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值春风拂面如何稳压宁心

(2023-01-25 05:10:48)


时间:2020-05-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朱翠玲

 

  春季时冷时热、时风时雨、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因此,心血管病患者尤其要注重春季养生,避免疾病加重。

春季易发健康三状况

  血压波动

  中医认为,肝在五行属木,对应春季,春季万物生发,肝气升发太过就会导致头晕、血压的波动。

  另外,春季昼夜温差较大,冷空气会刺激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血压控制不佳很容易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血压的过高、过低还可能出现昏昏欲睡的“春眠不觉晓”。

  心慌易怒

  春天肝脏升发之气太过,肝阳上亢,还会导致心慌、心烦、易怒,入睡困难等症状,出现早搏、房颤、心律失常、失眠等情况。

  感受风寒

  春季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时期,天气多变,忽冷忽热,若不注意健康保养,免疫力降低,容易感受风邪,四肢乏力、头疼脑涨,流鼻涕、发热……一时之间众症齐发,因此有人把春季称为“多病之春”。

五招教你稳压宁心

  调畅情志

  《黄帝内经》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春季人们要适应春生之气,调适心情,保持恬静、愉悦、舒畅的精神,避免恼怒、抑郁之念,才能使肝气调畅。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因为大怒致人晕厥的电视片段,《黄帝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正是这样的情形。如果经常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就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起血压的升高。因此,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也是控制血压稳定的关键。

  调整饮食

  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肝气过旺,容易伤及脾脏,导致脾胃虚弱。春季可以适当减少食用酸味的食物,选择芹菜、菠菜等具有芳香气味的蔬菜以及山药、大枣、薏苡仁等甘味食物以养护脾胃、疏泄肝气。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亦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高血压患者应坚持低盐低脂饮食习惯,可以适量食用洋葱、大蒜、木耳、海带、茄子等,这些食物中含有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功效的物质,对控制血压稳定可以起到一定作用。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利湿、利尿、健胃理气的功效;中医认为,春笋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功效。春季的韭菜菜质柔嫩味香辛,也有很好的温中行气、散血解毒、保暖、健胃的功效,这些蔬菜都适合春季食用。

  适当运动

  《素问》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就是说,春季应该适当外出活动,使精神愉悦、胸怀开阔,这样有助于保持气血运转的流畅。

  需要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不能太过剧烈,剧烈的运动不但会导致血压的大幅波动,还会增加心脏负荷。踏青出游、放风筝、赏花、慢跑、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适宜运动均有助于血压与心情的调理。

  改变生活习惯

  熬夜、缺乏运动、抽烟、饮酒等都是影响血压升高的不良生活习惯。人卧则血归于肝,熬夜不仅损耗阳气,也会耗伤肝血,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肝阳上亢,引起血压的上升。想要保持血压的稳定,首先要具有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戒烟戒酒,还可以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有利于改善睡眠,降低血压。

  防止风寒外侵

  添减衣物不要过快,莫忘“春捂”,提高免疫力,防外感、呼吸道疾病。外感风寒会导致血压不稳、心慌胸闷等,使原有的心血管疾病复发与加重。(朱翠玲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肌病的中医治疗

 (2023-01-24 03:56:22)[编辑][删除]


时间:2020-05-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曹元成

 

  心肌病(DDM)是一组由于心脏下部分腔室(即心室)的结构改变和心肌壁功能受损所导致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的病变。中医分以下三种类型治疗。

  心气虚弱

  症状:胸闷或痛,心悸气急,动则加剧,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黯红,苔白,脉细结代。本型见于心肌病早期。

  证候分析:心脉瘀阻则胸闷或痛;心失所养,则心悸气急,动则加剧;气虚日久,血行迟缓,则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黯红,苔白,脉细结代,均为心气不足,瘀血内阻。

  治则:补益心气,活血通脉。

  补气活血汤:党参30g,白术12g,茯苓15g,山药30g,黄精15g,黄芪30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熟地20g,泽兰12g,甘松12g,桃仁12g,红花12g,甘草6g。水煎服。配以参茯丸、活血丸口服。

  气阴两虚

  症状:胸闷气短,动则尤剧,心悸怔忡,眠少多梦,口干少饮,或伴眩晕耳鸣。舌黯红,苔薄或红光无苔,脉细涩或细数。本型见于心肌病的相对稳定期。

  证候分析:气阴两亏,心血瘀阻则胸闷气短;血行迟缓,则神疲乏力;动则耗气,故尤感病情加剧;气阴衰少,则心悸怔忡;虚人扰神,则眠少多梦;阴虚血瘀,则口干少饮;肝肾精亏,则眩晕耳鸣;舌黯红,苔薄或红光无苔,脉细涩,为气阴两虚,心脉瘀滞之症;脉细数为阴虚内热。

  治则:益气滋阴,活血养心。

  益气滋阴汤: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2g,山药30g,百合12g,沙参12g,麦冬12g,元参12g,当归12g,川芎15g,赤芍12g,熟地20g,泽兰12g,远志12g,酸枣仁20g,石菖蒲12g,甘草6g。水煎服。配以补气丸、珍珠丸口服。

  气阳两虚

  症状:胸闷憋气,或有胸痛,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夜晚加剧,胸腹胀满,纳谷不下,小便短少,腿足浮肿,畏寒肢冷,面色晦滞,口唇青紫。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沉细结代。本型见于心肌病心衰严重期。

  证候分析:心肺气虚,心脉痹阻,故见胸闷憋气,或胸痛;心肾阳虚,则心悸气喘,夜晚加剧;水饮中阻,则胸腹胀满,纳谷不下;水饮滞下,则小便短少,腿足浮肿;阳气衰微,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沉细结代,为气阳两虚,血瘀饮停之症。

  治则:益气温阳,化瘀利水。

  温阳化瘀汤:人参10g,附子10g,姜黄12g,干姜12g,吴茱萸10g,小茴香10g,黄芪50g,灵芝12g,山药30g,补骨脂12g,茺蔚子12g,沙苑子12g,桃仁12g,红花12g,蒲黄10g,冬瓜皮12g,大腹皮12g,桑皮12g,葶苈子12g,甘草6g。水煎服。配以芪苈丸、虫丸口服。(曹元成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


李军治心肌病验案一则
摘自2023-4-24中国中医药报
孙语男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异质性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室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学根据其临床症状及表现,将其归属于“心胀、心水、心悸、胸痹、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李军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临证经验丰富,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辨治扩张型心肌病。下面将李军临床治疗阳虚血瘀,痰热扰心型心胀(西医称扩张型心肌病)一例,论述如下。
患某,男性,38岁,初诊2021年1月15日,因“乏力气短1年余,加重伴活动耐量下降2月余”就诊。2019年1月患者因感受风寒导致肺部感染,愈后出现乏力气短,逐渐加重,于某综合医院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左室舒张末径62mm,射血分数(EF)26%,左心室增大,左室壁运动幅度弥漫性减低,左心功能减低。考虑扩张型心肌病。2020年11月15日感冒发热后,出现乏力气短加重,活动耐量下降,2020年12月4日于外院复查心脏超声示:左室舒张末径68mm,EF43%,心肌受累疾患,左心扩大,左心功能减低,二尖瓣、三尖瓣微量返流。诊断扩张型心肌病,予西药治疗。2020年12月30日因气短乏力,心脏超声示:左室舒张末径56mm,左室收缩内径43mm,左心房内径41mm,EF48%,左室壁运动减弱、不协调,左心增大,左心功能减低。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功能级,继予药物治疗。后至多家三甲医院,均明确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刻下症:乏力,气短,活动耐量下降,畏寒,自汗,偶有头晕,口中味重,无明显胸闷胸痛,夜间无阵发性呼吸困难,纳可,眠可,大便质稀不成形,小便可。舌脉:舌质暗淡,苔黄腻,舌底络脉青紫迂曲,脉沉细尺弱。
诊断:(阳虚血瘀,痰热扰心型)心胀(西医称扩张型心肌病)。
治法:扶阳活血,祛痰清热。
方药:黑顺片20g(先煎),干姜9g,炙甘草10g,黄芪60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2g,生地黄12g,太子参15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9g,黄连6g,黄芩15g,竹茹15g,五味子6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14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月21日二诊:患者乏力减轻,偶有头晕,无气短自汗,纳可,眠可,排便时有不成形,较前好转,小便可。舌淡苔薄腻,舌底络脉青紫迂曲,脉沉。病证法同前。上方去竹茹,加石菖蒲9g,28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月16日三诊:患者偶有头晕,肩痛,无气短乏力,无心烦,无畏寒,无异常汗出,纳可,入睡困难,二便可。舌淡苔薄黄腻,舌底络脉青紫迂曲,脉沉。BP:122/86mmHg。病证法同前。方药:黑顺片30g(先煎),干姜9g,炙甘草10g,生黄芪60g,陈皮12g,法半夏9g,茯苓20g,黄连9g,竹茹20g,枳实12g,石菖蒲9g,当归12g,赤芍12g,川芎10g,生地黄12g,桃仁9g,红花9g,酸枣仁40g。14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
4月20日四诊:患者无明显气短乏力,无头晕头痛,畏风怕冷,纳可,睡眠质量较前好转,大便可,夜尿2次。舌淡苔薄黄腻,舌底络脉青紫迂曲,脉沉。病证法同前。上方去生地黄、桃仁、红花、酸枣仁,竹茹减至15g,枳实减至9g,加细辛3g,柴胡9g,神曲15g,苍术15g。14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
5月18日五诊:患者诸症明显缓解,无气短乏力,无胸闷痛,无畏寒,因天气渐热,畏热喜凉,喜饮凉水,纳可,眠可,大便成形,小便可。舌淡苔薄黄腻,舌底络脉青紫迂曲,脉沉。病证法同前。方药:黑顺片30g(先煎),干姜9g,炙甘草10g,黄芪60g,陈皮12g,法半夏9g,茯苓20g,黄连9g,竹茹15g,枳实9g,石菖蒲9g,远志9g,当归12g,桂枝12g,白芍12g,苍术20g,桃仁9g,红花9g,泽泻15g,滑石30g(先煎)。28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按 本患者感受风寒,正虚邪盛,入里传变,内舍心营,侵袭心肾,损伤阳气,心阳不振,客邪扰心,发为心胀。阳虚温运失职,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心血瘀阻。心肾阳虚,症见畏寒、活动耐量下降,脉象沉细尺弱;元气通过三焦遍布周身,充养心肺,元气匮乏,心肺气虚,症见气短、乏力、头晕;气虚不能固表,症见汗出;脾肾阳虚,症见大便质稀;阳虚气化失司,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可见患者体胖、苔腻;痰郁化热,则口中黏腻味重,苔黄腻;舌质暗淡,舌底络脉青紫迂曲,为瘀血征象;辨证阳虚血瘀、痰热扰心,治以扶阳活血、祛痰清热,予黑顺片、干姜、桂枝、炙甘草,温补心肾、扶阳通脉;太子参、茯苓、白术,健脾补气;黄芪、当归、川芎、赤芍,益气行气、活血散瘀;生地黄、五味子,补肾填精;黄连、黄芩、竹茹,清热祛痰;生龙骨、生牡蛎潜阳安神。二诊诸症减轻,上方去竹茹,予石菖蒲加强化湿和胃、豁痰开窍之力,《药性切用》称石菖蒲“力能通心利窍,开郁豁痰”。三诊入睡困难,痰热扰心所致,辨证治法不变,予黑顺片、干姜、炙甘草,扶阳通脉;生地黄养阴生津;黄芪、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益气活血;黄连、陈皮、法半夏、茯苓、竹茹、枳实、石菖蒲,清热豁痰;酸枣仁养心安神、宁心助眠。四诊阳郁不宣,故畏风寒;多梦,苔薄黄腻,胃不和卧不安;辨证治法不变,上方去生地黄、桃仁、红花、酸枣仁,加细辛通阳,助黑顺片、干姜扶阳;加柴胡,配伍枳实、赤芍、炙甘草,行气解郁,通阳调枢;加神曲消食化滞、健脾和胃;加苍术燥湿健脾。五诊诸症明显缓解,时值初夏,天气转热,天人相应,观舌苔薄腻色黄,湿郁化热之象,辨证治法不变,上方去赤芍、川芎、细辛、柴胡、神曲;加泽泻、滑石,加强利湿清热之力;加桂枝温阳通脉,配伍白芍,调和营卫,燮理阴阳;加桃仁、红花,增强活血祛瘀通经之力;加远志,祛痰安神、交通心肾。心脏超声提示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方证相应,疗效显著。嘱患者调畅情志、食勿过饱、避免劳累、

国家级老中医陈文伯先生的三个小方子

       第一个小方子:降压秘方(有降压,降脂,强心三降之功效),取葛根,地骨皮,丹参,山楂,牛蒡各三克,放入一个保温杯内,取刚开的热水冲泡,大约半小时就可饮用,早饭后一杯,午睡过后一杯,晚饭后溜达回来一杯,每天三杯坚持饮用。

       第二个小方子:降压,强心,轻中度糖尿病治疗。取枸杞10--15克,地骨皮10--15克,麦冬10克,大生地10克,夏枯草10--15克,可以煎服,水量以平没药材为好,也可以用上面所说的保温杯冲泡饮用。陈老向大家介绍说,糖尿病在古代被称为三消,即上消心肺,中消脾胃,下消肾脏,针对糖尿病的病理研究了这个味甘不苦的甜药小复方,对治疗糖尿病前期和中期有很好的疗效。陈老又指出这个方子是针对大部分体质燥热的人设计的,如果脾胃虚寒的人则应适量加入山药,白术,人参等药调节。

 

       第三个小方子:治疗糖尿病严重者脚裂,脚部溃烂。众所周知,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疾,糖尿病肾病非常可怕,陈老指出,大部分的糖尿病人,因为气血亏虚皮肤一旦出现小的裂口,就不容易愈合,容易造成进一步的溃烂。针对这种小的创口,陈老给出了独家的小秘“三黄药面药”。取黄连10克,黄芪15克,黄芩10克,三种药材压成药面,100毫升香油。香油加热,依次倒入药面,调成药油涂抹患处

石韦降压话

 (2018-03-12 09:13:21)[编辑][删除]

 

    石韦15克,代茶饮即可。如果能有时间来水煎服,效果更好。每次可以反复冲泡,一直到水无茶色、味道淡下去,再更换石韦饮用。


   石韦性味苦、微寒,入肺经和膀胱经,善于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比如说小便疼痛、灼热,或者有尿结石的人,用石韦就很好。还有肺热咳嗽的,用石韦可以止咳。再比如崩漏、流鼻血不止的,用石韦来凉血止血,效果很好。尤其是它利小便、清湿热、通淋的功效,最为医家所看重。《神农本草经》就说:“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是典型的利水渗湿药物。


  中医里面,本没有高血压这个病。祖国传统医学一系列症状,比如头痛、头晕、易怒、烦热、眼花、耳鸣等等。考《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将这类症候称之为“风眩”。

此病的成因,多种多样。耳熟能详,有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等。其中,有一种诱因,是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这就是痰湿。

    痰湿引发高血压就是“无痰不做眩”。提出了“痰湿”和高血压症状“眩”之间的关系。首先提出这五个字的,是元代大医朱丹溪。后来明代的《医学正传》,进一步阐释。而在朱丹溪之前,早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伤寒论》里面,就有了深刻的关于化痰止眩的治疗心法。

  痰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重视。《实用中医临床常见病诊疗学》中,明确将高血压的病因之一,归纳为痰湿壅盛。《中医症状治疗学》则明确将高血压的病因之一,归纳为痰火内盛。《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将高血压病因之一,归纳为风痰上扰。

   具体来讲,痰湿聚集在体内,上扰清空,久郁化火,气机不利、阴浊不降、清阳不升,这就导致了包括眩晕、呕恶、头痛、心悸、胸闷、易怒、食欲不振、小便黄而不利等症状。这个时候一量血压,往往很高。这类人的特点,就是体型大多肥胖,平时喜欢肥甘厚味,舌苔厚腻,伴发高脂血症,口苦,口黏。其中,口苦、尿黄、便秘、心烦等,则是痰郁化火而致。总而言之,是痰浊阻遏了气机的正常运行,痰与火结,痰随风至,使得阴阳失调,发作高血压。对于这样的人来说,用石韦来降压,就很合适了。石韦善于清热、利湿、通水道,有利于湿热痰浊的排出。《长沙药解》赞曰:“石韦,清金泄热,利水开癃,《金匮》鳖甲煎丸用之治疟日久结为症瘕,以其泄水而消瘀也”。这是直中病机的。从这个角度说,石韦降压很科学。

  当然,利用中药来控制血压,这是慢功夫。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尤其是高血压的诱因,到底是不是痰湿内盛、痰热互扰。只有紧紧抓住“湿热”这样的病根儿,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我们应该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才可以。

高脂血症治疗

 (2018-03-17 14:42:27)[编辑][删除]

凡高脂血症人群,以倦怠、乏力、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等功能下降症状和急躁、焦虑、抑郁等表现为主,故虚与郁为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在浊毒理论指导下,治疗高脂血症诊疗经验总结如下。


中医学本有“血脂”一词,血脂来源于水谷精微,通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内经·经脉别论》)而成。血脂为脾气所散精气之一种,属于营血范畴,既为五脏六腑及肢体百骸提供能量物质,又对脏腑经脉起到营养濡润的作用。但是,过犹不及。一旦血脂中的某些成分超出正常范围,便可导致血液黏稠,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痰浊瘀血。


从浊毒内蕴辨证高脂血症

血中本有脂类物质,但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过多、过少都对人的身体健康不利。所谓血脂在血脉淤积而造成气血在脉道中运行不畅,表现出痰浊瘀血的病理改变,血脂即成为致病因素,正气即转为邪气,称为“脂浊”,为浊毒之一种。《灵枢·血络》记载:“血少黑而浊”,形象地概括了高脂血症的病理特征。现代研究认为,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高脂血症痰浊的主要特征和生化物质基础。笔者认为,浊毒症状为诊断高脂血症的外在特征,表现为:面部瘀肿,口唇紫红,舌质紫暗,脉象弦滑。

运用浊毒清治疗高脂血症

针对浊毒发病在高脂血症诊疗过程中的指导意义,笔者自拟浊毒清治疗高脂血症收到良好的效果。方药:三棱10克,莪术10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茵陈30克,黄连10克,砂仁15克,香附10克,苏梗10克,制首乌15克,桑葚子30克。水煎服,每日1剂,煎取400毫升,分早晚2次温服。

本方中三棱、莪术、郁金为一组药,三棱、莪术舒肝气,畅心血,解郁滞;伍以凉血活血、解郁除烦之郁金,统治一切郁证以心烦、抑郁胀闷为主要表现者。笔者用于治疗高脂血症,效果良好,确有畅郁降脂祛浊的治疗作用;丹参养血活血,通达血脉。茵陈、黄连是导师李佃贵教授常用之对药,用于化浊解毒,二药合用具有清解肠胃浊毒的作用,为防其苦寒败胃,加入砂仁以佐制。关于黄连合砂仁的用量,亦是导师独到的使用经验。香附、苏梗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制首乌、桑葚子补益肝肾,扶正降脂。全方标本兼治,可以久服,具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凡头晕目眩者加珍珠母30克,夏枯草15克;大便干燥者加芦荟1克,玄参30克;失眠多梦者加竹茹、枳壳各15克,夜交藤30克。

丹楂散由山楂500g、丹参300g组成,二药混合磨成细粉,每天早饭前服用1汤匙(15~20g),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一次服下,一般应坚持半年以上。
丹参是一味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的中药,还稍微有点补血的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俗话说: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丹参注射液就是治疗脑梗死、冠心病的常用药物。据《本草经疏》记载:“丹参苦能泄,温能散,久服利人益气,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意思是说,丹参能够久服,它味苦能泄。泄为下行、为顺,使气机向下走跟水向低处流动一样,气机顺畅,肠胃就通畅,所以有“肠鸣幽幽如走水”之说。
丹参能引血下行,将败血残脂排出体外。久服丹参,还可补益人体正气,但其主要功效还是入血分而活血行血。对中老年人来说,丹参行血活血的同时,还可以益气补血。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丹参总酚酸,可以明显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
山楂则是一味活血消食的常用中药。山楂酸涩之性可以健脾胃、助消化,而且其消食导滞之功还可以行气化瘀,除痰积;山楂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其主要的调脂成分为三萜酸。

 

山楂和丹参相须为用防治血液黏稠,不但有增强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更有“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之妙血脂较高且身形较胖的中老年人,加入荷叶消食减肥,相得益彰
治血脂稠:
(1)枸杞子10克,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各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2)山楂. 银杏叶. 绞股蓝各15克,泡茶喝。连服四疗程(半月为一疗程)
01 双降汤

来源:米一鹗《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朱良春方)

组成:水蛭3克,广地龙10克,黄芪30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泽泻10克,生山楂10克,豨莶草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水蛭研极细末,分2次冲服。

功效:益气通络,活血降脂。

方解:高脂血症患者多表现为气虚夹痰瘀之证候。气虚血运无力,血流不畅久而成瘀;气虚运化无能,膏粱厚味变生痰浊。气虚痰瘀互为因果,络道被阻,致诸症叠起。
故方用黄芪合水蛭、地龙益气通络,配以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活血祛瘀;泽泻、生山楂、豨莶草祛湿降脂;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通络,活血降脂之功。
临床研究证明,本方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黏稠度、改善脂代谢等作用。
服后既可降脂通脉、降黏降压、防止心脑栓塞、梗阻,又能减肥轻身。诚为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之妙方。

主治:高血脂、血黏稠或伴高血压者尤宜。

02 降脂通脉饮

(1)来源:米一鹗《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邵念方方)

组成:首乌30克,金樱子30克,决明子30克,生苡仁30克,茵陈24克,泽泻24克,生山楂18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酒军6克。

用法:每日1剂,用水500毫升煎至(文火)250毫升,水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2周为1疗程,一般服药1~3个疗程。

功效:滋阴降火,行滞通脉,泻浊洁腑。

方解:对临床无明显症状而出现血脂升高者,当以滋补肝肾治疗为主,佐以理气解郁活血之品;若症状明显,患者自觉头目眩晕、胸闷而痛或肢体麻木,则当治以理气化痰,活血通脉为主,佐以滋肾益血之味。本方采用了补泻并施,标本兼顾的组方原则,故方用首乌、金樱子、决明子滋阴降火,且金樱子还有理气解郁作用;配以生苡仁、茵陈、柴胡清热利湿,化浊降脂;泽泻、生山楂祛湿降脂;郁金配山楂行滞通脉;酒军配苡仁、泽泻泻浊洁腑。合而用之,此方补而不腻,固而不涩,行而不散,共奏滋阴降火,行滞通脉,泻浊洁腑之效。

主治:高脂血症。

加减:偏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症见眩晕明显者,加桑寄生30克,生赭石30克;偏于脾胃失健,症见脘腹痞闷、倦怠乏力者,去金樱子,加黄芪30克,茯苓15克,炒莱菔子12克;
偏于经脉瘀阻,症见肢体麻木、疼痛者,去金樱子,加丹参30克,炒桑枝30克,桃仁12克,路路通12克;偏于肝肾不足、目失濡养,症见视物昏花者,加茺蔚子12克,青葙子12克,杭菊花12克。

(2)来源: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邵念方方)

组成:制首乌、金樱子、决明子、生苡仁各30克,茵陈、泽泻各24克,生山楂18克,柴胡、郁金各12克,酒军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泻浊。

方解:该方采用了补泻兼施、标本并顾的组方原则。故方用制首乌、金樱子、决明子补肝肾,益精血;配以生苡仁、茵陈、泽泻清热利湿,化浊降脂;山楂健脾消食,活血降脂;柴胡、郁金疏肝解郁,活血祛瘀;酒军清热洁腑。合而用之,使补中寓通,通补兼施,共奏滋肾补肝,活血化痰,泻浊降脂之功。

主治:高脂血症(肝肾阴虚,痰瘀蕴结型)。

加减:偏于阴虚阳亢者,加桑寄生、代赭石;脾胃失健者,加黄芪、茯苓、炒莱菔子;目失濡养者,加茺蔚子、青葙子、杭菊花。

03 神仙服饵方

来源:米一鹗《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陈克息方)

组成:制首乌20克,枸杞子15克,熟地黄20克,黄精30克,仙灵脾30克,泽泻40克,生山楂30克。

用法:水煎2次,每日1剂,早晚分服。亦可炼蜜为丸,长期服用。每次10克,日服2次,开水送服。

功效:益肾填精,健脾渗湿,化痰祛瘀。

方解:脂质代谢紊乱状态,可视为痰浊、瘀血,此为脏腑虚损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其基本的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主要为肾虚,波及肝、脾两脏;标实,是指痰浊、瘀血。方中首乌是一味较理想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可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阻止脂质在组织沉淀。枸杞子、仙灵脾均有降低血脂的作用;黄精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泽泻能减少胆固醇原料的合成,从而影响胆固醇的合成,促进血浆中胆固醇的运输和清除;山楂能加快对胆固醇的清除。故本方能益肾固本,化痰祛瘀,具有降血脂的作用,是却病延年的良方。

主治:高脂血症。

加减:若肾阴偏虚、心烦失眠、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女贞子、黑芝麻,并重用熟地;
肾阳偏虚、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弦细者,加肉苁蓉、巴戟天、制附子;脾虚偏重、脘腹胀满、倦怠乏力者,加党参、黄芪、半夏。

04 降脂胶囊

来源: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张亭栋方)

组成:桑寄生15克,仙灵脾15克,茺蔚子15克,泽泻15克,山楂15克,玉竹15克。

用法:研制成9粒胶囊,为1日量,分3次口服。服药6周为1疗程。在服用本药前10天及服药过程中,停用其他中西药。

功效:补肾强腰,活血行滞。

方解:本病病机以肾虚为本,以血瘀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方用桑寄生、仙灵脾、玉竹、泽泻共补肾之阴阳;茺蔚子、山楂起活血行滞作用。诸药相合,补而不腻,祛瘀又无克伐之弊,起到了标本兼治,补泻并施,行滞通脉之效。

主治:高脂血症。

05 祛脂汤

来源:邱德文《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高尔鑫方)

组成:茵陈、银花、虎杖、首乌、灯芯草各30克,山楂、丹参、茶树根各50克,广郁金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0天为1疗程。

功效:行气健脾消食,行血逐瘀解郁。

方解:
方用茵陈清热利湿化浊,山楂健脾消食化瘀,两者配以诸药,能行气解郁,活血消积。
经实验研究表明,该方有明显的利胆、增加肝脏血量的作用,而肝脏是合成氧化及排泄胆固醇的重要器官,增加胆汁的排泄,加强肝脏对脂肪的代谢,可能是此方调节血脂水平的主要途径。

主治:各种高脂血症。

加减:若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山萸肉、桑寄生、生地、地骨皮之类;肝火偏旺者,加杭菊花、夏枯草、草决明、白芍之类;
气滞血瘀者,加柴胡、红花、桃仁;脾虚气弱者,加黄芪、茯苓、五爪龙之类;兼有肉食积滞者,加鸡内金、麦芽。

06 通冠降脂汤

来源:崔应岷《名医方证真传》(李辅仁方)

组成:生黄芪20克,丹参20克,炒白术15克,生首乌15克,生山楂15克,泽泻15克,枸杞子10克,川芎10克,荷叶5克,红花5克,草决明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益气通痹,活血化瘀。
方解:
本方是李氏多年临床有效的经验方。方中以黄芪、黄精、枸杞子、丹参、川芎、红花益气补肾,活血化瘀;生首乌、草决明、泽泻、荷叶、山楂、白术健脾降脂,功效显著;炙甘草通心阳。全方能使血脉通畅,脾气健运,肾气充足,达到标本同治的疗效。

主治:高脂血症,冠心病之胸闷、气短、腹胀、心烦、四肢作胀、腰腿痛等症。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程氏集验妙方歌诀》,程爵棠编著,学苑出版社出版,2006.3。 

07 滋阴清肝汤

来源: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李振华方)
组成:蒸首乌21克,川牛膝15克,赤芍15克,云苓15克,泽泻15克,荷叶30克,草决明15克,生山楂15克,地龙21克,丹参21克,鸡血藤30克,全蝎15克,桃仁15克,牡蛎15克,菖蒲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其中牡蛎须先煎。
功效:滋阴养肝,清热活血。
方解:方用首乌、赤芍、草决明滋阴养肝;丹参、鸡血藤、桃仁、山楂、牛膝、荷叶合赤芍清热活血;云苓、泽泻利湿化浊降脂;全蝎、地龙搜风通络;牡蛎消脂散结;菖蒲清热开窍,合而用之能滋阴养肝,清热活血,降脂。
经药理实验证明:首乌、云苓、泽泻、荷叶、草决明、山楂、丹参、菖蒲等都具有降脂调脂的功效,故用此方治高脂血症,疗效显著。
主治: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所致的眩晕。

08 首乌降脂汤

来源:《四川中医》(11)1990年(陈纯方)

组成:何首乌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牛膝15克,泽泻15克,山楂根15克,丹参20克,石决明20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4周为1疗程。

功效:平肝潜阳,调和气血,滋阴补肾,除湿祛痰,活血通络。

方解:方用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可降胆固醇,抗脑动脉硬化;牛膝引血下行,折其阳亢,除脑痛;代赭石重镇降逆,合石决明平肝潜阳;重用丹参、山楂根活血通络;泽泻化浊降脂。诸药合用,使其阳气平衡,脉络流通,则头晕、头痛、目眩等症自愈。

主治:高脂血症。

加减:若气虚者,加黄芪30克,黄精20克,炙甘草10克;气虚瘀阻者,加黄芪30克,炒蒲黄15克;头痛剧烈者,加川芎、白芷各9克;恶心呕吐者,加砂仁壳、竹茹各9克。

09 复方降脂饮

来源:《江苏中医》(2)1995年(王兴昌方)

组成:制首乌10克,金樱子10克,白术10克,茵陈30克,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泽泻20克,草决明20克,山楂18克,制大黄6克,海藻12克,萆薢12克,柴胡8~10克,郁金8~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20日为1疗程,连用2~3个疗程。

功效:疏肝健脾益肾,祛湿泄浊降脂。

方解:方用茵陈、白术、茯苓、泽泻、萆薢、薏苡仁健脾渗湿,化浊降脂;柴胡、郁金、金樱子疏肝理气,金樱子煎剂也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山楂祛痰化浊,活血降脂;制大黄清热导滞;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益肾,祛湿化痰泄浊之效。

主治:高脂血症。

加减:肾阴虚者,加桑寄生、女贞子、枸杞子;脾肾阳虚者,去大黄、薏苡仁、海藻,加鹿角片、巴戟天、淫羊藿、锁阳;
脾胃虚弱者,去制首乌、金樱子、大黄,加太子参、山药、扁豆;痰浊内阻者,加苍术、瓜蒌皮、胆南星、明矾、皂荚;瘀血阻络,加桃仁、赤芍、三七、丹参;肝气郁结,加香附、姜黄。

10 清脂饮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葛根20克,生山楂30克,制首乌30克,萆薢20克,泽泻15克,草决明30克,丹参20克,川芎20克,蒲黄12克,片姜黄12克,虎杖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升清泄浊,活血通痹。

方解:本方从调治脾胃立法,以健运脾湿、升清泄浊、活血化瘀入手,以清痰浊生成之源。故方用葛根、决明补肝肾,益精血;丹参、川芎、蒲黄、片姜黄合生山楂活血祛瘀而通脉络,且山楂还有健脾消食之力。
近代药理研究证明:葛根、山楂、制首乌、蒲黄、姜黄、草决明、泽泻等均有明显的调脂作用;丹参、川芎活血通络,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加速血液流速,阻止胆固醇粥样斑块的形成。

主治:高脂血症。

加减:肝阳上亢、血压高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羚羊角粉以平肝潜阳;心前区闷窒,加薤白头、全瓜蒌、石菖蒲以通阳开痹;
心前区绞痛,加水蛭,桃仁以活血化瘀;肝肾阴亏者,加枸杞子、女贞子;痰涎壅盛者,加制胆星、白僵蚕。

附记:忌食肥甘厚味,并适量运动。

11 滋肾活血降脂汤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3)1997年(陈达芳方)

组成:首乌30克,女贞子、枸杞子各15克,黄芪20克,桃仁10克,丹参20克,赤芍、泽泻各15克,山楂20克,虎杖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补肾健脾,活血化瘀。

方解:方中以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滋阴补肾;黄芪健脾补气;山楂消食导滞;桃仁、赤芍、丹参活血化瘀;泽泻利水渗湿;虎杖清利湿热。诸药合用,共奏滋肾健脾,活血化瘀之功。

主治:高脂血症。

光滑血管内皮方

   (2018-03-03 05:18:01)[编辑][删除]

黄芪:补气升阳,对于血管损伤有保护、修复作用

红景天:抗乏氧、益气活血,保护血管内皮

川芎:行气活血,保护血管内皮

每味药6~10克。

可以泡水喝,最好是煎煮20分钟到半小时,能够使药效更好的发挥出来。坚持喝三个月到半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