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坤治疗肿瘤经验

刘丽坤系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肿瘤科主任,山西省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勤求古训,博采中西现代肿瘤研究精华,对各种恶性肿瘤的诊治经验丰富,疗效颇佳。笔者有幸待诊,受益匪浅,现将刘丽坤治疗肿瘤的思路与独特经验介绍如下。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病症结合
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多年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治疗肿瘤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病证结合,辨证辨病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刘丽坤认为,应遵循以下几点:
衷中参西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在肿瘤治疗上各有其优缺点,中医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代医学治疗上的不足,而现代医学的优势又是中医药治疗的薄弱环节。中西医结合在肿瘤防治中显示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还是体现在治疗效果上。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且明显优于单纯中医或西医的疗效。中医和西医两种体系,对于肿瘤的治疗显然不能相互替代,只有在综合判断患者肿瘤的病理类型、阶段和个体差异等基础上,互补结合,发挥协同作用,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中要遵循中医药与手术,放、化疗相结合,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短期治疗与长期调摄相结合的原则。术前给予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术前的应激能力,为手术创造条件。中医药辅助放化疗可增强机体对放化疗的耐受性,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可以恢复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症状,缓解患者痛苦,消除残留的癌细胞,防止肿瘤复发转移。
稳定性原则肿瘤具有顽固性,治疗上必须体现稳定性,处方用药要有肯定性。肿瘤病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代表本病的实质,决定着病变的始终,非到病变完结之时,疾病是不会痊愈的。治病必求于本,本者,本质也。本质不变,方不可变,更则无效。这就是说,在诊断明确之后,一病一方,证不变,方不变。以某一个主方加减长期治疗无可厚非。
协调整体,突出局部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局部发生病变,不仅反映在局部,而且影响到整体的正常功能,造成整体的不协调,反过来又作用与局部,使局部病变进一步扩大。局部病症同样具有寒、热、虚、实的病理变化,但在临床上有时不能在整体上明显地表现出来,而是以局部的形态变化和机能障碍为主要表现。这些变化是一个慢性过程。因此,刘丽坤认为,肿瘤治疗中应当整体和局部兼顾,既要重视全身脏腑、气血功能状态的协调,又需突出局部肿瘤的消除。
坚持长期用药治疗
治疗肿瘤非一朝一夕可功,患者须有长期用药的决心和信念。肿瘤患者一旦发病,其体内正常的内环境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无论是否采取手术及其他方法治疗,长期用药是为了帮助患者建立一个新的内环境,以重新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而在治疗中,应遵循“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古训,重视顾护脾胃的思想,把握好各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使机体气血津液流通和输布平衡,患者全身整体状况的好坏往往能左右治疗的成败和局部治疗的效果。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在有些情况下,患者之所苦,并非肿瘤本身,而是其他的一些伴随症状,譬如肺癌晚期患者大量的胸腔积液,致胸痛,胸憋气喘,呼吸困难,肝癌大量腹水致腹胀难忍,或伴有严重的黄疸。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措施,优先解决其主要症状,再寻求根本性治疗。
强调情志对治疗的作用
刘丽坤认为,癌症病人一定要保持情绪乐观,也就是说,医生有责任在治疗过程中,多加以开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病人能在情绪上保持乐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时甚至可化险为夷,也为长期坚持服药奠定了基础。医者莫以此为医药之外的事而不予考虑。(任旭春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摘自2023-1-5中国中医药报
程海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
恶性肿瘤基本病机为“邪毒蕴结、正气亏虚”,辨证首辨特异性病邪“癌毒”,重在辨癌毒的致病特性、兼夹病邪、致病部位、邪气盛衰;其次辨非特异性病邪,如郁、风、寒、热、湿、痰、瘀等;最后辨正虚,主要辨脏腑的虚损、气血阴阳的亏虚。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之一,中医药在防治肿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中医在辨治肿瘤方面存在理论缺乏创新、科学内涵不明确、临床指导价值不充分等问题,使得肿瘤病机的创新发展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制约了中医治疗肿瘤临床疗效的提高。
经过二十余年深入系统研究,笔者带领团队在中医肿瘤的理论与辨治方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创新与突破,构建了“源于临床—创新理论—揭示内涵—应用临床”的研究模式,对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创新发展中医药理论,提高中医肿瘤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创建癌毒病机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多位中医人士相继在肿瘤辨治中提出“癌毒”的概念,其中尤以首届国医大师周仲瑛的“癌毒”学术思想内涵丰富,影响广泛,得到业界广泛认同。其后笔者带领团队,在传承国医大师周仲瑛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提升、系统完善,创建形成集学术内涵、演变规律、辨治方法、组方用药于一体的较为系统的癌毒病机理论。
“癌毒”是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郁滞的基础上,受内外多种因素诱导生成,是导致癌病的一类特异性致病因子。癌毒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癌毒留结为肿瘤发病之基,癌毒自养为肿瘤生长之源,癌毒流注为肿瘤转移之因,癌毒残留为肿瘤复发之根,癌毒伤正为肿瘤恶化之本。癌毒在不同肿瘤中表现不一,但隐匿性、凶顽性、多变性、损正性、难消性是其共同的致病特性。
恶性肿瘤病机纷繁复杂,多为复合病机。癌毒自身具有兼夹性,常与痰、瘀、热、湿、风、寒、郁等病邪兼夹。按癌毒兼夹的病邪不同,可将其分为痰毒、瘀毒、热毒、湿毒、风毒、寒毒、郁毒,毒因邪而异性,邪因毒而鸱张,共同构成恶性肿瘤的复合病机病证。因此,癌毒病机理论提出,恶性肿瘤的基本病机为“邪毒蕴结、正气亏虚”,治疗原则是“祛邪解毒、扶正固本”。
癌毒病机理论具有中医理论特色,能够指导临床实践、反映中医辨治优势,符合原始创新特质,为中医药防治肿瘤提供了理论依据。2018年,笔者主持的“中医癌毒病机理论体系的创建及临床应用”研究,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目前,该理论已成为中医肿瘤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病机学说之一。
阐明癌毒病机科学内涵
癌毒病机作为中医肿瘤的创新核心病机,其科学内涵亟待诠释。多年来,笔者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了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0余项,对癌毒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
癌毒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一类特异性致病因子,其在恶性肿瘤发病过程中往往出现化热、酿痰、生瘀、致虚等病机演变,形成热、痰、瘀、毒、虚的体内局部病理环境;现代肿瘤学认为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炎症因子、乳酸、血管生成因子、免疫抑制因子、非编码RNA等多种致病物质,促进肿瘤炎性、酸性、缺氧、免疫等微环境形成。因此提出,肿瘤微环境与癌毒病机理论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符合癌毒病机理论对肿瘤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的认识。
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将癌毒病机理论的“虚、痰、瘀、毒”病机分别以肿瘤微环境主要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量化表征,发现了癌毒病机理论的主要生物标志物。通过中西医学比较分析发现,癌毒的病机特点、致病特性及病机演变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多种致病物质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密切相关。因此,笔者总结提出:癌毒病机的科学内涵是肿瘤微环境中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一类特异性致病物质,炎症因子、乳酸、血管生成因子、免疫抑制因子、非编码RNA等可能是癌毒病机的生物学基础。
这些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癌毒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临床应用癌毒病机理论辨治肿瘤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客观依据。今后拟结合临床样本,采用单细胞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细胞因子芯片等多组学技术方法,分析上述特异性致病物质在肿瘤相关证候中的生物信息,并通过动物与细胞实验进行验证,阐明其调控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深入诠释癌毒病机的科学内涵,为推广癌毒病机理论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构建癌毒病机辨治体系
中医肿瘤临床中长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恶性肿瘤实质是多种不同部位癌病的统称,不同癌病辨证分型治疗非常繁杂,临床如何能够更加简洁有效地加以运用?“抗癌解毒”一词在临床辨治中被普遍提及,但其科学内涵究竟为何?诸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抗癌解毒中药客观存在,但如何界定这些抗癌解毒中药的范畴?
为解决上述临床问题,使癌毒病机理论真正成为契合临床实用的指导思想,笔者着手构建中医肿瘤癌毒病机辨治体系。
中医肿瘤癌毒病机辨治体系中,首先提出以癌毒病机作为肿瘤的辨证核心,以癌毒病机分类(痰毒、瘀毒、热毒、湿毒、风毒、寒毒、郁毒)为依据,通过以癌毒病机为核心辨证分型,解决了目前中医肿瘤临床按病种辨证分型繁杂,难以掌握的难题。
根据癌毒病机理论,恶性肿瘤的基本病机为“邪毒蕴结、正气亏虚”。因此提出癌毒病机辨证要点,首辨特异性病邪“癌毒”,重在辨癌毒的致病特性、兼夹病邪、致病部位、邪气盛衰;其次辨非特异性病邪,如郁、风、寒、热、湿、痰、瘀等;最后辨正虚,主要辨脏腑的虚损、气血阴阳的亏虚。通过辨识癌毒的致病特性、部位、邪气盛衰确定癌毒病机是否存在,通过辨识癌毒兼夹的病邪确定属于哪种类型的癌毒,进而可制定相应的治法方药,这些要点的确定突破了癌毒如何辨识这一临床技术瓶颈。
治疗原则为“祛邪解毒、扶正固本”。祛邪即为祛邪复衡,主要包括理气、祛风、散寒、清热、祛湿、化痰、祛瘀等法;解毒即为抗癌解毒,主要包括理气解毒、化痰解毒、祛瘀解毒、祛湿解毒、清热解毒、祛风解毒、温阳解毒、以毒攻毒等八法;扶正固本主要包括益气、养阴、补血、温阳法和调补脏腑法。
在癌毒病机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笔者首次明确提出抗癌解毒法的概念,即是以治疗恶性肿瘤为目的,以祛除癌毒为主要功效的治疗大法,其抗的是癌病,解的是郁毒、风毒、热毒、湿毒、痰毒、瘀毒、寒毒等不同类型的癌毒。据此提出理气解毒、祛风解毒、清热解毒、祛湿解毒、化痰解毒、祛瘀解毒、温阳解毒和以毒攻毒等抗癌解毒八法,系统诠释了抗癌解毒法的学术内涵。
针对临床上客观存在的众多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有效中药,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等,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界定和推动临床应用的问题,笔者提出:当以癌毒病机理论为指导,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研究,提出抗癌解毒中药新分类。即抗癌解毒中药是以祛除癌毒为主要功效之一,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明确抗肿瘤作用的一类中药。并提出依据其祛除癌毒的不同,具体细分为理气解毒药、祛风解毒药、清热解毒药、祛湿解毒药、化痰解毒药、祛瘀解毒药、温阳解毒药和以毒攻毒药。这一创造性的中药分类的提出,可以改变当下医家单纯凭借个人经验用药的现状,将有力推动中医肿瘤临床的规范化用药、精准用药。
|
|||||||||
一)、清热解毒药对
1、白英 白花蛇舌草
二者配伍应用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利水消肿通淋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等癌瘤属热毒瘀阻、水湿内停着。对癌症表现水湿潴留,出现胸水、腹水、便溏者疗效佳。
2、陆英 白英
二药配伍应用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祛瘀、驱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大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肠癌及肾癌属然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水、腹水者疗效尤佳。
二者配伍应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祛瘀、祛风通络止痛之功,临床上治疗多种癌症,尤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胰腺癌、肠癌以及肾癌等属于热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腹水者疗效尤佳。
二者相伍为用,共奏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化痰散结之功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食道癌、胃癌、子宫颈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6、石见穿 半枝莲
二者配伍共奏清热解毒、祛瘀散结、消肿化痰之效,临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肿瘤,如食道癌、胃癌、胰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
二者配伍应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利水消肿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尤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
肝癌、胃癌、胰腺癌、肠癌以及肾癌、白血病等属热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腹水疗效尤佳。
二者合用,可增强清热解毒除湿之功,常用于泌尿系统肿瘤症见湿热下注、小便热涩刺痛者。
9、老鹳草 络石藤
二者配伍,相互为用,辛开苦降不仅发挥了抗肿瘤的效果,而且具有良好的驱风通络止痛的效果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乳腺癌及癌性疼痛。
10、半枝莲 七叶一枝花
二者配伍辛开苦降,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利水、消肿止痛、息风定惊之功,临床多用于多种肿瘤,如脑肿瘤、肺癌、肝癌、膀胱癌、白血病、淋巴癌属热毒瘀结等。现代抗癌制剂“莲花片”就是以本“药对”为主要成分加工而成的。
11、漏芦 地龙
二者配伍共奏清热解毒、活血消痈通脉之效
,临床常用于治疗乳腺癌、肝癌、胰腺癌、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癌瘤属热毒瘀血雍结着。
12、冬凌草 威灵仙
二者配伍共奏行瘀降气、软坚散结、活血消肿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食道癌、贲门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属痰瘀热毒互结者。
13、射干 七叶一枝花
二者配伍可共奏清热解毒、消痰利咽、消肿止痛之功,临床常用于 治疗鼻咽癌、喉癌等。
14、半枝莲 白芥子
二者配伍寒温并用,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用于痰湿毒瘀痹阻所致的多种肿瘤。
15、石见穿 壁虎
二者配伍,共奏祛瘀解毒散结、消肿化痰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食道癌、鼻咽癌、肺癌、宫颈癌、皮肤癌、直肠癌、胰腺癌等属痰瘀互结者。
16、山慈菇(丽江山慈菇、光慈菇) 白花蛇舌草
二者配伍共奏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如食道癌、贲门癌、胃癌、肝癌属痰瘀互结者。
(二)、健脾渗湿药对
茯苓 猪苓
二者配伍相须为用,利水健脾抗肿瘤之力增强,为治消化系统肿瘤要药,临床上可以辨症运用。现代研究认为茯苓、猪苓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水、电解质的重吸收故可用于癌性胸腹水的治疗。
薏苡仁 茯苓
猪苓 半枝莲
二者配伍应用,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利湿消肿;另外二者配伍具有抗肿瘤、抑制癌细胞增生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尤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肠癌、肾癌等属热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腹水尤佳。
薏苡仁 乌梅
二者配伍相互为用,而发挥散结消瘤之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包块、胃肠道肿瘤等
(三)、化痰软坚散结药对
守宫 白花蛇
二者配伍应用共奏祛风定惊、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食道癌、肝癌、白血病属风热毒结者,具有一定疗效,另外,对于缓解各种肿瘤引起的疼痛有良效。现代抗癌制剂“金龙胶囊”就以本“药对”为主要成分加工制成的。
山慈菇 鸦胆子
二者配伍寒热并用,共奏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食管癌、胃癌、肠癌、肝癌、肺癌、宫颈癌、五官科肿瘤等属热毒雍结者。现代抗癌制剂“慈丹胶囊”就是以本“药对”为主要成分加工而成的。
山慈菇 莪术
二者配伍辛开苦降,共奏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癌、胃癌、食道癌、子宫颈癌、皮肤癌、骨肉瘤等属气血凝热毒瘀滞者。现代抗癌制剂“慈丹胶囊”、“莲花片”均是以本“药对”为主要成分加工制成的。
生牡蛎 夏枯草
二者配伍共奏平肝潜阳、化痰软坚散结之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乳腺肿瘤、肝癌等肿瘤属肝郁、痰火郁结着。现代抗癌制剂“乳康片”是以本“药对”为主要成分加工而成。
漏芦 山慈菇
二者配伍,共奏清热解毒、化痰消痈散结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癌、胰腺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白血病、舌癌等属热毒壅结者。现代抗癌制剂“乳核散结片”就是以本“药对”为主要成分加工制成的
急性子 威灵仙
二者配伍共奏行瘀降气、软坚散结、通络止痛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如,食道癌、贲门癌、胃癌等属痰瘀互结者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鳖甲对人型肝癌、胃癌细胞有抑制呼吸的作用;对肝癌、胃癌、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有抑制活性。此外,本品还能增加血浆蛋白,能促进造血,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可消除肿块。穿山甲具有抗白血病的作用,并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二者配伍,临床常在辩证的基础上用于治疗肝脾肿大、肝癌、胰腺癌、胃癌、白血病等,并对恶性肿瘤的恶液质有一定改善作用。
二者同用功擅搜风涤痰,对疑难痼疾、癥瘕积块有一定疗效。适用于消化系统肿瘤,症见腹部癥瘕积块,痛有定处,日久不愈,正气损伤,气血凝集,血凝为瘀,气滞湿不化痰,痰瘀互结,形成癥瘕积块,用此“药对”甚为合拍。
大黄
土虫(蛰虫、地鳖虫)二者配伍,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大黄蛰虫丸”。二者为伍,取其“通以去闭,虫以动其瘀”之义,常制成蜜丸药应用,是取“峻药缓攻”之义。临床上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宫颈癌等,而症见腹部有积块,舌紫暗或有瘀斑点,脉细涩者。
穿山甲 皂角刺
二者配伍临床上常用来治疗乳腺癌、宫颈癌、肠癌鼻咽癌等属痰凝瘀滞者。
(四)、理血药对
三棱 莪术
二者配伍应用,气血双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化积消块。临床常用于治疗肝癌、骨肉瘤、胃癌、食道癌、宫颈癌、皮肤癌等属气血凝滞者。
白花蛇舌草 小蓟
二者配伍应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水通淋,凉血止血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统肿瘤,如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等。
三七 莪术
二者配伍应用,共奏行气破血祛瘀、消积止痛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膀胱癌、宫颈癌、肝癌、胃癌等属气滞血瘀者。并常用于治疗各种癌瘤引起的肢体或内脏疼痛。
二者配伍应用共奏破血逐瘀、化痰散结之功,临床常用治疗脑肿瘤、食道癌、胃癌、肺癌、肝癌、喉癌、恶性淋巴瘤等属痰热互结者。另外,土元
僵蚕和全蝎 蜈蚣(攻毒散结)两“药对”组合用于治疗癌性疼痛,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女贞子 旱莲草
二者均入肝、肾两经,为平补肝肾之品,养阴而不腻滞,相须为用,互相促进,补肝肾,清虚热,凉血止血之力增强。临床常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症属阴虚内热、迫血妄行所致尿血、便血、吐血、衄血等出血见症;或各种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出现的白细胞减少症。
(五)、扶正祛邪药对
白芍 炙甘草
二者同用,适用于拘急性疼痛。症见脘腹部拘急疼痛,得甘则止;或肢体拘急性疼痛,按之则舒。伴有精神萎靡,舌红少苔,脉小弦等。气血不足,营卫周流不及,脉络失养,所致“不荣则痛”之证甚为合拍。临床上此“药对
”常与虫类药配伍,用于治疗各种肿瘤引起的肢体或内脏疼痛。
白术 枳实
二者同用功擅消痞除胀利湿,症见脘痞腹胀,食后更甚,饥时尤重,胃纳不佳,嗳气则舒,大便不畅,体倦少言,舌质淡红,苔薄,脉虚弦等。临床上常用于放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映应。
山萸肉 白芍
二者配伍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增强抗肿瘤、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从而对肝癌、食道癌、肠癌等恶性肿瘤有一定得治疗作用。
三七 灵芝
二者配伍共奏补气和血、活血消肿、散结止痛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肺癌、食道癌、胃癌、肝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属气虚血瘀或正虚邪实者。现代抗癌制剂“参灵片”就是以本“药对”为主要成分加工制成的。
百合 鱼腥草
二者相伍为用,共奏清热解毒、养阴润肺、排脓消痈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肺癌、胃癌、白血病、皮肤癌等恶性肿瘤症属阴虚热毒郁结者。
(六)、理气止痛药对
元胡 徐长卿
白屈菜 徐长卿
旋复花 代赭石
二者配伍,一宣一降,宣降合法,共奏重镇降逆止呕、化痰消痞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所致的梗阻、幽门不全梗阻等病症。
金铃子 延胡索
二者配伍,一寒一温,寒温并用;一泄气分之郁,一行血分之滞,气血并行,为行气活血止痛的常用药对。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肿瘤引起的肢体及内脏疼痛。
高良姜 香附
二者配伍,一散寒凝,一行气滞,温中散寒,行气疏肝止痛。为理气散寒止痛常用的“药对
”,临床上多用治疗肿瘤引起的肢体及内脏疼痛症属肝郁气滞寒凝者。
乌头 全蝎
二者合用有较强的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对于癌性疼痛用之颇宜。此二药为均为有毒之品,而各人的耐受量各有差异,故临症治疗时应严格注意剂量,可以从小剂量开始,较为安全。
——评《肿瘤绿色治疗学》 周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 《肿瘤绿色治疗学》一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负责人胡凯文教授倾心撰写。胡教授是肿瘤“绿色治疗”理念的创立者与倡导者,多年来致力于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理论探索,建立微创手术、中医中药、生物治疗相结合的肿瘤治疗新体系,打破了长久以来临床上以手术、放化疗作为主体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格局,为年老体弱、不适合手术及放化疗失败的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绿色治疗”理念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对一位老教授的温和治疗开始,到越来越多意外惊喜的产生,促使胡教授及其团队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及治疗进行了深入思考。他们以中国哲学、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经过十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绿色治疗”体系。 英国《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博士曾说:“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他认为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当是西方科学方法与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结合,中国古代科学方法都是从宏观、整体、系统的角度研究问题,其代表是中医研究方法。《肿瘤绿色治疗学》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全书既有中医的整体观,有着把肿瘤当成一个新的生命来对待的创新诊治思维;又贯彻了“过犹不及”的中国哲学思想,形成了对恶性肿瘤“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中国医学慢病控制思想。提倡控制而非根治,应之于中国文化就是中庸之道的哲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有如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即“中病即止”,不能过之,着重于培养人体自身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早在1944年,物理学家薛定谔就试图把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如今,已经发展为可以用量子力学原理来阐明生物分子的结构及其功能,并且进一步阐明细胞的分化和新陈代谢的机理、遗传和变异、衰老和癌变、药物的应用等领域。由量子物理学产生的科学思想与哲学观点对其他学科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中医学。量子物理学中的“互补原理”观点认为:事物具有两个不相容的方面,要得到对该事物性质完整的认识,必须使用两个方面各自测量的结果进行互补。同时作为现代量子论的创立人之一,玻尔认为这种互补原理是自然界固有的。这和中医的阴阳理论是高度契合的。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并将人体中所有对立面的动态的生命现象概括为阴与阳一对矛盾,且阴阳是万事万物中普遍存在的基本属性。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互补原理和阴阳学说都承认事物有这种并协性。事实上,玻尔把中国的阴阳太极图作为其家族的族徽,并刻上“对立即互补”的字样,正反映出互补原理和阴阳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胡教授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检查手段,创造性地将传统“阴阳”理论用于良恶性肿瘤的诊治,提出了恶性肿瘤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特点,并将现代微创治疗技术按其特点和疗效分阴阳寒热、峻烈缓和等中医属性,从而对其适应证重新界定。各种微创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却在古老经典的中医理论下指导使用,这种理念与技术的接轨、古老与现代的接轨,将为现代物理学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近年来有人认为,随机发生的关键位点突变导致癌症发生,也就是说得了癌症是由于运气不好。然而量子物理学却告诉我们:世界不可以精确预知,然而并非毫无规律可循,自然界并不存在真正的随机。同胡教授一样,我也认为癌症绝对不会是随机发生的,只是至今对于癌症的成因和机制尚未了解透彻。各种致癌因素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癌症发生,只是有一定发病概率。如同量子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原理认为:我们不能正确地预言世界,只能就我们的测量方法观察到的结果做出有意义的概率预言。 量子哲学认为:精神与物质互为依存,精神应被看作是一切物理事件中不可分离的因素。中医学也认为人的功能和情志都有客观的生理基础,并提出形神一体的观点。与此高度一致,基于中国医学理论的肿瘤绿色治疗学认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总有医疗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如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的绿色治疗模式中,除了采用温通理气类中药外敷之外,还十分重视精神层面的调护,舒缓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物理学探索分析发生的现象,以了解其本质及规则,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则更体现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特点,绿色治疗中提到华蟾素治疗膀胱癌血尿和血性胸腹腔积液、血性心包积液即如是。虽然疾病不同,但表现出来的血性积液性质属“热”,而采取了“寒”性的华蟾素局部灌注治疗。
总之,《肿瘤绿色治疗学》一书绝非坐而论道之作,创新与实用是其鲜明特点。对恶性肿瘤的中医认识,“霸道”“王道”“帝道”的分段论治以及福寿双全的治疗价值观等都是本书的创新点,也是中医肿瘤学术的创新点。在“绿色治疗”理念指导下的临床实践,充满了实用性。希望未来胡凯文教授及其团队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纳更多科技成果,丰富肿瘤绿色治疗学体系,为世界肿瘤防治提供“中国方案”和“东方智慧”。(周远) |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