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瘀症的中医治疗及预防

(2022-12-20 09:51:42)


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金勇

  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缓慢、血流不畅,并由此导致组织脏器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临床病症,称血瘀症。它实际上是中医临床的一个证候。中医的“症”是对某一疾病临床表现的概称,而“证”相当于疾病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生理改变,故有“同病异证”及“异病同证”之说。

  血瘀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据国内17家三甲医院7099例住院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统计,有血瘀症者占近80%。血瘀症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的主要中医病证。

  血瘀症的临床表现及后果

  缺血缺氧:临床上常见的口唇、指趾紫绀,肢体发冷等都与缺血缺氧有关,为血循环不良引起,从中医角度看就是血瘀证。

  疼痛:中医认为“血能载气”,“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必须依赖气的推动。血瘀者血流缓慢,血脉“不通则痛”。主要表现为心绞痛、下肢(活动后)疼痛、或胃肠道瘀血而胃痛、腹痛等。

  功能不足:组织脏器因血瘀而缺氧,“血不载气”必致气虚。长期气虚、血瘀、缺氧必然导致器官功能低下,病者常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声音低微,抵抗力弱,严重者达器官功能衰竭。

  血栓事件:血流缓慢瘀滞,极易凝结形成血栓,是造成脑梗塞、心肌梗塞及其他栓塞事件(如肺栓塞)的重要原因。

  血瘀症的诊断

  有上述临床表现者,中医临证可见唇甲青紫,舌质瘀暗,脉沉、细、涩,血液化验可见血凝指标异常、血黏滞度增加等即可诊断。

  易患血瘀症的人

  长期卧床者:由于肢体活动少,血流不畅,长期卧床者极易出现血瘀而形成血栓,常见于高龄虚弱,老年肺炎、心衰,骨折,甚至分娩卧床等。

  长时间不动者:如坐国际航班(可达十几小时)在狭小的空间里不动或少动,容易血液瘀滞形成静脉血栓。

  气虚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流缓慢而瘀(称气虚血瘀),常见于心衰、贫血、年老瘦弱多病者。

  气滞者:气行不畅不能有效推动血行亦血瘀(称气滞血瘀)。表现为胸胁脘腹之胀闷、疼痛、痞满不适等,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饮食失调等有关。

  有疾病因素:严重的血脂、血糖升高是引起血液黏稠的最常见疾病;肺心病及高原生活者,长期慢性缺氧下红细胞过度增多;脱水(如严重腹泻、烧伤、大剂量利尿),血液浓缩;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等均有大量血液成分增生,使血液黏稠。

  血瘀症的治疗方法

  西医方法:使用抗凝药物可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常用的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达吡加群、利伐沙斑等(见《房颤抗栓与冠心病抗栓为啥不一样?》)。

  中医方法: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血瘀证的基本方法之一。有大批中药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以丹参、三七为代表。复方丹参滴丸就是以丹参、三七为主药研制而成的。据2016年版《复方丹参滴丸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介绍,该药的药理作用有: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肌氧耗,保护心肌细胞;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改善微循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微循环障碍均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复方丹参滴丸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心梗及介入治疗术后,糖尿病及其神经、血管并发症,慢性肾病,脑缺血及脑中风患者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经美国FDAII期临床试验证实,该药相对安全,无试验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尤其适用于中老年不耐受西药者。

  血瘀症的预防

  戒烟:吸烟会导致血瘀。烟中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了氧气的运输使机体缺氧;损害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小板聚集等均导致血液黏稠。

  限制高脂、高糖食物摄入:血脂、血糖过高,不但会促进动脉硬化形成,还会导致血液黏稠,血行缓慢,出现各种瘀血症状。

  补充水分:水是生命之源,血液中80%以上都是水,如果身体缺水血液就会浓缩,造成血液黏稠。因此,养成喝水的习惯,及时补充水分十分重要。多喝水可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时增加尿液,加快血液中代谢废物的排泄。

  加强运动:运动可消耗体内过多的糖分及脂肪,加速机体代谢;运动使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

  食用黑木耳:黑木耳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可抗凝血、防血栓形成,有“天然阿斯匹林”之美誉,常食有益。

  复方丹参滴丸:可用于血瘀症的预防和治疗,是中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和预防保健药品,效果肯定,高危人群可经常服用(该药偏凉性,阳虚体质者慎用)。

  总之,血瘀症临床十分常见,积极预防和治疗是防止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关键。补气、行气、活血是中医治疗血瘀症的根本大法。预防血瘀症最好的措施是生活干预,适量配以复方丹参滴丸,可相得益彰,有事半功倍之效。(金勇)

血府逐瘀汤治验三则
摘自2025-3-26中国中医药报
刘洪峰 冯佳丽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柴胡、枳壳、桔梗、生地黄、甘草、牛膝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功效。笔者在临床上跟随基层老中医王宗豪学习抄方,亲眼见证王老运用该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收到满意效果,现举验案三则如下,供同道参考。
黄褐斑案
王某,女,31岁,因“黄褐斑6个月余,间断右手麻木1个月”于2024年4月16日初诊。患者麻木均在夜间发作,活动后消失,记忆力减退,情绪差,胃脘胀闷,眠差,月经量少,经前乳房胀,少腹胀痛。舌质暗,苔腻,脉弦涩。
诊断:黄褐斑(寒凝气滞血瘀)。
治则:活血养血理气。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0g,生地黄12g,桃仁10g,红花9g,赤芍15g,炒枳壳15g,柴胡12g,川芎10g,桔梗6g,川牛膝15g,枳实25g,炒莱菔子15g。7剂,水煎服,日1剂。
4月23日二诊:黄褐斑好转,自感右手麻木较前好转,仍记忆力差,纳多胃胀痛,眠可,小便正常。舌质暗,苔腻,脉弦涩。守上方加延胡索15g、木瓜30g,继服二十余剂。
三诊时面颊斑已基本消失,继续服药。后随访患者痊愈。
不寐案
李某,女,49岁,因“失眠烦躁1年余”于2023年7月23日初诊。入睡困难,甚则彻夜不能入睡,曾用安眠药、养心安神药等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伴头晕、易怒、胸闷心悸、神疲,脸色发暗,大小便正常。舌暗紫,苔薄白,脉弦细数。
诊断:不寐(气机瘀滞,心脉瘀阻,心神失养。
治则:理气活血祛瘀。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10g,红花9g,当归15g,生地黄12g,川牛膝24g,枳壳15g,赤芍12g,柴胡15g,桔梗6g,川芎10g,炙甘草6g,百合30g,酸枣仁12g。服上方后,入睡转佳,继服十余剂后,每夜能睡6~7小时,伴随症状亦渐消失。随访6个月未见反复。
头痛案
刘某,女,55岁,因“以间断头痛、头晕,急躁易怒,心烦不寐”于2024年3月21日初诊。有高血压病史10年。曾查头颅CT均未见异常。平时间断服用降压药物,近5天头痛、头晕加剧,遂来诊。刻下:头痛、头晕,其痛如刺,心烦易怒,夜眠较差。舌质紫暗,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涩。测血压:150/100mmHg。
诊断:头痛(肝郁气滞,瘀血阻窍)。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黄25g,当归24g,桃仁12g,红花12g,川芎30g,白芍24g,柴胡15g,牛膝24g,天麻15g,钩藤30g,冬瓜皮30g,菊花15g,炙甘草12g。14剂,水煎服,日1剂。
4月4日二诊:连服14剂后头痛、头晕明显减轻,心烦易怒减轻。舌质仍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测血压:140/90mHg。降压西药减量。守上方加减继服30剂,诸症消失。
按 以上医案虽然疾病诊断及临床表现不同,但基本病机均为脉络瘀滞,临证时抓住这一核心病机,采用异病同治的方法, 再根据每种疾病的兼证随证加减。切中病机,标本兼治,虽非原方主证,却往往收到显著效果。总之,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广泛,其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配合当归、生地黄养血活血,使瘀血去而又不伤血,柴胡、枳壳疏肝气,使气行则血行,牛膝破瘀通经,引血下行,桔梗入肺经,载药上行,甘草解毒,通百脉以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血府逐瘀汤以理气活血为主要功效,能使气血流行通畅无阻,气机升降功能恢复正常则百病不生,而活血化瘀药有时也可用于没有瘀血的疾病,而是利用其增强气血流行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故在临床上凡辨证为气滞血瘀、阻滞不通之证者,皆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以扩大其应用范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