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首载于《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小柴胡汤易柴胡为黄连、干姜为生姜而成,宗升降相因、辛苦相合,首创辛开苦降法,是一首集辛热苦寒甘平于一体的经典方。可寒热平调,益气和胃,散结除痞,是治疗痞证的代表方。历代医家对其阐发诸多,且临床应用广泛。
中国中医科学院宋军教授临床善用经方,审证求因,谨守病机,通权达变,一方多用,灵活化裁,临床上应用于消化系统诸多疾病、嗜睡、眩晕、自汗、冠心病、糖尿病、帕金森病、面神经麻痹、哮喘、甲亢、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等多种慢性病证。只要证方相合,用药精当,临床成效卓著。现将宋军临证应用半夏泻心汤经验谨述如下。
治嗜睡
苦与辛合,能降能通
王某,男,10岁。2017年12月7日初诊。主诉:嗜睡1年余。患儿近一年来,白天频发小睡,精神萎靡不振,头晕,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严重下降,全身乏力,不喜言语,不思饮食。时发恶心呕吐,自觉脘腹部满闷不舒,进食后尤甚。小便量少,大便日1~2次,不成形。舌淡苔白腻,舌尖偏红,脉沉缓无力。中医诊断:嗜睡,湿盛困脾证。治以健脾除湿,散结消痞,降逆和胃。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清半夏9克,党参9克,黄芩9克,干姜12克,黄连3克,炙甘草6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白术9克,大枣60克,首乌藤15克。7剂。嘱患儿白天少睡,不超过半小时,太阳落山后自觉困乏即可入睡,多饮温水。
二诊:患儿上方服7剂后,胸部满闷,恶心呕吐等症状减轻,白天小睡减少,尿量增加,食纳好转。舌苔黄腻,脉沉细。继用上方去干姜,合三仁汤加减巩固治疗。
处方:白豆蔻9克,麸炒薏苡仁12克,滑石12克,通草3克,淡竹叶9克,石菖蒲12克,佩兰9克,生甘草6克,桔梗6克。7剂。
三诊:已无憋闷感,精神好转,睡眠尚可,愿与人交流,纳食增加。上方再进7剂。舌苔白腻大为减少,脉沉有力。随访一个月,患儿精神尚佳,睡眠渐复正常。
按:《临证指南医案》云:“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宋军认为,脾胃乃上下交通之要道,升降相因,共主运化水谷和水液之职。若中焦运化失职,痰湿水饮停滞,气机升降失序,阴阳不能交泰,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气血不濡,则多寐、头晕、乏力。如《四圣心源》所云:“阳生于下,脾以纯阴而含阳气,有阳则升,清阳上升,是以温暖而善消磨。水谷入胃,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华上奉,而变气血。”中焦运化失司,胃气上逆,则发胸脘腹部痞闷不舒,纳少,泛恶欲呕,便溏。
宋军效法“辛以通阳,苦以清降”“苦与辛合,能降能通”之旨,运用半夏泻心汤承顺气机升降,除湿涤饮。如清代医家喻嘉言所云:“诸泻心汤原以涤饮”。在本例治疗处方中,宋军辨证用药,运用半夏泻心汤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共奏健脾除湿,宽中消满的功效。二诊舌苔黄腻,恐湿邪内阻,久必生热,合用三仁汤,石菖蒲、佩兰,意达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
治哮喘
开中焦气机,调四运之枢
史某,女,57岁,患支气管哮喘10年余。患者近1周来反复咳喘,痰多不易出,喉中痰鸣显著,胸满闷塞,晨轻夜甚,无发热,手部湿疹,纳食减少,舌苔白腻,脉沉滑。双肺底闻及哮鸣音。中医诊断:哮喘。辨证属肺失宣肃,痰浊阻肺。治以祛痰降逆,宣肺平喘。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清半夏9克,黄芩9克,干姜9克,黄连3克,党参3克,炙甘草6克,大枣60克,柴胡6克,苦杏仁6克,细辛9克,生麻黄6克,紫菀9克,厚朴9克,射干6克,首乌藤15克,制首乌15克,白鲜皮15克,生地60克。7剂。
服药5剂后哮喘明显减轻,仍夜咳、咯吐不利,上方去柴胡、首乌藤、制首乌、厚朴,加款冬花9克,五味子6克,桔梗6克,服7剂后患者夜已不咳,痰少,肺部听诊正常,治则以纳气平喘,上下并治为主,上方合用苏子降气汤化裁。续以此方为主方加减用药,后无明显咳喘症状。
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云:“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中焦气机调畅,升降出入协调平衡,人身中气旋转,四维升降有序。若中轴气机失调,轴不旋转,则轮不升降。此患者患哮喘长达十余年,反复发作,顽固难愈。中医有“内科不治喘”“哮喘无性命之忧,而有终生之累”之说。可窥其治疗棘手,难以短期取效。
宋军治疗哮喘师古而不泥古,认为哮喘发作时肺气郁痹,清肃失常,气机失调,津凝液聚,壅塞于肺,痰郁气滞阻于气道而发哮喘。该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气机紊乱,当以治标——宣肺平喘,下气降逆为先。此即调理四维之升降,以复中气,运轮复轴之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射干麻黄汤。半夏泻心汤苦辛并进调其升降,射干麻黄汤表里皆治下气降逆,使升降复常,气平喘定。方中白鲜皮燥湿祛风,石菖蒲化湿豁痰开窍,制首乌、生地补益精血,兼顾本虚。半夏泻心汤善开中焦气机,皆具培土生金之功,临床亦被用来治疗慢性咳嗽、哮喘等病证。宋军临证时依据患者证候表现,病程长短,病势缓急及兼夹证等不同而立法遣方,灵活化裁,收效良多。
治眩晕
苦寒驱热除湿,辛通开气宣浊
唐某,女,53岁。2017年11月30日初诊。主诉:头晕2月余。患者2月前头晕不适,血压146/102mmHg,口苦,脘腹胀满,口渴喜饮,肢体困重,自觉腰凉,易出汗,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不调,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眩晕,证属湿热蕴脾证。治以调和脾胃,清热除湿,化气行水。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清半夏9克,党参9克,黄芩6克,干姜12克,黄连3克,炙甘草6克,大枣45克,首乌藤15克,桂枝6克,茯苓12克,生白术9克,厚朴9克,泽泻15克,猪苓9克,浮小麦15克。7剂。嘱患者若觉身热,微汗出,宜避风寒。
二诊,头晕缓解,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微微汗出后自觉轻快,排大、小便舒畅,脘腹胀满减轻,胃脘部胀痛,鼻息不利,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上方疗效显著,守方随症加减,去桂枝、泽泻,大枣增至60克,加蒲公英30克,辛夷9克,葛根18克。
三诊,胃脘胀痛消失,食欲好转,大小便正常。后患者每周来诊1次,在此方基础上随症加减,血压恢复正常,头晕渐无。
按:“湿热胶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遏热伏,胶结不解,气机疏泄不及,清阳蒙蔽,流注肢体,则见头晕,肢体困重;湿热郁蒸,胆气上溢,则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湿热非苦辛寒不解”。宋军认为此证是脾胃不和,气机阻滞,湿浊(热)聚于中焦之证。明代医家戴元礼认为张仲景制诸泻心方“取治湿热最当”。《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宋军宗叶天士“苦寒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之旨,临床清利湿热,以辛开苦降,畅达气机为法,他认为若单苦寒清热则伤脾阳而致邪恋不解,单温燥除湿则反易助热,故选用半夏泻心汤为宜。在本例治疗中,宋军查患者有腰凉,易出汗,烦渴,小便不利,故应用半夏泻心汤合肾着汤、五苓散加减。腰中冷,身重,汗出而渴,小便不利,皆是阳气不化之征。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五苓散,化气利水,小便通利,湿去则愈。二诊胃脘部不适,鼻息不利,去桂枝、泽泻,恐辛散、利水太过伤及阳气,加蒲公英清热散结止痛,辛夷散寒通窍,葛根升阳舒筋。诸药合用,使湿去热消,水饮得化。后患者每周来诊1次,继与此方基础上随症加减,共就诊6次,服药一个半月,血压恢复正常,头晕渐无。
治自汗
清上温下
王某,女,65岁。2017年12月7日初诊。主诉:出汗多半年余。患者无明显诱因汗出较多,头部更甚。伴心烦少寐,健忘,口咽干燥,心胸部满闷不舒,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诊断:自汗,证属胃虚有热。治以清上温下,健脾和胃。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清半夏9克,党参9克,黄芩9克,干姜12克,黄连3克,炙甘草6克,茯苓12克,生白术6克,枳实9克,地骨皮45克,煅牡蛎45克,大枣60克,女贞子20克,桑寄生15克。7剂。
二诊,出汗明显减少,心胸仍觉憋闷不畅。上方去地骨皮、煅牡蛎、茯苓、生白术、干姜,党参、半夏、黄芩减量至6克,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小柴胡汤,瓜蒌12克,薤白9克,柴胡6克,白附子6克,白芥子3克,生麻黄5克,石菖蒲12克,葛根18克,生姜12克。服后胸中若有旷达之感,余症诸消。
按:《内经》曰:“阳加于阴谓之汗”。上焦阳热亢盛,蒸腾阴津,上扰心神,则多汗,心烦少寐;阴阳、气机不交故痞满,如成无己所云:“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为满”;肾阴亏虚,腰膝失养,窍道失润,则腰膝酸软,口咽干燥。宋军辨此证为胃气空虚,客气上逆。治以清上温下,半夏、干姜温阳建中祛饮,黄芩、黄连解热燥湿固阴。人参、甘草,甘以益虚,大枣甘温,润以滋脾胃于健。正如清代医家王旭之言:“张仲景诸泻心汤的功效总不离乎开结、导热、益胃”。
在本例治疗中,宋军独辟蹊径,未应用自汗常用方玉屏风散、桂枝汤等治疗,谨查病机,选用半夏泻心汤清上温下,加茯苓、生白术健脾除湿,大剂量地骨皮清泄伏火,凉血敛汗,煅牡蛎收敛固涩,重镇安神。二诊,心胸仍觉憋闷不畅,气痹而成痞,宜急通其痞结之气,用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小柴胡汤调理气机,除热散结。随访患者两个月,自汗未见复发。
半夏泻心汤,是和法的代表方,“去滓再煎”的煎煮法也是和法的体现。七药合和,共奏苦降、辛开、温补之能,和解心下寒热之纷。李时珍曾盛赞此方药物相伍:“此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其意在复脾胃斡旋无力,兴枢纽废弛无用。
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以辛助辛,能行能散,通阳升阳,助脾气以升,消痞开结。《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黄芩、黄连,苦寒皆具,能清能下,降气燥湿,助胃气以降,降气泄浊。四物苦辛合用,辛开苦降,则脾升胃降。既可使痞结得以开散,又能使痰湿从下而泄,随燥而化。同时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补中益胃,甘缓调中,安定中州。所谓“存得一份胃气,保得一份生命”。诸药合用,药宏力专,辛开苦降甘调,泻不伤正,补不滞中,使清升浊降,恢复脾胃对气机升降的斡旋之力。如尤在泾所言:“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
宋军临床强调审证求因,谨守病机,察其证而立其法,法随证立,当补则补,当泻则泻,遣方用药,有章可循。他在临床上应用半夏泻心汤颇有心得,针对症状各有侧重的具体病证,仔细斟酌,方证切合,皆可以此为基础方灵活化裁运用。现代研究证实,半夏泻心汤具有保护、修复胃黏膜,双向调节胃肠功能、抑菌、调节免疫、抗缺氧等作用。
宋军认为半夏泻心汤不仅限于原方痞证范畴,但凡因中焦痞塞不通,气机不畅,寒热错杂,痰湿中生,出现心下痞满,呕吐下利,烦闷喘急等,皆可选用本方。要旨在于,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张喜
中国中医科学院)
经方治疗急性阻塞性黄疸案 (转)【草根一生】
(2015-10-29
11:14:48)[编辑][删除]
唐某,女,56岁。因腹痛、身黄伴下肢浮肿半月,于2013年10月11日就诊。
患者半月前右上腹疼痛,胀满不适,口苦,不思饮食,渐至全身皮肤发黄。曾在某西医医院输液及中药治疗(用药不详),病情加重,下肢浮肿。遂来余处求治。原经治医院检查资料彩超示:胆囊未探及;胆总管结石伴扩张,胆总管上段内径1.2厘米,查见多个强回声团伴淡声影,最大约1.1厘米;右肝内胆管内径约0.7厘米,内见多个强回声堆积,最大约0.8厘米;脾大(脾门厚5.4厘米),脾静脉增宽(0.8厘米);腹腔积液(4.7厘米)。血液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143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462
U/L,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1410U/L,总胆红素(TBIL)108.7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82.4μmo1/L,间接胆红素(IBIL)26.3μmoI/L。3年前曾行胆囊切除术。
刻诊:神疲,呻吟不止,面目俱黄,色如橘子,额上棕黑似烟熏。一身悉肿,口苦,上腹满闷,胁下胀痛,脘痞呕恶,小便黄,大便3日未解。舌边红,苔黄微腻,脉弦缓而濡。
西医诊断: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嵌顿;阻塞性黄疸伴肝功损害;胆汁性肝硬化。
中医诊断:黄疸(阳黄)。证系湿热蕴阻,胆腑瘀结,上郁下闭。
方药:治用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柴胡20克,黄芩15克,白芍20克,枳实10克,法半夏10克,大黄(后下)15克,芒硝20克
(后下),栀子(炒)10克,茵陈(先煎)50克,虎枝20克,鸡内金20克,金钱草30克,大枣10克。以水2000毫升,先煮茵陈至1500毫升,再入余药(大黄,芒硝后下),煎取800毫升,每服200毫升,日3~4次/剂,5剂。服药期间病情如有变化,嘱患者家属及时报告。
二诊(2013年10月18日):胁痛已瘥.黄疸渐退,额上棕黑,胸满脘痞未减。大便溏薄,溺色黄赤,舌边红,苔薄黄,脉濡缓。仍以清热利湿为治。
方药:黄芩10克,黄连10克,大黄15克,柴胡15克,枳实10克,白芍20克,法半夏10克,栀子(炒)10克,茵陈(先煎)30克,虎杖20克,鸡内金15克,金钱草30克,木香6克,大枣10克。方中黄芩、黄连、大黄三味,用沸水浸泡取汁约300毫升。余药煎法同前,取汁800毫升,再加入浸泡之药汁,日3次/剂,5剂。
三诊(2013年10月28日):彩超示:胆总管不扩张,管内无结石声影;右肝内胆管内径0.6厘米,可探及多个结石影,最大约0.7厘米;肝功:ALT200U/L,AST120U/L,ALP200U/L,GGT420U
/L,TBIL53.5μmo1/L,DBIL38.4μmo1/L,IBIL15.1μmo1/L。全血图示:WBC
10.0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淋巴细胞百分比17%。
诊查所见:目黄已退,额上微黑. 胁痛未已,胸腹痞满,口渴引饮,胃纳欠佳。手足心热,大便溏,日
三、四行,溺色黄。脉濡缓,舌苔薄黄。此中焦湿热未尽,气阴已虚。
方药:王氏连朴饮加减。黄连10克,厚朴15克,栀子(炒)10克,法半夏6克,芦根30克,西洋参20克,虎枝20克,石菖蒲6克,茵陈(先煎)30克,金钱草30克,鸡内金15克。水煎服,2日1剂,5剂。
四诊(2013年11月4日):彩超示肝内胆管结石如前。神疲畏寒,未再渴饮,额头暗黄呈棕黑色,手足心热,时有汗出,胁下胀痛。大便溏薄色黑,溺色黄,舌色紫暗、苔薄白,脉弦细弱。此为脾肾阳虚、失于温运,湿浊瘀阻、难以疏化。
方药: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减,兼用《金匮》硝石矾石散口服。人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黄连10克,防风6克,制附片10克,紫河车(研服)20克,柴胡10克,白芍20克,茵陈15克,鸡内金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2日1剂,5剂。另予硝石30克,矾石20克,混合研末。每用3克,大麦粥汁调和,晨服1次。
五诊(2013年11月15日):彩超示:右肝内胆管内径0.5厘米,可探及少数结石影,最大0.4厘米。肝功:ALT80U/L,AST64U/L,ALP120U/L,GGT180U/L,
TBIL38.3μmo1/L,DBIL16.2μmo1/L,IBIL12.1μmol/L。
诊查所见:精神渐佳,身黄已退,额上微黑如前。饮食增进,偶见胁腹胀满,大便微溏,溺色黄,脉弦细。病虽减,余邪未了。此为脾肾两虚、浊瘀蕴阻之候。其治仍宗前法,续用前方5剂。服药期间,病情日渐好转。21nx.com尔后,患者又将前方再服5剂。黄疸尽退,尿色已清,大便渐实,身无他恙,遂自动停药。1月后来院复查,彩超示:胆总管及肝管未见扩张,右肝内胆管有少许小结石影;肝功、肾功各项指标均正常。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和胃善后,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本例患者,为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嵌顿致阻塞性黄疸。由于梗阻上方管内压力增大,血中胆红素迅速升高,胆管内大量细菌及毒素在体内扩散,导致肝细胞坏死,肝功能损害。如胆汁反流入胰管,可并发急性胰腺炎、中毒性休克,甚则死亡。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形成。常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亦可单独存在。发生梗阻后,可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其临床表现除具肝外胆管结石的症状外,肝区及同侧胸背部常有深在性持续胀痛。即使肝外胆管结石已经排出,黄疸减退,但这种症状仍可持续存在。故本例患者胆总管结石排出后,仍见右上腹持续疼痛胀满,即与肝内胆管结石有关。患者迭经苦寒攻下,脾肾已虚,湿浊瘀阻,证转阴黄,治宜缓图。回顾本病初诊之时,因胆总管结石嵌顿,腹痛呕恶不止,面目俱黄,虽见额色棕黑,未予警觉。及至胆总管结石排出后,黄疸腹痛减轻,额上黑色不去,更见神疲畏寒,大便溏薄及手足心热诸症,联想到本病是否属仲景所言“女劳疸”“黑疸”之病,应与肝内胆管结石相关。《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云:“黄疸病,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本例患者,虽为女性,但肾虚内蕴湿热瘀浊,非独男性有之,女性亦可罹患。正如范永升主编《金匮要略》于此段释义云:“女劳疸本自肾虚,因作黑疸者,或因失治误治,或因强力劳作,调摄不当,均可变成黑疸。……必以手足心热,额上黑,畏寒等肾虚症状较为突出”。
故本例患者于第四次就诊后用药,皆为肝脾肾同治,寓攻于补。用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减,补脾益气,温肾固精,除湿清热;兼用硝石矾石散消瘀逐浊,平旦与服,以大麦粥调服,顾护胃气。平旦为肝旺之时,服药效果最佳。《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谓:“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平旦木旺,精神清爽,得肝气之助,易于攻邪,此时服药,病人对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耐受力最强(见张家礼主编《金匮要略》245页)。以此合方而治,药证相宜,终以愈疾。
本病治疗中对复方的选用及某些药物的使用方法亦有所讲究,俾能增效减毒。当其胆总管结石梗阻胆红素及转氨酶急剧升高、肝功损害时,用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解郁散结、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意在攻邪安正。药量宜重,服之宜急,冀能速达病所。其中茵陈一味,尤须量大而先煎、久煮,方能荡除湿热浊污而退黄取效。考仲景《伤寒论》中茵陈蒿汤诸药之用量,茵陈为6两、栀子14枚、大黄2两,茵陈用量为它药3倍以上,且方后有云,“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王辉武在《中药临床新用》一书引吴国庆之研究云:“运用茵陈治疗黄疸必须久煎、先煎……一者去其轻扬外散之气,以厚其味,便其专于苦降,不达表而直入里,以利湿热从小便而出,则黄疸去;再者,通过先煮可祛除茵陈的毒性;三者茵陈质轻而量重……若后下必茵陈尚未浸透而他药已煎煮过时。且茵陈的重要成分并不在挥发油内。”
二诊时胁痛已瘥,黄疸渐退,但心下痞未减,此肝胆湿热未尽,邪热壅滞,邪热结于心下,故于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方中,将黄连、黄芩、大黄三味沸水浸泡取汁,是遵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之法,不煎煮而以沸水浸泡须臾,薄其味而厚其气,散无形之邪热,消心下之痞满。本病后期用药,因患者湿热瘀浊未净而正气已虚,其黄由阳转阴,故于补脾益气、温肾固精的同时,兼服《金匮》硝石矾石散,消瘀逐浊,寓攻于补,气血皆及。方中硝石、矾石二药,皆为矿石,不但碍胃,且易发生不良反应。故用量宜轻,药宜火煅,平旦时与大麦粥调服,以助药力,既护胃气,更利祛邪、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防己地黄汤加减治验五则
摘自2025-10-31中国中医药报
李发枝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防己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原方剂量及服法为:“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此方有滋阴凉血、祛风通络(或祛风安神)的功效,所针对的病机为血热阴虚、风阻经络(或风扰心神),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失眠等病症。笔者临证应用此方治疗痹症、不寐等略有心得,现整理验案五则,分享如下。
案一
张某,女,49岁,农民,2016年7月4日初诊。主诉:全身关节肿痛半个月。双侧肘、膝、踝、手指关节肿热痛,不红,伴发热不恶寒半月,体温波动在37.9~39.5之间。7月1日在某医院检查示:血沉130mm/h(参考值0~20mm/h);超敏C反应蛋白188.58mg/L(参考值0~20mg/L);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均正常。二便饮食尚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热痹。
方用防己地黄汤合麻杏苡甘汤加减:桂枝20g,防己20g,防风10g,生地黄40g,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甘草15g,生姜3片,大枣5枚。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7月13日二诊:服上方后,体温最高时39,昨日37.7,关节痛减,另时有荨麻疹。处方:桂枝20g,防己20g,防风10g,生地黄50g,知母30g,生石膏30g,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甘草15g,生姜3片,大枣5枚。7剂,煎服法同前。
8月3日三诊:已不发热,关节痛再减,右足踝仍肿。上方加炒苍术15g、黄柏12g。14剂,煎服法同前。
8月10日四诊:上方尚有7剂未服,因他事前来就诊。未再发热,关节肿痛大减。处方:生地黄50g,桂枝20g,防己10g,防风10g,知母30g,生石膏30g,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炒苍术15g,黄柏12g,甘草15g。10剂,煎服法同前。
后患者未来复诊,2017年2月12日电话随访,言其服中药后诸症消失,未再发。
案二
李某,男,72岁,退休教师,2016年9月12日初诊。主诉:腰部及四肢关节疼痛近1年。患者2015年2月16日因颈肩部剧痛,双肩关节疼痛,双膝、腰部疼痛,阵发性心悸胸闷,住院治疗。检查:HLA-B27(+);血沉27mm/h;C反应蛋白12.47mg/L;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心电图提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治疗病情缓解而出院。2016年8月3日,诸症复发又入院治疗。入院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冠心病,高血压。检查:HLA-B27(+);血沉104.00mm/h;C反应蛋白33.87mg/L。住院期间请笔者会诊。刻诊:颈肩部疼痛,拉直双臂、锁骨下则疼痛加重,左侧为甚。颈椎、双肩关节活动受限,不能上举、屈伸。双膝、腰部疼痛。肩腰膝关节疼痛处发热,不红肿,汗出,足踝则肿痛。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诊断:历节病。
方用防己地黄汤合防己黄芪汤合白虎桂枝汤加减:黄芪60g,白术20g,防己20g,桂枝20g,生地黄30g,防风10g,知母30g,生石膏30g,青风藤30g,甘草1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10月10日二诊:诸症大减,大便仍干。处方:黄芪60g,白术20g,防己20g,桂枝20g,生地黄60g,防风12g,知母30g,生薏苡仁30g,青风藤30g,甘草12g。10剂,煎服法同前。
10月21日三诊:诸症基本消失,续服上方15剂巩固疗效。
后于12月27日电话随访,言其服中药后,诸症未再反复。
按
上述均属热痹范畴,均用防己地黄汤治之,案一以发热、关节肿痛为主,故合麻杏苡甘汤;案二以颈肩腰膝汗出、足踝肿为主,故合防己黄芪汤、白虎桂枝汤。他们的辨证要点是:患处疼痛发热或红肿热痛,便秘,舌质红。关于方中之生地黄,《神农本草经》云其“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说明生地黄不仅能滋阴凉血,还能除痹通经。另据《中药大辞典》中干地黄临床报道,“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取干地黄3两……试治风湿性关节炎12例……类风湿关节炎11例”疗效较好,并说“据观察,地黄具有抗炎作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相似之处”。
案三
张某,男,68岁,退休干部,2005年4月14日初诊。主诉:失眠15年。烦躁失眠,现每晚服艾司唑仑4片,可睡1个多小时,便秘。舌质红乏津,苔薄少,脉浮。
诊断:不寐。
方用防己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加减:生地黄60g,防风10g,防己10g,桂枝3g,知母20g,川芎10g,茯苓12g,炒酸枣仁12g,竹茹20g,夜交藤30g,甘草15g,小麦30g,大枣5枚。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嘱其逐渐减少艾司唑仑用量。
4月20日二诊:艾司唑仑减至2片,可睡4小时,大便每日1次。续服上方20剂,并逐渐减停艾司唑仑。20剂后睡眠基本恢复正常。
案四
李某,男,37岁,工人,2012年10月6日初诊。主诉:失眠、抑郁半年。患者因失眠、焦虑或抑郁或无故发笑半年,在当地某医院诊断为抑郁症,用西药利培酮等治疗3个月,症状减轻,但因肝功能异常而停服西药。现失眠(每晚睡3小时左右),心烦,焦虑不安,心情抑郁,记忆力下降,头昏,大便干。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不寐。
方用防己地黄汤合酸枣仁汤:生地黄40g,桂枝10g,防风10g,防己10g,知母20g,茯苓15g,川芎10g,炒酸枣仁12g,制远志10g,栀子10g,淡豆豉20g,淮小麦30g,甘草15g,大枣5枚。20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11月2日二诊:前症大减,化验肝功能较前好转,上方加柴胡12g、黄芩10g、黄连6g。共服60剂,此后其家人来看病,云服上方后诸症消失,已正常工作。
案五
翟某,女,65岁,退休干部,2015年1月19日初诊。主诉:失眠、多梦伴双下肢麻木4年。患糖尿病20年,近4年出现失眠、多梦、耳鸣、双下肢麻木。2个月前因左膝关节疼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其后失眠加重。现失眠(每晚仅睡2小时),多梦,双侧耳鸣,便秘(3~4天1次),小便、饮食尚可。双下肢麻木,左膝关节以下肿痛。平时注射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西药,血糖控制在8mmol/L。舌质红,苔薄白乏津,脉弦。考虑气血瘀滞,先用经验方三合汤(当归芍药散、防己黄芪汤合鸡鸣散)加减:当归15g,川芎10g,白芍20g,苍术30g,茯苓15g,泽泻30g,紫苏叶12g,木瓜12g,大腹皮12g,黄芪60g,防己12g,葛根30g,金银花20g,玄参20g,黄连10g。10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半小时,分2次服。
3月13日二诊:服上方后下肢麻木及肿痛均减轻,但失眠多梦及耳鸣不减,大便干,2天1次,舌脉同前。考虑为防己地黄汤合酸枣仁汤证,处方:生地黄60g,桂枝10g,防己10g,防风10g,知母30g,炒酸枣仁15g,川芎10g,淮小麦30g,夜交藤30g,当归15g,黄连10g,甘草10g。7剂,煎服法同前。
3月20日三诊:每晚能睡5个小时,耳鸣亦减,仍多梦,大便仍2天1次。上方生地黄加至80g,另加柴胡12g、黄芩10g、川楝子12g。10剂,煎服法同前。
3月30日四诊:失眠、多梦、耳鸣均愈,下肢麻木也较前减轻,大便每日1次。再服三诊方10剂巩固疗效。
按
《普济方》载防己地黄汤“治言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结合《金匮要略》防己地黄汤条文所述,都说明该方是治疗精神神经方面病症的方剂。《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下•风狂病候》:“狂病者,由风邪入并于阳所为也。风邪入血,使人阴阳二气虚实不调,若一实一虚,则令血气相并。气并于阳,则为狂发,或欲走,或自高贤,称神圣是也。”上述3例虽均未出现狂躁,但失眠较重,病机均为血热阴虚、风扰心神,故均用防己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加减。案五因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下肢麻木,故初诊用笔者常用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三合汤加减,但失眠不减,说明药不对症,故二诊即改为防己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加减,终使诸症消失。
(作者李发枝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