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刘某,男,22岁,入院日期2020年1月24日。既往体健。
发病过程
患者于2020年1月13日从武汉乘坐高铁返回广州,1月19日自觉发热,乏力,未测体温,自行口服感冒灵后症状缓解。1月23日晚再次岀现发热,伴少许恶寒,口干欲饮,无鼻塞流涕,无咽痒咽痛,无咳嗽,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尿频急痛。当日遂至广东省中医院急诊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37×109/L,血小板计数171×109/L。肝功能:白蛋白51.9g/L。急诊生化:葡萄糖6.24mmol/L。超敏C反应蛋白13.50mg/L。胸部CT平扫加三维重建示:左肺下叶渗出性病灶,考虑炎症,不除外病毒性肺炎;右肺上叶小肺大泡。考虑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由急诊收入隔离病区。
首诊证候
1月24日(入院当天)首诊:患者精神疲倦,发热,体温38.8,少许恶寒,少许口干欲饮,纳眠一般,二便可。舌红,苔腻微黄,脉滑数。
入院后予奥司他韦胶囊(75mg,口服,2次/d)、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g,静脉滴注,1次/d)等治疗。夜间入院,未服中药。
随诊过程
1月25日二诊:患者神清,精神疲倦,发热未退,少许恶寒,少许口干欲饮,无鼻塞流涕,无喷嚏,无咽痒咽痛,无咳嗽,无头痛,无恶心呕吐,纳眠一般,大便未解,小便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处方(栀子豉汤加减):栀子18g,豆豉24g,竹茹12g,青皮12g,大青叶12g。
服法:水煎至250ml,饭后温服,日1剂,分2次服。
1月26日三诊:精神稍疲,仍然发热,最高体温38.7,少许恶寒,少许口干欲饮,纳眠一般,小便可,大便未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患者入院前感冒失治,太阳表证未解,入里化热,湿热纠缠不清,邪无出路,侵及阳明经。如今发热明显,恶寒、口干、大便不通、脉滑,太阳合并阳明经证是也;可辨证为肺热壅盛证,治以清热解毒、宣肺透邪,方予麻杏石甘汤合达原饮加减。患者大便不通,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可酌加小承气汤加减,以通腑降浊泄热。
病机:肺热壅盛证。
治法:宣肺透邪,化湿降浊。
处方:麻杏石甘汤、达原饮合小承气汤加减。方药:炙麻黄8g,苦杏仁10g,生石膏30g(先煎),甘草10g,槟榔10g,草果10g,知母10g,白芍10g,黄芩10g,大黄10g(后下),姜厚朴10g,枳实10g。
用法:共2剂,日1剂,水煎至250ml,饭后温服,分次服用。
1月27日四诊:患者神清,精神可,无发热,少许咳嗽,无痰,无口干,纳眠好转,小便可,大便1次。舌红,苔黄微腻,脉滑。
患者热退身凉,症状明显好转,无诉特殊不适,常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两次均为阴性,签字自动出院。
3月初随访患者,诉自出院后再无发热,咳嗽逐渐消失。
按语
辨证分析:患者平素久居岭南湿热之地,加之平素嗜食肥甘厚腻之品,久则素体内湿停滞,湿阻气滞运化不及。湿性黏腻,导致人体枢机不利,三焦失和,上焦郁热,胸膈不畅,热邪不得发,积聚上焦,故而引起发热、精神疲倦;中焦湿热阻碍,脾不健运,可见胃纳欠佳;热邪灼伤津液,可见口干欲饮;近日患者感冒失治,表证未除,就诊仍有少许恶寒。舌红,苔腻微黄,脉滑数,乃湿热阻滞之象。《素问·热论》中有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指出热病因伤于寒邪而起。《素问·热论》中亦指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三焦辨证乃清代中医名家吴鞠通所倡导,其著作《温病条辨》有言:“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将温热病发展划分成上、中、下三焦不同时期,且病症反映在肺、心包、脾胃、肝肾等脏腑中。本例患者发病的病机乃外感失治,加之湿热阻碍三焦,郁发为本病。
治疗思路:“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诊治特点,准确的辨证是前提,而中医“五诊”(望、闻、问、切、查)直接关系到辨证的准确与否。同时,三焦辨证与六经辨证同为外感病而创造,两者一脉相承,前者亦是对后者较为成功的模仿与发展。本病例患者起初不慎感受寒邪,寒邪自太阳内传阳明,阳明不降,相火上逆,因相火不降,水寒不温,致火不暖土,土虚生湿,发为本病。就诊时发热明显,恶寒、口干、大便不通、脉滑,考虑太阳阳明合病;四诊合参,辨证为肺热壅盛,治以清热解毒、宣肺透邪,方予麻杏石甘汤合达原饮加减,又因患者大便不通,且肺与大肠相表里,故酌加小承气汤加减,以通腑降浊泄热。
临证启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只有全面系统地“观其脉证”,以望闻问切查五诊合参诊治疾病,方可避免片面诊病,从而为“知犯何逆”提供可靠依据和保证。临床要以整体思维、辨证思路,争取取得最佳效疗,以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治疗思路。(张清华
广东省中医院援鄂医疗队)
“连花防瘟煮散剂”助力防疫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
摘自2022-12-16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讯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应对新冠肺炎中的特色和优势,日前,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根据《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倡导大家应顾护自身正气,御邪于外,预防感染。该院还组织专家组结合本次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及深圳当地的气候特点,推出“连花防瘟煮散剂”,进一步提高市民的免疫力。
该散剂的药物组成为黄芪10克、防风5克、白术5克、金银花5克、连翘5克、陈皮10克、藿香5克、厚朴5克、麦冬5克,具有益气固表、解毒化湿的功效。煎煮方法为每次2小袋,加400mL水,煮沸10~15分钟后,温服。
体质虚弱者、亚健康人群,每日1剂,连服5~7天;普通人群每周服3剂,间隔服;三岁以下幼儿剂量减半,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邪毒犯肺肾气亏针药结合显奇效
(2022-12-15
10:15:38)[编辑][删除]
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医案精选(5)
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秦新东
基本资料
潘某,男,63岁。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易外感。
发病过程
患者于2020年1月2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伴畏寒、无寒战,伴阵发性咳嗽,痰少难咳,气促,无咯血,无心慌、恶心、呕吐等不适。起病后在外院予对症治疗(用药及时间均不详),1月29日未再发热,仍有干咳、气促,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多次复查CT提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病灶吸收欠佳,考虑病毒性肺炎”。2月20日下午收住武汉雷神山医院,西医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入院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提示“双肺可见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及条索状密度增高影,以胸膜下为著”。查体:体温36.8,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6/71mmHg,血氧饱和度96%。入院后给予鼻导管低流量(3L/min)吸氧,配合氢氧气雾化机雾化,药物予阿卡波糖、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华止)控制血糖。
首诊证候
2月20日中医首诊:神清,精神疲倦,乏力,口干不欲饮,阵发性咳嗽,痰少难咳,气短,以吸气为甚,活动后少许气促,无发热恶寒、恶心呕吐、胸闷气促等其他不适,纳眠一般,易醒,小便清长,夜尿约3次,大便调、质偏软。面色萎黄,眼睑淡红,四肢末端偏凉,腹软,无明显胀满或压痛。舌淡暗,苔白厚腻,脉沉细。
辨证论治
病机诊断:邪毒犯肺,肾气亏损。
治则治法:扶正救肺,兼以解毒。
处方:四逆汤加减。
熟附子10g,干姜15g,炙甘草20g,金银花10g,皂角刺10g。
服法:颗粒剂冲服,早晚2次,热水冲服。
随诊过程
2月21日二诊:患者神清,诉疲倦乏力感有所改善,四肢转温,口干不欲饮水,阵发性咳嗽,气短稍好转,夜尿次数有所减少。面色萎黄,眼睑淡红,四肢末端肤温改善,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
处理:效不更方,守方继续。
2月26日六诊:患者神清,诉疲倦乏力明显改善,口中有津液,咳嗽次数减少,痰液增多、色白质稀、可自行咳出,仍有气短,自觉吸气不足,纳眠改善,夜尿2次。面色转红润,眼睑淡红,四肢末端肤温可,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处理:患者仍有气短,考虑肾虚不纳气,中药加大服药频率,改一日3次。配合针刺疗法:取双侧太溪穴,平衡针治疗。并嘱患者平日用拇指指端按摩太溪穴100~200次,以穴位处有明显酸胀感为度。
3月1日十诊:患者神清,诉疲倦乏力明显改善,口中有津液,基本无咳嗽,无咳痰,少许气短,诉活动后有改善,纳眠可,夜尿2次,大便调。面色红润,眼睑淡红,四肢末端肤温可,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处理:继续服用前方,配合针刺治疗。嘱适当增加运动量,教其八段锦功法,每次运动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度,每周运动3~5次。
3月7日十六诊:患者神清,精神佳,无口干,无咳嗽咳痰,气短明显改善,纳眠可,夜尿1次,大便调。面色红润,眼睑淡红,四肢末端肤温可,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处理:继续配合中药、针灸和运动疗法。
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可见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及条索状密度增高影。对比前片,双肺病变较前密度稍淡薄,范围稍缩小。
按语
证候特点:本案例发病将近1个月,合并糖尿病基础病,早期有发热,后以咳嗽、气短为主。临证见面色萎黄,四肢末端偏凉,精神疲倦,乏力,口干不欲饮,阵发性咳嗽,痰少难咳,气短,以吸气为甚,活动后少许气促,小便清长,夜尿多。
病机分析:患者为老年人,合并消渴,肺肾亏虚为本,易感邪气,前期虽经过治疗后,邪毒减弱,但正气未完全恢复,故病情迁延难愈,以本虚为主,兼有余毒。肺气虚则宣降失调,故见咳嗽;肾气虚则表现为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四肢末端偏凉,肾不纳气则见气短、以吸气为甚,肾气失固则见夜尿频;肺肾亏虚,不能通调水道,则内有痰饮,故见口干不欲饮、咳痰。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均为肺肾亏虚、寒湿内蕴之象。故此病辨证为邪毒犯肺,肾气亏损,以本虚为主,病位在肺,与肾相关。
治疗思路:《类证治裁·喘证》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本案例肺肾气虚为本,兼有余毒,治以扶正救肺为主法,故选用熟附子、干姜、炙甘草以温阳益气,加金银花、皂角刺兼以宣肺祛邪,配合针刺太溪穴以固肾纳气,提高机体抵抗力。康复期可增加运动量,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八段锦功法,以增强心肺功能。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临证启发:糖尿病(消渴)患者往往容易感染,且病情迁延难愈。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中认为,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上不能蒸腾津液于肺,下不能气化达于膀胱,致开阖失职,发为男子消渴。张隐庵在《消渴论》中有云:“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因此,这类患者以肺肾气虚为本,表现为咳嗽、气促、夜尿多等症状,临证要时刻注重补益肺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以宣肺祛邪为主,后期应以固肾纳气为本。(秦新东
广东省中医院援鄂医疗队)
邪伏膜原阻肺胃取意达原拔湿浊
(2022-12-18
10:46:23)[编辑][删除]
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医案精选(3)
时间:2020-11-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蔡彦
基本资料
李某,男,44岁。既往体健。
发病过程
患者因“发热8天”于2020年1月28日入院。患者1月20日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5,乏力畏寒,全身酸痛,就诊于外院,行抗病毒治疗。胸部CT示双肺感染,考虑病毒性肺炎。入院后西医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断)。患者入院后予抗感染、抗病毒、静脉滴注球蛋白等治疗后已无发热,但仍诉活动后气促明显,步行上厕所后即出现气促。于2月5日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感染灶。
首诊证候
2月6日(患者入院后第10天)首诊:患者神清,疲倦乏力,自觉四肢酸软困重,活动后气促明显,干咳为主,痰白黏,难以咯出,维持鼻导管低流量吸氧,外周血氧饱和度95%,少许头晕胸闷,无口干欲饮,无发热恶寒,睡眠一般,胃纳一般,二便正常。舌淡红、有齿印,苔黄腻,脉滑。
辨证论治
病机诊断:湿毒犯肺,损及脾胃。
治则治法:清热利湿,兼以扶正。
处方:瓜蒌皮10g,苍术10g,槟榔10g,杏仁10g,葶苈子10g,藿香10g(后下),茯苓15g,白术10g,茵陈20g,桃仁10g,草果6g(后下)。
服法:水煎服,日1剂。
随诊过程
2月9日四诊:2月7日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阳性。患者今日自觉精神有所好转,气促较前有所减轻,咳嗽,仍以干咳为主,双侧胁肋部隐痛,少许胸闷,口苦,无头晕,胃纳差,小便正常,解稀烂大便1~2次,睡眠稍差。舌淡红、有齿印,苔腻微黄,脉滑数。
处理:患者邪气侵及少阳,损及太阴,故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柴胡、黄芩疏利少阳,加大白术剂量及合用焦三仙健运脾胃。
处方:藿香15g,苍术10g,草果9g,茯苓15g,白术30g,杏仁10g,贯众10g,槟榔10g,佩兰10g,枳壳10g,柴胡15g,黄芩10g,厚朴15g,神曲10g,麦芽10g,山楂10g
服法:水煎服,日1剂。
2月10日五诊:患者诉服药后症状减轻,感觉良好,精神明显好转,气促明显减轻,胸闷已缓解,血氧饱和度已升至99%,可脱离氧气行走,少许干咳,双侧胁肋部隐痛好转,胃纳好转,大便正常,睡眠略差。舌淡红,苔白腻微黄,脉滑数。
处理:效不更方。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
2月12日七诊:患者情况继续好转,精神可。患者精神改善,无疲倦乏力,无气促,少许咳嗽,深吸气时双胁肋部隐痛,无发热恶寒,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红、有齿印,苔薄白,脉滑。六分钟步行试验:380米。
处理:效不更方,仍予上方加减,分次服用。
复查胸部CT示病灶较前明显吸收。连续2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阴性,于此日出院。
按语
证候特点:本案例患者早期有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中医介入时病程已达10日,故而出现疫气、湿邪缠绵,伏于膜原,湿阻肺胃。临证所见以气促、倦怠乏力、四肢酸软困重、纳差、舌淡有齿印、苔腻、脉滑等为特点,一派湿性重浊、黏滞之象。
病机分析:患者正值壮年,受疫戾邪气侵袭而染病,整个病程长达18天,疫气初起,本在膜原,然患者正气充足,正邪交争,故疫气未见热邪弥漫之象,仍在膜原,但日久正衰,已损及太阴肺及脾胃,故导致湿热之邪缠绵难祛,可见气促、倦怠乏力、四肢酸软困重、纳差、舌淡苔腻有齿印、脉滑之象。
治疗思路:一般温疫初起,初得之二三日,但此患者已发病十余日,无发热恶寒,是否仍在膜原?此患者既往体健,正气尚充足,其舌脉有“不浮不沉而数,舌苔白厚腻如积粉”,故考虑疫邪仍伏于膜原,正应吴又可所言“不传则邪不去,邪不去则病不瘳”,且缠绵日久则肺、脾胃正气亦已耗伤,故此时需标本兼治,必当“透达膜原,疏利化浊”,同时也要注意固护脾胃,故选方取达原饮之意,拔邪外出,速离膜原,同时培补脾胃,以恢复气血化生之源。
临证启发:吴又可《温疫论》作为我国现存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影响深远,其中达原饮更为治疫名方,而如何灵活运用此方,则需深明吴又可创立之意。案例中虽未用达原饮原方,但正如《温疫论》所言“以后四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乃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因此患者出现胁痛、口苦,考虑邪热溢于少阳,故加柴胡;出现纳差、舌有齿印、便溏,考虑邪毒伤于太阴,故加苍术、茯苓、白术以健脾化湿,再加焦三仙健运脾胃。因此,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仍要仔细审证,辨明邪之所凑,临床再细细斟酌,拟定处方,可求其意,而不需执着于原方。(蔡彦
广东省中医院援鄂医疗队)
【探秘镇院之宝】河北迁安市中医院的培元抗感口服液
时间:2020-11-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版
作者:李昌
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4日,起病突然,多有发热,可伴有咽喉痛、咳嗽、头痛、肌肉酸痛、畏寒及全身不适。迁安市中医医院的培元抗感合剂处方是在2003年预防非典用药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减,方中重用金银花、板蓝根等清热解毒;黄芩、柴胡透表泄热;藿香、防风辛温,助各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与辛凉药配伍,可增加辛散透表之力;黄芪扶正祛邪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使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疫情期间,培元抗感合剂及时应用于密切接触者及疑似病例,对迁安市疫情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同时通过各方努力,培元抗感合剂不仅可以在迁安市中医医院使用,还可供迁安市中医医院的医共体、医联体等单位使用。(李昌)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选登(19)
时间:2020-10-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金利思
猜猜我是谁?我穿越千年的古风而来,曾伴先祖神农氏走天涯,与竹林名士把酒当歌;曾随扁鹊救死扶伤,跟仲景战瘟疫济苍生;唐代宰相曾为我修典,李时珍寻我翻遍华夏大地;我是四季有花的草木,我是亘古不变的矿石,我是血肉有情的良品;我是良药苦口的黄连、侠骨柔情的三七、千年老妖的银杏……
流光流转,乙亥岁末,庚子伊春,荆楚新冠,而后席卷全球,在这群逆流而上、口罩蒙面的白衣战士们面前,我又会是谁?中国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疫”的记载,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又据中国中医科学院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中国至少发生过352次重大流行瘟疫。但从历史上看,中国史上从未发生过类似欧洲黑死病、鼠疫、大流感那样一次性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这不单单是我的赫赫战功,更是历代医家血肉相搏的抗疫智慧:张仲景解表散寒,李东垣补中益气,吴又可燥湿解毒,余师愚两清气血,王孟英清热除湿,杨栗山升清降浊……
这些先贤们的抗疫经验经过凝练,被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等院士专家带去了“九省通衢”的抗击新冠肺炎前线。如果说中医辨证论治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是战争中的指挥员;护士执行医嘱照料患者,是战争中冲锋在前的战士;而我则是中医手中的秘密武器,制胜法宝。中医专家们按照《黄帝内经》“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排兵布阵,贯穿了这次新冠肺炎预防、救治和康复全过程。
第一招“未病先防”,安民心。对大量居家隔离的疑似患者和有发热、乏力等症状的人群,为他们提供通治方治疗,起到了消除症状、防止发病的作用。第二步“已病防变”,减伤亡。让轻型患者第一时间服用中药,防止转为重症,而患者到了重症时,配合西医救治,从而减少死亡。第三是“瘥后防复”,保成果。特别是加强非药物疗法,比如用艾灸加火罐治疗、五禽戏、八段锦等,可有效防止旧病复发或衍生出其他病。据统计,我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7万余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而我也摇身一变,成了鼎鼎大名的抗疫“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
我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的天然物质,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我性寒热温凉平,味酸苦甘辛咸;我有丸散膏丹,亦有注射液、凝胶剂、滴丸;我是全球抗疫中不可缺少的一角,是中医麾下的大将,和广大医护人员一道,组成抗疫战线上的兄弟连,共同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健康和医疗安全!(金利思
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选登(18)
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马占泽
忽闻荆桃气暖,睡眼惺忪自醉,昏昏然不知昼夜,怅怅然不明所以,忽而,亮光乍现,继而身处楼巅。眺眼望去,一派凄清场面。
仙鼠寒战,荆楚发炎。昔日记忆之江城,容貌大变。万人空巷不复,车水马龙何存?熙攘之闹市难寻,鼎沸之人声寂然。人人白布蒙口,疫情阴霾不散。忽现一人咳,继而百人咳、万人嗽,疾人求助医士,乃责华盖之疾变。是疫也,传变之迅疾,夺人之功夫,非寻常之疾患也,前有“非典”之为鉴,恐失治疫之良机。医者连夜呈报,人人谈疫色变。
不日,国令出:九省通衢闭,人不可出入。此疫,乃人人之疾患,如有外出归家者,须自行隔离半月,无恙者方可还乡。其人若有咳、热、泻、乏诸症,须自就医,报其踪迹,以寻其染者。然国人毋须自疑,健体宽心可矣。是时,恰逢新春,国人闻令后,皆闭门而不出。由此,疫稍稍缓矣。
然荆楚之疫日盛,在鄂之医、资、床已临尽矣,俄而择九州之医精湛者,急集援鄂;集华夏之资优厚者,直抵荆楚;派海内之技工巧者,驰建火雷。身着白衣白帽者穿入其间,解人苦楚;载物资车架者往来出入,火速驰援;平地万顷,须臾间二神耸立,世人惊叹。举神州上下之力,聚中夏力量之源,得海外诸友邦相助,华夏安然。
此疫,医染者千计,当为英雄。疾患拭咽易咳,唾染而感之危甚。衣着其身一日而不脱,似雨下般汗,辞亲人忧虑之眸,赴抗击疫情之前线。忘个人之死生、逆人流而驰援、驱疫情之阴霾、安人世之疾恙。古语云:大医精诚。若此者,盖前人所述之大医。悬壶济世,白衣执甲,九死无怨。
针砭药石,四诊合参,温凉寒热疗人病疾,五味四气助人康健,千载文化积淀,筑疗病活人之基,数辈潜心钻研,护炎黄子孙平安。荆楚之疫,华夏医术展非凡姿态,博采众家之长,古方今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三因兼顾疗其病痛,活人无数,标本同治疗人疾苦,愈人万千。
在鄂之岐黄医者,义胆忠肝,忘个人之疾苦,护一方之平安。发中西结合之号召,挺中医药人之脊梁。令江城樱花重娇艳,珞珈山下袅炊烟,少顷,卿卸下白衣,疲倦之面难掩更甚之笑颜。若此者,真乃吾辈之楷模也。
忽而天地皑皑白雪,寒英过后,鱼跃河面,绿树吐新,荆楚生机复现,行人熙攘、笑语欢声,波光粼粼,天水一线,在鄂之医者,皆功成而返,欢呼阵阵,阴霾消散。荆楚荆桃花开,飘香十里堤岸,白日光彩依旧,温暖万里河山。
又闻鸡鸣犬吠,忆梦如真似幻,仰望天际之弥高,望之坤灵之弥远。经疫而不垮,多难而兴邦。今中华之盛世,国泰民安,希明日之华夏,愈加灿烂!
庚子年春,神游于荆楚,立黄鹤楼巅,视诸般情景,觉醒,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