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老范志大厝,寻万应神曲
(2023-01-29 10:51:31)
中国人对“曲”并不陌生,造酒需要酒曲、制醋需要醋曲、制药需要药曲、蒸馒头需要面曲。曲为酒之母,酿酒所使用的酒曲品质越好,酒的品质也就越高,最好的可被称作特曲,而后依次是头曲、二曲、三曲。
曲其实是一种发霉的谷物,即微生物发酵原料,可以分泌产生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曲类药是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的一类药物。曲类药是我国古代将微生物应用在药物制作中的成功范例,也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一大特色。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二十五卷“神曲”项下载:“昔人用曲,多是造酒之曲。后医乃造神曲,专以供药,力更胜之。盖取诸神聚会之日造之,故得神名。”
我从小就知道中药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谈到神曲,首推福建的建曲,而建曲中首屈一指的还得说“老范志”了。清代著名医家赵学敏在其医著《本草纲目拾遗》“建神曲”篇中就有记载:“……福建泉州府城内范志吴亦飞驰名万应神曲……”我之前看这段记载望文生义,还以为老范志万应神曲像很多中华老字号一样,是范志吴发明的。这次到了福建泉州,才搞清楚了其历史沿革。
我们首先走访了老范志万应神曲的生产企业——泉州中侨药业,了解到老范志万应神曲的创始人吴亦飞为晋江人,出生于清康熙年间,少时学医,后来又中了秀才。他从小就有仁慈之心,以平时学到的医术在乡村里行医治病,为百姓解除疾病痛苦。当时泉州市面上有多种建曲配方,吴亦飞对其很有研究,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他把其中一种建曲的原始配方从108味药改为82味药,这是第一次改动。改进后的神曲,药味虽然减少了,但药效反而提高了。
吴亦飞从小就敬仰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高尚情操,便将自家店名改为“范志”,他的神曲从此也称为“范志神曲”,表达了他志随范仲淹普济天下的宏大志愿。
我们走访吴亦飞老宅,即老范志大厝(cuò)。“厝”在闽南语是房子的意思,大厝就是大房子。在老范志大厝大厅福字下方的橱柜内,供奉有当年光绪皇帝赐的牌位。
这座大宅现在由吴氏后人居住。我们在这里巧遇吴亦飞的第八代孙。这位老人家正在吃饭,见到我们前来,忙放下了手中的碗筷。寒暄过后,老人家还给我们讲述了下面这段传说故事。
一次先祖吴亦飞出诊归来,看见一蓬头垢面的乞丐躺在路旁,浑身发抖,呻吟不止,吴亦飞就将乞丐搀扶到家中,为他号脉开药,并让妻子为乞丐煎药。经过几天精心调理,乞丐的病全好了。临别前,乞丐掏出一本线装古书送给吴亦飞,说:“今生今世无法报答您的大恩大德,这本书是我捡破烂时捡回来的,或许您读书人用得上。”吴亦飞收下书,回家一看,发现是一本失传已久的宋代医书,里面详细记载着建曲的原始配方和制法。此后,吴亦飞将以往的配方删繁就简,去粗存精,仅保留了其中的52味中药材。这也是第二次配方改良,“范志神曲”再次升级。
这位老人家还回忆了他年轻时,有一次外感风寒又伤食,上吐下泻、头痛、腹痛,他伯公用家里备用的老范志神曲给他熬汤,非常见效。
清嘉庆丁巳年(1797年),一代名医陈修园到吴家拜访了曾是少年同窗的吴淡亭,也就是吴亦飞的次子。吴淡亭将家传秘方拿出来与陈修园探讨,陈修园看了后,又将原方删去3味,又增添了3味,使其组方更加合理。这是“老范志万应神曲”的第三次改良。
如今的老范志万应神曲组方合理,配伍得当。其中有辛散疏风解表的薄荷、防风、荆芥、紫苏、羌活、葛根、香薷、柴胡(炒)、苍耳草等;配伍芳香化湿解暑、醒脾开胃、止呕止泻的砂仁、广藿香、厚朴(制)、苍术;消食化积的麦芽(炒)、莪术(制)、山楂、使君子、大黄(炒)等;行气导滞的槟榔、青皮(制)、木香、枳实(炒)、枳壳(炒)、陈皮(制)、香附子等;健脾的黄芪(炒)等;还有通利血脉、止痛的姜黄、泽兰、延胡索、高良姜(炒);尚有利水渗湿、宣泄里热的泽泻、茯苓皮、车前子、赤小豆、栀子等。
以上诸药合用,祛除风寒、风热、暑湿、食积等多种邪气瘀滞,并配用麸皮、面粉、白曲、辣蓼、白芥子、炒川椒等在多次发酵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产生微妙变化,增强药效,共奏疏风解表、消积化湿、醒脾开胃之功,用于伤风感冒、夏令中暑、食积腹痛、呕吐泄泻等症,成为家庭必备良药。
历史上,老范志还两次得到过皇帝的青睐,一是乾隆黄帝,二是光绪黄帝。据《泉州府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泉州府学院考,时值盛夏,皇太后病情危急,乾隆帝即到处张榜求贤。皇太后服下范志神曲,神奇地痊愈了。乾隆帝大喜,颁赐“恩褒奖凭”的金彩,从此范志神曲便扬名全国。清光绪二年(187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新疆平叛。闽浙清兵到达新疆后,受不了大沙漠的酷热,不少将士中暑倒下,左宗棠忙令人火速赶到泉州购进大批范志神曲,煎后让将士饮用。清兵服用范志神曲后,药到病除,不久后就剿平叛军。此军情报之光绪皇帝,光绪帝龙颜大悦,亲自为范志神曲加封“万应”二字。加之神曲历史悠久,便称之为“老范志万应神曲”。
老范志万应神曲铺于1954年公私合营之际成立老范志万应神曲厂,1957年又与原泉州新中制药社、开元秋水轩药铺合并,2011年被评为“中华老字号”。
不无遗憾的是,我原本期待着像寻找东阿井一样去寻找老范志商标上那口老井。没想到,当年的老井已经被填平,当年的大宅年久失修。欣闻泉州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真希望老范志万应神曲老宅能尽快恢复原貌,再现当年的风采,为今日的泉州锦上添花。(赵中振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时间:2019-12-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缪士毅
“南国青青果,涉冬知始摘”。每到冬天,我常回想起那走街串巷水果小贩的叫卖声:“卖橄榄!卖橄榄!”何以对此叫卖声如此记忆深刻呢?答案就在于品味橄榄时先涩后甘,食后让人回味无穷。正因如此,在众多水果中,我对橄榄的印象最为深刻。
橄榄树是我国特有的果树,为橄榄科常绿乔木,早在汉代已有栽培。《三辅图谱》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六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龙眼、荔枝、橄榄、千岁子、甘桔皆百余本。”福建闽清出产的檀香橄榄,被誉为“闽清三宝”之一,自唐代以来被列为贡品。
橄榄从生到熟,始终保持青翠的颜色,故而得名“青果”,又因其味先涩后甘,犹如忠言逆耳,所以又称“忠果”“谏果”“味谏”,如宋代黄庭坚的《谢王子予送橄榄》诗:“方怀味谏轩中果,忽见金盘橄榄来”。此外,还有青子、忠果、味谏、余甘、来子等之名,如郝经《橄榄》诗云:“半青来子味难夸,宜著山僧点蜡茶”。
在温州著名景点江心屿有一株植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橄榄树,迄今已有400余年的树龄,现位于温州博物馆围墙内,巍然挺拔,每年仍结果累累。据传,明代进士卓公为温州瑞安人,其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后人就栽此橄榄树以纪念其“秉性忠鲠,果敢净谏”的品性。橄榄主产于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等省(区),在浙江温州的瑞安、平阳也有栽培。橄榄有乌榄、白榄之分,乌榄适于制凉果或入菜食用,品种有油榄、秋乌等诸种;白榄最宜于鲜食,品种有汕头白榄、福建檀香槛、浙江丁香榄等。温州橄榄多为白橄榄,如平阳县塘川檀香橄榄,脆嫩少渣,味清甜;瑞安董夏为橄榄专业村,主要品种有长榄、檀香榄,鲜食或加工兼优,食之回味持久。
橄榄在百果中独成一味,初入口时又酸又苦又涩,而经过细嚼慢品后,便会苦尽甘来,满口生津,齿颊留芳,回味无穷。难怪宋代苏东坡在岭南品尝鲜橄榄后,赞曰:“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待得味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橄榄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盐渍橄榄、蜜饯橄榄、五香橄榄等。在闽广一带也有人把鲜橄榄加上食盐、生姜及辣椒一起捣碎,制成“橄榄盐”,用于早餐佐食,别有风味。
橄榄在民间被视为吉祥果品。在温州城乡,新春佳节之际凡有客登门,沏茶时,主人往往喜欢于茶中放两颗橄榄,谓之“元宝茶”。茶中添个橄榄,不仅使“元宝茶”茶汤溢香,倍添韵味,而且寓意新春吉祥如意,财源兴旺,图个吉利。
在回味橄榄风味中,也认识了橄榄营养和药用价值。橄榄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含钙量堪称百果之冠,比香蕉、苹果、柿子、桃子还多数倍,非常适于儿童和孕妇食用。中医学认为,橄榄味甘、涩、酸,性平,入肺、胃两经,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除烦醒酒、润肺利咽等功效,可治肺热干咳、咽喉肿痛、纳滞食积、鱼鳖中毒等。《本草纲目》说橄榄有“开胃下气、止烦渴、生津液、治咽喉疼”之功用。《滇南本草》认为橄榄能“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我国沿海渔民在煮河豚时,为了解毒,习惯放几枚橄榄在鱼锅中。橄榄还可治鱼骨鲠喉,《本草衍义》就有载:“嚼汁咽治鱼鲠。”
“个儿小小,头尾尖尖,初尝皱眉,再吃天颜。”橄榄亦食亦药,堪称佳品。(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疏利肝气,以引“浊毒”入土——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柴胡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柴胡性微寒,味苦。归肝、胆经。功效为和解表里、疏肝升阳。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药理试验证明,柴胡具有抗炎、解热、镇静、镇痛、镇咳及抗惊厥作用;可减轻肝损伤和促进胆汁分泌;具有降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以及溶血作用;具有抗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升高血糖、降低血中脂肪含量、抗辐射损伤等作用。有毒性。
《日华子本草》记载柴胡:“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珍珠囊》中曰:“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医学启源》记载:“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滇南本草》记载:“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
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习称“个青皮”;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瓣,晒干,习称“四花青皮”。青皮性温,味苦、辛。归肝、胆经。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功效。常用于治疗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癖,乳痈,食积气滞,脘腹胀痛等。药理试验证明,青皮可调整胃肠功能;祛痰平喘;利胆;保肝;抗休克;对心肌的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和自律性均有正性作用。
青皮大多数人都不陌生,青皮一般多是橘子皮经过加工而成的一种东西,而且具有理气健脾的作用,青皮是用来治疗消化不良的,是可以用来泡水喝的,一起喝的话不仅可以帮助消化,而且还具有化痰的作用,长期服用的话,也不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临床常用青皮做以下用途:
疏肝破气 两胁胀满或疼痛,气在某一处地方聚结,不能运行,需要疏肝破气,青皮可以用于气滞痰阻的疼痛。
消积化滞 青皮含有的挥发油能促进消化液分泌,还可以排除肠内积气,所以有消积化滞的功效。
青皮适合下面的人群:
肠胀气和术后腹胀、食欲不振的人,因为青皮能排除肠内积气,促进消化的作用。
患有慢性肝炎和慢性胆囊炎所致的两肋胀痛的人,因为青皮对肝气不舒、胸胁胀痛有辅助治疗作用。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青皮所含的挥发油可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收缩,有祛痰平喘的效果。
青皮泡水的功效:
青皮含升压有效成分左旋辛弗林乙酸盐,还含天冬氨酸、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果皮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右旋柠檬稀和柠檬烯。还含川陈皮素、橙皮苷、新橙皮苷等。
青皮禁忌:
气虚者慎服。
有汗者不可用。
老弱虚羸,尤宜全戒。
肝脾气虚者,概勿使用。
《本草纲目》记载青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本草图经》记载青皮:“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柴胡与青皮相配,以疏肝理气、调和肝脾、通络止痛。这是李佃贵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常见对药之一,常用于肝气犯脾导致脾失运化,浊毒内蕴等。
经典案例
某患者,女性,70岁。2018年9月6日初诊。诉剑突下胀满,按之压痛,右肋下偶有隐痛,眼干涩、疼痛,纳差,寐一般,大便日1行,质黏,舌体胖大,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诊断:(肝郁脾虚、浊毒内蕴型)肝郁。
治法:疏肝健脾、升清降浊。
方药:柴胡15g,升麻10g,青皮12g,陈皮9g,香附12g,元胡12g,黄芪15g,当归20g,党参9g,白术12g,白芍25g,茯苓20g,三七3g。14服,水煎服,日1剂。
14天后二诊:患者服用半月中药后,剑突下胀满好转,眼睛干涩、疼痛减轻,纳一般,寐可,大便日3~4次,质偏稀、黏,排便顺畅,舌体胖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中药处方调整为:于上方加广木香12g,鸡内金15g,百合20g,合欢花12g。14服,水煎服,日1剂。
又14天后三诊:剑突下按压疼减轻,右胁肋下隐痛消失,自觉无明显不适,纳寐可,大便日1~2次,质偏稀,舌体胖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中药处方在原方基础上略做加减。
按:本病以胃脘胀满、胁肋隐痛、大便不爽为主要症状。本症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等导致。肝经循胁肋,连接目系,肝气郁结故见胁肋隐痛,眼睛疼痛;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食少腹胀;浊毒内蕴,则便溏不爽,或溏结不调,质黏腻;浊毒蕴结伤及肝血,故见眼睛干涩;本例患者属于标实本虚阶段,主要是肝郁脾虚、浊毒内蕴。李佃贵教授以疏肝健脾、升清降浊为主要治法,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体悟
柴胡、青皮木药也,主疏泄,脾胃属土,主运化。土得木而达,故唯木药之性可疏土,土之特性可解郁。该患者由于浊毒之邪气侵袭肝经,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故选用柴胡、青皮等药,疏利肝气,以引浊毒入土,再以土之运化功能将浊毒之邪排出,所以上述患者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是排浊毒的正常生理反应。通过疏通气机以给邪出路。浊气不降,清气不升实为浊毒蕴结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故李教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化浊排毒的方法以达到升清降浊的目的,可谓别出心裁。(吴佳欣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贾苏杰 河北中医学院 赵阳 河北省隆尧县医院)
标签: 股票 |
|
|||
|
|
《重庆堂随笔》谓:柴胡主治正伤寒少阳证,为妇科要药。但不可概施温热,阴虚及阳越之体,若阴己虚者,阳方无依而欲越,更用升阳,是速其毙也。
王氏正疟、时疟说,统一了学派上的分歧,在实践中也是这样运用的。如王孟英《医学全书》中有,姚妾患疟,呕吐胁痛,畏寒不渴,苔色微白,与(治正疟的)小柴胡汤,三饮而瘳。又如孟英夫人、许某、朱妇诸疟证,治疗主方虽不同,但均配柴胡,此皆治疟之案。
其治杂病之用柴胡者,如书中罗某病伤寒,脉虚细己极,阴分太亏,予景岳法;以熟地、当归、酒炒白芍、炙甘草、橘皮、柴胡等药,方中以柴胡疏肝达郁,引邪外出。又有陈某类中、风温愈后,而痰逆不休,且兼呃忒。诊属气郁于肝,欲升而不能升,痰阻于肺,欲降而不能降。以柴胡配枳壳、蒌、薤,舒肝郁调升降而安,此皆用柴胡之例。
王孟英以正疟、时疟说,调和了叶、徐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实践中他对柴胡亦有所用。但《王氏医案》中记载的,多为救治温补误治之案,乃补偏救弊之举,己失去了应用柴胡的机会。总之,孟英发展了叶氏柴胡学说,但未能完全跳出叶氏之圈子。
为了更全面了解柴胡的运用,笔者兹选录几位贤哲论柴胡的意见,供参考。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谓:“柴胡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能舒肝行气,清泄胆火,枢转以透少阳外邪,“为疟疾主药”,不主张阴虚燥热之疟,代以青蒿。谓其退热“不必其寒热往来也”。
还指出若遇阴虚者,或热入血分者,不妨用润燥凉血之(熟地、生地)药佐之;若遇燥热者,或热盛于气分者,不妨多用润燥清火之(石膏、知母)药佐之,这样,则无伤阴劫肝之弊。谓治气分之虚,则以柴胡助之。张山雷谓锡纯之言,皆“从治验上发挥真理,”“必不欺人”。(张山雷《医集》)
张山雷对柴胡论之较详:谓柴胡主治略有二层。一为实邪,则外寒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还于表而邪自散;一为正虚,则清气之陷于阴分者,举而升之,使还其宅,而中气自振。此外,则有肝络不疏一证,见胁肋支撑,脐腹胀满等阳气不宣,木失条达所致之证,于应用药中加少许柴胡,以为佐使而作向导,奏效甚捷。此柴胡之真实功用,以外别无奥义。
他还指出濒湖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疼眩晕,目昏赤痛;景岳治肝胆火炎,胸胁结痛,少阳头痛,又皆囫囵吞枣,最易有抱薪救火之祸。冉雪峰称“山雷之说,颇能入理深谈,于治疗方面俾益不少。”(冉雪峰《医著全集》)
冉氏谓柴胡品种过繁,而“红柴胡辛温燥烈”,凡少阳火化较旺,及温热病用之,辄汗出烦渴,目赤耳聋谵妄。医林多以非伤寒正少阳不可用。故江浙叶、薛派视为鸩毒,相戒终身不用。又谓药市伪柴胡繁多,纷杂淆乱,人们认为“设病当清火散结,芳香疏利者,与其用辛燥伪柴胡,毋宁用清芬真青蒿为得也”。(冉雪峰《医著全集》)
徐荣斋《重订通俗伤寒论》中有:何廉臣谓,青蒿清芬透络,从少阳胆经领邪外出,虽较疏达腠理之柴胡力缓,而辟秽宣络之功,比柴胡为优胜,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
时贤沈自尹等所著《中医治则研究》论柴胡,谓:鉴于“江浙常说‘柴胡劫肝阴’,其实柴胡性质平和(意谓不劫肝阴)。”经证实慎用者有二:一是素有(慢性)胃病者,因柴胡含皂素量较高,对胃黏膜剌激易引起呕吐。二是素有高血压者,用柴胡升肝阳,易引起血压更为升高。还引缪仲淳“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法同所忌”之。其间对“升肝阳”似亦认可。
并谓柴胡与甘草为小柴胡汤与逍遥散共有的药。经研究发现,该二药治疗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脏损伤,能使肝脏的变性和坏死明显减轻,肝细胞内蓄积的肝糖原和核糖核酸含量大部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值显著下降,对实验性肝硬化动物,能明显阻止肝脂肪变性和纤维增生作用;己发生肝纤维增生的动物,可使肝纤维有不同程度的重吸收。可视为该方药治疗胸胁苦满的基础。
综上所述,孟英治疟用柴胡,虽较叶氏有所发展,仍未摆脱“柴胡劫肝阴”说。还衍化出“逍遥散最劫肝阴”、“素多抑郁,用柴胡则肝气愈升”诸论,将一些病情恶化或不治的病例,全归咎于柴胡,与指责江浙医生不辨证的“柴、葛、羌、防,随手浪用”之说一致。
笔者认为张锡纯论柴胡,诚乃可法可师。张山雷所论虽最详,几与孟英同一机杼。何、冉二氏亦无新义。唯近贤沈自尹氏之论最切实用,于创新中未离古,且多经实验所证明,这一指导思想,堪称今后中医研究工作的方向,也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有“与古为新”之妙。
时间:2019-12-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缪士毅
“南国青青果,涉冬知始摘”。每到冬天,我常回想起那走街串巷水果小贩的叫卖声:“卖橄榄!卖橄榄!”何以对此叫卖声如此记忆深刻呢?答案就在于品味橄榄时先涩后甘,食后让人回味无穷。正因如此,在众多水果中,我对橄榄的印象最为深刻。
橄榄树是我国特有的果树,为橄榄科常绿乔木,早在汉代已有栽培。《三辅图谱》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六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龙眼、荔枝、橄榄、千岁子、甘桔皆百余本。”福建闽清出产的檀香橄榄,被誉为“闽清三宝”之一,自唐代以来被列为贡品。
橄榄从生到熟,始终保持青翠的颜色,故而得名“青果”,又因其味先涩后甘,犹如忠言逆耳,所以又称“忠果”“谏果”“味谏”,如宋代黄庭坚的《谢王子予送橄榄》诗:“方怀味谏轩中果,忽见金盘橄榄来”。此外,还有青子、忠果、味谏、余甘、来子等之名,如郝经《橄榄》诗云:“半青来子味难夸,宜著山僧点蜡茶”。
在温州著名景点江心屿有一株植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橄榄树,迄今已有400余年的树龄,现位于温州博物馆围墙内,巍然挺拔,每年仍结果累累。据传,明代进士卓公为温州瑞安人,其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后人就栽此橄榄树以纪念其“秉性忠鲠,果敢净谏”的品性。橄榄主产于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等省(区),在浙江温州的瑞安、平阳也有栽培。橄榄有乌榄、白榄之分,乌榄适于制凉果或入菜食用,品种有油榄、秋乌等诸种;白榄最宜于鲜食,品种有汕头白榄、福建檀香槛、浙江丁香榄等。温州橄榄多为白橄榄,如平阳县塘川檀香橄榄,脆嫩少渣,味清甜;瑞安董夏为橄榄专业村,主要品种有长榄、檀香榄,鲜食或加工兼优,食之回味持久。
橄榄在百果中独成一味,初入口时又酸又苦又涩,而经过细嚼慢品后,便会苦尽甘来,满口生津,齿颊留芳,回味无穷。难怪宋代苏东坡在岭南品尝鲜橄榄后,赞曰:“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待得味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橄榄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盐渍橄榄、蜜饯橄榄、五香橄榄等。在闽广一带也有人把鲜橄榄加上食盐、生姜及辣椒一起捣碎,制成“橄榄盐”,用于早餐佐食,别有风味。
橄榄在民间被视为吉祥果品。在温州城乡,新春佳节之际凡有客登门,沏茶时,主人往往喜欢于茶中放两颗橄榄,谓之“元宝茶”。茶中添个橄榄,不仅使“元宝茶”茶汤溢香,倍添韵味,而且寓意新春吉祥如意,财源兴旺,图个吉利。
在回味橄榄风味中,也认识了橄榄营养和药用价值。橄榄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含钙量堪称百果之冠,比香蕉、苹果、柿子、桃子还多数倍,非常适于儿童和孕妇食用。中医学认为,橄榄味甘、涩、酸,性平,入肺、胃两经,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除烦醒酒、润肺利咽等功效,可治肺热干咳、咽喉肿痛、纳滞食积、鱼鳖中毒等。《本草纲目》说橄榄有“开胃下气、止烦渴、生津液、治咽喉疼”之功用。《滇南本草》认为橄榄能“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我国沿海渔民在煮河豚时,为了解毒,习惯放几枚橄榄在鱼锅中。橄榄还可治鱼骨鲠喉,《本草衍义》就有载:“嚼汁咽治鱼鲠。”
“个儿小小,头尾尖尖,初尝皱眉,再吃天颜。”橄榄亦食亦药,堪称佳品。(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疏利肝气,以引“浊毒”入土——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柴胡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柴胡性微寒,味苦。归肝、胆经。功效为和解表里、疏肝升阳。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药理试验证明,柴胡具有抗炎、解热、镇静、镇痛、镇咳及抗惊厥作用;可减轻肝损伤和促进胆汁分泌;具有降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以及溶血作用;具有抗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升高血糖、降低血中脂肪含量、抗辐射损伤等作用。有毒性。
《日华子本草》记载柴胡:“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珍珠囊》中曰:“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医学启源》记载:“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滇南本草》记载:“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
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习称“个青皮”;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瓣,晒干,习称“四花青皮”。青皮性温,味苦、辛。归肝、胆经。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功效。常用于治疗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癖,乳痈,食积气滞,脘腹胀痛等。药理试验证明,青皮可调整胃肠功能;祛痰平喘;利胆;保肝;抗休克;对心肌的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和自律性均有正性作用。
青皮大多数人都不陌生,青皮一般多是橘子皮经过加工而成的一种东西,而且具有理气健脾的作用,青皮是用来治疗消化不良的,是可以用来泡水喝的,一起喝的话不仅可以帮助消化,而且还具有化痰的作用,长期服用的话,也不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临床常用青皮做以下用途:
疏肝破气 两胁胀满或疼痛,气在某一处地方聚结,不能运行,需要疏肝破气,青皮可以用于气滞痰阻的疼痛。
消积化滞 青皮含有的挥发油能促进消化液分泌,还可以排除肠内积气,所以有消积化滞的功效。
青皮适合下面的人群:
肠胀气和术后腹胀、食欲不振的人,因为青皮能排除肠内积气,促进消化的作用。
患有慢性肝炎和慢性胆囊炎所致的两肋胀痛的人,因为青皮对肝气不舒、胸胁胀痛有辅助治疗作用。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青皮所含的挥发油可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收缩,有祛痰平喘的效果。
青皮泡水的功效:
青皮含升压有效成分左旋辛弗林乙酸盐,还含天冬氨酸、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果皮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右旋柠檬稀和柠檬烯。还含川陈皮素、橙皮苷、新橙皮苷等。
青皮禁忌:
气虚者慎服。
有汗者不可用。
老弱虚羸,尤宜全戒。
肝脾气虚者,概勿使用。
《本草纲目》记载青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本草图经》记载青皮:“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柴胡与青皮相配,以疏肝理气、调和肝脾、通络止痛。这是李佃贵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常见对药之一,常用于肝气犯脾导致脾失运化,浊毒内蕴等。
经典案例
某患者,女性,70岁。2018年9月6日初诊。诉剑突下胀满,按之压痛,右肋下偶有隐痛,眼干涩、疼痛,纳差,寐一般,大便日1行,质黏,舌体胖大,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诊断:(肝郁脾虚、浊毒内蕴型)肝郁。
治法:疏肝健脾、升清降浊。
方药:柴胡15g,升麻10g,青皮12g,陈皮9g,香附12g,元胡12g,黄芪15g,当归20g,党参9g,白术12g,白芍25g,茯苓20g,三七3g。14服,水煎服,日1剂。
14天后二诊:患者服用半月中药后,剑突下胀满好转,眼睛干涩、疼痛减轻,纳一般,寐可,大便日3~4次,质偏稀、黏,排便顺畅,舌体胖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中药处方调整为:于上方加广木香12g,鸡内金15g,百合20g,合欢花12g。14服,水煎服,日1剂。
又14天后三诊:剑突下按压疼减轻,右胁肋下隐痛消失,自觉无明显不适,纳寐可,大便日1~2次,质偏稀,舌体胖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中药处方在原方基础上略做加减。
按:本病以胃脘胀满、胁肋隐痛、大便不爽为主要症状。本症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等导致。肝经循胁肋,连接目系,肝气郁结故见胁肋隐痛,眼睛疼痛;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食少腹胀;浊毒内蕴,则便溏不爽,或溏结不调,质黏腻;浊毒蕴结伤及肝血,故见眼睛干涩;本例患者属于标实本虚阶段,主要是肝郁脾虚、浊毒内蕴。李佃贵教授以疏肝健脾、升清降浊为主要治法,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体悟
柴胡、青皮木药也,主疏泄,脾胃属土,主运化。土得木而达,故唯木药之性可疏土,土之特性可解郁。该患者由于浊毒之邪气侵袭肝经,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故选用柴胡、青皮等药,疏利肝气,以引浊毒入土,再以土之运化功能将浊毒之邪排出,所以上述患者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是排浊毒的正常生理反应。通过疏通气机以给邪出路。浊气不降,清气不升实为浊毒蕴结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故李教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化浊排毒的方法以达到升清降浊的目的,可谓别出心裁。(吴佳欣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贾苏杰 河北中医学院 赵阳 河北省隆尧县医院)
标签: 股票 |
|
|||
|
|
《重庆堂随笔》谓:柴胡主治正伤寒少阳证,为妇科要药。但不可概施温热,阴虚及阳越之体,若阴己虚者,阳方无依而欲越,更用升阳,是速其毙也。
王氏正疟、时疟说,统一了学派上的分歧,在实践中也是这样运用的。如王孟英《医学全书》中有,姚妾患疟,呕吐胁痛,畏寒不渴,苔色微白,与(治正疟的)小柴胡汤,三饮而瘳。又如孟英夫人、许某、朱妇诸疟证,治疗主方虽不同,但均配柴胡,此皆治疟之案。
其治杂病之用柴胡者,如书中罗某病伤寒,脉虚细己极,阴分太亏,予景岳法;以熟地、当归、酒炒白芍、炙甘草、橘皮、柴胡等药,方中以柴胡疏肝达郁,引邪外出。又有陈某类中、风温愈后,而痰逆不休,且兼呃忒。诊属气郁于肝,欲升而不能升,痰阻于肺,欲降而不能降。以柴胡配枳壳、蒌、薤,舒肝郁调升降而安,此皆用柴胡之例。
王孟英以正疟、时疟说,调和了叶、徐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实践中他对柴胡亦有所用。但《王氏医案》中记载的,多为救治温补误治之案,乃补偏救弊之举,己失去了应用柴胡的机会。总之,孟英发展了叶氏柴胡学说,但未能完全跳出叶氏之圈子。
为了更全面了解柴胡的运用,笔者兹选录几位贤哲论柴胡的意见,供参考。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谓:“柴胡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能舒肝行气,清泄胆火,枢转以透少阳外邪,“为疟疾主药”,不主张阴虚燥热之疟,代以青蒿。谓其退热“不必其寒热往来也”。
还指出若遇阴虚者,或热入血分者,不妨用润燥凉血之(熟地、生地)药佐之;若遇燥热者,或热盛于气分者,不妨多用润燥清火之(石膏、知母)药佐之,这样,则无伤阴劫肝之弊。谓治气分之虚,则以柴胡助之。张山雷谓锡纯之言,皆“从治验上发挥真理,”“必不欺人”。(张山雷《医集》)
张山雷对柴胡论之较详:谓柴胡主治略有二层。一为实邪,则外寒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还于表而邪自散;一为正虚,则清气之陷于阴分者,举而升之,使还其宅,而中气自振。此外,则有肝络不疏一证,见胁肋支撑,脐腹胀满等阳气不宣,木失条达所致之证,于应用药中加少许柴胡,以为佐使而作向导,奏效甚捷。此柴胡之真实功用,以外别无奥义。
他还指出濒湖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疼眩晕,目昏赤痛;景岳治肝胆火炎,胸胁结痛,少阳头痛,又皆囫囵吞枣,最易有抱薪救火之祸。冉雪峰称“山雷之说,颇能入理深谈,于治疗方面俾益不少。”(冉雪峰《医著全集》)
冉氏谓柴胡品种过繁,而“红柴胡辛温燥烈”,凡少阳火化较旺,及温热病用之,辄汗出烦渴,目赤耳聋谵妄。医林多以非伤寒正少阳不可用。故江浙叶、薛派视为鸩毒,相戒终身不用。又谓药市伪柴胡繁多,纷杂淆乱,人们认为“设病当清火散结,芳香疏利者,与其用辛燥伪柴胡,毋宁用清芬真青蒿为得也”。(冉雪峰《医著全集》)
徐荣斋《重订通俗伤寒论》中有:何廉臣谓,青蒿清芬透络,从少阳胆经领邪外出,虽较疏达腠理之柴胡力缓,而辟秽宣络之功,比柴胡为优胜,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
时贤沈自尹等所著《中医治则研究》论柴胡,谓:鉴于“江浙常说‘柴胡劫肝阴’,其实柴胡性质平和(意谓不劫肝阴)。”经证实慎用者有二:一是素有(慢性)胃病者,因柴胡含皂素量较高,对胃黏膜剌激易引起呕吐。二是素有高血压者,用柴胡升肝阳,易引起血压更为升高。还引缪仲淳“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法同所忌”之。其间对“升肝阳”似亦认可。
并谓柴胡与甘草为小柴胡汤与逍遥散共有的药。经研究发现,该二药治疗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脏损伤,能使肝脏的变性和坏死明显减轻,肝细胞内蓄积的肝糖原和核糖核酸含量大部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值显著下降,对实验性肝硬化动物,能明显阻止肝脂肪变性和纤维增生作用;己发生肝纤维增生的动物,可使肝纤维有不同程度的重吸收。可视为该方药治疗胸胁苦满的基础。
综上所述,孟英治疟用柴胡,虽较叶氏有所发展,仍未摆脱“柴胡劫肝阴”说。还衍化出“逍遥散最劫肝阴”、“素多抑郁,用柴胡则肝气愈升”诸论,将一些病情恶化或不治的病例,全归咎于柴胡,与指责江浙医生不辨证的“柴、葛、羌、防,随手浪用”之说一致。
笔者认为张锡纯论柴胡,诚乃可法可师。张山雷所论虽最详,几与孟英同一机杼。何、冉二氏亦无新义。唯近贤沈自尹氏之论最切实用,于创新中未离古,且多经实验所证明,这一指导思想,堪称今后中医研究工作的方向,也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有“与古为新”之妙。
夜晚的时候天空飘起了零星的雪花,到了天明,竟又停了,地面上一点雪的踪迹也找不到。我从植物园门口走过,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寻香而去,惊奇地发现在这般寒冷的日子,佩兰仍旧开着淡红色的花,与周围的枯枝落叶形成一种巨大反差,不禁生出一种敬畏之心。
佩兰属于菊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佩兰茎叶入药,味辛、性平,归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之效,可用于治疗湿浊中阻所致脘脾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以及湿温初起等引起的发热倦怠、胸闷不舒之症。
佩兰在我国栽种历史悠久,《中国植物志》中记载在湖南长沙西汉初年马王堆古墓中就曾发现有佩兰的瘦果及碎叶残片。用佩兰煎水沐浴,古时就有这样的风俗。《开宝本草》中记载:“煮水以浴,疗风”,具有开窍提神、祛风止痛的作用。同时古时人民也用佩兰来做枕头,将佩兰置于枕芯做内枕,可起到芳香行散、开窍提神之功。因此佩兰又被称为“醒头草”,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就有装有佩兰的香枕。同时,人们还将佩兰用来护发。《本草拾遗》中记载:“兰草生泽畔,妇人和油泽头,故云兰泽。”将佩兰和油混在一起,让头发变得更加有光泽。《本草纲目》中也记载:“离骚言其绿叶紫茎素枝,可仞可佩可藉可膏可浴。”
我对佩兰是有特殊感情的,一见到佩兰就会想起外婆。我的外婆人很好,特别温柔,脸上总带着温暖的笑容,说起话来不急不慢,柔声细语。小时候去外婆家,是最幸福的时光。印象中经常吃一种油烙饼,别人家都是在上面撒上一层葱花,外婆却把一种植物的叶子切碎了和葱花一起撒在饼上,吃起来有些微微发苦,而且有一种怪怪的味道,我倒是不喜欢这个味儿。但外婆说吃了这个能够顺气,心情会变好,我就愉快地吃了。多年以后,当我考入中医药大学之后才知道,当年那带有怪味道的草叶竟然是佩兰的叶子。《黄帝内经》里面的“兰草汤”单用一味佩兰,讲的就是它化湿调气之功,用来治疗口甘、中满。外婆虽然没有专业的中药知识,却在生活中经常运用,现在回想起来,外婆大概就是我的本草学启蒙老师。
佩兰永芬芳,在这初冬时节万物凋零,而它依然香味隽永,同外婆一起永久地铭记在我心中。(邓海祥 河南中医药大学)
古今文人墨客经常借中药吟诗作赋,不仅格律规整,而且寓意贴切,妙趣天成。
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就是一首中药谜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谜底蕴藏了7味中药名,依次是白头翁、怀熟地、当归、远志、栀子、含笑、问荆。寓意深长,耐人寻味。
宋代岳飞《满江红》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就是隐射了中药当归、远志。
明代文人祝枝山聚宴赋诗,乐不思归,深夜仆人迎接,手提灯笼,他触景生情,遂用中药吟诗一首:“淡竹枳壳制防风,内藏红花正当中。熟地不须用半下(夏),生地车前仗此翁。”诗中蕴含中药名淡竹叶、枳壳、防风、红花、熟地、半夏、生地、车前草、白头翁,同时道出了谜底“灯笼”的结构、用途,可谓工巧神奇。
明代冯梦龙写过一首题为《药名》的谜语诗:“农夫日落出耕田,行到溪边无渡船。且在溪边睡一觉,衰衣箬笠护头边。”作者巧妙地把四味中药藏于诗中,谜底是黑牵牛、当归、缩砂仁、防风,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农民月夜耕田,夜以继日地辛劳,风餐露宿的悲惨生活景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切之情。(赵玉林 山西省阳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具有讽刺意义的中药联
古代常有文人墨客把含有数字的中(成)药名巧妙地写成对联,别有一番情趣,令人拍手叫绝。
清朝末期,某地有一姓陈的药贩子,靠走街串巷贩药赚了不少钱。陈某有钱后,想过一下官瘾,但知道自己腹中墨水太少,走科举之路是行不通的。于是他挖空心思,花了几万两银子,从朝廷里买了个“五品官”头衔。虽有名无实,但一有热闹的机会,陈某就穿上天青色的“五品服”向众人炫耀。有一年春节时候,他请人为其撰写一副春联。写春联的人知道他的底细,提笔一挥就写成了“五品青天服,六味地黄丸”。陈某不知是讥讽,反而认为写得惟妙惟肖,便堂而皇之地贴在门前,邻里见之无不哑然失笑。
肾是人的“先天之本”,六味地黄丸恰恰是滋补肾阴的中药。“肾”与“身”正好是谐音,肾虚意即身虚也。由此可见,这副对联妙就妙在用对比、相承、谐音的手法,毫不留情地讽刺挖苦了这个“五品官”的虚荣心,暗中寓意先天不足,腹内空空,不学无术,巧妙地剥开了“青天服”包裹中的灵魂的卑微,所以是一副很有讽刺意义的中药数字对联。(赵玉林 山西省阳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华佗巧识药方谜
赵玉林 山西省阳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东汉名医华佗与曹操有同乡之谊,但华佗在曹府行医时,曹操曾以药谜为难华佗。有一回,曹操想考华佗的才华,特写了一首诗,叫主簿杨修送给华佗,诗曰:
胸中荷花,西湖秋影,
暗空夜珠,初入其境。
长生不老,永远安宁,
老娘获利,警惕家人。
五除三十,假满期临,
胸有大略,军事难混。
医生接骨,老实忠诚,
无能却技,药店关门。
华佗看后,对杨修微微一笑,说:“丞相考我也!”但他马上提笔直书,写下一张药方,托杨修转交曹操。
曹操阅后大喜,称赞道:“华佗真是名不虚传!”原来,曹操写的乃是一首中药谜语诗,每句隐射一味中药,华佗的药方即为谜底,依次是:穿心莲、杭菊、满天星、生地、万年青、千年健、益母草、防己、商陆、当归、远志、苦参、续断、厚朴、白术、没药。(赵玉林)
傅山对药联交友
山西名医傅山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才华过人,经常用中药名及方剂作对。一天,有人慕名而来,试探虚实。
来者一进门见药架上的成药随口吟道:“红娘子生天仙子一副生化汤。”傅山见来人出对,知其用意,随即应道:“女贞子产刘寄奴二包指迷散。”来人顿感傅山思维敏捷,对得工巧。他看了看纵横成方的药斗,又出上联:“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斩草寇百合不愧将军国老。”此上联用了八味中药。傅山听了微微一笑,从容应对,曰:“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真是对得生动巧妙,形象逼真,仿佛给人们展现了一副古代英雄鏖战厮杀的战斗场面。
来人也是一位名医,听了傅山的应对后,更加敬仰他的医术和文采。傅山立即请客人入座饮茶,畅谈岐黄,纵论医药文化,甚为投机,遂联对交友。
傍晚宴毕上路,傅山笑着说:“生地变熟地常望合欢。”又是三味中药名联句。老中医拉着傅山的手,依依不舍道:“望月乘夜明定来夜交。”这时,日以西沉,玉兔东升,故用望月砂、夜明砂、夜交藤三味中药答谢,真可谓此时此地,珠联璧合,情谊深长。(赵玉林 山西省阳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佛印妙对苏小妹汤药带出灵感来
一天,苏小妹生病了,哥哥苏东坡为她煎药,可巧,佛印和尚来访苏东坡。苏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和尚饮茶聊天,竟然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送药。
苏小妹见哥哥和佛印和尚闲聊,很久没送药过来,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以“葫芦”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大为不敬。苏东坡晓得小妹的脾气,知道她生气了,连忙为她去送药。佛印可就苦了,既挨了骂,还要对下联,但思来想去,一时难以答对。忽然,抬头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纱帐,正要给苏小妹喂药,于是猛地触动灵感,立即对曰:“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将药汤喝了个精光。(赵玉林 山西省阳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袁枚巧对堂鼓联
清代乾隆年间,浙江钱塘诗人袁枚任江宁知县。一天午后,袁枚信步出游,来到一座古寺前。老和尚将他请到禅房,让座敬茶,说:“久仰大人才名,今日赐步小庙,不知大人肯枉驾随贫僧去看一样东西么?”
袁枚笑着点头,随老和尚来到天井边。老和尚揭开一个铁罩,只见一面半掩半露于尘土瓦砾之间的堂鼓,这面堂鼓颇有来历。
宋金两军在牛头山交战时,岳飞命牛皋突围催粮。牛皋平素性子急,一到扬州便锏击堂鼓。后来,岳飞被奸臣残害后,这面鼓便成为历史的见证被保存下来。传到老和尚的祖师手里,他看破红尘,携鼓奔回故乡江宁,愤然出家当了和尚。有一天深夜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藏鼓楼突然坍塌,鼓架折损,堂鼓在瓦砾中半露半埋。老祖师深感世道沧桑,慨叹不已,悠然吟出一阕上联,没来得及续出下联便圆寂了。临终前,他给老和尚留下遗言:“务必求人对出下联,才能取出堂鼓,修复藏鼓楼。”
袁枚听罢,问道:“老祖师的上联是怎么写的?”老和尚随口念了出来:“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这上联虽然只寥寥11字,但既是状物写实,又嵌以两味中药名。袁枚沉思良久,一时未觅到佳句。忽然,寺外灯笼闪烁,原来是家人带着几个衙役寻袁枚来了。袁枚豁然开朗,说:“有了!可以了却你师祖的遗愿了!”然后,他指着熠熠闪光的灯笼,吟出了下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上下联共22个字,不但对仗工整,朗朗上口。还嵌入了陈皮、半夏、枳壳、防风四味中药,由此而成了传颂千古的佳作。(赵玉林 山西省阳城县第二人民医苑)
老中医出题考徒弟
传说一位中医从不收弟子,后来因为实在忙不过来,只好开始收徒。但在他收徒弟时先出了10个比较简单的中药谜,即每4个字打一味中药。它们是:月中神树、红色顾问、五月初五、苦熬三九、剧院灯熄、人工育珠、警惕家人、机构繁多、大雪纷飞、穿林而过。结果,有人很快猜出了答案:桂枝、丹参、半夏、忍冬、台乌(天台乌药)、附子、防己、百部、天花粉、木通。
这位中医又出了较难的10个中药谜:冰碑、故乡、黑龙江、金日遍野、空心树、长辣椒、珍珠蚌、如来的巴掌、此曲只应天上有、白发老汉。没曾想,那人又知道了答案:寒水石、熟地、川乌、地黄、木通、细辛、贝母、佛手、神曲、白头翁。于是,这个年轻人理所当然地成了这位中医的爱徒。
有一后生欲拜一位老郎中为师学艺,老郎中却要先考考后生。他先说出一副对联“九死一生救阿斗,昭君出塞到番邦”,横批是“立起沉疴”。而后老郎中捻须笑道:“此联内含四味中药,横批则是一位古人姓名,你若能猜得出,我便收你为徒。”后生略思片刻,胸有成竹地回答:“这有何难?九死一生是独活,阿斗是使君子;昭君出塞乃王不留行,番邦即生地。横批系汉朝大将军霍去病。师父,不知徒儿所答对否?”老郎中听罢大喜,伸出拇指夸道:“回答完全正确!自今日起,我正式收你为徒。”(赵玉林 山西省阳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苏小妹制谜试佳婿
苏小妹三难新郎之事可谓妇孺皆知,但其还有一则婚前制谜试佳婿的佳话跟中药有关。
相传苏小妹乃苏洵之幼女,才思敏捷,豁达不羁,常以诗联难人为乐,虽“花信之年”犹待字闺中,阖家均为此事发愁,长兄苏东坡尤为关注,而苏小妹则非才子不嫁。
秦观,字少游,高邮人,品性善良,才貌双全,乃苏门四学士之一,对苏氏门第及小妹之才仰慕已久。某日,苏东坡以秦观向小妹荐之。小妹曾见秦观其人,又久闻秦观才名,因而长兄此言令小妹有所心动,然小妹又恐秦观名不副实,思一试之后方可定夺,苏东坡遂与秦观商量,并约定日期应试。
届时,秦观衣冠楚楚,翩然而至。谁料所出题目既非大块文章,亦非诗词曲赋、楹联等,而是猜灯谜,并限一个时辰内猜出。谜面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五绝诗一首: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谜底每句有三味中药名。
秦观虽博学多才,但对中药却知之甚少,一时不知所措。苏小妹在帘后正襟危坐监考,苏东坡在一侧也爱莫能助。半个时辰已过,秦观仅猜出泽泻、合欢等几味药材。时虽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秦观却如坐蒸笼,汗流浃背,频频啜茶以掩饰焦虑,因饮水过多而内急,遂请求出外方便,小妹令苏东坡伴行“监视”。
苏东坡乘机予以点拨,秦观茅塞顿开,回庭后便奋笔疾书,一口气写出九种中药名,最后一种药名无论如何也破解不了,于是又陷入尴尬境地。此时佛印和尚来访,见秦观窘景,觉得莫名其妙。苏东坡附耳低言,佛印便朝秦观施礼,并喊道:“此地幸会,可喜可贺,阿弥陀佛!”佛印这一喊,倒提醒了秦观。秦观连忙毕卷,由苏东坡转交小妹,陪佛印品茗去了。
小妹接过答卷一看,字迹遒劲挺秀,先有三分喜欢。细审谜底:泽泻、甘露、滴滴金;生地、见风青、三凡弟;君子、女贞、合欢花;生姜、上甲、一见喜。这12味中药虽不十分贴切,倒也有可取之处。(赵玉林 山西省阳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解缙巧对中药联
明代文人解缙,少年时即善吟诗作对,人称奇才。
一次,解缙去药店买药,老板接过药单,边看边出一上联:“半夏当归生地何如熟地好?”解缙随口回答:“千年独活红参自比白参差。”老板又出一联:“冬虫夏草九香皮,”解缙接着对道:“玉叶金花一条根。”老板一听,暗想这孩子竟然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且又有广博的医药知识,实在难得。最后老板指着药架说:“本店熟地经营利生五倍,”又是一条药名联。解缙向老板作了一个揖,祝贺道:“宝号怀山贸易财发千金。”老板大喜,亲自送出门外。
解缙后官致翰林大学士,主持编修《永乐大典》曾写过许多中药名联,现择妙联一副供欣赏: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生秋香。
此幅对联初看极平常,并无别致惊人之语,但细一琢磨品析,方知“柳暗花明”之妙,实属一幅奇联妙对。奇在何处?奇在上联的蒲、桃两种药用植物名,恰好与第三种药用植物名“葡萄”谐音,而蒲属草本植物,桃和葡萄属木本植物,故“草本”在前,“木本” 在后,以相呼应。巧在何处?巧在下联中,梅和桂也是两种植物药名,恰好与第三种“玫瑰”药用植物也是谐音。梅花于冬末春初开放,桂花与玫瑰花于夏初开放,故照应上句“春生秋香”。真可谓对得奇巧奥妙,名不虚传。(赵玉林 山西省阳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苏东坡的中药诗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熟谙医理,通养生之道。苏东坡关心百姓疾苦,在杭州设立公立医院,为民治病,搞饮水工程,清洁水源,保护人民健康,还建议他的好友广州太守筹集基金,仿杭州做法建立公立医院。
苏东坡平时喜欢阅读医学书籍,为药草写诗词,说明药性、品质,宣传药理知识,一生写了不少有关中药的诗词。他懂医通药,尤擅长食疗,把收集的方剂著成方书《苏学士方》《圣散子方》,并有精彩故事流传下来。
北宋史学家刘贡父请苏东坡等文人学士喝酒,苏东坡的弟子有事找他回家,苏东坡便起身告辞,此刻刘贡父正喝得高兴,欲意挽留,笑曰:“幸早里,且苁蓉。”苏不假思索答道:“奈这事,须当归。”在座的宾客听见这般对答,都称赞他俩才智过人,出口成对。刘贡父的出句表明的意思是:时间还早,不要着急。句中包含了三味水果和一味中药,即杏、枣、李和肉苁蓉。苏东坡答句的意思是:怎奈这事,必须我回去处理。六字中也有三果一药,即奈(苹果的一种)、蔗、柿和当归。
苏东坡是大文豪,写诗随手拈来,写药草诗也是如此。北宋时期民间食用黄芪粥,苏东坡就此写了一首黄芪诗:“孤灯照影日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发敲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东方烹狗阳初动,南阳争牛到作团,老子从来兴不浅,向隅谁有满堂欢。”他写诗赞薏苡仁:“不谓鹏狄姿,中有药与粮,春为芡珠园,炊作菰米香。”他给赤小豆写了《红豆》诗:“绿畦过骤雨,细束小红霓,锦带千条结,银刀一寸齐。贫家随饭熟,饷客借糕题,五色南山青,几成桃李溪。”被贬谪海南后,他为槟榔写的诗是:“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
·写菖蒲
苏东坡写的药草诗流传下来的不少,如写菖蒲。苏东坡的弟弟苏子由善养菖蒲。有一次,盆中菖蒲忽然开花,人以为瑞,苏东坡遂作诗咏之:“春荑夏英两须臾,神药人间果有无。无鼻何由识薝卜,有花今始信菖蒲。芳心未饱两峡蝶,寒意知鸣几蟪蛄。记取明年十二节,小儿休更镊霜须。”他在《石菖蒲赞并序》中说:“凡草木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唯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联络,苍然于几案间,久更可喜,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侣,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
·写生姜
有一次,苏东坡与好友姜至之等人饮酒,高兴之时,姜至之提议行酒令,并且要说出座中客人是哪味中药名。姜至之指着苏道:“你就是药名‘紫苏子’。”苏东坡答:“您的名字也是药名,不是半夏,就是厚朴。”姜问其故,苏说:“如果不是半夏、厚朴,何以说‘制之’?”古代医家经验,半夏与厚朴用姜汁炮制。苏东坡的诗词中多次提及生姜,如“先让姜芽肥胜肉”“故人兼致备芽姜”等。《东坡杂记》里说:“予昔监郡钱塘,游净慈寺,众中有僧号聪药王,年八十余,颜如渥丹,目光迥然。问其养生之道,答曰:‘余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
·写芍药
苏东坡有诗云:“扬州近日红千日,自是风流时世妆。”赞美扬州芍药为天下之冠。蔡繁卿任扬州太守时,每年要举办万花会,展出的芍药有千万余枝,这些花都是从民间搜罗的,“既残诸园,又吏因缘为奸,民大病之”。后来,苏东坡到扬州就任后,问起民间疾苦,都说万花会是扰民的一大害。苏东坡体察民情,万花会从此不再举办了。
·写茯苓
苏东坡是制作茯苓饼的能手,写有《服茯苓赋》。《东坡杂记》里记述了服食茯苓饼的功效和制作方法:“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次乃生长要诀。”
·写栗子
苏东坡晚年患腰腿痛,因他懂医理,养成食栗的习惯,每天早晚把鲜栗子放在嘴里咀嚼,然后分几次慢慢吞咽。久而久之,就治愈了腰腿痛,并写下了《栗》诗:“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写凌霄花
宋代杭州西湖藏春坞门前有两株古松,凌霄花攀附其上。有位叫清顺的诗僧常常在树下午睡。其时,苏东坡任杭州郡守。有一天来访,正碰上清风吹落了不少凌霄花朵,清顺指着落花向苏东坡索词。苏东坡不假思索,即兴吟道:“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湖风轻吹,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颤红轻,时堕凌霄百尺英。”
·写菊花
苏东坡的咏菊诗不少,其中尤以“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更无花”为最著。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黄州菊案”,说的是苏东坡与王安石关于菊花是否落花的争论。传说王安石有几次外出,几案留有一首未成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往谒未遇,见王安石的未成诗,遂添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其实是因为菊花的品种不同,有的会落花,有的不会落花。(赵玉林 山西省阳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