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和桑螵蛸

桑寄生
桑寄生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上品,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主腰痛者,腰乃肾之府,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寄生得桑之精气,虚系而生,故治腰痛;小儿背强者,为血脉不通行,桑寄生形类藤蔓缠绊桑木,相似筋脉之循行连络,以类相应,故痛可止、强可柔,筋骨上下屈伸不利者,可疗之;精气内足而发齿坚,精气外达则肌肤充,须眉亦长;寄生乃桑之精气所结,复生于小树枝节之间,有子承母气之象,为身之余,故专主形骸寄生之胞胎、痈肿等,能安之、消之,其功独著,盖属同类相感之理。
治风寒湿邪外侵而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者:独活9g,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g,上药为散,水煮,分2次服用。
治妊娠胎动不安、心腹刺痛:桑寄生、艾叶(微炒)、阿胶(捣碎,炒令黄燥)各6g,为散,水煮,于3餐前温服。
治下血止后但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者:桑寄生为散,每服3g,不拘时。
治产后乳汁不下:桑寄生90g,打细粉,每服9g,水煮,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滑胎:菟丝子(炒熟)120g,桑寄生60g,续断60g,真阿胶60g,上药将前三味打细粉,烊化阿胶和为丸,绿豆大小,每服20丸,开水送下,日2服。
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言:桑寄生能去痹,主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者,是得其祛风除湿、益血补阴之功。
桑螵蛸
桑螵蛸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上品,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治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主伤中者,以其生于桑,得桑续伤和血之性;螳螂其性怒升,当车辙而不避让,其子最是繁盛,极具生长迅发之机,则其肾之强可知,其气相从,故主阴痿、腰痛、益精生子;螳螂举头轩昂,奋臂挥刀,于诸虫中,其性尤刚,以具金性,禀刚锐善通之气,故主疝瘕、女子血闭、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治遗精白浊、盗汗虚劳:炙桑螵蛸、煅龙骨各等份,为细末,每次6g,空腹用盐汤送下。
治妊娠小便频数不禁:炙桑螵蛸12枚,捣为散,分2次,用米汤送服。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称:邻家有一男子,色白,稠如米泔,心神恍惚,瘦弱憔悴,盖因房劳而得。令其服桑螵蛸散,未终一剂而痊愈。方以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醋炙龟甲,各一两,打粉为末,夜卧时以人参汤调服二钱,可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数,补心气。(曹俣 陕西省西安市六君子堂中医馆)
阳台上养着薄荷,一蓬一蓬地葱茏着,青青郁郁一片。乍一看,颇是繁茂。倒不是我养得好,只是薄荷很好养,给一点水,不要曝晒,它自然而然就疯长成一片了。
薄荷一生钟爱洁净。家乡那一条条澄澈的溪水边,生长着一簇簇薄荷,它们不声不响地串起了整条溪坝,不声不响地染绿了大大小小的沟壑,浓绿、饱满、幽密。淡紫的小花开在暮色里,细碎、宁静,惹人怜爱。薄薄的香气如沁凉的水,漫了一地,氤氲在湿润的空气里。天地山河、水光潋滟、绿妖紫花,融为了一体。那么的洁净,那么的美好,让人生出欢喜心。
有风吹来,薄荷的香味随风传播,在很远以外都能嗅到。田野上奔跑着挖薄荷的孩子,他们挽着篮子追逐着薄荷的香味。我蹲在薄荷丛里,用食指拇指并拢掐叶尖尖。掐过之后,那香气一直萦绕在指尖,久久不散,放在鼻下一闻,清凉瞬间便漫了全身,仿佛连指甲和毛发都熨帖极了。所有花草中,唯有薄荷,担得起清凉淡雅这四个字。在春日的流水潺潺中,也只有薄荷,把一份淡雅表达得那样充分。
一日炎热的伏天午后,伴着鸣蝉的高歌,外婆蹒跚着走来。她热得头脑昏沉,两眼迷糊。我赶紧摘上几片薄荷叶子,用手揉搓至汁液渗出,把它敷到外婆眼皮、额头及太阳穴处,外婆顿感神清目爽。傍晚,有人腿脚被蚊虫叮咬,痒得钻心,赶紧揉片薄荷叶,擦一擦;夜间感冒了,鼻子不通,摘片叶子,闻一闻……因此,一些人家喜在田间地头、墙角院落栽丛绿薄荷。我的母亲亦是如此。长此以往,薄荷于我,已成了一种习惯与心安的所在。
薄荷在中国历史悠久。西汉的杨雄在《甘泉赋》中写道:“攒并闾与茇兮,纷被丽其亡鄂。”“茇”就是薄荷。《本草纲目》中记载:“薄荷处处有之……夏秋采茎叶曝干。稀用,或与薤作齑食。近世治风寒为要药,故人家多莳之……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
原来薄荷富含的薄荷醇能“欺骗”人体感官,产生清凉的感觉,有“辛香凉散、疏泄清利”的功效,用来治疗风热感冒初起,头痛、目赤、喉咙肿痛等症。在农村,薄荷很受欢迎,南方人多将薄荷草晒干,放入枕头内,据说能祛乏解暑,有利睡眠,整个夏天都能“高枕无忧”。
“疏肝解表里中和,冷暖随心妙处多”,这句话说的是薄荷的神奇之处,它不仅在热时让人清凉,还在冷时给人温暖。这样知冷知热、清纯婉约的“香草美人”,该是许多男子憧憬的梦中情人吧!(陆明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人民医院)
时值夏天,在乡间居住几日,不时看到农舍前后那翠绿的薄荷,生机盎然,那扑鼻的芳香让我不禁想起宋代陆游赞美薄荷的佳句:“一枝香草出幽丛,奴蝶纷飞戏唤风。莫恨村居相识晚,知名元向楚辞中。”
薄荷,又名叫“银丹草”,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多年生草本,全株青气芳香,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踪影。薄荷全草每年可收割2次,第一次在小暑至大暑间,第二次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晒干的薄荷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薄荷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在我的乡下老家,人们喜欢在房前屋后种上几株,有的则在庭院里用花盆或花槽栽植。我母亲在乡下拥有自己的一片草药圃,其中就栽有薄荷,就是那么几株碧翠的薄荷,引得小小草药圃芳香馥郁。炎热之时,乡民们喜欢采摘几片薄荷鲜叶放在身体皮肤之处,不仅有清凉袭人、烦暑顿消之感,而且肌肤留香。有人喜欢采几片薄荷鲜叶沏茶,喝之提神醒脑,怡情爽心。而我母亲则喜欢采摘些许薄荷,亲自下厨烹制几个以薄荷为食料的菜肴,让家人一饱口福。
薄荷为常用中药之一。中医学认为,薄荷味辛、性凉,具有疏风散热、辟秽解毒之功效,可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疮疥、瘾疹等。常用的“风油精”,其成分中就有薄荷脑。薄荷叶晒干放在枕头里,可帮助入睡。薄荷汁外敷可消肿止痛。薄荷茶用来漱口,齿颊留香,口气清新。有趣的是,人们喜欢把盆栽薄荷放在室内或花园种植,以驱蚊虫。
薄荷可食用,清爽可口,其主要食用部位为茎和叶,也可榨汁服。在食用上,薄荷既可作为调味剂,也可作香料,还可配酒、冲茶。人们喜欢吃的“薄荷糖”,以白砂糖、薄荷为原料加工而成,食之清香爽口。薄荷可单独凉拌吃,也可配其他食材烹制,如薄荷鲫鱼汤、薄荷鸡丝、薄荷虾皮等,用以佐酒下饭,别有风味。在我们温州有一种名小吃叫“青草豆腐”,在琥珀状的“青草豆腐”上滴几滴薄荷水,食之清凉适口。(缪士毅)
自怜不及狸奴点,烂醉篱边不用钱。
薄荷又名番薄荷、苏薄荷。性凉,味辛,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疏肝解郁等功效,常被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肝气郁滞、胸闷胀痛等。《神农本草经》曰:“薄荷气味辛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本草纲目》言:“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清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为要药。”此外,本品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造成的痧胀、腹痛、吐泻等证,常配藿香、佩兰、白扁豆等同用。除了内服,薄荷亦可外用,用于夏日痱子、蚊虫吸食、疮疖等。需要提醒的是,薄荷芳香辛散,有良好的发汗效果,多用易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运用。
薄荷是一味药用蔬菜,可以起到清心怡神、疏风散热、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的效果。还常被用于菜肴、为夏日食疗佳品品。几种食用薄荷的方法:
薄荷冰:清水4碗煮至沸腾,加入薄荷煮开5分钟,将薄荷水放入冰格,做成冰粒,咽喉痛或口干时取冰粒放于口中咀嚼。有防治感冒,利咽生津的功效。
薄荷汤:薄荷叶50克,切碎,用开水焯一下,放少许盐、香油,有神清气爽,解毒败火之功效。
薄荷粥:薄荷15克煎汤,放入粳米60克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冰糖适量,可供早晚餐温热服食。
薄荷茶:用薄荷3克,代茶饮,有清凉感,是清热利尿的良药。
薄荷酒:薄荷油1克,米酒50毫升,黄酒各50毫升,兑在一起,早晚空腹饮用,有清热、解毒、健胃、清咽的功效。
薄荷疏风利头目
摘自2023-6-16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薄荷又名银丹草、夜息香,是唇形科薄荷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作为常用中药材,在我国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薄荷有悠久的药用和食用历史,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已被广泛应用于制药、食品、化妆品以及香料香精等多个领域。
《本草纲目》中记载有薄荷的特征、栽培分布与用途:“薄荷,人多栽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时形长而头圆,及长则尖。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药以苏产为胜。”“入手太阴、足厥阴,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可以看出,自明代,我国江、浙及四川一带已有栽培薄荷;及至现代,我国薄荷主要出产于江苏、安徽两省。每逢盛夏,无论是荒山野岭,还是池洼沼泽,都能见到野生薄荷的身影。
薄荷的入药部位是干燥的地上部分。其味辛、性凉,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功效,可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等疾病。现代研究发现,薄荷中含有薄荷油、薄荷醇等挥发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薄荷中所含薄荷醇,外用可刺激神经而引起凉感,进而止痒并抑制痛觉神经;内服有祛痰作用,可帮助排出稠厚的黏痰;还可以帮助解除胃肠道痉挛。此外,薄荷还能增加一氧化氮的释放,增强体内自由基清除活性,可帮助长期坐在电脑前的工作人员抵抗辐射。
薄荷的食用方法很多,或是泡水代茶饮用,或是与其他食材一起煎炒烹炸。现在为大家介绍3款薄荷美食:
薄荷粥
材料:薄荷30克、粳米150克,清水适量。
做法:将鲜薄荷加入清水中,中火煎至香气溢出时关火,冷却。用粳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水煎液,再次煮沸即可。
功效:清新怡神,疏风散热,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玫瑰薄荷茶
材料:玫瑰15朵、薄荷2克,清水1升。
做法:向水壶中加入1升清水,然后放入玫瑰及薄荷进行加热,水开后继续煮沸5分钟即可。
功效:疏肝理气,提神醒脑。
薄荷芝士虾球
材料:鲜虾200克、薄荷15克、蛋黄1个,芝士粉适量、淀粉少许、盐适量、柠檬汁少许。
做法:将薄荷叶洗净切碎,加入蛋黄搅打成蛋黄液。将鲜虾去皮开背,去掉外壳及虾线。向薄荷蛋液中加入淀粉、盐、芝士粉并搅拌均匀。将鲜虾裹满蛋液,并起锅烧油,待油锅6成热时放入虾球,炸至虾球定型即可捞出。捞出后挤上少许柠檬汁即可。
薄荷为多年生草本,于夏、秋茂盛之时采割地上部分,其呈簇状丛生,不止一茎,叶对出,向周围伸长,所以能四散。枝叶稀被茸毛,色青质轻而芳香,气味辛凉冷冽,故其功专入肝与肺。众草丛生曰薄,生气甚隆;荷意为可堪担负。名薄荷者,《诗经》谓“载驱薄薄”,意在其性锐而轻清,取效颇急。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称:“薄荷味辛,气清香窜,其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穿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薄荷可搜肝气而抑肺盛,于头目肌表之风热郁而不散者,最能捷效。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投麻黄,麻黄入喉而热汗出,热汗能解风寒,是以适于伤寒;薄荷服后得凉汗,凉汗可清温,故宜于温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以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苇根)治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用桑菊饮(桑叶、菊花、苦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
彭子益治兼恶寒温病,若脉洪虚或脉虚小,发热之后仍兼感寒,于乌梅白糖汤(乌梅、白糖)或三豆饮(黄豆、绿豆、黑豆)中加薄荷者,因兼恶寒之脉,定不纯虚,重按必兼有弦紧收敛之象,藉其清轻凉散,以开卫气之束闭。辛能散滞,凉可清热,故治小儿耳流稠脓之热证,用山药、扁豆、天花粉、生甘草,加薄荷;治肺金热而肝木失养之小儿大便色绿,用天花粉、生甘草,加薄荷;治湿热证之目珠红痛,用栀子、金银花、荆芥、木通,加薄荷。
王怀隐《圣惠方》之薄荷丸(薄荷、皂荚),治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不计远近;钱仲阳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治五痫,用薄荷煮汤送服五色丸(朱砂、水银、雄黄、铅、珍珠);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用薄荷汤(薄荷、葛根、人参、炙甘草、防风)治中风;刘昉《幼幼新书》之睡惊丸(天南星、乳香、水银、琥珀、牛黄、白龙脑、青黛),治小儿急、慢惊风,用薄荷煮汤服用。上方皆取薄荷凉能清利、辛可通络、宣风向导之能,其义昭然。
肝气郁滞则胸肋胀闷,薄荷有开郁散气之效,常与柴胡、白芍、当归等药相伍,如古方逍遥散(炙甘草、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薄荷、生姜)。薄荷味辛性凉,通利六阳之会首,祛诸风热之邪,其芳香通窍,治失音、疗口齿、利咽喉,同川芎达颠顶,能疏散壅滞之热。如朱丹溪立方上清散(川芎、薄荷、荆芥穗、芒硝、石膏、桔梗、冰片),治上焦风热、鼻塞不通、头目不清;张宗良《喉科指掌》之喉科六味汤(桔梗、生甘草、防风、荆芥穗、僵蚕、薄荷)主喉科七十二症。
薄荷可宣毒透疹,常用于风热束表,麻疹初起、隐隐不透,或将出之际,如吴塘的银翘透疹汤(金银花、连翘、 薄荷、 荆芥穗、牛蒡子、鲜生地、大青叶、紫草、丹皮、 苦桔梗、 生甘草、芦根、鲜竹叶)。
陈士铎指出:“薄荷归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能引药入营卫,又可退热,不但善散风邪,亦专解忧郁,用香附不若用薄荷解郁更神。木得风则条达,薄荷散风,性属风,乃春日之和风。和风,为木之所喜,故得其气,则肝中之热可消,胆中之气遂化。世人之轻薄荷,而不能尽其用,着实令人感慨!”(曹俣 陕西省西安市六君子堂中医馆)
薄荷 风枝露叶弄秋妍
薄荷花开蝶翅翻,风枝露叶弄秋妍。
自怜不及狸奴点,烂醉篱边不用钱。
——宋·陆游《题画薄荷扇》
诗词赏析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这首诗描写了薄荷的花引来一群蝴蝶的翻飞,微风拂弄着枝条,叶子上晶莹的露水随风滑落,这是一片秋天的景象。诗人怜惜自己比不上一只小狸猫,即使喝得酩酊大醉,摔倒在篱笆边也没有人来牵回去。整首诗词形容自己生活落魄,郁郁不得志的悲惨形象,跟前面美丽的秋景形成强烈反差,更突出心中郁结之深,即使薄荷能够疏肝解郁也无济于事。
养生解读
薄荷,又名叫“银丹草”,为唇形科植物,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主要以江苏、安徽两省产量最大。《本草纲目》颂曰:“薄荷处处有之。茎叶似荏而尖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曝干。古方稀用,或与薤作齑食。近世治风寒为要药,故人家多莳之。又有胡薄荷,与此相类,但味少甘为别。生江浙间,彼人多以作茶饮之,欲呼新罗薄荷。近汴洛僧寺或植一二本者,《天宝单方》所谓连钱草者是也。又有石薄荷,生江南山石间,叶微小,至冬紫色,不闻有别功用。”这里提到了薄荷特点、种类和食用方法。据现代植物学家统计薄荷品种超逾500个,当长到一定高度后,就像藤蔓般匍匐生长,气味不同,功能也有些许不同。最常见的有黑胡椒薄荷和绿薄荷,其余的还有苹果薄荷、橘子薄荷、香水薄荷等,大多是以它独有的香气而命名。我们在挑选鲜薄荷时,以叶多,色鲜绿气味浓者为佳。
薄荷清香怡人,气香无毒,《本草纲目》还记载:“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中医学认为,薄荷有解热毒、散风热、疏肝郁、清头目、利咽喉等功效。《新修本草》将薄荷列于菜部,称“亦堪生食”。现在薄荷亦常被用于菜肴、糕点和饮料制作,为食疗常用之品。《食医心镜》中提到:“薄荷煎豉汤,暖酒和饮,煎茶生食,并宜。盖菜之有益者也。”是说薄荷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和豆豉一起煮汤,泡在酒里饮用,或者饮茶的时候用生薄荷当茶点嚼着吃,这样会对身体都很有好处。近代还用鲜薄荷茎经蒸馏而得之芳香油,处方多称“薄荷冰”或“薄荷霜”,功用与薄荷近似。现在的许多清咽润喉的药物或食品中也大多含有薄荷成分。除了食用,薄荷外用另有妙处,夏天如果身上生了痱子、小疮疖,或者被蚊虫叮咬等,用新鲜薄荷捣碎后敷在患处,便会痒痛尽除,顿感清凉舒适。
现代研究表明,薄荷含有薄荷醇,可清新口气,缓解腹痛、胆囊痉挛等,还具有防腐杀菌、利尿、化痰、健胃和助消化等功效。薄荷还可镇静,缓解紧张情绪、提神解郁,小剂量食用还有助于睡眠。
药膳品鉴
薄荷红茶
材料:薄荷叶1克,荷叶1克,祁门红茶3克,冰糖或蜂蜜适量。
做法:准备以上材料,分别把红茶、薄荷叶、荷叶倒入瓷杯中,倒入烧开的泉水或纯净水,放入冰糖或蜂蜜,盖上盖焖一会儿,用茶漏过滤到另一玻璃杯中,即可饮用。
功用:本茶品具有清凉解暑、提神醒脑、暖胃消食的功效。适合于夏季暑热难耐、疲乏困倦、胃口不开的人群引用。冲泡薄荷茶,可掺进其他的花草,茶的味道会更为特别。
薄荷米粥
材料:鲜薄荷叶30克,粳米150克,冰糖适量。
做法:讲薄荷叶和粳米洗净备用。锅中加清水1000毫升,加入洗好的薄荷叶,大火煮开,用中火煎成约800毫升,捞出薄荷叶,水放凉备用。粳米加清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汤及少许冰糖,稍煮沸即可。
功用:本药粥具有疏风清热、护胃生津的功效。适合于素有胃病、口干口渴、新感风热的人群食用。
薄荷鸡丝
材料:鲜薄荷120克,鸡胸肉150克,胡萝卜60克,洋葱、杏仁、米醋、糖、生抽、香油各适量。
做法:将胡萝卜洗净切成丝,洋葱切丝,薄荷叶洗净撕成小片,杏仁切碎,备用。鸡胸肉净后,放入锅中,加姜片,煮30分钟,煮的过程中如有浮沫要撇出;煮至鸡肉快熟时,将胡萝卜丝倒入,一起煮约3分钟后关火。将煮好的鸡肉和胡萝卜丝分别捞出来。待鸡肉晾凉一些,将肉撕成丝,然后将洋葱丝、薄荷叶、胡萝卜丝和杏仁碎与鸡丝混合,浇上调料拌匀即可。
功用:本药膳具有清火解暑、解郁疏肝的功效。适合于夏季容易中暑、咽喉疼痛、心情不畅、易上火体质的人群食用。
薄荷鱼卷
材料:薄荷120克,草鱼450克,鸡蛋3个,面包屑180克,植物油、姜、料酒、淀粉、胡椒粉、味精、盐各适量。
做法:鲜薄荷叶洗净切碎,加入精盐、味精拌匀稍腌。将草鱼宰杀,去鳞、内脏及鳃洗净,剔下鱼肉,去刺,片成薄片,加入姜片、精盐、料酒、胡椒粉、味精拌匀腌入味;鸡蛋倒在碗里,加精盐打散;将鱼片放入薄荷叶卷成鱼卷,拍上干淀粉,蘸匀鸡蛋液,滚上一层面包屑即成薄荷鱼卷生坯;炒锅注油烧至四成热,下入薄荷鱼卷生坯炸至金黄色且鱼肉熟透,捞出控油装盘即可。
功用:本药膳具有利咽和胃、清火祛风的功效。适合于咽喉不适、消化不良、容易感冒的人群食用。
薄荷糕
材料:鲜薄荷叶30克,糯米500克,绿豆500克,白糖30克,干桂花适量。
做法:先将绿豆煮至烂熟,加入白糖、桂花和切碎的薄荷叶做成馅备用。把糯米焖熟,放入盒内晾凉,然后用糯米饭包豆沙馅,用木槌压扁即成。
功用:本糕点具有疏风散热、清咽利喉的功效。适合于外感风热、咽喉红痛、迎风流泪、目红眵多的人群食用。(王恒苍 陈永灿)
咽痛痰多 干薄荷叶捻末,拌以白砂糖,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日3次,每次1丸。
风热感冒 薄荷、金银花、连翘各10克,荆芥3克,水煎服。
麻疹初期 薄荷、牛蒡子各10克,蝉蜕3克,荆芥5克,水煎服。
咽喉肿痛 薄荷、生甘草、桔梗各3克,僵蚕9克,荆芥5克,水煎服。
薄荷
摘自2023-6-19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利咽透疹性辛凉,风热风温治有方。
清利头目效尤良,疏肝行气胸胁畅。
烈日炎炎薄荷香
摘自2023-6-29中国中医药报
烈日炎炎,热风如薰,我家小院庭前的薄荷生长得郁郁葱葱。摘下一片薄荷叶,用手指揉一揉,一股清凉的香气扑鼻而来,就像吃了好几颗薄荷糖,通体沁凉,爽利极了。
薄荷,又名银丹草、夜息香,是一味常见中药材,可用治风热感冒、头疼、目赤、身热、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它还是治小儿风涎的要药。
薄荷喜欢在河边溪畔湿地生长,野生遍布,盆栽也可,生命力十分旺盛。我们山东五莲的山山水水适合薄荷生长,山里的乡亲也和薄荷结缘,年年岁岁,祖祖辈辈,随手采来,举手之际即可除顽疾,可谓天赐良药。万一被蚊子叮了,蜂子蜇了,采几片薄荷叶子,放在手里揉挤出汁液,擦在患处,立马见效。夏季燥热上火,口苦鼻热,以薄荷代茶泡饮,顿觉清心明目。夏日里烈日当头,无处躲藏,母亲常用薄荷茎叶煮茶熬粥、凉拌菜、蒸馍,给全家人带来清凉。
薄荷,甘愿生长在谷底柳下,不与蒹葭争高低,不和香蒲论短长,独守溪畔,暗自吐芳。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宋代彭汝砺的《薄荷》诗:“神农取辛苦,病客爱清新。寂淡花无色,虚凉药有神。烦心侵冰雪,眩目失埃尘。自是芝兰臭,非同草木春。”
(张西洪)
香疗:愉悦身心 辟秽除疾
摘自2023-6-29中国中医药报
赵银珊 梁永林 甘肃中医药大学
香疗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紫(柴)”“燎”“香”“鬯”(芳香酒)等字的记载,周代就有沐浴兰汤、佩带香囊的习俗。佩香、熏香、用香……在历史长河中,香疗文化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医学对香疗也有较深入的探索和应用,如中医使用香疗防疫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先秦时期的防疫起源与积累阶段,到秦汉至唐时期的防疫理论形成与发展阶段,到宋元至明清时期的防疫总结与完善阶段,都促进了香疗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繁荣昌盛。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芳香类的中药产品也逐步融入到医疗、康养、生活等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香疗的价值。比如香疗有愉心安神之功,有助于舒缓和放松心情,对缓解负面情绪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对疾病的治疗与愈后调理也有积极作用。
以气用事,流通气血
中医香疗遵循中医理论的阴阳学说、整体思维。健康人体应保持“阴平阳秘”,根据中药四气五味的特征,辨证施治,临床应用遵循芳香辟秽、芳香解表、芳香化湿、芳香温通、芳香开窍等治疗原则,调节机体平衡。
中医香疗的主要机理在于“以气用事”,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理论,皮毛肌腠与五脏六腑相通,药性可直达脏腑。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芳香辟秽,调节精神情志,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气血流通等方面。
中医香疗可与归经相关联。中医认为,五气各有所主,唯香气凑脾。湿邪黏腻重浊,缠绵难驱,而芳香气味多辛温香燥,善醒脾助运、舒畅气机、宣化湿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甘松芳香,甚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说的就是芳香气味对脾的作用。
中医香疗亦可结合五行学说。《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其中,五气指药物与食物的五种气味,即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也称为五臭。而将芳香列入性能理论并做出系统阐述的,首推明代贾所学《药品化义》,该书记载“香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系统。临床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使用香药。如肝气不疏导致的情绪郁怒,可以选用芳香理气的陈皮、香附、乌药等,使肝气得疏,气机条达,郁怒自然消散。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木克土,肝木的疏泄正常可以帮助脾土的运化,在疏肝的同时达到运脾的功效。
中医香疗与藏象学说也有密切联系,芳香药物的香气通过口、鼻、皮毛等孔窍进入体内,再由脏腑之间的联络而作用于全身,平衡气血,调和脏腑,祛病强身。这个理论也得到了现代研究的证实:气味分子可以促进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身体抵抗力,同时能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自主神经功能。
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中医香疗文化历史悠久,挖掘在疫情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且操作简便,易于普遍推广,被大众接纳。
中医香疗的运用不仅可体现在疫病的预防上,也可以在疫病康复阶段发挥“防复”作用,亦可应用于临床各科的疾病预防。
芳香气味的中药以其芳香走窜之性可作用于口鼻、皮腠、经络而起到“通经走络,开窍醒脾”的作用。现代药理认为其具有消炎、抗过敏、促进代谢、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中医香疗法作为一种安全的补充和代替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弥补了内服汤药之不足,可广泛地应用于呼吸、心脑血管、消化、内分泌及皮肤等临床各科,尤其长于调理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具有明显优势。
根据三因制宜的治则,在香疗过程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人的差异性,来选择适宜的香药。如北方冬天多寒,易得风寒病证,可以选用辛温的紫苏、细辛等;南方夏天多闷热,易得湿热病证,可以选用辛凉的金银花、薄荷,化湿的藿香、豆蔻等。
同时需注意,阴虚、气血不足者或妊娠期不宜使用香疗。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加强锻炼,调节机体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薄荷当家 清凉一夏
——诗词中的薄荷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3-8-14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这首《九歌•礼魂》是屈原的作品,描写祭祀的最后环节,在美丽女巫的歌声中,男女青年翩翩起舞,传递香草芭。据考证,“芭”便是唇形科植物薄荷。
夏日薄荷最清凉
夏日被蚊虫叮咬后瘙痒难忍,随手摘下一片薄荷叶,搓一下贴到身上,辛凉舒爽,不一会儿瘙痒就消失了。薄荷外用,能起到消炎、止痛、止痒作用。风油精主要成分就是从薄荷中提取的薄荷脑。
薄荷茶是从前夏日最为好喝的饮料。摘几片碧绿的薄荷叶放入粗瓷大碗中,再加入少许白砂糖,将滚烫的开水沏下去,寡淡的开水顿时变为赏心悦目的淡绿色,老屋中也弥散出薄荷的清香。薄荷茶入口清凉,丝丝甘甜,沁人心脾,还具有解暑功能。干一晌农活回家,喝上一碗薄荷茶,解渴又解乏。古代文人也喜欢薄荷茶。宋代名将李纲被流放到海南岛,气候炎热却满目荒凉,想再喝一口薄荷茶解暑而不可得,随手在墙壁上题诗曰:“我亦乘桴向海涯,无人复献雨中花。却愁春梦归吴越,茗饮浓斟薄荷芽。”
嫩薄荷也可当作蔬菜食用。薄荷又名蕃荷菜、升阳菜,在古代许多本草著作中都被列于菜部。薄荷可单独凉拌吃,也可配其他食材烹制,如薄荷鲫鱼汤、薄荷鸡丝,薄荷虾皮。用薄荷佐酒下饭,别有风味。
“薄荷苏产甚芳菲,咬鼠花猫醉失威。泄热驱风清面目,鲜脱发汗转枢机。种分龙脑根偏异,叶似金钱力岂微。症见伤寒和蜜擦,管教舌上去苔衣。”(清代赵瑾叔《本草诗•薄荷》)在炎热的夏季,古代的士大夫还喜欢用薄荷逗猫玩儿。原来,薄荷散发出的气味会刺激猫的神经,使其出现亢奋的状态,如同醉酒一般,因此薄荷又被称为“猫酒”。陆游是一位撸猫达人,不但与猫同吃同住,更喜欢猫的醉态,《赠猫》一诗描写道:“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时时醉薄荷,夜夜占氍毹。”因为薄荷能“克”猫,古人还用薄荷汁外涂治疗猫咬伤。
辛凉薄荷散风热
薄荷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是常用的发散风热类中药。薄荷味辛、性凉,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功效。
“薄荷辛散更清凉,升发能将风热扬。通窍利关头目爽,骨蒸痰气用皆良。”(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薄荷》)薄荷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者,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在风热感冒和温病卫分证中十分常用。薄荷配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可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症。
“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散热,骨蒸宜服。”(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薄荷》)薄荷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薄荷配伍川芎、石膏、白芷等,可治疗风热上攻,头痛眩晕;配伍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可治疗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配伍桔梗、生甘草、僵蚕等,可治疗风热壅盛,咽喉肿痛。
“薄荷辛凉最发汗,清头目解皮风绊,止惊风热劫劳蒸,消食下气除霍乱。”(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薄荷》)薄荷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祛风止痒之功,配伍蝉蜕、牛蒡子、柽柳等,可治疗风热束表,麻疹不透;配伍荆芥、防风、僵蚕,可治疗风疹瘙痒。
“薄荷道地数苏州,行处常从肝肺投。止嗽去胎安口舌,消风解热展眉头。”(节选自清代朱钥《本草诗笺•薄荷》)薄荷入肝经能疏肝行气,配伍柴胡、白芍、当归等,可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丸。薄荷芳香辟秽、化湿和中,配伍香薷、厚朴、金银花等,可治疗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导致的脘腹胀痛、呕吐泄泻。《本草纲目》载,薄荷汁和白蜜、姜汁外擦,可治疗舌苔语蹇。薄荷芳香辛散,发汗耗气,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中的“葭”即芦苇。芦苇的花穗是青褐色,及至芦花盛开,如片片洁白的云絮,远远望去又像飘舞的白雪。
“寒云淡淡天无际,片帆落处沙鸥起。水阔风高日复斜,扁舟独宿芦花里。”(唐代左偃《江上晚泊》)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芦花渲染的意境是清丽优美的,哪怕在漂泊异乡的旅人心头,芦花的一缕温暖也代表家的方向。芦花的美还在于它的画面感,如“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唐代司空曙《江村即事》)诗中描绘了江边宁静优美的野景,表达钓翁闲适超然的心情。
乡人常用芦花和芦絮做“芦花蒲鞋”,我们老家叫做“毛翁儿”。因为打蒲鞋要用蒲草或者稻草,再把毛茸茸的芦花编进去,看上去就像一个小老头儿,故得名。别看这老土笨拙的毛翁鞋,早年间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冬日融融暖意。小孩子冬天滑雪、打雪仗特别费鞋子,但一双“毛翁儿”就能对付一冬,而且穿着暖和舒服,走起路来轻快。
每至深秋初冬,乡人开始“打苇子”,大片大片的苇子割倒后,秋日的农家小院里,巧手的村姑、勤快的大嫂开始编苇席了,那情景颇似老作家孙犁《荷花淀》里描绘的样子,“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苇席不仅可编出粗苇席,还可与高粱秸秆划出的篾片一道,编织出纹理细密、滑爽贴身的花凉席,给要结婚的新人用做“合卺席”。芦苇还是天然的东西建筑材料,过去建房都用芦苇扎把盖屋顶,可防雨防水,经久耐用,再苫上稻草和茅草,这样的草房子冬暖夏凉。芦苇中空的芦管里有一层洁白细腻、通透有韧性的薄膜,可以做笛膜,使音色脆亮悦耳。苇子还是造纸的好材料,它纤维长、滤水性好、平滑度高,是制造优质宣纸的首选。
芦苇的根即芦根,是常用中药,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透疹等功效,主治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等。民间有“春饮芦根水,百病不上身”的说法,乡人常用芦根、葛根、白茅根煮水代茶饮用,可生津止渴、清热除烦。
芦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诗情画意,还为我们祛除疾患、解除痛苦。就像一首诗里咏赞的,“沼泽河沿尔占先,一身是药助延年。最夸净化水空气,甘作篱笆守蓝天。”(山东 刘琪瑞)
摘自2025-8-28中国中医药报
——诗词中的牵牛子及其药用价值
丝丝柔蔓,层层密叶,绿锁柴门小院。朦胧残月挂林稍,早已是、牵牛开满。
一天凉露,半篱疏影,缥缈银河斜转。枉将名字列天星,任织女、相思不管。
这首《鹊桥仙•牵牛》是清代词人顾太清的作品,描写七夕节牵牛花烂漫开放的美丽景色。牵牛在农历七月开花,《本草纲目》引曰:“七月生花,微红带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结实,外有白皮裹作球,每球内同有子四五枚,大如荞麦,有三棱,有黑白二种,九月后收之。”
牵牛花开映碧霞
牵牛子是常用的峻下逐水类中药,以干燥成熟种子入药。因药性优良,有病人服此药痊愈后牵出自家耕牛以酬谢,得名牵牛子。牵牛子有灰黑色和淡黄白色两种颜色,分别名为黑牵牛、白牵牛。牛在十二生肖中排第二位,与地支中的“丑”对应,故牵牛子又名黑丑、白丑、二丑。
七夕时节,牵牛花灿烂开放,繁花似锦。牵牛花通常在清晨悄然绽放,等到中午或下午,慢慢合拢,逐渐凋谢。这种“朝开暮合”的特性,正好象征着牛郎织女那一年一次、非常宝贵又短暂的团聚。所以,牵牛花也就因此被赋予了深厚的寓意,代表着爱情、思念,以及那虽然短暂但却弥足珍贵的相会。
牵牛子具有消痰攻积功效,是民间常用的保健品。古人将牵牛子盐渍或蜜渍后食用。现代农村常将牵牛子用白糖炒熟后食用,可预防和治疗食积不化。
牵牛子还是药名诗中的常见中药。如宋代黄庭坚《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其一》:“牵牛避洗耳,卧著桂枝阴。”孔平仲《萧器之小饮诵王舒公药名诗因效其体》:“起视天南星斗稀,蟾蜍已黑牵牛低。”李光《次韵补之药名十绝•其九》:“应喜秋来甘泽泻,牵牛时复自蹊田。”周紫芝《病中戏作本草诗》:“何时从容乃如此,烟蓑去作牵牛子。”
逐水消痰牵牛子
“牵牛谢药古曾闻,黑白宜将二种分。惯逐水痰夸速效,易清肿满见奇勋。散调神禹应为首,丸合牛郎好作若。半熟半生虽可配,气偏雄烈用休勤。”(清代赵瑾叔《本草诗•牵牛子》)牵牛子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的功效,用于水肿、腹水、脚气、痰壅喘咳、大便秘结、食滞虫积、腰痛、阴囊肿胀、痈疽肿毒、痔漏便毒的治疗。《本草纲目》载:“牵牛治水气在肺,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胀肿,及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
“牵牛子能下诸气,一服弹指水肿利。二便谁云有不通,落胎同之商陆易。”(明代沈应旸《药性诗诀•牵牛子》)牵牛子能通利二便以排水湿,泻下之力颇强,属峻下逐水之品,以水湿停滞,正气未衰者为宜。《千金要方》载单味研末服,《儒门事亲》载以之与茴香为末,姜汁调服;病情较重者,可配伍甘遂、京大戟、芫花等同用,以增强泻水逐饮之力。
“黑丑性走,湿热以痊。入气利便,逐水消痰。”(清代冉静简《医诗必读•黑丑》)牵牛子能泻肺气,消痰涤饮,配伍大黄、槟榔等,可治疗肺气壅滞,痰饮咳喘,面目浮肿。
“味辛气烈是牵牛,逐水追痰功最优。散壅杀虫行痃癖,脾虚胃弱莫轻投。”(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牵牛子》)牵牛子能杀虫攻击,并有泻下作用,促进虫体排出,配伍槟榔、使君子等,研末送服,可治疗蛔虫、绦虫及虫积腹痛。
“驱水牵牛峻下行,脱人元气用休轻。白除痰饮通风秘,黑治溲艰免湿生。味蓄苦辛饶猛烈,性含热毒更狰狞。病人稍弱宜加谨,泄泻专工最不情。”(清代朱钥《本草诗笺•牵牛》)牵牛子有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及胃弱气虚者禁服,体质虚弱者慎服。 (黄新生)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