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英栋经方“渐加法”速效医案解析

(2023-01-20 04:58:37)

摘自2023-1-19中国中医药报
陈泓朋 山西省交口县温泉乡卫生院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张英栋临证擅用经方,且注重遵循原方、原药、原剂量比、原用法,笔者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近日运用经方麻黄加术汤治疗银屑病速效案一则整理分析如下。
患者刘某某,男,26岁,2023年1月3日初诊,主诉为“银屑病加重”。患者既往有20余年银屑病病史。近日皮损范围扩大,接近体表面积的70%,色红,瘙痒明显。该患者为井下工人,工作环境阴暗潮湿。经进一步问诊得知,患者平素喜温恶寒、不易出汗,冬季则更无汗出,银屑病皮损在夏季最轻。苔白腻,左脉细滑,右脉细沉弦滑。结合患者工作环境考虑,其患病容易夹湿,喜温恶寒、不易出汗为表闭之象,皮损色红为有郁热表现。
诊断:银屑病(寒湿郁表、郁而化热)。
处方用麻黄加术汤:生麻黄18g,桂枝12g,苦杏仁12g,生白术24g,生甘草6g。中药颗粒剂,3剂。嘱第1天服1剂,第2天服2剂。希望服药后达到身体觉热、有遍身微汗的效果,同时避免出现以下“服麻黄五看”的不利反应:心律异常;小便不利;入睡困难;饮食障碍;汗出过多等。
1月5日二诊:患者服药后未出现“服麻黄五看”的不利反应,身体较前变热、开始微微有汗,皮损大部分较前变薄,有少许皮损已经变平,皮损面积较前有所减少,颜色较前变淡。苔润,左脉沉细,右脉滑。继服原方12剂,嘱患者在1月4日2剂的基础上,如无不适,则每日增加1剂。
1月10日三诊:患者恐药不够用,未按医嘱服药,1月5日服2剂,6日、7日各服3剂,8日、9日各服2剂,来诊时12剂药已服完,未出现“服麻黄五看”的不利反应。皮损变薄明显,皮损面积较初诊时减少80%左右,瘙痒、发红、热与汗情况整体好转。苔薄,舌下淡,左脉细,右脉滑而有力。患者因从外地来求医,考虑其路途遥远,故继续处以原方30剂。嘱其勿省药,可提前将药服尽,随时来诊。服药目标为:让出汗变匀——能出汗的部位控制住不要让其出汗,不能出汗的地方希望能出汗。即全身都有出汗的能力,但能控制住不让其出汗。
按 本案患者7天内皮损消退80%,可谓取效甚捷。分析其原因,一是辨证准确,二是服药得法。患者平时不易出汗,喜温,希望服药后感觉身上较前热、较前容易出汗。服药1周后如所愿:除手背和小腿前后有剩余皮损外,其余部位都可以有汗。此时要注意叮嘱患者更多细节问题:现在能出汗的部位要控制汗出,尽量不要出汗,这样手背、小腿周围不容易出汗的部位才能有机会出汗。恰如一个充满气的厚薄不匀的气球,若薄的地方有一两个小孔漏气,则气球壁较厚的部位就没有机会被撑开,只有及时把孔堵住不让漏气,气球壁才容易被撑均匀。
麻黄加术汤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原文:“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以火攻之。”其组方为麻黄汤原方加白术四两。关于用麻黄加术汤治湿,张英栋老师常讲:麻黄汤整体上是通过温热的作用来开腠理。白术,《神农本草经》言其“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提到白术有止汗功效。他认为,麻黄加术汤方中,麻黄汤的作用是“开门”,白术的作用则是拽住门,不使其开得过快、过大。麻黄汤与白术合用,可以达到微微似欲出汗的效果——服药后身体内部不断变热,而皮肤腠理的门不要开得太大,靠体内的“热”和体表的“缝隙”把体内之邪挤出去、逼出去,此如《金匮要略》所谓:“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关于“渐加法”,其核心要领是张英栋老师使用经方时经常强调的以知为度、中病即止。本案中用麻黄加术汤原方,且遵循该方原剂量比。每剂中生麻黄18g、生白术24g。患者按照“渐加法”服药,喝到每日3剂,即生麻黄54g、生白术72g,这已经比《金匮要略》原方按一两换算为15g的量要多。如果患者在身体耐受的情况下继续加量,药量会更多。但张英栋老师常讲,“药以胜病为能”,临证不能脱离患者疾病状况去讨论方药剂量,服药剂量的依据是患者的身体和疾病状况,故而医者临证中不能囿于常法常量而自我设限。

朱文元治疑难病三则

 (2023-01-17 10:00:01)[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朱萌 朱传龙

  多年来,朱文元主任医师是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主任医师,峄城区十大名中医,峄城区十佳医生,枣庄市十大名中医,枣庄市十大名医,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导师,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擅于辨治各种疑难杂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择录三则。

  慢性荨麻疹(顽痒)案

  某男,86岁,2005年5月26日初诊。诉身痒30余年,加重1周。自述30年前因口渴便饮山间流水,饮后不久,即全身瘙痒,皮肤渐现大小不等红色丘斑,饮酒少许后,全身瘙痒难忍,坐卧不安;唯性情急躁,大便秘结。查:皮肤抓痕密布,散见大小不等红色丘斑,舌稍红,苔薄黄,脉弦稍数。

  诊断:风疹块(西医称为慢性荨麻疹)。

  治则: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方药1:荆芥、防风、蝉蜕、苍术、甘草各10g;胡麻仁、当归、牛蒡子、白鲜皮、苦参各12g;生地黄、金银花、白芍各15g;石膏30g。

  方药2:蛇床子、生地黄、苦参各30g;蝉蜕、白鲜皮、荆芥、防风各15g。

  上2方各取3剂。

  用法:药方1每日1剂,水煎2遍,早晚分服。剩余药渣同药方2加水适量,水煎外洗,每日2次,每次20min。

  2005年5月31日复诊:身痒明显减轻,挠抓停止,心情平稳,大便调畅,坐卧安宁,皮肤抓痕及丘斑基本不显,舌脉同前。效不更方,继予原方3剂,巩固疗效。

  2005年10月26日来诊:告之30余年顽疾己除。

  按:阳热之体,劳作汗出,复感外邪(饮入不洁之水,或山中浊气),邪热蕴结肌肤而病。虽经多方医治,然治不得法,内热不除,邪郁不解,热气尘风,风气生燥,故缠绵难愈。予消风散加味,内外合治,内热可清,邪郁得解,血气和合,风气自消,而顽痒自除。

  乳头溢汁(乳泣)案

  女,25岁,已婚,未孕,2005年8月14日初诊。诉乳头流水10余天。临近期末考试,病精神抑郁,脾性暴躁,心胸烦闷,心悸失眠,口干口苦,食少身乏,乳头溢水,涓涓不断,味酸气腥,脏体湿衣。舌淡红,苔黄腻,脉沉弦。

  辨证:郁怒伤肝,肝气犯胃,乳络损伤,而致乳头溢液。

  诊断:乳泣(西诊为乳头溢汁)。

  治则:清肝泻火,通经活络为主,佐以收敛固涩。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味。栀子、黄芩、当归各12g;牡丹皮、黄连、柴胡、薄荷、丝瓜络各10g;白芍、白术、茯苓、乌梅各15g;甘草9g。取3剂,每日1剂,水煎2遍,早晚分服。

  2005年8月16日二诊:服药后乳头溢液减少大半;心烦、失眠明显改善;口干口苦减轻;舌淡红,苔薄黄,脉同前。药已中的,原方加煅龙骨、煅牡蛎各30g,3剂,续服。

  2005年8月20日三诊:乳头流水已止,余证亦除,予逍遥丸善后。

  按:肝气犯胃,胃失固摄,乳络损伤而致乳液外溢。肝失疏泄,气失调达,则见精神抑郁;气郁化火,热扰心神,则见心烦、失眠。丹栀逍遥散加芩连,加重清肝泄火之力,加乌梅、丝瓜络、煅龙牡,一则柔肝通络,二则收敛固涩。全方共奏清肝火、调胃气、通经络、畅情志之功,使肝气调,胃气和,固摄有常,而诸证自除。

  顽固高热(阴虚外感)案

  某男,85岁,2001年11月26日初诊。其子代述:发热10余天,双下肢软弱不用3天。刻下见发热午后为重,身痛伸屈不利,双下肢软弱无力,心烦失眠,纳差。患者面色潮红,形体消瘦,少气懒言;全身肌肉压痛,舌嫩红,无苔,心率每分钟96/次,心音低沉,偶有期前收缩,两肺呼吸音略粗,时而闻及干性啰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肌力级。脉沉细数。

  辨证:素体阴虚,复感外邪,驱邪无力,邪气滞留,经气不利,卫阳被束。

  诊断:阴虚外感(西医诊断为病毒性顽固高热)。

  治则:滋阴清热为主,佐以疏散外邪。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味。青蒿15g,鳖甲15g,生地15g,知母 10g,栀子10g,丹皮10g,银柴胡15g,麦冬15g,五味子9g,羌活6g,独活6g,玄参12g,黄芩10g,甘草9g。取1剂。上药煎汁2遍,合计400ml,每次100ml,每日2次。2001年11月31日复诊。

  辨证:外邪己解,阴虚未除,燥气伤肺,肠失濡润。

  治则:益气滋阴,润燥止咳。原方去羌活,独活,栀子。加西洋参10g,麻子仁10g,杏仁10q,桃仁12g,瓜蒌24g。取1剂,用法同上。

  2001年12月8日三诊时,发热已退,病已痊愈。

  按:阴虚外感,本应滋阴驱邪,然予清热之法,重伤于阴,外邪不解,阴伤愈重,故发热不退。高年体衰,复因病加食减,四肢皆不得禀水谷之气,气益日衰,故肢弱不用。青蒿鳖甲汤功善养阴透热,加玄参、麦冬、五味子、银柴胡,以增加滋阴清热之力;加少许羌活,独活,解表驱邪,以治身痛;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安神宁志。由于辨证明确,治法适宜,选药得当,一诊病见起色,二诊危病告愈。(朱萌 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朱传龙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育阴清热法治疗顽固性舌痛一例浅析

  (2023-01-18 08:56:46)[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商荣义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现就职于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自毕业近60年以来,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笔者曾有幸侍诊于商荣义,现就跟诊记录中商荣义治疗顽固性舌痛一例整理如下。

  张某,女,34岁,2018年9月23日初诊。诉舌痛数年。现舌尖刺痛,口干,时有发热。伴有咽炎,遇情志不畅加重。排便困难,大便呈羊粪状。2018年1月行人流手术。舌红无苔,有裂痕,脉沉细。

  处方:板蓝根30g,僵蚕3g,桑叶3g,菊花3g,竹茹3g,桑白皮30g,麦冬30g,玄参30g,石斛15g,当归15g,金银花20g,甘草10g,山豆根5g,丹参10g,赤芍10g,生地15g,7剂,水煎服。

  2018年9月30日二诊:经行乳房胀痛,彩超示乳腺结节。上方加黄连6g,莲子心1g,石膏10g,7剂,水煎服。

  2018年10月7日三诊:上方加减,当归10g,石斛20g,7剂,水煎服。

  2018年10月14日四诊:纳差,烧心,末次月经2天即净。舌淡红无苔,脉沉细。处方:当归10g,石斛10g,金银花12g,山豆根5g,甘草5g,桑白皮10g,菊花3g,竹茹3g,川楝子15g,延胡索10g,黄芩10g,黄连5g,莱菔子10g,连翘10g,5剂,水煎服。

  2018年10月21日五诊:诉舌痛大减,调摄它病。

  思考

  笔者跟诊记录虽有残缺,但可以从处方用药浅窥商教授的治疗思路。《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病人素体阴液亏虚,再加上人流手术后失于调摄,津血同源,阴液大伤于内,失于滋润濡养,故舌尖刺痛,口干,排便困难且大便呈羊粪状。舌红无苔,为邪热内壅之象。故治疗上始终以育阴清热为主线。在处方用药上,重用板蓝根、金银花之类,治在标之热;同时重用玄参、麦冬等滋阴养液,当归、丹参、赤芍养血活血以治其本。二诊中,加入莲子心1g,因舌为心之苗窍,《温病条辨》记载“莲心,由心走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能使肾水上潮于心。”取其清心火之效,可谓四两拨千斤之用。四诊中,经过治疗,舌色转为淡红,可见热像大减,故去板蓝根,减少金银花用量。纵观治疗全过程,辨证精准,用药平淡,始终不离育阴清热的主线,根据舌像、症状有的放矢,最终取效。 (王云峰 育阴清热法治疗顽固性舌痛一例浅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