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曲只应天上有

(2023-01-06 09:39:10)


时间:2020-08-0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刘小平

  “此曲只有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如此仙乐,哪还用得着宣传炒作呢?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仙乐”,而是中药神曲。为了达到神曲醒脾和胃消食的作用,必须要将其“炒作”一番。

  炒神曲方法:取麦麸皮均勺撒于热锅内,待烟起,将神曲倒入,快速翻炒至神曲表面呈棕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或用清炒法,炒至棕黄色,每100千克神曲,用麦麸10千克(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

  今年五月,徒弟打来电话说,在炒神曲时,麸炒建曲小块差不多全碎了,药粉搅合焦麸,都被筛出去,损耗很大。改用麸炒湘曲,结果湘曲方块炒成了似小儿啃食的圆饼,四个角已不见踪影。炒神曲关键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炒建曲多选清炒,炒湘曲多选麸炒。神曲可分湘曲和建曲。湘曲仅六味药,纤维性植物药三种,都是煎汁去渣入药,黏性大的面粉占比多,而且杏仁多油脂,赤小豆多淀粉,都有黏性,发酵后黏性不会改变,压制后黏得牢固,不易散胚破碎。麸炒湘曲,颜色鲜艳,香气浓郁,醒脾消食,所以,炒制时多选麸炒。建曲中中药材品种和数量相对较多,面粉占比相对较少,纤维性成分多,因而易碎。麸炒建曲,破碎的建曲粉最后被筛丢,而清炒建曲则不用过筛,所以建曲多选清炒。

  麸炒湘曲,应先将锅用武火加热至投入少量麦麸即冒烟时,倒入麦麸拌炒至烟起,立即减至文火,扒散麦麸,使其平铺于锅面。然后撒入去净包装纸的湘曲,均匀翻炒,以铲翻为主,拌炒为辅,使两面受热,颜色加深成棕黄色,搅拌速度不宜过快,曲块才不会破碎。

  也可选择蜜麸炒。蜜麸的制作,取蜂蜜和水适量置锅内,加热使蜜水沸腾,溢起鱼眼泡呈金黄色时,投入麦麸,拌勺、搓散,文火拌炒至不黏手,手握成团,掷之能散开为度,然后投入湘曲按麸炒湘曲法操作。麸皮与蜂蜜的质量比为5:3。蜜麸炒时注意先将蜜麸炒干,除去一部分水分后再投入神曲翻炒,否则焦化蜜麸容易黏附在曲块表面不易除去。

  只要掌握以上几点,就一定能炒制出合格的神曲来。只是中药加工炮制追逐不到直接的经济利益,不为人们所重视。中药炮制的知识与技术,对于中药师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熟悉和掌握的人相对较少。为了普及与传播,继承与发展麸炒神曲等中药炮制技术,就应该大力加以推介与“炒作”。(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芡实遍芳塘

 (2023-01-06 08:14:31)[编辑][删除]


时间:2020-08-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白钰 王恒苍

白钰 王恒苍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芡实遍芳塘,明珠截锦囊。

风流熏麝气,包裹借荷香。

——宋·姜特立《芡实》

诗人姜特立是浙江丽水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主产于秦岭淮河以南的芡实,应是其常见之物。据历史记载,当时姜特立的诗词深受宋孝宗的赏识,并委以重任。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他诗词的评价也颇高,曰其“意境特为超旷,往往自然流露,不事雕琢”。本诗亦是如此,描述又圆又大的绿叶遍布池塘,叶间露出的朵朵莲花满塘芬芳,成熟的芡实被包裹在圆鼓鼓的种皮里,好似锦囊里藏着颗颗明珠。把芡实用荷叶包裹严实,撒上麝香水,用红细绳捆扎,芡实染荷香,郁郁菲菲,让人感到欢喜愉快。

养生解读

生于池泽的芡实,又有“水中人参”之美称,是为苏州人所称道的“水八仙”之一,如清代沈朝初《忆江南》云:“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蜀本草》中对芡实的描述相当细致:“此生水中。叶大如荷,皱而有刺,花、子若拳大,形似鸡头,实若石榴,皮青黑,肉白,如菱米也。”《本草图经》记载芡实:“花下结实,其形类鸡头,故以名之。”故芡实又名“鸡头实”“鸡头米”。

芡实入药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性味甘平,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清代医家徐大椿对它赞誉极高:“鸡头实,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脾恶湿而肾恶燥,鸡头实淡渗甘香,则不伤于湿,质粘味涩,而又滑泽肥润,则不干燥,凡脾肾之药,往往相反,而此则相成,故尤足贵也。”中医学认为芡实能够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是既能保健,又能治病的良药。

芡实中含有碳水化物、氨基酸,还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以及甾醇类、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主要有抗氧化、抗疲劳、抗心肌缺血、降血糖和抑菌等,尤其在延缓衰老、改善学习方面作用突出。

膳饮品鉴

芡实作为药食两用中药,被人们视为盘中珍馐,堪比仙果,不仅是味道鲜美,其补养功效也是上乘。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曾食用芡实养生,《东坡杂记》中记载:“人之食芡也,必枚啮而细嚼之,未有多嘬而亟咽者也。舌颊唇齿,终日嗫嚅,而芡无味,腴而不腻,足以致上池之水。故食芡者,能使华液通流,转相挹注。”就是说将芡实煮熟后,一枚一枚地细细嚼咽,每日十余粒,持之以恒,长年不辍,便能够使全身各处的津液流通交互,得以充盈。故芡实可谓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佳品。下面介绍几则芡实的药膳食疗方供大家选用。

荷塘芙蓉小炒

材料:新鲜芡实60克,荷兰豆120克,胡萝卜1根,莲藕120克,嫩荷叶尖3根,鲜荷花瓣适量。油、盐、蒜蓉各适量

做法:先将新鲜芡实,同上述材料一起洗净。荷兰豆去丝,切菱刀块;胡萝卜去皮,切丁;莲藕去皮,切丁,泡水备用;嫩荷叶尖切小段,焯水后备用。坐锅,加入冷水,倒入莲藕、胡萝卜,煮开后,加入荷兰豆再煮30秒,捞出控水。锅中倒入适量油,油温六成时下蒜蓉,煸香,先下荷叶,稍翻炒后倒入剩余食材,大火翻炒2分钟左右出锅。荷花瓣沿盘边摆放,食材盛入花瓣中央,色香味俱佳。

功用:本药膳具有开胃生津、消暑清心的功效。适合于炎炎夏日胃口不开、津亏口渴、困倦身乏、燥热心烦的人群食用。

芡实莲子红枣粥

材料:芡实15克,干莲子15克,红枣15克,糯米150克。

做法:芡实、莲子、红枣、糯米分别洗净,芡实、莲子、糯米放入水中浸泡2小时。锅中倒入适量水,上述材料共同煮粥即可。

功用:本药粥具有益肾固精、止遗止带的功效。适合脾肾两亏引起的夜尿频多、带下过多等人群食用,也可用于小儿遗尿的食疗。

芡实扁豆山药粥

材料:芡实15克,白扁豆15克,山药15克,粳米150克,红糖适量。

做法:芡实、白扁豆洗净,放入水中浸泡2小时,山药去皮切片。锅中倒入适量水,放入芡实、白扁豆、山药、粳米共同煮成粥。粥成加入红糖调味即可。

功用:本药粥具有健脾益气、补虚健体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面色萎黄、失眠乏力、消化不良、腹胀便溏、食少久泄等的人群。可作为体弱老年人、先天不足小儿以及胃肠道手术者恢复期的食疗调养。

芡实桂圆银耳羹

材料:芡实30克,桂圆肉12克,银耳半朵,枸杞子6粒。

做法:芡实浸泡1小时以上,洗净备用。将银耳用冷水泡发,去除黄蒂,撕碎。桂圆肉、枸杞稍泡软,洗净备用。将芡实、桂圆肉、银耳入锅,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5~2小时。关火前10分钟加入适量冰糖。关火后撒入枸杞子做点缀,焖一下即可。

功用:本甜品具有健脾养血、益阴生津的功效。适合于具有面色少华、口干口渴、心烦失眠等津亏血虚的人群食用。

芡实米糕

材料:芡实粉90克,糯米粉60克,细砂糖30克。

做法:将糯米粉、芡实粉、糖混合,加入适量水,水不宜过多,搅拌均匀,拌成粗粉状;在容器里垫层油纸方便脱模,放入容器内,不要压实,铺沙子一样铺上一层一层;容器包好保鲜膜防止锅盖水滴落,冷水上锅蒸20分钟,放凉切片。

功用:本药点具有益肾固精、补益脾肾的功效。适用于脾肾不足、尿频、便软、带下的人群食用。

芡实面饼

材料:芡实60克,茯苓粉60克,面粉300克,酵母3克,白糖、白芝麻适量,水。

做法:芡实洗净,加水没过芡实,放入蒸锅大火蒸25分钟放入搅拌机,加入一点水,把芡实搅拌成泥状;在搅拌好的芡实泥中加入面粉和茯苓粉,加入酵母、一勺白糖,揉成面团,让面团发酵到两倍大;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搓圆后放入铺满芝麻的容器里滚上芝麻,用手把面团摁扁;放入平底锅小火两面各煎15分钟。

功用:本药点具有补益脾肾、除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湿阻、大便溏软的人群食用。(白钰 王恒苍)

又见南山楮桃红

 (2023-01-06 09:41:07)[编辑][删除]


时间:2020-08-0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刘琪瑞

  前两天回了趟老家,望见南山上一株株老构树挂满了圆滚滚的楮桃,红彤彤的色泽十分醒目,诱引着各种鸟雀前来“品尝”。

  构树属桑科落叶乔木或灌木,是一种常见的乡土树种,农村的田畦路边沟坡都能见到其婆娑的身影。春天,构树萌发嫩绿绿、毛茸茸的构芽,绽开灰青色的花穗,那是乡间寻常的野菜,庄户人家采摘来可以做成各种菜肴品食,酥脆油炸、凉拌清炒、蒸菜团、烙菜饼,那味儿清鲜爽口、香气缭绕。

  关于构树芽尖、嫩叶、花穗的食用,古籍里早有记载。三国时陆玑所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称,构树“其叶初生可以为茹”,意思是说刚长出来的构树嫩叶可以食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记述,构树“歉年人采花食之……雌者皮白而叶有丫杈,亦开碎花,结实如杨梅,半熟时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说明人们除了食用构树嫩叶以外,还采构树的花果来食用。明代朱橚《救荒本草》还记述了构树芽叶的烹制方法:“采嫩叶炸熟,换水浸洗淘净,以油盐调食。”构树除了芽叶可以做菜肴、炒绿茶、当饲料,其树皮还是造纸的好原料。

  构树还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其叶、枝、茎、皮等皆入药。其叶可清热、凉血、利湿、杀虫,用于鼻衄、肠炎、痢疾等症。李时珍归纳构树叶的疗效,称为“利小便、祛风湿、治肿胀、治白浊、祛疝气、治癣疮”。其枝、茎煎汁泡洗可治疗皮肤病,对罹患瘾癣、刺痒难耐者,用其煎熬成汤,全身沐浴,更有奇效。其根皮具有利尿消肿、祛风湿之功,外用还可治疗神经性皮炎及癣症。更为奇特的是,构树的枝叶掐断后,流出的浓稠乳白色汁液,有利水、消肿、解毒之效,可疗治水肿病、黄水疮、脚气病以及各种癣疾,还可消解蛇、虫、蜂、蝎、犬咬等毒素。构树的果实叫作楮桃、楮桃子、野杨梅,中药称楮实子,其性味甘寒,无毒,具有滋肾益阴、清肝明目、利水消肿的功效。

  不过,楮桃在农村多是用来做果茶、煮甜食、泡制补酒的。楮桃成熟时,表层的肉芽芽鲜艳欲滴,落到地下就烂掉了,所以乡人趁着鲜儿摘下来,杀菌烘干之后,储存在麦草囤子或泥瓦罐里,留待煮饭泡茶。那楮桃干饭红艳艳的,冲泡的果茶茶色也是嫣红的,看着让人舒惬,品之清甜爽口。老人们还喜欢用楮桃干加了其他中药材,以家酿的醇厚老酒浸泡,作为养生酒品咂,久之能固齿明目,益寿延年,所以乡人呼之“长寿果”“不老丹”。

  我最爱家乡的楮桃酒,那浓稠红亮的酒色像琥珀玛瑙,真乃“玉碗盛来琥珀光”。浅尝细品,家乡的味家乡的情更浓更切了。(刘琪瑞 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骨碎补

 (2021-07-12 04:16:39)[编辑][删除]

       骨碎补别名崖姜、岩连姜、爬岩姜、石毛姜、猴姜、毛姜、肉碎补、石碎补、飞天鼠、牛飞龙、飞来风石岩鸡、山知母(广西临桂、上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云南东南部。

 【性味归经】性温,味苦。归肝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补肾疗虚、活血止痛强骨续伤。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主 治】:治肾虚腰痛、脚弱、耳鸣、耳聋、牙痛、跌扑闪挫或金疮,损伤筋骨、腹泻。

  【临床应用】用量3~10克,鲜用6~15克;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浸酒涂患处,也可用鲜品切断磨擦或捣烂敷患处。用治肾虚腰痛、牙痛、耳鸣、久泻、跌打损伤、斑秃、鸡眼等。

  【药理研究】药理实验表明,柚皮苷有明显的促进骨损伤愈合作用,是骨碎补的有效成分之一。本品还能促进骨对钙的吸收,并提高血钙和血磷水平,有利于骨折的愈合。骨碎补有一定的改善软骨细胞功能,推迟细胞退行性变的作用。骨碎补双氢黄酮对小鼠有明显的镇痛和镇静作用。能防治链霉素等中毒。临床上用于退行性关节病,防治链霉素毒副反应等。还具有降血脂、强心、抑菌等作用。

  【化学成分】含柚皮苷,水解得槲皮素及D-葡萄糖和L-鼠李糖,含骨碎补双氢黄酮苷及多种四五三萜类化合物。应用薄层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槲蕨根茎中的柚皮苷的含量为1.00%。另含柚皮苷、21-何帕烯、环木菠萝固醇-乙酸酯、环水龙骨固醇乙酸酯、环鸦片甾烯醇乙酸酯、β-谷固醇、石莲姜素等。

  【使用禁忌】阴虚及无瘀血者慎服。

  【配伍药方】治肾虚腰痛、风湿性腰腿痛:骨碎补、桑寄生各15克,秦艽豨莶草各9克,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治肾虚久泄:骨碎补15克,补骨脂9克,山药15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治小儿疳积:骨、碎补(研粉)9克。同瘦猪肉蒸吃。(江西《草药手册》)

  治病后发落不住:骨碎补、野蔷薇枝各少许。煎汁刷之。(《本草汇言》)

  治斑秃、脱发:骨碎补15克,酒90克。浸10余天,滤取药液,涂搽患处,每日2~3次。(《安徽中草药》)

【考 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骨碎补治病常用方


1.治腰脚疼痛不止:骨碎补一两(30克),桂心一两半(45克),牛膝三分(0.9克)(去苗),槟榔二两(60克),补骨脂三两(90克)(微炒),安息香二两(60克)(入胡桃仁捣熟)。捣罗为末,炼蜜入安息香,和捣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二十丸。(《圣惠方》)
2.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骨碎补去毛细切后,用生蜜拌,蒸,从巳至亥,暴干,捣末,用炮猪肾空心吃。(《雷公炮炙论》)
3.治肾虚耳鸣耳聋,并齿牙浮动,疼痛难忍:骨碎补四两(120克),怀熟地、山茱萸,茯苓各二两(克),牡丹皮一两五钱(45克)(俱酒炒),泽泻八钱(24克)(盐水炒)。共为末,炼蜜丸。每服五钱(15克),食前白汤送下。(《本草汇言》)
4.治牙痛:鲜槲蕨一至二两(30~60克)(去毛)。打碎,加水蒸服。勿用铁器打煮。(《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5.治金疮,伤筋断骨,疼痛不可忍:骨碎补(去毛,麸炒微黄)、自然铜(细研)、虎胫骨(涂酥炙黄)、败龟(涂酥炙微黄)各半两(15克),没药一两(30克),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3克),以胡桃仁半个,一处嚼烂,用温酒一中盏下之,日三、四服。(《圣惠方》骨碎补散)
6.治打扑伤损:胡狲姜不以多少,生姜半之。上同捣烂,以罨损处,用片帛包,干即易之。(《百一选方》)

天南星

  (2021-07-20 17:26:02)[编辑][删除]
      天南星 别 名南星、白南星、山苞米、蛇包谷、山棒子。天南星味苦、辛,性温。归肺、肝、脾经。能解毒消肿、祛风定惊、化痰散结。主治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破伤风、癫癎。、天南星:外用治疗疮肿毒、毒蛇咬伤、灭蝇蛆。用胆汁处理过的称胆南星,主治
制天南星: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癫痫,小儿痰热、惊风抽搐,破伤风;外用治痈肿,蛇虫咬伤。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制天南星:3~9g。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治惊痫,口眼斜,喉痹,口舌疮糜,结核,解颅。”
2、《别录》:“除阴下湿,风眩。”
3、《本经》:“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
古方
1、风化痰,定志安神,利头目:用半夏曲三两,天南星(炮)一两,辰砂、枯矾各半两,为末,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和剂局方》辰砂化痰丸)
2、肠风泻血,诸药不效:天南星(锻石炒焦黄色),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酒下二十丸。(《普济方》)
3、小儿痫喑,痫后喑不能言:以天南星湿纸包煨,为末。雄猪胆汁调服二字。(《全幼心鉴》)
临床
 乃止骨痛、抗癌之要药

根据《素问 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逸者行之”的原则,在痹证的研究与实践中,使用《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之小活络丹,对“瘀+痰”阻于经络,导致的肢体关节疼痛、麻木,常获奇效。临床体会,“久痛多瘀,亦多痰”,凡顽痹久治乏效,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多是病邪与痰+凝聚经隧胶结难解,常规用药,恒难奏效,必须采用透骨走络、涤痰化瘀之品,方能搜剔深入经隧骨骱中之痰瘀,痰去 瘀消,肿痛可止。天南星功能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尤善止骨痛,对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内的各种骨痛均具有良效。
天南星既化痰消肿,又软坚散结,实为抗癌要药。朱良春先生善用天南星,对癌症骨转移疼痛常在辨治方中加之,颇收著效。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临床证明天南星不仅可以止骨痛,减少了麻醉药的使用量,而且还能抗肿瘤,值得推广应用。

 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显奇效
应用天南星治疗血管性头痛、枕大神经痛、癫痫、震颤麻痹、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思路,深受近代名医胡建华先生的影响,临床应用效如符鼓。

镇静止痛除头痛:《丹溪心法》云:“头痛多主于”。临证常用天南星治疗血管性头痛、枕大神经痛,疗效满意。血管性头痛类似中医之偏头风,病机多为瘀血阻络,痰浊内阻+风阳上扰,治疗以活血通络,祛痰化浊,平肝熄风为益。临床常用:

川芎15g、丹参30g、赤、白芍各15g、炒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5g僵蚕15g、制天南星20-30g、石菖蒲15g;全蝎6g,蜈蚣2条。天麻15g

熄风豁痰治癫痫:天南星善镇惊 止痉,为痫证首选之品。在临床的应用中,常以天南星15g为主要药物,配合地龙15g、白僵蚕15g、天麻15g、钩藤25g、远志10g、石菖蒲15g、丹参25g、白芍25g、炙甘草10g、生铁落60g为基础方,治疗风痰蕴热,上蒙脑窍之癫痫。

化痰定志疗精神病:在临床应用中,常以天南星20-30g为主,配合胡建华先生验方加味甘麦大枣汤(炙甘草10g、浮小麦30g、大枣10g、石菖蒲15g、远志10g、丹参30g)治疗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疗效满意。

若烦躁恍惚者,加知母15g、百合30g若心悸者,加炒酸枣仁30g、五味子15g若不寐者,加炒酸枣仁30g、夜交藤50g、生铁落60g若触事易惊者,加龙齿30g、茯苓神30g、人参15g若肌肉不自主颤抖者,加用蝉衣15g、地龙15g、僵蚕15g、钩藤30g若狂躁严重者,加用龙胆草10g、山桅15g、生大黄10g、青礞石15g

制天南星汤剂用量以1530g为宜,少则乏效。精神类疾病以用生天南星为益。若癌症骨转移,疼痛严重者,可逐步增加至5060g,止痛作用甚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