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针刺配合代温灸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58例

(2022-12-12 08:21:05)


时间:2020-12-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杨克新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多因长期、反复用力活动腕部(可导致前臂过度旋前或旋后),引发肱骨外上髁处产生慢性损伤所致。中医学上,肱骨外上髁炎属“肘劳”的范畴,主要以慢性劳损引起,中医治疗法则以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为主。笔者采用针刺配合代温灸膏的方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疗效显著,现将近年来相关病例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58例患者全部来自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骨伤科门诊,其中男性25例,女性33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5岁,以 44~55岁病例最多,约占77. 6%;病程最短2周,最长3余年。均表现为患侧肘外侧疼痛,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手腕部持物困难。查体: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力试验阳性。

  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患侧肘部阿是穴(肱骨外上髁压痛点处)。

  针刺操作方法:选按压最明显痛点,常规消毒后,依其范围大小,釆用0.35mm×25mm毫针,多针齐刺,以针尖刺到骨膜为度,留针10分钟左右,中间捻转行针2~3次,起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局部,在每次施术前,应检査其压痛点是否变化,以随之调整针刺部位。以上治疗每周3次,6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2~5次可愈;若针灸6次仍痛者,停针3~4天,若仍感疼痛,可再按上法施针下一个疗程。

  代温灸膏穴位敷贴取穴:曲池、手三里、合谷。

  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操作方法:针刺时,避开此三处穴位选择代温灸膏穴位敷贴。告知患者曲池、手三里、合谷的部位,以便患者离院时自行贴敷。贴敷前按揉并清洁皮肤,每处穴位贴一贴代温灸膏,使用1~4h,在此时间段内患者贴敷部位烧灼感不能忍受后就可自行撕下。以上治疗每日1次,2周为1疗程,一般联合针刺治疗时段内一同治疗。

  叮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引起疼痛的腕肘部活动,避免受寒等。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疼痛压痛消失,持物无疼痛,肘部活动自如;好转:疼痛减轻,肘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治疗效果

  58例患者经1~4个疗程全部治愈,其中1个疗程治愈36例(62.1%),好转17例(29.3%),未愈5例(8.6%);2个疗程治愈 52例(89.7%),好转4例(6.9%),未愈2例(3.4%);3个疗程治愈57例(98.3%),好转1例(1.7%);4个疗程治愈58例(100%)。

  典型病例

  患者,男,46岁,厨师,于2018年4月6日就诊。病史:右肘外侧局限性疼痛1年余,经中草药内服、外用膏药贴敷等治疗未效,西药局部封闭注射效果不明显,因疼痛反复不愈,近日加重,影响正常工作而来诊。查体:患者右侧肱骨外上髁处轻度肿胀,压痛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力试验阳性。

  诊断:右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右肘部阿是穴,多针齐刺,留针10分钟后取针,同时用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曲池、手三里、合谷穴。1小时后患者感觉局部透热,4小时后自行撕下代温灸膏,患者感觉手臂疼痛感减轻明显。针刺配合代温灸膏治疗,每日1次,治疗5次疼痛大减,仍感肘部活动时轻微酸痛,检查其肱桡骨间缝隙中有压痛,遂如法将针刺入两骨间痛处,并如法使用2次即愈。随访1年未复发。

  体会

  肱骨外上髁炎病位在经筋,属手阳明,多因劳损局部经筋,络脉失和,致气血濡润不足,复加风寒乘虚侵袭,结聚局部,凝滞不散,致使局部酸痛,动则痛重。少数可有局部微红、微肿、微热,多为寒凝过重化热所致。经筋乃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的体系,是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在骨骼关节部结聚,主司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若寒邪客于经筋,不得宣散,治疗取经穴或用药物等疏通经络之法,大多治非所及,效果欠佳,必“以痛为腧”方可疏通局部之气血以濡之,以“燔针劫刺”方能温散凝滞之寒而奏效。然燔针者,火针也,其操作麻烦,针刺后损伤愈合亦慢, 患者不易接受。若循其理而易其法,采用以痛为腧,多针齐刺,代温灸膏以膏代灸,则可同样取效。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患侧肘部阿是穴,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曲池、手三里、合谷穴,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效果显著,操作方便,值得推广。(杨克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时间:2019-11-11    作者:吴永生 曾浩彬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前臂伸肌总腱附着处急、慢性损伤导致的无菌性炎症。症状上主要表现为肘关节外侧的局限性疼痛,或伴有前臂的放射痛,前臂旋转及抗腕关节背伸阳性。发病以中青年肘关节劳动者多见,尤其以优势手好发。

  病理病机

  肱骨外上髁炎属中医学“肘劳”“筋痹”范畴。筋痹始见于《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本病多因局部长期反复劳累而致筋伤,造成局部气血循环不畅,筋脉瘀阻;或由于劳累之后风寒湿邪入侵,肘部经脉凝滞,肌肉失却温煦;或由于局部外伤后,陈伤瘀血未去,以致新血不生,血不荣筋,筋骨失养而发病。本病病机为气滞血瘀、寒凝阻滞、血虚失养,以理气活血止痛、温经散寒止痛、养血通络止痛为治则。

  肱骨外上髁炎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症,纵观古今针灸方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其具体治疗方法众多,形式多样,疗效较好,且无副作用。其中以针与灸相结合最具中医“简”“便”“验”“廉”特色。

  《素问·调经论》有言“病在筋,调之筋”的治疗原则,而《灵枢·卫气失常》也阐明“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这都为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提供了理论依据。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作用,针灸治疗体现在取穴及手法的运用。其疼痛的部位多为手阳明经循行部位,常规针刺手法以局部阳明经穴和阿是穴为治疗主穴,如手阳明大肠经上的曲池、手三里、合谷、肘髎穴及肘关节附近局部压痛点(阿是穴)。而手法的选择,除了平补平泻,还可以施傍刺法、阿是穴滞针法等。

  《灵枢·刺节真邪》曰:“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灸法可温通经络、调气和血、消炎止痛。艾火的温和热力,能起到温散寒邪、温通经络的作用,艾灸还能够扩张周围小血管,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软组织痉挛,减轻和消除无菌性炎症,使肢体局部解除疼痛。

  所谓网球肘的温针灸治疗,就是在压痛点最明显的位置直刺1针,施展补泻手法,得气后,将针尖往深处进,直达骨面。同时配穴如肘髎、手三里等也给予留针。此时,把艾炷置于针尾上,从下方点燃艾灸,待艾条燃烧完毕后,再行针、留针10分钟左右,每天治疗1次,3~5次,1个周期。

  温针灸使针刺和艾灸的功效相互协同,同时还通过加热针身使温热之力直达病所,可以起到活血通络、散寒止痛、补气温经的功效,尤其对变天时痛甚、关节僵硬刺痛者效果更佳。网球肘的疼痛病因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不温则痛、不荣则痛。温针灸可针对性地进行局部疏通经络、温阳散寒、补气温经。这是温针灸治疗网球肘的疗效确切的本源所在。

  典型案例

  许女士,46岁,一周前因操劳家务后出现右肘关节外侧疼痛不适,伸直、屈伸皆不能缓解,手不怎么放才好,揉按也不得,近2日加重,可放射至前臂中段。2019年8月3日前来门诊就诊。

  诊断:气滞血瘀型痹症(西医称为网球肘)。

  第1次行温针灸取阿是穴,1针,15分钟艾条烧完后,治疗结束,肘关节疼痛瞬减大半。第2天,至住院部续诊,患者肘关节已可以做屈伸活动,近1周来终于睡了个好觉。取阿是穴、孔最穴温针灸,曲池穴、列缺各1针,得气后泻法行之,治疗结束后肘关节已经可以活动自如,疼痛只剩2成。第3次,疼只局限于右肘关节外侧约鸡蛋大小范围,予第3次阿是穴温针灸治疗。第4天,患者肘关节已不疼,活动时少许酸胀不适感,予行局部小鱼际揉法,外取合谷、孔最、曲池各1针,治疗结束后,患者右上肢恢复正常。每次治疗结束皆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劳累,避免拧毛巾动作,后期随访2月余未再复发,疗效满意。(吴永生 曾浩彬)

盛氏针灸疗法的传承与创新

 (2022-12-26 04:56:20)[编辑][删除]


时间:2020-09-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中医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盛氏针灸疗法”是中医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上海近现代针灸领域特色项目之一。2019年6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科主任胡智海医师为盛氏针灸疗法第四代继承人,为盛氏针灸的传承与创新倾尽全力,荣获了“盛氏针灸疗法”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盛氏针灸疗法”在五代人的不断继承与发扬,亦在胡智海医师的不断积极宣传和推广下逐渐名声远扬。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作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每年为近10万人次提供中医针灸服务。针灸科的中医门诊服务量也是在全院名列前茅。

  代表性传承人

  盛氏针灸的核心代表人物是盛善本(1918—2004年),上海著名针灸学家,自幼天资聪明,素好传统文化,耳闻目染于中医针灸之道,有着良好中医启蒙,临床传承与总结盛氏六脉诊疗,发明了“经脉测定自动诊断仪”,形成了以“盛氏六脉诊疗”为核心的盛氏中医针灸诊疗特色。1958年至上海市金融医院(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前身)针灸科工作,任针灸科主任一职直至退休 ,退休后坚持专家门诊至2003年。1979—1984年盛善本医师受聘为上海针灸医生进修班教授。1991年在香港发表了中英文专著《六条新经脉的发现—针灸临床新疗》,获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版权局TXu559459版权证书。研制发明了“二十经脉测定自动诊断仪”,获得国家专利(测定仪设计研发者为盛善本堂弟盛善效工程师,专利号:9423908)。1993年11月应邀出席日本京都第三次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做交流发言。盛氏针灸作为海派针灸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和中期主要在虹口区、黄浦区传播,并远及挪威、美国、加拿大和葡萄牙。

  盛氏针灸主要传承人潘守纶,副主任医师,跟随盛善本医师潜心学习35余年,实践与推广盛氏六脉诊疗,协助撰写《六条新经脉的发现—针灸临床新疗》与研制经脉测定自动诊断仪。提出盛氏六脉诊断的八纲属性,提高与发展了盛氏针灸疗法。

  盛氏针灸疗法另一代表性传承人胡智海,主任医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灸疗分会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海派针灸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针灸科主任,上海市中医药首届科普巡讲团专家。他对盛氏六脉诊疗进行了继承与完善。在积极行医治疗疾患的同时,还积极宣传和推广盛氏针灸疗法,为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倾尽全力。

  “盛氏六脉诊疗”是核心

  盛氏针灸的核心内容是盛氏六脉诊疗。盛氏六脉是传统十二经脉以外重要发现之一,由风门经、大杼经、督俞经、气海经、关元经、中膂经组成,每条经脉均有其循行路线、穴位、归属脏腑。六条新经脉根植且又区别于传统十二经脉,纳入了经外奇穴与新穴位。盛氏六脉学说是十二经脉以外重要发现,丰富了经脉学说内容。

  脊柱—经脉—四肢气血流注学说丰富了经络辨证诊断内容,并扩大了针灸临床诊断疾病谱。传统经络辨证在碰到没有经脉的部位出现病变,在治疗上缺乏理论根据。盛氏六脉诊断学说不仅解决了经脉病治疗的理论依据,而且提供简便直观的针灸治疗技术。在脏腑病方面丰富了传统经络的治疗范围,脊椎—经脉—四肢气血流注方式使针灸治疗更全面和有效。如大杼经和风门经治疗肺疾患,督俞经治疗心脏疾患等。

  动静态辨证法与经络虚实的关系。常见虚实的诊断临床多以脏腑辨证为主,以及九种体质理论,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经络是针灸治疗的灵魂,经络虚实的诊断依据脏腑辨证或经络循行、症状,使针灸选取经络及穴位存在一定局限性,盛医师采用动静态辨证的方法对虚实诊断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二十经脉理论及电测定诊断方法

  二十经脉理论体系。盛医师通过临床观察与实践,结合现代医学关于穴位的研究理念,创立了二十经脉理论体系,二十经脉是由手足十二经加上日本长滨善夫医生发现的八俞经(属胰)和膈俞经,以及盛善本医师及团队经过多年临床探索,发现的六条新经脉(风门经、大杼经、督俞经、气海经、关元经、中膂经)。该理论最显著特色是每一指趾都布有经脉,手足二十经相应第一椎到二十椎、二十个背俞。因此该理论可以指导疾病的诊治,在经络腧穴的选取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合二十经脉测定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诊断与治疗。经脉电测定是“盛氏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穴位具有低电阻特性,通过观察穴位导电量的变化可以间接判断经络的状态。穴位知热感度特性,通过在井穴上施以热灸,计算患者所能承受的时间,测定两侧井穴的异常,以反映经络的状态。基于穴位低电阻特性与知热感度特性,通过测定井穴的导电量间接反映经络的虚实。在前人基础上,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开创性地研制了二十经脉测定自动诊断仪,通过测定井穴的导电量获得客观的数据,统计分析测定数据,以此诊断经络的虚实,同时采用独创的泻实补虚的针刺方法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经过 40 余年不断研究,积累上万例电测定资料,该测定方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疗理论与体系,成功解决了针灸经络诊断缺乏客观数据的问题,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盛氏六条新经脉补充了传统经脉的不足,填补了体表没有经脉循行的部位,完善临床诊治方法。盛氏六脉诊断重点学说:脊柱—经脉—四肢气血流注学说丰富了经脉辨证诊断内容,扩大了针灸临床诊断疾病谱。盛氏六脉治疗方法具有显著中医特色,区分针灸治疗方法的补泻作用,具有开创性。二十经脉测定仪具有客观评价经脉的状态,准确发现病变经脉。盛氏六脉诊疗对揭示疾病的经脉病机,确定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以及造福人类有着重大的意义。

  经过四代人薪火相传,“盛氏针灸疗法” 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得到了较好的继承与发展。不仅如此,“盛氏针灸疗法”的继承人团队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成立“海派盛氏六脉诊疗志愿者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胡智海主任带领传承人们,在传承中医学的特色医术的同时,坚持中医的“治未病”,向市民群众传授科学的养生方式,积极防控慢性病,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至今已有近万名市民群众受惠。

  盛氏六脉诊疗经过历代人传承与创新,已形成其特有的中医针灸学术与技术特点,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具有显著临床优势,传承人将继续深入挖掘与发展盛老的宝贵智慧遗产,为人类健康努力而奋斗。 (胡智海 盛氏针灸疗法的传承与创新)

田维柱特色出针手法举隅

  (2022-12-22 04:41:34)[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21中国中医药报
栾桂芳 海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去针,指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针刺目的及疗效后的结束环节。全国名中医田维柱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对针灸治疗疾病有独到见解,认为出针作为整个毫针刺法过程中最后一步程序,并非简单地将针起出,包括很多技巧及注意事项,强调出针在整个针刺中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本手法
临床上使用最多、最大众化的手法,同样也是要求临床从事本专业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手法。
双手配合 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孔旁皮肤上,右手持针柄做小幅度的左右捻转,以感知针下有无滞针及滞针的方向,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切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针尖提至皮下后,停留片刻,然后出针。“如欲出针……方以右指捻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存,然后拔针,庶不至于出血”。左手持棉球轻压针孔皮肤,防止出针时针身将皮肤带起、不易出针并引起疼痛,重压反而会压住针身加大出针难度;右手稍作捻转,一般<180°,既可探知是否有滞针,又可缓解滞涩感减少疼痛,捻转角度过大很可能引起医源性滞针,把握好旋转角度。田维柱强调出针前捻转针柄的角度最好在90°左右,以避免技术不熟练导致人为性滞针。
出针贵缓 田维柱认为不可过于急躁快速出针,适度缓慢出针,给患者及穴位组织一个缓冲的时间。“若出针太急,则血随针出,反伤荣卫,其巧妙元机,全在指头也……拔针之时切勿忙,闭门存神要精详,不沉不紧求针尾”。说明如无特殊需求(补泻),出针手法应适当缓和是非常必要的。田维柱强调“稳”,出针稳,可避免局部出血、血肿及疼痛。出针过快不明针行方向,若出现弯针,在快速起出时针尖很可能划破周围血管而出血。缓慢出针给小血管一个缓冲,一般没有凝血障碍或刺破大血管,不会出血;也可避免因出针而造成医源性的刺破周围血管。
个体化手法
个体化出针,即依据不同患者的不同需要(正确辨证)在出针时或出针后额外做一些相关操作,以促使得气及增加后遗针感等。田维柱针对不同患者出针要求也不相同,不仅可以辅助提高疗效,还可提高判断病情、行针、补泻手法等能力。
找准出针时机 出针时机,体现了确定针刺最佳治疗量-效的学问。“如指下针下不明,骤然出针,则余邪蕴于中,或生痈疡,此所谓害中而去则致气,致气则生痈疡”。“刺实者,阴气隆至乃去针,刺虚者,阳气隆至乃出针”。皆说明出针要明确掌握针刺达到最佳疗效的点。
结合补泻 田维柱注意出针的同时或出针之后,施以补泻手法,遵循“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原则,有开阖补泻、徐疾补泻、呼吸补泻等。邪气盛实证出针时可摇大针孔,且不按针孔。正气不足虚证出针后,应用手按压针孔。田维柱强调徐疾补泻的重要性及在行针后快速出针为补法,徐缓出针为泻法;患者呼气时出针为泻,吸气时出针为补。田维柱出针时应用相应补泻手法,可缩短病程,强调出针时补法重在快速出针、按压针孔并要求患者吸气;泻法重在慢出针、不闭针孔并要求患者呼气。前两种补泻手法较常用,也比较容易实现,呼吸补泻患者未必能配合好,很可能操作失误。田维柱认为一般强调出针贵缓与徐疾补泻中的补法疾出针并不冲突,病有虚实,在疾病不虚不实及辨证不清时可采用缓慢出针的手法;虚证的患者可以采用疾出针法,多数可与开阖补泻法的补法同用。
出针前行针 田维柱强调出针前行针,即在出针时重新施以捻转或提插手法以达到加强遗留针感,提高疗效,缓解滞针,某些行针手法,使针感重现,并在出针后的一定时间内患者体内仍保留针感,称为“针刺后遗憾”,这与出针手法不当引起的“针刺后遗症”是不同的。田维柱特别强调在捻转操作时(除特殊需要外),切不可只单向转,否则引起滞针导致患者疼痛,一旦发生滞针,医者应向滞针的相反方向稍捻转针柄,使针体松动后缓慢出针,出针前行针得气即可,不需特别强的针感,适度即可。有些敏感体质在强刺激后,遗留针感很可能持续很久,有可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一些患者可能感觉减退,不要苛求感觉而操作时间过长。“针刺后遗憾”对机体有益,“针刺后遗症”对机体有害。
由于行针会加强针感,敏感体质或怕疼患者容易惧怕而引起晕针、疼痛、出血等不良反应,另外一些特殊区域的穴位,例如眼周穴眶内直刺时不宜行针、后项部穴位少行针。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田维柱行针前一定要询问患者。

针灸加康复:让吞咽障碍患者不再“望水兴叹”

 (2022-12-12 04:24:42)[编辑][删除]


时间:2020-12-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衣晓峰 巩盛况
:证实老伯在吞咽中、吞咽后都有呛咳问题,呛咳多次不能将水喝完,最终诊断为“假性延髓麻痹口腔期,咽期障碍”。

  针对陈老伯的病情,由冬冶主任为其制定了周密的医疗方案,即以针灸方法为主,采用头针运动区及电项针疗法,取内关、通里、风池、供血、舌中、治呛、吞咽、翳明和外金津玉液等多个穴位并连接电针针刺,每日1次,每次30分钟;同时配合吞咽电刺激治疗仪,每日施治1次,每次20分钟,刺激强度以患者的耐受度为宜;同时开展下颌运动、口唇闭锁、冷刺激等吞咽器官的功能训练,旨在强化肌群力量协调性,改善吞咽生理功能。

 有很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都可出现吞咽障碍,包括脑血管病、正常功能退化、脑外伤、口咽腔和食管肿瘤占位病变、化学性烧伤、咽肌无力、帕金森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一般状况正常的老年人,大约50%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30%~60%的脑卒中病人会并发吞咽障碍。

  本病主要表现为进食、饮水呛咳,食物残留于口腔,流涎,含饮,食物从口或鼻喷出,以及构音障碍等。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卒中后肺炎,而卒中所致吞咽困难则是引发肺炎的主因之一;并且长期的吞咽障碍还会导致营养不良及脱水等。摄入足够的食物对维持营养及保持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即使是轻度的吞咽障碍也会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由冬冶主任介绍说,作为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延髓麻痹归属于中医学“喑痱”范畴,本病患者系肝肾不足、精气亏虚、津液敷布失常,致使瘀血内停、经络受阻、蒙蔽清窍,发为中风,关窍受阻,咽喉闭塞不通,故见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治当调神通络,祛痰利咽。而西医临床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主要利用短期静脉高能营养支持、胃管食饲、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和配合阶段性摄食训练等方法。由冬冶所在的康复医学科采用针刺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显著;并将西医神经定位理论和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充分发挥了针灸立竿见影的优势与特色。最近5年来,科室已累计收治了吞咽障碍病例千余人次,效果颇佳。

  由冬冶主任分析指出,中医理论认为,风池可以疏经通络,调畅气血;内关为八脉交会穴,经脉循行联系喉咙,为治咽要穴;通里是手少阴心经络穴,取之可通经活络,开窍利咽。而从西医理论来看,风池与供血穴位解剖深层有椎动静脉,翳明穴深层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而治呛、吞咽穴深层有迷走神经,廉泉穴内有舌下神经通过,外金津玉液穴分布有舌下神经和舌神经。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加速脑内血液循环,使针刺产生的兴奋波经传入神经元到达大脑皮质或延髓,恢复大脑皮质对皮质脑干束的正常调节,协调吞咽诸肌的运动,使被破坏了的神经反射弧重新建立起来,并使病变的神经功能组织逐步恢复;再配合温度刺激、吞咽康复训练等西医康复法,从而为吞咽障碍病人解除了痛苦和困扰。(本报记者 衣晓峰 巩盛况)

诗词赏析
摘自2025-3-6中国中医药报
针祖颂
赫赫针灸祖,煌煌国史传;
文史开新宇,《甲乙》济民悬。
高节傲功名,贞德入圣贤;
先祖有延脉,华魂多浩然!(王 云)
清平乐•中医药
岐黄仁术,百草皆成药。
炉炼丹砂凝玄妙,膏散针推灸疗。
阴阳表里调和,君臣佐使组方。
扶正祛邪济世,杏林永驻春芳。(李治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