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大功劳民间验方

(2023-01-16 07:51:02)


时间:2020-06-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韦良渠

  肺结核潮热、骨蒸、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等症:十大功劳干叶或果9~15g水煎服或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日3次,每次3~6g。 肺结核咳嗽咯血:阔叶十大功劳叶、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各9g,水煎服。 风火牙痛:十大功劳叶9g,水煎顿服,每日1剂,痛甚服2剂。 赤白带下:十大功劳叶、白英、仙鹤草各30g,水煎服。 咽喉肿瘤方:十大功劳、朱砂根、岗梅、栀子、淡竹叶、木通、射干、板蓝根、山豆根、生石膏。

  腹泻:用阔叶大功劳叶、茎、根,去粗皮,研细末,装胶囊,每粒0.3g,每次3粒,1日4次。 痢疾:阔叶十大功劳根、地锦草各12g,水煎服。 咽炎、口腔炎:十大功劳鲜根,射干各等份,磨米泔水含咽。 盆腔炎:阔叶十大功劳根9g,金银花10g,紫花地丁24g,水煎服。 肺结核:阔叶十大功劳根、紫珠草、百部、龙骨、牡蛎各9g,白及6g,水煎服。(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情深意长的中药“关系”

 (2023-01-16 04:20:24)[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石朋庆

  关系是指人或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现实中,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通常显得错综复杂。然而,在中药这个独特的领域里,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似乎显得相依为命,情深意长。

  亲缘关系 很多中药都具有亲缘关系的特性,桑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桑树根皮为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枝条为桑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的功效;叶子为桑叶,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的功能;果实为桑椹子,能滋阴补血、养阴生津。这类药物,虽是出自同一种植物,功效却各异,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各司其职。这类中药如果炮制质量不过关,就很容易造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局面,如莲子米入药时,莲子心未抽干净,就很容易把这两种中药同时煎在一起了,莲子心的苦味会把莲子米的甜味给败掉,还会影响健脾胃功能。

  “裙带”关系 如果说我们把桑树中的这些中药品种称为亲缘关系的话,那么下面这些与桑树相关而产生的中药,则可以称为裙带关系。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功效的僵蚕,是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其生长过程是通过吃桑叶而生长的。蚕沙则是家蚕食用桑叶产生的干燥粪便,有燥湿祛风、和胃化浊、活血定痛的功效。

  寄生关系 一种生物或植物需要根植于另一种植物的体内,并靠其提供营养支持的现象,称为寄生关系。中药就有很多这种品种。如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南方刀螂、广腹螳螂的卵鞘,又名蜱蛸、桑蛸。古时称螳螂卵为螵蛸,产于桑树上者则称为桑螵蛸,具有固精缩尿、补肾助阳的功效。桑寄生,别称桃树寄生,苦楝寄生等以寄生在桑树的为佳,有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

  共生关系 在生物界,两种不同生物紧密相联地生活在一起,并相互受益的稳定状况,称之为共生关系。中药也有很多共生关系。如具有平肝息风止痉作用的中药天麻,其生长环境与蜜环菌有密切关系。中药猪苓也是和蜜环菌栽培在一起而成。(石朋庆)

根类中药解析

  (2023-01-15 04:13:16)[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4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在整个庞大的植物根系谱中,有一部分以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或地上茎残基可以作为药用,统称为根类药。根类药在临证中有着广泛应用,张仲景常用的84味药中,根类药即有1/4之多,后世有很多以“三根汤”命名的组方,而中医外科大家赵炳南的验方“五根汤”也广泛传用。
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通常位于地下,负责吸收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与养分,并能因盘错成网而固持植株体。在整个庞大的植物根系谱中,有一部分以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或地上茎残基可以作为药用,统称为根类药。兹对此类药的特点与应用作一梳理分析。
根类药的功效
《中国药典》中收录根及根茎类中药共计169种。依据其功用,根类中药大致有以下几类:
补虚 包括补气药如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山药、白术、甘草等;补血药如当归、地黄、何首乌、白芍等;补阴药如沙参、生地、麦门冬、天门冬等;补阳药如巴戟天、续断、肉苁蓉、锁阳等。
祛风除湿 如独活、威灵仙、秦艽、防己、徐长卿、穿山龙、附子、川乌、草乌等。
活血祛瘀 如三七、丹参、郁金、川牛膝、怀牛膝、土牛膝、川芎、姜黄、莪术等。
止血 如地榆、茜草、白及、藕节等。
清热 包括清热泻火药,如瓜蒌根(天花粉)、芦根、知母等;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龙胆草、苦参等;清热凉血药,如生地黄、玄参、赤芍、紫草等;清热解毒药,如板蓝根、射干、山豆根、白头翁、贯众、白蔹、漏芦、天葵子等;清虚热药,如白薇、银柴胡、胡黄连等。
止咳平喘 此类药多有化痰之功,进而能止咳平喘,如前胡、白前、紫菀、百部、桔梗、浙贝、川贝、枯萝卜等。
攻积逐饮 如大黄、大戟、甘遂、商陆、藜芦等。
疏风散邪 如防风、羌活、藁本、细辛、白芷、柴胡等。
其他 可理气者如乌药、木香、青木香、甘松等,能截疟者如常山、虎杖等。
根类药的特性
与其他类中药一样,根类入药为用同样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偏性”,即如《类经》言:“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景冬阳杂方辑抄》说得更为直白:“一药之生,得其寒、热、温、凉之气,各有偏至,以成其体质,故曰药。药者,谓之毒,设不偏,则不可以救偏也。”二是其乃“药力专注处”,即一株上下,偏性以此处为著。《本草问答》对此有言:“只取药力专注处,以与病相得而已。”
对于根类药的功用,除了运用“尝”与“试”加以验证外,更多的则还是通过“取类比象”加以认识与理解。《本草乘雅半偈》对此有很好的演示,如在论述干地黄时曰:“苗叶布地,高不及尺,随地逶迤,生机偏向根者也。根截入土,横穿直竖,绝不以坚碍妨活泼,真得色空者耳。其汁深黄,染手不落;其味甘美,着舌不散。吮拔地髓,性颇贪狼,故种植之地,土便憔苦,十年后方得转甜,功德力量,可望而知矣。”由此可知这是一个整体综合判断的过程,除了植株本体的禀赋外,还应考虑形状、气味(厚薄)、滋味、颜色、质地(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及入药部位等因素。
关于根类药的升降之性,《侣山堂类辩》指出:“凡草木之根,其性上升,梢杪子实,性复下降,物之理也。”《温病条辨》则言:“凡根皆降,子胜于根。”可见相关认识并不一致,而实际情况则更为复杂,如《名医别录》在论述当归时云:“凡物之根,身半以上,气脉上行,法乎天;身半以下,气脉下行,法乎地。人身法象天地,则治上当用头,治中当用身,治下当用尾,通治则全用,乃一定之理也。”《汤液本草》在介绍“东垣先生用药心法”时曰:“凡根之在土者,中半以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之下行也,入土以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也。”《药鉴》亦云:“大凡用药,须要得法……生苗向上者为根,气脉上行;入土垂下者为梢,气脉下行;中截为身,气脉中守。上焦病者用根,中焦病者用身,下焦病者用梢,盖根升梢降,中守不移故也。”《本草问答》相关的认识分析较为客观全面:“根之性多升,又须视其形色气味皆专重于根者,则专取其根用之。有如升麻,其根大于苗,则根之得气厚,故专取其根。又其根中多孔窍,是吸引水气以上达苗叶之孔道也。故其性主上升,气味辛甘,又是上升之气味,合形味论性,皆主于升,故名升麻,是为升发上行之专药。又如葛根,其根最深,吸引土中之水气以上达于藤蔓,故能升津液,又能升散太阳、阳明二经,取其升达藤蔓之义……”又在分析“牛膝、灵仙、茜草何以不主升而主降”时曰:“所谓根升者,必其气味形色皆具升性,乃能升达。若牛膝等根既坚实,而形不空,则无升达之孔道;味既苦泻而气不发,则无升发之力;且其气味既降,而根又深入,是又引气归根以下达,与升麻等之上行者义正相反,理可对勘而知也。”
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根是植物的“命根子”,为了更好汲取营养,同时又自保防受伤害,就要深入于地,还要具有苦味与毒性,这样使动物既不易发现,也难以下咽入口,作为药用或相应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根又是植物贮存养料的“仓库”,能为植物生长储备营养,入药则也或可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亏虚;犹如人体的骨骼筋肉,根深蒂固方能支撑茎干挺立于地表之上,且所处的环境大都阴冷、潮湿,因而或可用以治疗筋骨肌肉由风寒湿引发的痹痛;又如同人体的血管,根能吸收与转输养分,有些甚而能“溶解”岩石,用于人体则或能活血祛瘀;根还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伤愈后能再生出许多新根,对于人体则或有止血作用;与叶子一样,根也具有呼吸作用,入药或有止咳平喘或理气之用。
显而易见,依据传统思维方式所进行的分析,只是对根类药作出的概括性总结,尽管有助于理解其性能,但臆测的成分在所难免,且明显缺乏现代药理学要求的必然的因果关联性——每一功用或特点背后都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
根类药的应用
根类药在临证中有着广泛应用。张仲景常用的84味药中,根类药即有1/4之多,常用者如人参、黄芪、山药、白术、大黄、地黄、芍药、葛根、柴胡、麦冬、当归、附子、甘草、升麻、射干、细辛、甘遂、防己等。
历代有不少以根类药组合的方剂。相传东汉时疫病流行,张仲景因病、因地制宜,为民众开了一张“三根汤”(蒲公英根、白茅根、芦苇根),水煎煮代茶饮,用以清热解毒、祛病防疫。
后世有很多以“三根汤”命名的组方,如由白茅根、芦根、葛根组方者,用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烦躁不安、喜冷饮等;由葱根、萝卜根、白菜根组方者,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由六月雪根、白茅根、山楂根组方者,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由板蓝根、山豆根、白茅根组方者,用于治疗咽炎;由黄花苗根、苇子根、茅草根组方者,用于治疗上火诸症;由苦瓜根、南瓜根、丝瓜根组方者,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等。《医学正传》中还有一“三根饮”(五倍子根、苍耳草根、臭樗根、生姜、大枣、黑豆、糯米),用以治疗休息痢年久不愈者。
另有报道以新鲜柳树根、梨树根、桃树根、栗树根组成“四根汤”,用以治疗急性白血病。中医外科大家赵炳南还有验方“五根汤”(白茅根、瓜蒌根、茜草根、紫草根、板蓝根),可凉血活血、解毒化斑,主治多形性红斑(血风疮)、丹毒初起、紫癜、结节性红斑(瓜藤缠)及一切红斑类皮肤病的初期、偏于下肢者。
关于根类药的应用,有许多以单验方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如芹菜根可平肝利尿、通便;威灵仙可止痹痛、治诸骨鲠喉、通便等;茜草根可止各种出血、祛痰止咳等;三七根可活血化瘀、消肿定痛;虎杖根可活血散痰、祛风止痛等。有资料显示,藤梨根治疗各种肿瘤有确切疗效,如配伍棉花秆根、急性子、姜制半夏治疗食道癌,配伍棉花秆根、白花蛇舌草、菝葜治疗胃癌,配伍棉花秆根、山豆根、猪苓治疗肺癌。
以根类药为主组成的方剂更多,如《杂病源流犀烛》的防风根汤,由防风根、于术、当归、姜黄、生黄芪、桑枝组成,主治由络虚而致之肩膀疼痛连臂等。民间还有“三根一草一藤汤”,由苎麻根、白茅根、麻黄根、车前草、银花藤组成,具有利尿通淋、凉血止血之功,为治疗尿血的验方。
根植于土,成就了大千世界的勃勃生机。目前进行的相关研究,还大都是以经验用药为线索、通过寻找有效成分加以验证,而对其作为中药的药性研究整体看来还较为粗浅,对临床用药及发现新的根类药的指导性则明显不足。

古医籍中牛乳药用情况

  (2023-01-15 08:36:22)[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姜辉

  我国先民自古就通过饮用牛乳强身健体、祛病消灾。早在先秦时期,北方以游牧为主业的少数民族就开始取用牛乳,《内经》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至秦汉时期,少数民族已开始食用乳酪等加工乳制品。《史记》曰:“(匈奴)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更美也。”《汉书》谓北方民族“以肉为食兮,以酪为浆”。此后长城以南区域的汉族受北方民族的影响,也开始取食牛乳。汉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牛乳及乳制品不仅可以使人饱腹,而且口感甘美,并进而发现了其药用价值。

牛乳药用价值

  南朝陶弘景引汉末医书《名医别录》首次明确指出了牛乳的药用价值:“牛乳,微寒。补虚羸,止渴,下气。”但由于《名医别录》早佚,故此说是否为《名医别录》原文,尚存疑问。在陶弘景之前,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也载以牛乳入药的外用医方:“好硫黄三两,末之,牛乳五升……直以乳煎硫黄,不用水也。”这说明东汉末或至迟在东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牛乳的药用价值。

  唐代医籍开始大量出现关于牛乳药用的记录。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牛乳汁,味甘,微寒,无毒。”唐《新修本草》亦持类似观点。唐以降古医籍在描述牛乳性味时开始注重牛乳来源,认为不同品种牛的牛乳药性有所差异,根据来源将牛乳分作黄牛乳、黑牛乳和水牛乳。此外,还有秦牛乳一说,秦牛是北方牛种统称,包括黄牛和黑牛,有时也可以专指黑牛。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牛有秦牛、水牛二种,秦牛小而水牛大。”医家认为牛乳来源会影响药性,《千金翼方》论及“恶刺方”时,将乌牛乳和一般黄牛乳相对而论,暗示了乌牛乳的药性强于黄牛乳,是和药首选:“五月蔓荆子捣末,和乌牛乳封之,无,即凡牛乳亦得。”但是该书又在《养老食疗》篇的“服牛乳方”下明确指出:“……平旦取牛乳服之,生熟任意,牛须三岁以上、七岁以下纯黄色者为上,余色者为下。”选择药性稍欠的黄牛乳入药,应当是虑及了年长者的身体需求状况。而稍早成书的《新修本草》除对北方牛种牛乳药性加以肯定,还提及了南方水牛乳的药用情况:“水牛乳,云造石蜜须之,言作酪浓浓,味胜秦牛。秦牛乳性平。”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曰:“凡以乳及溺屎去病,黑牛胜黄牛。”

  宋代医籍对牛乳药性的描述更为严谨。北宋苏颂《本草图经》指出:“凡牛之入药者,水牛、秦牛、黄牛取乳及造酥、酪、醍醐等,然性亦不同,水牛乳凉,秦牛乳温。”比之略晚的《证类本草》引用并肯定了苏颂对牛乳药性的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秦牛乳温”的说法与前代“牛乳微寒”说有所出入,但结合相关内容应将其理解为秦牛乳与水牛乳相比较则有温寒差异,而非指秦牛乳药性本身就属于温性。明代吴昆《医方考》、清代汪昂《医方集解》均有“牛乳甘温,能养血润燥”之语,疑受《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相关描述影响。总之,绝大多数医籍对牛乳药性的描述基本一致,认为其性平或微寒,味甘,无毒,但又与其来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方牛只牛乳相对性温,水牛乳相对寒凉。

  元、明、清医籍中补充了一些牛乳的其他功效,元代李杲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明确指出牛乳的通肠效果,谓之“牛乳补诸虚,益气通肠。”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和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都明确肯定了牛乳对反胃、呃逆的疗效。

牛乳药用模式

  根据古医籍所载,牛乳既可以乳态形式药用,又可以乳制品形式药用,通过梳理所见古医籍,将牛乳药用模式讨论并举要如下:

  牛乳生饮

  今天普遍认为生牛乳不宜直接饮用,因为虽然生牛乳易于人体吸收,但其间孕育着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多种致病细菌,可能对饮用者产生较大身体危害。古医籍对牛乳药用的描述大多也强调须经过加热之后方可饮用,认为生饮或过熟饮用牛乳均不利于身体健康:“上取牛乳,微温饮之,生饮令人利(痢),熟饮令人渴,故宜微温。”(《太平圣惠方》)但是古代医家出于用药的实际需求,仍提出了牛乳生饮的模式。唐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指出“生牛乳暖如人体”,论及“诃黎勒丸”时说“性热者,以生牛乳下……不问食之前后。”强调了性热之人当服生牛乳。

  牛乳熟饮

  古代医家认为牛乳不当热饮,即便将其煮沸,亦应待其冷却至常温而饮之。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载:“《拾遗》云凡服乳必煮一二沸,停冷啜之,热食则壅,不欲顿服。”“牛乳方:牛乳(一升,真者,微熬),上空心,分为二服。极补益五脏,令人强健光悦。”《养老奉亲书》:“食治老人消渴烦闷,常热,身体枯燥,黄瘦。牛乳方。牛乳(一升,真者,微熬)上空心,分为二服。极补益五脏,令人强健光悦。”

  组方制药

  古人将牛乳视作药材进行组方,通常是利用其补中益气、祛羸除弱之效。因此,牛乳常现于小儿羸弱方、老年病方或其他虚症药方中。由于小儿身体尚虚,一些病状与肠胃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全有关,用药不宜猛烈,而应以缓补为主。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在论及“小儿痢后虚,手足心热,痢纵未断”时载方:“橘皮、生姜(各三分),上二味,切。以牛乳半升,煎取四合,去滓分温服之。”又如《备急千金要方》载:“治小儿哕方:生姜汁、牛乳各五合,上二味煎取五合,分二服。又方:取牛乳一升,煎取五合,分五服。”

  牛乳制品药用

  古人不仅注意到牛乳的功效与差异,还善于将牛乳制成各种乳制品用以保健。早在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即载有用“牛乳蜜汤竹沥粥”来预防热病的说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首见“乳糖”制品:“炼沙糖和牛乳为乳糖,惟蜀川作之……会稽所作乳糖,殆胜于蜀。”可惜李时珍并未言明乳糖与普通砂糖在药性上的差异。清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酥酪醍醐,皆牛羊乳所作,滋润滑泽,宜于血热枯燥之人。”“酥酪醍醐”在唐代甚至更早就被人们用以食用,酪是从牛羊乳中提炼所得,从熟酪中又可提炼出酥,从酥中再提炼可得精华物,即为醍醐。古人在食用这些乳制品的过程中,也渐渐发觉了其药用价值。其他多部本草书如《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也介绍了酥酪等物的药用价值。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牛乳作为营养保健食品,其营养价值和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早为古人发现。通过食用牛乳和乳制品强健体魄是中国古人一直知晓并实践着的,绝不是海外舶来之物。(姜辉 陕西中医药大学)

[转载]诸病主病诗

 (2012-02-18 17:37:06)[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传统医学
原文地址:诸病主病诗作者:人在天涯

(其象轻手乃得,重手不见,动在肌肉以上。)

浮脉为阳表病真,迟风数热紧寒因(是浮脉兼迟、兼数、兼紧也,各脉相兼仿此,)浮而有力是风热,无力而浮血弱人。(此首总言浮脉病。)

寸头疼眩(目眩)(身热)因风,更有风痰(左寸病)右咳攻(右寸肺感风邪作咳,)关右脾虚(中满不食)左腹胀,溲多赤涩(左尺膀胱风热)粪难通(右尺风邪客下焦,故大便秘。)

浮而有力为洪(即大脉,其象极大而数,按之满指,如群波之涌起,来盛去衰,来大去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急当除。(此首总言洪心经火盛内多烦(左寸病,又兼目赤、口疮、头疼,)肺热毛焦咽更干(右寸病,又兼涎粘,)肝火身疼(左关病,又兼四肢浮热)胃虚呕(右关病,又兼口枯舌干,)肾虚阴火便相难(左尺,膀胱热、小便赤涩,右尺,腹满、大便难或下血。)

浮而无力为芤(其象浮大而软,按之中空两边实,指下成窟,诊在轻举重按之间。)

左芤吐衄兼心血(左寸病,)关上为瘀胁痛真(腹中瘀血,胁间血气痛,吐血,目暗,)左尺男人小便血,女人月事病相因。(此首单言左手芤脉病。)

右芤积血在于胸(右寸病,又兼衄血、呕血,)关内逢之肠胃痈,呕血不食兼瘀血,尺多血痢与肠红。(此首单言右手芤脉病。)

浮而端直为弦(其象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筝弦。)

左弦头痛还心惕,盗汗劳伤力懒牵,关左胁疼兼 癖,尺疼小腹脚拘挛。(此首单言左右寸膈痰多喘嗽(由肺受风寒,)右关胃冷腹心疼(脾胃伤冷,宿食不化,多饮,)下焦停水弦逢尺,阴疝常从脐下侵。(此首单言右手弦脉病。)

浮而迟大为虚(其象迟软散大,举按无力,豁豁然空,不能自固。)

脉虚(血气虚,故脉亦虚)身热为伤暑,虚损疲烦汗自多,发热阴虚宜早治,养荣益气莫蹉跎。(此首总言虚脉病。)

怔忡惊悸寸常虚,血不荣心奈若何,腹胀诊关(食不化)尺痹痿,损伤精血骨蒸俱。(此首统言左右两手虚脉病。)

浮而迟细为濡(即软脉,其象虚软无力,应手细散,如绵絮之在水中,轻手乃得,重按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浸牌。(此首总言濡左寸心虚(故惊悸盗汗)还短气,精神离散左关濡(又兼荣卫不和,体虚少力,)尺男精败女脱血,自汗淋漓溲数俱。(此首单言左手濡脉病。)

憎寒烘热濡右寸,气乏身疲怎得安,关上胃虚(饮食不进)脾更弱(食不消,)尺肠虚泻下元寒。(此首单言右手濡脉病。)

浮而迢亘为长(其象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指下有余,过于本位。)

气血有余长脉见(长脉主有余之病,)阳明热势自然深,若非阳毒(阳毒内蕴)癫和痫,即是焦烦壮热侵。

浮而虚大为散(其象有表无里,有阴无阳,按之满指,散而不聚,去来不明,漫无根柢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肿 ,散居两尺魂当断。)

(其象轻手不得,重手乃得,按至肌肉以下,着于筋骨之间。)

沉潜脉主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兼寒。(此首总言沉寸沉痰郁(右寸病)饮停胸(左寸病,)关主中寒痛不通(左右关病同,)尺部浊遗精血冷(左尺病,男精冷,女血冷,)肾虚腰及下元 。(右尺病。此首统言左右手沉脉病。)

沉而不及为短(其象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应手而回,短脉只见寸尺,若在关部,将上不接寸,下不接尺矣,故前人云,短不诊关。)

短脉内虚真气弱,三焦气壅是真因,胃衰宿食多停滞,寸主头疼尺腹疼(左右手同。)

沉而微软为细(其象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指下寻之,往来如蚕丝。)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此首统言左沉而弦长为实(其象举手不绝,迢亘而长,不疾不徐,动而有力。血实则脉实。)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古云脉实者,水谷为病,)大便不通或气疼。(此首总言实脉病。)

寸心与面热兼风(左寸实,心中积热,口舌疮,咽喉痛,)痰嗽中烦气积胸(右寸实,胸热,痰嗽烦满,)肝火(左关实,腹胁痛满)脾虚(右关实,脾虚少食,又兼胃气滞,伏阳蒸内)关上见,尺脐腹痛便难通(左尺实,小腹痛,小便涩,右尺实,脐下痛,例难或时下痢。此首统言左右手脉实病。)

沉极几无为伏(其象极重,按之着骨,指下隐隐然。)伤寒病一手伏曰单伏,两手伏曰双不可以阳症见阴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也,必得大汗乃解。又夹阴阳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又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桂,脉乃复。若太溪、冲阳皆无脉,则必死矣。古云伏为真气不行,邪气积伏。又云痛甚者脉必伏伏为霍乱食常停,蓄饮顽痰积聚真,荣卫气凝(凝,闭也)而厥逆,散寒温里莫因循。(此首总言伏脉病。)

忧郁伤心神不守(左寸病,)胸中气滞冷痰凝(右寸病),当关腹痛分寒食(左关伏,胁下气,血冷,腰脚痛。右关伏,中脘积块痛,脾胃停滞,)尺部腹疼与疝疼(左尺伏,肾寒精虚,疝痛。右尺伏,脐下冷痛,下焦虚寒,旋中冷痛,此首统言左右手伏脉病。)

沉而有力为牢(其象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少弦,按之动而不移。牢而疾,必发热,牢而迟,必发寒,迟疾不常,寒热往来。)

牢为喘(气)(息)皮肤肿(两寸病),心腹寒疼肝克脾(两关病), 瘕疝 犹可治,阴虚怎相宜(两尺病,失血。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是虚病见实脉,必死。此首统言左右手牢沉失常度曰革(其象沉硬实大,如按鼓皮一般。革为阴阳不交之名。)

革合芤弦寒与虚(芤为虚,弦为寒,虚寒相搏,故芤弦相合而成革脉,革因为虚寒失血之候,)中风感湿胀兼医,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此首总言革脉病。)

沉而更代为代(其象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又复止,寻之良久,乃复强起而动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疼便脓下元亏,或为吐泻兼泄痢,女子怀胎三月兮。(此首总言代?)


(其象呼吸之间脉仅三至,来去极慢)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 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是虚寒。(此首总言迟寸迟心(左)(右)上焦寒(左寸迟,心上寒,精气多惨,右寸迟,肺受寒,冷痰气短,)

中寒痛不堪(左关,筋寒急,手足冷,胁下痛,右关,中焦寒,脾胃伤冷,食不化,)左尺肾虚(故便浊)女不月,右为泄泻疝牵丸(脏寒泄泻,小腹冷痛,腰脚重而无力。此首统言左右迟而细软为微(其象极细而软,若有若无,多兼于迟,按之无欲绝之状。)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阳微也)发热(阴微也)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寸微气促与心惊(右寸,中寒少气,又兼上焦寒痞、冷痰不化,左寸,心忧惕,荣血不)关脉微时胀满形(左关微,中满气乏,四肢寒冷,拘急右关微,胃寒气胀,食不化,脾虚噫气,心腹间冷疼,)尺部见之精血弱(左尺微,伤精尿血,)脏寒泄泻痛呻吟(右尺微,脏寒泄痢,脐下冷积痛疼。此首统言左右两手微脉病。)

迟而无力为弱(其象极软而沉细,怏怏不前,按之如欲绝,举手即无。弱犹愈于微。)

脉弱阴虚阳气衰(气虚则脉弱,寸弱阳虚,关弱胃虚,尺弱阴虚,)恶寒发热骨筋萎,多惊多汗精多泄,益气调营(弱脉必宜补)及早医。(此首总言弱脉病。)

寸汗心虚(左寸弱,阳虚心悸自汗)右身冷(右寸弱病,又兼短气,)关中筋萎(肝主筋,弱,故筋萎少力,又兼女人主产后客风面肿)胃脾虚(右关弱,脾胃虚而食不能化,)欲知阳陷明微病,骨痛耳聋(左尺弱,胃虚之故)粪数遗(右尺弱,大便滑,又兼下焦冷痛。此首统言左右手弱脉病。)

迟而有力为缓(其象比浮而稍大,似迟而小疾,一息四至,来往纡缓,呼吸徐徐。)缓脉,从容和缓者为正脉,前人所云,诸病脉缓,为胃气回,不治自愈者是。若气血衰而迟缓,缓脉 营卫衰,或痹(缓而细)或湿(沉而缓)或脾虚(缓而涩,)上为项强下脚软,浮风(缓兼浮,伤风)沉弱(缓兼沉,血气衰弱)细区分。(此首总言缓脉病。)

寸缓心虚(左寸缓,心气不足,怔忡多忘,又兼项背拘急痛)肺则浮(右寸缓,肺气浮,语短气,)当关风眩(左关缓,风虚眩晕,又兼腹胁气急)胃虚求(右关缓,胃弱气虚,)尺为肾冷便频数(左尺缓,肾虚冷,小便多,)下寒风秘便常忧(右尺缓,下寒脚弱,风气闭滞。)

迟而时止时结(其象来时缓甚,时一止,复又来。前人云阴凝则结。又云结脉亦因思虑过度,脾气不足。又云脉结者,亦病四肢不快,为气所结。)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亡阳汗自淋(凡结脉,主疝结,七情郁结,老痰滞结,一切气血凝结,又为亡阳、为汗下,内为积聚,外为痈肿,兼浮寒结,兼沉气结。此首总言结脉病。


(其象一息六至,数数然来。)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忌之。(此首总言数脉病。)

寸数咽喉(右寸数)口舌(左寸数)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左右寸同,又兼头疼上热,)当关胃火(右关数,胃火,脾热口臭,烦满呕逆)并肝火(左关数,肝火目赤),尺用滋阴降火汤(左右尺同,主肾火炽,小便黄赤,大便闭塞。此首统言左右两手数脉病。)

数而弦急为紧(其象来时劲急,按之长,左右弹指,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又名急脉。)

紧为诸痛主于寒,癖积风痫吐冷痰,浮紧汗之(紧兼浮,表寒身痛)沉紧下(紧兼沉,里寒腹痛,)人迎(因伤寒)气口(因伤食)更须看。(此首总言紧脉病。)

左头目项(左寸紧头热、目痛、项强)右鼻膈(右寸紧、鼻塞、膈壅,)关从心腹胁筋寻(左关,心腹满痛、胁痛筋急,右关,脾腹痛、吐逆)尺为腰脚脐下痛,知是奔豚与疝疼(左尺,腰脚脐下痛,又兼小便难,右尺,下焦气筑痛。此首统言左右手紧脉病。)

数而时止为促(其象来时数,时一止,复又来,徐疾无一定,有迫促之状。凡脉促者,亦病气痛,亦病怫郁,亦病气血不疏通。)

脉促惟将火病医(三焦有郁火,)其因有五细推之(气、血、热、痰、饮,)时时咳嗽皆痰积,或发狂 与毒疽,(皆瘀血之故。此言总言促脉病。)

数见关中为动(其象数见关中,形圆如豆,无头无尾,厥厥动摇,寻之有,举之无,不往不来,不离其处。动脉亦为神气不安,脱血虚劳。)

动脉专司气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阳女子崩。(此首总言动脉病。)

(其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不进不退)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浮滑风痰,滑数痰火,短滑宿食,)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和时定有胎(女人督脉滑,血热、经不通,和滑为有孕。此首总言滑脉病。)

寸滑膈痰生呕吐(右寸病,)心惊舌强缘热故(左寸病,)当关宿食肝脾热(左关,肝热,头目为患,右关,脾热,口臭,吐逆、宿食不化,)渴痢 淋看尺部(左右同。此首统言左右手滑脉病。)

(其象虚细而迟,来往极难,一止复来,三五不调。)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痹为血,女人非孕即无经(女人左尺涩,无孕主血少,有孕胎病或漏。此首总言涩脉病。)

寸心虚痛乖营卫(左寸心肺虚耗不安,及冷气心痛,右寸营卫不和,上焦冷痞,气短,臂酸,)脾弱(右关涩,脾弱不食,胃冷多呕)肝虚(左关弱,肝虚血散,肋胀胁满,身痛)关内逢,左尺伤精兼及疝,右寒小腹足胫 (又兼大便闭,津液不足。此首统言左右两手涩脉病。)


人迎

(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

表候人迎属腑阳(人迎主外感六淫,属表腑也,阳也,)风浮暑弱紧寒伤(如人迎脉浮,主伤风,六淫仿此,)湿应沉细火热数(热虚数,火洪数,)四末清寒表散良(人迎又主四肢病。)


气口

(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

气口为阴里脏看(气口候内伤七情及伤饮食,属里,脏也,阴也,)怒濡忧涩散因欢(如气口脉濡,即因伤怒,余皆仿此,)恐沉思结惊多动,悲紧还推何部干(诊得气口濡涩等脉,并看与何部相关,即知何脏受病。如气口脉濡即属肝病,而肝脉又适弦硬是也。此首单言气口内伤七情之病。)

饮食伤留脾脏因,通肠快胃法相应,人迎气口俱沉紧,夹食伤寒病日增。(此首言气口内伤饮食之病,及人迎气口俱伤之病。)



阳维

(以左手为主,其脉从寸部斜至外者是也。右手反看,则从寸部斜至内矣。)

阴维脉起会诸阳(阳维脉从少阴斜至太阳,发足太阳之金门,而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故所会皆阳,)根柢于阴表是彰(阳维主一身之表,)风府风池应并刺,长沙法设桂枝汤(风池风府二穴,阳维之会也。仲景法,先刺二穴,却与桂枝汤。)

阴维

(左手为主,其脉从寸部斜至内者是也。右手反看,则从寸部斜至外矣)

阴维主里会诸阴(阴维主一身之里,其脉从少阳斜至厥阴,发足少阴之筑宾,至顶前而终,故所发所至皆阴也,)却起于阳根自深(阳根阴,阴根阳,故此二脉,又为荣卫之纲领,)心痛病来详洁古,理中四逆法堪寻(洁古云阴维为病若心痛,其治在足少阳三阴交,乃阴维所起也。又按仲景法,太阴症用理中汤,少阴症用四逆汤,厥阴症用当归四逆汤,酌其剂以治阴维之病。即洁古所以治足少阳三阴交也。)

阳跷

(不论左右手,其脉从寸左右弹者是也)

一身左右阳专候(是跷主一身左右之阳,)脉得阳跷六腑和,表病瑞安阳分愆(阳跷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故其为病,亦表病里和,)法兼汗下治无讹(洁古云阳病则寒。若在阳表当汗,桂枝汤、麻黄汤。若在阴里当下,大小承气汤。)

阴跷

(不论左右手,其脉从尺部左右弹者是也。)

诸里相持通五脏(阴跷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故其为病,亦里病表和,)脉行左右有阴跷(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病来阳缓阴多急(阳跷病,阴缓阳急,阴跷病,阴缓阴急,)诊察须从阴热调(洁古云阴病则热,甘草干姜汤。)


(不论左右手,其脉三部中央俱浮,直上直下者是也)

督司阳脉称为海,循背而行遍后身(督脉起胞中,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为阳脉之海,)脊强头沉虚实判(督脉为病,实则脊强而发厥,虚则头重,)上冲作痛苦吟呻(督病又往往自下冲上而痛。)


(不论左右手,其脉丸丸,横于寸口者是也。)

任承阴海因名任(任脉亦起胞中,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

天癸从生阴有阳(任主天癸,乃天之元气,任脉充,然后冲脉旺,月事时下而有子,故真阴之盛,必由真阳之实,)若使结阴阳气绝,疝瘕崩带腹前殃(任脉病,非阴自病,实由阴中无阳,故疝瘕崩带,皆结阴之故。)


(不论左右手,其脉来寸口中央坚实,径至关者是也)

冲俱督任起胞中,独主先天精血充(冲脉亦起胞中,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波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又为先天精血之主,故又曰血海,)本病须分寒火逆(冲脉病,一曰寒逆,阳不足也,一曰火逆,阴不足也,)更传肝肾患无穷(经云冲病传肝肾,发为痿厥。)

(不论左右手,脉来关部左右弹者是也)

约持诸脉遍腰环(带脉起少腹侧、季胁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状,所以总约诸脉,)

肝肾心脾上下安(带之上心脾,带之下肝肾,)湿热滞留中间断,淫淫白物下无端(心脾上郁,肝肾下虚,停湿为热,留滞中分,必病作而流白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