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风拂面如何稳压宁心
(2023-01-25 05:10:48)
春季时冷时热、时风时雨、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因此,心血管病患者尤其要注重春季养生,避免疾病加重。
春季易发健康三状况
血压波动
中医认为,肝在五行属木,对应春季,春季万物生发,肝气升发太过就会导致头晕、血压的波动。
另外,春季昼夜温差较大,冷空气会刺激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血压控制不佳很容易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血压的过高、过低还可能出现昏昏欲睡的“春眠不觉晓”。
心慌易怒
春天肝脏升发之气太过,肝阳上亢,还会导致心慌、心烦、易怒,入睡困难等症状,出现早搏、房颤、心律失常、失眠等情况。
感受风寒
春季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时期,天气多变,忽冷忽热,若不注意健康保养,免疫力降低,容易感受风邪,四肢乏力、头疼脑涨,流鼻涕、发热……一时之间众症齐发,因此有人把春季称为“多病之春”。
五招教你稳压宁心
调畅情志
《黄帝内经》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春季人们要适应春生之气,调适心情,保持恬静、愉悦、舒畅的精神,避免恼怒、抑郁之念,才能使肝气调畅。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因为大怒致人晕厥的电视片段,《黄帝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正是这样的情形。如果经常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就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起血压的升高。因此,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也是控制血压稳定的关键。
调整饮食
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肝气过旺,容易伤及脾脏,导致脾胃虚弱。春季可以适当减少食用酸味的食物,选择芹菜、菠菜等具有芳香气味的蔬菜以及山药、大枣、薏苡仁等甘味食物以养护脾胃、疏泄肝气。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亦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高血压患者应坚持低盐低脂饮食习惯,可以适量食用洋葱、大蒜、木耳、海带、茄子等,这些食物中含有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功效的物质,对控制血压稳定可以起到一定作用。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利湿、利尿、健胃理气的功效;中医认为,春笋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功效。春季的韭菜菜质柔嫩味香辛,也有很好的温中行气、散血解毒、保暖、健胃的功效,这些蔬菜都适合春季食用。
适当运动
《素问》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就是说,春季应该适当外出活动,使精神愉悦、胸怀开阔,这样有助于保持气血运转的流畅。
需要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不能太过剧烈,剧烈的运动不但会导致血压的大幅波动,还会增加心脏负荷。踏青出游、放风筝、赏花、慢跑、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适宜运动均有助于血压与心情的调理。
改变生活习惯
熬夜、缺乏运动、抽烟、饮酒等都是影响血压升高的不良生活习惯。人卧则血归于肝,熬夜不仅损耗阳气,也会耗伤肝血,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肝阳上亢,引起血压的上升。想要保持血压的稳定,首先要具有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戒烟戒酒,还可以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有利于改善睡眠,降低血压。
防止风寒外侵
添减衣物不要过快,莫忘“春捂”,提高免疫力,防外感、呼吸道疾病。外感风寒会导致血压不稳、心慌胸闷等,使原有的心血管疾病复发与加重。(朱翠玲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肌病(DDM)是一组由于心脏下部分腔室(即心室)的结构改变和心肌壁功能受损所导致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的病变。中医分以下三种类型治疗。
心气虚弱
症状:胸闷或痛,心悸气急,动则加剧,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黯红,苔白,脉细结代。本型见于心肌病早期。
证候分析:心脉瘀阻则胸闷或痛;心失所养,则心悸气急,动则加剧;气虚日久,血行迟缓,则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黯红,苔白,脉细结代,均为心气不足,瘀血内阻。
治则:补益心气,活血通脉。
补气活血汤:党参30g,白术12g,茯苓15g,山药30g,黄精15g,黄芪30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熟地20g,泽兰12g,甘松12g,桃仁12g,红花12g,甘草6g。水煎服。配以参茯丸、活血丸口服。
气阴两虚
症状:胸闷气短,动则尤剧,心悸怔忡,眠少多梦,口干少饮,或伴眩晕耳鸣。舌黯红,苔薄或红光无苔,脉细涩或细数。本型见于心肌病的相对稳定期。
证候分析:气阴两亏,心血瘀阻则胸闷气短;血行迟缓,则神疲乏力;动则耗气,故尤感病情加剧;气阴衰少,则心悸怔忡;虚人扰神,则眠少多梦;阴虚血瘀,则口干少饮;肝肾精亏,则眩晕耳鸣;舌黯红,苔薄或红光无苔,脉细涩,为气阴两虚,心脉瘀滞之症;脉细数为阴虚内热。
治则:益气滋阴,活血养心。
益气滋阴汤: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2g,山药30g,百合12g,沙参12g,麦冬12g,元参12g,当归12g,川芎15g,赤芍12g,熟地20g,泽兰12g,远志12g,酸枣仁20g,石菖蒲12g,甘草6g。水煎服。配以补气丸、珍珠丸口服。
气阳两虚
症状:胸闷憋气,或有胸痛,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夜晚加剧,胸腹胀满,纳谷不下,小便短少,腿足浮肿,畏寒肢冷,面色晦滞,口唇青紫。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沉细结代。本型见于心肌病心衰严重期。
证候分析:心肺气虚,心脉痹阻,故见胸闷憋气,或胸痛;心肾阳虚,则心悸气喘,夜晚加剧;水饮中阻,则胸腹胀满,纳谷不下;水饮滞下,则小便短少,腿足浮肿;阳气衰微,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沉细结代,为气阳两虚,血瘀饮停之症。
治则:益气温阳,化瘀利水。
温阳化瘀汤:人参10g,附子10g,姜黄12g,干姜12g,吴茱萸10g,小茴香10g,黄芪50g,灵芝12g,山药30g,补骨脂12g,茺蔚子12g,沙苑子12g,桃仁12g,红花12g,蒲黄10g,冬瓜皮12g,大腹皮12g,桑皮12g,葶苈子12g,甘草6g。水煎服。配以芪苈丸、虫丸口服。(曹元成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
李军治心肌病验案一则
摘自2023-4-24中国中医药报
孙语男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异质性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室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学根据其临床症状及表现,将其归属于“心胀、心水、心悸、胸痹、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李军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临证经验丰富,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辨治扩张型心肌病。下面将李军临床治疗阳虚血瘀,痰热扰心型心胀(西医称扩张型心肌病)一例,论述如下。
患某,男性,38岁,初诊2021年1月15日,因“乏力气短1年余,加重伴活动耐量下降2月余”就诊。2019年1月患者因感受风寒导致肺部感染,愈后出现乏力气短,逐渐加重,于某综合医院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左室舒张末径62mm,射血分数(EF)26%,左心室增大,左室壁运动幅度弥漫性减低,左心功能减低。考虑扩张型心肌病。2020年11月15日感冒发热后,出现乏力气短加重,活动耐量下降,2020年12月4日于外院复查心脏超声示:左室舒张末径68mm,EF43%,心肌受累疾患,左心扩大,左心功能减低,二尖瓣、三尖瓣微量返流。诊断扩张型心肌病,予西药治疗。2020年12月30日因气短乏力,心脏超声示:左室舒张末径56mm,左室收缩内径43mm,左心房内径41mm,EF48%,左室壁运动减弱、不协调,左心增大,左心功能减低。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功能级,继予药物治疗。后至多家三甲医院,均明确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刻下症:乏力,气短,活动耐量下降,畏寒,自汗,偶有头晕,口中味重,无明显胸闷胸痛,夜间无阵发性呼吸困难,纳可,眠可,大便质稀不成形,小便可。舌脉:舌质暗淡,苔黄腻,舌底络脉青紫迂曲,脉沉细尺弱。
诊断:(阳虚血瘀,痰热扰心型)心胀(西医称扩张型心肌病)。
治法:扶阳活血,祛痰清热。
方药:黑顺片20g(先煎),干姜9g,炙甘草10g,黄芪60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2g,生地黄12g,太子参15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9g,黄连6g,黄芩15g,竹茹15g,五味子6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14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月21日二诊:患者乏力减轻,偶有头晕,无气短自汗,纳可,眠可,排便时有不成形,较前好转,小便可。舌淡苔薄腻,舌底络脉青紫迂曲,脉沉。病证法同前。上方去竹茹,加石菖蒲9g,28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月16日三诊:患者偶有头晕,肩痛,无气短乏力,无心烦,无畏寒,无异常汗出,纳可,入睡困难,二便可。舌淡苔薄黄腻,舌底络脉青紫迂曲,脉沉。BP:122/86mmHg。病证法同前。方药:黑顺片30g(先煎),干姜9g,炙甘草10g,生黄芪60g,陈皮12g,法半夏9g,茯苓20g,黄连9g,竹茹20g,枳实12g,石菖蒲9g,当归12g,赤芍12g,川芎10g,生地黄12g,桃仁9g,红花9g,酸枣仁40g。14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
4月20日四诊:患者无明显气短乏力,无头晕头痛,畏风怕冷,纳可,睡眠质量较前好转,大便可,夜尿2次。舌淡苔薄黄腻,舌底络脉青紫迂曲,脉沉。病证法同前。上方去生地黄、桃仁、红花、酸枣仁,竹茹减至15g,枳实减至9g,加细辛3g,柴胡9g,神曲15g,苍术15g。14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
5月18日五诊:患者诸症明显缓解,无气短乏力,无胸闷痛,无畏寒,因天气渐热,畏热喜凉,喜饮凉水,纳可,眠可,大便成形,小便可。舌淡苔薄黄腻,舌底络脉青紫迂曲,脉沉。病证法同前。方药:黑顺片30g(先煎),干姜9g,炙甘草10g,黄芪60g,陈皮12g,法半夏9g,茯苓20g,黄连9g,竹茹15g,枳实9g,石菖蒲9g,远志9g,当归12g,桂枝12g,白芍12g,苍术20g,桃仁9g,红花9g,泽泻15g,滑石30g(先煎)。28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按
本患者感受风寒,正虚邪盛,入里传变,内舍心营,侵袭心肾,损伤阳气,心阳不振,客邪扰心,发为心胀。阳虚温运失职,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心血瘀阻。心肾阳虚,症见畏寒、活动耐量下降,脉象沉细尺弱;元气通过三焦遍布周身,充养心肺,元气匮乏,心肺气虚,症见气短、乏力、头晕;气虚不能固表,症见汗出;脾肾阳虚,症见大便质稀;阳虚气化失司,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可见患者体胖、苔腻;痰郁化热,则口中黏腻味重,苔黄腻;舌质暗淡,舌底络脉青紫迂曲,为瘀血征象;辨证阳虚血瘀、痰热扰心,治以扶阳活血、祛痰清热,予黑顺片、干姜、桂枝、炙甘草,温补心肾、扶阳通脉;太子参、茯苓、白术,健脾补气;黄芪、当归、川芎、赤芍,益气行气、活血散瘀;生地黄、五味子,补肾填精;黄连、黄芩、竹茹,清热祛痰;生龙骨、生牡蛎潜阳安神。二诊诸症减轻,上方去竹茹,予石菖蒲加强化湿和胃、豁痰开窍之力,《药性切用》称石菖蒲“力能通心利窍,开郁豁痰”。三诊入睡困难,痰热扰心所致,辨证治法不变,予黑顺片、干姜、炙甘草,扶阳通脉;生地黄养阴生津;黄芪、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益气活血;黄连、陈皮、法半夏、茯苓、竹茹、枳实、石菖蒲,清热豁痰;酸枣仁养心安神、宁心助眠。四诊阳郁不宣,故畏风寒;多梦,苔薄黄腻,胃不和卧不安;辨证治法不变,上方去生地黄、桃仁、红花、酸枣仁,加细辛通阳,助黑顺片、干姜扶阳;加柴胡,配伍枳实、赤芍、炙甘草,行气解郁,通阳调枢;加神曲消食化滞、健脾和胃;加苍术燥湿健脾。五诊诸症明显缓解,时值初夏,天气转热,天人相应,观舌苔薄腻色黄,湿郁化热之象,辨证治法不变,上方去赤芍、川芎、细辛、柴胡、神曲;加泽泻、滑石,加强利湿清热之力;加桂枝温阳通脉,配伍白芍,调和营卫,燮理阴阳;加桃仁、红花,增强活血祛瘀通经之力;加远志,祛痰安神、交通心肾。心脏超声提示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方证相应,疗效显著。嘱患者调畅情志、食勿过饱、避免劳累、
国家级老中医陈文伯先生的三个小方子
此病的成因,多种多样。耳熟能详,有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等。其中,有一种诱因,是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这就是痰湿。
高脂血症治疗
凡高脂血症人群,以倦怠、乏力、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等功能下降症状和急躁、焦虑、抑郁等表现为主,故虚与郁为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在浊毒理论指导下,治疗高脂血症诊疗经验总结如下。
中医学本有“血脂”一词,血脂来源于水谷精微,通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内经·经脉别论》)而成。血脂为脾气所散精气之一种,属于营血范畴,既为五脏六腑及肢体百骸提供能量物质,又对脏腑经脉起到营养濡润的作用。但是,过犹不及。一旦血脂中的某些成分超出正常范围,便可导致血液黏稠,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痰浊瘀血。
从浊毒内蕴辨证高脂血症
血中本有脂类物质,但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过多、过少都对人的身体健康不利。所谓血脂在血脉淤积而造成气血在脉道中运行不畅,表现出痰浊瘀血的病理改变,血脂即成为致病因素,正气即转为邪气,称为“脂浊”,为浊毒之一种。《灵枢·血络》记载:“血少黑而浊”,形象地概括了高脂血症的病理特征。现代研究认为,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高脂血症痰浊的主要特征和生化物质基础。笔者认为,浊毒症状为诊断高脂血症的外在特征,表现为:面部瘀肿,口唇紫红,舌质紫暗,脉象弦滑。
运用浊毒清治疗高脂血症
针对浊毒发病在高脂血症诊疗过程中的指导意义,笔者自拟浊毒清治疗高脂血症收到良好的效果。方药:三棱10克,莪术10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茵陈30克,黄连10克,砂仁15克,香附10克,苏梗10克,制首乌15克,桑葚子30克。水煎服,每日1剂,煎取400毫升,分早晚2次温服。
本方中三棱、莪术、郁金为一组药,三棱、莪术舒肝气,畅心血,解郁滞;伍以凉血活血、解郁除烦之郁金,统治一切郁证以心烦、抑郁胀闷为主要表现者。笔者用于治疗高脂血症,效果良好,确有畅郁降脂祛浊的治疗作用;丹参养血活血,通达血脉。茵陈、黄连是导师李佃贵教授常用之对药,用于化浊解毒,二药合用具有清解肠胃浊毒的作用,为防其苦寒败胃,加入砂仁以佐制。关于黄连合砂仁的用量,亦是导师独到的使用经验。香附、苏梗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制首乌、桑葚子补益肝肾,扶正降脂。全方标本兼治,可以久服,具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凡头晕目眩者加珍珠母30克,夏枯草15克;大便干燥者加芦荟1克,玄参30克;失眠多梦者加竹茹、枳壳各15克,夜交藤30克。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