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拥鸳房。记亸肩髻小,约鬓眉长。轻身翻燕舞,低语啭莺簧。相见处,便难忘。肯亲度瑶觞。向夜阑,歌翻郢曲,带换韩香。
别来音信难将。似云收楚峡,雨散巫阳。相逢情有在,不语意难量。些个事,断人肠。怎禁得恓惶。待与伊、移根换叶,试又何妨。
这首《意难忘·妓馆》是苏轼的作品,反映出作者提倡女性解放的进步思想。《意难忘》为苏轼自度曲,因词中“便难忘”句而得名。为何“便难忘”成了“意难忘”?这其中蕴含着中医学的道理。原来,中医的“意”指的是将从外界获得的认识,经过思维取舍,保留下来形成回忆、意念的神志活动,《黄帝内经·灵枢》曰:“心有所忆谓之意”,词牌《意难忘》由此而来。中医认为,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藏意。在古代诗词中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脾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医学道理。
蜜脾
在古代歌咏蜜蜂的诗词中,“蜜脾”是一个常见意象,如唐代李商隐《闺情》:“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春窗一觉风流梦,却是同袍不得知。”蜜脾指的是蜜蜂营造的酿蜜的房。有人认为,蜂房形状如脾,故谓之蜜脾,如《格物要论》:“蜂采百芳酿蜜,其房如脾,故谓之蜜脾。”自然形成的蜂房呈不规则的圆形,形扁。脾是什么样子呢?《医贯》载:“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学入门》说:“形扁似马蹄,又如刀镰。”蜂房和脾脏果然有几分相似。
“雨过横塘蛙吹闹,日融芳圃蜜脾香。一痕心事难消遣,双鹊飞鸣过短墙。”(宋代朱淑真《日永》)从外形相似性上解释蜜脾,倒不如从功用上解释更贴切一些。蜜脾指的是蜜蜂营造的酿蜜的房,自然是蜜蜂的仓廪,而脾是人体的仓廪之官,同为“仓廪”,故称之为蜜脾。《礼记·月令》云:“谷藏曰仓,米藏曰廪”,仓廪指的是指藏粮的仓库。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饮食入口,由胃接受并容纳其中,故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饮食的消化吸收虽离不开胃和小肠,但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故称脾胃为仓廪。
“两股花多上粉须,趁衙去计未全疏。蜜脾一点香先透,万斛醍醐总不如。”(宋代释宝昙《蜜蜂》)蜜脾中的蜂蜜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蜜成于蜡,而万物之至味,莫甘于蜜,莫淡于蜡,得非厚于此,必薄于彼耶?蜜之气俱厚,属乎阴也,故养脾;蜡之气味俱薄,属乎阳也,故养胃。”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的功效。蜂蜜是富含营养成分的补脾益气药,适用于脾气虚弱、营养不良者食用。明代医学家李梴《蜂蜜》诗曰:“蜂蜜甘平喜入脾,补中止痛痢痫奇,消烦除渴润便燥,目赤口齿诸疮宜。”
诗脾
脾藏意,在志为思,所以在古诗词中常将诗意、诗思称为“诗脾”,如宋代杨万里《仲良见和再和谢焉》:“未惜诗脾苦,端令鬼胆寒。”元代萨都剌《快雪轩》:“古春吹到矮茅茨,香浮茗椀滋诗脾。”脾气健运,营气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思路清晰,意念丰富,记忆力强;脾失健运,气血不足,则善忘呆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曰:“脾阳不足则思虑短少,脾阴不足则记忆多忘。”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宋代林洪《冷泉》)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思维敏捷,思虑、思考等心理活动正常。反之,脾虚则不耐思虑。脾主运化与现代医学中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类似,均衡的营养是保证正常思维的基础。例如,血糖过低可能出现心慌焦虑,严重时出现抽搐和低血糖昏迷;血糖过高则会使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变差,严重时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也会出现昏迷。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三国甄宓《塘上行》)脾志为思,但思虑太过,反会伤脾,诗中所写正是“思伤脾”的例证。脾失健运,可使脾胃之气结滞,脾气不能升清,胃气不能降浊,出现不思饮食、脘腹闷胀、头目眩晕等症状。喜乐的情绪可使营卫通利,脾气舒畅,思维敏捷,少生疾病,故有脾神喜乐之说,如宋代刘辰翁《减字木兰花》:“脾神喜乐,寿酒一杯胜服药。过却明朝,顶上新霜也合销。”
脾气与脾憋
“家在文昌古堰西,红蕖环映碧涟漪。饱钟天地清脾气,厌作江湖近体诗。”(宋代艾性夫《酬庭翠陈善夫》)在汉语中,脾气、脾性、脾胃都有性格、性情的意思。脾藏意,在志为思,脾胃长期的功能状态,就成为塑造一个人性情、性格的基础,这可能是脾气、脾性这些词含义的由来。例如,脾气健运、正气充足,运化水谷有力,食纳良好,这样的人大都性格开朗随和、性情乐观。推而广之,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元气的盛衰、阴阳的消长、体质的强弱,调理脾胃可以起到调整中医体质的作用。而中医体质与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同类中医体质的人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
脾气健运的人大都性格开朗随和,如果脾胃功能受到抑制,脾气受到憋屈,性格就会变得憋拗忸气,“脾憋”一词应运而生。如《董西厢·卷六》:“做得个虫蚁儿天生的劣,特故把愁人做脾憋,更深后越切。”脾憋又写作“脾鳖”,如宋代黄庭坚《少年心》:“见说那厮脾鳖热,大不成我便与拆破。”石孝友《好事近》:“幸自得人情,只是有些脾鳖。”
脾胃功能对性情的影响,和现代医学中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有些类似。当交感神经兴奋时,胃肠道蠕动减慢,主要消化腺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受到抑制,这时候人脾气暴躁,敏感多疑,处于紧张活动状态。当迷走神经兴奋时,胃肠道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加,消化功能增强,这时候人脾气和缓,性情温和,处于休养生息状态。
沁人心脾
“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清代宋湘《说诗》)沁人心脾原指吸入芳香气味感到舒适和愉快,比喻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沁人心脾一词出自清代赵翼《瓯北诗话》:“今摘取古来佳句沁人心脾者,随所得笔之。”该词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知识。
首先,心脾连用,说明心脾是人体感受舒适的主体。心属火,脾属土,二者属母子关系。心主神明,精神活动虽然与五脏有关,但都发于心神,以心为主宰,心脏对各种精神活动有统领作用。虽然脾在志为思,但思也与心神有关,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
其次,芳香类药物大都归脾经,能被脾感知。芳香类药物大都可以作为调味品使用,可以起到健脾助运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明代医家张景岳解释说:“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也。”
第三,芳香类药物大都具有悦脾开胃的功效。“土爱暖而喜芳香”,芳香类药物有强运化、增进食欲、悦脾开胃、纳谷消食的功效。如清代赵瑾叔《苍术》:“茅山苍术性芬芳,能健脾阴发胃阳。”《泽兰》:“脾喜芬芳肝喜散,女科要药此堪供。”《菖蒲》:“虽是心脾称圣药,独嫌香燥费踌躇。”《神曲》:“气行可使痰俱豁,脾运能教谷尽消。”
脾病
脾失健运,则气血亏虚、正气不足、百病滋生,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脾病诗,具有深刻的医学道理。
“食饮便退缩,脾土成中虚。言语气自短,坐起人须扶。”(宋代郭印《病起赠刘元圭》)这首诗描写了脾气虚弱,运化谷食无力,消化不良,气虚无力等症状。
“颍川城下两中秋,金气初凝火尚流。脾病家人不教饮,官厨好酒亦难求。”(宋代苏辙《两中秋绝句》)脾主运化,能够将谷食和水饮转化为精微和津液,并能将其吸收、运输到全身脏腑、四肢百骸。苏辙有脾病,家人劝其少食膏粱厚味、不饮美酒,以减轻脾胃负担。
“一年复一年,老至不可御。下湿病在脾,余息仅如缕。枯皮裹瘦骨,半属松下土。屋坏要当颠,安能强撑拄!”(陆游《斋中杂题》)这是陆游年老体衰,脾气虚弱,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出现“脾生湿”症状后,感叹自身健康状况而写的一首诗。
“为沃尘生肺,应防水克脾。破除闲病恼,断送老头皮。”(宋代胡寅《古今豪逸自放之士鲜不嗜酒》)内湿、外湿都会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正常功能的发挥,故有“脾恶湿”之说,诗人称之为“水克脾”。
“千载犹归鹤,三生省病僧。脾虚眼多眚,更比向来增。”(宋代陈造《次韵杨宰宿田家》)“眚”是胬肉攀睛的意思,恣嗜五辛酒浆,脾胃壅滞湿热,上蒸于目,则目中生“眚”。唐代徐铉《病题》诗亦曰:“脾伤对客偏愁酒,眼暗看书每愧灯。”
“固脾节饮水,游乐多行走。盘腿擦涌泉,闲坐观菖蒲。地黄芪门煎,酌饮蛤蜊酒。长食茯苓面,常餐杞菊肴。”(苏轼《固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养生防病有着重要意义,苏轼这首诗可看作是他固脾防病的经验总结。(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第三章泻下原理·第一节理论要点
(2019-11-09
03:53:31)[编辑][删除]
第三章 泻下原理
泻下是中医的重要治法。张子和主张:汗吐下三法赅尽众法。[苏:金代医家张子和在其《儒门事亲·卷二·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中有说“今余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诠,所以该治病之法也……止有三法,无第四法……三法能兼诸法”,但也说“予亦未尝以此三法遂弃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以十分率之,此三法居其八九,而众所当才一二也”,关于下法,他文中是这样讲的——“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故泻下曾是其治病大法三法之一。此法常可取得惊人效果,不可不知。
第一节 理论要点
问:泻下是什么意思呢,莫非就是通大便治便秘吗?
答:泻下法可以通大便,但中医治便秘,主要不靠泻下方药。泻下方药治便秘,只有治标之功,使用不当还会出现不良后果。[苏:联系下文,可知老师的泻下法是以通导大便祛除邪气,非为便秘治标之用。]
问:有关方药如何达到泻下目的呢?
答:泻下方药主要通过以下三种药理作用达到目的。
一、直接刺激胃肠粘膜,在增加胃肠分泌的同时抑止肠管吸收水分,并加快胃肠蠕动。
二、不能被肠管吸收,因而增加了肠管内的液体容量。
三、促进胃肠蠕动,既增加蠕动幅度和力度,也增加蠕动频率。[苏:泻下原理如此。]
问:如此说来,泻下法不就是为了达到通便目的吗?
答: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通便的同时还要泻出其它邪气。[苏:通便只是手段,去邪才是目的。]
问:西医也有泻下药吗?
答:有的。最常用的是硫酸镁,俗称硫苦,又称泻盐。泻盐的药理作用酷似芒硝。它们分别是镁和钠的硫酸盐。
问:西医用硫酸镁就是为了通便吗?
答:不完全是。大约100年前,西医常用泻盐治痢疾。至今还有不少人用硫酸镁溶液热敷消除肿胀。
问:泻盐治何种痢疾呢?原理是什么呢?
答:对急性痢疾初起应该有效。其原理是,尽快排出肠管内的细菌和毒素。这也是为什么重症痢疾初起,中医可以使用寒下法。不过,寒下法治痢疾不能一用再用。如果是慢性痢疾,用它就完全错误。
问:中医用泻下法,目的是什么呢?
答:目的是:通过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
问:这些目的用一种药物或一个方子都能达到吗?
答:不是。中医的泻下法分寒下、温下、润下、逐水、逐痰。它们都有相应的方剂。[苏:1983年许济群主编的《方剂学·泻下剂》中,温下剂有大黄附子汤、温脾汤、三物备急丸、白散,润下剂有麻子仁丸、润肠丸、五仁丸,济川煎,逐水剂有十枣汤、控涎丹、舟车丸、疏凿饮子,没有明确提出的逐痰剂,我想逐水剂中的十枣汤、控涎丹,还有祛痰剂中的滚痰丸,应该都可以算作是逐痰剂。]
问:本章将全面介绍中医泻下法吗?
答:不是。本章只介绍寒下法。
问:为什么只介绍寒下法呢?
答:因为寒下法最常用且颇有中医特色,而且治的大多是危急大证。具体内容见下文。
巫山一段云楚药别有春
(2019-11-20
04:57:31)[编辑][删除]
——诗词中的湖北道地药材及其药用价值
缥缈云间质,盈盈波上身。袖罗斜举动埃尘,明艳不胜春。
翠鬓晚妆烟重,寂寂阳台一梦。冰眸莲脸见长新,巫峡更何人。
这首《巫山一段云》是唐昭宗李晔的作品,描写楚王游于湖北云梦泽,梦中与巫山神女相会的故事。唐教坊曲有《巫山女》曲,李群玉诗有“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句,后演化为词牌,调名本意即咏君王与神女相会之事。
湖北中药产业丰
湖北省地处古代楚国的中心区域,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其植被具南北过渡特征,同时又处在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生物资源尤其丰富,草本植物达2500种以上,其中以湖北命名的药材有湖北贝母、湖北地黄、湖北海棠、湖北麦冬等。
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是湖北省蕲春人,他的《本草纲目》堪称古代本草学的巅峰之作。《本草纲目》记载的中草药有1800多种,多数来自湖北本地,其中武当山有400多种,神农架有1200多种。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涌现出一批中药材生产特色县市,如十堰市郧西县被誉为“黄姜之乡”、安陆市被誉为“银杏之乡”、黄冈市罗田县被誉为“茯苓之乡”、利川市被誉为“黄连之乡”等。
襄樊盛产山麦冬
“麦门冬长柔堪结,桐轮辗尽棠梨雪。门掩车箱铜较闲,瓶敲井干青丝绝。君不见楚王酣宴,嫌怕旁人说春晚。玉钗埋遍细腰人,章华台上苍苔满。”(宋代周弼《春浓曲》)山麦冬为百合科山麦冬属植物湖北麦冬或短葶山麦冬的干燥块根。湖北麦冬呈纺锤形,两端略尖,表面淡黄色至棕黄色,具不规则纵皱纹,质柔韧,干后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至棕黄色,角质样,中柱细小,气微,味甜,嚼之发黏。襄樊市欧庙镇被誉为“中国麦冬之乡”,所产山麦冬称“襄麦冬”,产量大、品质优,具有“白、干、净、匀、大”的特点。2008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襄麦冬”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天冬更有麦冬灵,追仗安神嗽自宁。投药须教心悉去,食鱼偏忌鲫多腥。除烦力可清心气,止渴功能入肺经。正苦炎蒸降盛暑,秋风何幸到园亭。”(清代赵瑾叔《麦门冬》)山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的治疗。历史上,襄山麦冬曾是中药麦冬的一种,与杭麦冬、川麦冬并称。2010版《中国药典》新增“山麦冬”药材,从此山麦冬和麦冬成为两种药材。山麦冬与杭麦冬、川麦冬的植物基原不同,但该品种的单产高于杭麦冬和川麦冬,具有药材生产上的优势。
板桥嵩坝党参生
“又不见孙思邈来,玉函方出千药。栖迟犹作地行仙,良以活人恩施博。”(宋代陈元晋《赠符药朱道士》)党参是桔梗科党参属植物党参、素花党参、川党参等的干燥根。板桥镇位于恩施西北边陲,平均海拔高度1666.5米,春秋相连,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最适合党参生长。板桥镇所产党参称“板党”,根条直且长,头小,身粗,尾细,分枝少,狮子头,泥鳅尾,皮皱,糙米色,菊花心,糖质软,嚼之无渣,干后不返糖,利于长期保存。2006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板桥党参”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党参是常用的补气类中药,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肺、益气生津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肺虚喘咳、气短自汗、气微两亏诸证的治疗。
蕲艾高大香气蒸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苏轼《浣溪沙》)艾是菊科蒿属植物,又名艾蒿,李时珍说:“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蕲艾是“蕲春四宝”之一,植株高大,可达1.5米—2.5米;植株含挥发油较多,新叶气味浓郁,陈叶飘香悠长;艾叶厚纸质,密而长,质柔软,入药治病疗效好;陈蕲艾灸后温润有力,穿透力强,热往深层走。《中药志》载:“药用艾叶以蕲艾为佳,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为李时珍故乡所在地。”黄冈蕲春县艾草种植业繁盛,当地人有“千门万户悬菖艾,出城十里闻药香”的说法。2016年,中国中药协会授予蕲春“中国艾都”称号;2017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蕲春艾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血忌详涓日,尻神谨避方。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谢去群巫祝,胜如几药汤。起来成独笑,一病搅千忙。”(宋代范成大《灼艾》)艾叶是常用的温经止血类中药,性味辛、苦、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调经安胎的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妊娠下血、崩漏、月经不调、带下、痛经、胎动不安、心腹冷痛、泄泻久痢、霍乱转筋、痔疮、痈疡、疥癣的治疗。
其他道地药材
巴东玄参
“玄参黑润重乡邦,壮水无根火自降。年久疠疮消磊磊,时行目疾治双双。游风斑毒清多种,燥热狂烦去一腔。更有熏衣香可合,氤氲几阵透纱窗。”(清代赵瑾叔《玄参》)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北玄参的根,为常用的清热凉血类中药,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寐、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的治疗。恩施巴东县所产玄参称“巴东玄参”,具有个体均匀、质坚实、横断面色黑、光泽明显、特异香气浓郁的特点,2011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巴东玄参”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麻城福白菊
“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唐代司空图《白菊》)菊花属辛凉解表类中药,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疔疮肿毒的治疗。
麻城福白菊栽培历史悠久,具有朵大肥厚、花瓣玉白、花蕊深黄、汤液清澈、金黄带绿、气清香、味甘醇美的特点。2014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麻城福白菊”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利川黄连
“苦节不可贞,服食可资寿。其功利于病,有客嫌苦口。”(明代吴宽《黄连》)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是常用的清热燥湿类中药,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的治疗。湖北利川市所产黄连称“利川黄连”,具有形如鸡爪、根茎集聚成簇、黄肥坚实的特点。2004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利川黄连”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罗田茯苓
“颇闻学士防风粥,曾吃诗人锦带羹。岂谓茯苓宜岁晚,已收粳稻得霜晴。腥膻习漫从教洗,禽鸟形残不忌烹。饱食未须论月给,石杉偕坐听松声。”(明代马治《食茯苓粥》)茯苓是多孔菌科卧孔属真菌茯苓的菌核,是常用的利水消肿类中药。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的治疗。
黄冈罗田县九资河镇所产茯苓称“九资河茯苓”,具有个大均匀、质地坚实、洁白光亮、药用性能佳的特点。1973年,九资河七里河大队收获重48公斤的茯苓,当年被选送至广交会参展,外商无不惊叹;2007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九资河茯苓”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安陆银杏
“深灰浅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韵最高。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宋代杨万里《银杏》)银杏的干燥成熟果实入药,名为白果,是常用的止咳平喘类中药。白果味甘、苦、涩,性平,有小毒,归肺、肾经,具有敛肺定喘、止带缩尿的功效,用于哮喘痰嗽、白带、白浊、遗精、尿频、无名肿毒、癣疮的治疗。孝感安陆银杏具有形好、果大、色白、壳薄、仁饱满、出仁率高、浆水足、耐贮藏特点。2014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安陆银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关于公布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优势品种的通知》,确定神农架的综合品种,以及蕲春蕲艾、英山苍术、罗田茯苓、利川黄连、麻城菊花、潜江半夏、京山乌龟、通城金刚藤、巴东玄参和南漳山茱萸等10个单品种
时间:2019-07-24
中医认为,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临床上脾、胃功能常相互影响。脾胃失调多表现为寒和热的病理现象,如饮食生冷、外感寒邪,可使脾阳不振,寒遏中宫,胃失和降,失去运化,此为寒证。若邪热入腑,湿热交阻,导致胃中郁热,火毒内壅,胃腑传导失畅,则为热证。临证之时,治寒以热,药用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等助阳散寒;治热以寒,常用黄连、黄芩、栀子、黄柏、知母、石膏等清泻胃火。临床中也常见脾胃寒热错杂证,治疗多寒热并用,温凉互调,遵仲景诸泻心汤法,以黄连、黄芩、大黄与干姜、附子同用。李东垣著《脾胃论》倡升脾阳,泻阴火之法,并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用药也取温清交融于一炉。
李某,女,54岁,2012年11月7日初诊。主诉:患慢性腹泻3年余,近期加重,每日临厕10余次,泻下完谷不化,并夹脓血,黏液胶冻之物,常感腹痛,西医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服中西药及灌肠治疗,效难显。刻诊:面色白,目胞虚肿,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口干溲赤,肛门灼热,大便日十数次,里急后重,食纳不佳,舌淡苔黄腻,脉细弱。此乃久泻伤及脾阳,脾阳不振而胃肠湿热内壅,为寒热错杂之证。治宜温运脾阳,调理肠胃。
处方:附子6克,焦白术18克,煨肉蔻12克,黄芩10克,佛手9克,木香9克,炒干姜6克,吴茱萸5克,川黄连5克,黄芪15克,炒薏仁12克,甘草3克。20剂。
患者服后,大便日2次,无里急后重,原方加党参15克,炒山药18克,继服一月余,诸症悉平。
按:此证属中医泄泻、痢疾、肠风范围,其病机属阳虚湿热,寒热错杂,当从脾胃调治。《内经》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不化,多热则溏出糜。”“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此说正合本案发病之理。治疗用附子、干姜、黄芪、白术、吴茱萸、桂枝温中散寒,暖脾助阳,黄芩、黄连苦寒以清泄肠胃清除热毒。本案意在调节脾胃寒热,助其运化是也。(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运用
(2019-08-21
07:59:30)[编辑][删除]
时间:2019-07-05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书中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的代表方,功效为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平胃散出自《简要济众方》,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方中药物的药性多为辛、燥、苦,故能消、能散,可调整脾胃运化、调节胃肠功能。
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又缺乏饮食健康方面的指导,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的食物,易致湿热相合,壅滞中焦,脾胃升降运化失常。临证时,将两方合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属湿热证型者有卓效。
方中半夏和胃止呕,散结消痞。干姜与半夏相合,辛散祛寒以和阴;黄芩与黄连相伍,苦降泻热以和阳。党参、炙甘草扶正以助祛邪,可使中气得复。苍术苦辛温燥,最善燥湿健脾。厚朴苦温芳香,行气散满,助苍术除湿运脾。陈皮理气化滞,合厚朴以复脾胃之升降。炙甘草、姜、枣调补脾胃,和中气以助运化。诸药相配,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功效。综观全方,寒热并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标本同治,配伍得当,法度精良。服后可使阴阳和谐,寒热平调,升降复常,中气振作,疾病得愈。
张某,男,60岁。2016年6月7日初诊。
主诉:间断性上腹部痞胀半年余。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出现上腹部痞闷感,刻下见:自觉剑突下疼痛、胀闷,晨起口苦、口中异味,时有腹中胀满,大便偏干,小便尚可,饮食可,舌淡苔腻、略黄,脉沉弦。胃镜示: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
辨证:痞满(寒热错杂、湿热郁滞)
治疗:寒热平调、祛湿除热。
处方: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干姜10克,枳实15克,炒苍术10克,厚朴10g
陈皮15克,炒莱菔子20克,焦三仙各15克,甘草6克。7剂,水煎服。
复诊:二诊时患者自诉大便基本正常,其余症状均减轻,四诊合参,效不更方继服7剂。三诊时患者自诉上述症状基本消失,效不更方继服7剂,改为隔1日1剂。(赵永强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