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风非风,阳气大亏

(2023-01-26 05:18:26)


时间:2020-04-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曾剑锋

 

  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风”最早出现于《素问·风论》的“饮酒中……入房汗出中风” ,但不是病名。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首次将“中风”作为病名提出。

  《灵枢·九宫八风》记载:“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两汉时期仲景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华佗曰:“心脾俱中风,则舌强不能言也,肝肾俱中风,则手足不遂也。”宋陈无择认为:“人中邪风,鲜有不致毙者。”先秦至两宋的医家均认为“中风”之病因乃外风所致;金元时期医家发现“小续命汤”治中风无效,则出现丹溪的“痰湿生热”,东垣的“本气自病”,完素的“心火暴甚”,大多认同内因致中风的观点;明清时代景岳提出“中风非风”而是“气血亏虚”的观点,叶天士提出“血虚不荣筋骨,内风袭络”的见地,王清任提出“气虚血瘀”的看法,近代张锡纯提出“脑充血”与“脑缺血”的见解。自先秦到近代,划为“外风”“内风”“气血两亏致瘀”及“脑充血与缺血”四个不同的认识阶段。而笔者的观点是:“中风非风,阳气大亏”。

  典型病例

  钱某,女,72岁,2011年10月17日初诊。患高血压约15年,常吃降压药控制病情,多年来,因高血压,顽固性头痛眩晕,胃痛等,在多家医院治疗,症状均未改善,吃黄芪口服液和古汉养生精,症状有所缓解。2011年10月16日上午10时,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口眼歪斜,眩晕,站立不稳,昏倒在地,语言謇涩,右半侧瘫痪,17日中午12点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磁共振检查,头部左边严重脑梗,小便频数清长,大便干燥,3天未解,早起问话时神志略清,但不能说话,纳差;下午5~7点开始神志不清,脉沉细缓而无力,舌淡嫩,苔白厚腻,舌左边瘀斑瘀点较多。

  诊断:中风(阳气大亏并大气下陷)。

  方药:自拟大温阳补气汤方合升陷汤以温里升阳,大补元气。药用红参(另煎兑服)50g,党参50g,炙黄芪250g,白术30g,山药30g,升麻20g,柴胡20g,桔梗20g,蜂蜜50g(冲服),茯苓20g,制附子80g(先煎3小时),肉桂20g(后下,煎20分钟),干姜20g,大枣35g,熟地30g,阿胶30g(烊化),川芎30g,鸡血藤50g,炙甘草30g。3剂,煎2次混合,均分4次,饭后半小时冷服。

  食疗方:筒骨、排骨、猪肚、土鸡任选一种,加制附子20g,党参20g,龙眼30g,山药30g,红参30g,生姜5片,胡椒粉1g,炖汤喝。

  口服:复方丹参片、血塞通片、毛冬青片,用量按说明加50%量服用。

  10月20日2诊:体温36.4,BP:160/90mmHg,脉沉细稍有力,口眼歪斜好转,躺在床上手脚能上抬50cm左右,小便减少,大便正常,眩晕消除,其他症状仍然存在,无新症产生。方药:原方去柴胡、桔梗,加毛冬青60g,红花20g,三七粉20g。

  10月25日3诊:体温:36.7,BP:150/85mmHg(停服降压药),脉沉缓稍有力,大小便正常,但只能听清50%左右,神志清醒,舌部瘀血点条消失大半。方药:中药去升麻,附子减40g,黄芪减100g,去肉桂,加丹参30g。输液用药不详,续用5天。

  10月30日4诊:体温:36.8,BP:130/80mmHg,后期只需保养调理即可。自拟小温阳补气汤方:党参30g,炙黄芪100g,白术20g,山药20g,升麻20g,茯苓20g,制附子30g(先煎90分钟),桂枝20g,熟地20g,川芎20g,鸡血藤30g,黄精20g,炙甘草20g。5服,水煎服。

  医嘱:以后不宜过于劳累,生活稍注重营养,起居有规律,善后收功。

  按:“中风”非风,乃阳气大亏也,故立“大温阳补气汤”以治之,气为一身之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血虚则不仁,气虚则不用。”所以半身不遂之病因,既非外感中风(因无表症),又非内痰火郁滞(无痛症),而是气虚不用所致。气既是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气生万物,又是人体各种功能的动力,气大亏,推动无力,头为身之末端,推动之力更弱,故头部血管瘀阻梗塞,因此必用大量中药红参、党参、炙黄芪、白术、山药、蜂蜜、大枣、炙甘草大补气血而修复气的推动功能,以治其本,为君药;血为气之母,故用大量熟地、阿胶、龙眼与食疗补中化血,补母载气,充养脑神经脉,为臣药;大量刺五加、红花、丹参针剂与川芎、鸡血藤、毛冬青、三七粉、红花、丹参片、血塞通片、毛冬青片、芪参胶囊活血化瘀通梗,为佐药;升麻、柴胡、桔梗质轻性升,可将下陷之阳气提升至中上焦,气性属浮,火促气行,故伍附、姜、桂,温里生火以助提升之功,使诸药直达病灶而消除眩晕与眼、嘴、手、脚障碍,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大补元气、温阳化瘀通络之功效,使各种障碍功能恢复正常,所以该患者从“中风”至恢复正常,用时15天左右。临床以辨证论治为准,不可随意效仿。 (曾剑锋)

针刺四穴可治脑卒中后足内翻

 (2023-08-12 15:00:59)[编辑][删除]

摘自2023-8-11中国中医药报
蔡晓刚 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
足内翻是脑卒中后肢体瘫痪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痉挛期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组成部分,也是制约步态和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西医学认为这是由于脑实质的器质性损伤,导致肌肉牵张反射的控制紊乱,引起伸趾肌、胫骨前肌及腓骨长短肌肌力减弱,屈趾肌、胫后肌及小腿三头肌痉挛,从而导致小腿及踝关节周围肌群协调性失衡,最终导致足内翻。足内翻致使患者患足与地面接触不良,重心向前移动有困难,跨步和步频、步速降低,当患者前移时产生典型的足趾拖拽,影响步行,增加了跌倒、摔伤的风险。
病因病机
中医学将脑卒中后足内翻归属于“筋痹”“痉证”“拘挛”范畴。《素问•痹论》指出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灵枢•邪客》言:“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脉经•平奇经八脉病第四》云:“阴跷脉急,当以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阳跷脉急,当以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足内翻多出现在脑卒中后恢复期,患者久病,气血阴阳不相协调,筋脉失养,气血瘀阻,从而阴跷脉出现阴急阳缓、阴阳失去平衡的状态。
治疗操作
取阴陵泉、三阴交、足临泣、阳陵泉。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并将所选穴位处暴露,常规消毒后,按阴陵泉、三阴交、足临泣、阳陵泉顺序,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尖向足后跟方向约50度刺入阴陵泉1.2寸、三阴交1寸,施以缓慢提插泻法,以针感向足部传导、可见足部抽动为佳。直刺足临泣1寸,施以缓慢提插补法,以可见足背伸、足趾外展抽动为佳。直刺阳陵泉1.2寸,施以缓慢提插补法,以针感向膝、足部上下传导,可见足部抽动为佳。留针30分钟后起针,每日1次。连续针刺5天,休息2天后再如法针刺5天。针刺15次为1个疗程。
方义解读
足太阴脾经合穴阴陵泉是人体祛湿要穴,有健脾消肿、理气活血、通经活络功效。《针灸大成》载:“(筋之会穴)阳陵泉主膝伸不得屈,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足筋挛。”足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可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濡养筋脉。从西医解剖学角度来讲,针刺阴陵泉、三阴交能松解痉挛肌群,针刺阳陵泉可提高拮抗肌群的肌力,从而恢复两组肌群协调均衡,减轻足内翻。《针灸大成》说:“手足中风不举,麻痛发热拘挛……筋牵……临泣针时有验。”《医宗金鉴》云:“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针入临泣病可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武连仲认为:“足临泣者,善治(足)挛萎(包括足内翻、足外翻、足下垂等足踝运动功能障碍疾病)。”从解剖位置上来说,足临泣临近趾短伸肌肌腱、第三腓骨肌腱、腓骨长肌肌腱等伸肌肌腱,针刺该穴位可激发足三阳经经气,有利于恢复足踝部伸肌力量,缓解足踝部内曲挛急。针刺四穴,可达到抑阴扶阳、舒经通络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足踝动作平衡恢复。

[转载]大脑功能定位存在的问题

   大脑的大致区域功能被定位出来,语言区、视觉感知区、听觉区、记忆相关区等。似乎通过这种定位,大脑的功能正一步步揭开,但是有些区域却一直处于比较模糊的边缘地带。依靠功能定位能完全地将大脑的功能揭开吗?由于人为的分类和对“功能”认识的肤浅化,这种人为的功能定位并不能将大脑问题揭示清楚。相反,只有从人脑信息处理机制出发研究大脑功能,相对弱化大脑功能分区,才能更好地研究清楚大脑的整体工作机理和功能。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大脑功能区域定位,而是将功能区域定位作为研究人脑功能机制的一个辅助手段,而不是关键手段。

信息处理的分类与分级。信息处理的分类是指将不同感觉输入信号和不同运动控制输出信号分别进行分类研究,由于这种天然的分类,其功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人脑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也肯定具有一定的联系。在越低级别的层面,相互之间越独立,在越高级别的层面,相互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到了顶层,任何部分的信息都会汇集在一起,参与整体的决策,也就是说每一个局部分区的信息都能够被利用到,都有存在的价值和相应的施展机会。

如何看待无法进行明显功能分区的部位?如果能够简单地将大脑分区,每个分区负责一种功能,似乎是非常完美的事,其实不然。大脑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就是体现在各区之间的联系,而明确分区就是切断了这种联系。综合区的特点就是将这种分区概念模糊化,而综合区的灵活性正是产生大脑灵活性的原因;另一方面,大脑是通过一定发育路径成长起来的,这也是造成大脑形成不完全分区的原因;再者,由于大脑功能需要具有替代性,一部分脑区受到损伤后,可以由另一部分脑区取而代之,从而恢复整体脑功能,因此这种模糊分区也是生物适应性的需要。

从大脑功能不完全分区看大脑结构的复杂性。大脑结构对于大脑功能而言是必须的,是生物长期进化形成的适应性结构,人类目前对大脑功能的研究仍然比较粗浅,对于细节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完全贯通。从宏观上看,分为静态分类、分层和动态上看的分阶段特征。在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中,大脑和人体都是进化中具有适应性的功能结构,要掌握这种结构就需要从动态上,从整体功能上去研究,并且结合具体环境的需要进行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理解各种结构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如何对大脑进行研究?首先根据生物感知觉特征和运动特性,结合环境特性,发现感知—行为循环作用通道,并确定对应功能,再根据功能确定大脑功能区域。这种相互印证的方法能够动态地掌握个功能的形成、发展、结构基础、相互作用关系。合理的研究方法能够掌握大脑活动根本机制,通过机制的掌握,能够重塑大脑功能,从而真正达到融会贯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