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瓜治湿痹、筋脉拘挛有奇效

(2023-01-22 16:09:39)


时间:2021-05-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黄嘉欣 梅全喜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木瓜【附方】载:脚气肿急用木瓜切片,囊盛踏之。广德顾安中,患脚气筋急腿肿,因附舟以足阁一袋上,渐觉不痛。乃问舟子:袋中何物?曰:宣州木瓜也。及归,制木瓜袋用之,顿愈。

据记载,在安徽广德,有个叫顾安中的人,患脚气,筋急腿肿。有一次乘船的时候,脚痛得很不舒服,无意中看到旁边有一袋东西,就把脚搁在上面,慢慢觉得两脚不怎么痛了。他感到非常惊奇,于是问船夫: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船夫回答说:是宣州的木瓜。等顾安中回到家后,立刻去市集买了木瓜,切成片后装在布袋里,每天将脚放在上面。没过多久,他的筋急腿肿病就痊愈了。由此可见,木瓜治疗筋脉拘挛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皱皮光皮,药用食用各不同

木瓜,又名皱皮木瓜、铁脚梨,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绿黄时采收,置沸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对半纵剖,晒干。木瓜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最早载于《尔雅》,谓之“楙”,《名医别录》谓之“木瓜实”,《清异录》谓之“铁脚梨”。对其名称的含义,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所著《尔雅注》云:“木实如小瓜,酸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清·蒋介繁所辑《本草择要纲目》中记载:“寇氏云,木瓜得木之正气,酸以入肝,故益筋与血。”

《本草图经》记载:“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自古以来便以安徽宣城的木瓜为道地药材,故有宣木瓜之称,已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宣木瓜既是药品又是食品,被列入第一批“药食同源”名单中。木瓜全身是宝,营养成分较高,皮、花、枝、核和根都可开发利用。

另,市面上有一种光皮木瓜,是蔷薇科植物榠楂的干燥成熟果实。根据《本草经集注》记载,光皮木瓜果实味酸、涩、性平,具有和胃舒筋,袪风除湿,消痰止咳之功效。用于吐泻转筋,风湿痹痛,咳嗽痰多,泄泻,痢疾,脚气水肿等。虽然光皮木瓜与皱皮木瓜有相类似的作用,但其不属于木瓜正品。有研究对光皮木瓜与皱皮木瓜品质多性状指标综合评价,其在木瓜总糖、抗坏血酸、齐墩果酸、熊果酸、总黄酮、总皂苷等的含量上均低于皱皮木瓜;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皱皮木瓜齐墩果酸的含量高达0.72%,而光皮木瓜中含量微弱。

所以光皮木瓜与皱皮木瓜不仅基源不同,性状不同,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也有差异。因此,光皮木瓜与皱皮木瓜不能混用,《中国药典》收载的木瓜之药用植物来源是皱皮木瓜(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

而现在我国南方地区经常食用的木瓜是番木瓜,为食用木瓜,系番木瓜科植物番木瓜的果实。其原产南美洲,十七世纪传入我国,主要作为食用,亦有药用,也是以果实入药。明代姚可成《食物本草》载其:“主利气,散滞血,疗心痛,解热郁”。现代多用于治疗胃痛、痢疾、二便不畅、风痹、烂脚等,有一定疗效。其药用价值与应用病症均与药用木瓜不同,应注意区分。

木瓜临床功效

中医认为木瓜味酸、性温,具舒经活络,和胃化湿的功效。《本草新编》认为木瓜“乃入肝益筋之品,养血卫脉之味”。《名医别录》记载木瓜的功效是:“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木瓜临床疗效显著,常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暑湿吐泻,转筋挛痛,脚气水肿等症。

据现代研究表明,木瓜含有三萜类、有机酸类、糖类、黄酮类、鞣质类、氨基酸类、皂苷类、维生素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镇痛、抗菌抗炎、抗肿瘤、增强免疫力、保肝、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抗衰老、抗突变、清除自由基、抑菌、抗疲劳、松弛胃肠道平滑肌等功效。

在中医临床上,木瓜被誉为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之要药。临床中治疗风湿痹痛,日久不愈,常与威灵仙、川芎、蕲蛇等祛风除湿止痹药配伍;治筋急项强,不可转侧,常与乳香、没药等活血伸筋药配伍,如木瓜煎;治脚气肿痛,冲心烦闷,常与吴茱萸、槟榔等散寒祛湿药配伍,如鸡鸣散;用治吐泻转筋,常与吴茱萸、半夏、黄连等同用。

木瓜常用验方

脚膝筋急痛木瓜50克、水500毫升、白酒10毫升,将木瓜煮烂后外敷于痛处。

脚气湿热木瓜、薏苡仁各15克,白术、茯苓各9克,黄柏6克。每日1剂,水煎两次共400毫升,分早晚两次服用。

细菌性痢疾木瓜片。每次口服5片(含生药1.25克),每日3次,5~7天为1个疗程。

粘连性肠梗阻木瓜、牛膝各50克,浸于500毫升白酒中,7日后便可饮用。每晚睡前饮1次,每次饮量可根据个人酒量而定,以能耐受为度。上述药量可连续浸泡3次。

足跟痛木瓜、当归、皂角、血余炭各等量,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20~30分钟,拭干后搓双足心二三百下,以热为度。每日1次,早、晚操作。

破伤风以木瓜、吴茱萸为主的木黄散,出自《仁斋直指方论》木瓜汤,随证加减配合西医方法,治疗破伤风。

骨质增生木瓜四虫汤。基本组成为:木瓜、白芍、乌梢蛇各15克,独活、川芎、制乳香、制没药、菟丝子、补骨脂、续断10克,威灵仙16克,生地18克,当归12克,蜈蚣1条,全蝎5克,土鳖虫9克,甘草8克。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20克;阴虚者,加枸杞子20克;阳虚者,加杜仲10克,且适当调整全蝎、地鳖虫的用量;脉弦者,加天麻15克;下肢乏力者,加川牛膝18克。

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共400毫升,分早晚两次服用。治疗时间短则3~10天,长则1~2月。

使用注意内有郁热,小便短赤者忌用木瓜。唐代《食疗本草》载木瓜:“不可多食,损齿及骨。”明代《本草经疏》:“下部腰膝无力,由于精血虚,真阴不足者不宜用。伤食脾胃未虚,积滞多者,不宜用。”(黄嘉欣 梅全喜)

木瓜——永以为好也
摘自2023-4-14中国中医药报
楚林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湾医院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几句诗句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意思是,她送我木瓜,我拿佩玉来报答。不是来报答,表示永远爱着她。木瓜饱含着浓情蜜意。
大约是香味难描,爱画木瓜的不多,我知道的只有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之一的边寿民。边寿民画中木瓜不过三两枚,横卧在浅口定窑瓷盘中,胖墩墩的,满面憨态,笨拙可爱。有趣的还有题字:“久而愈香,得一两枚,便足了一冬事矣。”
唐代贾岛诗曰:“欲买双琼瑶,惭无一木瓜。”文人风雅,知足常乐。一本书、一杯茶,若是书斋案头再加上一盘清供,便是人生好时节。清供可为盆景、插花、古玩或时令水果。水果清供最多的便是木瓜。因木瓜经放,质地结实紧密,坚硬如骨,可放几个月不变质。气味呢,也特别好闻,淡淡的香,软软的甜,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日子久了,这木瓜得了人气和文气氤氲浸润,有了风骨,便似君子遇红袖,气息相通,须臾也不愿离开。
儿时一外地药商送父亲一枚木瓜,父亲如获至宝,日日把玩不说,夜间也放于枕畔。偶尔高兴时才会拿出来让我们嗅一嗅,问香不香。等我们用手接时,他却一把夺了回去,大声说:“汗!手上有汗!”父亲说,佛手忌醉鼻,木瓜忌出汗,汗手不能摸,一摸便会坏。其实,我们手上哪有汗呢,要说汗,倒是被他吓出了一身冷汗。
小孩子不能摸,而他自己呢,却是天天抱着不撒手。有时边把玩边说,若是能有一棵木瓜树就好了,树枝可以做龙头拐杖,还能做脚盆。这盆用了,祛湿,脚不臭,不得脚气。这拐杖用了,利筋脉,得精神,长寿。问父亲为什么?他摇头晃脑地说木瓜一尺一百二十节。再问,就不理不睬了。
多年以后,看《齐民要术》中记载:“木瓜,子可藏,枝可为数号,一尺百二十节。”一尺长的木瓜枝竟有一百二十个树节,难怪可以舒络活血,畅通筋脉。
那时候,鄂西北少有木瓜树,更别说我们襄阳这个湖北小城了。在我心中,这木瓜树便和檀香、黄花梨木一样精贵。然而近两年,仿佛一夜之间,襄阳城就被木瓜树包围了。几条出城的大街景观带上都种满了蔷薇科的光皮木瓜或者皱皮木瓜,木瓜成了风景树。春天是粉红色的小花;夏季青果累累;霜降之后,叶子变红,果实变黄,芳香流连,美不胜收。一开始,有许多大人和小孩闻着香味去采,后来发现它中看不中吃,酸涩不说,使劲咬一口能把大门牙崩掉。渐渐地,就无人采摘,入冬时,木瓜掉落满地,滚得到处都是。
一个远房亲戚知道这木瓜是药,拾了几麻袋给父亲送来。这些拾来的木瓜因为落地后风吹雨打,布满灰褐色的斑点,像一张张风烛残年的老花脸。父亲摸着这花木瓜直跺脚:“造孽呀造孽,简直是暴殄天物!”家里有了这一大堆木瓜可了不得,一开门就是满鼻子香。不过,这香气并不浓郁,是淡淡的,淡如轻风,清甜如乳,再多也不会让人腻味。父亲却着急了,他说:“这样闻可不行,要赶紧处理。”因为木瓜味道闻多了会肚子疼,小便不通。关于这事还有个典故:清朝时,有一艘朝廷官船途经金陵,船员们被木瓜的芳香吸引,便购买了数百个放船上准备带走。没过几天,全船人都解不出小便,痛苦不堪,用了很多方法都没用,后来请了当时安徽名医郑奠一上船诊治。郑名医上船一看,船上到处是木瓜,笑着说,把这些东西搬走就好了。果然,木瓜一下船,众人的病就好了。这是为什么呢?父亲解释:“木瓜得木之正气,味酸,酸主收涩,敛气过度导致尿闭。”
在一个冬日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开始炮制木瓜。清水洗净,浸泡润透,再上笼清蒸,几个时辰后,趁热切成薄片。晾干。切木瓜不能用铁器,要用铜刀,越薄越好。刀刃落在木瓜上,硬硬的,有响动,若风、若骨、若霜,有金石声。父亲说最好的方法是用黄生乳汁拌匀蒸制。可现在哪里还有黄牛乳呢。几度折腾之后,一个个又圆又大的木瓜,变成了一片片薄如云翳的瓜瓣。晚霞般的金黄变成了深沉的红褐色。这些瓜片,一半放入中药房,一半用来酿酒。
木瓜入酒得木心,也得人心。酒变琥珀色,尽得瓜乳香。木瓜片在酒酿中如焰火腾空,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这是酒也是药,祛风湿,除麻木,通关节活筋脉。父亲说,木瓜酒不要轻易送人,要送给对路的,送给懂得的人。我看父亲最爱送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村头小学校长田秀生,一个是会说书的瞎舅爷。这俩人都是文化人,是和父亲气息相投,随时可以碰杯的老友。
前几天文友聚会,有两位女友悄悄地问我,听说木瓜可以丰胸,我们吃了好多怎么没用?我笑了。她们吃的是番木瓜,番木瓜为番木瓜科水果,的确含有木瓜酶、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产妇吃了可以催乳,但和乳腺组织的发育完全无关。而中药房里的蔷薇科木瓜倒是可以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但也不能丰胸。所以,说木瓜丰胸完全没有依据。女友们竟全然不信,反而怪我不舍得。“那好吧,我送你们一人一瓶木瓜酒。”我说。当然,这木瓜酒也不能多喝,喝多了肚子疼,再多了,还会损坏牙齿和骨头。

顽石亦有情

 (2023-01-22 05:44:37)[编辑][删除]

 

石膏,在医者手中,治病救人,发挥奇效,帮助我们度过疫情难关。


时间:2020-05-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施仁潮

 

  经历了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中医的力量。通过各项临床观察和初步基础研究表明,清肺排毒汤是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新冠肺炎的通用方剂,具有速效、高效、安全的特点。

  这个清肺排毒汤,可以分解为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4个经典方,其中石膏这味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抗疫创奇迹

  1954年夏天,河北省石家庄市暴发了乙脑,病患死亡率高达50%,疫情一时难以控制。当时,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的郭可明认为,虽然中医经典古籍中没有所谓“乙脑”的记载,但从乙脑的发病时节、以发热为主症、具有强烈传染性等临床表现来看,应该属于中医温病中“暑温”的范畴,提出以白虎汤、清瘟败毒饮为主方,重用生石膏,配合使用安宫牛黄丸和至宝丹的治疗方案。经中西医合作治疗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也间接参与了病患的治疗,处方就用到了石膏。早在2月26日,湖北荆州的西医内科蔡医生联系了我。他接管的陈姓患者,47岁,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因低热伴咳嗽3天入院,肺部CT显示双肺感染,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后,热度是退下来了,但憋喘加重。医院给他用了清肺排毒汤,有明显效果,取效后考虑到他的阳虚体质,有明显的怕冷症状,改用了紫苏、橘红、桔梗、厚朴、太子参、党参、黄茋等一类中药,结果病情出现了反复,呼吸不畅、憋喘严重。蔡医生向我远程求助。我认为患者寒湿未除,痰气阻滞,疫邪方盛,不能用黄芪、党参一类的补药,再从苔黄腻滑润判断,属于痰湿有热化之象,还是应该坚持以清肺排毒汤加减,其中生石膏用到了30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咳嗽减轻、憋喘好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转阴,顺利出院。

  退热有良效

  在《本草中国》第二季纪录片中,9岁的小姑娘琪琪被医院诊断为淋巴组织EB病毒感染,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转而求助中医。中医认为,琪琪的病症应属于温病范畴,可以利用石膏的寒凉之性对症下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姑娘恢复得很快。

  近现代中医学界的泰斗、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张锡纯视“石膏为寒温实热证之金丹”“退外感实热,诚为有一无二之良药”。他在治疗实热证时,尤其擅用石膏,轻则两许、重则数两,每次都能获得极佳疗效,因此大家都称他为“石膏先生”。

  他有一张方子叫“石膏粳米汤”,被认为是退热奇方,仅用生石膏和生粳米两味药,只要辨证是温病初起、脉浮有力、身体壮热,便可对症用之。后世多番实践皆有效果,甚至有人提出:“一切感冒初得,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都可以用。”

  石膏,辛甘大寒,古人甚至以“白虎”来比喻它的肃杀之性,临床多用于外感热病之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等。我在临床也常常用到,只要辨证是内有实热且热在气分,都可以用,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

  清朝时期有位叫余霖的老中医,十分擅长使用石膏,而且在临床上往往重剂量用之,清热解毒、凉血泻火名方清瘟败毒饮就是他创制的。据说乾隆年间,京城发生了一场疫病,余霖就给患者用上了超大剂量的石膏,有的人一剂药里就用到了八两石膏,相当于现在的240克,获得了极佳的效果。经余霖之手却“活人无数”,石膏之功名也因此得到确立。

  杂症建神功

  石膏性凉而能散,为治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又善清瘟疹之热,清头面之热,为杂症祛疾良药。《对山医话》载:“鲁藩某病寒,时方盛暑,寝门重闭,床施毡帷悬貂帐,身覆貂被三重,而犹呼冷。”名医李士材诊之,曰:“此内热也,古有冷水灌顶法,今姑通变用之。”于是用石膏三斤,浓煎作三次服,一服去貂被,再服去貂帐,服三次而尽去外围,体蒸蒸流汗,遂呼进粥,病若失矣。

  我曾给一位22岁的小伙子治疗顽固性痤疮。我从气分积热论治,重用生石膏清肺祛痰热,两周即有明显效果,新脓疮未再出现,面部烘热退去,口干口苦口臭改善,连服45天后,患者宿疮渐次退去,痘疮未见新发,面部皮肤也变得光洁了。

  石膏还可以用于治疗失眠。曾治患者刘女士,49岁,失眠五六年,四处求医,中西药吃了不少,针灸推拿都已试过,效果不显。我从患者舌质干、多烦热、夜间因口干醒来、醒后一定要喝开水分析为心胃火炽,以竹叶石膏汤为主方,生石膏用50克,结果收到理想的效果。七剂中药使她睡了一觉长年难以实现的安稳觉。(施仁潮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