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文亦医的杨升庵

杨升庵(1488—1559)是明代文学家,名慎,字用修,四川人。7岁起从其母亲学习诗文,奋志读书,14岁即能作诗。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杨升庵入京会试,殿试进士第一,高中状元,照例授翰林修撰。他本应青云直上,前程似锦,然而他恃才放旷,桀鹜不驯的性格令他颠沛一生,郁不得志。嘉靖三年(1524年),在“议大礼”事件中,杨升庵因直言进谏,激怒世宗皇帝而被贬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含恨死于云南,终年72岁。
杨升庵在云南35年间博览群书,精研文史、音韵、词曲、书画、医药、天文、地理、动植物诸学,著作四百余种。《明史》载:“明世记诵之传,著作之富,杨慎为第一。”目前传世仅存《升庵集》《陶情乐府》及医药著作《素问纠略》《男女脉位图说》《何首乌传》《江阴彭氏医录之践》《杂说》等一百余种。清代乾嘉年间,戏曲家李调元在明代焦豌所注《升庵著书总目》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重编,总目达200多种。这些文化遗存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宝库。桂湖公园升庵祠里有不少诗联赞颂他,如:“投边益显宏文,全蜀才华推第一;佐父同争大礼,有明忠谔叹无双”;“烟波送客,风月含情,沧桑变,屡易规模,故址遗基,尚存太史千秋迹;桂枝留人,荷花招我,鞍马闭,流连光景,先忧后乐,惭愧希文一片心。”
杨升庵精研医学始于被谪云南时。他在研究文史、悉心著述的同时,对各种医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从古文字学和经纬学的角度考证《素问》。他说:“习医之人必读《素问》,能解五运六气之说方可行医,否则将误伤人命”,并在《素问》与《易经》的理论体系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丹铅续录》中将《易经》诸卦之变化,以心之虚实分属离坎,诚可补中医理论之不足。
杨升庵对《神农本草经》也作了考证,认为《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时间近于《内经》。他说:“白字本草,相传为神农之作,未必皆出于神农,后人增之耳。然其中如‘肠鸣幽幽,劳极洒洒’‘小人痫’仍自还神化。”
杨升庵对中草药情有独钟,尤喜采集和考证中草药,每于暇时即出郊探药,游历于青城山、峨眉山、沧山等名山。他在《采药》和《送福上人还青城》诗中写道:“危登扪萝上,名山采药游。木条刊落雁,篱芷剪牵牛。简子红仍艳,长卿翠欲流。三花聊永夕,一叶莫惊秋。”《升庵外集》记载,他在采药的同时,大量搜集民间单方、验方,并考证了天冬、茜草、五加皮的产地、性味、功用和炮制方法。
在养生学方面,杨升庵十分注意“体欲小劳,但勿使过极”,经常做“八字导引法”的气功和道家的“八禽戏”,并提倡节欲保精、养敛神气。其在《古今谚》中说:“服药千裹,不如一宵独宿;服药千朝,不如独卧一宵。”劝人讲究性卫生,可以益寿延年。
杨升庵是多方面都卓有成就的历史文化名人,他的著作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也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单健民 江苏省阜宁县中医院)
宋代名医杨介轶事
杨介,字吉老,又字克一,生于1060年(北宋嘉祐五年),卒于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江苏泗州(今淮安盱眙)人,寓居楚州(今淮安),为宋代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张耒之外甥。杨家世代行医,名闻遐迩。杨介幼承庭训,攻读经学,广交文坛俊彦,善绘画,尤擅画竹。后举孝廉不就,乃发奋攻读医典,继承家技,又受业于张耒门下,尽得其医学真传,医术大有长进,任州太医生。杨介曾以奇方异法治愈宋徽宗等的疑难病症,名震京师。他在临证之余,精研脏腑内景,形体骨度,厘正宋以前有关脏腑图形资料,实图绘制了我国最早的人体解剖图谱——《存真图》,对中医学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建炎四年回泗州,不幸为盗贼所害,享年70岁。
绘解剖图 厘正谬误
杨介治病每求其本,尝曰:“黄帝时,医有俞跗,一拨见病因,能割皮解肌,湔浣胃肠,以祛百病。今医者,若能洞悉脏腑,见病知源,则起效更速,苦无专书可证。虽有吴简之《欧希范五脏图》《松萝子五脏图》,但所绘脏腑每多谬误或语焉不详。”于是杨介参考诸书,厘正谬误,结合所见五脏之真,于政和三年绘成《存真环中图》(以下简称《存真图》)。僧幻云《史记标注》曰:“宜贼欧希范被刑时,州吏吴简令画工就图之记,详得其状。或以书考之,则未完。崇宁中(1102—1106),刑贼于市,郡守李夷行遣医并画工往视,抉膜摘膏,曲折图之,得尽纤悉。介取以校之,其自喉而下,心、肺、肝、脾、胆、胃之系属小肠、大肠、腰、肾、膀胱之营垒其中,经络联附,水谷泌别,精血运输,原委留连,悉如古书,无少异者。”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载:“政和三年,洛阳贾伟节《存真环中图》序曰:杨君介吉老,以所见五脏之真绘而为图,取烟萝子所画条析而厘正之,又益之以十二经,以《存真图》名之,惜已佚。”但施沛撰《脏腑指掌图书》称:“余得宋时杨介所绘《存真图》原本,互相参考纂为是编。”邱培刊《明堂经络前图》,复以《存真图》附系于内,命工重绘而刻之。说明《存真图》在明代尚存。此后,元代孙焕《玄门脉内照图》、宋代朱肱《内外二景图》、明代高武《针灸聚英》、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等书,均引用《存真图》中不少内容。从中可以知道该书所绘脏腑的解剖位置和形态大体是正确的。《存真图》尽管有疏漏或部分谬误,但在我国解剖学资料极其匮乏的年代,能有这样的专业书籍是难能可贵的,也说明解剖学已为中医学所实际应用。方春阳在《中国历代名医碑传集》中说:“杨介对中医学最大的贡献为绘制《存真图》。此图实体绘制,乃真正之解剖图,是解剖史上之名作,影响深远。”
施奇方异法 起痼疾沉疴
杨介以医术立世,用药遣方自成一格,奇方异治不同凡响。故诊疾问病,辨证审因,每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其医名远播大江南北,乃至京师。宋代黄庭坚《山谷别集·杨子建通神论序》称:“余有方外之友曰杨介,尝为余言《素问》《本草》之意。且曰:五运六气,视其岁而为药石,虽仲景犹病之也。至于本草,则仲景深矣。余涉世故多,未能从介学之,衰老鼠逐戍审,瘴疠侵陵,生意无几,恨不早从杨君学也。”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载:“宋徽宗日饮水过甚,苦于腹疾,太医治以理中丸,不效。召杨介治之,杨介仍用理中丸。帝曰:此药已服用多次。杨介曰:皇帝之病因食水而起,臣以冰水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服后果痊愈。”
宋代萧存礼《百一选方》载:“王定国患头风痛,至都梁求名医杨介诊治。连进三丸,病失。恳求其方,则是用香白芷一味,洗晒研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一丸,以清茶或荆芥汤化下,遂名都梁丸。此药治头风眩晕,女人胎前产后伤风头痛、血虚头痛有效。”
清代《盱眙县志稿·人物》载:“有富家子忽病,视正物皆以为斜,几案书席,以至书写尺牍,莫不为然。父母甚忧之,更历数医,皆不谙其疾,或以吉老告,遂以子往求治。既诊脉后,令其父先归。留其子,设乐开宴,酌劝无算,至醉乃罢。扶病者坐轿中,使人舁(yú)之,高下其手,常令颠倒转侧,久之方令坐榻而卧,达旦酒醒,遣之归家,前日斜视之物皆理正之。父母跃然而喜,且询治之之方,吉老云:令嗣无他病,醉中尝闪倒,肝之小叶搭肺上不能下,故视物斜。今复饮之醉,再辗转,肝复位矣。”
杨介谦虚好学,严于律己。每有诊误,必反躬自省。宋代洪迈《夷坚志·支景·茅山道士》载:“名医杨吉老,其术甚著。某郡一士人状若有疾,厌厌不聊赖,莫能名其何等疾苦,往谒之,杨曰:君热证己极,气血消灼且尽,自此三年,当以发背死,不可为矣。士人不乐而退。闻亲识间说茅山观中一道士,于医术通神,乃诣山拜之……道士诊视而笑曰:汝便可下山,日日买好梨一颗吃之,其疾当自平。士人归,仅如其戒。经一岁,杨介见之,惊其颜貌腴泽,脉息和平,谓之曰:君必遇异人,不然岂有安痊之理?士人以告,杨介立具衣冠,焚香往茅山设,盖自咎其学之未至也。”
杨介治病奇闻,散见于医话和笔记杂著。史书记载继承其医术者为孺生李氏子,如清代陆心源《宋史翼》载:“李子执师礼甚恭,后入赘为婿。介尽以精微授之,李子尽承其传,亦以医术鸣世,后以医科及第至博士。李植元秀即其从子也。”
交文坛俊彦 著医药方书
文坛杏苑虽属不同领域,但由于传统文化诸多分支的共生性和整体性,古代先贤往往亦文亦医,医文兼通。所以,古代医家无不具备精深的文学修养,使言而多文,行之甚远。杨介家学渊源,早年就通读经史,博览百家之书,又与当时文坛张耒、贺铸、吴则礼、吕本中等俊彦交游,投赠诗文,得益良多,为他以后以文载道、著书立说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从以下几首赠诗中,可以窥知其医理精湛,医技高超,医德高尚与其医文结缘之渊薮。
“间坊远市声,终日掩衡门。唯有风中叶,萧骚终日闻。午枕不成寐,起坐无与言。喜开故人书,珍药幸见存。其方受仙圣,其效未易论。岂为蠲沉疴,庶可辅本根。珍重复珍重,厥价万筠墙。永年未可冀,庶保无天昏。”休代张末《秋日喜杨介吉老寄药》)
“我以无作语,刊彼月面背。遣似吕南山,未要馀子会。平生太玄雄,唯有一语在。只怜粥饭和,已复不惊桩。”(宋代吴则礼《百湖集》寄冯少有诗并示杨吉老)(单健民 江苏省阜宁县中医院)
黄星楼精医工诗
黄星楼,名杓(1901—1984),原籍江苏镇江,清末随祖辈迁居江苏如皋。曾任中央国医馆撰述员、如皋县中医公会常务委员、《如皋医学报》主编等。新中国成立后,黄星楼历任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南通地区医学会副理事长、如皋县中医院主任医师。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png/site2/20190808/IMG00e04c45e1a45152302062.png
黄星楼处方手稿
幼入医途博医源
黄星楼幼读私塾,青年时师从褚鹏飞学医,又师承天津名医张寿甫,深得其传。黄星楼治学谨严,尝谓:“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能知天时运气之序,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节,原疾病之轻重,量药剂之多寡……”
黄星楼晚年精心研究《千金方》《普济方》诸书,精于内科,尤以治温热病见长。其论病重视内因,治病强调“保元”,注重调整五脏气机之失衡。对温病的治疗,黄星楼主张“顾津液不在柔腻,而应清灵,同时更要注意津液生化之机”。他指出:“温病兼夹症十常八九,治最宜辨。夹证是温热之邪,与内科杂症相互交错之复杂证候,其症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临床上须一一详辨。”
黄星楼在诊余之暇,还悉心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早在20世纪20年代,黄星楼就协同陈霭堂等中医界前辈捐筹私资,创办《如皋医学报》。1958年又兴办如城中医学校,培养中医80余人,同时受聘于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江苏省第一批名老中医继承班教师。黄星楼一生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著有《菊轩医辑》《内科证治荟萃》等学术著作。
情怀每多颂岐黄
黄星楼博学多才,既精于医,又工书法、诗词。其书法潇洒透逸,字画平正;古体诗笔势新奇,有韩愈风格。
1935年10月,黄竹斋《针灸经穴图考》稿成付梓,黄星楼题词二首代序,其一云:“九九黄钟笔底推,天人之际羡新裁。十三科首权衡力,千百年来著作才。羽翼南阳佳境辟,砭针东亚别门开。图经八卷精神具,国粹昌明美教材。其二云:“长安妙手续长沙,体制心裁翰墨华。悬布神功原帝范,恢宏道统即名家。才倾南国贤豪颂,誉满西都珠玉夸。读罢注经怀绝技,临渊握笔救萌芽。”
1932年5月,《医学衷中参西录》增广第五卷出版,黄星楼为其题诗云:“书著活人几度年,中西合撰费陶甄。门墙幸受庸愚拜,得识农轩一脉传。”
1935年1月,《医界春秋》九周始刊纪念,黄星楼为其题词致贺。其一曰:“雄文荦(luò)卓夺先声,华衮增荣笔削精。抱定佛心开寿域,征求众志自成城。振聋发聩千秋鉴, 摛(ch)藻扬芬三代英。八册堪称才八斗,瞻韩海内具深情。”其二曰:“仲圣渊源家学良,千金难觅活人方。独开生面声誉里,利智为怀著述详。研练精纯追扁鹊,论辞严正法公羊。医林放彩高万丈,后进南针永播扬。”
1934年11月,《光华医药杂志》周年纪念,黄星楼题古诗一首以颂:“光明磊落兮庆祝绵绵,华藻芬芳兮救弊补偏。医药提倡兮吾道东迁,药理发挥兮俾得精研。杂搜鸿篇兮成绩赫然,志珠载玉兮裕后光前。周而复始兮雄立大千,年富力强兮奋斗弥坚。纪以不忘兮负责仔肩,念兹在兹兮赖保生全。”
诗以咏志才相惜
黄星楼与沈仲圭、黄竹斋等医家为志同道合之好友,常赋诗唱和。
黄星楼与黄竹斋志同道合,过从甚密。在中央国医馆第二届全国医药界代表大会上,二人曾首倡募捐重修河南南阳医圣祠,此倡议经大会决议,交理事会核办,相继成立筹备处;推举焦易堂、章太炎等99人为董事。
1934年6月,黄竹斋《伤寒杂病论集注》第3版问世,黄星楼乐为之序并赠诗二首。其一:“冰雪聪明理化全,渊源仲圣得新传。纂编鳞次头头道,注释雄文面面圆。金石千秋垂不朽,珠玑万斛喜皆联。树云迢递怀风范,何日芝眉谒几筵。”其二:“发明新理指迷津,后学南针总率情。纸贵洛阳才迈众,书行世界奉如神。韩湖苏海词俱丽,岳峙渊澄品可亲。无翼而飞名鼎鼎,开篇席上有奇珍。”
黄星楼与沈仲圭友善,每每唱和。1930年4月,黄星楼赠沈仲圭七绝诗两首,其一:“领袖医林聘进谋,春风绛帐属名流。满园桃李沾时雨,人鉴如公孰与俦。”其二:“久切瞻韩愿未酬,而今幸得识荆州。钟灵应是湖山秀,丰度翩翩似邺侯。”
黄星楼作古有年,不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经验,也为后世留下了诗文翰墨,今录之以志。(单健民 江苏省阜宁县中医院)
《老残游记》里的医话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字云搏,后字铁云,清代江苏丹徒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刘鹗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甲骨学、理学、佛学、水利和小说等方面早有建树,同时又是一位精通医学,临床经验丰富的走方医。
刘鹗是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做过河道总督山东巡抚的幕宾,后经福润保荐,入总理衙门得以知府任用。刘鹗一生坎坷不得志,后退出政治舞台,经商创办实业,亦告失败,晚年东渡日本游历后即发奋著书。
刘鹗在医学方面的成就是有家学渊源的。其母朱氏出身六合世族,精通音律、医学,刘鹗幼年就受其熏陶。刘鹗曾两赴南京,应试未第,便从母学医。他29岁时到扬州悬壶,并亲炙于当地著名医家耿氏之门,颇得喉科之学。《老残游记》第三回可以印证这一点,“小妾害了喉蛾已过五天,今日滴水不能进了。请先生诊脉,尚有救没有?……两手脉沉数而弦,是火被逼住不得出来,所以越过越重。请看一看喉咙……老残低头一看,两边肿得已将要合缝了,颜色淡红。看过,对高公道:‘这病本不甚重,原起只是一点火气,被医家用苦寒药一逼,火不得发,兼之平素肝气易动,抑郁而成,目前只需吃两剂辛凉发散药就好了。又在自己药囊内取出一个药瓶,一支喉枪,替她吹了些上去,开了一个药方,名叫加味甘桔汤。用的是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荆芥、防风、薄荷、辛夷、滑石、鲜荷梗做引子。”老残采取了整体治疗和局部治疗两法,并用“喉枪”吹药,确是难能可贵。小说中还比较细致地描写了多发性脓肿、外伤、厥证等病证,特别是在厥证的救治中,已采用了口对口人工呼吸法,颇堪称道。
刘鹗曾迁足上海行医,著有《温病条辨歌括》《要药分治补正》。他在京都期间,曾为相国翁同龢诊治,所留医案较全。光绪三十年(1908年),刘鹗因私售仓粟罪名被捕入狱并流放新疆。他潜心攻研《内经》等医学典籍,详考内伤外感诸病证治,又著成《人寿安和集》五卷。1909年七月,刘鹗病死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时年53岁。
刘鹗一生著作甚丰,除上述医籍外,现存世的著作还有《铁云藏龟》《铁云藏印》《藏泥封》《铁云藏货》。有学者在介绍刘鹗时说,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知识的介绍均有贡献的小说家、藏书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企业家、医家、数学家、古董收藏家、甲骨文学家、水利家和慈善家”。(单健民 江苏省阜宁县中医院)
为走方医立说
——读清代赵学敏的《串雅》
摘自2024-7-25中国中医药报
在一些影视剧中,常能看到游走江湖、售药卖艺、施治行医的土郎中,过去对于这类特殊的群体,世人称之“走方医”或“走医”。因行医时走街串巷、手摇串铃、肩背药箱,又被称为“铃医”。此外,还有草泽医、游医、走方郎中等称谓。那时,这类行医者不入正统,社会地位低下,“人每贱薄之,谓其游食江湖,货药吮舐,迹类丐”。(《串雅•原序》)可这些走方医来自民间,“有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凭借一技之长解除黎民百姓疾患,深受山野乡民喜爱。
偏偏有人冲破世俗观念,冲破所谓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为他们著书立说,使其登上“大雅之堂”,这人便是清代著名医学家、《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赵学敏。
赵学敏(约1719~1805),字恕轩,号依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学儒,后承父学医从医,他博览群书,对医学尤专,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著述甚丰,先后撰写了《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囊露集》《本草话》《串雅》《花药小名录》《升降秘要》《摄生闲览》《药性元解》《奇药备考》》等十几部医籍,现仅存《本草纲目拾遗》《串雅》两部。
在研学、行医中,他不拘泥于古籍古方,经常深入民间,收集疗效颇佳的奇方妙术。一次,他来到杭州西溪行医,遇到一位少年背生红瘰,他认为是虫咬所致,只用了一般药膏敷贴,但几天后红瘰不仅不退,反而更加严重。赵学敏另换药膏,仍无济于事。正当赵学敏一筹莫展时,一位邻居大妈让他用一种名为孔雀花的草药试一试,果然大见奇效。自此,赵学敏常常感慨“民间有高人”“偏方治大病”。
促使赵学敏真正重视起走方医,而后投入精力搜集整理其行医经验的,是他的一位族人,也是一名走方医——赵柏云。赵学敏在《串雅•原序》中云:“有宗子柏云者,挟是术遍游南北,远近震其名,今且老矣。戊寅航海归,过予谈艺。质其道颇有奥理,不悖于古,而利于今,与寻常摇铃求售者迥异。”赵学敏常向他讨教,并随其调查走访了大量的走方医。结合自己丰富的医药知识与实践经验,”赵学敏编著了《串雅》一书,让千百年来被正统医家视为“小技”的民间医药,派上了大用场。
《串雅》分内编、外编,各四卷,共集一千多条药方诊法,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完成。该书是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书中记录了走方医常用的内治、外治、杂治、顶药、串药、禁药、奇药、针法、灸法、贴法、熏法、洗法、吸法、取虫等治病手段,又介绍了有关药物伪品、法制、食品、杂品等情况,揭示了走方医所用的简便治法和药物炮制、作伪的内幕。这些资料的披露,不仅为研究走方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赵学敏在《串雅》中继承了中医学“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书中记录的除蚤、灭虱、驱蝇、禁蚊等方法,实际上是消灭疾病的传染媒介;用佩戴、悬挂、烧熏药物等方法避“疫气”,实际上是防止病原体的感染。这种积极预防疾病的思想和他收集的这类经验,应该充分肯定。
难能可贵的是,赵学敏将视野投向走方医的具体实践,概括总结了其行医的指导思想。他在《绪论》中说:“走医有三字诀: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能守三字之要者,便是此中之杰出者矣。”书中收录的多是具有便宜、灵验、简便等特点的单方妙方,皆是一代代民间走方医经验的结晶,易于推广应用,尤其适用于广大底层的穷苦百姓。
该书编写完成后,赵学敏之所以用“串雅”之名命之,是因为走方医“其术肇于扁鹊,华佗继之”,绝非“小道”,完全可登“大雅之堂”,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