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目青山夕照明国宝推拿代代传

(2023-01-20 05:03:22)
编者按:2023年1月3日,第三届国医大师、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李业甫在安徽合肥辞世,享年91岁。作为我国中医推拿学科的主要带头人之一,李业甫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就突出,勤于临床,潜心传道,为中医推拿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摘自2023-1-19中国中医药报
李卓 刘晨 安徽中医药大学
李业甫是安徽省定远县人,回族,1931年12月出生,1959年毕业于合肥医士学校,后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接受培训,1962年在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始从事中医推拿工作。2017年被授予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他从医60余载,为安徽省乃至全国推拿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理论造诣深厚 学术成就突出
李业甫是一指禅推拿流派传人,师承朱春霆、丁季峰等各流派推拿名家,融合吴谦、余懋等新安医家“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推拿学术思想,结合安徽本地医疗实践,融会贯通,临证颇验,提出“病证互参,推药同道;筋骨并举,气血双调;医禅结合,治养并重”的学术思想,总结了推拿治疗内外妇儿各科171种常见疾病的手法;整理了51种保健强身功法,将推拿学科理论化、系统化,创编“李氏自我保健推拿功法”。其著作《自我保健穴位推拿》8年内再版6次、发行22万册,获安徽省第三届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时任卫生部部长崔月犁曾为其与夫人白效曼共著的《古人养生强身功法》一书作序。电教片《自我保健穴位推拿》《自学家庭推拿法》被译成多国语言对外交流,为推拿走向世界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李业甫发表学术论文16篇,获安徽省科协优秀论文一等奖1次,三等奖4次;主编医学专著及教材15部;主持科研课题2项,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等科研奖励11次。
技术经验独到 妙手医坛称誉
1974年,李业甫创建了安徽省最早的推拿科病房,开设病床18张。2003年,李业甫牵头组建了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现已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为安徽省推拿学科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11月12日,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李业甫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
20世纪70年代初,推拿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在人工牵引下手法复位,1975年李业甫创造性地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牵引复位床,现临床使用的各种牵引床多采用该牵引床原理。首创“李氏推拿牵引复位法”,在牵引床牵引下实施手法复位,精准把控牵引力度,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这一成果获1989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李业甫自创“李氏定位旋转复位法”,对病变部位精确定位后旋转复位,突破了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禁忌,疗效显著。他创编“李氏自我保健推拿功法”,法术结合,行之有效,广受欢迎。他所撰写的《牵引推拿复位术治疗145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一文发表于《中医杂志》,在国内外广泛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业甫的推拿技术经验已在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受到同行广泛赞誉。
潜心传道授业 杏林硕果盈枝
李业甫终其一生致力于传统推拿学科的临床与推广。作为我国推拿学科主要带头人之一,他曾任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推拿教研室主任。最初学校没有推拿学科教材,他就每晚下班后和夫人翻遍古籍、手抄辑录,设计教学方案,逐渐建立起完整的推拿学科教学体系,弥补了当时安徽省推拿学科教育空白。
1982年,李业甫牵头筹建成立安徽省推拿学会,这是国内较早成立的推拿学会之一,他连任三届主任委员。
为传承其学术经验,目前国内设有李业甫国医大师工作室(站)7个,其中省内4个、省外3个,同时定期开展“国医大师李业甫推拿临床经验高级研修班”,通过带教和培训,为省内外培养推拿人才2000余人。近5年来,通过师承培养继承人近百名,现省内中医院推拿科主任多为其弟子,还有多位学生在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家弘扬推拿技术。1989年至2002年间,李业甫多次赴日本、美国等国家开展学术讲座,为推拿走向世界作出积极贡献。他担任中国盲人按摩学会副会长和香港盲人按摩学会名誉顾问期间,培养了400余名盲人按摩师,促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退休后,李业甫继续关心学校及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坚持在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门诊坐诊,筹划撰写《安徽推拿名家集锦》,参组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志作“老骥”,用其百点热,耀出千分光。
精诚扶济苍生 社会贡献卓著
李业甫始终遵循“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年过九旬的他每日服药抗癌,仍坚持每周半天门诊,亲自为患者推拿,待患如亲,竭尽全力为每一位患者做好服务,却坚持只收23元的挂号费。多年来,李业甫累计为20余万患者治疗,广受赞誉。
李业甫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逃过荒、做过放牛娃。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政策帮扶下,17岁的李业甫才有机会进入学堂读书。从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到开蒙识字,再到悬壶济世、桃李天下、成为国医大师,李业甫始终不忘党恩、国恩。李业甫夫妇生活极其俭朴,三餐简单,穿着都是旧衣物。自2006年起,李业甫每年资助10个贫困孩子重回学校,2011年又增加到18个孩子,目前已帮助近300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2013年捐助26万元建设六安市金安区青松希望小学;2022年11月,李业甫及其夫人白效曼捐赠30万元设立“业甫效曼奖学金”,用以奖励笃学奋进、成绩优异的中医药学子。时至今日,李业甫多年资助贫困学子金额累计百万余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担当。
皓首不忘初心,李业甫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推拿事业,在医教研及传承上建树颇多,为安徽省乃至全国推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推拿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不懈努力。
李业甫曾写下一首《推拿心悟》,或可作为其推拿生涯的回顾总结:

少时贫寒立志郎,牛娃弃鞭上学堂;学勤苦钻圣贤书,岐黄古训奠基础;
诸师尽授理法窍,八纲辨证是精髓;辨证辨病相结合,明确病性施手法;
牢记八纲辨证法,医疗效果显特色;行医执教半世纪,救死扶伤千千万;
学科研究积经验,撰著多部育儿孙;融汇新知创发展,疑难重证见奇功;
古老推拿焕青春,走出国门为世人;岁过九旬垂垂老,燃蜡发光暖人心;
名科工程意义大,传承绝技为人民;满目青山夕照明,国宝推拿代代传。

李业甫先生激励我推广中医少儿推拿
摘自2023-1-19中国中医药报
孙德仁 山西省河东中医少儿推拿学校

李业甫为山西省河东中医少儿推拿学校题词。
白沙垂首,伊洛呜咽。往事依稀,泪眼婆娑。千言万语,道不尽我对李业甫老先生的思念。
2018年10月,我携夫人前往安徽合肥李业甫老师家中拜访。他对山西省河东中医少儿推拿学校的发展高度赞赏,说:“小儿能正常发育,长大后就能为国家创造财富,你们为社会发展、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贡献。”并在我身上亲自操作,传授推拿手法轻重技巧,并告诉我“小儿推拿是‘人疗人’。人体有正气、有生物信息、有磁场、有能量,手上有信息,虽然拿不着、看不见,没工具、没器械,只是通过人的手以外治内,但通过经络穴位,由经络进内脏,调理内脏、平衡阴阳”。
李业甫还叮嘱我,“对于推拿,你们也要重视科研。要进行总结,要前后对照。推拿之前是什么样,推拿之后是什么样,要留下影视资料,讲课的时候才有说服力。要分任务,让大家都留好资料。小儿推拿学科发展,需要有科研,还要提高团队素质”。他还告诉我:“社会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中医小儿推拿就是易经、医学、哲学相结合的学科,你们要用整体观来研究小儿推拿。”他语重心长的一席教诲使我受益颇深。
2018年11月,我代表山西省河东中医少儿推拿学校,邀请李业甫莅临山西运城,出席中华中医药学会少儿推拿传承发展共同体成立大会,并担任共同体顾问。他对河东流派少儿推拿的发展高度赞赏,并现场传授了自己的推拿经验、技法。他关心指导少儿推拿事业发展,为引领指导全国少儿推拿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与经验。
2022年,在山西省河东中医少儿推拿学校30年校庆之际,李老为学校题字“悬壶济世创伟业,三十载成绩辉煌;少儿推拿国之瑰宝,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坚实了大家的从业信心,为河东中医少儿推拿学校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业甫泛爱众生,乐于助人。在2019年5月上海海派儿科推拿大会期间,他教我晨起练习“床上功”“全身拍打功”保健身体。我目睹他行走轻盈飘逸,近90岁高龄依旧身轻如燕,行走如飞。他还送我《新编图解穴位保健按摩大全》《李业甫推拿学术思想与临证传真》两本书,并在书上亲笔题字。
李业甫与师母白效曼教授伉俪情深,志同道合,同窗苦读,同业相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李业甫是少儿推拿领域的典范。李业甫主编了《中国推拿治疗学》《中国推拿手法学》等17部医学专著,录制了《中医推拿手法荟萃》等4部教学录像,发表国家、省级医学杂志论文40余篇。尤其《中国推拿治疗学》《国医大师图说小儿推拿》等多部推拿专著,是中医儿推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工具书。
长生百年岂足,哀哉天降不幸。2023年1月3日,李业甫老先生走了,带着对中医推拿事业的无限热忱,永远地走了。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个德才兼备的国医大师,失去了一位中医推拿界的领军人物,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永驻。
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高风传世间,亮节启后人。
颈源性胸痛的整脊疗法 
 
由颈椎病引起的颈源性胸痛多为持续性,为隐隐作痛,时有刺痛,尤如针刺样疼痛.活动后不加重.患者顾虑较多,总认为自己得了心脏病,配合心电图检查不难与心绞痛相鉴别.
患者,男性,38岁,银行高管.因左侧胸痛2年,经同事介绍前来就诊.曾做颈椎CT/X线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不齐.多次做推拿治疗未见效.胸痛为刺痛,时间持续8个小时左右,运动后不加重.检查C6侧旋,治疗纠正C6,在按压敏感点,敏感点的位置C6颈椎横突与胸锁乳突肌交叉处,耐心寻找,稍用力按压,患者会感到有放射痛直达病所,症状很快减轻,3-6次即愈.

让民间非遗绝活焕发新活力

 (2023-01-16 08:01:42)[编辑][删除]

天津市中医药非遗项目展示(25)

——访天津市级非遗中医指砭疗法第四代传承人杨振弢

时间:2020-06-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杨一丹

  杨振弢是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指砭疗法的第四代传承人,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在杨振弢看来,让民间传统医药绝活进入学术殿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是指砭疗法几代传承人最大的心愿。近日,杨振弢接受笔者采访,详细介绍了中医指砭疗法的历史、传承和发展。

  溯史悠久 外治之祖

  杨振弢介绍,指砭疗法源于古砭术,古砭术是春秋战国之前盛行的一种治病方式,俞跗、扁鹊等古代名医均是砭术治疗的代表医家,《内经》《难经》《史记》等文献都有大量相关记载。然而由于时代变迁,方药针灸简便效廉,砭术方法耗时费力,传统技艺传承保守,砭术这门古老医学技术逐渐隐匿于历史长河中,已不为众所熟知,因此传承于古砭术的指砭疗法,现能够考证的历史仅百年有余,第一代传承人是清末的王广庆。抗日战争时期,王广庆因逃避战祸流落异乡,患难之中收杨开宝为徒,将指砭技艺传授给他,使得这一绝学不致逸亡。此后这一绝学经由杨金良传承,在天津落地生根,开设了指砭筋骨堂。传承至杨振弢,已历四代。

  谈到砭术的价值和疗效,杨振弢说:“相传古砭术为一切中医外治法之祖,启脉学、放瘀血、克痈疽,具有非凡的意义。”如《史记》中便有一段上古名医俞跗运用砭术的记载,这位名医不使用汤药治病,而是擅长应用砭术诊疗,通过针对皮肉筋脉的治疗方式,改善脏腑髓脑的功能,最终实现“练精易形”,即调理人体形体与状态的目的。指砭疗法的治病特点与名医俞跗治病的描述几乎如出一辙,能够集针灸、推拿、刮痧等长处于一身,且不拘泥于穴位、不滞手法、不需要药物、锻炼、温热辅助,尤其是没有任何副作用,对于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等一系列急慢性肢强体痛、活动受限类疑难顽疾颇有疗效,对于饮食、睡眠等也有显著的效果。

  朴实无华 变化无穷

  在杨振弢看来,指砭疗法朴实无华,没有炫目的技巧,也没有复杂的器具。“作为中医的外治疗法,指砭疗法仅是以指或砭具的一点,直触于人体肌表,行以有方向、有距离、有深度的运动,技法是十分朴素易行的。指砭疗法虽然是与砭具配合应用而得名,但事实上其治病的原理,只要是趁手方便,有利于行砭术,任何物品都可以作为砭具。”

  指砭的治病原理是杨振弢最为强调的,与目前的各种外治疗法具有本质不同,他说:“我们凭借的是砭感,也就是对于人体肌表下的感知判断,这是砭术最重要的治病基础。中医学认为人的肢体是由筋骨皮肉脉,所谓五体构成。指砭的这种行砭方式能够让人感受到五体的形态结构,发现存在于其中的一种勾缝通路。指砭疗法正是沿此勾缝通路行以砭术,从中感知判断肌表下种种阻砭行不顺之物,即五体病灶,也是我们技法诊治的核心根本,所以说指砭治法无定式,一切皆依砭感而去病灶,是一人一治、一病一治的外治疗法。”

  杨振弢对五体病灶作出了详细描述:“五体病灶实际并不抽象,在生活中大家应该都或多或少感受过,比如肢体不适部位的皮肉下,常会摸到那些颗粒、结节、条索状物,这些都属于指砭所说的病灶范畴。指砭疗法的五体病灶包含了‘形’与‘态’两部分,所谓‘形’就是指五体结构,如常说的骨错缝、筋出槽等,所谓‘态’是指五体状态,又如结节、钙化、增生等。指砭治疗上强调五体一治,并不是拨筋、正骨、点穴、松肌,其旨在于综合恢复五体的‘形’与‘态’。”

  在描述五体病灶的基础上,杨振弢又进一步指明:“五体病灶是潜移默化的,与我们身边密切相关,并不只是在有疾病症状时才存在。如抻腰、扭腿、磕碰、劳损等,均会造成病灶的形成与积累,一时后可能未有严重反应,殊不知这可能就是日后的病根隐患。同时由于目前如X光、CT等影像检查无法有效辅助诊断,这就造成许多肢强体痛类疾病更难以得到有效治疗。更重要的是,以脊柱为中心的五体,对于健康的作用与意义不只是痛症或活动问题,其本身与脏腑的联系,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体状态,特别是许多指标正常却有明显症状的人群,很大程度上即源于此。”

  “指砭技法看起来并不复杂,但背后却有着自己独到的治病原理,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是相对容易掌握的,通过简单的学习,便能够收获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杨振弢说。然而他又指出指砭技法虽然形式唯一,但由于其治病基础是砭感,也就是行砭必须感受到五体病灶,方能达到真正治疗的目的,所以初学者未必能够明确感知,其效果多是未明所以而达到的,这是指砭技法优势的结果。因此,杨振弢说:“只有通过长期刻苦学习与训练,才能够逐渐领会指砭疗法的真谛,技法形式唯一的砭术,更能够基于砭感的日益敏锐,而化生顺、过、抢、拉、铲、挫、拨、挑等技巧,然后再随经验的积累与领悟,方可能达到治病随心所欲,以无法为法的理想境界。”

  立于学术 继承创新

  杨振弢一直强调,指砭疗法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超群的医学价值,但是在传承过程中,一直以师徒形式代代相传,仍属于民间医学范畴,只有实践经验,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作为临床的有效指导,局限了技艺的传承与弘扬。“我的父亲杨金良先生,虽然开设了指砭筋骨堂,但说到底仍是一位民间医生,而我希望通过系统学习中医学理论,以系统理论升华和指导指砭疗法,让古老的中医外治疗法,走向学术,焕发新的生机。希望能够解决长久以来,指砭不能有效阐释治病方式、系统化总结经验、规范化传授技艺等各种困扰与问题,更希望将来有机会将这一技法教授给中医学生,推广进入医院,让指砭疗法真正造福于更多的患者。”杨振弢说。

  除了立志将指砭疗法学术化,敢想敢干的杨振弢,还将新科技与传统中医技法融合了起来。由于指砭疗法在操作时,对医者的体力、精力损耗很大,原因是指砭的治疗过程,需要医者运用很大的气力,来祛除患者的五体病灶,所以杨振弢在先辈传统砭具的基础上,通过3D打印技术,自己设计优化了更为适合指砭行砭方式的握式砭具,又利用TPU柔性材料创新了辅助指力的指式砭具,不仅能在治疗中强化行砭的深度,丰富砭感的范围,提升治疗的效果,更能明显起到保护医者关节的作用,使指砭治病更加事半功倍。按杨振弢的话说,他现在又开始了与现代工具的结合,尝试将指砭疗法进行机械化改造,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结果。同时,他更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与指砭疗法具有天然的联系,一定能使指砭这一独特的治病方式得到更为深刻的助力与应用。

  在杨振弢看来,指砭虽然是古老技艺,但是与新理论、新技术、新平台的每一次碰撞都可能给传统技艺带来新的机遇。未来,他打算还要以网络为平台,向更多人传播、推广传统指砭技艺,“普通老百姓学会一两招就能缓解很多肌体不适症状,自我保健,达到治未病的效果”,杨振弢说:“不管是将民间医学带入学术殿堂,还是带向新媒体,最终的目标都是服务老百姓,让更多人受益。” (杨一丹)

挖掘手法技术创新诊疗模式

  (2023-01-15 08:34:35)[编辑][删除]

岐黄学者学术思想(31)李盛华


时间:2020-06-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李盛华

  李盛华,男,1959年生,山东菏泽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甘肃省中医院院长,现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时珍医药创新奖获得者。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全国及省市级奖励20余项;出版《中西医结合微创骨科学》等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240余篇。发明专利3项。

  笔者从事临床工作近40年,对骨伤科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一套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正骨手法和骨伤药物为依托、中医护理和康复为辅助的系统有效的诊疗方法。

骨伤科疾患治疗经验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传承、创新,确立了“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康护配合、心理疏导”的二十字治疗原则。

  急性损伤三期辨证用药

  对于急性骨伤骨折治疗,将骨伤科三期辨证的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基于“气血相生”理论,以益气、活血、补肾为治法,注重行气为主、活血为先,气血并重。

  早期宜行气活血为法,应用药物以破血逐瘀、利水消肿、行气止痛,内服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外敷陇中消定膏;中期以活血化瘀为法,应用药物化瘀生新、接骨续筋,内服陇中损伤胶囊、外敷陇中续筋接骨膏;后期以补肾壮骨、气血兼顾为法,应用药物补肾壮骨、和气养血、舒筋利节,内服陇中补肾愈骨胶囊、外用陇中舒筋利节涂膜剂。

  慢性劳损辨体、辨证、辨期三位一体

  结合中医体质学说,提出“辨体防治、辨证论治、辨期施治”的诊疗模式,依托三期辨证中的代表药物为核心处方,阳虚质加肉桂、附子,血瘀质加三七、红花,痰湿质加茯苓、白术,气虚质加黄芪、党参,阴虚质加沙参、麦冬,湿热质加藿香、苍术,气郁质加香附、栀子,形成“核心处方+单味中药”的诊疗体系。

  正骨手法注重传承与创新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骨科疾病诊治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笔者先后师从孙树椿、孟和、宋贵杰等骨伤名家学习,结合甘肃民间正骨手法,系统总结了骨折、脱位、筋伤及骨关节疾病的治疗手法,提出“痹症调衡手法”“骨伤康复手法”等。在传承骨折、脱位等正骨手法同时,完善了“腰椎三部三位九法”“膝骨关节炎调衡手法”“脊柱调衡手法”等骨伤科退行性疾患的治疗手法,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

  通过不断归纳、创新、完善骨折基础手法,总结出陇中正骨“十九法”,包括检查手法的触摸法,矫正骨折重叠移位的拔伸牵引法、用于单轴性关节的屈伸法、用于多轴性关节骨折的收展法、用于四肢骨干骨折侧方移位的提按法、用于整复关节部位骨折的按捺法、用于并列部位骨折的分骨法、用于横断或锯齿形且单靠牵引力量不能完全矫正重叠移位的骨干骨折折顶法、用于因扭转或暴力而使骨折断端发生旋转移位(螺旋型)骨折的旋转法、用于因骨折后两骨折端背靠背移位和软组织嵌入骨折的回旋法、用于发生侧方和前后移位、靠近关节部位骨折的推拉法,以及叩击法、合骨法、牵抖法、摇摆法、拳击法、顶压法、撬扳法、快速背伸位配合牵引手法共计十九种手法。在“筋骨并重”理论的指导下,陇中正骨筋伤手法得到了不断完善,包括摆动类手法、挤压类手法、摩擦类手法、振动类手法、运动类手法、叩击类手法六大类别。

  根据骨伤科常见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及预后转归,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提出的“腰椎三部三位九法”和配合经皮激光汽化减压的调衡手法;针对膝骨关节炎提出改变关节平衡状态达到改善症状的“膝关节调衡手法”;针对关节活动障碍,在继承传统手法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康复医学理念与技术,提出的“康复手法”等颇具特色且临床效果显著的手法。

  在长期的“练灵活+练熟练+练体格+练手劲”的基础上,努力挖掘手法技术,发挥手法“整复移位、消肿止痛、舒筋活络、保健强身”的作用,同时严格掌握手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做到稳妥、准确、灵活、精巧,避免或减少副损伤。

发挥中医在灾害救治中的优势

  在灾害救治方面,笔者先后参与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灾害的救治工作,在省内开展灾后流行病学调查,提出“明确诊断,救命为先,救治为主;两个主辅,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手法为主,手术为辅”的救治原则。同时提出“六个结合的诊疗新模式”,即中医与西医相结合,手法与手术相结合,中药内服与外治相结合,心理干预与康复治疗相结合,个体化治疗与综合治疗相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与发生灾害防治相结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灾害医学救治方面“简、便、效、廉”的功效,为中医骨伤在自然灾害中的急救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基于体质学说开展骨关节疾病研究

  以中西医结合防治骨关节疾病为主要研究方向,针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和膝骨关节炎进行了长期深入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等基础与调体干预研究,并根据疾病不同分期,提出阶梯化治疗方案应用与临床。

  股骨头坏死

  团队研究发现,甘肃地区股骨头坏死的三大高发体质为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

  血瘀质股骨头坏死的发病与脂代谢紊乱、血管新生等多种学说及多种信号通路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血瘀质患者发病也与特异性凝血相关的因子表达密切相关。治疗上,对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提倡保髋治疗,依据病变程度采用微创钻孔减压、打压植骨等方法,结合陇中损伤散为核心方,加单味中药辨体调体治疗,疗效显著,后期患者采用关节置换术结合调体、快速康复治疗,形成了一整套股骨头坏死阶梯化的治疗方案。

  膝骨关节炎

  通过长期研究发现阳虚质是甘肃地区膝骨关节炎的高发体质类型之一,提出并证实阳虚质是膝骨关节炎中诱导调控软骨形成的重要基因Sox9及II型胶原低表达的主要因素之一,并对多种影响膝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信号通路产生影响。在治疗上采用以右归丸为基础方,加单味中药调体治疗高发体质阳虚质,取得良好疗效。

  对不同分型、分期的膝骨关节炎,采用辨体内服中药+外敷中药+陇中正骨调衡手法外治+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外治+胫骨高位截骨术+关节置换术(单髁、全膝)+快速康复等方法有机结合综合治疗,形成了“早期保守,中期微创,后期手术”的阶梯化治疗体系。

  此外,笔者在国内较早提出骨科微创理念,倡导骨科微创疗法,将微创理念和骨科微创技术紧密结合,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微创意识是医生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国内开展了经皮内固定术、撬拨复位术治疗四肢骨折等多项技术,总结出版了《骨科经皮复位内固定疗法》《骨科微创治疗学》等专著。(李盛华 甘肃省中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