劳,且伴有上述8种症状中的4种及以上,那就要考虑自己是不是得了慢性疲劳综合征。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核心病机为气血两虚、脏腑失调,其病变部位涉及五脏,其中尤以肝、脾、肾功能失衡为主。
中医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肾中水火为人体阴阳之根,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肾藏精,是化生气血的根源,影响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过程。若肾精亏耗,则人体气血、经脉、五脏六腑衰损,故而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
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起着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运化水液及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若脾气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此外,脾主肌肉亦主四肢,若脾气虚,则如《素问•太阳阳明论》中所描述的:“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可见,脾胃虚损便会导致肌肉化生无源,出现乏力、肌肉酸痛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
至于肝脏,《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便有“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的描述。后世许多医学家认为“罢极即为疲劳”之意。另外,肝主筋,而筋是肢体运动的重要结构。可见,肝与肢体运动关系密切,若肝气失常则会出现肢体活动不利、关节痛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
补气提神小妙招
得了慢性疲劳综合征,除了去正规医院进行系统的治疗,也可以自己在家食用药膳、按摩穴位补气养血,促进疾病康复。
药膳
板栗烧鸡
材料:鸡肉450克,板栗400克,红葱头4个,大蒜半个,八角2个,姜5片,生抽2勺,蚝油1勺,老抽1勺,黄酒1勺,冰糖适量。
做法:鸡肉洗净备用,板栗剥开,放入红葱头和大蒜,小火煎至大蒜金黄表面微皱,然后捞出备用;鸡肉放入锅里,放入八角和姜片,中火煸炒2分钟,然后放入生抽、蚝油、黄酒、老抽、冰糖翻炒均匀;放入板栗、大蒜和红葱头翻炒,最后放入开水中火煮15分钟即可。
功效:补肾强身,益气健脾。
菠菜猪肝汤
材料:菠菜30克,猪肝100克,食盐、味精、水淀粉、鸡汤、葱姜适量。
做法:将菠菜洗净,在沸水中烫片刻去掉涩味,切段;将鲜猪肝切成薄片,与食盐、味精、水淀粉拌匀;将鸡汤烧沸,加入洗净拍破的生姜、切成短节的葱白等,煮几分钟后,放入拌好的猪肝片及菠菜,至肝片、菠菜煮熟即可。
功效:补血养肝。
穴位按摩
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按摩方法:拇指指腹以穴位为中心,顺时针画圈揉动,每分钟约50次,持续3~5分钟。
功效:健脾和胃。
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垂直按压,保持5秒后放松,重复10次,以微酸胀为度。
功效:调肝补肾。
百会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
按摩方法:按摩时可用拇指或中指轻轻按压穴位,力度适中,持续3~5分钟。
功效:提神醒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