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坤用经方治杂病验案三则
(2023-01-04 07:31:01)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丽坤是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其治学严谨,中医遣方用药构思巧妙,临床擅用经方治疗肿瘤,笔者有幸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整理随刘丽坤学习治疗验案三则,介绍如下。
医案一:泄泻案
患者,男,50岁,首诊2010年9月8日。诉胆囊癌术后近一年。患者于2010年7月因腹痛经检查诊断为胆囊占位,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为胆囊癌,术后未行特殊的检查处理。患者于2010年7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日行十余次,腹部胀满,下肢浮肿,住院检查诊断为肝癌多发转移,大量腹水,肠管黏连,腹腔转移。对症治疗补充白蛋白,症状有所好转,但仍大便每日10余次,浮肿仍重。现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日十数行,不思饮食,全身乏力,腹痛,腰痛,下肢浮肿,舌红苔水滑,脉沉细。
诊断:(肾阳虚型)泄泻。
治法:温肾助阳。
处以真武汤加减:制附子15g,云苓30g,炒白术10g,炒白芍10g,生姜5片,防风10g,木香10g,婴粟壳6g,诃子30g,当归10g,山慈菇15g,肉豆寇10g,肉桂6g,补骨脂20g。7服,水煎服,每日1服,早晚分服。
二诊:症见大便次数减少,日行一次,腹痛,畏寒,全身乏力,纳食欠香,舌红苔薄,脉沉。仍用上方为主调治,方药如下:制附子15g,云苓30g,炒白术10g,干姜10g,炒白芍10g,川楝子10g,元胡30g,婴粟壳6g,诃子30g,当归10g,山慈菇15g,肉豆寇10g,木香6g,莪术30g,山慈菇15g,天龙6g,炙甘草6g,吴茱萸6g。14服,水煎服,每日1服,早晚分服。
三诊:脐周局限性肿胀,腹部疼痛,纳可,便次较前减少,舌红苔薄,脉沉细。治疗大法同前,方药如下:制附子12g,干姜10g,云苓30g,炒白术10g,乌梅15g,木香10g,炒白芍10g,诃子30g,芡实30g,山慈菇20g,车前子30g,天龙6g,肉豆寇10g,莪术30g,泽泻10g,元胡6g,甘草6g。14服,水煎服,每天1服,早晚分服。
四诊:复查B超示肝内多处中强回声区,肝转移,左肝内胆管略宽,左肾盂积水,腹水大量,脾大,腹腔内肠管固定,腹腔转移。症状大便次多,完谷不化,呈水样便,下肢麻木浮肿,腰困,纳可,舌红胖苔薄,脉沉细。予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治以温阳行气利水。方药如下:制附子15g,云苓30g,炒白术10g,生姜5片,炒白芍10g,生姜5片,车前子30g,泽泻10g,猪苓30g,桂枝10g,山萸肉30g,熟地30g,仙灵脾30g,诃子30g,芡实30g,石榴皮30g,山慈菇30g,甘草6g。14服,水煎服,每日1服,早晚分服。
五诊:症状浮肿明显减轻,畏寒肢厥,腹痛,腹泻,大便呈水样,小便少,舌淡胖苔薄,脉沉。效不变方,上方调整继服,方药如下:制附子30g,桂枝30g,炒白术10g,猪茯苓各30g,炒白芍10g,泽泻20g,车前子30g,厚朴10g,干姜10g,五味子15g,石榴皮30g,熟地30g,山萸肉30g,芡实30g,山慈菇20g,仙灵脾30g,诃子30g,砂仁10g,甘草6g。14服,水煎服,每日1服,早晚分服。
六诊: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下肢浮肿减轻,左下腹疼痛憋胀,胃院不适,纳略减,舌胖苔薄,脉沉细。上方改厚朴20g,绿萼梅10g,以增加行气之力。
按脾的阳气与肾中真阳密切相关,命门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帮助肠胃的消化吸收。若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肾阳虚衰,命火不足,则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而引起泄泻。肾阳是身体阳气之根,能温煦生化各脏腑组织器官。脾阳根于肾阳,现肾阳虚衰,则脾阳亦不足。脾主运化水湿,脾阳虚不能运化,则水液停聚而为患,水湿溢于肌肤,故见肢体浮肿而沉,水湿流走肠间,湿盛则濡泄,故见下利,便溏。针对此病人,采用真武汤合真人养脏汤治疗泄泻,温补脾肾之阳以治本,利水祛湿止泻以治标,标本兼顾,本方中配伍防风意在风能胜湿,增强祛湿之力。
医案二:喉痹案
患者,女,58岁,首诊2010年12月27日。诉咽痛一月余。患者为乳腺癌术后病人,乳腺超声示右乳切除术后,左侧乳房未见明显异常,左侧腋下淋巴结显示,右侧腋下及双锁骨区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腹部超声示右肾多发含液性病变(囊肿可能),肝、胆、胰、脾、左肾、门静脉未见明显异常。骨扫描示全身骨显像未见明显异常。胸部X片显示:双肺纹理增多,意义结合临床。症见口干,口苦,大便干燥,眼脸浮肿,舌红苔薄,脉弦。
诊断:(肝胆实火上炎型)喉痹。
治法:清泻肝胆实火。
方药:龙胆草6g,炒栀子15g,黄芩15g,柴胡10g,车前子15g,生地30g,泽泻10g,当归10g,防风10g,枸骨叶30g,蝉衣10g,连翘10g,赤小豆10g,麻黄6g,芦根30g,甘草6g。14服,水煎服,1服煎2次,早晚分服。
二诊:口干口苦,大便干燥,咽痛,眼脸浮肿,舌红苔薄,脉弦。症见口干口苦,大便干燥,咽痛,眼脸浮肿,舌红苔薄,脉弦。处方如下:黄连6g,大黄6g,制附子16g,桔梗6g,甘草10g,麻黄6g,细辛3g,防风10g,炒栀子20g,淡豆豉10g,北豆根10g,僵蚕20g,黄芩10g。14服,水煎服,每日1服,早晚分服。
三诊:咽痛,晨起口干口苦,中午腹痛,便后痛止,便溏不爽,眼脸浮肿,眠差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纳差,自觉头目不清利,舌红苔薄,脉弦。处方如下:麻黄6g,制附子6g,细辛3g,黄连6g,大黄3g,白术10g,茯苓10g,白芍10g,生姜10g,炒栀子10g,淡豆豉10g,枳实15g,甘草6g,生姜5片,大枣3枚。7服,水煎服,每天1服,早晚分服。
服药后诸症缓解,咽痛症状消失。
按喉痹是指以因外邪侵袭,壅遏肺系,邪滞于咽,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或虚火上灼所致的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咽痒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咽部疾病。或可伴有发热、痛、咳嗽等症状。痹一词,最早见于帛书《五十二病方》,之后《黄帝内经》认为喉痹的病因病机阴阳气血郁结,瘀滞痹阻所致。《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痹者,闭塞不通之意。《千金翼方》云:“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曰:“喉痹,痹者,闭也,必肿甚,咽喉闭塞。”历代文献根据喉痹发病的缓急、病因病机及咽部色泽形态之不同,记载有“风热喉痹”“风寒喉痹”“阴虚喉痹”“帘珠喉痹”“紫色喉痹”“淡红喉痹”“白色喉痹”等不同的病名。
痹的发生,常因气候急剧变化,起居不慎,风邪侵袭,肺卫失固或外邪不解,壅盛传里,肺胃郁热或温热病后,或久病劳伤,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或虚火上烁咽部所致。初诊辨证为肝胆火热炽盛,予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但服药后病人缓解情况不明显,甚至有咽痛加重之势。患者为阳虚阴盛之体,阴不敛阳,致使虚阳浮越于外,用苦寒泻火之龙胆泻肝汤易使本己虚之阳更虚,加重阴盛之势,所以病不见好转。改投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附子泻心汤,服药14服后,咽痛消失。
医案三:内伤发热案
患者,男,49岁。2011年1月首诊。诉发热,盗汗67天。近两月出现间断畏寒发热,盗汗,咳嗽不明显,X线片显示:左肺占位性病变。整个机体出现消瘦,口干口苦,舌红苔薄,脉弦细数。
诊断:(阴虚型)内伤发热。
治法:养阴透热。
方药: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青蒿30g,炙鳖甲10g,地骨皮30g,知母10g,丹皮20g,肉桂3g,浙贝母15g,僵蚕30g,石见穿30g,生牡蛎10g,绿萼梅15g,甘草6g。7服,水煎服,每天1服,早晚分服。
二诊:发热畏寒症状消失,盗汗症状不明显,纳可,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厚脉弦。
处方如下: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青蒿30g,炙鳖甲10g,地骨皮30g,知母10g,丹皮20g,肉桂3g,浙贝母15g,僵蚕30g,石见穿30g,生牡蛎10g,绿萼梅15g,生薏苡仁30g,山慈菇30g,天龙6g,甘草6g。7服,水煎服,每天1服,早晚分服。
按中医认为肺癌的病机为毒邪袭肺、痰毒凝聚、肝郁邪乘、正气虚弱。指出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分清邪正虚实和病因病机,根据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使辨证施治与辨病治疗、扶正治疗与抗癌治疗密切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胜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盛,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中西医对“热”的概念不能等同,西医发热是以测体温为标志,而中医是指脉数、舌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结等热证。体温高者,在中医看来可称为有寒或者阳虚阴盛;体温低者,中医仍可称为有热。人体之卫阳,日行于表而夜入于里。阴分本有伏热,阳气如阴则助长邪热,两阳相加,阴不制阳,故入夜身热。
人体阴津不足,阴虚生内热,而于夜间卫阳入里时津液外泄而成盗汗,舌红苔少,脉象细数皆为阴虚有热之侯。患者有口干口苦脉弦之症,正如《伤寒论》所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即“有是证即用是方”所以不管什么病,只要见到小柴胡汤证即可投以小柴胡汤。故处方以小柴胡汤和青蒿鳖甲汤为主方,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中有透散之力,清热透络,引邪外出。知母苦寒质润,滋阴降火,丹皮辛苦性凉,泄血中伏热,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诸药合用,共奏养阴透热之功。柴胡、黄芩、半夏、党参四药合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则诸症自除。并以少量肉桂引火归元,用生牡蛎敛汗,绿萼梅行气而不伤阴,浙贝母清热化痰止咳散结,僵蚕化痰散结止痛,石见穿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病人服药七天,主要症状缓解,因切中病机故有殊效,依据效不更方,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山慈菇、天龙以增加散结之效,舌红苔黄厚,故用生薏苡仁清热利水、健脾渗湿。再服药7服后,患者己无明显不适症状。(王旭鹏
黄煌教授08年4月24日广东省中医院学术讲座
A.前言:
学习中医的历程:73年开始学,前15年效果不好,进而思考,读到徐灵胎《伤寒论类方》、《医贯贬》,吉益东洞《类聚方》、《药征》。受到震动,徐灵胎说的是惊心动魄。医学毕竟是医学,医学不能用哲理来替代。千古良方需要我们来研究!学中医不能离开经典,做临床离不开《伤寒》!学经典给人与眼光、选择的能力。我现在做的是研究经方、推广经方。经方现状:不会用、不想用、不敢用。不会用是因为方证不明、药证不明。
B.学经典的意义:
一:拒绝神秘、回归朴实:
1.仲景配伍即经方方根:如芩连、姜夏参枣草、只实芍药、黄芪桂枝芍药、姜辛味;生地阿胶;柴胡30克甘草10约等于中医的地塞米松,大剂量退烧;桃仁大黄桂枝,我常在柴胡加龙牡汤加桃仁;桂枝茯苓丸加大黄;
2.量效关系:半夏:咳喘用小量,止呕大点,安眠20-30克,止痛60克。
3.去渣再煎——浓缩。仲景呕吐用柴胡半夏的都再煎浓缩。
4.仲景条文很朴实,为不完全的表述:如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还原为军用方(复原)。
二.修正思路,回归本原:
1.喻昌《尚论篇》——舒弛远:《六经定法》附于《伤寒集注》——汪莲石——丁甘仁:将六经与温病卫营血运用成大家。
经方家:舒弛远据六经麻黄汤催生、白虎汤安胎。曹颖甫:五苓散和桂苓甘露饮治夏季腹泻。范中林:四逆散加桔梗治妇女膀胱刺激征。我用80来活血汤治也很好。曹颖甫喜用经方原方,我认为经方不加减最有效,可将经方合方。思路要调整过来,学经典,用经方。
吴佩衡:女青年肺脓疡:为耐药金葡菌先以 肉桂泡服再用四逆汤。这就是真中医!
胡希恕: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治支哮、慢阻肺。刘慧民57年治毛主席夏季受凉发烧不退!据体壮等,予大青龙汤2剂愈。“天才的汉方家”大涿敬节:自己复发性口腔溃疡:甘草泻心汤,为日本复兴汉方作出很大贡献。用古方治现代病联线。用葛根汤作兴奋剂,应考精神好,运动员不能:检测(+)。
三.传承经验,回归临床:
腹水西医用利尿药中医不能等同用猪茯苓利水药来治应该用桂枝茯苓丸加大黄、淮牛夕。
胰腺炎:大柴胡汤效果肯定,焦东海250克大黄早泻早缓解!肠梗阻:大承气汤。抑郁证:柴胡加龙牡汤。甘草泻心汤:反复的口腔溃疡、狐或病,溃疡性结肠炎。
半夏泻心汤治胃炎:方证:1。常喝酒的男人;2。唇红舌红粘膜充血舌苔黄;3。眠多梦易醒;4。腹泻。
三黄泻心汤治高血压。
C.案例举例:
一:63岁有脑垂体瘤,呼吸暂停,系膜增生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用黄芪60克桂枝五物汤:能食而无力,头晕疲劳,腹松软舌胖大舌质嫩,体质状态选黄芪类方。加四味健步汤:治糖尿病足,腰痛,下肢静脉血栓。加葛根:1。高血压糖尿病出现腰背痛,牵掣不舒,脑供血不足。2。大便不成形,次数多;如便结不畅须配大黄。
二.右肺Ca,脑转移。恶液质:留人以治病。炙甘草加肉桂龙牡:改善好转,(含麦门冬汤30克)龙牡治动悸,配桂枝甘草或桂甘龙牡汤。
三.05年7月30发现胃Ca,06年3月7日求治。精神差坐不住,呕吐剧,不大便,贫血重,舌难伸,苔焦黑。炙甘草汤小量3天服1剂,改善好转。
四.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痒剧,腰腿痛,便干结。大剂量赤芍降胆红素——汪承柏的芍丹合剂用芍药甘草汤:赤白芍60克甘草10克。
五.黄连阿胶汤治妇科出血案:肤白唇红。
六.中年女性秋季脱发案:桂枝茯苓丸加大黄、川芎、红花。体制:1。体壮实。2。脸征:脸潮红,毛孔粗,鼻有小血管扩张;3。腹征:少腹部充实,双少腹尤左少腹压痛或条管状物;4。腿征:皮肤粗糙,干燥,脱屑如鱼鳞状,发暗,开裂,静脉充盈,溃疡等。提示下半身血液循环不好。七。抑郁证表现为全身疼痛,疲劳,胸闷,心悸失眠,慢性的长期服药效果不好。柴胡加龙牡汤。
八.强直性脊柱炎表现为热痹:常伴扁桃体发炎,咽痛。痹痛骒温度,湿度较敏感。用小柴胡汤加栀翘柏:柴芩量大。不治其病但治其人。
九.温经汤:女性调经方,美容唇美手美发美甲汤。闭经3年。唇淡头痛,皮肤干燥,温经汤加大枣。温经汤证:嘴唇干裂,无光泽;,手上皮肤粗糙;指甲边有毛刺。
十.过敏性紫癜:用牛角地黄汤无效,常感冒,咳嗽,苔白腻,唇舌红等郁热表现。八味除烦汤:可合桔梗汤治感冒后咳嗽。
十一。乙肝大三阳转小三阳的肝硬化脾亢案。06年2月7日初诊:脸色蜡黄,浮肿,乏力纳差,油腻后腹泻。真武汤加五苓散1周改善:白术60克,芍药30克,白旦白低,黄疸不重。现在用天雄片。
D.临床困惑提问:一。外感引起的咽痛单用机会不多,咽痛干燥、便结、咽部充血,用玄麦桔甘草汤咽痛常以半夏厚朴汤合桔梗汤。白塞氏病唯溃疡用甘草泻心汤:甘草用到20克。二。经方联系到病,再联系到人。
1。方证:是使用该方安全有效的证据,证据由疾病和体质两部分构成。2。辨证=辨方证=辨病加辨体。3。方证三角:方、病、人. 某方——主治病谱——体质什么样的人。如大柴胡汤可治现代医学的胰腺炎。胆囊炎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很多种疾病,露出了冰山一角,明白了大柴胡汤的一半,另一半就是要搞清楚这个病这些病是对什么样的人、什么体质的人有效安全。4。体质:1。促景把尊荣人失精家说得很清楚,如《红楼梦》中的白面书生贾锐——失精家——桂枝加龙牡汤证。2。朱丹辨人:3。《临证指南医案》辨体质。
三.经方药味不多,药量难掌握。
D.我强调相对剂量、相对比例。1两折约3克或多或5-6克,法夏我最大用过80克:治偏头痛伴呕吐。姜半夏80克、茯苓60克、姜枣,孕妇吐我不主张大量用。
四.桂枝又加肉桂。D:桂枝肉桂并用,赤白芍同用有时是一种应酬患者的处方枝巧。
五.药物归经:我不讲归经。
六.前说范中林用四逆汤治慢性前列腺炎。D。这是一阴寒体质的病人。整体情况好了,则民局部情况也就好了。经方有:不治其病但治其人;既治病又治人;急重病时但治其病,先不治人
太阴者,三阴是也,其阴者,合一分三,分三者,一阴,二阴,三阴是也,其通体皆阴,阴气盛,则厚德载物,为坤卦之象,阴极而开,阳气施化,上升之气,腾而为天,为三阳之气,乾阳之象。
因为纯阴不长,故三阴者,因动而一阳初生为坎之中爻,为生命之火,藏而不露;三阳者,因动而一阴初生于离之中爻,为生命之水,释而不藏,故内经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此抱阳而释阴,同体而异位是也。
三阴与三阳相对,三阳因阳极而开,尽见水阴之汗血,三阴因阴极而开,以见阳火之气热。
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营气者,内谷为宝,”皆指太阴主开,开则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阴之气,先入以运化,后出以长养,长养者,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气者,阳之性,此内经所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五味”是也。
三阴为体,三阳为用,其用于气,并于君相之火,以虚离乾阳之卦;三阳为用,三阴为本,其用于藏,并于精血之躯,以实坎震阴之卦。
太阴为病,三阳不入,三阴不开,通体皆阴,津气为湿,营血乏源,下伏二阴之枢,水火为之虚衰,傍滞一阴失敛,风阳不能潜藏。
阳火日衰,病由阳入阴,由腑至脏,由表入里,则为里阴证,临床表现为腹满时痛,食不下,呕吐,自利益甚者,以四逆辈为代表方症。
又有太阳病下之,因而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方证,大实痛,加大黄汤方证。又有脉弱,设当行大黄与芍药者,宜减之,因为中虚,胃气有下陷之动,釜底有少薪之虚。有脉浮,四肢烦痛,桂枝汤方证,以载阳还表。有湿热不化,身发黄者,有正气得复,腐秽被驱,暴烦下泄而自愈者。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有发于少阴,阳外亡,汗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发于厥阴,阳火内敛,郁而内焚,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发于太阴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阴内寒阳外浮是也。
太阴为病,脘腹寒冷,少阴为病,水火俱衰,为全身性的虚冷,厥阴为病,阳郁于火,火郁极而有内焚之险,火释散则阳有消失之危。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86)
太阴之为病者,三阴即虚且寒,中枢不化,升降出入紊乱,在上,则呕吐,在下,则下利日渐加重,在中则太阴不开,中虚气滞湿盛,则腹部满胀,食不下,寒湿深入,伤及脉络,则腹中自痛。
如果认为腹满是实症,误用攻下剂,阳虚寒冷痼结,必胸腹脘结硬。
此为太阴病之提纲,凡后文言及太阴病者,即指此症而言。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87)
太阴中风者,风阳之邪气,并于太阴之表阳,则四肢烦疼,阳微阴涩之脉,转为浮长之脉者,是为阴病出阳,病为欲愈之象。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88)
亥子丑三时者,是阴极阳生之时,太阴病为阳虚阴寒,当得阴尽阳生时,是阴寒得阳复之际,太阴得温,寒气渐散,是为病欲解之机。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89)
太阴病,脉浮者,太阴与太阳相对为病,太阴之津气为湿,太阳之营气受滞,乾卦不能秉阳,君相之火受滞,坤卦不能秉阴,龙雷之火受阻,三阳与三阴相凝不开,脉浮者,邪气近于表,外开三阳,相对三阴之津气得温,故仍以桂枝汤,开三阴与三阳之路,重扶一阴一阳之生机。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290)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是以藏中有寒冷之气。
太阴清阳不升,浊阴之气不降,在腑则不能升降出入,在脏则虚实不能更替,自利者,水湿内渍,不渴者,虚寒之气,此皆脏有寒冷之气所致,当用温法,宜四逆辈。
四逆辈者,皆秉甘温火热之气,即开三阴(坤)之门,又布三阳(乾)之气。
四逆者,太阴亦逆,则诸气不得秉中,无中枢之化气者,皆气不得归藏而为逆是也。
太阴脏寒之逆者,上逆呕吐,下逆下利益甚 ,中逆腹中结硬,本逆则谷气绝源。
少阴四逆者,全身的阴阳血气,皆处于虚衰之逆。
厥阴四逆者,阴阳郁极于水火,有坎离相脱之逆。
“辈”与“家”者,一里阴症,一里阳症。辈字者,亦指三阴,二阴,一阴同温之法是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身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91)
伤寒脉浮而松缓者,是邪气内陷于太阴,太阴者,三阴之开门,为里阴症。
里阴拒阳于外,不能内回以温,津气为湿,则小便不利,湿郁化热,湿热相蒸,邪无去路,则身当发黄。
如果阳回能温,气能化津,小便自利者,邪有去路,则不能发为黄症。
至七八日之久,下利日十余次者,必自止。所以然者,此乃是湿从大便而驱,湿即去且急,热即畅且通,下利必自止。此为脾家阳气冲实,腐浊秽阴当自驱乃愈。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292)
本来为太阳病,医反用攻下法,三阳之邪气,内陷三阴。三阳深入相对之三阴,阳不得出,则腹满,阴不得和,脉络不通,则腹时痛,故方与桂枝汤法,加重芍药一倍的用量,和阴以解救下陷之阳乃愈。
桂枝加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依桂枝汤法。
方解:三阴至深者,为里阴症,因为阴阳者,合一分三,故三阴者,太阴,二阴者,少阴,一阴者,厥阴。三阴不和,阳陷不起,以阴滞阳,故方与桂枝汤加芍药一倍之量,和营血之阴,以救陷下之阳。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93)
如果是大实痛者,阳陷深伏,阴血失和,脉络不通,故方中加入大黄和阴血之凝,通阳热之畅。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 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切 甘草二两 炙 大枣十二枚 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桂枝加芍药汤者,芍药者,甘苦之性,克伐之剂,和营血之阴,以解陷下之阳,使阴和而阳出,阳出则随太阴之气而升,阴和则随太阳之气而降;加入大黄者,变苦甘为苦寒之气,通降阴血之实,以畅达阳火之畅。
桂枝加芍救阴营,三阳升起太阳温。只因芍药六两称,应知血脉受滞凝。桂姜草枣扶阳升,先入后出君相临。腹满时痛痛不宁,营血不畅是其因。大实痛者阳火横,推陈致新大黄临。表阳下陷冰伏深,阴阳相碍滞太阴。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94)
太阴为病,脉弱者,是里气不足,阴血寒湿内滞,脏寒失温,则其人自行下利,设当行大黄与芍药,以行阴郁之凝者,当宜减其药量,因为脉弱者,正气不足,自行便利者,中虚失温,阳虚失固,胃阳虚弱,大黄与芍药之量即减,通降之力乃弱,不致药过病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