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风热喉痹汤

邱健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8年,擅长治疗脾胃、肝胆系疾病,各种血证如消化道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以及顽固性咳嗽、失眠、眩晕、消渴等内科杂病。出版《岭南脾胃论》等著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组成:元参15g,岗梅30g,土牛膝30g,牛蒡子12g,鱼腥草30g,桔梗12g,夏枯草30g,人参叶10g,麦冬15g,甘草6g。
功用: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主治:咽喉红肿疼痛,甚至化脓、声音难出,发热,面红,口苦、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元参味甘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养阴利咽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热入营血、热伤津液及喉痹等证;土牛膝味甘苦、性凉,能祛风消肿、清热解毒,治白喉、乳蛾、咽喉红肿有良效。本病由风热火毒之邪上壅咽喉、热毒内蕴引起,故以元参、土牛膝两味药清热解毒泻火为君。以疏散风热、解毒透邪、利咽散肿的牛蒡子及活血散瘀、清热解毒的岗梅为臣,以助君药清热解毒、泻火消肿之力。鱼腥草解毒清热、排脓消痈,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两者合用增强排脓消肿之力;以善于清泄肝火、散郁结的夏枯草解木火刑金之热邪;以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麦冬和生津液、降虚火的人参叶护津液,以解燥热之证;甘草清热解毒,且有调和诸药作用。以上诸药同为佐使药。全方配伍精当,共奏疏风清热、解毒散结、活血消肿、生津止渴之功。
加减:声带发炎、声嘶者,加蝉蜕6g、木蝴蝶10g;痰多稠黄者,加瓜蒌仁20g、皂角刺10g;发热烦渴者,加生石膏30g、黄芩12g;严重便秘者,加虎杖20g、枳实12g;食欲不振者,加莱菔子15g、布渣叶15g;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20g、石斛10g。
验案举例:宁某,女,48岁,2006年9月16日初诊。主诉:反复咽痛2个月。患者近2月来出现咽痛,左上牙龈肿痛,舌体左侧痛,曾自行服药治疗,但疼痛未见明显减轻,遂来诊。刻下症:咽痛,左上牙龈浮肿疼痛,舌体左侧痛,口不干,无咳。咽部充血,左咽腭部可见脓点,双扁桃体度肿大。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腻,脉弦滑。诊为喉痹(肺胃热盛),治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以风热喉痹汤加减:元参15g,麦冬15g,桔梗15g,板蓝根15g,岗梅30g,诃子15g,牛蒡子15g,浙贝6g,茵陈15g,生地15g,土牛膝30g,甘草6g。患者以上方加减服用半月,咽痛、扁桃体脓点消失。(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邱剑鸣整理)

慢咽灵【草根一生】


标签: 健康 |

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方由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五味药物组成,是一首发表清热之剂。笔者遵《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之训,近年来应用此剂治疗红眼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疗效满意。今择验案一则,报告如下。
张某,男,21岁,汉族,2019年11月15日初诊。诉1周前自觉右眼有异物感,继而双目灼热痛痒,眼泪、眼眵增多,眼睑浮肿,白晴红赤,有点片状结膜下出血,视力受限。当地卫生院予静点抗生素并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滴眼治疗,效果不明显,故今日来本院求诊。
刻诊:见双目眼睑浮肿,泪多眵稀,白晴红赤,有点片状出血。耳前有明显压痛,可扪及淋巴结肿大。舌质红,舌苔黄,舌面前部红,无苔,舌面有散在红点,脉弦数。
诊断:红眼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治法:祛风散邪,清热解毒。
方药:生麻黄8g,石膏(先煎)30g,生姜7片,炙甘草10g,大枣9枚,蒲公英30g,菊花(后下)12g,蝉蜕15g。5剂,分2次,水煎早晚服。嘱其禁忌油腻、辛辣之品及海鲜。
5天后二诊:患者喜形于色,自述药尽5剂,诸症顿消。唯见双目微红。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属余邪未尽,原方继进5剂。5剂药尽,其症霍然而愈,嘱其忌辛辣之品,调以膳食以善其后。
按:红眼病中医称之为“天行赤眼暴翳”(西医谓“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其疾乃外感疫疠之毒邪,风火淫郁,更兼肺火之亢盛而致。方中麻黄、石膏发表而清热;姜、草、枣补土而和中;佐以蒲公英以清热解毒,菊花,蝉蜕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诸药相伍,热邪得清,毒邪得散,药证相符,邪祛正安,故收快捷之效。(由薇 金振国 丁丽丽 李娜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中医认为“迎风流泪”多与肝肾两虚,眼窍失养有关。一般说,流冷泪多属虚,流热泪者多属实,老人迎风流泪以虚为多。现推荐一个有效的熏洗方。
方法:苍术、白菊花各10g,用500毫升温水浸泡30分钟后煎煮,水沸后煎5~8分钟。过滤取液300毫升左右,趁热先熏眼,水温后用消毒棉蘸水洗眼,每日1剂,1日3次,连用5~7天。
苍术具有补益肝肾、疗虚明目的作用,可治白内障、外障、青盲、夜盲等眼病。研究表明,苍术内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等对眼有益的营养成分,因苍术芳香化浊,还有较强杀菌的作用,故用于夜盲、角膜软化症、睑缘赤烂、干眼症等,均能起较佳疗效。白菊花能疏风清热、明目解毒,被誉为“眼科要药”,能治肝肾不足、肝热引起的视力模糊。二味合用,可起到滋肝益肾、疏风明目之效。加上熏蒸能促进泪液循环、改善眼部组织的营养状况。故上方用于各类原因不明的流泪症,都能起到一定的止泪明目、抗炎消肿效果。据临床报道,有人采用上方治疗不明原因的泪溢症,有效率达82%,其中20例痊愈。一般连用3剂即有效。 (蒲昭和)
标签: 佛学 |
浊毒理论由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首倡,其理论基础来源于李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和疗效观察,其诊疗方法多应用于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虽然浊毒理论并非针对眼科疾病,但中医秉承整体观念,认为人身乃一个有机整体,眼为肝之窍,乃九窍之一,亦不离人身这一整体,且《灵枢·口问》言:“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故眼科疾病的诊疗亦可应用浊毒理论。同时,李教授指出浊毒之邪作用于人体,可随经络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局部至全身,且浊毒之邪胶结,可导致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化,浊化的结果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变,即形态结构的改变,如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萎缩、增殖及炎症等,故应用浊毒理论辨证论治眼科疾病有其理论依据。
病因病机方面,李佃贵指出浊毒可为外邪,亦可为内邪。随着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天之浊毒、地之浊毒及人之浊毒,或可由外侵袭,或可由内而生,而成浊毒之证。现代生活中,非正常的气候变化,空气中残留的有害物质、饮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和土地及食物中残留的有害物质;电子仪器产生的光学刺激、电子产品产生的辐射及眼部化妆品的不合理使用等皆为外感浊毒之邪,此类浊毒之邪直接侵袭眼部,引起眼部组织、细胞的改变,同时亦可通过侵袭人体,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致使浊毒由内化生间接影响眼睛。浊毒之邪,或因七情,或因饮食,或因劳倦,致使其由内而生,影响五脏六腑之功能,影响全身气机之升降出入,致使清阳不能上归清窍,浊阴不能归于下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眼病由发,诚如黄元御在《四圣心源·目病根源》中所言:“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同时,李佃贵又指出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又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代谢产物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之邪常与痰、湿、瘀、毒并存,此等有形实邪阻碍玄府,玄府瘀闭,则目晦暗不明,诚如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所言:“若目无所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
临床病症方面,浊毒的致病特点包括浊毒黏滞,病程缠绵;碍于脾胃,阻滞气机;常相兼夹,耗气伤阴;阴阳相并,浊毒害清;易积成形,酿久生变。麦粒肿俗称针眼,是西医的睑腺炎,中医认为其病机为热毒炽盛,临床症状为眼部的红肿热痛,抚之有硬结,此临床症状与浊毒之邪化热伤阴、易积成形特点相符。葡萄膜炎是常见的眼科炎症性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中角膜后KP,前房浮游物,前房闪辉等与浊毒黏滞、害清之性相符;koppe结节及bussca结节与浊毒易积成形之性相符;葡萄膜炎尤其是前葡萄膜炎失治误治后,导致继发性青光眼或白内障的发生与浊毒酿久生变之性相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变生相关的病理产物,这些有害的病理产物,隶属“浊毒”血浊之邪的范畴;视网膜动、静脉阻塞是视网膜血管疾病,高血脂、高血糖及血流学改变等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亦属血浊之邪,血浊之邪伤人,持续日久不解,损伤脉络,脉络受损,津血疏布障碍,则痰瘀之浊由内而生,日久化毒,浊毒内蕴,则目失所养或血溢脉外,目病由生,这与浊毒之邪阴阳相并,常相兼夹,酿久生变的特性相符。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黄斑部及其附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局限性浆液性浅脱离,其浆液性的表述与“浊毒”湿浊之邪特性相符,湿浊之邪重浊黏腻,胶着难愈,阻滞脉络,脉络不通,津血不得疏布,日久而成痰瘀之浊,痰瘀之浊日久则浊毒内生,上泛于目,损伤目窍,神光晦暗。干眼症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眼部的干涩不适,临床分为泪液蒸发过快型及泪液分泌不足型,天之浊毒、地之浊毒或人之浊毒,由外或由内侵袭目窍,浊毒之邪害于胞睑,因浊毒之性黏滞,易兼夹有形实邪,易积成形的特性,胞睑之处因实邪阻塞,可见泪液分泌不足;浊毒之邪,其性耗气伤阴,侵犯黑睛,伤及津液,则可见泪液蒸发过快;干眼症日久,可伤及角膜,引起角膜炎等,其乃浊毒酿久生变之性。诸此种种,不再枚举。
浊毒理论临床意义深厚而广泛,浊毒之邪既可为致病之因,又可为病理产物,基于浊毒理论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有利于疾病的临床诊疗。眼为九窍之一,亦不离人身这一整体,故基于浊毒理论运用化浊解毒之法诊疗眼科疾病,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学术意义,值得更加深入的学习及研究,以期挖掘浊毒理论更深的价值。(宁志豪 河北中医学院 王绍坡 河北省中医院)
国医大师李佃贵:从脾胃辨治老年性黄斑变性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称为老年性黄斑变性,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并且进行性视力损害,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致盲的最主要原因。我国由于人口日趋老龄化,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视网膜慢性光损伤、营养失调、代谢障碍等有关。本病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类。干性者表现为视力逐渐下降,属中医“视瞻昏渺”的范畴,湿性者常表现为突然视力下降,属中医“暴盲”范畴。笔者跟师国医大师李佃贵期间,看到大师治疗本病的临床效果很好,他认为因本病的发生与脾胃关系密切,现就本病与脾胃的关系、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老年性黄斑变性与脾胃的关系
本病的病变部位为眼底黄斑部,中医学认为本病与脾胃关系密切,其一:目之所以能明视万物全赖黄斑功能正常,而黄斑功能的正常发挥全赖脾胃化生的精气濡养,正如《兰室秘藏》中记载:“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其二:黄斑色黄,脾主黄色,《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中央黄色,入通脾胃”。其三:黄斑位于眼底视网膜中央,中医学认为中央属土属脾,故黄斑属脾。
老年性黄斑变性病因病机
本病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虚气弱,气不摄血;脾阳虚,水湿上泛;及浊毒内蕴,脾胃气机失常有关。其一: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黄斑失养,神光乏源。《审视瑶函·开导之后宜补论》说:“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其二:脾虚气弱。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行血则血行瘀滞,气虚气不摄血,统摄失职,血不循经则血离经脉。其三:脾阳虚。脾主运化,脾虚运化津液无力,水湿停聚,日久聚湿生痰生瘀,痰瘀互结。其四:脾胃居于中焦,既是清阳之气生发之所,又是清阳之气升降之枢,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胃升降适宜则中焦气和,中焦气和则上下通畅。浊毒阻滞中焦,则脾不升胃不降,上下气机不畅,神光发越障碍,则目视不明。目为清阳之窍,位于人体上部,脉道细微,惟清阳之气易达之,脾气升清,目得清阳之气温煦才能窍通目明,《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说若“清阳不升,九窍为之不利”。本病为慢性疾病,在漫长的发病过程中,痰、瘀、水常合而为患。正如《血证论》中说:“水病不离乎血,血病不离乎水”。因此脾胃虚弱为本病发病之最初病机,随病变发展可出现湿、痰、瘀、水、浊毒等标证。
老年性黄斑变性常见眼底症状
本病干性者其眼底特点为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呈进行性萎缩、色素紊乱、玻璃膜疣。湿性者眼底特点为视网膜色素上皮下有活跃的新生血管,及因新生血管导致的渗出、出血及后期的机化、瘢痕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荣于目,视衣失养,故进行性萎缩。脾阳虚,水湿上泛,致视网膜弥漫性水肿,聚湿生痰,聚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下,致色素上皮局限性隆起为玻璃膜疣,视网膜色素上皮色素沉着或浮现,致色素紊乱。痰湿蕴结,日久化瘀,痰瘀互结,凝聚于视网膜局部,血行不畅,或脾虚气弱,气不摄血,血行脉外致眼底出血,血不利则为水,水溢脉外,亦为水肿。浊毒内蕴,湿、水、血、瘀、痰相互凝滞固结,逐渐形成机化物及瘢痕。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
因本病发病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虚气弱,气不摄血;脾阳虚,生湿生痰;及浊毒内蕴,脾胃气机失常有关。故治疗以补脾养血、健脾益气、健脾渗湿、温脾利湿及健脾理气、化浊解毒、和胃降气为主,辅以化痰散结、止血祛瘀或活血通脉治法。补脾养血药物常用龙眼肉、大枣等。健脾益气药物常用黄芪、人参、党参、山药等。健脾渗湿药物常用茯苓、白术、薏苡仁等。温脾阳药物常用炮姜、吴茱萸、补骨脂等。化浊解毒药物常用全蝎、蜈蚣、僵蚕、炮山甲等。健脾理气、和胃降气药物常用陈皮、枳壳、木香等。化痰散结常用药物有夏枯草、浙贝母、鸡内金等。止血祛瘀药物常用三七粉、蒲黄、藕节、大蓟、小蓟等。活血通脉药物常用丹参、川芎、牛膝、益母草、泽兰等。(王绍坡 刘小发 贾苏杰 宁志豪)
|
![[转载]视力恢复奇穴——明眼穴 [转载]视力恢复奇穴——明眼穴](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陶汉华
组成:金银花50克,麦冬50克,桔梗30克,青果50克,玄参50克,生甘草10克。
功效:清热益阴,利咽生津。
主治: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咽喉溃疡等病。证见咽痛、咽痒、咽干、语音喑哑,少痰发黏或干,咽喉黏膜充血,证属阴虚热毒者。
用法:代茶饮。
方解:此方酸、甘、辛、苦、咸五味兼备,性以寒、凉、甘、平为主,入肺、胃、脾、肾经。此方饮服之时初觉味淡而芳香,继觉味酸,久则感其味苦,这与方中药味溶解先后有关,亦是陶汉华用药心思独到之处。金银花味甘而寒,入肺胃,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君药;青果一味,既有生津清热之功,又兼利咽解毒,配合甘草有酸甘化阴之功,为臣药;麦冬、玄参养液生津,养肺、胃、肾之阴,滋水以涵金、培土以濡金。《伤寒论》论言:“少阴病,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桔梗、生甘草为治疗咽痛要药,桔梗味辛,宣肺开咽,为臣药;生甘草甘而益气,调和诸药,有佐使之功。全方专病专药与辨证用药相结合,共奏清热益阴,利咽生津之功。
茶饮者,以频服、久服为特点,其药味必以清淡平薄为主,不可杂药乱投,使患者难以下咽。此方对于具体药量无特殊要求。服用以频饮,入咽润喉为宜。茶饮之用意在缓图,若遇急症、重症则力所不及,必以汤液为先,茶饮助益。
加减应用:兼外感表证者,加薄荷、桑叶、菊花,疏解透散;咽痒,加木蝴蝶,以频饮润咽为要;痰多,加橘红、浙贝母,必以口味舒适为先;咳嗽,加紫菀、款冬花、旋覆花等降气药;自觉味道不适者,可酌加冰糖少许。
(辽宁中医药大学姚鹏宇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