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4,552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学敏辨治高血压经验

(2023-02-02 03:31:18)
针刺为主 针药结合

摘自2023-1-30中国中医药报
张春红 邢瀚 乔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石学敏对心脑血管病的治疗造诣深厚,不仅创新了中风病的理论,形成了以“醒脑开窍针法”为主体的治疗体系;而且对影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也有深入的研究。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从临床观察及综合患者的临床反馈,石学敏认为,以针刺为主、针药结合防治高血压病,具有以下特点:
针刺降压效果确切,尤以即刻效果明显,能够促进血压达标。
能够有效控制血压的晨峰现象,逐步恢复血压的正常昼夜节律。
能够减药或部分停药,减轻或完全根除药物的副作用和药源性并发症。
对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影响,但对收缩压的调整幅度明显优于舒张压。
降压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年轻人均明显优于老年人。
针刺降压存在明显的量效性,不仅存在刺激量的大小,而且与治疗次数的蓄积有关。
从病程来讲,病程短者明显优于病程长的患者。
对合并有靶器官损伤的患者,针药联用能够有效,缓解临床表现及部分逆转损伤的靶器官。
现将石学敏论治高血压病经验介绍如下。
崇尚针刺,以针驭神 石学敏认为,毫针细微,下针轻巧,不伤气血,具有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之功,故凡虚实、寒热之症,皆可用毫针调理。在临床实践中,石学敏体会到针刺的治疗作用与人体反应性互相作用的结局;一方面,针刺腧穴均能诱发多种程度不同的有规律的功能调节活动,或增强防卫能力或纠正异常的功能状态,从而促进人体抗致病性损害的斗争;另一方面,接受针刺的人体会对针灸信息进行识别和处理。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石学敏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了“醒神”“调神”的针刺治神的学术体系;认为“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治神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要求医者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定神气于指端,同时医者观察患者神态,待患者神态安定,心平气和,做好了应针准备,然后再下针。针刺时,医者“目无外观,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以达到旁若无人之境医治患者,就是疗效好的第一步。针刺后务必得气,石学敏认为,人的感觉与脑主神明密切相关,所以得气与否对于治神十分重要。他认为针刺之“得气”即是治神而神应的一种表现,而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迟速,不仅关乎针刺的疗效,而且也可据此判断疾病的预后。得气为神应,神应而有效,神旺而效速,神弱而效迟。
形成以人迎穴为主的针刺处方 人迎穴出自《灵枢•本输》,为针刺危险穴位,也是古今应用中争议较多的经穴之一,文献中对人迎穴的不同论述,使针灸临床工作者无所适从。如《针灸甲乙经》云:“人迎禁不可灸。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石学敏借助现代医学知识,凭借自己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发现针刺人迎穴对人体血压有明显的影响。从中风病到无脉证的研究,逐渐认识了人迎穴的腧穴特性。他认为针刺人迎穴不仅能够升压,而且能够降压,更能够改变或者重塑因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血管继发性的损伤。针对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石学敏带领其团队,在临床中逐渐形成了以人迎穴为主,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为辅的针刺降压处方,并明确规范了处方手法量学标准。
完善针药互补的论治模式 石学敏善于针药并用,认为针灸与药物并用可为探求攻克某些难治性病证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他强调这种并用不应被理解为针刺与药物两种作用算术式的简单相加,应是有机和有序的,其关键是寻求并用的内在规律,期求达到相须或相使的目的。如对中风病,醒脑开窍针法常配合其经验方丹芪偏瘫胶囊。针对高血压病这种多基因、多水平、多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逐渐形成了以针刺降压为主,辅以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三仁汤、虑烦汤剂等随症用药的针药并用格局。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防治结合观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即人要顺应自然,遵循生命顺应自然的规律,动静适宜,协调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石学敏认为,人法天地而成,天人合一,天地同媾,人与自然界要达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否则就要生病。石学敏经常告诫高血压患者及家属,心态平和,自我减压;食饮有节,戒烟限酒;顺应气候,起居有常等,并指导其学术团队深入社区,进行关于高血压的宣讲、普查、诊治、随访,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崭新的思维模式。

鬼手神针石学敏

 (2017-06-13 05:48:18)[编辑][删除]

石学敏是我国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现代针灸学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他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是该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带领天津中医一附院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腾飞。

如今,石学敏已经从医55周年,80岁高龄仍然坚持工作在一线,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为广大学生传道授业,心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他与银针结下了一生情缘。他博览群书,集众家之长,汇中外之萃,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从医55年多来救治海内外患者数以万计,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

科研方面,在石学敏的带动下,国内针灸临床科研达到分子生物学水平。至今共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获国家专利6项,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百余名,学生遍布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在国家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其中《中医纲目》被专家誉为继《医宗金鉴》之后的一部中医临床划时代巨著。2007年,出版英文版《石学敏针灸学》,推向欧美,深受欢迎,已被美国针灸考试委员会指定为考试指导用书。

以调节“脑神”为轴心,创建治疗中医脑病的新法则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叶,石学敏被国家选中参加“高级针灸研修班”,亲身跟随国家顶级中医针灸专家学习,深刻领悟到中医“神”的深奥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以“醒脑调神、健脑宁神、通关利窍、醒神启闭”为轴心的系列治疗中医脑病的法则:以内关、人中醒脑开窍;印堂、上星醒神调神;百会、四神聪宁神安神;风池、完骨、天柱健脑养神;风池、完骨、翳风通关利窍;四白调神开窍等。

对中医学“神”的概念,石学敏领悟深刻、条理清晰,对“调神法”的临床应用则发挥至极致。不仅应用于中风病、血管性痴呆、脑外伤或脑手术后恢复期、多发性硬化症、锥体外系病变等高级中枢神经损伤的病种,臂丛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神经和神经根病变等周围神经疾病也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还大量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围经期综合征、癔病、神经官能征、植物神经紊乱、胃肠功能紊乱等精神心理性疾病。同时,在多种原因引起疼痛病症,尤其是剧烈疼痛的镇痛作用方面亦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

“调神法”已在全国各地、世界100多国家及地区得到推广应用。石学敏及其团队和德国柏林大学合作开展多发性硬化(MS)的针灸临床科研合作,和德国赛德克医院合作开展了抑郁症治疗,均收效显著,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尤其是“醒脑开窍”治中风病已得到国内外业界同行、专家的认同,得到广泛的推广。199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推广项目,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惠民计划推广成果库。

大量基础实验研究数据也证实了石学敏“脑神论”的观点具备科学的根据。新的中医脑病理论逐渐完善,更多的中医脑病治疗法则相继诞生,为祖国医学治疗学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疗法则。同时,还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I、II级预防中,亦有非常重要的功效。

创建“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完善国际“卒中单元”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一种住院脑卒中病人的医疗管理新模式,即把传统治疗脑卒中的每一种独立存在的办法(如药物治疗、功能康复、语言障碍矫治、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都作为不可或缺的因素),重新组合成一种和谐、紧密、综合、全方位的治疗系统。

“石氏中风单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创建50余年,对脑卒中及机理研究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醒脑开窍针刺法”能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为世界医学界和广大患者所认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治疗体系,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针灸治疗脑卒中的临床及研究基地。石学敏依据中医学理论,采用国际公认的诊疗标准,针对脑卒中病的病因病机特点,逐步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丹芪偏瘫胶囊”为主,配合康复训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疗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独特的、规范的中医药为主治疗脑卒中的综合治疗方案——“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该疗法是对国际“卒中单元”概念的完善和贡献。

寻找手法量学规律,为治疗标准化奠定基础

中医治疗学历史悠久,由于传承模式和历史变迁的影响,至今仍存在学派和师传的差异,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剂量化、标准化程序,造成临床重复性受到限制。虽然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而难被西方主流医学所认同。

石学敏从针灸治疗学着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对针灸治疗有效的10余种疾病进行了手法量学研究,初步探求了针刺手法量学的规律,为针刺手法量学标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50多年来,石学敏不仅研制成功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两种药,还研制了中风丸、脑血栓丸、醒脑治瘫胶囊、针洗I号、扶正口服液、益肾养肝口服液、化瘀通脉汤剂等多种院内制剂。针药并用已经成为石氏中风单元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丹芪偏瘫胶囊不仅在中国畅销,并在新加坡上市。

全方位发展,打造针灸学科的航空母舰

上世纪70年代初,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重建初始,石学敏在院内就提出“两个十”的学科蓝图及“三个一”的学科目标:“10年之内,我们向全国学习;10年之后,全国向我们学习,把我们的成果推向全国。最终我们要组建一支针灸学科的技术精英队伍;打造一个具备医教研全方位优质功能、条件的基地;引进一批国际最先进检测、研究设备。”

针灸学科在石学敏率领下,一步一个脚印,按既定的方针、目标,历经40余年的奋斗逐一实现、完成,使天津针灸成为针灸学科的“航空母舰”。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逆境崛起,坚持不懈。上世纪70年代石学敏重新组建针灸学科时,国家正处于左倾思潮的洪流之中。石学敏作为学科带头人顶住逆流,提倡“学知识,抓技术”,培养一支针灸精英队伍。他要求青年医生每天工作12小时,业务学习4小时,不论中医、西医、基础医学、社会科学,只要对针灸学科发展有意义的知识技术,都得认真学习。仅仅数年,一支知识宽泛、技术精湛的针灸精英队伍已具雏形。

顺境腾飞,大展宏图。1981年,石学敏领衔的针刺治疗中风病获天津市科技成果奖,1985年针刺治疗中风病和针刺手法量学研究双双获得原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95年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天津针灸学科受到国家和行业内的瞩目。1985年之后针灸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大量开展临床研究。1989年成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1991年成为全国中医针灸专科医疗中心,1996年成为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1996年成为天津市高校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重点医疗专科。1990年后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针灸学科引进边缘学科人才,向基础研究进军,力求探讨针灸治疗机理,从临床走向基础,从经验走向理论,提高针灸治疗的科学化、规范化。2002年成立天津市针灸研究所,授予针灸项目博士后工作站;2009年又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中风病基地,目前正在投资建设。2011年成为教育部“针刺治疗脑病”创新团队。如今,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针灸学科已经形成具有206余名医技人员、800张住院病床、36个门诊诊室,日门诊量达1500~3000人次的大型科室,是具备临床、教学、临床科研、基础研究、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专业普及、对外医疗等多方位、多学科、多功能的学术团体,是名副其实的针灸学科“航空母舰”。

用针灸敲开国际医学界的大门,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1968年石学敏在国外工作时,运用针灸治疗开创了中国医疗队的崭新局面,赢得了国际医疗界的尊重,他用针灸敲开了国际医学界的大门。

石学敏重建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针灸科以来,就把针灸走出国门,为全人类医疗保健事业做贡献的理想列入了议事日程。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与日本、德国等国家开展了海外医疗和讲学工作,不仅在国际间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国内也有很大的震动。在此之后,针灸、推拿的海外合作全面铺开。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先后与日本、德国、法国、美国、韩国、瑞士、前南斯拉夫、墨西哥、加拿大、罗马尼亚、俄罗斯、新西兰、香港等2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医疗合作和技术交流,受到当地医学界和病患的高度评价,走出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自己的海外医疗之路,也为我国中医药、针灸事业面向世界开辟了先河。

德国授予石学敏传统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的名誉。在受聘之时,研究院广场上空飘扬着五星红旗,石学敏不仅感受到作为一名学者专家的尊严,更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荣誉和骄傲。在德国,他与夏洛蒂大学合作开展多发性硬化(MS)的治疗,与赛德克医院合作开展抑郁症的治疗。

石学敏学识广博,临床技艺高超,多次接受外交部、原卫生部的指派赴国外为其政府首脑、高层官员治疗。因此,石学敏被外交部与原卫生部表彰为“针灸外交”。2008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授予石学敏“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1989年开始石学敏作为大会主席,共举办了13届“中国·天津国际针灸暨中医学术交流大会”。参加会议的外国学者涉及40多国家及地区,达3000余人次,发表论文千余篇。

石学敏认为,古老的中医药、针灸医疗奥秘万千,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古老的传统医疗,是中医药、针灸学科的发展之路。中医药、针灸学科不能永远停留在宏观总结、临床统计,必须将中医药、针灸学科的理论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他先后与日本筑波大学、京都大学、德国墨尼黑大学、法国Geneset研究所等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的科研,取得了高水平科研成果,为中医药、针灸的国际间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仲一轩)

2.慢性乳腺炎治验 
摘自2017-6-12中国中医药报
郭俊田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

崔某,女,24岁,2015年10月21日就诊,患者诉五个月前顺产一女婴,母女身体尚好,三个月后不明原因左右两乳房胀疼,触之疼甚,恶寒发热,全身困疼,体温38.6,在街道诊所输液加抗生素治疗10天热退疼止,但左右乳房内各遗留有一大小不等的疙瘩。B超检查可见右侧乳房内结节20毫米×40毫米,左侧乳房内结节12毫米×18毫米,触之疼痛。患者精神郁闷不乐,脉弦缓,舌质红,苔淡白薄。此乃初产,乳汁分泌旺盛,乳汁壅聚伤于乳络,瘀滞不通,则肿且疼。

治疗 宜活血化瘀,软坚清热。

处方 当归12克,赤芍12克,醋香附15克,桃仁12克,青皮12克,栀子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延胡索12克,辽细辛6克,夏枯草穗20克,海藻15克,鹿角胶10克(研细,分3次冲服),4剂。每剂水煎3次混合,取澄清液约1000毫升,早中晩饭前各服1次。

复诊 患者精神振奋,面带喜悦。述说4剂中药服完后,左侧乳房内硬块消失,右侧乳房内硬块缩小三分之二,触之无疼感。效不更方,再以原方继服4剂,药尽病除,随访2个月余,无其他不适。

乳腺炎是现代医学病名。因初产乳汁旺盛,乳汁雍聚过甚,伤于乳络,则乳络瘀滞不通,瘀久则肿且疼而发热,早期治疗宜清热解毒,中期宜散结清热。此患者早期用西药治疗,只治其标。虽然热退但两乳房内遗留大小不等的硬块而疼痛。治疗非化瘀散结而不能愈其疾。故用当归、赤芍、青皮、香附、桃仁、活瘀行气; 细辛以解郁而消乳房之胀疼;枙子、蒲公英、连翘、金银花,清热以消除乳腺内遗留残余之毒。鹿角胶行血消肿,夏枯草味辛微苦,能清泄肝经之热而散结消肿,海藻味咸寒,能清热软坚,三者是清热凉血、行气化瘀、散结消痈肿之要药,并能起到相辅相成、增强活血、软坚散结的作用,况且鹿角胶行血消肿、散瘀止疼,是妇女产后聚奶、乳房肿块、乳房胀疼或行经腹疼等不可缺少的药物。(郭俊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缩泉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