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肥胖的中医辨治

(2022-12-10 09:27:24)


时间:2020-12-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朱文元

  肥胖是人体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体重超重的疾病。临床上一般以超过标准体重20%者为肥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成分的改变,鸡、鱼、肉、蛋、糖类作为副食水费品日益增多,社会老龄化比例的增长,肥胖患者有日渐增多的趋势。鉴于肥胖者大多有糖、脂、水等物质代谢和内分泌方面的异常,常常并发或加重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胆石症,以及一些感染性疾病等,对健康危害重大。而现代医学所用药物及手术疗法,又有显著的毒副作用及禁忌,因此探讨本病的中医治疗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于肥胖的记载

  祖国医学对肥胖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逆顺肥瘦》:“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黄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对肥胖的外在表现作了细致生动的描述。指出肥胖患者的特点:一是体型肥胖,广肩、广腋、广项。二是多脂、厚皮、肌肉反少。三是血液较常人有所改变,认为血液黏稠,血气运行缓慢。不仅如此,对肥胖还作了膏、脂、肉的分型。如《灵枢·卫气失常》说:“人有肥、有膏、有肉。”并且还作了鉴别诊断,指出“别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肉不相离者,肉”。

  病因

  年龄 肥胖虽然在各个年龄组都可出现,但是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中年人,说明肥胖与年龄有显著关系。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中年以后,人体元气由盛转衰,代谢功能也逐渐低下,这时水湿不运、痰瘀渐生,以致身体肥盛。加之中年以后,好静好坐,少于运动,饮食不节,故身体日益发胖。

  性别 女性多于男性,特别是经产妇或绝经后妇女。大约与女性肾气之衰退较男性为早,而寿命又较男性为长有关。中医认为肾气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可致湿浊内聚而肥胖。

  体质 此乃属于先天禀赋使然。《灵枢·寿夭刚柔》说:“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根结》说:“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清浊,气之滑涩……”阐述了个体的差异性,是由先天禀赋所决定。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不同,对肥胖也有影响。北方地寒多风,水土刚强,北人多慓悍强壮;南方地热多雾露,水土柔弱,南人质禀相对弱薄。徐灵胎说:“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临床所见北方肥胖者比南方为多,西北地区又比东南地区较多。

  饮食 过食肥甘厚味,易致肥胖。《素问·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过多进食脂肪、糖类食物,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在体内贮存起来。这一点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认识是相一致的。

  劳作运动 久卧、久坐、缺少运动劳作,也是产生肥胖的重要原因。“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伤气则气虚,伤肉则脾虚,气虚脾虚,导致运动失司,代谢失常,精微不能转输,故而肥胖。

  精神情志 中医学认为五藏藏神,神藏于五脏。精神情志失常,必然影响脏腑的功能。五脏之间,彼此相关。忧伤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恐伤肾,一旦脏腑气机失调,也会影响运化,使代谢紊乱,发生肥胖。临床常见某些肝胆疾患病人,精神抑郁急躁,肝胆疏泄失职,影响化脂降浊,变生肥胖。

  其他疾病 中医学早已认识到肥胖可以是单独的一个病,也可以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的一个症。二者之间又互相影响。例如消渴(类今之糖尿病)与肥胖就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喻嘉言说:“肥而且贵,醇酒厚味,孰为限量哉!久之食饮酿成内热,津液干涸……愈消愈渴,其膏梁愈无已矣。”

  病机

  肥胖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的失调,人体正气的虚衰引起,它包括肾气的虚衰,卫气的失常等等。反映在年龄方面,就是以中年以后发病多。反映在性别方面,女性以产后、更年期发病多。男性性功能低下者肥胖发病率高。根据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主要是湿、痰、水、瘀(脂),其病属于虚证,主要是气虚。

  湿 湿分外湿与内湿。《素问》记载有“地之湿 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是外湿。《医门法律》记载有“肥人湿多……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暑”,是内湿。无论外湿或内湿,都可以影响体内水谷津液的运化转输,而产生肥胖。

  痰 痰为津液所化,可以由停湿而成。广义而言,也属于内湿范畴。一般说来,痰湿重的人形体比较丰盛。《金匮要略》说:“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就是说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肥胖;即病之后,水走肠间,身体才转而消瘦。所以《石室秘录》说“肥人多痰”。

  水 可由湿转化积聚而成,水液潴留,或代谢障碍,也可以引起肥胖。

  瘀(脂) 血瘀可以由气滞引起,也可以由痰湿转归。此外由于血中成分不同,脂质增加,也可致瘀,瘀脂可以互相转化。《黄帝内经》就认为肥人“血浊”,浊有瘀的含义,也有脂的内容,肥胖之人不孕,中医认为属躯脂阻塞胞宫,影响受精而致。

  基本治法

  肥胖的基本治疗是深刺,久留其针。《灵枢·终始》所说:“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剂),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剂)。”《灵柩·逆顺肥瘦》说:“刺此者,深而留之。”

  现在有一些错误观点认为,提到减肥,就一定用泻剂,而忽略了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治疗肥胖时常用泻法,结果不仅未能减肥,反而变生他种疾病。对肥胖病因病机的认识,在辨证上一般多定位在脾肾,定性为气虚。其中部分患者也可以定位在肝胆,定性为气虚挟瘀。在治疗上,宜辨证论治。今谨提出八种治法及常用方药。

  化湿 用于因脾运不健,聚湿而成之肥胖。症见脉濡,或沉细,腹满,舌腻。代表方如二术四苓汤、泽泻汤、防己黄芪汤等。

  祛痰 用于痰浊肥胖。轻者如二陈汤、平陈汤、三子养亲汤。重者如控涎丹亦可选用。兼痰饮者,可依痰饮门治法。

  利水 有微利与推逐之分。此类病人多有水病见症,如浮肿、少尿、腹胀等。微利如五皮饮、导水茯苓汤、小分清饮之类,推逐如舟车丸、十枣汤之类。

  通腑 以轻泻为主,多用于嗜食肥甘厚味所致之肥胖。常用方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清代宫廷医案中也有用一味大黄长期服用,通腑去病轻身的经验。

  消导 用于因饮食自倍而致之肥胖。一般消肉积用山楂,消面积用神曲,消食积用谷芽或麦芽。合而成方则叫三仙饮,对营养性肥胖有一定效果。常用方如保和丸之类。

  疏利 用于肥胖兼有肝郁气滞或血瘀等症。患者兼有肋痛、急躁、眩晕、倦怠、腹胀等表现,甚者可出现黄疸。常用方如温胆汤、消胀散、疏肝饮(柴胡、郁金、姜黄、薄荷)、消胀散(砂仁、莱菔子)。

  健脾 肥胖以健脾补肾为正治法,健脾即可化湿、利水、消导、祛痰。常用方如异功散、枳术丸、五苓散、参苓白术散等。

  温阳 用于肥胖兼见自汗、气短,动则气喘、乏力、腰痛、劳倦、畏寒等气虚阳虚者。此时气虚不可再行气,肾虚不可复利水,当施以温剂如济生肾气丸、甘草附子汤、苓桂术甘汤等。

  需要说明的是,肥胖本质属虚,同时又有湿、痰、水、瘀等邪实内聚,因此处方时很少走单纯一条路子,以上八种治法,常用两种或三种结合运用。如健脾与化湿同用,温阳与利水同施,辨证论治乃其宗旨。(朱文元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三种肥胖分型的中医调养方法

 (2025-05-15 04:42:37)[编辑][删除]
三种肥胖分型的中医调养方法

摘自2025-5-14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高继明 通讯员 蒲胜坤
肥胖是本质在于体内脂肪异常堆积导致的体重超标。这种代谢失衡状态可能引发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单纯的饮食控制或运动干预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中医理论认为,肥胖的发生发展与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停、气血瘀滞等内在病理机制密切相关。科学减重应当立足于体质调理,通过重建机体内在平衡来实现持久健康。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吴晓针对3种类型肥胖提出了中医调养方法。
脾胃失调致痰湿内盛型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当脾胃功能失调时,水谷精微输布失常,本应化生气血的营养物质反成湿浊之邪,聚于皮下则为膏脂,滞于脏腑则成痰湿。这些病理产物具有黏腻特性,易阻滞三焦气机,形成痰湿互结的病理状态。痰湿既成,又会进一步阻碍气机运行,影响代谢功能,造成脂肪异常蓄积,最终导致“膏人”“脂人”等不同类型的肥胖表现。
典型表现:肥胖且伴有浮肿,头胀沉重,肢体困乏,懒言少动,腹满闷胀,口淡无味,食欲不佳,尿少,舌淡红,苔白腻,脉缓。
食疗方:山药薏仁粥(取山药30克、薏仁30克、小米50克煮粥)。
穴位按摩:中脘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由胫骨内侧课下缘与胫骨内侧缘形成的凹陷中)、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每穴按揉5~10分钟,每日2次。
气血运行不畅型
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情志失调和久坐少动,最易引起肝失疏泄。肝郁气滞则血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证候。气血瘀阻既影响水液代谢,又降低脂肪分解,出现瘀浊互结的肥胖特征。
典型表现:肥胖且肌肉松软,但平素易胸闷,胁肋胀满,情绪低落或烦躁,易怒,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食疗方:山楂陈皮茶(取山楂10克、陈皮5克、玫瑰花5克冲泡)。
穴位按摩: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按揉10分钟,每日2次。
阳气虚衰失温型
肾阳为诸阳之本,其温煦功能直接影响气化作用。命门火衰则无以温运脾土,导致水谷不化;不能蒸腾气化,则水湿停聚。这种阳虚阴盛的病理状态,表现为代谢率低下型的肥胖。
典型表现:形体肥胖,面色白,形寒,肢冷,小腹腰骶冷痛,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食疗方:生姜羊肉汤(取生姜30克、羊肉100克炖煮)。
穴位按摩: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艾灸或按揉5~10分钟,每日2次。
中医减肥 内外兼修
摘自2025-5-26中国中医药报
李本强 王吉菊 李亚淑 北京市丰台区中医医院
肥胖主要分为虚证肥胖与实证肥胖。其中实证包括痰湿内盛、胃热滞脾、气滞血瘀;虚证包括脾虚不运、脾肾阳虚。不同类型肥胖人群的常见表现如下。
痰湿内盛:形体肥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痰涎壅盛,头晕目眩,口干而不欲饮,嗜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女性可表现月经延迟或停闭,不孕,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胃热滞脾:多食,消谷善肌,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心烦头昏,口干口苦,胃脘灼痛、嘈杂,得食则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气滞血瘀:形体肥胖(压力型肥胖),尤以腰腹肥胖,烦躁易怒,两胁胀痛,心烦口苦,失眠,女性月经延迟,色黯,血块多,经期小腹胀痛,舌质暗,舌尖边红,或有瘀点,脉弦。
脾虚不运: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女性可表现为月经提前或延后,月经量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脾肾阳虚:形体肥胖,颜面浮肿,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自汗气喘,动则更甚,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尿昼少夜频。女性可表现为月经延后或停闭,经期腹痛,不孕等。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推荐以下中医药减肥方法,大家可根据不同的肥胖类型进行选择。
中药代茶饮
三花减肥方
组成:玫瑰花0.3克,茉莉花0.3克,代代花0.5克,川芎1.5克,荷叶1克,通草1克,郁李仁5克,火麻仁5克,全瓜蒌12克,佛耳草12克,玉竹12克,三七1克。
用法:将以上药味的浓煎汤汁喷洒在荷叶上后,焙干泡茶,每日2包。
功能:宽胸理气,利水消肿,活血养胃。
主治:气滞血瘀型肥胖。
轻身饮方
组成:番泻叶1.5克,泽泻12克,山楂12克,草决明12克。
用法:代茶饮,分2次服。
功能:清泄胃热,利水。
主治:胃热滞脾型肥胖。
荷叶减肥茶
组成:鲜荷叶5克,山楂5克,生薏苡仁3克。
用法:代茶频饮。
功能:利水消肿,化食导滞。
主治:痰湿内蕴、胃热滞脾型肥胖。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减肥是将具有祛湿、消脂、活血等功效的中药制成膏剂、药包或贴敷剂,通过皮肤吸收和穴位刺激,调节代谢、促进局部脂肪分解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消脂外敷方
功能:燥湿清热,消食痛便。
主治:胃热滞脾型肥胖。
组成:大黄15克,荷叶10克,山楂20克,苍术1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决明子30克,泽泻15克。
用法:研粉后以米醋调糊外敷于肚脐、中脘、下脘、丰隆、阴陵泉等穴位处,热敷效果更佳。
祛湿暖腹方
功能:温阳化浊,健脾利湿。
主治:脾肾阳虚型肥胖。
组成:肉桂粉10克,干姜粉5克,茯苓粉15克,肉苁蓉粉15克,枳实粉15克。
用法:用黄酒调和敷于腹部气海、关元、肚脐、三阴交等穴位,热敷效果更佳。
注意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皮肤过敏、破损或湿疹者禁用,孕妇禁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