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赋

华夏巍巍,天道煌煌。日出东海,生我岐黄。伏羲九针救民,神农百草遍尝,轩辕问道生命,内经奠基医藏。著伤寒六经辨证,仲景尊称医圣;作千金大医精诚,思邈奉为药王。望闻问切诊病证,君臣佐使配良方。阴平阳秘精神治,正气存内必安康。中医中药,国之瑰宝;千秋大业,源远流长。
同仁有堂,京华首创。康熙八年,开业申纲。制药为本,前店后厂。同修仁德,正名显彰。济世养生,初心不忘。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谨遵肘后;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循规建章。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畏己得信仰;但愿人无病,哪怕药生尘,为人总善良。得供御药八帝,享誉大清药王。
同仁有方,护佑健康。选料上乘,志在琼藻新栽;工艺精湛,务求炮制优良;配方独特,堪为灵兰秘授;疗效显著,拯救黎民膏肓。丸散膏丹,酒露锭汤,八大剂型,橘井飘香;紫雪至宝,安宫牛黄,王牌名药,保民无恙。重质量,效如桴鼓;讲诚信,药德无双。三百载风雨变幻,五千年文明流芳。
同仁无疆,赓续辉煌。中华老字号,驰名商标,民族品牌;国家级非遗,绝活技艺,大国工匠。高质量发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三步走战略,做精做优,做强做长。党建质量诚信,三大基石固本;责任担当创造,时代精神弘扬。发展新理念,为民谱华章;产业新格局,制药大健康。助民族之复兴,造福祉于八方。
标签: 股票 |
国药传奇雷允上
摘自2022-3-31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2010年11月20日,中国邮政发行2010-28《中医药堂》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展示了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苏州雷允上、广州陈李济等四家老字号。它们是众多中医药堂的佼佼者,是大家公认的最有名的中医药堂。其中第三枚图案为雷允上,画面主图近景为药店在用传统药钵熬制汤剂、戥秤、铜杵臼、中药饮片包装,中景为药工进行碾药和分拣草药操作,上方为“雷允上”牌匾,背景为雷允上店铺外景。
雷允上药店原称“雷诵芬堂”,创始人为姑苏名医雷大升(1696-1779年),字允上,号南山。雷大升年轻时读书学医,善琴工诗,清雍正初期正值壮年时在北京患重病。愈后弃儒从医经商,拜在苏州名医王子接(字晋三)门下学医,是温病学说创立者叶天士的同门师弟,在医药学术上受叶天士影响较大。后游历于山东等地,采集中药材回到故里苏州,从此行医济众,同时研究中药丸散膏丹的制作。
1734年,雷大升于姑苏老阊门外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口开设“诵芬堂”,并以其字“允上”挂牌行医于堂内,以温病学说为理论体系,主攻以香料丸散为主的时疫急救药,以及以道地药材为原料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药物,开发众多“为时所重”的中成药,在诸多江南大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雷大升医术高明,治病有方,对症用药,自行研制的成药疗效显著。他重医德,对贫苦病人经常免费诊治赠药,“治病无不效”“遇贫者与之药”。于是“雷允上医生”名声遍闻苏州,远近皆知。后来人们都称药店为“雷允上”,至于药店正式招牌“雷诵芬堂”逐渐被省略乃至遗忘,如今反而鲜为人知了。
近300年来,在兼收并蓄、开放创新的吴文化个性中成长起来的“雷允上人”,秉承了百年立业的“精选道地药材允执其信,虔修丸散膏丹上品为宗”之祖训,谨记“聚百草、泽万民”的社会责任,弘扬吴门医派精神,选道地药材,遵古法炮制,博采众长,创制了一批组方精当、功效显著的名药。尤以“六神丸”为代表的中成药是吴门温病学派治病用药的经典体现,被誉为中华国药的瑰宝,曾经被国家列为三大机密中药处方之一,自清代一经问世,即传誉四方,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地。新中国成立以后,“六神丸”曾3次蝉联国家质量金奖,2008年,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标签: 佛学 |
追忆长春堂的鼎盛时代
摘自2023-7-27中国中医药报
张立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张子余像。
长春堂太上避瘟散的药盒。
起于清乾隆年间的长春堂,历经风雨,传至第三代孙三明时,因为避瘟散、无极丹的创制和畅销,逐步兴旺起来。20世纪20年代发展壮大成为与同仁堂、鹤年堂、万全堂、千芝堂齐名的京城五大药铺之一。
当年,孙三明身边有一位得力助手和接班人——张子余。张子余名本修,子余是他的号,他是长春堂的拓展者,带领长春堂走入了鼎盛时期。张子余出生于1890年,是孙三明的内侄,年轻时是给茶叶铺和鼻烟铺送茉莉花的。后来,张子余做了孙三明的入室弟子,因为他聪明灵活又能干,特别受孙三明器重。孙三明晚年多病,将修合诸药之法悉数传给了张子余,经营上很多事情也都交由张子余打理。避瘟散的研制和改良,张子余均参与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26年孙三明去世,36岁的张子余接任长春堂经理,孙三明的儿子孙本悟(号润田)为铺东,不参与主理业务。
张子余受孙三明影响,在有“华北道教第一丛林”之称的“白云观”授箓,也做了一名火居道士,人称“张老道”。避瘟散的创制是在孙三明时期,张子余是主要参与者之一。1926年,张子余接管长春堂伊始,就着手编写和印制《长春堂药目》。首版《长春堂药目》题名于1926年。长春堂接手了“仁一堂”后,以长春堂药目为蓝本,于1941年由北京长春堂监制、长春堂印刷局印制了《仁一堂药目》。
经营有方
避瘟散风行一时
张子余进一步改进生产方式,引入现代制药设备,从药材采购、制药生产、包装到销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长春堂不但有自己的销售门店、制药厂,还建立了长春石印局,专门生产、印制长春堂药物的包装和说明书,还建有铸盒车间,专门为避瘟散生产包装锡盒。
在经营和宣传上,张子余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他深谙营销之道,一方面借鉴仁丹的现代营销方式,一边又开创性地把避瘟散和无极丹推广到北京的各种铺面无本代售,待药卖出后按提成结账。除了在各药房、杂货店寄卖以外,张子余还发动那些四处讨生活的孩子沿街卖避瘟散。很快,大街小巷的药店、百货商场、杂货铺都有了避瘟散和无极丹的身影。张子余善于宣传,他标新立异,经常身着道袍,坐着八抬大轿,以乐队吹吹打打为前导,在前门大街一带免费发放避瘟散。老北京人将这种宣传形式戏谑为“活广告”。长春堂药店也经常开展促销活动,如在每年阴历四月二十八药王生日这天,药品均打折出售,销售十分火爆。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6月10日北京市民汇集天安门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其时,孙三明因病居家静养,他身穿道袍带领北京长春制药总厂的一百多名员工参与了集会。六月的北京天气炎热,长春堂的工人拿着避瘟散免费给大家发放。避瘟散得到了宣传,长春堂也赢得了很大的声誉。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人反日情绪高涨,各地再次掀起了“抵制日货”的浪潮。一段时间内,日本的仁丹在中国的销量受到很大影响,避瘟散则迅速崛起。在20世纪30年代的老北京曾经流传过“暑热天您别慌,快买暑药长春堂,抹进鼻孔通心腑,消暑祛火保安康”的顺口溜。
长春堂出过赤白两种避瘟散,功效大同小异。赤避瘟散芳香辟秽、通窍止痛,主伤风头痛、鼻塞流清涕、暑令受热、晕车晕船;白避瘟散清暑散风、通窍解毒,主夏令暑热、头目眩晕、呕吐恶心、饮酒过度、晕车晕船、蝎螫虫咬。从配方看,赤避瘟散长于芳香辟秽,白避瘟散长于清热祛湿。以赤避瘟散应用最广。到1933年,避瘟散一年的销售量已高达250万盒,其中以华北、东北销量最大,同时出口泰国、缅甸、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商业扩张
长春堂进入鼎盛时期
卖闻药的长春堂,当年东家伙计仅三五人,到了张子余时代,已发展至150人之多。彼时长春堂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制药厂、印刷厂,还在天津、太原、青岛等地先后开设了长春堂分号和经销处。长春堂还接办了北京地安门外的“仁一堂”。北京中轴线上有两条比较繁华的商业街,一条是南端的前门大街,一条是北面的地安门外大街。“长春堂”所在鲜鱼口就在前门大街路东、大栅栏正对面;“仁一堂”在地安门外桥头路东与方砖厂胡同交叉口。“仁一堂”全名“仁一堂参茸药庄”,参茸等贵重药材、丸散膏丹、鲜药齐全。
长春堂一跃成为京城五大药店之一。据长春堂老员工说,鲜鱼口以东的西兴隆街14号也曾是长春堂的店面,招牌上写有“花市中医西药”几个大字。不仅如此,张子余利用长春堂积累的资本,进一步在中药行业外扩展商业版图。在前门大街开设了亿兆百货商店,在长巷上头条路西开设了庆丰堂饭庄,在华乐戏园对面和大蒋家胡同南口外两地开设了长春桅厂(即棺材铺),在长巷下头条北口路西本铺旁开设了万古油盐店,在东晓市开设了东升木厂。他经常身着道袍,巡视打理各种生意。
中国自古就有“厚德载物”“达则兼济天下”之语,不管是出于本性还是信仰,抑或是巨额财富激发的慷慨济世之心,张子余延续了孙三明的慈善事业,他资助戒烟所、修缮庙宇、兴办义学,有诸多行善之举。
柑橘:橘井千年飘药香
摘自2024-7-15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柑橘类果子被收录在《本草纲目》果部第30卷。平常普遍称呼为柑橘的其实包括芸香科柑橘属(Citrus
spp.)多种果实,这个属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柑橘属的小乔木成员有比较好剥皮的橘、不好剥皮的柑,以及橙子、柚子、柠檬、香橼、佛手等。
柑橘故乡
中国是柑橘的故乡。历史中有许多文人写下了与柑橘有关的诗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战国时期屈原的《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橘无私的品行,可与天地相比。我愿在花果凋零的岁寒之际,与你为友,与你相伴。
到了南宋,韩彦直撰写的《橘录》是第一部柑橘栽培学专著,记录了27个柑橘品种,根据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柑橘种植已经采用嫁接技术了。
“南橘北枳”出自战国时期《晏子使楚》的一个典故。晏子对楚王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一植物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以此借喻同一个人在社会风气不好的地方也会学坏。
但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讲,晏子的“南橘北枳”似有误导之嫌,因为橘与枳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对于柑橘的品种,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分不清情有可原,就是到了现在,非专业人员有时也很难分辨。
一橘多药
橘皮、橘肉、橘核、橘络、橘叶都是常用中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橘皮在处方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说明橘皮合作能力很强,能与其他药物精诚协作。
橘皮入药以陈久者良,所以被称为陈皮。有一首燥湿化痰的名方二陈汤,君药橘皮、半夏都是陈者更佳,从而得名“二陈”。
中药用的陈皮可分为两种,陈皮和广陈皮。橘有许多的栽培变种,中药常用的温州蜜柑、福橘等的成熟果皮干燥后都是陈皮。橘子的栽培变种茶枝柑
Citrus reticulata
cv.“Chachiensis”的成熟果皮干燥后是广陈皮,又叫作新会陈皮。茶枝柑主产地在广东新会。
我也是到了新会才知道,当地人收柑橘的时候只要皮不要瓤。橘子的果肉剥出来以后就随意堆放在果摊前。我一开始看到人家连橘子都剥好了,还感叹服务真到位,并开口问人家,剥好了的橘子多少钱一斤。小贩看了我,笑着说,你拿去吧,这个不要钱,我们只留橘子皮。那次我从新会回来,除了带回些陈皮,还装了一口袋免费的橘子肉。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个简便的方子——橘皮汤,用于治疗呕吐、干哕。使用方法简单,将橘皮、生姜一起煎煮,趁热慢慢饮下,症状就会缓解。
橘皮也是食品工业香料来源之一,可制成盐渍的果子蜜饯。如果在屋里点燃干橘皮,能散发出扑鼻的清香,能清除异味。为了防止晕车、晕船,可把一小块新鲜的橘皮卷成卷,塞入鼻孔内或者带在身上不时闻一闻。
橘红,即橘皮外层的红色薄皮。《本草纲目》记载橘红乃佳品,利气、化痰、止咳之功倍于他药。
橘络是附着在橘子瓣上的白色筋络,有行气止痛、活血通络、化痰的功效。橘核为橘的干燥成熟种子。现在有无核的水果橘子,但中药还是用保留橘核的。橘核有理气、止痛、散结的功效。
橘叶可以行气、解郁、散结,它有一段传说。那就是橘井的故事。西汉时,湖南有一位叫苏耽的道人,身怀绝技,且对母亲极为孝顺,后得道成仙。在他离开凡间之前叮嘱母亲,明年在咱们这个地方将有疾疫流行,到时候把院子里橘子树上的叶子摘下来,丢入井中,喝井水就可以防止瘟疫。果不其然,第二年发生了大瘟疫,他的母亲便按照他说的方法喝了橘叶井水,还分给邻里乡亲喝,平安渡过瘟疫。自此橘井被传为佳话。
青皮为橘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皮,因颜色发青而得名。它具有疏肝破气、散结化滞的功效。青皮的药力比较猛,俗称“愣头青”。
柚子与化橘红
柚子在柑橘属中个头最大,辨识度最高,而且柚子皮和柚子肉不像橘子那样易剥离,剥起来要费点儿力气。柚子是秋季的时令佳果,外形也很好看,赏心悦目。
要说和中药密切相关的柚子,首推化橘红。化橘红和前文的橘红并不是一种药。
化橘红来自广东化州产的化州柚的干燥外层果皮,被誉为“化痰圣药”。化州柚的特点是其果皮上长着又细又密的茸毛,而且这个特征是化州当地化州柚独有的。假如把化州柚移栽到化州以外的地方,结出的果实表面的茸毛会一年比一年少,直至最后完全消失,化痰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道地药材的特性也体现于此。
化州柚未成熟或近成熟的果实,切开后除去果瓤和部分中果皮,外层果皮会被切成五瓣或七瓣,通常称为“五爪”和“七爪”。
普通的柚子除了能当水果吃,还可以作为蜂蜜柚子茶这类的饮品原料,另外也可以入菜,烹调成佳肴,如柚子皮烧肉。
水手与柠檬人
柠檬英文Lemon,一般容易和柑橘类的香橼混为一谈,它们的亲缘关系确实很近。
从15世纪开始,人类迎来了大航海时代,欧洲的冒险家们为了寻求香料和黄金,乘船出海,冒着生命危险,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对船员威胁更大的是长期的海上生活。长期吃不到新鲜果蔬容易得上坏血病,又叫“水手病”。1593年,英国死于坏血病的海员就有1万多人。
到了18世纪中叶,有人发现,柠檬如仙丹妙药一样对坏血病有奇效,可以消除病魔,让水手们恢复健康,出海时带着吃可保平安。后来,英国海军规定,凡士兵出海期间,每天每人都必须饮用柠檬水。从那以后,海员们不再担心坏血病了。英国人到现在仍把水手称为“柠檬人”。
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终于发现了柠檬治疗坏血病的奥秘,原来是因为柠檬里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现在人们都喜欢把柠檬的鲜果切片,做成加冰的冻柠檬水,或加入红茶做热柠檬茶来享用。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