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邪犯肺胃正气虚祛邪扶正病自除

(2022-12-19 05:03:47)

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医案精选(1)


时间:2020-11-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苏艺胜

  编者按:在2020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战中,中医药全程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改善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缩短病程、减少普通型向重型和重型向危重型转化、降低死亡率等多方面效果显著。

  疫情发生后,张忠德、邹旭教授带领由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组成的国家第二支中医医疗队奔赴武汉,接管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两个病区(后扩至四个病区),同时到多家医院进行危重症会诊。尤其是广东省中医院先后派出88位医务人员到武汉和荆州多家医院中医查房和会诊,并在武汉雷神山医院与深圳中医医疗队共同接管感染三科六病区,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新冠肺炎超千例。基于以上的丰富临床经验,张忠德、邹旭主编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医案精选》,出版后在业内深受欢迎。

  鉴于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国内疫情防控也是严阵以待,我们从中再选取了部分典型医案,供中医临床参考。

  基本资料

  蔡某,女,61岁,退休人员。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发病过程

  患者2020年1月25日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0,持续不退,无恶寒,伴乏力,口渴,上腹部疼痛,曾呕吐胃内容物2次,无汗出肢冷,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无肌肉、关节酸痛,无咽痛,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咳痰,无胸闷胸痛,纳差,二便调,遂于2020年1月27日至广东省中医院急诊就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71×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1.78×109/L,血红蛋白150g/L,血小板计数306×109/L。胸部平扫+三维重建:右下肺胸膜下大片状渗出,部分呈磨玻璃样,考虑炎症。由急诊以“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收入隔离病区,入院后给予奥司他韦胶囊75mg(2次/d)、莫西沙星注射液0.4g(静脉滴注,1次/d)、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耐信)20mg(1次/d)。

  首诊证候

  2020年2月7日(患者入院后第1天)首诊:患者神清,精神尚可,眼睑稍浮肿,发热,无恶寒,少许咳嗽咳痰,痰黏难咳,无汗,口渴,乏力,上腹部疼痛,当日呕吐非咖啡色胃内容物2次,无腹泻、便秘,无肌肉关节酸痛,无咽痛,无鼻塞流涕,无胸闷胸痛,无心悸气促,无尿频尿痛,纳差,眠一般,二便调。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论治

  病机诊断:湿毒郁肺。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利湿消肿。

  方药:青蒿10g(后下),滑石15g,白豆蔻10g(后下),黄芩10g,竹叶15g,薏苡仁20g,苦杏仁10g,连翘20g,延胡索15g,川朴10g,山慈菇10g,苍术10g,广木香10g。

  服法:水煎服,水煎至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随诊过程

  2020年2月8日二诊:患者服药后,仍有发热,但热势下降,少许咳嗽咳痰,乏力、口渴减轻,无呕吐,纳稍改善,眼睑浮肿减轻。舌暗红,苔黄稍腻,脉弦滑。

  处理:效不更方,守方继续。

  2020年2月11日五诊:患者服药后,发热不明显,仍有少许咳嗽咳痰,乏力、口渴减轻,无呕吐,纳稍改善,眼睑浮肿继续减轻。舌红,苔黄腻,脉滑。

  处理:患者发热不显,仍有少许咳嗽咳痰,辨证为风湿热证,治以疏风清热、祛湿化痰,方拟千金苇茎汤加减。

  方药:柴胡15g,桑叶15g,芦根15g,苦杏仁10g,薏苡仁30g,冬瓜仁15g,瓜蒌仁15g,桔梗10g,甘草6g,黄芩15g,天花粉15g,佩兰15g。

  服法:水煎服,水煎至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020年2月14日八诊:患者病情继续好转,精神明显改善,无发热,无明显咳嗽咳痰,无乏力,口渴,无呕吐,纳改善。舌淡红,苔稍黄,脉滑。

  处理:患者无发热,咳嗽咳痰明显减轻,邪热已去,正虚邪恋,治以益气健脾化痰,予六君子汤加减。

  方药:太子参15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陈皮10g,法半夏10g,桃仁10g,黄芩10g。

  2020年2月17日十一诊:患者精神可,无发热,无咳嗽咳痰,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稍黄,脉滑。

  患者2020年2月17日复查血常规未见异常。对比2月7日片,现胸部螺旋CT平扫加三维重建示:右肺下叶炎症,与前比较,右肺下叶病灶较前吸收减少;主动脉硬化。

  处理:常规两次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均阴性,予安排出院 ,带药以六君子汤加减。

  按语

  证候特点:本病案患者以发热、咳嗽咳痰、口渴、纳差等症状为主要表现,面色浮肿,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以邪实为主,符合湿毒郁肺的辨证要点。

  病机分析:患者年过六旬,平素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外感风湿之邪,入里化热,湿毒郁肺,郁而化热,肺胃受邪,中焦气机不畅,故外感之象夹有胃气不和之象。本证以发热、咳嗽咳痰、口渴、纳差,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湿毒炽盛郁肺,耗伤津液,故发热、口渴、咳嗽咳痰;肺胃受邪,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上腹部疼痛、纳差、呕吐;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湿毒郁肺之象。

  治疗思路:古人有“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之说。邪实以祛邪为主,故湿毒郁肺治以清热解毒宣肺,利湿消肿;后期则邪渐去,正气渐复,但仍正虚邪恋,需健脾助运,益气祛湿。

  临证启发:本病治疗规律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优势,体现中医阴阳、虚实、邪正之间关系转化。其中正确处理邪正之间主次矛盾,是本病治疗的关键。邪气是发病的直接因素,在本病治疗初始阶段,邪实为主,甚至起主导作用,治疗以祛邪为主。经过治疗后,邪气渐去,正气渐复,往往正虚邪恋,因此后期正气的恢复是康复关键。总之,针对此类患者,正确处理正邪关系是治疗关键,唯有灵活掌握,才能为患者换来宝贵的治疗生机。(苏艺胜 广东省中医院援鄂医疗队)

把握气运揭秘新冠

 (2022-12-19 07:39:45)[编辑][删除]


——清肺排毒汤治疗寒湿疫辨证思路解析

时间:2020-11-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葛又文 王永炎

  •大疫方剂的开处一定要具有前瞻性与全面性,综合考虑多元素很重要。

  •“清肺排毒汤”在针对肺病这一主要矛盾的同时,统筹考虑了对心脏、肝脏、脾胃和肾脏的协同保护。

  •防控救治大疫不能仅仅依靠季节断病用药,而是要用中医的五运六气深入辨证,根据近几年年运的特殊性,结合临床表征深入分析才能抓住核心病机。

  正当人们的生活逐步恢复正常时,6月11日,北京再次出现新冠疫情,人们的生活也再一次受到影响。有了前期全国特别是湖北武汉的抗疫经验,北京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最短时间确定了传染源头,最大力度控制了传播,创造了常态化精准控制的“北京经验”。如果定点隔离人群干预、临床救治能够再精准高效,必将成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救治的样板。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已经得到全面控制,但不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国内外研判,今年秋冬疫情复发还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如果应对不当,病亡率也会大幅度提高。认真总结经验,利用现在有利时机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最优化方案,就能够在病例散发和小范围传播时,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加以控制,避免酿成大范围流行,使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得以保持,也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西医尚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一定要首先使用疗效确切的中医药,避免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影响中药的吸收和疗效,特别是避免对患者肝功能和肝气机造成损害;在救治危重患者时,发挥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的优势,这样才能把中西医结合的要求高质量、高标准落到实处。前期各地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和临床救治拟定了不少协定方,对某些症状的改善普遍反映有效,但由于对新冠肺炎病因病机的复杂性缺乏足够和深刻的认识,以及辨证论治思路和能力的局限,因此,从临床救治的实际效果看,“清肺排毒汤”具有速效、显效、决胜的显著优势。

  中医辨证论治的目的就是透过表象症状找到疾病的本质,也就是对病因病机的深入分析。而分析病因中医使用的是三因制宜的逻辑思维模型,这是中医特有的,也是非常科学的思维模型。我们必须要从地域、个人、天时三个维度去分析看待这次疫情。疫,民皆病也,所以单独从分析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去认知这次疫情特点显然不够全面,也难有代表性,属于必要但非充分条件。流行病患者一定是具有共性的,也就是一旦核心病机确定了,所有感染者一定都具备这一特征。从地域的角度上看,不仅仅是某一个地区出现疫情,是多个地区分别出现。所以,若仅仅从一个地区特点去分析,显然不能代表整个疫病的特征。最后一个就是天地时空,多数人、多地区、在同一区间发病。最大的共性特征,就是发病的时间。新冠病毒应运而生,就一定带有时空的特殊性。只要从天时的角度入手分析,找出时间的特殊性,并结合个体的情况特点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再去反证从天时分析得出的结论,就可以分析出这次疫情的核心病机,对指导防控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完备的身心研究的理论系统,还有专门认识天道的理论模型——五运六气。其源自《黄帝内经》七篇大论,是古人通过对天文观象诊病辨证总结出来60年甲子周期中不同年份气运特点对人体的影响。在人们眼中常常只有春、夏、秋、冬四季四立二分二至的气候不同,对每个季节的特点也都很清楚。但是对年与年之间的变幻规律一般很少去做具体的观测察象与总结,缺少人道顺天道的概念,比如我们不会太关注今年春天和去年春天有何不同,去年冬天和今年冬天有何不同,也习惯于把年与年气候的差异认为是随机事件。但是,古贤哲们通过仰观天文,结合天地之象数,推演总结了一套理论模型,用于指导不同年运环境对于人体的不同影响,是临床的重要参考。《黄帝内经》七篇大论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这种理论体系对于我们的疾病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清肺排毒汤”是根据这一理论,综合考虑2020—2021年年运特点以及各个节气,紧密结合临床而遣药组方的。

  寒湿疫,大多数患者在临床上并没有出现发热症状,但依然被确诊,而且总是与海鲜市场关联,这也反应了这次疫情的根本原因——寒湿。因为海鲜市场就是“阴湿”之地,新冠病毒易于生存,也说明新冠肺炎属于阴邪,阴邪侵入人体较阳邪更容易伏藏,更不易察觉。且古人冬吃萝卜夏吃姜,以及三伏贴的说法正是告诫我们应当抓住夏天的有利时机,运用季节有利因素乘胜追阻排出阴邪,更要防止因苦寒之药再逼阴毒内陷。

  到了庚子年,金运太过,肝木受邪。虽然上半年少阴君火当令,但肝木受克,故火无根,下半年在泉之气与年运相应再次加剧太过之金气,燥金从湿土化气又趋于寒,反而引寒湿内蕴。这样对于水湿两停的局面是很不利的,而且木主调达疏泄,若木气受克,过多的水饮必然会漫步心胸,甚至会深入伏藏,危害机体,引起其他脏腑的疾病。

  金气太过,水旺,肝木受克,心火不足,这是2020年全年气运的基本情况,一定要把病情与季节因素放在这一大环境中考虑。今年夏季,虽然水湿增大是不利因素,但是火当令温度较高,君火旺则心力强这是有利因素,所以会出现即使传染率上升,但死亡率会显著下降的现象。

  大疫方剂的开处一定要具有前瞻性与全面性,综合考虑多元素很重要。例如,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见肺之病知肺传肝等等,都是古人在告诫我们要注重全局思维,截断疾病的传变路线来保证疾病不传变,治与防,攻与守是同时进行的。“清肺排毒汤”在针对肺病这一主要矛盾的同时,统筹考虑了对心脏、肝脏、脾胃和肾脏的协同保护。国内外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都证明了这一设计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今年的年运特点会导致人的肝气很弱。《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言:金运太过之年,肝木受邪,太冲脉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今年庚子年就是金运太过之年,太冲脉绝者死不治。太冲脉绝就是肝气绝,肝气主调达气机,如果肝脉绝了,即使使用呼吸机也只是辅助呼吸,而体内气机循环靠的是肝气的调达,这是两个系统,外在系统必须依靠内系统起作用。一旦内在的气机绝了,就有风险了。而很多抗病毒的药物本身对肝气的损伤也存在,最后常常出现的情况就是病毒还没被杀死,人已经支撑不住了,甚至有时病毒被杀死了,人也没能幸免厄运。李文亮在病毒转阴两天后不幸去世,胡卫锋在苦苦治疗四个月后,还是没能转危为安。所以,这个底线必须守住,必须保证肝胆气机升发和调达气机的功能不受损。

  在临床实践中,不同地区的医生(包括国外的医生)发现新冠患者多有极度“气虚”的现象,有的甚至连手机都拿不动,下床走路都费劲,但使用“益气养阴”的药物后症状改善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加重。益气养阴非但无法达到补正气的目的,反会助邪而阻碍病邪排出。这是因为本质是肝气受邪,而不是“气虚”,气虚仅仅只是表象。如果肝气受邪严重,气郁堵在身体里,补再多也无用,只能增其痞满,而无法调达。所以,中医称肝脏是“罢极之本”。“清肺排毒汤”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并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其选用小柴胡汤使心胸小气一转,并配合桂枝疏肝行阳,因此在临床上能够迅速改善乏力等症状。

  辨证论治的目的,就是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本次新冠肺炎其本是“寒湿疫”,即使有寒湿郁而化热的现象,也不是普遍现象,在临床上许多病人并不发烧未见高热。即使是伤寒导致的热证,我们在临床过程中也决不能大量使用苦寒药物。《素问·热病篇》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则为热病,热虽甚则不死;其两感于寒者则不免于死。”所以,即使有的患者有发热的现象,也多是表面现象,不可因此而大伐阳气,切不可仅仅因为是春夏的原因,而忽略近两三年气运的实质特点。如果误用苦寒药物,导致两次伤于寒,不但不能促进阳气恢复,反而打断了阳气的自我修复的过程,轻则延缓患者痊愈进程,重则给患者带来更大危险和更深远的隐患。在临床治疗中,更要防止立秋后,金气复强,而出现肝气下陷出现逆症。而“清肺排毒汤”是把这两年的年运特点都考虑进来后拟出的方剂,以达到寒热并用,标本兼治的目的。

  防控救治大疫不能仅仅依靠季节断病用药,而是要用中医的五运六气深入辨证,根据近几年年运的特殊性,结合临床表征深入分析才能抓住核心病机。当核心病机确定后,可以进一步分析季节的影响。《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北政之岁,三阴在上,则尺不应,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所以,庚子年,少阴司天,出现一些火的“脉象症”本就是正常现象,虽可用清热解毒的思路暂时缓解症状,但切不可过度伐阳。因为出现的少许热症,本来就是阴邪郁而化热,而非阳气盛而化热,这是辨证重点。

  对于本次救治新冠肺炎,无论症状在不同阶段如何变化,其病的本质不会改变。虽然很多症状可能会继发出现,但是其病机病性不会因为继发现象而改变。牢牢把握这一原则,统筹临床症状,挫锐解纷,标本兼治才是可靠的办法,再复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夏季对于新冠肺炎有影响吗?有,会因为气温升高而使其感染率上升、致死率大大下降,从多国夏季的数据也可以分析出来,但不会改变其寒湿疫的本质和病机,在寒湿的海鲜市场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群中易发易感,也佐证了这一点,因此治则治法不能改变。根据北京患者的临床舌象脉症等资料来看,依然具备新冠肺炎寒湿疫的主要特征。

  这也是“清肺排毒汤”能够全国大面积使用,使得全国各地的重症患者迅速转轻,轻症患者遏制住病情发展并及时出院的原因,而且这是少有副作用、治疗成本最低、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

  “清肺排毒汤”不仅在国内28个省份使用疗效好,而且无论是高纬度地区的国家,还是低纬度地区的国家,还是国外输入型病例都显示出显著的疗效,进一步验证了《内经》理论的正确性,《伤寒杂病论》方剂的可靠性,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葛又文 王永炎)(撰于2020年7月18日)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